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心理学第七章完整版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第5、6、7章

普通心理学第5、6、7章

长时 记忆
提 取
简化的记忆模型
记忆的系统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不同

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0.25-2秒 5秒-2分钟



注意不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而是一组对 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 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 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 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 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二)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 有一系列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一)生理机制


定向反射 适应性反射 优势兴奋中心 有机体的觉醒状态(大脑皮层与网状激活系觉 醒因子)
适应性运动 无关运动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二)外部表现
3.对象特点

在主体积极性相等的条件下



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注意稳定性有显 著影响 刺激物的复杂性和活动对注意稳定性有显著 影响 注意的对象过于复杂则疲劳可能会迅速出现 注意也会减弱。
过于复杂的对象易引起疲劳
2.注意的分配

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 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引起

压抑说 提取失败说
上图显示的是1977年在美国法庭误判的一个实例。左边照片本人名叫艾德华·杰克逊,是 真正的强奸犯,右边照片本人名叫威廉·杰克逊,是冤枉的。只因两人相貌极为相似,又 是同姓,被当事人指证,百口莫辩,被判入狱。直到1982年真正的罪犯被警方逮捕后, 威廉·杰克逊5年的冤狱才得到平反。(记忆歪曲)

2024版心理学基础完整版电子课件

2024版心理学基础完整版电子课件

心理学基础完整版电子课件•心理学概述•认知过程•情感与动机•个性与心理特征目•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录心理学概述01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涉及认知、情感、动机、行为等多个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

个体心理主要研究个体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社会心理则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通过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行为表现,记录并分析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在控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操纵或改变,以观察其心理现象的变化和规律的方法。

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收集被研究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03020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古代心理学思想古代哲学和医学著作中包含了许多心理学思想,如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希波克拉底的《论人的本性》等。

近代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期,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实验心理学,标志着近代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心理学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众多分支领域和流派。

同时,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更新和完善,如脑成像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的应用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视角。

认知过程02感觉与知觉感觉的定义与分类阐述感觉的概念,包括感受器、感觉阈限等,并介绍感觉的分类,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知觉的组织原则详细解释知觉的组织原则,包括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等,以及这些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错觉与幻觉探讨错觉与幻觉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实例,并分析它们与正常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阐述记忆的类型,如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以及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

记忆的类型与过程分析遗忘的原因,如干扰、衰退等,并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遗忘规律。

遗忘的原因与规律介绍学习的相关理论,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等,并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心理咨询》第七章

《心理咨询》第七章
行为, 建立新行为的过程也会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冲 突和焦虑。而对于某些本来心理就不易平衡 的人来说,这一过程的痛苦程度可能更为严 重。尽管如此,向前迈进的步伐绝不能停止, 咨询师在这一点上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向后 倒退一步,以后往往要再付出十倍的辛苦。
2.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功能性的行为失调是指失调的行为最初是偶 然发生的,因其使某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行为发生的次数增加,以致固定下来。求助者 一方面为失调的行为感到焦虑;另一方面求助 的积极性却并不很高。这种情况对咨询的阻碍 极大,除非咨询师可使求助者相信,改变失调 的行为可以使焦虑降低,同时设法在求助者以 这种形式寻求满足的方面也有所改进,才可帮 助求助者克服阻力。
一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阻抗理解为个体对 于其行为矫正的不服从。它或由于个体对心 理咨询心存疑虑,或由于个体缺乏其行为变 化的环境条件,这一立场反映了个体行为变 化与环境控制的相互依赖。所有这些理论均 表明,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刻的影 响。人们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才能 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对阻抗现象不 加理会或处理不当,则心理咨询的进展与效 果将受到阻扰。
控制话题指求助者在谈话中,一味要求咨询 师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回避自己不愿谈 论的话题。这样做也是为了减轻其因谈论不 愿谈论的问题而产生的焦虑。此外,控制话 题还可以强化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自 尊与地位。
最终暴露指求助者故意在咨询会谈的最后 时刻才讲出某些重要事件,以使咨询师感到 措手不及,借以表达他对心理咨询的某种抵 抗。另一方面,要注意将阻抗性的最终暴露 区别于犹豫性的最终暴露,不能简单地将最 终暴露都视作阻抗的表现。
健忘指求助者在谈论感到焦虑和精神痛苦的议题 时所表现出的健忘现象。它是个体对于某种痛苦经历 长期压抑的结果,故具有很大的任意性。特别是当咨 询师竭力启发求助者去唤起某种痛苦记忆时,对方常 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遗忘。例如,据研究表明,二 次世界大战中纳粹集中营的存活者往往不愿意提起往 事,即使谈论,也常对一些细节表现出记忆模糊。

心理学完整版

心理学完整版

交往动机心理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学科。

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但外显的行为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所支配。

反过来,内隐的心理活动也只有通过外显的行为才能起作用和得到表现。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和另一个代表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意识的动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刺激—反应)即(S—R).“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佛洛伊德。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记录的进行分析,以此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指用特定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中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1)自然实验2)实验室实验调查法----指就某一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受、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2.意识状态可分为:可控制意识状态、自动化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

1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一定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14.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15.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既可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对教师来说,正是掌握不随意的规律,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有帮助的。

心理学纲要

心理学纲要
2.加涅根据学习情景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
3.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指的是教育者系统地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以接受的方式学习知识和经验。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机械学习是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人为的联系。
34.高中生人格发展体现在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价值观的确立、自治需求。
35.对初中生的心里指导可以采取这些策略: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等。
36.高中生的心理辅导有: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等。
4.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5.学习的基本理论有刺激——反应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7.按迁移作用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照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25.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有:确定练习目标、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和灵活采取练习方式。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七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内在因素的影响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七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内在因素的影响











5、唤醒理论 人类的活动不是为了减少驱力,而是要增加驱力。基本观 点: (1)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水平, 不太高也不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 个因素。个体一般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其能引起 最佳的唤醒水平。 (2)感觉剥夺状态的人渴望刺激;而强烈光纤或噪音的 作用下,人们又会希望减少周围的刺激降低唤醒水平。 (3)唤醒理论三原理: 一、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高于它就会减少刺激;低 于它便会增加刺激。 二、简化原理,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三、个人经验对于偏好有影响。
第二节 犯罪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概述 动机:推动人行为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是 个体的内在心理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心理过程的表现。 一个人的动机总是同他满足自己的需要紧密相连,但需要与 动机是不同的。如果需要处于静态,未付诸实际行动去满足 ,这种需要还不是动机。只有需要激起人为了某一目标进行 活动,进而坚持追求这一目标时,才能形成动机。动机是需 要的动态表现。 动机必需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 力,动机诱发行为,行为促使个体达到目标。 动机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三)根据犯罪动机与需要的关系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以下六种类型:政治型、物欲型、性欲型、情欲 型、戏谑型和过失型。 (四)根据犯罪动机的心理倾向进行分类 依动机与个体意识倾向性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十种类 型:有目的型、理想型、幻想型、激情型、嫉妒型、攻击 型、自尊型、义气型、脆弱型和报复型。 (五)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的作用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以下六种类型:偶发型、激情型、趁机型、预谋 型、职业型和惯常型。 (六)根据犯罪动机的外部反应状态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以下七种类型:暴力型、智能型、灵活型、激情 型、不稳定型、转移型和残忍型。

心理学基础第七章参考答案

心理学基础第七章参考答案

第七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CDCCA6-10. DCACB 11-13. BDB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D3.ABCD4.BC5.AD三、填空题1、快速眼动或异相2、白日梦状态3、药物性失眠4、鸡尾酒会效应5、焦点6、边缘意识7、受暗示性8、睡眠状态四、判断改错题1、错,镇静剂2、错,发生在第三、第四阶段3、错。

深睡阶段改为REM阶段4、对5、错。

沉睡期改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或REM阶段。

6、错,自动化的意识状态,要求较少注意力,不会影响同时进行的其他任务。

7、错,白日梦属于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

8、错,α波。

9、对。

10、对。

11、对。

12、错,梦惊一般发生在沉睡期五、简答题1、睡觉过程通常可以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过渡期,脑电波以α波为主,通常持续1~7分钟;第二阶段为轻睡期,大约持续10~25分钟;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大约持续半小时;第五阶段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也称为异相睡眠阶段,脑电与第一阶段相似。

睡眠的阶段:NREM包括, I 过渡期 ( 波,频率较慢为8-12cps,但振幅较大 );II 轻睡期(θ波,频率更慢4~7cps) ;III 沉睡期(以δ波,频率慢到4cps以下,振幅极大) ;IV 沉睡期;REM 快速眼动睡眠2、根据人们对于自身意识状态的觉知程度,可以将意识分为5个基本的层面:(1)焦点意识,即全神贯注于某个事物时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2)边缘意识,指对注意范围边缘上的刺激物所获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识;(3)半意识或下意识,指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到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识;(4)前意识,即在当前虽未被意识到,但稍加注意就很容易被觉知到的意识经验;(5)潜意识,即无意识,指潜藏于意识之下,个人不曾觉知到的观念和情感。

3、(1)弗洛伊德:梦反映着潜意识的愿望与冲动,梦是欲望的满足,在梦中人们可以释放白天被压抑的冲动(尤其是性和攻击)。

(2)激活—整合模型:梦是由脑对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的觉察所引起, 即梦是大脑试图合并(整合)睡眠中随机发生的神经活动, 从中寻求意义。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七章 品德心理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七章 品德心理

第七章品德心理[内容简介]优良品德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说明品德和才能都很重要。

本章主要讨论品德的心理实质、心理结构及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探讨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品德不良的矫正。

本章重点:品德的概念及其与道德的关系、品德心理结构、品德发展的两个代表性理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影响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思想转化的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品德不良的特征及其原因、品德不良的矫正等。

本章难点:品德心理结构、品德发展的两个代表性理论。

一、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二、品德心理结构三、品德发展理论四、影响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第一节品德及其发展一、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

个体以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为依据在一系列的行动中表现出那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即为个体品德。

同时,品德是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品德与道德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

因此道德是一种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并支配他们行动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一定社会关系在社会心理(尤其是民族心理)发展中长期积淀的产物。

品德是在一定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支配、调节个体道德行为的个体意识,是一定社会道德个性化的反映,具体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遵循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心理倾向。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即按一定社会的要求,为协调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平衡和发展。

心理学叶奕乾版(1)

心理学叶奕乾版(1)

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就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人类和动物都有心理现象,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既有本质区别,又存在着发展上的连续性。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并且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的关系。

2、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系统性原则(四)教育性原则4、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知):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

2情感过程(情):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里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意):人们为实现奋斗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

在意志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行)。

5、人格心理: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6、心理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也是客观反映。

7、认得反射分为无条件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机体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行为,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8、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9、有一系列刺激按照一定先后顺序强弱程度作用于机体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或条件反射链索,称动力定型(动型)10、人脑中型号系统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把具体事物作为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称第一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11、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觉知。

12、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心理过程相对于人格心理来说,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其中认知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格心理:人格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完整的心理面貌。

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3、人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习得的行为,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后天学会的。

NAC心理学教程txt心理原则

NAC心理学教程txt心理原则
如果你多次曾试图改变而未见成功,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令你改变的痛苦还未达到令你无法忍受的程度,而惟有当你达到那样的痛苦临界点时,这时能令你改变的杠杆才出现了。
当我要帮助人改变时,为了能在短短的一次时间里确实改掉困扰他们多年的毛病,我一定要不厌其详地查出能令他们改变的杠杆。
每当要开始进行之际我就会对他们这么说,如果他们不下定决心要马上改变,我是无能为力的。
很多人整天就是只想到改变所要付出的代价,却很少想到如果不改变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如果我不改变的话,人生最终会错失掉什么样的机会?会让我在身体上、精神上、金钱上或情绪上有什么样的损失?”
让不改变的痛苦成为你真正、强烈和直接的感受,使你不愿再耽延而拿出改变的行动。
如果那仍不足以产生改变的杠杆,那就把目标转移到心爱之人的身上,例如你的孩子或其他你关心的人。
就是这种痛苦与快乐交织而成的矛盾使得我们不愿意改变,然而我们要如何消除这样的矛盾呢?如何逼着自己愿意主 动去改变呢?
有一个办法,就是让自己的情绪达到痛苦的临界点,让自己觉得不马上改变是不成的。
就像是贪吃而致肥胖来说,或许一开始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因此照吃如常。
可是有一天当你发现身体已无法塞进那条喜欢的牛仔裤里、飞机的座位坐不进去、上楼气喘嘘嘘、身体圆滚滚像个肉球而引得旁人侧目时,你觉得这一切所带给你的痛苦远大于猛吃所能带给你的快乐而不愿再忍受,因而终于拿出改变的行动,这就是临界点了。
大部分的人宁愿为心爱的人付出得比在自己身上为更多,所以好好想一想,如果自己不改变的话,会对心爱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当你做完这件事后,接下来便是问自己一些能引起快乐的问题,这将可以使你对改变产生一些具有正面效果的感觉。
你可以这么问:“如果我改变了,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重新评断?如果我改变了,会有什么样的冲劲?

程正方《心理学》第7章-情绪与情感

程正方《心理学》第7章-情绪与情感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A
适应功能
B
动机功能
C
组织功能
D
信号功能 (社会功能)
(一)适应功能
情绪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工具) 达尔文曾指出,情绪最初只有生存适应的功能,情绪的社 会性涵义是后天派生出来的。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如婴儿出生时不具备独 立的维持生存的能力,这时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 人交流, 得到成人的抚养。 从成人角度而言,个体可借助各种情绪和情感来了解其自 身和他人的处境或状态,以求得良好的适应。
➢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把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这三 种非言语交往方式,统称为体语。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类别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
➢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能的。
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
当愿望得以实 现、紧张状态 消除时所产生 的情绪体验。
当愿望不能实现 或达到目的的行 动受到挫折时引 起的一种紧张而 不愉快的情绪。
(三)组织功能
➢ 情绪的组织作用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
– 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研究表 明,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 表现: – 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 – 情绪能影响记忆 – 情绪常常支配人的行为
(四)信号功能
➢ 情绪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 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 6 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 • 宣泄法
– 大哭一场 – 进行剧烈的活动 – 找人倾诉
• 语言调节法 对自己说话,自我鼓励 • 目标转换法 把不顺心的事情放下,去做喜欢的事,
如打球、游泳、听音乐等

社会心理学第7节 人际沟通.txt

社会心理学第7节 人际沟通.txt

沟通的概念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第七节人际沟通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形式。

大众沟通,亦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沟通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因素构成。

图2-3是沟通过程及其构成要素的关系。

图2-3沟通模式(本图引自L.L.贝克尔《沟通>,1987年第4版,第9页)(一)信息源在人际沟通中,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他始发沟通过程,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

在沟通前一般还需要一个准备阶段,整理思绪使自我心理感受清晰与明确。

(二)信息信息是沟通者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

但个体的感受必须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可以为他人觉察的信号。

在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词语。

词语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沟通除了词语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通道通道是沟通的信息载体。

个体的感官均可接受信息,其中视听信息占的比例较大际沟通是以视听沟通为主的沟通。

(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个体在接受带有信息的各种音形符号后,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把它"转译"为沟通者试图发送的信息或态度、情感。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相互过程。

在沟通中,双方都不断把信息回送给对方。

这种信息回返过程叫反馈。

反馈可告知发送者,接受者所接受和理解信息的状态。

(六)障碍人际沟通常常发生障碍。

例如信息源的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确,编码不正确,信息没有正确转化为沟通信号,误用载体及沟通方式,接受者的误解以及信息自然的增强与衰减等。

此外,沟通双方的主观因素也可能造成障碍。

如果彼此缺乏共同经验,也难以沟通。

医学心理学第七章 病人心理

医学心理学第七章 病人心理
【考纲要求】
1.病人角色
(1)病人角色的概念。
(2)病人角色的变化。
2.求医与遵医行为
(1)求医行为。
(2)遵医行为。
3.病人的心理问题
(1)病人的心理需要。
(2)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考点纵览】
1.患者的权利
患者的角色变化:①角色行为缺如;②角色行为冲突;③角色行为减退;④角色行为强化;⑤角色行为异常。
C.冲突
D.强化
E.异常
答案:D
2.在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常表现为行为与年龄、社会角色不相符合,象回到婴儿时期,此病人的心理状态被称为
A.焦虑
B.回避
C.猜疑
D.愤怒
E.退化
答案:E
3.某人已被确诊为某病,而本人否认自己有病,此人角色行为的改变属于
A.角色行为冲突
B.角色行为减退
2.求医的原因。
3.求医类型:①主动求医型;②被动求医型;③强制求医型。
4.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5.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
6.患者的心理需要。
7.患角色,小病大养,该出院而不愿意出院,此时病人的状态被称为角色行为
A.减退
B.缺如
C.角色行为强化
D.角色行为缺如
E.角色行为异常
答案:D

人格心理学(第7版)笔记全面版 Jerry M.Burger著 陈会昌等译

人格心理学(第7版)笔记全面版 Jerry M.Burger著 陈会昌等译

PERSONALITY(7th Edition)人格心理学(第7版)【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Ⅰ、什么是人格第一章什么是人格一、人与环境二、人格的定义: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1. 稳定的行为方式。

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

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行为方式。

只要人格存在,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2. 内部过程。

他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另外,外部环境对人格也有影响。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对于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方面。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无意识对其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特质流派:认为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认为我们行为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核心成分特质,是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倾向。

生物学流派:利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用信息加工的方式解释行为的差异。

两个例子:攻击和抑郁。

例1. 攻击:为什么有些人总比别人更富攻击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

但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无意识的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另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解释,当人要达到自己行为的目标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特质流派:认为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

生物学流派: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出生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

人本主义流派:不承认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当某些因素阻碍了自然生长的过程时,就会出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七章-2024鲜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七章-2024鲜版

回顾本章重点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和 维护方法
2024/3/28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 本知识
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应 对
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处理
28
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
2024/3/28
通过自我观察和评估,了 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 发现并处理心理问题。
学会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和治疗,获得更全面和深 入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16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2024/3/28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能 力。
引进专业人才
积极引进具有心理学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心理健 康教育师资队伍。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 工作积极性和实效性。
学会应对心理困扰和危机的方法。
2024/3/28
02
学习要求
能够分析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03
6
学习目标与要求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改善自身心理健康 ;
能够为他人提供基本的心理支持和帮 助。
2024/3/28
7
章节内容与结构
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
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影响因 素;
内容
01
2024/3/28
03 02
2024/3/28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等家 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 有重要影响。
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 氛围等学校环境因素对大学生 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个人因素
个人性格特质、心理素质等个 人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
一定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及其表现:
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品质,每种品质都可以表现为两个极端对立的情况:
1. 强调方面——强弱
2. 紧张度方面——紧张与轻松
3. 快感度方面——快与不快
4. 复杂度方面——简单与复杂
此外,两极性还表现在:
1) 积极与消极的体验:
如果外界的事物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符合人们的愿望与观点,就会使人们对之产生肯定的态度和引起满意、愉快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否则就使人们对之产生否定的态度和引起不满意、厌恶等消极的内心体验。
教师感染力的表现:
1. 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情绪感染,使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进行某一类行为或活动。有感染力的教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希望,学生不仅不反感,反而能比较容易的与教师配合产生动力,达成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动之以情”。
2. 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论中获得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逐渐积累后,形成个体的经验、不仅可帮助学生借助情绪记忆去推动自己的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助于他们通过迁移来正确的对待人际交往。
2) 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A. 增力作用:表现为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循环、呼吸等系统相互配合,对人们的活动起积极的应激作用,使机体能够应付环境中的紧急变化,它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如愉快的情绪能鼓舞人去进行活动。
B. 情绪和情感的减力性表现为情绪和情感有时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忧愁、悲伤、过度焦虑和灰心失意等。
2.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具有一定审美观念的人对外界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肯定、满意、愉快、爱慕的情感。
3.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九、 表情动作:又称表情,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是有机体通过自身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情感。可分为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动作表情。
三、 需要的分类:
1. 从总的方面可以分为:
1) 生理需要:是对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所需求的事物的反映。
2) 社会需要:是对维持社会发展所需求事物的反映。
2. 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看:
1) 物质需要: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
2) 精神需要:指人对社会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
四、 马斯洛需要层次说:
1.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
2. 需要是分层次的:
1) 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婴儿期占优)
2) 安全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青年初期)
5) 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年中晚期以后)
3. 生理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级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次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2)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 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 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1)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十六、 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从教育者的角度论述)
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叫做激奋水平。
十二、 叶克斯—道德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
水平之间的关系,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降低。即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下最高,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越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越复杂,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
2)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3) 情感是内在的,情绪是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2. 区别:
1) 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和生理需要紧密相连的一种态度体验,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连系。
2) 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发生较晚,是人所特有的,是个体社会化进程到了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3) 从稳定性角度看。情绪永远具有情景的性质,情感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3. 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有感染力的教师能够以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信心去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
十五、 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识别和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
1. 教师要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
1)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1. 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2.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3. 锻炼身体
4. 培养幽默感
5. 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七、 情绪的种类:
1. 心境:是一种较为持久且微弱的情绪状态。
2.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3. 应激:又叫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险情景引起的情绪状态。
八、 情感的种类
1. 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人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自身和他人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1. 面部表情:指面部的表情动作,通过眉、眼、鼻、嘴等的变化来表达人的情绪。
2. 言语表情:指情绪在音调、节奏和言语速度方面的表现。
3. 动作表情:指情绪在身体姿态、四肢活动方面的表现。
十、 情绪理论:
1. 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詹姆士。1884年,情绪历程是有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机体知觉理论,强调植物性神经的作用,使机体内在的反映。
4. 个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优势需要。
五、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广义上的情绪也包括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为复杂且稳定的态度体验。
1. 联系:
1) 社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的现实反应,但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应,而是对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反应。
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
一、 情绪:广义上的情绪也包括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
二、 需要:是人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的缺失状态,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当个体缺乏某种依赖条件时,就会体验到“缺乏感”的心理状态。若这种状态被明显意识到,则称为愿望;反之,则称为意向。
十三、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指个体以体验的方式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包括的含义:
1) 人的情绪、情感一旦和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记忆映像
2) 人一旦有了情绪、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上的趋避作用
5. 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经验三因素的关系:(论述题)
沙赫特提出的“情绪归因论”认为情绪的发生与变化涉及到三个因素: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经验。外界对情绪或生理变化,虽然也是产生情绪的因素,但人对自己状态的认知,对于情绪反应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是主要因素。
十一、 激奋水平:人或动物的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和高
4.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
1) 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
2) 强调情绪是比内驱力更加灵活和强有力的驱动因素,具有动机作用。
3) 伊扎德提出人格有6个子系统,共同组成4种类型的冬季结构,情绪是这个动机系统的核心,依赖个体体验。
4) 情绪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人格具有动机性的因素。
2. 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提出了丘脑是情绪中枢的看法。(上升到了大脑)
3. 阿诺德关于情绪的认识—评估说: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的认识—评估说”,强调大脑皮层对刺激影响的评估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左右着对情绪的解释与反应。评估补充着知觉并产生去做某件事情的倾向。因此,皮层兴奋被认为是情绪的基础和原因,对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的基础,这与“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有某些共同性,不同之处在于:“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的反应序列是“情境——肌体表现——情绪”;而阿诺德的理论反应序列是“情境——评估——情绪”。前者强调情绪的原因是外周机体变化,后者强调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认识、评估。
3) 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
2. 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指情绪和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人发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
十四、 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力量。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光用自己的知识、教育教学的方法技能影响学生,还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影响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