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三节 美洲教案2 (新版)湘教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美洲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24-32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新大陆”、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移民与经济,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完成对大洲地理特征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及这里的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2.利用南北美洲地形图和气候图,分别了解两大洲在地形和气候方面的特征,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会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异同,并能理解分析北美洲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

3.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4.进一步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学会计算两侧的日期,培养学生的地理换算能力。

5.组织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地图、多媒体课件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采取对比、探究、讨论、交流资料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完成教学,达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认识,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应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和学会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新大陆”部分可结合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课“探索者的梦想”P8—P9,及地理课本资料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自然所经历的艰难漫长过程,并从中体会被称为“新大陆”的原因。

同时充分利用美洲地图组织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掌握南北美洲的划分、拉丁美洲的概念及白令海峡、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和西印度群岛等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会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这一难点可借助有趣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再利用简单的示意图加以说明来突破。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可采取学生分组自学、讨论为主的方法结合地形图、气候资料图等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列表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并完成知识的迁移。

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可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移民与经济”部分采取课前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准备
1.教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制作相关的课件,便于课堂展示图片、资料,同时突破难点。

2.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前资料的准备及课堂组织讨论。

学生准备
1.学生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中查
找“探险者的梦想”,及有关“新大陆”的资料
2.阅读课文,尝试列表对比南北美洲的自然地理差异
3.阅读分析课本插图及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分组安排题目:“美洲形形色色的人种”、“我眼中的美洲经济”,“经济发达的北美”、“单一经济为主的拉丁美洲”,分别完成论文的撰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
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探
险者的梦想”为课堂引入,把同学们带入
15世纪开始的欧洲“新航路开辟”活动。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被称为“新大
陆”的原因
2.根据理解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3.组织学生阅读地图,了解南北美洲的划
分及拉丁美洲的概念
3.读图、查图,完成知识的学习
4.利用有趣的小故事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对日界线两侧日期问题的探究4.思考有关日界线两侧日期问题的自己所知所疑,并运用教师提供的简图进行探究
一、新大陆
本课总结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过程,15—17世纪欧洲探险者们的意外发现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大陆,结束了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今天的学习使我们对新大陆上的大洲的划分及重要的地理界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三节美洲
一、“新大陆”
1.发现“新大陆”
2.巴拿马运河
3.白令海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查找资料了解西印度群岛上的居民状况以及主要物产是什么?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播放录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学生讨论观看录像后的感受
2.组织学生分组自学课本内容,阅读课本有关的图表,尝试设计表格,对“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2.探究
学生分小组,借助课本的图表及课文内容进行自学、设计表格,并讨论、分析、相互合作、补充完成表格的填写
3.组织学生交流并完善表格比较项目及内容,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及纠错和补充。

3.总结、归纳、补充,完善表格比较项目及内容,完成对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的认识
4.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演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借助教师的课件,理解完成课本第29页活动题的讨论,同时完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难点的学习和理解。

二、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本课总结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的不同,使得它们虽然同处一个大陆上,但自然环境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
二、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1.地形特征:
①北美洲: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
②南美洲: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2.气候特征:
①北美洲:气候复杂多样,以温带气候为主
②南美洲:以热带气候为主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试想假如北美洲西部的山脉为东西走向,那么北美洲的气候会怎样?教学步骤(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出示一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并设问导入新课。

1.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后思考回答问题。

2.组织学生展示所撰写的“美洲形形色色的人种”小论文,同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使学生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31“美洲的居民”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31活动练习2.探究
学生介绍撰写的论文“美洲形形色色的人种”
自学课本阅读材料P31
尝试:思考完成课本活动题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002年GDP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引导学生了解美洲经济发展的特点
组织学生介绍课前撰写的小论文3.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体会、认识美洲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后介绍课前撰写的小论文“我眼中的美洲经济”更好地了解美洲的经济
4.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撰写的小论文
学生介绍后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及时
鼓励,并总结归纳,同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课本P32活动题2 4.介绍课前撰写的“经济发达的北美”、“单一经济为主的拉丁美洲”小论文
分组合作完成课本P32活动题2南、北美洲的比较
三、移民和经济

本课总结
由于历史等原因,使美洲大陆上居民的构成、语言及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节课的学习,使大家对美洲大陆上的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地理特征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板书设计(接第二课时)
三、移民和经济
1.美洲的居民
2.通用的语言①北美—英语
②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3.经济发展不平衡
①发达国家:北美的国家
②发展中国家:拉丁美洲的国家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尝试设计表格对比南美洲经济和非洲经济的异同点
2.请你运用学到的研究大洲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大洋洲的相关知识。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是洋 B是洋
C是洋 D是海
E是湾 F是海峡
H是岛 I是群岛
2.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
①是河②是河
③是山脉④是高原
⑤是气候⑥是气候
3.美洲为什么又称为“新大陆”?
4.人们通常把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称为拉丁美洲,为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街头、海滩,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青年和孩子们,穿着背心短裤,甚至赤着脚在踢球、抢球,行人和车辆要给球让路。

桑巴舞是他们喜爱的一种舞蹈。

有人说,他们的足球踢得好,脚法娴熟,配合默契,节奏明快,如同踏着桑巴舞的节奏一样,给人一种在踢“艺术足球”的美的享受。

(1)材料中描述的国家是。

该国通用的语言。

(2)该国绝大部分国土位于 (纬线)和(纬线)之间。

境内1/3 为平原,属于气候;2/3为高原,属气候。

(3)全世界希望该国重点保护的自然环境是。

(4)该国原首都位于东南沿海的,1960年,迁都至。

新首都地处热带,但气候四季如春,终年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非洲和南美洲都是世界上主要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区。

试从地形因素分析两个大洲热带雨林面积不同的原因。

3.试说出美洲的世界之最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本课结合历史教材及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拓展了地理学习的思路,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学生通过读图、识图、分析问题,开拓了思维,增长了课外知识,增强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POWERPOINT的采用,为情景创设提供了便利,内容的展示效率、生动性也大为提高,对提高学生兴趣,促进知识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便于师生互动,增大了教学密度。

3.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及时对学过的知识迁移、比较、归纳、整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4.课堂中有的分组讨论时个别小组有“跑题”现象,还需教师把讨论的分工、协调工作具体落实、完善。

补充资料
印第安人的由来和起源
欧洲移民移入前,北美洲的原住居民印第安人的头发黑而直,皮肤是暗褐色的,眼睛深陷而呈黑色。

其实印第安人并非土生土长,到底他们的祖先来自何方?到底属于什么人种?对此众说纷坛。

经过长期大量考证,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系来自亚洲东北部,属蒙古人种。

距今2万—3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末期,气候较冷,故在西伯利亚的楚科奇半岛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间曾出现过一座长约几十千米的“长令吉亚地峡”,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通过这座“陆桥”来到美洲的。

印第安人的玉米文化
自古以来,印第安人就把玉米看作是生命,有了玉米便有了幸福和昌盛。

他们把玉米做成许多精美可口的食品,如玉米饼、玉米粽子、玉米春卷、玉米粥等等。

墨西哥是玉米的原产地,被称为“玉米之乡”。

有人说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印加文化就是建立在玉米堆成的金字塔之上的。

他们信奉玉米神。

在庆贺丰收时,跳玉米舞。

玉米一直是印第安人的主食。

美洲的名称来历
美洲,全称是亚美利加洲,又称“新大陆”。

意大利航海家、探险家哥伦布为寻找向西
航行到亚洲的航路,于1484年遭葡萄牙国王拒绝支援他的计划后,转向西班牙。

1492年,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他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于该年10月12日到达中美洲巴哈马群岛,并巡航了附近的一些岛屿,便误以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而没有料到“发现”的是一块“新大陆”。

1502年。

另一位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写了—本《海上旅行故事集》。

1 507年德国地理学者马丁·瓦尔德西缪勒在其《宇宙学导论》中,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以表彰他对人类认识世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在该书插图中显示了“新大陆”的位置(相当于今巴西)。

起初这一名字仅指南美洲,1538年,荷兰制图学家麦卡托绘制的地图上将这一名称扩展到整个美洲。

另外.也有人考证后认为,亚美利哥和哥伦布一样,误以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中国或日本,而亚美利加源于当地的一个部落名称。

1508年哥伦布第四次到达美洲时,探知尼加拉瓜—个盛产黄金的地点,当地的印第安人称之为“亚美利加”或“亚美利斯哥山”,居住有亚美斯哥部落。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传遍西欧,“亚美利加”之名源出于此。

开始人们以“亚美利加”来称呼“新大陆”的沿岸地区,以后才扩展到整个大陆。

词尾一ica也来源于印第安人的方言,意思是“伟大”、“杰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