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萍乡文化

B1411 04 肖卡

萍乡民俗文化

萍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辉煌的文化遗产。萍乡民俗文化绚丽,采茶俚调、民间灯彩、古朴漆画繁衍流传,历久弥新。渊源于楚巫的傩文化"三宝俱全"(傩面、傩舞、傩庙),被称作"艺术的活化石"。在民间的群众艺术活动品种多、活动多,代代相传。至今仍保存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尚有30余种:春锣、渔鼓、花锣鼓、茶灯、牛灯、渔仔灯、围鼓、风筝舞、莲花闹、扑蝶舞、泥塑、瓷雕、盆景、彩扎、竹编及民间绘画(农民画、磨漆画、剪纸、烙花、微雕、根雕)等。

傩文化可以说是萍乡最古老的社会文化遗产,80年代初在收集整理时被挖掘出来,现已发现500多个古傩面具、10余处傩神庙和一批傩艺术者表演队伍,还发现了据传有年历史的傩服饰和大量的傩法器、道具,成为全国罕见的傩文化遗产聚集地区之一,1991年,上栗、湘东傩文化展览应邀参加中国“民协”举办的中国建党七十周年献礼展出,上栗傩舞队应邀参加广州中华百杰博览会,引起中外专家、学者极大的兴趣。法国民间艺术考察团对萍乡丰富的傩文化遗产表示惊讶和钦佩。1999年,上栗县、湘东区被江西文化厅命名为“傩文化之乡”。

萍乡灯彩历史悠久,源流甚远。据《萍乡县志》记载“上元张灯自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新年村市各有神会、神出,鼓吹导行”;俗有“年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之说。萍乡灯彩至今长盛不衰,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从城市到农村几乎到处可以看到活跃的灯队,听到悠扬的唢呐和明快的花锣鼓。灯采的种类包括:茶花灯、狮灯、牛灯、龙灯、缩龙、马灯等。

萍乡采茶戏是产生、流传在湘赣边界萍乡市及其邻近地区的一种载歌载舞的,乡土风味浓郁的地方戏曲,曾被誉为“江西的评弹”,“一朵绚丽多姿的山茶花。”采茶戏的曲调依不同的调式色彩、旋律特征和曲式结构,分为“采茶调类”、“神川调类”、“民歌小调类”、“词调类”。有的曲调又因行当(生、旦)不同,声腔又有“正韵”、“派韵”之分,具有同曲异腔之妙。

春锣起源于清末,兴于民间,流行萍乡及宜春、万载、浏阳、醴陵、等周边县(市)。艺人用红绸系一面直径为15公分的小鼓,鼓边挂一面直径比鼓大2-3公分的小锣。击鼓敲锣做过门,春节时走门串户向人报春,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农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形式上也加上了二胡等乐器伴奏,更为优美,很受群众喜爱,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步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

萍乡民间文化艺术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以上介绍的,它还包括:田歌、莲花闹、围鼓、花锣鼓、萍乡农民铜管乐队、萍乡农民画等。

萍乡历史文化

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三苗族在萍乡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西周时,萍乡属扬州,春秋属吴国,战国为楚地,汉高祖刘邦时属豫章郡宜春县地,三国吴帝孙皓于宝鼎二年(267)设立萍乡县,县治设芦溪古岗。唐武德二年(619),县治从芦溪古岗迁至萍乡凤凰池(今市治所)。唐贞观元年属江南西道袁州府,元贞元年(1295)萍乡由县升格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由州改为县。清属江西省袁州府。民国3年(1914)属庐陵道。民国15年直隶于省。民国20年,属第八行政区。民国24年属第二行政区。建国后属南昌专区,1959年1月,南昌专区改名为宜春专区,萍乡属之。1960年9月撤县设市,由宜春专区代管。1970年3月萍乡为省辖市。1971年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设立4个区。

红色的萍乡

提起萍乡的历史,无法忘记的是革命年代中那些红色的记忆。从1906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萍乡、浏阳、醴陵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萍浏醴起义开始,萍乡人民一直走在革命队伍的前列。

1920年11月下旬,正在从事青年团和共产党组织创建工作的毛泽东,到萍乡进行社会考察,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一段美丽的传说。1922年毛泽东又先后派李立三、刘少奇等同志来安源开展工人运动,于当年9月领导了震撼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7年(民国十六年)9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工人和革命士兵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举行的著名的武装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开始。在秋收起义中,萍乡工农阶级积极参与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起义后,萍乡人民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一的莲花县工农政府。

时至今日,萍乡的总平巷、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以及秋收起义军事会议会址、红一方面军前委机关所在地等大批革命旧址,依然保存着革命年代的痕迹,讲述着革命年代的传说。

历史悠久的萍乡还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城市。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土族、达尔族、仫佬族、羌族、毛南族、仡佬族、塔吉客族、怒族、俄罗斯族等32个民族在这里形成了和谐并存的结构。

风情独具的民风民俗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是萍乡的一大特色,萍乡傩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湘赣之间长江流域以蚩尤为首领的三苗九黎部族文化发源地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据萍乡县志记:“先春三月,乡人乃傩,魅面朱衣,执戈扬盾,驱疫疠,以达阳气”。鼎盛时期这里“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傩面、傩舞、傩庙被公认为萍乡历史文化的“三宝”。

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歧宗发祥地——杨歧山,则代表了萍乡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坐落此山的杨歧普通禅寺,始建于唐代,现已列为江西省24个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影响涉及海内外。

萍乡旅游文化

武功山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萍乡市芦溪县,介于东经114°10′-114°17′和北纬27°25′-27°35′之间,属罗霄山脉北段,绵延120公里,总面积260余平方公里。武功山主峰白鹤峰(又称金顶)海拔1918.3米。

武功山是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这里山景雄秀、瀑布独特、草甸奇观、生态优良、天象称奇、人文荟萃。现已规划景点200余处,整个风景区分为金顶观光休闲区、羊狮幕观光游览区、九龙山宗教文化区、发云界游憩娱乐区、大王庙原始生态区五个核心景区。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面积约260平方千米)、国家地质公园(面积约378.3平方千米)、国家自然遗产、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2009年入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景区”金奖、中国美丽田园等荣誉称号。

2013年,萍乡武功山国际帐篷节照片登上美国《时代》杂志。

杨岐山

杨岐山位于萍乡市上栗县,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距上栗县城区25公里。杨岐山是一个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外延,以丰厚的人文景观为内涵,构成融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有杨岐普通寺和孽龙洞等风景。

杨岐山古称翁陵山、漉山,海拔约1000米。战国初著名哲学家杨朱(又称杨子),来到此地,面临歧路,迷向哭泣,故此山名“杨岐山”。

杨岐山是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杨岐宗的发祥地。公元1199年,杨岐宗传入日本,至今为日本佛教大宗之一。东亚、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也代有传人和广有信徒。

孽龙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