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建设对河道行洪能力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措施探讨
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措施探讨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河道是城市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彻底改善水质、增强河道防洪能力、促进水系的循环、解决河道现状问题是城市建设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使得城镇经济均得到良好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种发展形势下,给我国的水利河道防洪治理工作也带来了全新的要求。
河道防洪治理工作的质量不仅关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为此,需要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实际河道防洪治理规划工作中需要对环境因素与水文、地质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对当地情况进行实际勘查之后方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洪治理规划。
关键词:城市河道;防洪现状;治理规划;措施探讨引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河道的需求也变得丰富起来,城市对于河道的治理已经远远不局限于城市的运行。
城市河流的自然状态和其他天然河流的状态应该是没有差别的,都是由水体、河床、河滩以及上下左右的河岸共同组成的。
但是,又由于城市的河流要考虑到用地、排洪、给排水等多方面的要素,大部分的河流都是经过人工改造形成的,因此城市河道系统应具有防洪排水、景观文化等基本功能。
1有关城市防洪河道生态护岸的一些设计理念1.1符合生态护岸工程设计的基本化需求在设计进程中,应立足于护岸建设的生态性、亲水性和安全性的基础前提之上,同时统筹兼顾工程投资的效益。
一方面,加强相关技术指标的工程建设,为使施工有序高效地进行,也需要进一步保障河道周边设施的完善,尽可能地降低人为施工改造的力度。
另一方面,为使城市的防洪河道周边两岸达到较为柔顺的特性,需以可渗透性作为设计之初的基底,最大程度上呈现设计最佳效果,使河道堤岸景观也更为和谐。
1.2符合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修复的功能化需求对于城市防洪河道的生态护岸而言,水和泥沙,是构成城市生态护岸的重要条件;泥沙和水,同时也是河道内各种各样动植物和水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城镇化进程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分析报告
城镇化进程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分析报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显著增加。
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和影响。
本报告将对城镇化进程对水利工程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水资源短缺问题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城镇化进程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行水资源综合分配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 提升供水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对城市供水管网的投资,在保障用水安全的前提下,扩大供水规模。
3. 推广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鼓励市民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二、城市排水难题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增加,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排水难题的解决对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针对城市排水难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升排水设施的处理能力,确保城市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2. 推广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将雨水资源合理利用,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3. 建立城市雨水与污水分流制度,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和难度。
三、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和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废水、污水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水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水环境变化情况。
2. 建立和完善废水排放标准,加强对企业和居民废水排放的监管与治理。
3. 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对水体进行治理和恢复,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四、水灾和水安全问题城镇化进程增加了城市地表径流量,导致洪涝灾害的风险增加。
此外,城市水利设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面临挑战。
针对水灾和水安全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提升城市洪涝灾害防控能力。
浅谈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对策【摘要】通过对城市洪涝灾害的现状及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分析,指出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洪涝灾害1.引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在进行急速扩张的过程中。
人口和资源急速地向城市集中,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城市化与城市洪涝灾害是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市域环境改变,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并未随着城市市域环境的改变而及时的提高,导致了城市洪涝灾害有趋于严重的趋势。
分析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与城市化的关系是研究的首要问题[1]。
2.城市洪涝灾害的现状随着人口和资源向城市的集中,同样的强降雨对城市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愈演愈烈。
每一次城市洪涝灾害带来对城市的损失都很严重。
2011年6月14日至6月24日,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降暴雨,其中杭州连续遭受四轮强降雨袭击,据有关部门统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累计3.85亿元以上;而嘉兴市也出现较大灾情,全市7个县(市、区)、60个镇(街道)受灾,受灾人口23万,据初步统计,截至6月19,暴雨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2亿元。
2012年7月21日午后至22日凌晨,北京市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强降雨持续近16小时。
城区许多路段出现拥堵现象,环路、联络线受到积水影响,多处道路中断,首都国际机场所有进出港航班均被取消。
北京市水务局于22日召开汛情通报会称,该特大暴雨已致北京约190万人受灾,初步统计造成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每年夏天,不少城市便会陷入这种“宿命”中,受灾人口众多,经济损失严重。
3.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3.1.城市化改变了市域环境,使暴雨洪灾严重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造成了城市气候改变,城市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增大,雨时延长,城市地物、地貌、地下水资源分布改变,导致市区产汇流过程及城市防洪排涝系统适应能力的变化,使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增加。
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集中,也导致洪涝灾害损失增大,特别是与生命线系统关联的间接经济损失比重加大,城市经济类型的多元化及资产的高密集性使城市的综合承灾能力变弱,经济损失加重[2~5]。
城市化进程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城市化进程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与应对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给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成为了极为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从洪涝灾害的影响和城市化进程的原因入手,探讨城市化进程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首先,城市化进程对洪涝灾害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概率。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大量土地被城市用地所取代,导致原本用于汇水的自然湿地被破坏,河流的水流往往被混凝土所取代,无法快速排水。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大量的硬化地面,如道路、建筑等,降雨无法迅速渗透进入地下,而形成了大规模的地表径流,加剧了洪水的规模和速度。
另一方面,城市化还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扩大。
城市化过程中,建筑面积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的水文地貌,扩大了城市潜在的洪灾影响范围。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密集居住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集聚,一旦洪涝灾害发生,损失就会更加严重。
当然,我们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来应对城市化进程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地形地势、自然水系等因素,合理布局建筑和道路,保留足够的自然湿地,增加绿地覆盖率,以增强城市的抗洪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城市抗洪设施的建设。
包括修建排水管道和河道、提升防洪堤坝的高度和强度等。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城市内涝的治理工作,尽量减少洪涝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另外,应加强城市洪涝灾害的预警和响应体系的建设。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气象雷达、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洪涝预警的监测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疏散和采取防范措施。
同时,建立完善的救援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效率。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常识的普及,有效降低洪涝灾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城市化进程的管理和监管。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建筑工程等。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与防洪措施探讨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与防洪措施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河道治理工程设计和防洪措施日益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关键环节。
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设计和防洪措施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河道污染严重、土地利用混乱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施科学合理的河道治理工程设计和防洪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河道治理工程设计的重要性城市化进程中,河道治理工程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系统。
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不仅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景观价值,增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通过良好的河道治理工程设计,可以为城市营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河道治理工程设计对城市的防洪防汛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河道治理工程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的内涝和洪涝风险,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保护城市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
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设计对于城市的发展、建设和安全至关重要。
1. 河道整治城市河道治理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是通过对城市内河道进行清淤、规划和设计,重建河道的功能,保证城市内河道通畅和水质的安全,从而达到改善城市水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目的。
2. 河道绿化3. 河道生态修复城市河道治理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还包括河道生态修复。
通过对城市内河道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提高城市内河道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内河道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城市防洪措施的意义与主要方式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中,防洪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城市的防洪措施不仅涉及到城市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息息相关。
1. 防洪措施的重要意义防洪措施的重要意义在于保障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洪措施,可以为城市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保障。
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探讨
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探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防洪问题日益突显。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防洪的关键要素,需要加强治理和管理。
本文从城市河道防洪现状入手,探讨了城市河道防洪的治理规划。
城市河道防洪不仅与城市的地形和气候等因素有关,还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1. 城市规划不合理许多城市的城市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防洪问题,没有对地势低洼的地区进行恰当的规划,导致建筑群周围的地势不能合理排水,遇到降雨即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 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人为破坏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方便建设和交通,频繁地破坏了河道,破坏了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了河道水文和流量,从而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率。
城市管理缺乏有效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的城市河道管理不善,导致各种垃圾和污染物沉积在河道中,严重影响水体的自然环境,使得河道防洪能力降低,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危险。
针对城市河道防洪现状,在治理和管理方面,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规划,以此来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到水文地形,对于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区域进行必要的规划,使城市建设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2. 切实加强城市河道管理城市管理机构应制定受管理单位承担防洪责任的具体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检查。
同时,加强城市河道维护和清理,清除废弃物、垃圾和其它污染物,保证河道畅通,增加河道的防洪收益。
3. 提高城市民众的防洪意识宣传城市洪涝常识,普及怎样自救、互救的方法,让城市居民了解自身在洪灾中的风险和应对方案,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降低灾害对生命财产的危害。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河道防洪的治理规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只有在政府、企业、民间三方的通力合作下,加强城市河道的治理和管理,才能保障城市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建设对河道行洪能力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城市化建设对河道行洪能力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对海河现状行洪能力进行复核计算,评价其安全性;分析河道行洪能力变化原因,阐述城市化建设对其产生的影响性,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字] 行洪能力安全性城市化建设1 天津市海河情况简介1.1 海河基本情况天津市海河干流是天津城区一条骨干行洪河道,始于子牙河与北运河交汇处,止于海河防潮闸,河道全长72km,流经中心市区、环城新区、贯穿滨海新区塘沽区于大沽口汇入渤海[1]。
海河以防洪、承担两岸排涝沥水为主要任务,同时具备供水、蓄水、航运、旅游等多项功能。
二道闸、防潮闸作为海河上两个重点防洪控制工程,起到了联合调度运用、泄洪、排涝、挡潮等作用。
1.2 河道建设工程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海河的综合治理及两岸的开发改造,海河功能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03年,对海河上游段两岸40公里的堤岸进行全面改造,重新确定了两岸沿线和堤岸断面结构形式;并且背依古文化街中心新地带,以连续亲水空间为主线,设置了亲水平台和下沉式道路,平台距离水面仅0.5米,充分发挥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效果。
2 海河行洪能力计算按照《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设计要求,天津市海河干流设计行洪能力为800m3/s,由于多年来的河道淤积、地面沉降自然因素以及堤防建设等人为因素,导致海河行洪能力不断下降。
以海河河底高程、断面形式、堤防布置等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一维水动力模型,对海河现状行洪能力进行模拟计算。
模型计算范围从耳闸(桩号0+000)至海河防潮闸(桩号71+500);考虑河道整体行洪及小洪水行洪两种情况,分别进行演算。
2.1 河道整体行洪能力根据《天津市海河干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相关内容,堤防超高设计标准为1.25-1.9m,具体为:耳闸-海洋公司(桩号0+000-13+061)堤防超高1.25m、海洋公司-市航道处码头(桩号13+061-15+221)超高1.6m、市航道处码头-新河油库(桩号15+221-59+513)超高 1.9m、新河油库-海河防潮闸(桩号59+513-71+500)超高1.7m。
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探讨
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探讨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防洪、生态环境、景观和城市形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河道防洪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河道防洪现状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河道水文变化复杂、河道整治不到位、河道建设潜在危险隐患增加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城市河道防洪现状及治理规划,以期为城市河道防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一、城市河道防洪现状1. 河道水文变化复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道的水文变化复杂,表现在河道水位变化大、流量大等方面。
这使得城市河道的防洪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对河道的防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河道整治不到位城市河道的整治工作进展缓慢,很多城市的河道的治理工作尚未到位,河道水质差、河道清淤不彻底、沿岸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对城市的防洪能力和环境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 河道建设潜在危险隐患增加在城市化过程中,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一些河道的修建和改造都存在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了河道发生了很多的潜在危险隐患,一旦发生洪水,就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1. 完善城市河道防洪设施针对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不足之处,应完善城市河道防洪设施,包括加大河道治理力度,加快治理进程,清淤疏浚河道,加固河岸等等,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
2. 加强城市河道水资源管理加强城市河道水资源管理,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保持河流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提高河道的生态防洪功能,保护河道的水质和水资源。
3. 制定健全城市河道防洪规划制定健全城市河道防洪规划,充分考虑城市河道的地理位置、地形、水文特征等因素,合理规划河道的利用方式和保护措施,明确城市河道防洪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4. 加强城市河道防洪意识加强城市河道防洪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河道防洪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大家对城市河道防洪工作的信心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河道防洪治理的良好局面。
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探讨
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探讨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河道防洪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自然水系的一部分,负责着排水、供水、生态调节等重要功能,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城市河道往往遭受到严重破坏,成为城市防洪的短板。
对城市河道防洪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治理规划,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河道防洪现状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河道治理不规范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对河道的规划和管理不够规范,导致河道被大量填埋、封堵,河道水质遭到污染,水位不易调节,洪水容易泛滥。
这种情况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尤为突出。
2. 河道水域受到严重破坏部分城市的河道水域面积逐年减小,河道岸边被大量建筑覆盖,河道生态环境变得不稳定,无法满足城市的防洪需求。
3. 河道管理体系不完善城市河道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对河道的管理和维护不力,河道防洪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受到阻碍。
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河道的防洪能力,加剧了城市的防洪压力。
对城市河道防洪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理规划势在必行。
二、城市河道防洪治理规划探讨1. 加强河道的环境维护和保护针对城市河道的环境状况,应加强对河道水域的保护和维护工作。
保护河道水域生态环境,保证河道的通畅和水位的稳定,是提高城市防洪能力的重要手段。
2. 完善城市河道治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城市河道治理体系,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加强对河道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建立健全的河道防洪设施建设和维护机制,提高城市河道的实际防洪能力。
3. 制定科学的河道规划和管理制度针对城市河道的规划和管理问题,应制定科学的河道规划和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河道,确保城市河道满足排水、供水、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并具备一定的防洪能力。
4. 开展城市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针对城市河道的现状问题,应开展城市河道的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
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探讨
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探讨在城市建设中,河道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了规划之中。
城市河道不仅具有景观功能,同时也起到运输、排水、养殖、娱乐等多种作用。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河道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防洪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
城市河道防洪现状非常不乐观。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急剧扩张,使得大量原本可用于滞洪的土地被填海垫高。
城市河道的原有面积被减小,河道的排水能力日益削弱,再加上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增加,城市内的洪水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城市河道防洪存在的问题:1、河道建设不规范。
许多城市的河道治理存在着建设不规范、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导致治理效果较差。
2、城市内河道不断被填平。
由于城市化进程持续,城市内陆面积日趋稀缺,对河流资源的重视程度也日渐下降,导致河道的宽度日益缩小。
3、河道生态系统被破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污染物质不断排放到河道中,使得河道生态系统受到极大破坏。
4、城市河道管理缺乏有效手段。
在城市河道管理方面,存在着规划设计不开发、缺失科学的治理措施等问题。
针对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不容乐观的问题,需要制定科学的治理规划来进行改善。
1、建立科学的防洪评估体系。
应该加强对城市河道防洪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制定合理、科学的河道防洪评估指标体系,对城市河道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2、加强河道宽度规划设计。
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应该重视河道的宽度规划,尽可能保证河道的宽度,从而增强河道的排水能力。
3、优化城市河道生态环境。
应该加强对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建立化、生、物循环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对城市河道的影响。
4、加强城市河道管理。
应该制定科学的城市河道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河道管理机制,加强管理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5、建立统一的城市河道防洪管理平台。
应该建立全市统一的河道防洪管理平台,实现全市河道信息的在线获取和分析,实现对河道防洪全过程的动态管控。
解析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与治理
解析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与治理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析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治理措施。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的大规模土地开发和建设对水环境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建设需求也日益增长,大量的土地被开垦用于建设住宅、商业区和基础设施等。
这种土地开发不仅破坏了原有的水体生态系统,还导致了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例如,为了满足城市用水需求,许多地区不得不从远处引水,导致水源地的水位下降和地下水资源的枯竭。
此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也会导致水土流失、河流改道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
其次,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还体现在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中。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合理的设计和管理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例如,城市排水系统中的雨水排放和污水处理不足,导致雨水和污水混合排放,污染了附近的水体。
此外,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放口位置不当、排放量过大等问题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因此,建设和管理科学合理的城市排水系统是解决城市化对水环境影响的重要措施之一。
此外,城市化还对水环境的水质和水生态系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进入水体,导致水质恶化。
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不合理的处理方式会导致垃圾渗滤和垃圾焚烧等问题,进一步污染了水环境。
因此,加强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管理,保护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是城市化治理的重要任务。
为了解决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合理控制土地开发的规模和速度,保护水源地和水体生态系统。
其次,应加大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雨水和污水的分流处理能力,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与应对措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面临着洪涝灾害的威胁。
洪涝灾害不仅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还对城市的发展和可持续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城市扩张和自然环境改变。
随着城市的扩张,大量的土地被混凝土和建筑物所覆盖,导致土地的自然保水能力下降。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的道路、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导致水流无法迅速排除,从而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其次,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洪涝灾害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首先,城市规划应注重保护自然水源和湿地,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划定绿地和湿地保护区,保留自然水道和湖泊等水体,以增加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
其次,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这包括改善下水道网络、增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收集设施等,以便更好地应对暴雨引发的洪水。
此外,加强城市的防洪能力也是应对洪涝灾害的关键。
可以采取建设护岸、设置防洪墙和提高堤坝的高度等措施,以减少洪水对城市的侵害。
除了以上的措施,城市居民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首先,加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的建设,及时发布洪涝灾害的预警信息,并组织居民进行紧急疏散和救援。
其次,提高居民的防洪意识和自救能力,加强防洪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洪涝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布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
总之,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不可忽视,但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综合的应对措施,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政府、城市规划者和居民都应共同努力,保护自然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能力,以应对洪涝灾害的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探讨
城市河道防洪现状与治理规划探讨城市河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城市的水资源补给和排放通道,更是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空间。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河道带来的洪水灾害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问题。
对城市河道的防洪现状及治理规划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河道防洪现状的问题1. 城市化进程中的河道自然退化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河道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因为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城市的河道自然退化,原有的天然水体和河道被填埋、封闭、围垦造地、高楼大厦围成了水泥森林,河道容积不足,水质污浊等问题凸显,河道水位上涨,一旦遇到暴雨,就容易形成严重的内涝和洪水。
2. 河道治理规划不合理在城市河道的治理方面,规划设计不合理是导致城市河道防洪困难的原因之一。
很多城市对于河道的治理工作缺乏规划和长远眼光,常常是采取临时性的应对措施,而不是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治理工作。
3. 城市河道设施老化城市河道的设施老化也是城市河道防洪现状的一个问题。
很多城市的河道设施建设年代久远,设施老化、破损严重,并且缺乏维护和更新,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城市河道的防洪效果。
1. 加大城市河道整治力度针对城市河道的自然退化和设施老化等问题,应当加大城市河道整治力度,进行长期的治理工作。
需要加强城市河道的水利设施建设、水利设备更新、提高城市河道的排水能力,使城市河道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发展需求。
2. 加强城市河道规划管理有效的城市河道规划管理是城市河道防洪治理的关键。
应当对城市河道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保护和修复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城市河道资源,实行科学的城市河道水利管理,提高城市河道的防洪能力。
3. 提高城市河道防洪意识加强城市河道防洪意识的普及和教育也是城市河道防洪治理规划的重要内容。
要通过宣传教育、公益广告等方式,提高市民对城市河道防洪工作的重视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城市河道防洪的氛围,有效减少城市河道的防洪隐患。
城市化发展对城市防洪的影响与对策
国家 出 口雨水 。 2 2 采用 透水路 面和 透水 铺装 系统
过程 中的薄 弱点 。 1城 市 快速 发展 对 城市 防洪 的影 响 1 . 1 城市 地面 结构 的变 化对 水文 水势 的影 响 随着城 市发展 , 树木、 农作物 、 草地 等 面积 逐步 减小 , 工业 区、 商业 区和居 民 区规 模 、 面积 不断增 大 , 使径流 系数增 大 , 城市化 过程使相 当部 分的流 域为 不透 水表 面所 覆盖 , 减少 了蓄水 洼地 。 图l 为 城市化地 区径 流系数 和透水 率关 系示意
文童 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 2 0 1 4 ) 2 1 — 0 0 8 3 - 0 1
改革开 放特别 是2 0 世纪9 O 年代 以来 , 随着 中国工 业大 发展 和 经济的迅 猛增 长, 中国城 市化进 程 特别迅 速 , 城市 本 身的 发展对 洪水 灾害 的发 生和加 剧都有 定的 影响 , 例 如城 市地 面结 构的变 化 不仅改 变城市 局地 气候 , 而且改 变 当地 水 文水势 , 城市 建设 中基 础设施 的不 足 , 特 别是供 给水 建设 发展 不平衡 和城 市 防 洪设施 不 重视 , 这 些 问题对 洪水 灾害 的加剧 都有 显著 影响 , 这 是 中国城市 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河道生态保护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的河道生态保护挑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城市化进程给河道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如水污染、水位变化、河道断流、生态破坏等。
因此,如何有效保护河道生态,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等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河道生态保护挑战。
1. 城市化进程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水污染: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河道,导致河水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数量减少。
1.2 水位变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建设的大量水利工程,如堤坝、护岸等,改变了河道的水流状况,导致河道水位变化不定,进而影响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3 河道断流: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导致了大量河水被引走,使得河道断流现象普遍发生,使得河道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
1.4 生态破坏:城市化过程中,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湿地和河道被填充、改道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 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城市化进程中,河道生态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2.1 资源限制: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资源投入,而保护河道生态环境同样需要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资源投入不足成为河道生态保护面临的一大难题。
2.2 利益冲突:城市化过程中,河道通常处于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带,与城市用地和产业发展存在利益冲突。
保护河道生态往往需要牺牲一部分经济利益,引发各方面的争议。
2.3 意识认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普遍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河道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认识相对薄弱,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
2.4 应对措施:城市化进程中,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河道生态保护规划和措施,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进科学决策。
3. 解决方案为了有效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河道生态保护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3.1 制定河道生态保护政策: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制定科学、系统的河道生态保护政策,明确责任和权益,提升河道生态保护意识和行动。
浅析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浅析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
城市河道治理在满足工程安全性要求的同时,还应该与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协调。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河道治理工程的价值已不仅限于传统的防洪排涝功能,而是更具有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等多样化的价值。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生态环境;常见问题;对策和建议引言城市河道在城市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承担着输送生活、生产等重要功能,但由于长期受到污染,造成了城市河道功能丧失,水质下降,水生态破坏等问题。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修复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
1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常见问题1.1城市规划和河道治理不协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在各个城市纷纷涌现。
城市要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来承载更多的人口,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虽然不同的城市会有不同的城市规划,但是城市规划中往往只着重强调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城市河流的治理与生态保护。
在城市近乎无序的扩张过程中,原有河流的河道空间被一点点挤占,同时,城市河道治理也大多片面强调防洪安全,很少考虑城市河道的生态和人文需求。
随着人口和城市土地面积的增加,河流的面积却在逐渐减少,河流的承载能力也在逐渐降低,河道的水环境容量逐渐降低,加之排入河道的生产生活污水增加,导致河道的水体污染日益加剧,此外,河道也常常因泥沙淤积而阻塞,最终导致河道原本的防洪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有可能因河道达不到防洪要求而导致城市内涝频发。
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凸显和河道面积的日益减少,再加上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带来的影响,城市河流的各种功能也在日益丧失,城市扩张过程中的不合理开发是导致城市河道功能恶化的主要原因。
关于城市防汛排水问题的研究与建议
关于城市防汛排水问题的研究与建议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一个城市的防洪排水系统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高水平、高质量的排水系统,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减少污染,促进工农业发展、城市高效运转。
因此,建立条件完善的排水系统并进行科学管理,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标签:城市防汛;排水问题;研究与建议一、城市排水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市政排水工程遇到较大规模的降水以及极端天气的时候,往往会在地势较低或排水设施空白等区域出现积水现象。
分析原因,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排水系统规划、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缺口1)部分管网排水标准偏低,排水设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我国城市市政工程的基础建设水平相对较低,许多排水管道达不到1年一遇的设计标准,在一些年代较老的城区甚至还在使用明清时期修建的排水管道,这已经难以满足城市排水的需要。
同时许多城市地面建筑建设密度较大,土地权属问题较为严重,这些因素都给地下排水管道的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2)管网的无序接入降低了排水标准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大量新建项目不断涌现,但相应标准的排水设施建设没有跟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排水的负荷。
例如在2007年、2008年北京发生的安华桥积水以及知春路积水现象,分析原因是由于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周边的新建小区、道路不断向桥下排水,桥区汇水面积增大,而城市排水系统没有进行相应扩大,泵站的排水能力较弱。
3)一些配套工程建设不完善城市排水设施没有按照相应的城市规划实现或相应规划以及建设滞后于城市整体建设速度,导致排水无出路。
2、排水设施管理和维护水平相对滞后1)城市排水管网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技术不到位城市排水管网管理水平较低,相应的管道排查以及管理技术相对较低,造成排水通道不畅,进而引发道路、立交桥、小区等区域发生积水现象。
虽然城市市政管理部门会在每年都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管网的排查、疏通,但受技术、资金等多种因素限制,仍会出现管道淤积现象。
城市化进程对洪涝灾害频发的地理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洪涝灾害频发的地理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集聚地,其对地理环境的改变不仅会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还加大了对城市的破坏和经济损失。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对洪涝灾害频发的地理影响。
首先,城市化进程导致自然水文系统的破坏,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自然水文系统是相对完整的,土地和水资源之间的平衡相对稳定。
然而,城市化进程带来大片土地的水泥化和水污染,阻碍了雨水的渗透,导致了疏浚和堵塞的河道。
此外,城市建设中大量的地下管网和排水设施,会加剧地表径流的形成,进一步导致洪水的发生。
因此,城市化进程破坏了自然水文系统,导致洪涝灾害的频发。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大了洪灾对城市的破坏和经济损失。
城市作为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容纳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开发和建筑活动,将原本的农田和自然湿地转变成了水泥和钢铁的世界。
当洪涝灾害发生时,这些高密度建筑和人口聚集区往往成为最受影响的区域。
洪水的侵袭不仅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瘫痪,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每年全球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其中城市地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城市化进程加大了洪涝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和经济损失。
另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和规划也影响了洪涝灾害的频发。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城市化进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改造。
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容易导致洪水风险的增加。
例如,城市扩张过程中往往忽视地质和水文条件,将易涝地区用于建设,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大大增加。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追求高效经济利益的考虑,可能导致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些因素都会对洪涝灾害的频发产生负面的地理影响。
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对洪涝灾害频发有着显著的地理影响。
首先,城市化进程的水文系统破坏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大了洪涝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和经济损失。
城市化对河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相关系数 , 得出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 , 找出
影 响地 下 水位 变 化 的主要 因素 。
2 城市 化对 河务管 理的 影响
21 降水 径流 影 响 . 随 着 城 市 化 建 设 ,不 透 水 面 积 越 来 越 大 。 据 统
P a o 乘积矩相关 系数 r er n s 的计算公式为
O O 51 .4
O 01 . 8 o
00 4 .1 2
0 o9 . ( O)
O0 6 .o1
O8 . 9
O6 . 7
030 - 3 2
02 5 .0 9
O5 0 .18
O3 4 - 3 O
02 3 .2 8
016 .7
OO 8 .9 7
O14 .O 5
过道桥汇人开滦采煤塌陷坑 。行洪能力 5 年一遇 , 0 流量
8 ~ 5m/, 驹 桥 至 黄龙 桥 流 域 面 积 5k 2河 道 长 度 0 18 3 马 s 3m ,
84 m 。 .k
浅层地下水位 的变化与降水量、开采量 、不透水面
积 、 流 补 给 量 有 关 , 据 已有 数 据 利 用 P a o 计 算 其 越 根 er n s
计算结果显示: 浅层水位与浅层地下水开采量的相关 系数为 07 ( . 最大值 )说 明浅层地下水位 与开采 量关 系 7 , 最为密切 ; 与降水量 的相关 系数为 01 ( . 最小值 )说 明降 3 ,
水 量对 浅 层 地 下水 位 的 影 响较 小 ,原 因是受 不 透水 面积
18 6 22 5
00 4 .2 2
OO 1 .4 6
开 平 区
3 2
陈 少舟/ 市化 对 河 务 管 理 的 影 响 及 对 策 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建设对河道行洪能力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对海河现状行洪能力进行复核计算,评价其安全性;分析河道行洪能力变化原因,阐述城市化建设对其产生的影响性,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字] 行洪能力安全性城市化建设
1 天津市海河情况简介
1.1 海河基本情况
天津市海河干流是天津城区一条骨干行洪河道,始于子牙河与北运河交汇处,止于海河防潮闸,河道全长72km,流经中心市区、环城新区、贯穿滨海新区塘沽区于大沽口汇入渤海[1]。
海河以防洪、承担两岸排涝沥水为主要任务,同时具备供水、蓄水、航运、旅游等多项功能。
二道闸、防潮闸作为海河上两个重点防洪控制工程,起到了联合调度运用、泄洪、排涝、挡潮等作用。
1.2 河道建设工程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海河的综合治理及两岸的开发改造,海河功能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03年,对海河上游段两岸40公里的堤岸进行全面改造,重新确定了两岸沿线和堤岸断面结构形式;并且背依古文化街中心新地带,以连续亲水空间为主线,设置了亲水平台和下沉式道路,平台距离水面仅0.5米,充分发挥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效果。
2 海河行洪能力计算
按照《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设计要求,天津市海河干流设计行洪能力为800m3/s,由于多年来的河道淤积、地面沉降自然因素以及堤防建设等人为因素,导致海河行洪能力不断下降。
以海河河底高程、断面形式、堤防布置等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一维水动力模型,对海河现状行洪能力进行模拟计算。
模型计算范围从耳闸(桩号0+000)至海河防潮闸(桩号71+500);考虑河道整体行洪及小洪水行洪两种情况,分别进行演算。
2.1 河道整体行洪能力
根据《天津市海河干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相关内容,堤防超高设计标准为1.25-1.9m,具体为:耳闸-海洋公司(桩号0+000-13+061)堤防超高1.25m、海洋公司-市航道处码头(桩号13+061-15+221)超高1.6m、市航道处码头-新河油库(桩号15+221-59+513)超高 1.9m、新河油库-海河防潮闸(桩号59+513-71+500)超高1.7m。
据此标准,对海河整体行洪能力进行计算,绘制相
应的行洪水面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按照堤防安全超高 1.25-1.9m的设计标准,当上游下泄800m3/s流量设计洪水时,现有堤防高程根本无法满足安全行洪的要求;市区段最为明显,堤顶高程远远低于安全高程标准。
当上游下泄洪水流量达到400m3/s时,市区高程较低段的堤防仍无法安全承泄全部来洪;当下泄洪水量降低至300m3/s时,市区段堤防刚好满足安全行洪要求。
因此海河现状安全行洪能力仅为300m3/s至400m3/s,其中市区段堤防由于堤顶高程较低,仅能安全通过300m3/s的下泄洪水量,中下游段堤防高程较高则可以通过400m3/s的下泄洪水;与原设计行洪标准相比较,行洪能力下降50%~60%。
2.2 亲水平台行洪能力
由于海河市区(桩号0+000~12+000)段两岸设有亲水平台,综合考虑亲水要求和景观因素,海河行洪时要求小洪水不漫过亲水平台,因此对亲水平台段行洪能力进行单独计算,结果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市区亲水平台段高程仅能承泄上游140m3/s的小洪水流量,来水量达到150m3/s时小洪水将漫上亲水平台,平台高程无法满足安全行洪标准。
3 海河防洪排涝综合能力
海河作为天津市骨干行洪河道的同时,还兼顾两岸城区的排涝沥水,因此对海河防洪兼排涝综合能力进行计算。
根据《天津市排涝总体规划》相关内容,海河两岸现状排涝最大总流量为370m3/s,其中市区段最大排涝流量为207m3/s,详见表1。
优先考虑满足两岸排涝要求,对河道行洪能力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3.1 河道整体防洪排涝能力
当海河沿岸按照最大流量进行排涝时,河道刚好能承载两岸370m3/s的总排涝流量,堤防超高满足安全超高设计标准,但此时上游无任何下泄洪水量;当上游下泄洪水量仅增至100m3/s时,市区段堤防高程就无法达到安全行洪设计标准,中下游段可在满足两岸最大排涝要求的同时,承泄上游100m3/s的洪水流量,详见图3。
3.2 亲水平台防洪排涝能力
按照行洪时小洪水不上亲水平台的要求,仅考虑中心城区排涝207m3/s流
量,此时行洪水面线已高于亲水平台高程,现状亲水平台根本无法满足沿岸的排涝需求,更无法起到行洪的作用,具体如图4所示。
4 河道行洪能力评价及变化因素分析
4.1 堤防安全性分析
按照《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设计要求,将河道行洪800m3/s的行洪水位与堤防1.25-1.9m的安全设计超高值相叠加,与两岸现状堤顶高程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堤防安全性,详见图5和表2。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海河两岸近57km的堤防高程不符合安全行洪设计标准。
市区(0-13+000)段现状堤顶高程为2.29~3.57m,堤防超高仅为-0.18~0.9m,低于设计标准0.35~1.43m,超高严重不足。
4.2 海河行洪能力总体评价
(1)海河作为骨干行洪河道,按照安全行洪设计标准,河道整体仅能安全承泄上游300m3/s的洪水量,与设计800m3/s流量的行洪标准相比较,行洪能力大幅度下降;河道满足两岸最大排涝需求时,无法承泄上游洪水,防洪、排涝不能同时兼顾。
(2)按照河道行洪时小洪水不上亲水平台的要求,市区亲水平台段现状高程仅能安全通过上游140m3/s的小洪水;考虑到沿岸排涝沥水,仅中心城区207m3/s的排涝流量已将亲水平台段淹没,更无法起到防洪的作用。
(3)按照设计标准行洪时,海河两岸57km堤防的堤顶高程不符合安全要求。
市区亲水平台段堤防超高仅为-0.18~0.9m,低于设计标准0.35~1.43m,远远达不到安全超高设计要求,势必对海河行洪能力造成较大的影响。
4.3 行洪能力变化影响性分析
通过海河行洪能力复核计算可以看出,由于两岸堤顶高程不同程度的低于设计标准,导致了海河行洪能力的下降。
尤其是市区段,由于海河两岸堤防改造和景观工程等城市化发展建设,较大程度降低了该段堤防高程,致使河道整体行洪能力降至300m3/s;亲水平台的设置,进一步降低了河道行洪的安全性。
目前,海河在满足两岸排涝沥水要求时,根本无法同时承泄上游来洪,河道防洪排涝综合能力的降低,对汛期天津市防洪安全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5 建议措施
(1)亲水平台段以外的海河两岸堤防,对其超高不足段进行加高加固工程建设,及时对险工险段进行处理,提前做好汛期应急度汛和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2]。
(2)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河道两岸的景观要求,避免或减少汛期排涝沥水漫上亲水平台的可能性,分析并制定合理的运行调度方案,在汛期有效的控制河道水位变化,充分发挥亲水平台的景观功能。
(3)建立河道运行监测及预警系统,对汛期海河水位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对超出安全范围的水位做出预警响应,为防洪抢险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秋丽.海河的变迁与发展[J].天津:现代水务,2010.10.
[2]高孟川.海河干流行洪能力下降成因及对策分析[J].北京: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