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争

合集下载

人民战争基础知识

人民战争基础知识

人民战争基础知识
人民战争是指在一个国家领土上,由人民群众自愿参加的普通民
兵和游击队等武装群体,通过不同形式的斗争,与侵略者进行战斗并
争取胜利的战争。

人民战争基础知识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这种战争形
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人民战争的基础是人民。

通过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战争,利用自然地形和环境等因素协助作战等手段,尽可能地充分发挥
人民群众的作用。

因此,人民战争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他们
建立密切联系,获取大量信息并充分利用。

第二,人民战争的战略是消耗战。

由于武器装备较为简陋,人民
战争难以与侵略军在正规军上具有同等水平,因此采用的战略是消耗战。

通过不断消耗敌人的资源和士气,在长期战争中疲惫敌人,逐渐
取得胜利。

第三,人民战争的特点是灵活性高。

人民战争需要随机应变,在
动态变化的战场上及时作出应对,灵活地调整战略和战术。

由于战略
目标是消耗战,人民武装的作战方式不同于规模庞大的正规军,需要
在动态变化的战场上保持高度的灵活性。

第四,人民战争具有大众武装性质。

人民战争不同于常规的军队,大多是由广大群众自愿组成的民兵和游击队等武装群体。

这种战争形
式的武装特点是基层群众所掌握的常用武器,并通过鼓舞积极性,最
大限度发掘其潜力。

总之,人民战争的运用是为了保卫本国领土主权,在国家面临外部威胁时,民众自愿组成武装力量进行抵抗和斗争。

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战术和战略,充分发挥人民力量的作用,最终争取战争胜利。

人民战争思想名词解释

人民战争思想名词解释

人民战争思想名词解释人民战争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建设时期的核心思想之一。

以下是对人民战争思想相关名词的解释。

1. 人民战争:人民战争是指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依靠人民群众,凭借人民的力量进行战争。

它强调武装斗争与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要求政治工作贯穿于战争的始终,注重政治动员、思想教育和群众组织建设,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基础,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2. 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人民战争的主要手段。

它包括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等多种战斗方式,强调以小股部队进行灵活机动的打击敌人的特点。

3. 武装割据:武装割据是人民战争的一种重要战略形式,指在一定地区、一段时间内,在人民和人民军队的武装力量支持下,切断敌人的管辖,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4. 武装夺取政权:武装夺取政权是指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敌对势力的统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政权。

5. 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指各个阶级、各个社会团体在共同斗争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建立的政治联盟。

人民战争强调通过各种形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消灭敌人。

6. 武装斗争和政治工作相结合:强调武装斗争要与政治工作相结合,即武装斗争的一切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政治任务,注重政治思想教育、宣传和组织工作,更好地调动群众参与战争斗争。

7. 民族战争和社会主义战争:民族战争是指中国在抵抗外国侵略时进行的战争,强调动员和武装全国人民来进行抗战。

社会主义战争则是指中国革命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国内的战争,旨在巩固和保卫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战争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建设时期的重要思想武器,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在当代,人民战争思想对于培养和发展军事力量,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人民立场、依靠人民群众、武装人民群众、实行游击战和持久战等。

首先,人民战争思想强调坚持人民立场。

毛泽东指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人民是战争的主体,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听取人民的意见,保护人民的利益,树立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保证人民的生产生活不受战争的影响。

其次,人民战争思想强调依靠人民群众。

毛泽东提出,“一切靠自己动手,一切依靠群众。

”在战争中,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抗日救亡斗争,发动群众参与军事斗争,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局面。

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战胜敌人,取得最终的胜利。

再次,人民战争思想强调武装人民群众。

毛泽东指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在战争中,要大力发展武装斗争,组织人民群众武装起来,形成人民武装力量,配合正规军作战,打击敌人,保卫家园。

武装人民群众是人民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最后,人民战争思想强调实行游击战和持久战。

毛泽东指出,“游击战争是人民战争的重要形式。

”在战争中,要善于运用游击战的灵活战术,打敌人的空子,消耗敌人的力量,争取有利时机,逐步扩大战果,最终取得全面胜利。

同时,要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耐心与敌人作战,消耗敌人的意志和力量,争取时间,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总之,人民战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和不断发展起来的,是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理论指导。

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人民立场、依靠人民群众、武装人民群众、实行游击战和持久战等,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人民战争的名词解释

人民战争的名词解释

人民战争的名词解释
人民战争的解释:以人民军队为主力,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战争
详细解释
(1).无产阶级领导的以人民军队为骨干、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战争。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这就是真正的人民战争。

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


郭澄清《大刀记》第一章:“人民战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一个法宝!”
(2).比喻有较多人参加的行动或规模较大的群众运动。

刘厚明《黑箭》:“佟老师说:‘这还得了!打一场追查小偷的人民战争吧!’”如:再打一场夺取秋季丰收的人民战争。

词语分解
人民的解释:指作为社会基本成员主体的劳动群众人民出城者数万计。

《广州军务记》一个国家的普通人,区别于少数有特权者人类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

《韩非子;五蠹》详细解释.百姓;平民。

指以劳动群众为主
战争的解释:为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罪行详细解释.民族、国家、阶级、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

《史记·秦始皇本纪》:“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
之患,传之万世。


【宋】高承《事物纪原·战阵攻守·战争》。

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1. 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内涵人民战争思想,是关于一种特定的战略和战役概念的思想。

它的实质是一种以老百姓的力量集中的战斗。

按照这个战略,普通老百姓通过组织性的游击和非正规军的攻击,用灵活的战术解放革命路线上的敌人,以及获取更多的物资和周围民间的支持。

2. 人民战争的优势人民战争以灵活的小组游击战役为主,而不是大规模的连续作战。

它不需要军队拥有强大的火力,大量弹药和装备。

在许多情况下,在能够迅速发动攻击的情况下,它具有优势,从而实现重要的战术成果。

3. 组织和领导人民战争的发动和战斗也需要紧密的组织和领导,这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百姓参战时必须接受革命理想的教育,接受有组织有指挥的细致的调整和训练,尤其是当他们在革命道路上碰到疆界和自然环境的巨大挑战时,就更需要紧密地联合。

4. 策略机制人民战争是一种“以灵活性为基础,以瞬变为王”的战争,它有一套自己的策略机制。

它需要识别敌人的弱点,在敌人的薄弱环节找到合适的攻击空间,迅速动手,成功占领重要的点。

在传统的“以队伍为基础,以重火力为王”的有指挥的战争中,有规则的攻击可以事半功倍,但在人民战争中,灵活反应和快速行动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5. 人民战争的价值以老百姓为核心的人民战争是一种小规模,瞬变式的战争。

它通过组织、指挥、策略、预防和战术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利于武装革命胜利的有效机制。

它减少了军队需要的设备,缩短了军队指挥和行动的开销,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最大的战术效果,也让老百姓参与革命奋斗,开始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以说,人民战争是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名词解释人民战争

名词解释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的含义:人民战争是为谋求阶级解放或反抗外来侵略,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进行的战争。

符合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是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人民战争。

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战争伴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毛泽东曾把中国殷商时期的周武王伐纣称为“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古罗马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意大利、普鲁士和西班牙等国人民反抗拿破仑一世侵略的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都称之为人民战争。

在历史上,某些国家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推行殖民主义或扩张主义政策,也标榜自己所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为“全民战争”或“民众战争”,以掩盖其战争的真实性质。

这类战争得不到广大人民真正的长期支持,不是真正的人民战争。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可以称为人民战争的数百次农民战争,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最后总是归于失败,或者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虽属人民战争性质,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政治上妥协退让,革命果实最终被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军阀所窃取。

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之后,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充分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实行彻底的人民战争,为争取阶级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V.I.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后来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进攻所进行的武装斗争,J.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卫国战争,都是彻底的人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的人民战争,是对中国历史上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随着革命斗争主要矛盾和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各个革命战争时期又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什么是人民战争思想

什么是人民战争思想

什么是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抵御外敌入侵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

人民战争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战争的正义性。

在毛泽东看来,战争的性质既取决于它的政治目的,又取决于它的社会效果,就是能否促进历史的进步,而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首要条件和政治基础。

二是战争的群众性。

战争的群众性是指战争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加,这是人民战争的重要标志。

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1)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2)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3)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面临的挑战未来高技术战争,将在陆海空天电多维立体空间展开,信息战、电子战、火力战、心理战等交织进行,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未来战争的这种高技术性,对传统的参战支前内容、形式和方法提出了挑战.1. 从战争形态上看,战争主要表现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以往举国迎敌、全民参战的形式面临挑战(三结合)。

2. 从作战力量上看,技术密集的精兵对抗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占据突出地位,单纯依靠人力数量优势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

3. 从作战空间上看,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直接交战战场范围相对狭小,利用广阔国土分散耗敌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

4. 从作战时间上看,高技术局部战争突出表现为节奏紧凑的速战速决,以战略上持久作战扭换战局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空间换取时间的时空观)。

5. 战略战术原则受到挑战高技术是否会否定人民战争人和武器是构成战斗力的两个基本要素,正确处理人与武器的关系,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战争是人和武器的综合竞赛。

毛泽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唯武器论”的观点,科学地阐明了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

Page 9
三:如何进行人民战争(实行人民战 如何进行人民战争( 争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争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形 成了一系列指导实行人民战争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战争的统一领导 2: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 充分动员、 3:发挥人民军队骨干力量的作用 4:实行 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和“三结合一配合” 实行“ 4:实行“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和“三结合一配合” 的组织斗争形势 5: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6: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在历史上,某些国家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 在历史上,某些国家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 推行殖民主义或扩张主义政策, 推行殖民主义或扩张主义政策,也标榜自己所 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为“全民战争” 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为“全民战争”或“民众战 人民战争” 以掩盖其战争的真实性质。 人民战争”,以掩盖其战争的真实性质。这类 战争得不到广大人民真正的长期的支持, 战争得不到广大人民真正的长期的支持,因而 并不是真正的人民战争。 并不是真正的人民战争。例如以孙中山为代表 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列宁领导的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后来相继粉碎外国帝国主 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进攻所进行的武装斗争及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卫国战争,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卫国战争,都是彻底的人民 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 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朝鲜战争等等都是人 民战争。 民战争。
Page 13
—孙龙书 李晓杰 彭少武 艺术设计一班
Page 14
Page 2
一:什么是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为 谋求阶级解放或反 抗外来侵略, 抗外来侵略,组织 和武装广大人民群 众进行的战争。 众进行的战争。人 民战争符合被压迫 阶级、 阶级、被压迫民族 的根本利益, 的根本利益,是推 动人类历史发展的 动力。 动力。

解放战争中的人民战争与人民军队

解放战争中的人民战争与人民军队

解放战争中的人民战争与人民军队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通过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的奋斗,成功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了新中国的建立。

本文将探讨解放战争中人民战争与人民军队的关系,并展示他们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人民战争是指在农村基本建立在农民群众支持下的革命力量,以正规的军队为核心,民兵为基础,以游击战争为主要形式进行的革命战争。

人民战争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战争,它通过动员和组织广大的农民群众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形成了一支坚不可摧的人民军队。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军队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与他们形成了紧密的血肉联系。

人民战争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人民军队来保护与巩固。

人民军队不仅仅是一支作战力量,更是人民的武装工具,是人民的子弟兵。

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军队通过广泛开展军政宣传工作,使军队与人民保持着高度的联系。

军队组织的壮大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援助,而人民也依靠军队的保护和领导,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团结。

人民战争的一大特点是灵活机动的战法,正是因为农村革命力量主要依靠游击战争,凭借着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够在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学习和运用人民战争的战法对于解放战争中的人民军队来说至关重要。

毛泽东在战术上提出了“打游击战争,要善于同敌人打运动战”、“运动战打得好,就可以在运动战基础上打阵地战”等战争原则。

这些原则的提出,使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

人民军队的士兵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他们同农民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他们能够和农民打成一片,与农民一同生活、一同劳动。

这种亲密的联系在战争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人民军队通过生产与抗战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解决农村生活中的困难。

这不仅使军队与农民之间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更增强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

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的呼应、互动,使解放战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在军队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可以积极参与到战争中来,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名词解释人民战争

名词解释人民战争

名词解释人民战争人民战争是一种由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进行的武装斗争形式。

它强调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动员,以市井百姓为主体,广泛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战争,是一种民众自发抗战的方式。

人民战争在历史上首次被毛泽东明确提出,并在抗日战争中被成功实践。

毛泽东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广大人口的国家,人民战争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道路。

人民战争强调依靠人民力量,通过群众动员与组织,发动战争。

其核心观点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也就是说,只要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反动势力就无所畏惧了。

人民战争的核心要素是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动员。

毛泽东强调,必须发动 masses(大众),人民群众要有力量,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毛泽东提出了“长时期战争”、“以无限战争代替有限战争”的思想,这意味着人民战争必须具有持久性和广泛性。

人民战争注重群众动员的组织形式。

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三”的组织原则:三个人一盯,三个盯一个,这样就形成了紧密有机的群众组织网络,实现了全面动员和组织。

人民战争还注重运用游击战术,通过游击队进行袭扰和扰乱敌人的后方,削弱其战斗力。

人民战争的策略是灵活和多样的。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战争为基本形式,同时还运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不同形式的战争,灵活掌握战略和战术,与敌人展开斗争。

人民战争的目标是保卫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动员,人民战争可以遏制和打垮敌人的进攻,保卫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

总的来说,人民战争是一种民众自发抗战的形式,强调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动员,以市井百姓为主体,发动战争。

它是一种以持久性和广泛性为特征的战争形式,强调群众动员和组织的重要性。

通过灵活的战略和多样的战术,人民战争可以达到保卫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目标。

人民战争的名词解释

人民战争的名词解释

人民战争的名词解释战争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常常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

人民战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战争,其概念源自于中国革命的经验。

它体现了人民在战争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革命者对人民群众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本文将对人民战争进行名词解释,并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人民战争的概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解释:人民和战争。

首先,人民指的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商人以及其他社会阶层的群众。

人民是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其次,战争是指由武装力量进行的、以解决国内外矛盾和冲突为目的的斗争形式。

人民战争强调人民作为主体的参与,即依靠人民的力量与敌对势力进行斗争。

人民战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民战争是一种持久战。

由于中国革命时期人民力量与敌对势力的对比相对较弱,因此无法迅速取得胜利。

人民战争的特点是通过长期的斗争逐渐压倒敌人。

其次,人民战争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战争。

它不仅依靠武装力量的战斗,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民动员和参与。

人民在战争中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最后,人民战争是一种灵活多样的战争形式。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革命者需要采取巧妙的战术,利用合适的战场、灵活的战略来打击敌人。

人民战争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中国的历史问题,更为全球战争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首先,人民战争突出了人民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战争理论常常重视军队和装备,忽视了人民因素。

而人民战争强调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将人民群众的参与视为取胜的关键。

其次,人民战争体现了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人民通过自发的创造和发明,为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人民战争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运动提供了一种范例和参考。

许多历史上的革命运动借鉴了中国的人民战争经验,从而取得了成功。

然而,人民战争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人民战争的效果依赖于人民的觉悟和意识水平。

如果人民缺乏动员和组织能力,或者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战争的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

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

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

2、解放战争我军战略进攻的特点
战略反攻的同时或稍后直接发起战略进攻 采取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插敌人的战略纵深 实行战略决战,歼灭敌人重兵集团
– 正确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选定战略决战的方向 – 针对不同的决战对象,确定不同的战役指导方针 – 关照决战全局,协调各战区行动
2、解放战争我军战略进攻的特点
计划性
没有计划和准备就没有胜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作战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战争的运动而变化 战争的相对确实性是计划性的基础 战争计划的制订和改变,以夺取战争主动权为目的
基本精神是:
一切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 打我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 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灵活机动, 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 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 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 敌人的战争目的。
1、内线作战、外线作战 2、这一思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体现了
防御和进攻的关系 3、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
的外线,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4、内线与外线、防御与进攻、持久与速决,
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 GO
(四)力求打歼灭战
1、坚所持谓打歼歼灭灭战战,,就是是每积战极均防要御解战除敌略人方的针武的装基,本要求
变敌我力量的强弱对比、夺取战略主动权; ✓ 不失时机地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或进攻,并在
适当时机同敌主力展开战略决战,夺取最后胜利。
(二)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4、毛泽东积极防御思想的基本精神
✓ 坚持自卫立场,实行后 发制人
✓ 充分准备,严防敌人突袭 ✓ 寓攻于防制度所决定的
(六)慎重初战

八年级历史人民战争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人民战争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人民战争知识点在八年级历史学习中,人民战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它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

本文将介绍人民战争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人民战争的定义人民战争是指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武装斗争形式,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总结出的一种斗争方法。

人民战争的特点是由农村发动,广泛动员、灵活机动、长期持久、群众性的武装斗争。

这种形式的战争适应了当时中国国情,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二、人民战争的发展历程人民战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游击战争阶段(1927年-1937年)这个阶段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在农村,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三三制政策,每隔两年换届。

游击战争的主要形式是军阀割据下的武装斗争。

2、运动战阶段(1937年-1945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革命根据地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八路军和新四军还建立了抗日军政大学,展开了远征战争。

3、阵地战阶段(1945年-1949年)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了统一战线和土地改革等政策,筑起新的革命后方,形成了强大的人民军队,迎来了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宣告。

三、人民战争的特点1、农村根据地:人民战争的根据地主要在农村地区,因为农村人民比较容易被动员起来。

2、广泛动员:在人民战争中,共产党能够将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形成了军民合作的局面。

3、灵活机动:人民战争撤退迅速,转移快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改变军事行动的方向。

4、长期持久:人民战争的战争周期长,需要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牺牲。

四、人民战争的意义人民战争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阶段,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奠定了基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今天的发展。

总之,八年级历史学习中的人民战争是我们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军事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阶段。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了解其发展历程、特点和意义,从中汲取革命精神,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为最终取得抗日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战略层面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严重的军事劣势。

为了能够有效地抵御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在战略层面上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中国军队实行了战略退却,以争取时间来组织力量和准备抗战。

其次,中国人民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略,利用地形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对日军进行袭击和骚扰,削弱其战斗力。

此外,中国军队还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战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二、战术层面在战术层面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以应对日军的进攻。

其中,中国军队广泛运用了游击战术。

游击战术的特点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并保护自己。

中国军队在山地、森林和城市等地采取了游击战术,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反击。

此外,中国军队还采取了阵地战术,通过修筑工事和设立陷阱,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同时,中国军队还广泛运用了运动战术,以迅速机动的方式对敌人进行打击,保持了战斗的主动权。

三、兵种协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各个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军队充分发挥了步兵、炮兵、工兵、装甲兵等各个兵种的优势,形成了兵种间的相互配合。

步兵作为主力兵种,承担了主要的战斗任务。

炮兵则提供了火力支援,对敌人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工兵则负责修筑工事和清除障碍物,为战斗提供了有利条件。

装甲兵则以机动性强的特点,对敌人进行了迅速的打击。

各个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四、人民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人民战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通过群众组织和民兵力量的发动,形成了广泛的抗战力量。

人民战争的特点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有效地与日军进行战斗。

人民战争不仅仅是一种军事战略和战术,更是一种全民抗战的动员和组织方式。

人民战争名词解释

人民战争名词解释

人民战争名词解释人民战争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理论创新,具体指的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在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中实施的一种特殊战争形式。

下面从战略概念、战争方法和战争特点三个方面,对人民战争进行解释。

首先,人民战争是一种具有巨大政治目的和政治作用的革命战争。

毛泽东认为,人民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在战争过程中,人民战争能够深入到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利用封建残余和外敌的压迫和剥削,调动和组织广大的农民、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形成强大的人民战争力量。

其次,人民战争采取的战争方法是游击战。

毛泽东指出,游击战是人民战争的基本战略方法。

游击战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采取分散、灵活和连续的作战形式,低耗费、高效率地打击敌人。

在游击战中,人民军队利用地理环境和人民群众的支持,采取袭击、伏击、截击等灵活机动的战术手段,对抗敌人的正规军队,不断消耗和瓦解敌人的战斗力。

最后,人民战争具有丰富的特点。

首先,它注重政治,将战争转化为政治问题,强调政治动员和持久战战略。

其次,它突出群众,将人民群众作为战争的主要力量,并通过政治工作和群众运动,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战争。

第三,它追求灵活,灵活运用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等战术手段,根据战争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术组织。

第四,它注重战略战术结合,整体指导战争的发展,统筹战役和战斗,实现战略、战役、战斗的有机结合。

总的来说,人民战争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理论创新,它突出了政治、群众、灵活和整体等特点。

人民战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对世界革命战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和特点

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和特点

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和特点近代以来,人民战争成为了现代战争的一个重要形式,其既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又具有强大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其斗争的强度、广度和深度远超过任何一种常规战争。

作为现代战争的一种新形态,人民战争不仅有着优势和特点,而且将会在未来的现代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人民战争的定义、特点和优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民战争的定义人民战争是指在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下,以民族和社会利益为斗争目标,采取各种武装斗争手段进行的革命战争。

人民战争既是一种军事斗争形式,又是一种政治斗争形式。

其最基本的特征在于,是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参与,由人民群众组成的武装力量进行全民抗战。

二、人民战争的特点1. 深厚的民族性和人民性人民战争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和人民性。

其最根本的动力是人民的强烈愿望,是为了民族和社会的根本利益而进行斗争。

因此,它的威力和意义不仅仅在于战争的胜负,而更在于民族和人民的团结和力量的凝聚。

2. 灵活性和适应性人民战争具有强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其斗争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因不同情况和条件而不断地变化和改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人民战争是由农民、工人、学生、干部等各个阶层组成的群众斗争,根据群众斗争的需要来确定斗争的途径和方法。

3. 深入的群众基础人民战争具有深入的群众基础。

由于其本质是群众斗争,所以其源泉、动力和力量的组成都是广泛的人民大众。

他们以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和利益为中心,对战争的斗争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建设性。

4. 可持续的作战能力人民战争的作战能力是可持续的。

其主要依靠的是互相关联的基层组织和非常精确的信息传递网络,利用广泛而深入的群众基础,有着高度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在长时间的战争中,人民战争可持续的作战能力成为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5. 完全的民族自主性人民战争具有完全的民族自主性。

它不仅具有独立战争的特点,还是包括革命政治、军队建设、文化和经济建设等各方面的有机整合和协调的体系。

这种特性使人民战争具有了更高的可靠性、更强的闭环性以及更高的参与性。

人民战争战术战略的基本方法

人民战争战术战略的基本方法

人民战争战术战略的基本方法人民战争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战争形式,它以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广泛的动员、组织和持久的斗争方式来实现最终胜利。

为了有效地执行人民战争,并最大限度地削弱敌人的力量,人民战争战术和战略采用了一系列基本方法和原则。

第一,政治动员和宣传。

人民战争的成功依赖于人民的支持和参与,而政治动员和宣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政治动员的工作包括向人民群众传达革命目标、争取他们的支持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宣传则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如传单、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向人民传达革命的理念和目标,鼓舞他们的斗志和决心。

第二,游击战和根据地建设。

在人民战争中,游击战和根据地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游击战是人民战争的主要战术之一,通过灵活机动、突然袭击和避敌锋芒,有效地削弱敌人的力量。

根据地建设则是为游击战提供基地和后勤支持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根据地,人民可以组织起来,培养和训练游击队员,并为人民提供必要的粮食、医疗和其他生活保障设施。

第三,群众基础和群众战争。

人民战争的核心在于人民的力量和支持。

建立和加强与人民的联系,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在战场上,群众可以提供有关敌人行踪的信息、为游击队提供庇护和援助,并积极参与战斗。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与人民紧密合作,才能确保人民战争的胜利。

第四,心理战和宣传战。

在人民战争中,心理战和宣传战是与实际战斗同等重要的战术手段。

心理战旨在瓦解敌人的意志,使其感到孤立和无力。

宣传战则通过宣传和传达革命的理念和目标,鼓舞人民的斗志和决心。

这两个手段的结合运用,可以有效地影响敌人和人民的心理,为人民战争的胜利提供有力的支持。

人民战争战术和战略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有效的政治动员和宣传,游击战和根据地建设,与人民的紧密合作,以及心理战和宣传战来实现最终胜利。

这些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确保了人民的力量得以最大化,敌人的力量得以削弱,从而实现了人民战争的胜利。

人民战争——精选推荐

人民战争——精选推荐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

战争胜负由敌对双方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和主观指导能力等诸因素决定。

而这种决定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民群众来体现。

人民战争的实质:动员一切群众参加到革命斗争中去(将马列主义的群众史观运用于军事领域)。

人民战争的基本点:1.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战争。

2.必须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3.开展人民战争必须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1.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战争。

从政治因素看,战争性质的作用,要通过人民群众对战争的态度来体现战争的政治因素正是通过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长期发挥作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从经济因素看,战争依赖于经济,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

但经济条件、物质基础是靠广大人民群众去生产、创造、并运往前线的。

战争的经济因素正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长期发挥作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从军事因素看,人民群众从根本上决定着军事力量的强弱。

人民群众与军队紧密结合,就会形成战胜敌人的整体优势,就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等缺陷条件。

战争的军事因素正是通过人民群众对军队的配合程度长期发挥作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从自然地理因素看,人民群众最熟悉战区自然地理条件,他们站在哪一边,直接影响着对自然地理条件的利用程度,进而影响到战争的胜负;从主观指导能力的因素看,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是创造战略战术的基础条件。

由于人民群众在影响战争的诸多因素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因此,他们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

2.必须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人民军队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

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它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同时也是工作队和生产队。

这支军队必须置于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在军队中建立党委集体领导制度,把支部建在连上。

建立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它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制度,在政治上有很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坚强团结。

人民战争的名词解释是

人民战争的名词解释是

人民战争的名词解释是人民战争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概念,其名词解释涉及到多个方面。

从宏观上来看,人民战争可以指代一种特定的军事战略,是某些国家或地区在自卫或反侵略战争中,利用人民群众力量参与战争,充分发挥广大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全民战斗力。

人民战争的名词解释还包含一个重要的内涵,即中国共产党推崇的人民战争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由毛泽东所提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和理论深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解放战争以及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指导思想。

人民战争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最广泛、最坚实的力量源泉,只有依靠人民,才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人民战争的名词解释还可涵盖对人民战争的一些相关概念的解析。

例如,人民战争包含了战区内和战区外两个方面。

战区内指的是战斗地域,即敌我双方军事作战的前沿。

而战区外则指的是敌后,在战区外,我军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开展抗击敌人的斗争。

在人民战争中,武装斗争和群众斗争是密不可分的。

武装斗争是指军队的正规作战行动,而群众斗争则是指发动民众参与战争的各种形式,包括政治动员、社会动员、经济动员等。

在人民战争中,武装斗争和群众斗争相互依存,互为支撑。

人民战争的名词解释还可以从战争历史的角度进行论述。

在中国历史上,人民战争与革命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无不体现了人民战争的理念和实践。

同时,人民战争的名词解释也与其他国家的战争概念有所关联。

例如,越南战争、古巴革命等都曾采用过人民战争的思想和战略。

总之,人民战争的名词解释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到军事战略、理论指导、作战模式、斗争方式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人民战争的思想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战争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体现了军民团结、全民动员的精神,是一种强大的战争力量展现方式,对于实现胜利和维护国家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民战争中国简史中的军事战略与人民力量

人民战争中国简史中的军事战略与人民力量

人民战争中国简史中的军事战略与人民力量人民战争是指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以人民军队为主导,通过广泛的人民群众参与,采取多种形式的战略与战术手段,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的一种战争形式。

人民战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中国简史中的军事战略和人民力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民战争的本质和特点。

一、中国简史中的军事战略1. 游击战争:中国革命时期,人民力量相对较弱,无法与国民党政府的正规军队正面作战。

因此,中国共产党采取游击战争的策略,通过分散的、持久的战斗,有效地压制了国民党军队的活动,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权的基础。

2. 兵工业与兵员培训: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重视兵工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军队的装备水平。

同时,通过秘密运输和地下武装斗争,加强了对新兵的培训和组织训练,提高了人民军队的整体素质。

3. 联合战略: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战争中采取了多种联合战略,与国民党军队打击土地主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派。

此外,还与其他进步力量建立联盟,共同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二、人民力量在人民战争中的作用1. 农民力量: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在革命时期,广大农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支持力量。

农民通过支持、参与和保护人民军队等方式,为人民战争的持续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工人力量: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他们组织罢工、游行示威等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人通过抗击国民党对工人运动的打压,推动了革命事业的进步。

3. 学生力量:中国革命时期,学生是革命的先锋力量,他们通过组织学生运动和参与人民战争,起到了鼓舞人心、宣传动员的重要作用。

4. 武装力量:人民军队是人民战争中最重要的力量,他们通过游击战争和正规战争相结合,与国民党政府作斗争,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结:人民战争中国简史中的军事战略与人民力量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人民战争通过采取游击战争、兵工业与兵员培训和联合战略等手段,有效地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派,为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力量,实行“三结合、一 配合”的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
三结合的武装力量组织形式
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 正规军与游击队、民兵相结合
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
正规军之间 的结合
武装群众之 间的结合 整个战争力量 之间的结合
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力量,实行“三结合、一 配合”的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
武装斗争与文化斗争配合
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力量,实行“三结合、一 配合”的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 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 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敌人取得的,没有这样 一支人民军队,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 的独立”。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实质就是:
战争的目的为了人民,进行战争依靠人民, 胜利果实属于人民。
二、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原理
(一)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二)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武器
(三)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一)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民心向背是战争中始终起作用的因素
人民战争的影响
中国的人民战争可以像核战争一样,具 有确实无疑的和同样有效的威慑力。 —— 柯林斯 战争的禁律之一就是不能进攻中国,谁 要是进攻中国就一定要大倒其霉,因为中 国就像一块吸水石一样,任凭你有原子弹、 有大量的新式技术装备也无济于事,这必 将被中国的人民战争所击败。 —— 蒙哥马利
一、人民战争思想的概念
一、人民战争思想的概念


(一)人民战争的涵义
(二)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精神
– 依据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
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人民
军队为骨干,一切为了人民,坚决依靠人
民,彻底动员组织人民、充分武装人民,
实行全面彻底的群众战争。
一、人民战争思想的概念


(一)人民战争的涵义
广泛深入地动员人民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 地和战略后方
动员群众的经验:
要把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 要说明达到战争目的的步骤和政策; 除军事秘密外,政治动员必须是公开的,要利 用一切宣传手段进行; 动员必须是经常的,不能一劳永逸。
广泛深入地动员人民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 地和战略后方
(二)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武器
1、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
2、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3、人和武器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二)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武器

1、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
-武器装备能帮助人们实现自身所不能达到 的各种战争目的; -武器装备的优势造成了军队战斗力的自然 优势; -武器因素对战争的进程、军队的编制体制 和战略战术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人民战争的涵义
(二)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特定内涵


(三)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特征
(四)与以往人民战争的不同
– 1、战争的政治目的不同
– 2、依靠群众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 3、战争的结果不同
一、人民战争思想的概念
注意把握: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 核心,是革命战争的根本指导路线。
和支前提出了新要求;

6、战略与战役的界限日趋模糊,战略与战役具
有高度融合性的特点,注重打好戍边卫国的初期 战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高技术条件下进行人民战争面临的挑战
在作战数量上,以往动员大量人民群众直接参 战,依靠人力密集的数量优势进行人民战争的作 战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作战空间上,以往大踏步进退,利用广阔国 土分散耗敌的人民战争作战方式面临着挑战; 在作战时间上,以往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消耗敌 人,以实现优劣势转换的人民战争作战方式面临 着挑战; 在作战形式上,传统的运动战、阵地战、游击 战等人民战争作战形式面临着挑战。
广泛深入地动员人民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 地和战略后方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 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 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困 难的前提。” --毛泽东
广泛深入地动员人民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 地和战略后方
动员群众的必要性: 首先,只有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才能使群众中蕴藏 着的潜在力量转化为现实力量; 其次,只有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革命的理论、路 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才能被广大群众掌握,才 能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三)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1、中国革命战争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完全一致 2、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 最大利益的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

3、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4、中国共产党以群众路线作为领导一切工作的
基本出发点
三、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 人民战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 压迫或抵御外敌入侵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 行的战争。亦指为了人民,并动员、组织 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战争。
战争的阶级性质 两个标准: 战争的基础 战争的规模目的 一是战争的正义性,二是广泛的群众性
一、人民战争思想的概念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 不是人民战争? 萨达姆领导的反抗美军入侵的战争是不是 人民战争?

3、高技术兵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但没有
使战争的制胜规律发生变化,现代战争的胜负最 终仍然由人的因素决定。
(二)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与以往人民战争的共同点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面临的挑战 高技术条件下实行人民战争的有利条件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与传统人民战争的共同点
人是战争的主体,居于指导和支配地位 – 武器装备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 – 只有人与武器相结合,才能构成现实战斗力 – 反对 “唯武器论”、“精神万能论”

(三)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 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 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 介石的政治基础。”
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力量,实行“三结合、一
配合”的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
广泛深入地动员人民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
地和战略后方
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持人民战争 的正确方向; 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地发动 群众; 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发挥各条战线 紧密配合的整体威力。
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战略后方
是革命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得人民战争有了重要依托; 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得诱敌深入以弱制强的战略战术得 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
以施展;
根据地的建设为人民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提供了战略基地;
广泛深入地动员人民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 地和战略后方
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
在思想上,既要反对轻视农村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教条主义,又要 反对不愿在根据地做艰苦工作的流寇主义; 要有一支人民的军队,这是建立和发展根据地的必要条件; 要有好的群众基础; 地理条件,要有广阔的余地及有利于作战的地势; 经济条件,要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要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根本
淮海战役敌 我兵力对比 阶段区分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合计歼敌 我军 敌军 对比
60万
38个师 37个师 44个师
80万
18个师 16个师 22个师
0.75:1
2.1:1 2.3:1 2:1
56个师55万余人
(二)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武器


1、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
2、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3、人和武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人民群众是战争军力和经济力的源泉
人民群众是运用战略战术的首要条件 人民群众拥有无限的精神创造力
兵民是胜利之本
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 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 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 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在昆仑关战役时,“本军是民众的武力, 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本军的胜利其实也 就是民众的胜利。” 在淮海战役时,“败在敌人手里可以挽 回,败在老百姓手里,就再也挽救不回 杜聿明 来了。”
(二)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武器
(三)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一)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有没有过时?

1、战争手段日益高技术化,但战争的政治本质没 有变,现代战争的性质仍然有正义非正义之分; 2、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

其地位作用没有变,现代战争的伟力仍然存在于
民众之中;


“三结合一配合”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最好的组织斗争 形式;
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基本策略。
四、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
(一)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有没有过时?
(二)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三)现代人民战争的制胜原则
(一)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有没有过时?
(一)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争的综合效能;

2、战争环境有了新的特点,战争目的是遏制和打
赢战争,为国家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

3、战争的规模、目的具有有限性的特点,战争准 备的基点是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 局部战争;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

4、战争进程具有速决性的特点,必须持久准备, 力争速决取胜;

5、战争动员以局部动员为主,对人民群众参战
第八讲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