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
新的时代——经济新常态。
下面是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1. 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进步,经济新常
态下,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世界经济演变成多极化、区
域化,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化的体系。
2. 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增长向
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国内经济正在进行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
型升级,经济结构逐渐优化,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大而粗”向“小而美”的转变。
3. 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一环。
以提高全
要素生产率为核心,通过推进结构性改革,减少产能过剩,优化供给
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了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4. 城乡发展的失衡:经济新常态下,城乡发展的失衡问题凸显,城市
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就要求在推动城市发展的
同时,要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城乡经济持续发展并形成良性互动。
5. 变革与创新的推进:经济新常态下,变革与创新的推进是发展的重
要驱动力。
要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和品质,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探索新市场和新领域,加强全球化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不仅是经济发展变化的体现,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的发展机遇,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央首次阐释“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中央首次阐释“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新京报讯(首席记者王姝)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本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新常态”备受关注。
如何理解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昨日,为明年经济发展“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系统阐述和部署。
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大方面,全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如“消费需求”: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再如“生产要素相对优势”: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会议提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和国际收支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转型升级:由过去的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创新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 稳中求进: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但稳中有进,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也意味着我国可以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 转向内需:消费、投资和出口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新常态下,要更加注重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尤其是内需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4. 开放合作:通过开放合作来促进经济发展,也是新常态的一个特点。
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化,并将继续推进国际化程度和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5. 管理调控: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管理和调控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监管体系,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有序。
经济新常态的四个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四个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四个特征可以简述为:稳中有变、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创新驱动。
1. 稳中有变: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呈现稳中有变的特征。
即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经济总量仍在不断增长。
这种变化表明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
2. 结构优化:经济新常态下,结构优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这种结构优化能够提高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动力转换: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转换。
传统的投资和出口驱动增长模式逐渐减弱,而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逐渐崛起。
这种动力转换能够为经济提供更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4. 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种创新驱动能够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简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简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新常态指的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将以营造绿色、可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平衡增长为特征,特点和趋势如下: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结构调整的效率。
以质量优先、效率优先、创新为驱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实现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新型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
加快实施制造业升级,实现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
(3)建设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以低碳生活和循环经济发展为核心,实施节约优先型、资源节约型、绿色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智慧发展。
(4)发展新型社会治理,改善人民生活。
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5)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化。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体系建设,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保护知识产权,提高科技力量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新常态经济发展特点
新常态经济发展特点
中国新常态经济发展有如下九个特点:
1、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
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2、消费需求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3、投资需求
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4、出口和国际收支
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5、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
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6、生产要素
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7、市场竞争
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
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8、资源环境约束
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9、经济风险
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表现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表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从过去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年平均增速逐渐稳定在6%左右。
2.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国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
注重推动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3.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
推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应用,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
4. 人口结构变化: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趋势,劳动力人口减少,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产生了影响。
中国积极推动人口政策调整,促进优生优育,提高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
5. 环保和绿色发展:中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强调节能减排,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促进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
6. 开放合作:中国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
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自由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7.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改革。
加强产权保护、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等,增强市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这些表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即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推动创新、转型、绿色和开放发展。
这一新常态的发展模式旨在实现更加可持续、高质量和稳定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1. 概念的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诞生于2014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视察河南经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采用新词“新常态”来表述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个讲话被概括为“新常态”,9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6届部长级会议中,又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12月,中央政治局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并在会议公报中进行了更多的补充和说明,自此,中国经济新常态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始引领和指导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顺应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中国经济的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速,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代替要素、投资变成新的驱动力。
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0%左右的高速度逐渐降下来,在总体上更趋向于稳定持续的前进,结构上的调配更加的合理,发展更加的平衡与和谐,粗放经营的经营模式也正逐步的发生转变,社会总体上和谐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1. 消费方式的转变从之前明显的模仿型消费、排浪式消费转变为更加多元、更加注重个性的消费。
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了。
2. 投资、融资方向转变改革开饭以来,我国的传统行业经历了规模大、资金足、投资覆盖面广的高强度投资、开发、建设,投资融资市场已经基本上接近饱和状态,但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和许多新兴的产品、技术、行业、商业模式给投资和融资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方向。
也对投资者的综合能力与战略眼光、布局提出了新要求。
3. 出口与国际收支发生变化我国的低成本出口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低成本出口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相反的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的引进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首先,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这是由潜在增长率的换挡决定的,也是由中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变化所决定的。经济增长的目的从旧常态扭曲的"为生产而生产"切实转向"为普罗大众消费而生产".实行这一转变,要求从单纯强调做大蛋糕到"做大"与"分好"蛋糕并举,改善居民、企业与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关系。
总之,新常态是在中国通过高信贷、高货币投放而维持的高储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人口结构变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பைடு நூலகம்起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较为冷静的新认识。表明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更多受到理性的约束。但在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政策仍然要服务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新常态,将宏观政策的"稳"与微观政策的"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即是要保持政策定力,"少折腾"甚至"不折腾",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宏观审慎政策,这决定了货币政策在未来一段时期均可能具有"点、面"结合且"以点带面"的特点。
第五,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乃至最终基本实现市场化的总体水平。
其次,增长的主要力量,将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的创新驱动型增长,即增长主要源于供给面的积极变化,而非人为需求拉动的增长。
第三,增长与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化,不仅要求推动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放松对经济主体的市场准入限制,实行更加严格、公平、公开透明的产权和市场参与者的司法保护,而且要求适当降低政府所得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同时,人口老龄化对安全性、收益相对稳定的资产需求上升,完善货币政策机制要求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这三方面因素意味着,未来政府债券总量可能会明显上升,国债期限结构也会更加多元化。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新京报讯(首席记者王姝)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本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新常态‛备受关注。
如何理解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昨日,为明年经济发展‚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系统阐述和部署。
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臵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大方面,全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如‚消费需求‛: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再如‚生产要素相对优势‛: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会议提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资源配臵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和国际收支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简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简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挑战。
下面简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 转型升级: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传统的投资驱动转向以创新为核心、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2. 新旧动能转换:在新常态下,需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3. 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来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4. 自主创新:在新常态下,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需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壮大现有产业。
5. 国际化:在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与全球经济紧密结合,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强国际化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总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改革、自主创新和国际化等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能力,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利弊和对策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利
弊和对策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1、战略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方式。
依靠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以及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效率。
2、资源整合,深化资源整合,把国内外的资源整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利用。
3、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方面,取消对外贸易和投资限制,扩大开放,改善政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利: 1、推动了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
2、改善了生活水平。
新常态下,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公正。
弊: 1、经济风险加大。
新常态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风险也在加大,如金融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等。
2、环境污染加剧。
新常态下,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空气、水质污染等问题都有所加剧。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财政支出,把政府的财政支出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加大政府投资,把财政支出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2、完善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健全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建立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总结
• 从消费看:原来改革开放 初期,我们的消四个费特结征 构、 我们的消费模式第二,个特征基—优本结构上 是模仿,基本上是排浪式 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条件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 消费模式发生改变,投资方
的,基本上个体向发特生改变色。 不是 那么明显。发展到今天, 消费结构越来越具有差异 化,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所以,消费结构、消费模 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 求我们的企业、要求我们 的经济政策作出相应的对 待。(如,淘宝、海淘、
四个特征
第四个特征—多挑战 内忧外患,挑战不断。
• 房地产市场诡异多变。目 前,伴随着房地产市场去 库存问题的出现。国民经 济的重要支柱,显得岌岌 可危。
• 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最近 的突然暴涨,更让人对其 接下来的变化,无法预测 。
• 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 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的疲
• 中国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 改变,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九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 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和新兴产业投 资
• 经济发展放缓以及国家对 于提高民生问题的关注, 政府必然会推出铁路、水 利设置、机场等设施的建 设,未来投资的热点就将 专项基础设施。还有战略 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新兴 产业的比重是5%,到 2020年的目标是15%,这 十年的年均增长是22%。
九个趋势
第六个趋势 统一的全国市场和提高配置资源
• 未来经济要让市场在配置 资源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就要消灭垄断,形成一个 统一有序规范的市场。这 其中包括:统一市场准入 制度;消除各种各样的行 政垄断;全面清理和废除 分爱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 竞争的各种做法;修订反 不正当竞争法。未来的经 济将会进入一个统一的市 场和高效资源配置的整体 局面。
九个趋势
中国经济新常态及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新常态及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国经济这些年也进入了新常态。
这次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们国家经济的新常态做出了分析,指出了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的新常态有什么特征,或者有什么样的趋势。
同时这次经济工作会议也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做了阐释。
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国家每年召开一次,是党中央召开的。
每年这个会上都要对经济形势做出判断,然后提出宏观经济政策。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指出了我们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的特征,同时提出了下一步宏观政策取向。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大家知道,最近这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从2012年开始,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就是我们常说的GDP,从原来10%或者9%的水平,下降到7%多的水平,我们2012年和2013年经济增长率连续两年保持在7.7%的水平。
再往前2011年的时候我们都是9%多,我们国家过去经济增长率,一般的年份都是在8%以上,各年它是波动的,但是平均数在8%。
历史上我们经济增长率也有到7%的情况,像1998年、1999年。
1998年当时我们经济增长率是7.8%,1999年是7.6%。
再往前80年代,1989年、199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是比7%还低,有两年出现过这种情况。
现在我们这两年经济,我们刚才说了,2012年和2013年我们都是7.7%,增速比以前降低了,比以前的年平均数还低,引起了很多人各方面的评论。
一直到今年,我们的经济增长率,2014年我们年初预定目标是7.5%,或者说7.5%左右,还是在7%的水平。
这个情况,明显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
放缓引起了各方的评论,国内外都非常关注。
大家知道,国际上的经济也是整个处于放缓的情况,全世界经济增长率整个加起来来看,以前的年份能到5%左右的水平,但是这两年全球整体的增长率,整个大算帐也就是3%左右,有的年份甚至不到3%了。
简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简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相较于过去出现了趋缓的情况。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不再像过去那样能够依靠出口和投资来快速增长,而需要通过创新、改革和转型升级来实现经济发展。
二、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的壮大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大量的人口红利和不断提升的消费能力,为国内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三、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结构调整。
我们需要加大对创新、科技、绿色经济、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同时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提高其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四、质量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在新常态下,我们需要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通过提高质量,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国内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带动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
五、对外开放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开放模式和方式,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同时也需要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I.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正逐步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
传统模式下的高速增长已经不能持续,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结构的重构和模式的转变。
在这个新常态下,我们需要认识到其带来的变化和特征。
II. 低速增长1.增长速度回落:经济增速由过去的两位数逐渐下降至中高个位数。
2.增长质量提升:依赖于低成本投入和扩张的模式逐渐被高质量发展替代。
III. 结构调整1.供给侧改革:强调发展质量,通过改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
2.促进消费升级:鼓励居民增加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
IV. 创新驱动1.科技创新:重视研发投入,培育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推动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2.服务业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V. 开放合作1.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自由贸易,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共赢。
2.产业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促进技术、资本和人才的跨国流动,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VI. 绿色发展1.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2.生态保护: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计划,建设美丽中国。
VII. 总结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特征,体现了一个更加平稳、高质量、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我们需要紧密关注这些特征,积极应对挑战,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注意:以上是一篇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的文章,采用markdown格式,按要求使用了标题和副标题,以及列点的方式进行呈现。
文章中没有出现html字符、网址、图片和电话号码等内容。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表现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表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指的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阶段。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相对较慢,但更加稳定,结构更加优化,发展动力更加可持续。
新常态的主要表现如下:一、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相对于过去出现了放缓。
从以往的双位数增长,逐渐降至6%左右的目标增速。
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级别收入阶段,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难度加大,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增大,经济增长必然放缓。
二、结构转型升级: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
过去以制造业和出口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转而向消费、服务业和创新驱动转型。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加,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下,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政府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大量创新企业涌现,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
四、国际化进程加快: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进一步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也对经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五、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新常态下,中国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加强了环境监管和治理,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六、就业形势稳定:新常态下,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形势依然稳定。
中国劳动力市场虽然面临一定压力,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和创新,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也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9个特点和3点建议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9个特点和3点建议当前经济的运行中存在以下9个特点:1.下行风险增加:受全球贸易不稳定、地缘政治风险、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的增加。
2.投资需求疲软:投资增长乏力,企业对投资的信心不足。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市场需求不旺盛,导致企业对投资的积极性较低。
3.产能过剩:在过去几年中,我国不少传统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偏低,而新兴行业的发展不够迅速,导致整体产能过剩。
4.去杠杆任务繁重:许多部门和企业存在高杠杆问题,需要进一步降低杠杆率,但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压力。
5.科技创新加速:近年来,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迅速,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
6.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消费结构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7.对外开放力度增加: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主动扩大进口,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8.金融风险挑战增加: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不断增加,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9.绿色发展成为重要目标:在经济发展中,绿色发展已成为重要目标,需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特点,提出以下3点建议:1.推动结构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既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又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实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战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保持经济运行平稳的重要保障。
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稳定市场预期,提升市场信心。
3.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密切关注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高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
同时,推动金融,加强对金融科技的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毛江冰学号:119班级:光信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3、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厦门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厦门率先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经济新常态特征来看,自2008 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厦门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率先进入了新常态。
首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厦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厦门经济发展造成了冲击;与此同时,随着生产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短缺,一些制造企业开始陆续从厦门迁出,这对厦门传统的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厦门经济增速从危机发生前的年均17% 以上降到目前的10%左右。
其次,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明显加快,使经济发展获得新动力。
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厦门经济特区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使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厦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自2011 年以来,厦门经济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以来的增长颓势,经济增速再次跻身全国15 个副省级城市前列。
再次,伴随着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厦门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等各方面呈现出和谐发展局面。
自2011 年以来,厦门人均收入增速均保持与经济增速同步,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连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在此期间,厦门还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中国城市科学发展典范城市”第一名、“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中国十大低碳城市”等荣誉称号。
二、新常态下厦门产业演进的特点与趋势(一)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更优结构演变,随着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厦门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很小了,至2014 年只占0.7%。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2008—2010 年间,大体持平。
从2011 年开始,第二产业出现持续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则出现持续上升趋势,2012 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在2011—2014 年间,第二产业比重平均每年下降 1.77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平均每年上升 1.87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空间主要被第三产业所填补。
总的说来,厦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厦门三次产业结构已经由过去以制造业为主的“二三一”结构逐步演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三二一”更高级结构。
(二)从工业内部结构看,技术密集型工业已经成为厦门工业经济的主体,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考虑到环保因素,厦门逐步弱化石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电子、机械两大支柱产业。
目前,电子产业已成为厦门工业的主导力量。
2014 年厦门电子产业产值为1852.62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7.8%,其中天马微电子、友达光电等11 家企业产值增量超10 亿元,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
在机械产业方面,工程机械、汽车、配电控制设备等传统产业仍是发展的重点。
2014 年厦门机械产业产值为1349.75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5%。
[3] 厦门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加快产业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工业高端化、技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发展,2014 年,厦门市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950多家,占福建全省的50% 以上。
以光电子、信息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正快速成长,成为拉动厦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电气硝子、三安光电等一批世界500 强、央企、百大台企、知名民企招商项目陆续落户,预计未来2—3 年内将会大规模投产。
2. 工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厦门市“十二五”时期重点培育13 条千亿产值的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积聚优势逐步显现。
2014年,平板显示产业总产值达到1086 亿元,成为首条破千亿产业链。
此外,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链、机械装备产业链产值都已达700 亿元以上,发展势头较快。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厦门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信息、文化创意和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
随着厦门海沧生物医药港、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材料研究基地、厦门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项目落地,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
例如,近三年来,软件信息服务业年均销售收入增长达到30%以上。
(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金融、交通运输、旅游、软件信息、文化、电子商务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厦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面对金融危机以来工业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厦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海峡西岸最具带动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到2014 年,厦门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3.5%,[3] 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位居第二,在福建省九地市中位居第一。
1. 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总部大厦、远洋自动化码头、邮轮母港等重大项目为带动,加快建设厦门航运交易所、厦门石油交易所、福建电子口岸、东南国际航运仲裁院等机构,推动客运与货运并举、港口与产业同兴、腹地与中转结合,发展航运物流综合服务系统。
2014 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57 万箱,位列全国第八、全球第十七位;空港旅客突破2000 万人次。
[3] 2. 打造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厦门在本岛东部滨海带集中建设两岸金融中心,招纳金融企业集中入驻。
金融业聚居发展,对资金的吸附效应明显增强。
目前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成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突破1300 亿元,成为对台人民币现钞供应与回流主渠道。
2013 年,金融业对厦门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24.5%。
3. 旅游会展业快速发展2014 年厦门接待国内外游客5337.86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5%,旅游总收入722.09 亿元,增长16.3%。
全年举办各类展览活动200 场,比上年增长8.7%[3]。
在厦门举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中国厦门国际佛事用品展览会保持着全球最大规模同类专业展地位。
4. 信息软件、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2014 年厦门被列入国家重点软件名城,有9 家企业列为国家规划布局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占全省一半。
培育生成了“4399”“美图秀秀”等全国知名软件企业,软件信息服务业近年来年均增速在30%以上。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凸显,在全省具有领先地位。
比如,厦门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福建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荣获“中国创意产业十大园区”殊荣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厦门产业优化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近些年来,厦门经过持续努力,在产业优化升级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毕竟这种优化升级是对厦门几十年来逐步形成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一个全局性调整,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转变过程。
目前,厦门在产业优化升级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宏观方面看,一是产业优化升级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之间仍存较大压力。
产业优化升级是一个传统产业不断弱化、新型产业不断增强的此消彼长过程。
在此过程中,原有产业释放的增长空间逐步减弱,新兴产业发挥主导作用则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近几年来,厦门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排名靠后,与此是直接相关的。
面对全省大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要求,厦门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坚持走转型升级之路,这需要付出更艰巨的努力。
二是厦门产业空间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目前厦门优势产业仍然局限于岛内的狭小面积上,2014年,岛内思明、湖里两区以不到全市10%的面积,创造了全市52% 的GDP。
这种岛内外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大大限制了厦门产业优化升级的空间,进一步加快岛外发展的要求十分迫切。
从具体的产业发展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的整体实力不强,缺乏一些规模大、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2014 年,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05 亿元,位居全省九地市第三,产业规模需要进一步增强。
二是产业的技术创新驱动能力还有待提高,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增长的贡献率不足。
从产业价值链看,厦门的电子、机械类高新技术企业有一定的“虚高”成分,多数企业还是处于中低端的组装加工环节,高端的科技研发和品牌营销不足。
三是对本土成长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培育不足,产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欠缺。
厦门制造业长期以来以外企为主,民营企业比重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4 年民营工业企业产值只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0.0%。
反观深圳,正是有华为、中兴、腾讯等一批本土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才为其新一轮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推动厦门产业优化升级,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一)大力增强岛外优质公共物品供给,促进岛外高端产业发展加快岛外发展是关乎厦门做大做强的战略问题。
岛外发展,首先是产业的发展,而产业发展,则必须具备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近几年来,厦门在岛外建设了海沧、集美、翔安、同安四座新城,这为岛外发展更高层次产业打下了基础。
但是,仅仅建城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其他完备的配套设施,高层次产业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从四座新城这几年的发展看,虽然一直在引进产业,但效果并不理想。
其中关键原因就是与高层次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高端公共产品和人力资源配置不到位。
高端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需要的一个基本要素,那就是高层次人力资源积聚。
而高层次人力资源,对于交通、环境、教育、医疗等公共物品是有较高要求的。
由于岛外地区缺乏这些高层次公共物品,制约了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流入,从而导致岛外高端产业发展缓慢。
因此,厦门应大幅度增强岛外公共设施建设,将岛内优质的教育、医疗公共产品向岛外延伸或者迁移,将一些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往岛外合适地区迁移,以带动资源向岛外转移,为岛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快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长期以来,厦门在发展经济方面更多侧重于对外招商引资,这虽然能更快地促进经济总量增长,但在促进本地技术创新方面成效并不显著,原因在于这些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更多是将厦门作为一个生产加工基地,其科技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等核心环节仍然保留在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