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人生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人生追求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人生追求
摘要从社会经济、青年人自身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影响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就推进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知识经济政治素质教育
当今时代,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是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作为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层面—思想素质,如何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是目前许多高校关注的一个热点。各高校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推动思想素质教育的进程。可是目前大学生思想素质现状并不令人意,当今的大学生同以往各个时代的大学生相比,知识丰富,眼界开阔,却缺少些激情和动力。,很多大学生思维方法简单,思想不成熟,甚至幼稚,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许多矛盾现象。
1 高校学生政治素质的现状
当今时代,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是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社会变革的影响下产生出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1.1 理想信仰趋向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单一的思想认识模式正在被多元化的意识内容所取代,其中既包含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先进思想,但也不乏一些陈腐消极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这些错误思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尚处于思想认识形成期的大学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仰上的迷茫。
1.2 自我意识凸现,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自立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发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和人生价值观的偏斜,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这种情况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我国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1.3 主客体价值判断明显背离,判断标准呈现二重性
从价值评价标准来看,当代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即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评判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这说明,同学们对于见义勇为等行为在观念上是认同的,但却不能转化为自己自觉的实际行动。这种矛盾性和双重标准,反映了当前社会不良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所造成的腐蚀影响。
1.4 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行为投入存在较严重差异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虽然趋向务实化、理性化,但在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参与行为的投入较少;二是对社会有基本正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但在实际行为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正在引起教育观念的彻底更新。这表现为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应当关注怎样才能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当前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密切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的原因之一。现在,我们大力提倡和发展素质教育,应当说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强有力的回应。然而,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包括一些专家学者,由于受过去传统工业文明观的束缚,把教育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工具,他们在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上发生了困难,在对素质教育的涵义的表述上模棱两可,把握不准。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很多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科学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三者的整合,或是三者和谐的统一。在他们看来,自然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侧重于教人求真;人文学科是一个价值体系,侧重教人求善求美,为学生启示方向,陶冶情操;道德伦理侧重教学生如何做人。由于思想观念没有彻底转变,没有树立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但没有做到使三者和谐统一,反而出现了偏重科学主义教育和偏重人文主义教育的两种主潮。更有甚者,他们将过去具有浓厚应试教育色彩的东西冠以素质教育的美名,把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素质教育内容割裂成许许多多的细目,名为素质教育,实是应试教育的翻版。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由于上述表述没有构筑在一个崭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石上,没有超出社会与知识、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这些关系范畴,因此,不可避免地由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实际工作中的偏倚甚至失误。笔者认为,只有站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的高度,把以上这些关系范畴和人与自然、人与人、今世与后代、个人与他人等被可持续发展观所注重的关系范畴加以整合,并始终如一地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之中去,贯彻到培养人的活动之中去,这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培养出来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完整的人。否则,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只能是“换汤不换药”,徒有虚名,因为它最多只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不能带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用可持续发展观来规范和界定素质教育呢?原因有二:其一,可持续发展观丰富的内涵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素质教育新的意义和历史使命。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持续、整体、协调、平等的运动过程,是人、环境、经济、资源、社会的综合发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观这一丰富的内涵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价值与尊严。这正是它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对素质教育赋予的新的意义和历史使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把素质教育的地位、内容和作用提升到这样一个新的高度来理解,提高年青一代对人类与自然、个体与群体、今天与未来等关系的认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未来,自觉抵制物质消耗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我们所实施的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二,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不可否认,我们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转型:二是新科技革命。面对当今社会的多变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尽管我们在工作中作了许多有益的补充(如调整课程内容、试行课程综合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