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发展演变历史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尼尔、约翰·穆勒和法国经济学家让·萨伊等。
古典经济学家以斯密为代表,他的《国富论》被认为是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
新古典经济学的提出被说成是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
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
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要研究了宏观经济学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在社会中分配和利用的学科。
西方经济学是指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经济学体系,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兴经济学派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一、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早期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市场经济,认为市场自由竞争可以有效分配资源。
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发地调整资源分配,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李嘉图则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地租理论,对经济增长和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经济学派别,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斯坦利·杰文斯。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供求关系对价格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主张市场均衡和效率。
马歇尔提出了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概念,为后来的消费理论奠定了基础。
杰文斯则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概念。
三、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经济学理论,是对古典经济学的一种批判和超越。
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增长,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调节经济活动。
他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
凯恩斯的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危机的处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新兴经济学派新兴经济学派是指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兴起的一些经济学派别,如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等。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研究经济制度的效率和稳定性。
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行为决策过程,考察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理性经济学的假设。
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的不对称对市场效果的影响,探讨信息对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兴经济学派等。
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课件

3、菲利普斯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是由结构 参数、单个市场的供给弹性以及受政策影响的变化率影响 的变化率共同作用决定的。因此,如果政策按照某一特定 的方式发生变化,结构参数从而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将会 发生变化(“卢卡斯批评”)。
4、由于存在理性预期,人们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所 以在长期,货币是超中性的。所谓“货币超中性”是指, 甚至在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也不会对经济体系中的 实际变量产生影响。
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
(三)经济波动的根源是货币供给 经济周期波动的是经济人不完全信息下对一般价格水 平作出错误判断的结果,引起一般价格水平变化的原因是 货币冲击,即波动的根源是货币数量的意外变化。
在长期中,由于人们能够获得完全信息,货币冲击的影 响消失,经济恢复到自然率的增长路径。因此,任何稳定 经济的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
ytynt(utut*) ⑤
将④代入⑤并令(ω/μ=α),得到:
yt ynt(P t P te) ⑥
由④和⑥可知,失业率和总产出对各自自然率水平的偏离是 由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造古成典主的义。宏观经济学
第三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
一、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新古典经济学
价格和工资具有充分弹性,供给决定产出和需求,供给 的变化引起经济波动,价格运动与产出的运动无关。
厂商对价格变化的最优决策取决于对信息的处理和对闲暇、 消费跨时替代的偏好。一般地,对于未预见的价格上升,理 性厂商的行为是增加劳动供给,降低存货和扩大资本积累, 价格下降时,则相反。
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
(二)周期波动与一般价格变化
1、相对价格波动影响经济人行为,不影响经济总量;
在经济中,不断变化的技术和消费偏好引起相对价格的变 化,对单个经济人有很大的影响,如新技术的引入导致新产 品或生产成本的下降,社会资源会从其他产品的生产中转移 到该产品的生产中来。但是技术和消费偏好可能被市场之间 的相互作用抵消,因此,相对价格的波动不影响经济总量的 波动。
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背景

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背景西方经济学是指西方国家在经济领域中发展出的一种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其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西方国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思想源流、特点和发展脉络。
一、古希腊时期与罗马帝国古代希腊与罗马的文明为西方经济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提出了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奠定了古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而罗马帝国采取了公共财政和税收制度,为后来的公共经济学和财政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二、中世纪封建社会与商业革命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经济组织形式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
但随着商业革命的兴起,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出现了城市商人阶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促使经济活动的自由化,为后来古典经济学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三、启蒙时代与古典经济学18世纪的启蒙时代带来了对理性和人权的重视。
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在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理论,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石。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也对古典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工业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促使经济学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均衡、效用最大化和供求关系等概念,将经济学从哲学的范畴进一步转变为一门科学。
五、大萧条与凯恩斯主义20世纪初的大萧条给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失业和不稳定的问题,需要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
凯恩斯主义成为大萧条后西方国家政策制定的主导思想。
六、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与自由市场经济20世纪后半叶起,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重新成为主流。
该学派认为市场交易是自由和无阻碍的,强调市场的有效性和效率。
自由市场经济成为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基调。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引言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它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并对其特点和贡献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
1. 古典经济学1.1 亚当·斯密学派亚当·斯密学派是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了“劳动分工”和“自由放任”等重要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密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他的代表作《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1.2 大卫·李嘉图学派大卫·李嘉图学派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李嘉图关于价值理论和经济增长的理论。
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主张商品的价值应当取决于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
此外,李嘉图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对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也为后来的人口经济学打下了基础。
2. 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发展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引入了边际效用理论,通过供求模型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
2.1 马歇尔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供求曲线的概念,并建立了一种解释价格变动和资源配置的框架。
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2.2 神经经济学神经经济学是新兴的经济学研究分支,它将神经科学和经济学相结合,探讨了人类决策和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
神经经济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在经济活动中的决定性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
3. 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流派,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
凯恩斯批判性地分析了自由市场经济不能自行调整的问题,并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就业增长。
他的代表作《通论》对经济学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古典经济学

西方古典经济学在古典主义经济学范式的演化进程中,以斯密(1723-1790)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进行了创造性研究,为现代经济学创立奠定了基础;以马克思(1818-1883)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进行了批判性研究,其提出的从资本积累到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在某种意义上包含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以威廉・阿瑟・刘易斯(1915-1991)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对创立二元经济理论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刘易斯发现了劳动力转移及乡城人口转移与二元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这种关系可以从当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得到验证。
马克思说:“古典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4]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古典经济学家在英国有配第、斯密和李嘉图,在法国有布阿吉尔贝尔、魁奈、杜尔阁和西斯蒙第。
在二元经济结构思想演进中,主要涉及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刘易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其共同点在于将劳动力市场假定为实际工资为生存工资并且劳动力无限供给,从斯密到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都认为只要支付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供给。
[5]鉴于刘易斯的经济发展理论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说基础上,所以本文将其纳入西方古典经济学范畴。
从思想传承的角度来看,对二元经济结构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以古典经济学先驱配第、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
魁奈认为,一切利益的本源在于农业,与农业这个主要生产部门并存的还有一个小小的非农业部门,以提供劳务、手工业产品和贵族阶层所需要的其他产品为主要任务,只有农业才能够生产“纯产品”,因为农业创造物质财富,工业只是变更或组合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只是物质财富的交换。
[6]这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农业、工业二元经济结构思想的萌芽形式。
随着工业革命引发的工业化进程启动,通过针对工业化时期各种现实问题的研究,古典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理论逐渐成型。
西方古典经济学

西方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地租地价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及主要观点一、西方古典经济学地租地价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及主要观点1 威廉·配第其主要著作有:《赋税论》、《政治算术》、《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等。
威廉·配第是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名著《赋税论》中曾论述过地租地价,明确提出:地租是劳动产品扣除生产投入维持劳动者生活必需后的余额,其实质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和剩余价值的真正形态。
威廉·配第还提出了关于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
他首先从肥力相同位置不同的地段对市场的不同距离引出级差地租,还以土地的不同肥力即同等面积的土地的不同生产率阐述了产生级差地租的又一原因。
在地租是既定的情况下,等面积不同肥力的土地的价值大小,即地租的多少,与耗费的劳动成反比。
威廉·配第还论述了产生级差地租两种原因的相互关系:当地产品不能满足需要,就要耕种较远地区的土地,或者在近郊土地上增投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就会使地租增加。
威廉·配第对土地使用权的总价值也有独到的见解。
提出土地的价值不过是一定年数的地租总额,或者是地租的资本化,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地价的本质。
2 弗朗斯瓦·魁奈其主要著作有:《明证论》、《租地农场主论》、《谷物论》、《经济表》等。
弗朗斯瓦·魁奈是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创立者。
重农学派的地租观是其“纯产品”学说。
“纯产品”学说将社会不同的生产部门归为两类:使社会财富扩大的部门和使社会财富相加的部门。
魁奈认为,农业因有自然协助而为社会创造财富,自然不向人类索取报酬。
农业部门生产的农产品扣除耗费的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消费的生活资料后,还会又剩余产品,使社会财富扩大。
而农业以外的部门,只实现已经存在的物质因素的结合,将各种使用价值结合成一种新的使用价值。
它只能使社会财富数量相加,而不能使社会财富数量扩大。
西方经济学定义

西方经济学定义西方经济学是指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研究分支。
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学,主张市场的自由调节和竞争机制。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兴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起源,最早由亚当·斯密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市场是一种自然的调节机制,市场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国家不要干预市场。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制造该商品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
这些理论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始于19世纪后期,是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威廉姆斯等人。
他们进一步完善了供需理论,提出“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概念,认为价值取决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相等的情况。
同时,也发展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推动了产业和贸易的发展。
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
他认为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经济波动是由有效需求不足或过多引起的。
他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
凯恩斯经济学在大萧条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新兴经济学是为了解决20世纪后期出现的新经济问题而发展的。
新兴经济学包括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
行为经济学关注人类决策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信息经济学则着重于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总的来说,西方经济学主张市场自由经济和竞争机制,并通过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经济问题。
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中。
西方经济学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

西方经济学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大学经济类必看经典!)1.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思想萌芽一般公认,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或354)的《经济论》,英语单词“Economy”、“Economics”即源于此。
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家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
此外,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论》主要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商品等价交换现象,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2.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年,终于1640年,其间战乱、灾荒和瘟疫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人称黑暗的“中世纪”(Middle ages)。
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学大全》,根据上帝意志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应当受“上等人”统治。
同时,提出公平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商业理论和利息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折衷和辩护,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萌芽。
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主张促进商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实行贸易管制。
第一次正面肯定商业和商品经济,堪称“革命性”突破.早期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差额论",即只出口不进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于英国匿名发表的《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古代经济思想的萌芽在古代社会,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规律和机制的认识已经开始萌芽。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价值理论,并对市场价格形成和货币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和斯多夫斯基也对财富分配和政府干预经济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重商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以重商主义为代表的经济思潮。
重商主义注重国家财富的积累和扩张,主张通过促进出口、限制进口来保持贸易顺差,并通过实行重税政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托马斯·穆尔、法国的让-巴蒂斯特·柯尔伯和尚-巴蒂斯特·塔尔松等。
三、古典经济学的兴起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成为主流经济思想。
亚当·斯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自由放任主义和分工理论等重要观点。
斯密的学生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并提出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李嘉图的学说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兴起19世纪中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辟了西方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他们批判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并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崩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许多思考的方向。
五、新古典经济学的崛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兴起。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包括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等。
他们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和边际生产力理论,将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价值理论转向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
六、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
古典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涉及到人们对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式的研究。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古典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是重要的学派,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古典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古典经济学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于英国的经济学学派。
古典经济学家主要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等。
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市场经济,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价值、价格、利润和收益等。
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和竞争力,认为市场能够自动调节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实现经济的最大效益。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将经济学视为一门关于个人与国家财富增长的科学。
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和“自由市场经济”等概念,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自由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分配资源。
李嘉图则提出了著名的“价值理论”和“土地租金理论”,他认为市场价格取决于商品的稀缺程度,土地租金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穆勒则注重研究人口经济学和分配理论,他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即边际效用决定了个体对商品需求的程度。
相比之下,西方经济学是指20世纪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流派,主要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等。
西方经济学更加注重宏观经济的研究和管理,关注的问题是经济的总体运行和宏观政策的制定。
西方经济学强调政府的积极作用,认为市场机制并不完全有效,需要政府干预来调节经济。
凯恩斯主义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重要学说,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
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整经济,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强调经济政策对于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新古典主义则强调市场机制的效率,认为市场能够自动调整资源配置。
新制度经济学关注制度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认为市场规则和机制的设计对于经济效率至关重要。
古典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方法和观点上存在一定差异。
西方经济学说史教学课件 第1章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21
4.国家财富职能观
• 针对雅典贡赋减少的现状,他提出了增加 政府财政的主张:
(1)鼓励吸收移民,增加人头税。 (2)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3)国家投资基础商业结构。 (4)国家投资规模递增行业。
8
二、物物交换的荷马时代
• 时间: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 • 背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私有制出现、阶
级分化、出现一系列城邦国家,其中最典型的是 雅典和斯巴达。 • 代表:荷马著《荷马史诗》 • 主要观点: (1)财富占有:以家畜多寡来衡量 (2)“市场”由领会场所变为财货交换地。 (3)物物交换中,一般等价物出现,如家畜。
• 第二: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和手工业,并从奴隶主立场 出发论证社会分工。
• 第三,对商品经济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第四,承认小商业存在的必要性,反对大商业和放贷取息,
严厉谴责高利贷,认为用货币增殖货币的行为是不自然的。
6
第一节公元前6世纪及前期古希腊的 经济思想
一、公元前6世纪及以前的古希腊社会 • 古代希腊是西方奴隶制文明的发源地。 • 古代希腊时期形成的文化对后来西方文化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也产 生于古代希腊。 • 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 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 代”。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的 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7
一、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社会
(一)荷马时代—物物交换 (二)赫西俄德—市场经济观念 (三)梭伦时代—经济运行法制化的先声
• 约写作于公元前387—前371年之间,是用记录 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
• 色诺芬在这本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 其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 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 主阶级的经济学说。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引言概述:西方经济学是指从18世纪至今,西方世界对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经历了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演变和创新,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解释、分析和预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从经济学的起源、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凯恩斯主义革命和现代经济学五个大点来展开讨论。
正文:一、经济学的起源1.古代经济思想的雏形2.古希腊和古罗马经济思想的发展3.基督教经济思想的影响4.商业革命对经济学的推动二、古典经济学1.亚当·斯密和《国富论》2.大卫·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争论3.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4.受重商主义批判的贡献三、边际革命1.边际效用理论的提出2.马歇尔经济学的形成3.边际主义对古典理论的改进和修正4.边际成本与供求关系的重要性四、凯恩斯主义革命1.凯恩斯的《通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冲击2.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3.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国家干预的重要性4.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五、现代经济学1.新古典经济学的崛起2.理性预期和供给侧经济学3.实证经济学的兴起与应用4.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5.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和市场机制的研究总结: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经济学的起源、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凯恩斯主义革命和现代经济学的演变。
古代经济思想的雏形奠定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古典经济学通过斯密和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贡献推动了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边际革命对古典理论的改进和修正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凯恩斯主义革命以凯恩斯的《通论》为代表,对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提出了重要挑战和改进。
现代经济学的崛起表明经济思想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实证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新兴学派的兴起。
总体而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经济学家们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经济挑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多元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探讨其形成的背景、重要思想家以及对当代经济学的影响。
一、西方经济学的起源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经济学》中,他将经济视为一种理性和有序的行为,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种观点对于后来的经济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启蒙时代。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自由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换的原理。
亚当·斯密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一书中阐述了劳动价值论、自由贸易和分工理论等重要观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二、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进一步发展和演进,形成了多个经济学派别。
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古典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1. 古典派经济学古典派经济学继承了亚当·斯密的传统,重视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
李嘉图是古典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地租理论等观点,对经济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古典派经济学的批判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这种观点对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出现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对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供求关系和效用理论,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以上主要经济学派别之外,西方经济学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分支和学派,如奥地利学派、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
这些学派和分支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通过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三、西方经济学对当代经济学的影响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对当代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古典、通俗和现代经济学地租地价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及主要观点

西方古典、通俗和现代经济学地租地价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及主要观点一、古典经济学(18世纪――19 世纪30年代)1 威廉·配第:主要经济著作有《赋税论》、《政治算术》、《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等。
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代表新兴产业资本的利益。
威廉·配第的主要贡献是最先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他把地租看作是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
配第区分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他的自然价格相当于价值,他指出:假如一个人生产一蒲式耳小麦所用劳动时间和从秘鲁银矿中生产一盎司白银并运到伦敦所需劳动时间相等,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
可以看出,配第认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
他还提出了商品的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但是他没有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明确区分开来,他把生产白银的具体劳动当作创造价值的劳动,不懂得创造价值的是抽象劳动。
他还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由此,他认为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显然,这种观点和他的劳动价值论是矛盾的,它混淆了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
2 弗朗斯瓦·魁奈主要经济著作有:《明证论》、《租地农场主论》、《谷物论》、《经济表》等。
他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
魁奈提出“纯产品学说”,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
他认为,财富就是物质,就是使用价值,工业只能改变财富的形态,不能增加财富的数量,只有农业才能使财富增加。
农业中生产的农产品除去种子(生产资料)和工资(生活资料)剩下的产品是纯产品。
能生产纯产品的农业是生产的,从事农业的人为生产阶级,而工商业不能生产纯产品,因而是不生产的,从事工商业的人是不生产阶级。
农业之所以生产纯产品是因为自然力参加了工作。
他设计了经济表,说明社会资本如何在三个阶级(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地主阶级)间生产和流通,其中还把资本区分为原预付(开办时的基本投资)和年预付(每年支付的投资)。
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想

府应采取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实
的宏观经济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主要因素
现物价稳定
• 对后来的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
• 提倡政府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
• 提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增
响
策来调节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长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些因素会影
• 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
响通货膨胀的走势
函数,描述了货币市场的基本规律
对后世经济学的影响
• 马歇尔的供需均衡理论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 对后来的微观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供需均衡理论
• 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 强调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市场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供需
均衡
• 提倡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应尽量减少,以免干扰市场机制的运行
《经济学原理》中的观点
来缩小区域差异
济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 提出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
• 提出了城市化、产业集聚与经济
• 对后来的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
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些因
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些因素会
响
素会影响国际贸易的格局
影响经济的空间分布
• 提倡政府采取措施来促进国际贸
• 提倡政府采取区域政策,以实现
易,实现经济的全球化
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减少贫困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福利经学
• 强调社会福利最大化是经济政策的目标
• 提倡政府采取措施来消除市场失灵,提高社会福利
• 提出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需要权衡
数理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马尔萨斯与市场均衡
马尔萨斯在《政治经济学原理》 中提出了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市 场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
数量。
市场均衡理论强调了市场机制在 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认为市场能 够自动调节供求关系,实现资源
的最优配置。
市场均衡理论对现代微观经济学 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
03
非自愿失业,实现充分就业。
货币主义与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是影响经济的 主要因素,而菲利普斯曲线则表示失业率与通 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 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即当失业率降 低时,通货膨胀率会上升;反之亦然。
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稳定 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
PART 03
凯恩斯主义阶段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01
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 动偏好等原因,经济中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02
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非自愿失业,即经济中存在大量劳动力闲
置的情况。
凯恩斯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增加有效需求,以消除
分工理论强调劳动分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 率,增加社会财富。
分工理论对现代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仍具有指导意义,是经济学中的基础 理论之一。
大卫·李嘉图与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 通过国际贸易交换获得最大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利益分配,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西方经济学是指发源于西方世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包括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等多个学派和理论。
这些理论的核心内容围绕着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等方面展开,对于理解和研究现代经济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典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由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提出。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
他们提出了劳动价值论、比较优势理论等概念,为后来的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兴起。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的完全竞争条件下,个体行为和市场均衡的相互作用。
边际效用理论、供给和需求理论等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分配资源,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凯恩斯经济学是在大萧条后兴起的一种经济学理论,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
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失业和经济波动的问题,主张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的经济增长。
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对于政府干预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这些主要的经济学理论外,西方经济学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学派和理论。
比如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机制的重要性,主张自由市场和个人自由。
行为经济学则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制度经济学关注经济制度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实证经济学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经济现象。
这些学派和理论在不同的领域和问题上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
总的来说,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等方面展开。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凯恩斯经济学,每个阶段都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其他学派和理论也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学派的发展与演变,不仅反映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也对现代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主要流派。
这些流派代表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于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个主要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观点。
一、古典经济学流派古典经济学流派是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代表人物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
古典经济学发端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古典经济学中,强调市场机制和自由放任原则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即市场会自动调节供求关系。
李嘉图则主张劳动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典经济学流派的主要特点是理性、自利和市场优化。
二、新古典经济学流派新古典经济学流派是20世纪经济学的重要发展之一,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等。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个体行为的理性和效用最大化。
他们将经济分为不同的市场,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化。
新古典经济学流派引入了边际分析和均衡理论,为后续经济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凯恩斯主义流派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的经济学流派,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领导。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总是能够有效调节经济波动,政府需要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念是总需求决定总产出,通过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四、新古典合成流派新古典合成流派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经济学流派。
这一流派试图综合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观点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供给侧观点,以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和制定政策。
新古典合成流派强调市场在短期中可能存在失灵,但在长期中会自动恢复平衡。
他们认为政府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限的,供给侧改革和市场自由仍然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五、新制度经济学流派新制度经济学流派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经济学流派,由戈登·图洛克和奥利弗·威廉姆森等人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地租地价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及主要观点一、西方古典经济学地租地价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及主要观点1 威廉·配第其主要著作有:《赋税论》、《政治算术》、《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等。
威廉·配第是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名著《赋税论》中曾论述过地租地价,明确提出:地租是劳动产品扣除生产投入维持劳动者生活必需后的余额,其实质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和剩余价值的真正形态。
威廉·配第还提出了关于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
他首先从肥力相同位置不同的地段对市场的不同距离引出级差地租,还以土地的不同肥力即同等面积的土地的不同生产率阐述了产生级差地租的又一原因。
在地租是既定的情况下,等面积不同肥力的土地的价值大小,即地租的多少,与耗费的劳动成反比。
威廉·配第还论述了产生级差地租两种原因的相互关系:当地产品不能满足需要,就要耕种较远地区的土地,或者在近郊土地上增投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就会使地租增加。
威廉·配第对土地使用权的总价值也有独到的见解。
提出土地的价值不过是一定年数的地租总额,或者是地租的资本化,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地价的本质。
2 弗朗斯瓦·魁奈其主要著作有:《明证论》、《租地农场主论》、《谷物论》、《经济表》等。
弗朗斯瓦·魁奈是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创立者。
重农学派的地租观是其“纯产品”学说。
“纯产品”学说将社会不同的生产部门归为两类:使社会财富扩大的部门和使社会财富相加的部门。
魁奈认为,农业因有自然协助而为社会创造财富,自然不向人类索取报酬。
农业部门生产的农产品扣除耗费的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消费的生活资料后,还会又剩余产品,使社会财富扩大。
而农业以外的部门,只实现已经存在的物质因素的结合,将各种使用价值结合成一种新的使用价值。
它只能使社会财富数量相加,而不能使社会财富数量扩大。
魁奈把农业中由于自然协助而生产的超过生产和生活支出的剩余产品称为“纯产品”,并认为,它理应以地租形式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魁奈认为,“纯产品”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费用的余额,是农业工人为租地农场主创造的剩余价值。
3 亚当·斯密其主要著作有:《道德情操论》、《国富论》。
亚当·斯密是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指出,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在考察了地租概念之后,斯密分析了什么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代价”。
他说,这个代价是“产品或产品价格超过这一部分(即补偿预付资本和‘普通利润’的部分)的余额不论这个余额有多大,土地所有者都力图把它作为自己的土地的地租攫为己有”。
对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地租,斯密还第一个提出了谷物地租决定其他耕地地租的思想。
亚当·斯密认为,在欧洲和各个文明国家,谷物是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主要部分。
这些国家的耕地大部分用来生产谷物。
而谷物生产部门与畜牧业、林业、经济作物等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农业生产部门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生产人类谷物的耕地的地租,支配着其他大部分耕地的地租,任何特殊产物所提供的地租,不会长久低于大部分耕地的地租,因为那样土地必会立即改为他用。
要是任何特殊产物所提供的地租,通常高于大部分耕地的地租,那是因为适合于这些产物的土地过少,不能供应其有效需求。
亚当·斯密也提到了土地肥沃程度、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
生产物如何,其地租随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市场附近的土地,比偏远地带同样肥沃程度的土地,能提供更多的地租。
在谈到级差地租时,斯密十分重视改良地区间的交通运输条件,认为在“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最为有实效。
”4 大卫·李嘉图其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在探讨地租问题时,首先确定了他的地租概念。
他提出,对地租范畴的界定,应严格区分通俗意义上的地租与经济上地租。
他认为,通俗意义上的地租是指农场主每年实际付给地主的一切。
经济学上的地租仅“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
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强调,经济学上的地租仅仅是为了使用土地为付给地主的金额。
大卫·李嘉图认为,只有生产物获得超过必要生产费用以上的超额利润的土地,方可产生地租。
也就是说,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
因此,李嘉图讲的地租实际上是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一是土地数量有限;二是土地的肥沃程度与程度的差别。
大卫·李嘉图认为,在资本竞争的条件下,耕种不同质量土地的资本要求获得一种利润率,而不是两种利润率。
农产品市场价格必然由劣等地产品的劳动耗费决定,由那些要继续在最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人所必须投入的较大量劳动决定,优、中等地就会得到一个超过平均利润的差额。
这个差额便转化为地租归地主所有。
大卫·李嘉图还简要地提到不同条件形成的级差地租,即丰度地租、位置地租、资本地租。
他首先分析了丰度地租。
他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当次等肥力的土地投入耕种时,头等肥力的土地就开始有了地租,而地租额取决于这两份土地在质量上的差别。
”位置地租是指土地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地租。
资本地租是指在旧有土地上,追加等量资本和劳动所获得报酬相应地减少而产生的。
二、西方庸俗经济学的地租地价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及主要观点1 让·巴蒂斯特·萨伊其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概论》。
让·巴提斯特·萨伊地租地价理论的基础是“生产三要素”论。
而谈生产要素时,他又是从效用价值论入手的。
萨伊仅仅把生产归结为自然方面,抽取了社会方面。
他认为生产的意义在于,通过各种因素协同活动使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各种物资,适宜于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因此,“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
他说,由于生产出来的物品具有效用,人们就给这种物品以价值。
也就是说,物品的价值的唯一基础是它的效用。
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效用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商品价值存在的物质前提,而不是价值存在的基础。
商品价值的大小应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大小决定。
萨伊把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混淆起来,也就必然引申出生产三要素论。
在他看来,“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即不能仅归于劳动,而应归于劳动、资本和土地。
这三种生产要素在创造效用的过程中分别提供了“生产性服务”,而应得到相应的补偿或收入。
工资是对劳动服务的补偿或收入,利息是对资本服务的补偿或收入“地租”则是对“土地”的补偿,三者共同构成创造效用(即萨伊所讲的价值)的“生产费用”。
这样萨伊就建立起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庸俗理论,其目的是想证明利息和地租是来自资本和自然要素——土地的作用,而不是来自工人的剩余劳动,以此来否认劳动价值论,掩盖资本家和地主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2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其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原理》。
关于地租,马尔萨斯的解释是,地租是总产品价值中的剩余部分,或者用货币来计算,是总产品价格中扣除劳动工和耕种投资利润后的剩余部分。
这个剩余部分的产生有三个原因:(1)土地的性质。
土地能够产生出比维持耕种者的需要还多的生活必需品,土地的这一性质(指土地的肥力)是产生剩余产品(即地租)的基础和主要原因。
(2)生活必需品所特有的性质。
生活必需品在适当分配以后,就能够产生出它自身的需要。
(3)肥沃土地的相对稀少性。
马尔萨斯认为,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赠与,与垄断完全无关。
这种见解似乎与重农学派相同,但实际上把重农学派的观点进一步庸俗化了。
他同时认为地租是一国财富增加和社会繁荣的象征。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地租地价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及主要观点1马歇尔其主要著作有《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是新古典学派的奠基人,他认为,地租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由原始价值、私有价值和公有价值所构成的。
所谓原始价值是土地的自然的原始价值;私有土地价值是指土地所有者为改良土地以及建立地面建筑所投入的资本、劳动及带来的收入;公有价值是国家为一般目的而并非专为农业修建的公路和其他改良,使土地具有了公有价值。
关于地租额的确定,马歇尔认为,原则上应依据供求理论。
他说地租理论不过是一般供求理论中特定的一种主要应用而已。
土地供给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供给量是固定不变的,它没有生产费用,因而也没有供给价格。
地租只受土地需求状况的影响,土地需求价格则决定于土地的边际生产率。
在城市地租方面,马歇尔着重论述了建筑物基地地租的特点:第一,建筑物地租与建筑物租金混合在一起。
第二,建筑物基地的价值或地租主要是由基地上建筑物的收入估计来确定,但必须考虑两个因素对收入估计的影响:一个因素是在基地组约满后,不仅基地,而且地上建筑物将一并归土地所有者。
另一个因素是,租约对土地使用的限制,给土地使用带来的不便。
2 胡佛其主要学著作有《区域经济学导论》。
胡佛是第一个建立买价曲线理论的学者。
早期的学者分析城市问题时,将住宅或商业等不同用途分开处理,而胡佛则提出买价曲线(bid price Curve)来说明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理论能同时处理许多不同类型的土地使用竞标者。
3 阿兰索阿兰索是美国籍的经济地理学家,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将区位空间作为地租问题的一个核心进行了探讨,还首次引进了区位平衡(Locational Equilibrium)这一新古典概念,同时成功的地解决了城市地租计算的理论问题。
他所提出的“阿兰索地租模型”是新古典主义地租模型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阿兰索不仅为低价推算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而且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对相邻区位的地价关系进行了分析。
4保罗·萨缪尔森其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基础》、《经济学》、《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
美籍荷兰经济学家首次提出和使用了“影子价格”这一术语,认为“影子价格”是反映资源合理配置的“预测价格”,是对“劳动、资本和为获得稀缺资源而进口商品的合理评价。
”与此同时,原苏联经济家学家列·维·康特罗维奇也提出了内容和计算方法基本相同的“最优计划价格”。
随后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此基础上,对影子价格作了进一步阐述。
他说,第一,影子价格可以是计划人员纯粹为了记帐或会计需要而规定的价格;第二,影子价格是给非人资源制订的价格,其目的是保证稀缺资源的利用处于最优位置;第三,影子价格以边际生产力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