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村庄研究范式推进农村社会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25日/第A08版
社会学
扩展村庄研究范式推进农村社会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陆益龙
学科的发展遵循归纳—演绎、再归纳—演绎的逻辑递进规律,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共同体成员需要对一段时期内的研究范式加以归纳、总结和反思,以寻求演绎和范式创新的可能。所谓范式,根据库恩的定义,是指学术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认同、参照和遵从的研究范例。学科内的范式创新不具有科学革命的意义,而主要是探寻、创立和尝试运用与现有范式不同的理论或方法论。
当前范式以村庄研究为主
中国农村社会学发展至今,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以村庄(社区)研究范式为主的格局。村庄研究范式大体有两种倾向:一是村庄民族志研究,二是村庄“三农”问题与对策研究。
村庄民族志研究的历史传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由吴文藻倡导、费孝通和张之毅等开创的“魁阁”社区研究范式。《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等研究成果,都是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引入民族志的研究策略,以求全面、完整再现乡村社会的现实,并揭示基层社会的微观结构和乡土文化的功能。社区研究范式的形成在社会学的本土化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也成为社会学中国学派的重要标志。
中国社会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重建后,社区研究范式在农村社会学研究中得以发扬光大。在乡土文化、农村发展模式研究中,以村庄为基础的研究范式被广泛采用。此外,在对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多种“三农”问题的探讨中,基于村庄的一般经验调查研究范式也广为运用。可见,当前村庄研究已成为农村社会学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研究范式。
村庄研究范式具有一定局限性
中国农村社会学之所以需要范式的创新,并不是因为村庄研究范式已经过时,也不是要用新的研究范式来取代这一范式,而是一个学科及其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
就村庄研究范式而言,它在对乡村社会的微观结构以及乡土文化的功能机制的考察和理解上具有独特优势,但在对农村社会宏观问题及总体特征与趋势的认识上,其效度与信度都较为有限。社会人类学家利奇曾评论,中国社会学的村庄研究范式试图通过研究村庄来认识中国社会,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因为即便研究的村庄再多,也无法用村庄来代表整个中国社会。尽管利奇的评论显得苛刻,但却反映了村庄研究范式的局限性。
村庄是乡村社会存在的基本形态,同时也是构成乡村社会的基本单位。对村庄进行深入、完整的经验考察与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加具体地认识和理解乡村社会的微观机制。然而,村庄也仅仅是乡村社会的一部分,个体、政府、市场和社团等也是构成乡村社会的基本元素,且村庄之间还存在着较多差异。农村社会学研究如果过于依赖村庄研究,那么会使学科的视野和理论发展受到限制。
科学的量化调查研究亟待加强
既然范式创新对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在目前的发展现状下,农村社会学究竟该如何推进范式创新?笔者认为,重点需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和创新。
首先,要在村庄研究范式内寻求创新,即村庄研究范式自身的创新。村庄研究范式的核心就是运用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对村庄进行调查或经验考察,但现有的村庄研究将村庄视为“小传统”的代表,试图通过完整揭示“小传统”来认识和理解“大传统”是怎样构成的。在村庄相对封闭和同质性较高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效度的。然而,经历社会现代化的变迁,村
庄显然已经不是那种相对封闭的小社会,而是处于一种“大流动”状态中,村庄与外部的联系就变得格外重要。如果依然将田野工作聚焦于村庄,那就难以对乡村社会现状加以全面的把握和理解。
村庄研究范式自身的创新,可以在继承传统、发挥田野工作方法优势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进一步扩大,从对村庄的考察扩展到对农村乡镇和县域的经验考察,从对村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性研究拓展到对农村基层生活共同体的专门性研究。村庄研究范式创新除拓展视野外,还可在理论和解释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理论分析和解释中,需要超越结构分析和功能分析范围,尝试从诸如解释学、建构论甚至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去解释农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的经验。
其次,农村社会学要在量化社会调查研究方面寻求创新,这也会成为突破农村社会学研究范式的方法之一。量化调查研究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范式之一,也是一种科学认识社会的方法。与质性田野调查相比,量化调查研究在对总体趋势和一般规律的把握和认识方面,由于可以在统计上控制偏差,其效度和信度相对更高。量化调查研究对于社会总体或一般问题的探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条途径。
然而在农村社会学研究领域,科学的抽样调查运用较少,利用抽样调查数据而进行的量化研究相对滞后。尽管可能有多种因素影响到农村社会学量化调查研究的相对滞后,但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学者过于相信村庄田野调查,而对抽样社会调查与量化研究有所排斥。人们一般认为,农村社会中的个体在职业、收入水平、阶层等社会经济因素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在差异性很小的情况下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并无优势可言。在传统乡村社会村庄内部的同质性确实较高,然而在乡村社会快速分化的今天,不仅区域间的村庄差异性增大,而且个体间的差异性也明显增大。所以,那种整体性的描述、推论和解释,并不足以揭示乡村变迁中的差异性,这就需要通过量化研究,以求对不同的社会现象进行更为深入和确切的解释。
最后,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中寻求范式的创新。农村社会学的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因研究方法的差别而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同时由于各自对质或量的偏重又各有局限。因此,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之间寻找到理想的结合点,将两种研究范式有机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开创新的农村社会学研究范式。当然,并不是将量化分析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简单结合起来就能实现范式的创新,而是需要结合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问题,探寻合理的结合点,才能发挥两种范式的优势。
跨学科的研究尝试是学科范式创新的路径之一。回溯农村社会学的社区研究范式,其创立就是在社会学范畴内尝试了人类学视野。这一探索和尝试曾被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因为它突破了人类学“文野之分”的范式。同样,这一尝试也为农村社会学创立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当今及未来,农村社会学如能引入跨学科的研究策略,借鉴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三农”现象,那么也有可能为农村社会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使这一学科更具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