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第三单元复习
【课文知识梳理】
一、《穷人》
1、重点字音
寒风呼啸(xiào)汹(xiōng)涌澎(péng)湃(pài)
寡(guǎ)妇蜷(quán)缩黧(lí)黑
2、重点字词
(1)汹涌澎湃:波涛翻滚的样子,风浪搏击的声响,形容声势浩大。
(2)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十分害怕不安。
(3)忐忑不安:形容人心神不安定的样子。
忐忑:指心神不安。
(4)自作自受:自己做的事情带来的后果自己承担。
3、课文解说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
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4、内容梗概
“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
文章中运用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物衬托法等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1)第一段(1、2自然段)讲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2)第二段(3—11自然段)讲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3)第三段(12—27自然段)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5、句子分析
(1)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温暖”是指炉火未熄,这是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危险处境相比而言。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女主人的勤劳能...干.。
所以虽然贫穷,但还温暖而舒适。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是一个贫苦的家庭妇女桑娜很真实的感情。
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而作为需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所以“心跳得很厉害”。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
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十分可怜,所以没有多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3)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揍我一顿也好”是说只要丈夫同意收养两个孩子,甘愿自己挨打。
桑娜考虑到收养孩子会给丈夫增加负担,所以担心丈夫会揍她;但愿意自作自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大。
(4)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
家里虽穷,生活困难,但能熬过去。
一个“熬”字,很恰当地写出渔夫的苦日子,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6、写作特点
(1)课文以故事的发展为顺序,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
(2)运用了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巩固练习】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二、选词填空。
宁可…也…与其…不如…尽管…还是…
1、桑娜一家()生活十分艰难,()决定收养西蒙的孩子。
2、渔夫和妻子()自己多受些苦,()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
3、桑娜觉得()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
三、判断下列省略号的作用,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省略号的主要作用有:
①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②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③表示语音的跳跃。
④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3、“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我可替你担心
呢!”()
四、读课文片段,做相应练习。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
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
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
1、联系课文填空。
“他”指;“你”指__________;“他们”指。
2、用“——”画出描写渔夫神态的句子。
3、“熬”是_________的意思。
从这个字中,反映出渔夫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的人。
4、文中画线的句子,你认为应该读出( )的语气。
A.慌乱 B.犹豫C.果断 D.急躁
二、《唯一的听众》
1、重点字词
(1)割舍:舍弃,舍去。
(2)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3)全力以赴: 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4)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路的样子。
(5)潜滋暗长:潜:暗中,隐藏滋:生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2、文章解析
(1)主要内容
本文记述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的帮助下学会拉好小提琴的事,赞扬了老教授鼓
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2)课后问题
①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
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答:老人并没耳聋,因为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的并不好,
并从我准备溜走的行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我的爱护,老人谎称耳聋。
②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
(“我”
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答:因为在我心中老人是唯一的听众,在我的眼里,老人不再是聋子,我和她是在
用音乐交流。
③她慈祥的眼神平静的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答:因为从老人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和鼓励。
也读出了老人对我的更高要求。
(3)课文段意
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不敢在家中练琴,决定到林中练琴。
③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
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还夸奖“我”,鼓励“我”,使“我”找回了自信,又到家中练琴。
④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写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仍然每天对着老人拉
琴。
④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写“我”从妹妹那里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
⑤第五部分(第12自然段)写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4)句子解析
①我的妹妹认为我在音乐方面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因为我拉的小夜曲在她听来,就像是在锯床腿,这使我感到沮丧。
这对“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几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
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
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
②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
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
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
“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
文中的两个“一
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
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
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
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
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
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
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⑤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是被人肯定的快乐。
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
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
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
这句话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⑤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
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
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
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
“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
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
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妹妹的话道出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她对老人的敬仰。
妹妹的话,也引起“我”心灵的震动,激起“我”对老人的无限敬意与感激。
⑧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
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
【巩固练习】
一、我能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yōu rán dào qiàn gēshě yíshì
()()()()
二、根据课文内容来判断。
1、《唯一的听众》中的老人是一个聋子。
()
2、《唯一的听众》一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
3、“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
”这句话中“耳聋”加上引号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
()
4、《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题目中“唯一”一词的含义是“我”拉小提琴的技艺太差,听众只有那位耳聋老人,太难得了。
()
三、阅读理解。
唯一的听众(节选)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
1、“我蹑手蹑脚”的原因是。
2、你怎样理解画“——”的句子?语段中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还有哪句?
3、文中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4、“沮丧”的意思是;“锯子”是指____________。
这两个词语表达了“我”的感情。
5、试分析本语段与后文的关系。
基础知识
一、易读错的字:
魁梧尴尬枯蔫焦黄嗫嚅瞥见强制瘦削攥着召唤着迷
二、多音字
应:应该呼应转:转变转动藏:隐藏宝藏舎:舍弃宿舍
铺:床铺铺垫答:答案答应乐:快乐音乐乘:乘车千乘
倒:推倒倒掉折:折磨折本
强:强大倔强勉强差:差劲差别出差参差
三、同音字
gē:搁板割舍唱歌胳膊 sī:撕扯斯文嘶叫蚕丝
méi:媒体倒霉玫瑰煤油 yōu:悠久幽静忧愁优美
yí:仪式遗留怀疑转移 qiàn:欠款道歉镶嵌纤夫
四、读读写写
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湿淋淋
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大吃一惊
五、读读记记
残疾瘦削宽厚张皇竭力泰然强制茫然劝阻焦黄着迷耐心修理如愿流连忘返身无分文溜之大吉十指连心怒目圆睁兴高采烈六、近义词
舒适-舒服顾惜-爱惜抱怨-埋怨探望-探访宽厚-忠厚尴尬-难堪
叮嘱-嘱咐疑惑-不解隆重-盛大和谐-协调沮丧-丧气抱歉-愧疚
慈祥-慈爱珍藏-收藏破坏-毁坏仿佛-似乎熟练-纯熟割舍-舍弃
平静-宁静奇妙-奇异温柔-温顺感谢-感激兴高采烈-兴致勃勃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忐忑不安-坐立不安
七、反义词
嘶哑-洪亮魁梧-矮小蜷缩-伸直相信-怀疑尴尬-自然从容-慌忙
劝阻-怂恿偶然-必然沮丧-高兴庄重-随意兴奋-颓唐慈祥-凶恶
珍藏-丢弃平静-喧闹强制-自愿荒唐-合理继续-停止熟练-生疏
温柔-粗暴耐心-急躁熟悉-陌生
八、词语归类
描写环境:寒风呼啸波涛汹涌狂风大作风平浪静
描写外貌:魁梧黧黑苍白僵硬满头银发慈眉善目
描写神态:羞愧不已怒目圆睁兴高采烈处之泰然
描写动作:蹑手蹑脚自言自语泪流不止溜之大吉
九、日积月累(课内积累)
“轻诺必寡信”《老子》
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民无信不立”《论语》
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
意思是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
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拓展积累:
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3.祸莫大于无信。
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5.君子城以为贵。
十、课文内容梳理
1.《穷人》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赞颂了沙俄时代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
2. 《别饿坏了那匹马》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自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3. 《唯一的听众》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4. 《用心灵去倾听》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