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感冒

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六、预防及预后

第三节哮证

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

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二、源流:1、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病理上专主于痰;治疗上提出了分期论治的思想。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

(二)病机:1、病位在肺系,关系到肺肾。

2、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3、病理关键为痰气壅塞气道,肺失肃降。

4、病理性质: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邪实正虚

(二)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三)分证论治: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1、冷哮:射干麻黄汤;表寒里饮者用小青龙汤;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

2、热哮: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热盛伤阴用麦冬汤;痰气壅实用三子养亲汤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2)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五、哮证与喘证的鉴别

第五节肺痈

一、定义: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

味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三、病因病机:热壅血瘀。

初期为肺卫表证;

成痈期为热壅血瘀;

溃脓期为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

恢复期则为邪去正虚,阴伤气耗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三)分型论治: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银翘散

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五、肺痈与风热咳嗽鉴别

六、肺痈的预后及调摄

第七节肺胀

一、定义: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二、源流:1 病名见于《内经》。

2 《金匮要略》记载表现和治法方剂。

3 《诸病源候论》认识病理特点。

4 朱丹溪提出“痰夹瘀血碍气而病”。

5 李用粹认为治疗要分虚实。

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继则累及脾肾,后期涉及于心。

2、病理关键是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3、病理因素有痰浊、水饮、瘀血。

4、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复感外邪时偏于标实、平时偏于本虚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标实: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熄风、止血;本虚:补养心肺、益肾健脾

(三)分型论治: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4、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5、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

五、预后及调摄

第一章心悸

一、定义: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多呈发作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二、源流:1、《内经》虽无心悸的名称,但有惊惕、惊骇、惊狂、惊惑、惊躁等名。

2、张仲景称心悸为惊悸、心下悸、心中悸等。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3、宋严用和《济生方》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病情演变和治法方药都有详细的记载。

4、朱丹溪进一步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认为“血虚”、“痰迷”、“痰火”是惊悸的主因。

5、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

三、病因病机:

1、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脾肾。

2、病理关键为心失所养,扰动心神,心神不宁。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实为邪扰于心,心神不宁。

4、病理转变:后期可出现心阳欲脱的危重证候。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