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丧葬
陕西渭南大荔葬礼流程

陕西渭南大荔葬礼流程The funeral process in Weinan, Shaanxi, is a traditional and solemn ceremony deeply rooted i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渭南市大荔县的葬礼流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而庄严的仪式。
It is an important ritual to pay respect to the deceased and send them off peacefully into the afterlife. 这是一种尊重逝者并让他们安详赴往来世的重要仪式。
The process involves several key components, each carrying its own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这一传统过程包含了几个关键部分,每个部分都带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
The first step of the funeral process in Weinan typically involves the washing and dressing of the deceased. 渭南葬礼流程的第一步通常包括洗净和为逝者穿衣。
This is done with great care and respect, as it is believed to symbolize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deceased's spirit before they move on to the afterlife. 这一步骤需要细心和尊重,因为它象征着逝者灵魂在来世前的净化。
Family members and close friends may also participate in this process to show their love and respect for the departed. 家人和亲友也会参与其中以表达他们对逝者的爱和尊重。
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

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
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是当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它代表着对逝
者的尊重和缅怀。
在这个敬老的地区,老人去世后有几个常见的风俗,如下:
1.丧葬仪式:老人去世后,家人们需要进行相应的丧葬仪式。
仪式的具体形式包括吊唁、告别仪式、火化等。
在这个过程中,家人会请一些
道士或者僧侣来进行祈祷或开光仪式,以为逝者超度。
这也是传统陋
习之一。
2.丧事期间:家人在老人去世后要守节三到五天的时间。
这期间,家人必须穿上黑色的衣服,头戴白色的帽子,系上白花,严格遵循丧事期
间的规矩和风俗。
3.白事酒席:白事酒席是老人去世后必须举办的仪式之一。
家人要在丧期结束后举行酒席,以此感谢亲朋好友的来访和慰问。
与普通餐宴不
同的是,白事酒席必须要准备好一品红,几种蒸饭和面食,以及一些
酒水给来宾供应。
4.纪念碑:在老人去世后,家人会建造一个纪念碑。
通常是在墓地上砌一个石碑,上面刻有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等信息。
这是为了让后人
能够看到并记住逝者的名字和遗迹。
有些人会选择立碑。
5.祭祀:祭祀是陕西渭南地区老人去世后的一种传统习俗。
祭祀的形式可能不同,通常是逝者家庭成员燃香道祷,祭告其亲人的灵魂,或者按照逝者生前的喜好在特定日期举行祭祀,以纪念逝者。
以上就是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
这些传统习俗代表了渭南地区对逝者最后的缅怀和怀念,也是家人表达悼念之情的方式。
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带给后人一份文化传承和财富。
陕西杨凌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陕西杨凌丧葬习俗是怎样的陕西杨凌丧葬习俗是怎样的杨陵区,陕西省咸阳市辖区,因辖区内有隋文帝杨坚的泰陵而得名。
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距省会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市86公里。
那么陕西杨凌有怎样的丧葬习俗?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杨凌区的丧葬习俗1、临终支床老人临终前,儿女给洗身、整容、穿寿衣、并搬到提前支好的床上;禁忌老人死在炕上。
老人绝气后烧倒头纸,点蜡烛,盖遮脸纸,大门贴上白纸,以示老人去世。
2、报丧人亡后,由族中1至2人迅速将噩耗报于亲戚,使亲属做好吊唁准备。
3、勾穴请阴阳先生选择坟地,卜埋葬日期,动土挖墓,列“期单”,写“讣告”。
“躲煞”(亡者灵魂回家)时,家里人和牲畜全部撤离,以防“惊煞”。
躲煞后,家人回家。
由儿女1人抱1只白公鸡,提上小锣,边走边打。
随后家人慢慢步入屋内。
4、盛殓盛殓前,主要亲人必须提前到场。
男者必须是舅家人,女者必须是娘家人。
族中主要男女亲属也要到场,穿白带孝,由族中年长者3至5人将遗体由床上移入棺材内,封盖,烧纸举哀。
5、开吊挂门牌,围帐布,设灵桌,孝子守灵开吊。
上午,同辈邻里亲戚吊唁(吊丧)。
下午,晚辈亲友吊唁(烧纸),儿女陪同哀哭。
6、祭奠安葬前1日下午举行隆重的集体吊唁仪式。
一般请4乐或8乐,将灵位由乐工迎上,移至门外灵棚,所有的亲属黄昏前,担抬祭品、金银斗、筒纸、花蜡、祭亭、金童玉女、铭旌等前往。
乐队奏乐,孝子列队远迎,俗称“迎祭”。
晚上举行祭奠仪式,行“三献礼”,此俗延用至今。
7、出殡出殡前,由族中1年长者扫墓,扫墓人禁忌与丧车相撞。
出殡时,先是起丧,用8人抬的棺罩;棺罩前拴几丈长的白布,男孝子扯着布哭走,女孝子跟在灵柩后。
礼宾、乐班走在灵柩前,铭旌、金银斗、金童玉女等紧随。
十字路口摔孝盆,进行“路祭”。
乐人奏乐,敲锣打鼓送至坟上。
8、埋葬将棺材放入墓穴中,移正,封墓口,填土成坟(封土堆)。
宾主举哀祭奠。
9、扶山埋葬后,同一天中午饭前,孝子、宾客以乐先导,到墓前再祭奠,孝子执锨圆坟,俗称“扶山正穴圆坟”。
陕西 丧葬 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1)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
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的亲属能享受到阴问的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
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旧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
第一节初丧、入殓、成服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
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
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
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
一般为“五领三腰”。
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
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
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
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
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
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
关中丧葬文化——献饭

关中丧葬文化——献饭
陕西关中白事有一种习俗——献饭,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丧葬文化。
我的家乡在蓝田八里塬下,前不久父亲三周年祭日,就经历了献饭这个环节。
献饭主要是由逝者的女儿来出资雇专人制作,供奉仪式则是所有孝子孝女孙辈共同参加,所有人跪拜在灵堂前,献饭放在托盘上,由后向前一碗一碗传递,祭拜者将托盘举起以示敬献,然后传给身旁的人,最后由执事协助放在供桌。
所有献饭供奉完后,还要进行浇汤的仪式,将主厨的大师傅请到灵前,一般由长孙或长子上前,逐碗以手示意献饭,大师傅则手拿汤勺,逐碗做出浇汤的动作。
最后,孝女给大师傅要包红包。
献饭这种习俗至今还在关中农村保留着,各县、地区间仪式虽稍有不同,献饭的花色也有所区别,但其中的意义我想是相通的。
我理解供奉献饭以及浇汤这个仪式,是请自家的老人品尝美食汤馔,表达孝女孝子对老人的一片孝心。
献饭浇汤这种习俗,是关中丧葬文化的重要环节。
新的时代移风易俗,社会提倡厚养薄葬。
现在,一些丧葬文化中的繁文缛节、封建糟粕也已被抛弃,但其中的一些孝道传统还是应该传承的。
您认为呢?。
陕西-宝鸡丧葬文化!

陕西-宝鸡丧葬文化!坐着坐着突然觉得有必要把我们陕西宝鸡地区的丧葬习俗写写,本身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推行火化了,或许再过几年,后人根本不知道先人们是怎样的一辈送走一辈的!!在宝鸡地区,人的“生”“婚”“死”这3件事中,其实只有“死”的风俗讲究最多,传统礼节也最多!因为在先人们的观念中,一个逝者安葬直接影响到后代儿孙的兴旺的!!老年人逝世在我们这叫“老百年”,年轻人意外逝世叫“殁了”,绝对不允许叫“死”,年轻人谁这样说谁家人逝世会被骂成“二球货”的!一个人到快逝世的时候,叫做“发紧”,一般这个时候都开始把人抬到单独的床上或者支起来的门板上!开始给穿衣,梳洗等等!儿孙围在周围等待咽气,咽气前绝对禁止哭泣的!只有在咽气后亲友才可放声大哭,一是缓解下心中悲痛,二是等于向周围邻居传达家里有白事的消息,邻居们听到哭声便自发前来帮忙安排后事,在一个家门家族中有威望的人往往主动担任管事,指挥家族其他人具体事宜!确认逝这咽气后,大哭几分钟后,就是给脸上盖上一张白纸,嘴里放一个串红线的铜钱或者银币,叫“口实”,并用红线把2个脚绑起来!这些都比较科学,至于具体,看客自己理解去这些准备完就是设置灵堂了,灵堂设置比较讲究,一般是逝者的房子,或者是家里的客厅,门小的,还得事先把门框和门拆了,免得出殡的时候棺材出不去等等!在灵堂摆放好亭子香烛献祭等!还要在桌子前面放一瓦盆,名叫“孝盆”,也有叫“尿盆”的,呵呵!估计是叫谐音了,不过道理都一样,都在下葬的时候由长子或者长孙顶在头上,在出村口的十子路口用力摔碎,碎的越多越好!一是用这来回报先人的恩情,二是等于把这里面烧掉的冥币放在村口,给逝去的先人用打点其他村子在外的其他早逝者,搞好关系嘛!下去也要和谐团结!就这意思!然后叫阴阳先生算入殓日子,下葬日子等等!先生算完会用一白纸写上张贴在大门外的木板上,最后再署上“不孝子XXX”等等!从逝世后就开始有亲戚先来铺褥子,就是准备的在棺材低铺的褥子等等!等到入殓的时刻,全家人在场,在管事的指挥下,在棺材下铺上一层草木灰,要铺“七升六斗”,完了再在上面铺满柏树叶子,最后才能一层层铺褥子等等!再由众人用白布从逝者身下穿过,子孙扶头,拉起白布把人放进棺材后再抽出白布,为了防止送葬途中颠簸,把逝者穿过的和没穿的衣服用力塞在周围,最后盖上红被子!盖上棺材盖,如果家里还有没来得及见面的亲人没回来,那么棺材不需要盖严,如果都见了,那就盖好但不钉,等到下葬那天早晨,儿孙们在旁边重复喊着“XX你躲躲,我们钉钉子了。
陕南丧葬

• 启事(开席):待职客、散孝、打太司、奠酒、关殓、
• 出灵:打井、出灵、丘坟、园坟、
• 事后:服三、过五七、过百天、过头周年、过三年、三年换孝、立碑
开 席 、 待 客
孝 子 、 孝 媳 敬 酒
打 太 司 、 唱 孝 歌
孝 子 转 香
备 灵 、 出 灵
灵 上 坡
孝
陕南还有一个讲究,老人去世后第一年春节的对三周年 坟上退去孝衣)后恢复原来的红纸书写对联。 陕南安康一带的丧葬礼俗内容之丰富,集中体现了一个 “孝”字,讲的就是一个“孝道”,它是中华民族民俗文 化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 水平的不断提高,丧葬礼俗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提升和 变化,但它唯一不变得就是丧葬礼俗文化体现的“孝”字!
今里 但 西 丧 它的 较 南 葬 兼丧 有 北 礼 容葬 代 跨 俗 了礼 表 度 在 陕俗 的 较 陕 南文 还 大 南 丧化 数 , 几 葬经 旬 表 十 礼数 阳 现 个 俗百 汉 实 县 的年 江 施 中 共演 两 不 , 同化 岸 尽 由 点, , 相 于 。至 这 同 东
• 事前:报丧、穿老衣、筹划过事、开执事单(督管)、收敛
陕南孝歌·闹夜

陕南孝歌·闹夜陕南孝歌·闹夜■陈⾮失去亲⼈是痛苦的,⽤什么⽅式寄托对亡者的哀思?陕南⼈不全是哭,还要唱,这便是流传于陕南⼭区的“唱孝歌”。
在陕南的丧礼活动中,亡⼈⼀般要经过⼊殓,停棺,封棺,出柩,⼊⼟6个程序,每个程序都有⼀定的讲究。
丧事活动⼀般都是3天,出柩的头天晚上称为“夜场”。
亡⼈⼊棺孝⼦就要安排请⼈打丧⿎,唱孝歌。
孝歌,是年长的⼈去世才唱的。
哪家⽼了⼈,就会有不请⾃到的歌者来歌唱,往往是通宵达旦,很是热闹。
歌师进屋,⽩天休息,夜间开唱,⼀来是晚上客⼈多,可以烘托氛围,⼆来屋窄客多板凳少,众⼈围坐喝茶抽烟听听歌,既可以陪伴亡灵,寄托哀思,⼜可以陶冶情操,达到修⼼养性之⽬的。
那哀怜的腔调⾜以让⼈肝肠⼨断,也是亲⼈们的⼀种情感宣泄,⽐今天的哀乐更能烘托出悲哀的⽓氛。
这种歌,少年亡或意外凶死的不能唱,⽽且是祭祀的夜晚唱,天亮之后就停下来,所以在陕南许多乡镇也叫闹夜歌。
唱孝歌很有⼀番讲究。
两个歌者,要⼀前⼀后,⼀个打⿎,⼀个敲锣,在孝⼦⼿持引路幡的指引下,围绕灵柩转圈,⼀边⾛⼀边唱。
哪个时段唱什么歌,⼀般都有规矩,不能随便唱,⽽且与唱⼤戏⼀样,有序幕、中场、尾声。
唱孝歌⼀般分为5部分。
开头是“开歌路”。
开歌路的歌师⼀般是主家请来的,还要给封点“利私”(两包⾹烟、⼀条⼿⼱等)。
开歌路相当于序幕或者开场⽩。
“⽉亮弯弯照九州,孝家请我开歌路,开天天有卦,天地地有五⽅,开⼈有三魂七魄,开⿁有⼀阵豪光……”表⼀表三⼗六朝,说⼀说⼆⼗四孝。
然后进⼊歌场——灵堂,开始正式唱歌。
这时,除了开歌路的师傅唱,别⼈谁想唱就接过锣⿎唱起来,不想唱了放下锣⿎作罢,坐在⼀旁喝茶、抽烟、看别⼈唱。
这个时候唱的歌都是⼩打⼩闹的歌⼦,有对亡者哀悼的,有对孝⼦安慰的,有对⽣死感叹的,五花⼋门,但歌调基本上⼀致。
再下来就到了午夜,该要“祭灵”了。
孝⼦头顶放有祭品的托盘,双膝跪在灵前,歌唱⼀番,然后⼀盘⼀盘地卸下祭菜。
陕西商州丧葬习俗整理资料

陕西商州丧葬习俗整理资料陕西商州丧葬习俗整理资料对于商州,读者也许并不熟悉,但是我提到一个作家,大家肯定不会陌生,那就是贾平凹,他是商州丹凤人,写过一系列关于商州的故事。
其中有一部叫做《怀念狼》,它的第二十七章有如下一段叙述:这天夜里,山下并没有来人,我们不知道老道士的尸体是按一般人那么盛进棺木入土为安呢还是道教有道教的规矩,另有安葬法,便坐在庙里等着。
整整几个钟头,我哼起了在半路上听来的孝歌,舅舅听着听着也跟着我一起哼唱:“(一个)为人在世(噢)有个什么好?,说一声(那个)死了就(哇)死了,(那个)亲戚朋友都不(哇)知道(哎)。
(按照常规,此处应有鼓乐声)亲戚朋友知道了,亡人已到了奈何桥。
阴间不跟阳间桥一样,七寸的宽来万丈高,大风吹得摇摇摆,小风吹得摆摆摇,两头都是铜钉钉,中间抹的花油胶,有福亡人桥上过,无福亡人打下桥早上的过桥桥还在,晚上的过桥桥抽了,亡者回头把手招,断了阳间路一条。
”我们越唱越感到凄凉,泪水就哗哗地流下来。
(注:笔者为了还原这首《奈何桥》原本的唱调,在贾平凹引用此歌的前三句加了括号内的一些助语词,以协调唱词。
下面各句大致相仿。
)上面所引的一段名为《奈何桥》的孝歌在商州各个农村的丧葬仪式上一直广被传唱,它音调极为粗犷雄浑,悲凄的歌声在大山里的村落间回荡,听者无不潸然泪下。
可是在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下,商州的丧葬文化也被悄然改变。
传统的丧葬仪式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简化,尤其是城市里专业的“哭丧”队伍被请进孝家,一些职业的“乐队”代替了原本的孝歌守灵,导致整个丧事缺乏了应有的气氛和人情味。
所幸的是,在广大农村,传统的丧葬仪式依然存在,使得亲人能够通过为亡者办理后事,表达缅怀悲伤之情,以尽最后的孝道,这也为保全传统孝文化提供了机会。
笔者下面将对商州的丧葬仪式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一:入殓丧葬的第一环节。
一般情况下,有重病老人的家庭都准备有香、纸、烛、裱,以待时需。
在病人咽气的时候要焚香烧纸,称为“落气”。
陕西丧葬习俗之孝歌

陕西丧葬习俗之孝歌孝歌,亦称“打丧鼓”。
属于民间丧葬礼俗之一,其渊源可追溯到《诗经》和《周易》。
《诗经.陈风》中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筹。
”《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腹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前者“坎其击缶”,为娱乐内容,后者“鼓缶”为丧礼内容。
主要流行于汉江平原与巴山地区,历经各朝各代,至今传承不息。
旧时的丧葬程序较多,从“送终”、“烧断气钱”、“冼澡”、“穿老衣”、“下榻”、“入棺(进财)”、“设灵”、“戴孝”到“安夜场”、“ 坐夜”、“迎客”、再到“上礼”、“ 上香”,一路过来,才进入“做道场”或“打丧鼓”的程序。
做道场是由职业道士担任,打丧鼓则由民间艺人或业余歌手担任,随着道场在民间的消减,打丧鼓逐渐成为丧葬习俗中的主要内容。
孝歌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兼容南北,旧志中有“旬河大半楚人家”之说,楚人历来把打丧鼓习俗视为要事。
一人击鼓,一人敲锣,绕灵棺而行,有其固定的开场、唱腔和还阳收场的程式,有其一摇三叹、步履凝重和悲哀的抒情特点,尤其是内容既有固定的唱本,如“二十四孝”里的朱氏割肝、安安送米、曹安杀子、张孝打凤等与封神榜、薜刚反唐、祭东风以及五更林英、五更英台等,又有见眼生情即兴创编的歌功颂德、斗智、逗趣、骂人、散闷、扯白和有时代特色的流行语辞,有“百花齐放”之征。
孝歌因有诠释“庄子”妻死鼓盆而歌”视死如生的文化观,又有借歌度夜寄托哀思与体现孝道的艺术魅力,因而在丧事中,假如没有唱孝歌打丧鼓的活动,孝家就会感到痛苦寂寞,不尽孝心,人前没了面子,亲友会感到丧事过得不够气派和热闹,同时,孝歌作为习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日渐革新与变迁……孝歌是有文化,有思想,有内涵的民族风俗文化艺术,是有必要发扬光大,推广传承的。
正是因为孝歌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民族艺术和民俗礼仪的多重学问,集历史,传记,杂说,神话,唯物,哲学,道,佛,儒,仙,人,鬼,忠孝,仁爱,侠义,贬恶,劝善,亲情,爱情及因果循环等文化思想于一体,是难得的教化世人行孝,行正,行善的真经,所以千百年来众多有思想内涵的人才日益认识到孝歌的珍贵,才致力于发扬光大,推光传承它。
陕南丧葬民俗

陕南,顾名思义,陕西的南部,它北临秦岭山脉,南靠大巴山,纵横数百里,一条汉江横贯东西,有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近三十个县区自西向东分布,周边与甘、川、渝、豫、鄂、几省相接,俗称秦巴山区。
长期以来,受周边多种民俗文化的影响,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笔者借民俗文化网站这个窗口,对自己仅了解到的安康旬阳一带丧俗文化与众多网友一起鉴析,错误之处请予以更正。
丧俗丧俗在陕南几十个县中,由于东西南北跨度较大,表现实施不尽相同,但较有代表的还数旬阳汉江两岸,这里的丧俗文化经数百年演化,至今它兼容了陕南丧俗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报丧、筹划过事、待职客、全席、散孝、孝子、老衣、奠酒、关殓、打太司、打井、出灵、丘坟、园坟、服三、过五七、过百天、过头周年、过三年、三年换孝、箍墓立碑等等。
旬阳民间一带“老了人”,如果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且子孙满堂,丧事也当喜事,自古以来都把它叫做“红白喜事”(红喜事一半指结婚、过大寿、盖房等,白喜事特指老人高寿后去世的)。
报丧它是指人过世后,给主要的亲戚朋友送信,就叫做报丧。
一般都要根据主人家亲戚多少、远近、分布情况,分多路去报丧,报丧的主要任务是把去世人的过世时间、去世的原因、主人如何安排,如什么时候关殓,什么时候上坡(出灵)等,尤其是娘家亲人(主人的娘舅家)等等,再决定出发和赶到的时间。
派出去报丧的人,一般都是责任心强、不误事的人,要求报丧须把信送到门上,当面陈述。
不过有些亲朋好友住的太远,报丧人当天无法往返者,也有借助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告知的。
穿老衣给亡者穿衣服,有些地方把“老衣”叫“寿衣”。
寿衣一般在老人在世时候提前做好的,有些重病的老人还要亲眼看看给自己做的寿衣,不称心的还要叫儿女们补做,通常以上身衣服,按单数论“件”计,分三、五、七、九身。
孝敬的晚辈或者条件较好的人家都要给老人做七身或者九身寿衣,以体现孝敬之心。
老人过世时,一般都由儿女和媳妇们给老人穿好寿衣,先放在堂屋(客厅)的草埔上,待帮忙的人到后一起放在棺材内,把棺材盖斜盖在上边。
陕南丧俗所体现的文化心态

陕南丧俗所体现的文化心态陕南丧俗所体现的文化心态陕南丧俗所体现的文化心态摘要: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化风俗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民俗又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是人们心态的外在体现。
因此要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以及潜藏在它背后的心态,必然要研究这个地方的民俗。
这篇文章简要的论述了陕南的丧俗中的几个特色环节,希望可以增加人们对于这一片土地的了解。
本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多采用直接陈述的方法,以自己的经历见闻为材料,查阅了相关的书籍,并融入了自己对这种现象的分析进而写成。
关键词:丧俗;文化;心态一、绪论陕南地区是指陕西的南部,北靠秦岭,南倚巫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
陕南自西向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地。
汉中、安康在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区域特征,而商洛则具有较多的北方地区特征。
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该地区具有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素有“秦风楚韵”之称。
丹凤更是一个明显多山的地方,人们一辈子在黄土地上劳作,生于斯死于斯,对土地充满了深深的依赖和眷恋之情。
这不仅决定了哪里民风之淳朴,也塑造了那里的人们闭塞内向的性格。
这使得他们把生死丧葬结婚这样的大事看得很重。
本文主要讲述丹凤丧俗,并通过丹凤丧俗来展现丹凤人在丧俗中表现出的文化心态。
二、正文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开始进入人生的征程。
伴随着时光的流逝,走过了风霜雨雪,最后走向生命的尽头――去向他们来的那个本初世界。
死亡是一个人一生所必须经历的一件大事,不仅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周围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丧事必须要办的风风光光。
一个人在中年以后。
便开始由它的子女为其筹划造墓,丹凤方言叫箍墓,就是先把墓穴挖好。
墓地事先都是请风水先生勘探好的。
因为在人们观念里选一个风水宝地可以庇佑子孙后代。
从一个人死亡的那一刻真正的丧葬礼也就拉开了序幕。
它具体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停尸,报丧,入殓,筹划过事,入殓,吊唁,散孝,哭灵,唱孝歌,孝子寻根,起灵,送葬,下葬,丧宴,设灵位,封墓口,五七、三年.。
扶风一带的丧葬风俗初记

扶风一带的丧葬风俗初记我的家乡在扶风,位于陕西关中西府。
扶风的丧葬仪式也是由几百、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讲究很多,但总的理念是哀悼世者,弘扬尊老,祝福后人.扶风的丧葬风俗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一是安葬前的,二安葬前一天的,三是安葬当天的,四是安葬后的,说到不妥处,请看官指正.一,倒头到安葬前的风俗.这里说的倒头,指人去世.1,报丧.家族一但有人离世,为家族大事,族人立即开会,研究丧葬有关事宜,首先安排本族人员给诸多亲戚报丧.亲戚得知消息后前来吊唁。
2,请风水先生,看安葬时分. 风水先生根据世者生辰八字确定安葬时分,并出讣告于门外,上面写明亡者的出生年月,去世时分,安葬时间以及做头七、二七、三七,及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时间。
3,打墓。
过去是由本组组长,也就是过去的队长出面,安排劳力去官坟打墓,也就是挖墓。
现在是自己联系挖掘机,挖掘机主负责打墓以及安葬时的埋土。
4,联系厨师、服务队,购置烟酒、肉菜,准备待客。
5,联系乐人、戏班,有富裕些家庭会请大戏。
6,入棺。
一般在晚上进行,由长子在亲人陪同下将逝者由床抱进棺材,身下着褥,褥子上面撒有硬币,将逝者放平睡好,盖好被子。
二,安葬前一天的风俗(一),上午的风俗1,搭席棚。
为防止安葬当天下雨下雪以及风尘,需要在院子打起篷帐,方便厨师做饭、客人就餐。
2,起灶。
因为吃饭人多,需要在院子重新起灶,锅灶家具一般由厨师自备,包括吃饭用的几十个桌椅。
现在厨师自带服务队,服务队多由附近30来岁的年轻媳妇组成,按天由厨师付给报酬。
服务队负责切肉洗菜,负责招待客人用餐。
3,设灵堂。
一般在门外设置灵堂,方便人祭奠。
灵堂上有三代祖先灵位,有逝者的遗像,摆放有童男童女、蜡烛,献有香蕉水果等。
灵桌一副对联,如女的去世,上联金童指向天堂路,下联玉女引进瑶池宫,中间一个大大的奠字。
4,搭戏台。
为乐人、戏班准备地方。
(二),下午的风俗1,庭院布置。
包括院外花圈的摆放、大门上面帐子的悬挂、对联的张贴。
陕西丧葬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1)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
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的亲属能享受到阴问的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
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旧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
第一节初丧、入殓、成服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
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
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
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
一般为“五领三腰”。
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
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
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
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
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
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
陕西丧葬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叫魂和穿寿衣在陕西的殡葬文化中,主要是强调在亲人去世以后,孝子要送终,还有一种称为“叫魂”的文化习俗。
而且,在下葬之前,逝者始终要穿戴寿衣,寿衣的穿戴还十分讲究。
孝子送终与叫魂当老人在弥留之时,要将其移到正厅临时铺设的木板床上,旧俗认为病人死在炕上,亡魂便会在阴曹地府背着沉重的土坑受罪。
搬床后,病人已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要想亲人交待后事,作临终遗嘱,而女儿也要日夜守护病人,寸步不离。
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女、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老人刚烟气时,守候在旁的儿子要含悲忍泪放声呼喊:“爹(或者娘)!你别走,你回来,你别丢下我不管了!”如此反复地呼喊多次,此谓叫魂。
旧俗认为人刚死,魂魄尚未走远,通过叫魂将其魂魄叫回来就可以复生,直到呼叫到还魂无望时,才举哀号哭,开始办理丧事。
穿寿衣在关中和陕北很多地方,病人在临终前,子女就要给病人修容、洗身和穿寿衣。
旧俗认为如果在断气前不换上寿衣,亡魂便会是裸体,或是在阴间穿的是旧衣。
在关中的韩城、华县和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死者的遗体用温水洗干净,并为其整容并换上寿衣,之后才把死者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此时停灵的灵床,床要顺着房屋方向摆放,死者的头朝里脚朝外,寓意向外走。
死者是男性时,沐浴及更换寿衣通常由儿子或者女儿料理;死者为女性时,则女儿或者媳妇料理。
寿衣忌用皮袄皮裤,也忌用缎子(关于此解释详看网站内做寿衣)。
穿寿衣的讲究无论冬夏,穿寿衣都以穿棉衣为主,衣裤均不钉扣,全部系带,表示带“子”的意思,寓意后继有人。
衣裤的件数都为单数,一般穿三重、五重、七重寿衣,通常则为“五领三腰”,就是五件上衣和三条裤裙,穿七重寿衣的则为“七领五腰”。
寿衣的样式要用同时代的礼服,男为长袍马褂、女用短衣长裙。
头下要用红色鸡形枕,这只枕头通常是死者生前做第一个大寿的时候,由长孙媳或大外孙媳妇送的寿礼。
鸡为“积”的谐音,通常认为这个枕头可作为死者积福的证物,这样亡魂到了阎王那里就不用受罪了。
陕南地区丧葬习俗的文化蕴涵探究

更多 的传 承 。本 文 就 是 根 据 现 存 的 陕 南 地 区 的丧 葬 水席 ,吃吃喝喝与喜事无异。死者的亲属前来 吊唁之
习俗 探讨 陕南 丧 葬 习俗背 后 的文化 蕴 涵 。
前 ,首 先要 放炮 ,然 后 再 给 死 者 献 上 花 圈 ,烧 纸 焚 香 。
一 、 陕南 丧葬 习俗 背后 的 文化 内涵
而是 一种 探 索意义 的阐释 性科 学 。” 因此 ,丧 葬 习俗 容 无一 不 是 营造 一 种 狂欢 的 氛 围 。闭殓 的 当 天 晚上
作 为人 类 文化 的重 要 体现 ,通 过对 丧 葬 文 化 的研 究 能 在 当地 被称 之 为 “打 丧鼓 ”,请 专 业 的人员 唱孝 歌 ,敲
陕南地 区将丧事也称之为“白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人要在这
的状 况 。… 近 现代 以来 ,陕南 地 区地形 封 闭 ,经 济发 展 个 时 候 尽 情 地挥 霍 ,彰 显 自己 的财 富 与 地位 ,丧 事 一
相对周边地区较为滞后 ,在文化上传统 的习俗也得到 定 要 办理得 风 光 ,首 先在 丧礼 的整个 过 程不 停 地 开 流
更 多南方 的文化 因 素 。因为 移 民结 构 的 差 异 ,在有 的 担心 死者 ,以生 者 的角度 与心 理去 为死 者考 虑 。
地 区甚 至 是 南 方 的 文 化 与 因素 占据 着 主 导 ,形 成 了
(二 )丧 葬仪 式 中的狂欢
“地 虽 处 陕 ,而 服食 、器用 、文 字 、语 言 实有 南 方 风 气 ”
元 的特 征 ,巴蜀 文化 、中原文 化 、长 安 文 化 、荆 楚文 化 、 能够 享 受 一 样 的东 西 ,因此 在 丧 葬仪 式 举 办 完 后 ,还
陕西秦岭南麓葬俗文化

陕西南部丧葬习俗本人是陕西省秦岭南麓商洛市柞水县人,当地大多是汉族人,风俗习惯也大多与其他地区的风俗有些类似。
但是作为秦巴地区的一部分,他的风俗习惯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丧葬习俗就是其中独具特色的典型代表。
人皆有一死,然而死后的丧葬习俗在不同的地方却有很大的差别。
丧葬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丧仪”与“葬礼”的不同。
人死之后至出殡之前为死者举行的各种仪式统称为“丧仪”。
葬俗则主要在区分在葬的类型上,如土葬,火葬,水葬等等从小在农村长大,见过一些当地人死后的丧葬程序。
当地人判断死亡的标志是此人是否还有呼吸,心跳是否停止。
当此人没有心跳,没有呼吸之后就判断人已经到阴间去了,下一步就是准备丧事了。
后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准备寿衣,寿衣包括上衣,裤子,鞋帽,枕头等等,寿衣无论冬夏一律用深色棉装。
其实人们在死者临终之前,就会把他从卧室搬至正屋厅堂,放在门板或者木板上,然后用温水擦拭身体,整理头发胡须,修剪指甲,修建的指甲要装在一个小口袋里,和死者一起入殓。
寿衣要在身体为僵硬之前有几位年长者帮其穿上,而且一定要保持安静。
让死者安详的寿终正寝。
然后用白布把死者盖上,与此同时会有当地年富力强的人把棺材放在正屋厅堂中间用桌子与板凳支撑起来,打开棺材盖子,然后将死者装入棺材内。
棺材里垫上棉被,给死者枕好枕头,盖好被子。
陪葬品是不可或缺的,这个可以把死者生前的衣物,常用用品放入。
当里面放好之后,会有死者的亲人哭丧。
亲人多,声音大当然更好,然后盖好棺材盖子。
陕南一般正屋厅堂后壁墙上会有香火,在此时会用3张皮纸封上香火的正中字样,还有遮盖门神,表示此时死者就是此屋地位最高的,其他神位暂且不顾。
这些程序可以叫做初死。
告丧与奔丧人死之后,要尽快把噩耗公布出去,一般就是派年轻人去通知死者的亲戚,朋友,同僚。
年轻人是死者的晚辈,重要的亲戚要登门报丧,一般的就有他人转告。
接到报丧之后应该立即嚎啕大哭,询问死因,然后还要嚎啕大哭,然后启程前往奔丧。
陕西志丹丧葬习俗是什么样的

陕西志丹丧葬习俗是什么样的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丧葬习俗因地而异,志丹的丧葬习惯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陕西志丹丧葬习俗旧时,本县丧礼很繁琐。
尤为老者办丧事,讲究棺木、老衣、埋场和戴缟等,借以“扬名声,显父母”。
棺材以柏木为上,杨木为次。
老衣以丝绸为料,件数多少为薄厚,七件、九件不等,视其财力。
大多均为木棺土葬,极少富者搞砖墓。
埋场,一般农家只动用阴阳、鼓乐,并做简单纸火,进行安葬。
绅士、富豪家还动用堂子、道士,设经卷、道场,搞破狱、搭桥、行礼、点主等,以超度亡魂,大显富贵。
戴缟无论仕庶必满三年,否则,为行孝不够真诚。
建国以后,丧葬风俗有所变革。
但在很多方面仍沿袭旧习。
其主要程序有:穿老衣临终时,所有儿女都守在身边,时刻观察病变,在咽气之前,将所有衣服和鞋袜都穿好。
烧到头纸老人咽气时,儿子要将其抱住坐起,并不停呼叫。
咽气初终,儿女要跪在地上烧到头纸,同时,放声痛哭。
停尸咽气以后,稍停一会,将尸体移放在铺干草的地下,也称“下炕”。
然后,用白纸漫子将尸体从头到脚都盖住,用线把两脚拌紧,左手拿上“打狗棍”(面捏烧熟),右手戴上“岁数馍”,嘴里放“口含钱”,头底枕“岁数纸”。
灵前设香桌,放献饭,备香纸、浇奠、浇奠碗,并点一盏灯,放一只守魂鸡,孝子守于灵旁。
还要将死者的被褥,病期所穿的衣服、鞋袜等卷在毡里,用带子捆住,放在大门外墙上,表示人已去世。
随后通知本族近门,商议埋葬事宜。
报丧包括请阴阳批阳单,择葬期,看穴地;请一名懂礼者前来料理丧事(称管事的);分头通知各亲戚奔丧吊孝(称请人)。
戴孝俗称戴缟,缟用白布、麻捻做成,谓之披麻戴孝。
缟分“长缟”(也叫拉缟)和“缟帽”两种,长缟一般长六尺左右,宽尺余,缟帽为三尺。
死者的儿女媳妇、女婿、外甥等所有晚辈均戴长缟,孙辈和平辈小者一般戴缟帽。
本家孝子和所有亲戚戴缟,由主家备办,本族户家戴缟自备。
入殓俗称“入函”。
入殓时,孝子要面向棺材跪下,烧纸、磕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事前:报丧、穿老衣、筹划过事、开执事单(督管)、收敛
• 启事(开席):待职客、散孝、打太司、奠酒、关殓、
• 出灵:打井、出灵、丘坟、园坟、
• 事后:服三、过五七、过百天、过头周年、过三年、三年换孝、立碑
开 席 、 待 客
孝 子 、 孝 媳 敬 酒
打 太 司 、 唱孝 歌
孝 子 转 香
备 灵 、 出 灵
灵 上 坡
孝
陕南还有一个讲究,老人去世后第一年春节的对联要用绿 色纸来写张贴;第二年用黄纸来写;第三年“换孝”(三周年 坟上退去孝衣)后恢复原来的红纸书写对联。 陕南安康一带的丧葬礼俗内容之丰富,集中体现了一个 “孝”字,讲的就是一个“孝道”,它是中华民族民俗文 化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 水平的不断提高,丧葬礼俗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提升和 变化,但它唯一不变得就是丧葬礼俗文化体现的“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