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镇村规划实践探索与思考(耿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规划及建设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规划及建设分析作者:王树林来源:《中国民商》2021年第04期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对于我国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其建设进程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做好村镇的规划和建设,因地制宜促进村镇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异,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村镇规划;建设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也逐渐拉大,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是其中的一个重点。
而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促使我国的村镇现代化发展。
但是,由于村镇规划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完善的管理系统,导致村镇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果建立良好的村镇规划系统,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规划与建设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农村大国,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速度,因此,需要科学推动村镇规划和建设,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争取早日实现我国建设的现代化。
通过对村镇的规划和建设,对于保护我国耕地,实现耕地的高效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农业向产业化发展。
乡镇的集中化发展,能够将节省更多的农业劳动力,更好地分配剩余劳动力。
还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另外,村镇的规划与建设还能够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降低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村镇规划模式方面。
主要体现在规划理念、方法以及内容等,这些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村镇的发展需求。
一些村镇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缺乏综合素养,导致一些村镇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的现代化发展。
在村镇规划建设方面,相关人员没有对自身所在的村镇区域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于其他地区的先进规划经验,不经过分析和消化就应用到本地区的村镇规划建设中,这就容易导致乡镇规划与建设的水土不服。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探索与实践发布时间:2023-02-20T00:37:39.216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19期作者:陈嘉祺[导读] 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先驱,是村庄建设行动的重要引领。
近些年来,陈嘉祺杭州国大钱王旅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摘要: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先驱,是村庄建设行动的重要引领。
近些年来,批量化生产下的村庄规划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通过村庄规划编制的实践探索,从村庄格局、产业发展、交通体系、文脉空间和景观绿化五个维度出发,提出好的村庄规划所应具备的特征,并结合规划实践进行探索,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村庄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实践1.村庄规划的重要性政策层面上,自2019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指导各地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202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更是明确了要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
技术层面上,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
[注释:1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Z].自然资办发〔2019〕35号.]由此可见,做好村庄规划的编制,对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工作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2.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村庄规划从“两山理论”的提出到“千万工程”的实践;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再到现在乡村振兴战略行动。
近十来年一轮又一轮的乡村规划在全国各地轮番进行,其中涌现了不少精品村庄,也出现了一些失败案例。
由于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业务量大,导致批量生产下的村庄规划出现很多问题:①产业定位同质化。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思考与分析—以雷州市附城镇为例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思考与分析—以雷州市附城镇为例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性纲领,随着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一系列政策要求文件的发布,引起了各级政府对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全国各地铺展实施,成为近几年规划的热门话题,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减小城乡差距,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一直在尝试摸索解决问题,本文将以雷州市附城镇为例,探讨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通过产业启动乡村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全面完善,实现在乡镇层面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的一些探索思路和思考。
关键词:城乡二元机构;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城乡融合一、引言(1)乡村振兴的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在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和现阶段城是与乡村关系特征的基础上,顺应广大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关的“三农”工作作出的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的必经之路[1]。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各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为建立国家现代化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国家颁布了一整套以农业促进工业、城市与乡村隔离的政策措施。
农业农村长期受各种因素限制,形成资本、物质、生产等要素由农业到工业、由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形成了城乡差异逐渐拉开的“城乡二元结构”。
这种模式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提供了原始资源与要素的积累,在特定的社会时期为国家整体进步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因为受到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的多重约束,农民生产积极性仍然处在长期被严重压制的状态,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并没有惠及广大农业农村,形成了现在城乡割裂的发展格局[2]。
为了缩小这种城乡发展差距,近些年来,在总结过去有关农业农村建设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会上提出了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层面对我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全面调整安排。
浅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规划与建设

为了达到理想的结果,应该重视生态产业建设阶段的合理规划,极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需要全面的分析多种因素,比如乡村年轻人多是外出务工,人口多以老年人为主,出现了极为明显的耕地荒置情况。在村镇规划阶段,应该积极的优化农业生产模式,适当的建设农业科技园,保证实现科学化的经营与安置,确保相应的能源及资源合理利用起来。生态旅游应该充分利用乡村的优势,将多种资源整合到一起,保证更好的实现自然资源保育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目的。生态人居的建设也应该积极的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起符合绿色生态规划的人居环境,保证更好的利用多元化的资源,确保风能、太阳能等实现优化组合,逐步完善居住区的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主张在建设阶段充分的考虑自然资源的保护,农田基础设施如田间道路以及污水处理等,需要进行科学化的规范,保证迎合生态建设的实际标准。生态文化的建设是构建生态村镇的关键,应该积极的重视宣传教育,确保农民逐步提升文化意识【5】。
(一)坚持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进
为了让乡村稳步发展,实现振兴经济的目标,应该积极的重视村镇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相关政策的合理引领下,分类推进具体的工作,保证实现既定的阶段性目标。对于乡村发展阶段,应该做好科学的分析,适当的将其划段落实,保证掌握乡村基本特征,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案。乡村振兴背景下,应该依照不同村庄的基本情况加以探讨,适当的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逐步推进,明确合理的方针与实践成果,依照科学的思路分类规划、分别建设。
(二)村镇规划建设缺乏完善的管控制度
由于管理观念比较落后,法律意识不足,在村镇规划建设进程中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村镇规划建设行为进行约束,导致出现了很多违规建设,严重影响了村镇规划建设的整体布局。现有的规划管理体制与实际情况相脱节,不符合村镇发展的实际,因此管理效果不佳。由于不同区域的村镇实际情况不同,对村镇建设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由于农村经济落后,不能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导致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制度不能真正落实。
2024年谈谈乡村振兴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谈谈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乡村振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关键任务。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实施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参观考察和实际工作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乡村振兴是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农耕经济以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发展空间有限。
而乡村振兴的核心思想是由农业转向农村综合发展,注重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我曾到过一个乡村振兴示范区,那里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引进优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适应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等措施,打造了一个以生态农业为主导,兼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展示销售中心、休闲度假村等多元化经济体系。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餐饮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这个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
其次,乡村振兴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传统农村的土地利用方式较为单一,土地闲置率高,资源浪费严重。
而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政府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经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我曾参与过一个土地整理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农民将散乱的土地整合起来,形成了大面积的农田,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种植。
这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的多元化利用,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农产品加工等非农业产业,进一步扩大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
再次,乡村振兴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重要保障。
农村环境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
农村人居环境差、污水处理不到位、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推动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扎实推进。
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分析与思考

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分析与思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乡村规划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制定村庄规划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从村庄规划的概念、重要性入手,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一、村庄规划概念及重要性村庄规划是指针对特定的村庄或乡村地区进行的综合性规划,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分析、社会经济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环境规划、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等。
村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帮助村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保护文化遗产、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对于保障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村庄规划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创新机制体制,构建乡村发展新体制,必须依靠规划,在社会经济、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做出科学规划,从而落实到行动上,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1. 规划缺乏科学性乡村发展水平不同,规划制定者往往对村庄实际情况了解不全面,规划制定缺乏科学性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规划很难落实。
2. 执行力度不足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城乡建设一体化等问题较多,需规划制定者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合作,但合作机制不完善,措施落实力度不足,规划制定难以执行。
3. 乡村规划缺少环保考虑当前农村环境污染、乱占地等问题突出,环保问题也成为规划制定的难点。
但乡村规划缺少或忽视了环保问题,没有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可行解决方案1. 设立专业部门负责村庄规划的制定与管理需要设立专业村庄规划团队,负责村庄规划的制定、管理和监督,满足不同村庄发展不同的要求,更好地实现规划。
2. 完善合作机制,提高规划的执行力度应当加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的合作机制,及时解决涉及到的利益问题,提高规划的执行力度,推动规划及时、全面的实施。
3. 加强环保考虑,促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应该重视环保问题,在制定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修复和恢复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发展及规划设计研究——评《乡村产业发展及建设规划研究与应用》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发展及规划设计研究——评《乡村产业发展及建设规划研究与应用》
王秋萍;解检清;于姣阳;张宏志
【期刊名称】《中国瓜菜》
【年(卷),期】2023(36)2
【摘要】随着城镇一体化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及规划设计研究成为提升乡村土地利用率、丰富乡村产业业态、加快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龙岳林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乡村产业发展及建设规划研究与应用》一书按照城乡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乡村规划多规合一的编制要求,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为目的,提出了乡村产业发展及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对引导从事乡村产业规划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总页数】1页(P119-119)
【作者】王秋萍;解检清;于姣阳;张宏志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思考——以宁国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
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探索——以休宁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
3.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评《现代蔬菜产业发
展规划理论与实践》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指引——以《贵州省水城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5.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思考--以石屏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探索与实践”总结(2篇)

2024年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探索与实践”总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2024年我国各地乡村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一年的教育领域,一系列乡村教育改革举措被采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对2024年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探索与实践进行总结,主要从教育适应乡村振兴需要、促进农民素质提升、推动教育公平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育适应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乡村教育要提高质量,适应农民的需求。
在2024年,一方面,各地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为农村学校提供资源和支持。
另一方面,通过发扬农村教师的优势,使乡村教育更贴近农民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首先,在教育理念方面,乡村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乡村社区建设和农田劳动。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教育技术方面,乡村教育也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2024年,乡村学校逐渐普及了电子教育设备,通过网络教育资源,为乡村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这不仅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还提高了学校教学的效果。
再次,在教师队伍方面,2024年乡村教育加大了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和支持。
乡村学校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来农村任教,并提供了培训和晋升的机会。
这增加了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促进农民素质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农民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乡村发展中。
2024年,乡村教育积极开展农民教育,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升。
首先,在成人教育方面,乡村学校为农民提供了各类培训和学习机会。
这些培训内容包括农业技术、经济管理、创业就业等,帮助农民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通过这些培训,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乡村资源,增加收入来源。
其次,在儿童教育方面,2024年乡村学校注重培养农民子女的全面发展。
学校组织农民子女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文化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131.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产村单元发展模式研究

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产村单元发展模式研究李佳佳,耿虹,高鹏摘要: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产业不断升级转型,然而在此过程中乡村产业也呈现逐渐衰弱、劳动力外流的趋势。
当前,国家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应对健全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以农业产业融合为理念,以乡村产业振兴为目标,在借鉴“产城融合”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产村基本单元+产村复合单元”的产村单元模式。
通过构建产村基本单元解决产村半分离、产业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产村复合单元,解决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的现实难题,实现设施共享,通过对乡村的产业、居住、配套进行研究,重构村镇产业体系,旨在探索乡村产业融合的“产村单元”发展模式,助推乡村产业与空间的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产村单元,发展模式,湖北省宜城市1引言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下,乡村物质空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乡村建设从“无序自由”向“规划先行”转变,乡村也转变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单元。
农业发展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空间聚落布局的重要依据,在不断地发展中乡村产业呈现横向关联且不断融合的趋势,一方面带来了产业体系重构、产业形式多元、产业空间拓展等机遇,另一方面产生了产居空间格分离、生活空间形式化、生态环境边缘化等众多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当前乡村地区不均衡发展问题的回应,传统农业的升级转型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因此探究如何实现乡村产业与乡村空间的协调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在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基于乡村内部视角,以乡村产业融合为理论基础、以乡村产业发展为主线、以“产居一体、农民生活富裕、乡村产业振兴”为目标,深入剖析当前乡村产业振兴的诉求与困境,探索出平衡村镇发展空间、推动要素自由流动、满足农民生活愿景的产村单元发展模式。
并以湖北省农业产业融合、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宜城市为例解析产村单元模式在规划实践中的运用,以期探索适合村镇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效的途径。
乡村振兴视域下村镇规划建设对策_1

乡村振兴视域下村镇规划建设对策发布时间:2022-12-28T08:46:14.446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17期作者:杨春秀[导读] 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扩大,一方面以金融商业为主的城市发展迅猛,另一方面乡村面临产业凋敝、劳动力外流、耕地红线等危杨春秀大理市太和街道城市管理服务中心 671000摘要: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扩大,一方面以金融商业为主的城市发展迅猛,另一方面乡村面临产业凋敝、劳动力外流、耕地红线等危机。
对此,国家通过大力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重建乡村内生性发展动力,重拾乡村繁荣风貌。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指“村镇”,是在城乡二元对立语境下与“城市”所区别的农村、乡村抑或是乡镇,泛指包括乡村、村庄居民点的广大乡村地区,旨在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发展规划及其管理的应有之义。
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乡村建设者在规划之初即引入“发展”的切入点,注重“三农”问题导向,从而将中国乡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美丽居地。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镇规划;策略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引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呈现日益凋敝的现象,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出严重,老龄化与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同时出现了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在长期发展中,城乡之间存在各类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1村镇规划建设现状1.1村庄人居环境堪忧,建设与保护进退两难近年来,垃圾分类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城市中初有成效,但在村域范围内落实不到位。
首先,村镇吸纳了或城市工业或乡镇企业的环境破坏成本,在利益权衡下还是向资源环境作了让步。
2024年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报告

2024年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广泛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协同发展的理念,我所参与的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广东省某乡村进行了一周的实地调研和实践活动。
本报告将对我们的实践活动进行详细总结,以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背景介绍一直以来,乡村发展滞后、资源匮乏、人口外流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通过政策措施的推行,激发农村的发展潜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广东省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
因此,我们选择了该地作为我们社会实践的目的地。
三、实地调研实践团队一行先后走访了当地农村的政府机构、农民合作社、农村小学、农田等地点,以深入了解当地的乡村振兴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 政府机构在与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制定农村振兴规划并实施。
政府通过补贴政策、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
然而,政府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的发展需求,还存在一些政策执行上的问题。
2. 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是实现农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农民可以共享资源、分担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农民合作社,了解到合作社通过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动了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然而,一些农民合作社还存在发展不平衡、规模偏小、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支持和引导。
3. 农村小学农村教育是农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农村小学。
纵观整个农村的教育状况,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教师队伍的流失等问题仍然存在。
我们认为,改善农村教育状况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一。
4. 农田我们还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农田情况,了解到近年来农田保护和耕地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小城镇产业转型下镇村组织模式及形成机制探究 ——以湖北省宜城市为例

小城镇产业转型下镇村组织模式及形成机制探究——以湖北省宜城市为例耿虹,庞克龙,耿洁如摘要:镇村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在适应小城镇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模式表现出典型的“产镇村”一体化发展的组织模式,本文选取湖北省宜城市,对其在产业转型下的镇村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受农业现代化及工业转型发展的影响镇村间逐渐呈现出以生产力作为集聚内核、生产的组织关联性及内涵关联性为依托的“产镇村”一体化发展的组织模式,在多样化农业经营方式、政府主导的工业园区建设及土地流转政策的影响下呈现出生产生活双向引导的镇村组织特征、工业组团与农业组团并存的空间结构以及簇团式发展的镇村空间形态。
关键词:小城镇,镇村空间,产业转型,镇村关系1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对上承接大中城市,对下服务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小城镇支撑了农村的发展,而这里的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地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的过渡性社区(费孝通)。
而以行政管理单元来看小城镇与乡村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里的小城镇是一种行政管理层级,以建制镇为主,空间上包含了以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后文以“镇”代指)即费孝通先生所提到的“过渡性社区”及若干个乡村,产业多样化发展。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镇村空间结构依次形成散点式、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几种典型模式(张常新,2015),而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耦合作用则是促进镇村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激励(曾菊新,2009),在基础设施、交通距离等要素的影响下,逐渐从传统的只注重城镇区发展转变为注重镇村二元统筹发展,形成由一个或几个镇区或集镇、若干中心村、基层村作为“网络节点”的网络型镇村体系(覃永晖,2016)。
但随着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应用及乡村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渐成为导致镇村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范少言,1994),农户生产生活的需求成为镇村空间重构的自下而上的主要驱动力(李郇,2008;李伯华等人,2008;李君、李小建,2008;潘爱民等,2010),逐渐形成以农业生产半径以生产生活服务为组织架构的“组团—单元—体系空间层次结构框架(贺艳华,2014;胡冬冬等,2014;张欣欣,201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思路摘要:为了切实提高国家整体发展水平,我国核心领导部门提出了乡村振兴伟大构想,并作为重大战略目标得到快速落实执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承担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指导依据的重要使命,村庄规划的合理性与否,会直接影响村庄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品质及未来发展,因此亟需合理转变传统规划理念,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探寻村庄规划转型之路,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思路为论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促进乡村振兴目标早日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村庄规划思路;乡村建设引言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朝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进,由于我国是农业国家,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建设与发展,并拟定和着力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规划建设逐渐成为各相关方面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我国在村庄规划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的存在,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仍需要以新时期乡村生态振兴与经济振兴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等要求为指导,合理探讨村庄规划转型途径。
1全面剖析村庄规划开展村庄规划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得遵循上位规划执行,同事还要结合不同村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必须得开展实地调研,这样才能对工作重点进行掌握,村庄规划和建设工作才能够协调发展。
基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开展村庄规划的时候,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全面且深入的分析,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经济社会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政治振兴、经济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经济社会振兴。
乡村政治振兴就是在村庄规划过程中必须得将自治和他治体系有机结合,对乡村社会结构进行重新塑造,这样乡村治理才能够更加有效;乡村经济振兴就是在开展村庄规划的时候必须得深入挖掘乡村产业特色,对乡村和农业特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这样才能够达成农业产业转型以及升级的目的,进而对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乡村文化振兴指的是必须得在乡村文明发掘的基础上,对文化载体进行创新,以便持续提升乡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发展;乡村生态振兴就是在村庄规划过程中要坚持绿色发展,其主要核心就是生态维育,将农业耕地生态效益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给予充分利用,以便对乡村旅游发展起到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升级也得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振兴指的是在村庄规划时,一方面要注重技术人才引入,另一方面也要给予产业融合发展相应重视,这样对乡村社会振兴建设才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背景下镇村规划实践探索与思考

2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村庄规划的改革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战略
1 统筹融合
• 统筹村庄发展目标 • 统筹生态保护修复 • 统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保护 • 统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 统筹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 • 统筹产业发展空间 • 统筹农村住房布局 • 统筹村庄安全和防灾减灾
3 当前我国村镇发展特点
人去屋空,工业明星镇的凋零也不可避免。
武汉市 江夏区 乌龙泉镇
武钢集团六十年代成立后 唯一的溶剂原料基地,提供石 灰石、白云石成品矿。
3 当前我国村镇发展特点
死在了90年代的乡镇企业。
武汉市 蔡甸区 侏儒山
十里八 乡的商 贸中心
4 乡镇发展的特色总结 我国镇村发展特色
东部镇均镇区人口规模为中西部小城镇的近2倍, 财政收入是中西部小城镇的近7倍,镇均企业数量
是中西部的2.5倍,集聚了相当规模的经济要素和
人口要素,2000-2010年期间东部小城镇对我国城
镇化的贡献率是中西部总和的1.3倍
1984年建镇时的龙港镇
2002年的龙港镇
2012年的龙港镇
2 我国村镇发展中的历史特色与模式
应用:当前,类型学被拓展到乡村聚落研究(、乡村社会经济分析等领域,契合乡村振兴中对村庄进行 精准分类的要求
如何归纳与分析乡村特色?
2、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分析乡村内部各要素变化的理论依据
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法国社会学家卡龙(Michel Callon)和拉图尔(Bruno Latour)为代 表的(巴黎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家提出的理论。
2. 经济主体以乡镇企业或家庭私有企业为主 3. 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易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 4. 专业化生产促进了专业市场的形成,商贸业比较繁荣,第三产业比重也较大 5.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多为传统的工业品,如:制鞋、拉链、纽扣等
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用性村庄规划建设思考_2

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用性村庄规划建设思考发布时间:2022-10-23T07:57:29.456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12期作者:耿大永[导读] 在我国各层面都获得不错发展的同时,我国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耿大永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省佛山市 528312摘要:在我国各层面都获得不错发展的同时,我国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振兴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手段,是使我国实现全面发展的国家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实现了村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多方面共同发展,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对村庄规划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本文在梳理、整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乡村规划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村庄规划思路与策略体系,以期通过村庄规划解决乡村振兴的实际问题,实现乡村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实用性;村庄规划;建设思考引言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村庄规划也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诉求;立足村庄已有基础,尽可能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村一面;注重保留乡土味道,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我结合多年来的村庄建设实际经验,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用性村庄规划建设思路。
1村庄规划内涵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需要从新时代乡村的经济、文化、生态、政治和经济社会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解析,实现乡村经济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政治振兴和社会振兴。
乡村经济振兴指村庄规划更加注重乡村产业特色的挖掘,通过利用农业和乡村特有的资源,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从而达到产业兴旺;乡村生态振兴指村庄规划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导,以生态维育为核心,充分发挥与利用农业耕地生态效益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升级;乡村文化振兴指村庄规划立足于乡村文明的发掘,创新文化载体,不断地提高乡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政治振兴指村庄规划中,充分利用好自治与他治结合的多元治理体系,重塑乡村社会结构,推进乡村治理的有效化;乡村经济社会振兴指村庄规划过程中,通过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和注重技术人才的引进,推动乡村社会振兴建设。
2024年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探索与实践”总结

2024年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探索与实践”总结2024年我参与了“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探索与实践”的学习活动,并有以下总结和体会:
首先,我通过学习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面临着严重的人口流失、农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对农村地区进行系统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创新、发展特色产业等一系列综合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其次,我学到了一些乡村振兴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在课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些乡村振兴实践的典型案例,例如某个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产品加工等方式吸引人才回归农村,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些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认识到了乡村振兴的多元化路径,也培养了我对乡村振兴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我还学到了一些具体的乡村振兴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乡村振兴的政策和项目申报流程,学会了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和方案,以及进行项目评估和实施的方法。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未来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讨论,我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合作,形成共识,并注重发掘
和利用农村地区的资源和潜力。
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
总的来说,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探索与实践”是一次很有收获的学习经历,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我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乡村振兴背景下影响村庄规划的因素分析及优化策略

乡村振兴背景下影响村庄规划的因素分析及优化策略
屈建虹
【期刊名称】《农业开发与装备》
【年(卷),期】2024()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在此过程中却也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城乡融合发展举步维艰。
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刻不容缓。
而村庄规划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被引起高度关注。
然而,在这一背景下,受到规划编制滞后、村民参与度不够、专业人员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村庄规划与落地实施效果不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基于此,从重视村庄规划设计工作、积极引进充沛的资金、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等多个角度提出优化处理措施,供参考。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屈建虹
【作者单位】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与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分析
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与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分析
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与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分
析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生计策略调整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电商小镇的调查分析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基于苏北地区社会调查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镇规划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镇规划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洪培培;常丽红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22()22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村镇规划与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村镇规划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核心课程,文章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校外实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对目前村镇规划课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当前社会需要、满足农村建设需求的村镇规划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新方法,进而从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升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洪培培;常丽红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423;TU982.29-4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镇规划建设体系研究
2.都市近郊区乡村振兴规划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背景下桐庐乡村振兴规划实践
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4.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片区产业规划研究——以平度市南村镇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产业规划为例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思政
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应用——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乡村振兴虚拟仿真实践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部沿海崛起的村镇发展模式
外源型 发展模
式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小城镇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其发展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 产业重构和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形成发达国家资金为获得超额利润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发展机 会,改革开放使我国成为这些资金的流入国之一。
建设发展模式:自下而上型
外源型发展模式的特征:
1. 区位优势突出,所在地区与国际联系密切,对外窗口作用明显 2. 交通条件好 3. 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工业化程度高,出口产品比重大 4. 外资利用率高,企业以外资、合资和股份制企业居多 5. 产业以资金密集型为主,工业产品档次高,以电子、电信为主
2018年9月,国务院出台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018年10月,多部门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
2019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 作的若干意见 》
1 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引导
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
东部沿海崛起的村镇发展模式
外源型发展 模式
内源型发展 模式
东莞模式 顺德模式 南海模式 中山模式
苏南模式 温州模式 海安模式 义乌模式 寿光模式
三外模式——外科手术式植入的、外资主导的、外向型的 三为主模式——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 土地股份制模式——直接出租土地或修建厂房再出租吸引大量企业入驻 依靠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模式
• 要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要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
治理有效
• 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 为纽带,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治理体系。
生活富裕
• 要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 要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 要开展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1 我国村镇的空间分布
区域自然地理差异
西高东低
西旱东湿
1 我国村镇的空间分布
宏观区域发展差异——胡焕庸线的昨天、今天与未来
黑河——腾冲线的2000年 2000年,东南侧以占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集 聚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
1 我国村镇的空间分布
宏观区域发展差异——胡焕庸线的昨天、今天与未来
东中西部的区域性差距较大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显 当前处于要素外流的收缩状态 与城市相比,“集聚”效率明显低
乡村特色的表现维度有哪些?
人 people
地 land
产 industry
空间 space
如何归纳与分析乡村特色?
1、类型学理论——归纳乡村类型的理论依据
内容:建筑学领域内对建筑类型从“肌理”、“单元”、“元素”“秩序”等设计概念进行认知与思 考的理论依据。
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 政绩经济模式 家庭工业vs专业市场、小商品vs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以农牧业为基础、凭借现代科学技术,依靠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小商品市场带动工农业及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以蔬菜大棚的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发展模式
2 我国村镇发展中的历史特色与模式
存在的问题:
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各地均成为外资投入地,外源型经济的后续来源较少, 产业规模扩展受到威胁
2. 外源型经济产业结构轻型,行业门类广泛,但产品关联度不高,产品链条薄弱,且多是 加工制造末端,经济效益较低
3. 外向依存度过高,受国际经济波动大 4. 同一地区的不同城镇产业结构趋同,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易造成行业恶性竞争
把握节奏力度
• 切忌急于求成,一刀切 • 梯次推进,推动重点区加速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周边以及广大平原、丘陵地区的
乡村,涵盖我国大部分村庄,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2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村庄规划的改革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
《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 《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 《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 知》 … 空间治理方式:碎片分散——集中系统 山水林田湖,命运共同体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转型生态文明(绿色环保、多元包容)
典型代表:
珠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
2 我国村镇发展中的历史特色与模式
内源型 发展模
式
是以内生型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主要依靠本地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以乡镇企业 和家庭私有企业为主体进行本地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建设发展模式:上下联动型
内源型发展模式的特征:
1. 农业发展条件相对比较优越,有浓厚的传统工业基础或所在区域的大中城市有较强的辐 射力
黑河——个月的人口大数据与迁徙流动大数 据
1 我国村镇的空间分布
宏观区域发展差异——胡焕庸线的昨天、今天与未来
黑河——腾冲线的未来 我国区域空间格局从“点—轴”到“轴—幅”变化 21世纪前:沿海、沿江、三大城市群等地 未来:点状—带状—面状,城市群的多极化、网络化
2 突出特色
因地制宜,分类编制。 根据村庄定位和国土空间 开发保护的实际需要,编 制能用、管用、好用的实 用性村庄规划。 • 重点发展+综合整治 • 非开发建设+简单整治 • 紧邻城镇型村庄
3 保护发展并重
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的绿色科学发 展理念,坚持保护与建 设并重,保护好建设开 发的生态底线,为生 产、生活创造优质的生 态环境,防止调减耕地 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2. 经济主体以乡镇企业或家庭私有企业为主 3. 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易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 4. 专业化生产促进了专业市场的形成,商贸业比较繁荣,第三产业比重也较大 5.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多为传统的工业品,如:制鞋、拉链、纽扣等
存在的问题:
1. 以集体产权为主的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有潜在的局限性,随着体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改 善,模糊产权将导致企业组织内部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从而抵消掉企业努力降低市场交 易成本和提高专业化得来的收益。
2. 家庭私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以血缘、亲缘为基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人力资源的引 进、配置和培养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3. 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以防止为主的传统劳动墨迹型产品市场竞争力低 4. 企业实力未及外资企业雄厚,在技术引进、设备更新等方面存在难度
典型代表: 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
2 我国村镇发展中的历史特色与模式
产业兴旺
•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生态宜居
• 转变发展观念,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转变发展方式,要构建以绿色生态为保障的生产生活系统。
乡风文明
• 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立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发掘继承、创新发展优秀乡土 文化产业;
4 坚持农民主体
坚持“听民声、汇民 智、重民意”的工作理 念,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充分听取村民诉求,组 织村民充分发表意见, 参与集体决策,确保规 划符合村民意愿。
在乡村振兴与规划改革的背景下,乡村规划的突破点: 立足差异,寻找特色 合理分类,因地制宜 科学编制,公众参与
2 镇村发展的差异与特色
1 我国村镇的空间分布
2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村庄规划的改革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详细规划
总体规划
专项规划
城镇开发 边界内
控制性详 细规划
城镇开发 边界外
功能单元 规划/村 庄规划
国家
全国国土 空间规划
纲要
省
省级国土 空间规划
市
市级国土 空间规划
县
县级国土 空间规划
乡(镇)
乡镇国土 空间规划
落实总体 规划的专
项规划
特定区域 或行业专
1 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引导
乡村振兴下规划编制的具体要求
坚持党领导
尊重农民意愿
• 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避免代替农民选择,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乡 村振兴局面
强化规划引领
• 多规融合,科学编制
注重分类施策
• 顺应规律,因地制宜 • 分类推进,凸显特色 • 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
1 我国村镇的空间分布
宏观区域发展差异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东部>西部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企业从业人员
其中工业企业
比例(%)
2012年全国各地区建制镇企业从业人员示意图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应用:当前,类型学被拓展到乡村聚落研究(、乡村社会经济分析等领域,契合乡村振兴中对村庄进行 精准分类的要求
如何归纳与分析乡村特色?
2、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分析乡村内部各要素变化的理论依据
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法国社会学家卡龙(Michel Callon)和拉图尔(Bruno Latour)为代 表的(巴黎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家提出的理论。
东部镇均镇区人口规模为中西部小城镇的近2倍, 财政收入是中西部小城镇的近7倍,镇均企业数量
是中西部的2.5倍,集聚了相当规模的经济要素和
人口要素,2000-2010年期间东部小城镇对我国城
镇化的贡献率是中西部总和的1.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