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共23张PPT)

万人,征集担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副,
牲畜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达96000万斤。在战役的第三
阶段,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大大超过了战役初
期l:3的概算。这段材料最能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由于
()
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国民党军队作战时物资匮乏
B.共产党军队深得民心,人民大力支持
C.国民党军队作战不够勇敢,妥协投降
淮 海 战
参战军
时间 队 和 指
1948年 11月6
挥中华原东者解解放放军军
日—
刘伯承、邓
1949年 小平、陈毅
1月10 、粟裕、谭
日共65 震林。


徐地州 为区中
心的 淮海 地区
成果或意义
歼敌55万,淮海战 役基本上解放了长 江以北的华东和中 原地区,使蒋介石 在南线的精锐主力 丧失殆尽。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 南各省的基础。

辆头
吨副

材料三: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
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
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
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解放军作战勇敢
胜利
课堂小 结
解放区的 土地改革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走向胜利
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傅作义部接受和平改编为其他战
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
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三大战役意义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 长江北岸,等候命令渡江作战——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附习题)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附习题)

1949年国共决战胜负已定,南京政府精锐丧 尽。此时此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面对的情 况,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解放全中国?还是 “沽名学霸王”,满足于“划江而治”?毛泽东 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提出要将革命进 行到底。
课堂小结
1947年里挺进大别山 战略进攻序幕
1948年9月 辽沈战役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 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 1949年4月 占领南京
取得胜利
课堂练习
1.(2016•山东青岛)1947年6月30日,在黄河中下 游河南与山东交界处,一声炮响之后,晋冀鲁豫
解放军10余万人马开始由北向南强渡黄河。指挥
A 这次军事行动的是( ) 状元成才路
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 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_土__地__制__度_,发展农 业生产。
开展情况 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 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 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意义: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 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 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 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问题思考 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解放战
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 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_农__村__人__口_平均 分配土地。
材料研读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
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 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材,主要介绍了1945年至1949年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及战略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年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涵盖历史事件、战役示意图等。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教材通过描述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冲突,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中具体的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难点: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历史内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历史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简要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十四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十四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A.作战时间
B.作战部队
解析:本题考查淮海战役的相关知识。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 军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的指挥下发动淮海战 役,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淮海战役的胜利,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故D项错误, 本题选D项。
答案:D
例3 (广西来宾)平津战役前,著名建筑史学家梁 思成曾十分担心北平文物和古城墙毁于战火,但事实 上它们最终几乎完好无损地得以保存。这主要是由于 ()
(2)人民解放军如果在东北战场初战胜利则意义重 大:①东北野战军可乘胜挥师入关,极有利于华北、华 东战场上人民解放军的作战。②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 国战争。所以打好东北战场的决战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 的关键。
2.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①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英明决策,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②人民解放军英勇 善战。③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拥护,这是尤为重要的因 素。④国民党统治腐朽,致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 等方面全面破产,迅速走向败亡。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 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 津三大战役。读图时重点关注三大 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地点战略大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误区警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战略大决战包括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不包 括渡江战役。
(2)概况
项目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1948年9-11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
时间 月
1949年1月
林彪、罗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林彪、罗荣桓、
指挥者 荣桓
粟裕、谭震林等
聂荣臻
东北人民 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 东北人民解放

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课件

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课件
—1936年 毛泽东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要求在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 开展土地制度改革,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然而当时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情况如何?毛泽东认识到什么问题?
材料一:
1947年中国农村人口与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存在问题: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知道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了解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的影响。 3.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4.从解放战争的结果中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柯鲁克夫妇《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
材料2: 最后一把米,用来作军粮, 最后一尺布 ,用来做军装, 最后的老棉被 ,盖在担架上, 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解放区民谣
革命》
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
淮海战役
(1948.11.7 -1949.1.10)
中间突破
解放区农民踊跃支前
斯大林说:“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 ,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结合统计表与图片说 说“奇迹”的原因?
淮海战役的胜利, 是与人民群众的全 力支持分不开的。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中国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 土地制度不合理
认识:
材料二:“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 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温故知新
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其标志是什么?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大决战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二十二中 胡泽席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 线.
2.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3.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
1949年4月
辽沈
平津
淮海
湖口
江阴
百万雄师过大江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解放军攻占总统府
七 律
南京
江江阴阴
湖口口
合作竞学
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 国民党呢?
国民党方面: 国民党指挥失当,军队无心应战,腐朽统治 造成了人民群众的怨恨。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名称 解放军 国民党
东北 70万 55万
华北 20万 55万
华东 42万 60万
中原 20万 75万
西北 7万 30万
活动一:昨日重现
在那炮火连 天的岁月,假如 你是一位人民解 放军的高级参谋, 你会把战略决战 的首战放在哪里?
为什么?
东北
名称 东北 解放军 70万 国民党 55万
战果 华北全境基本解 放
平津战役
傅作义和平改编
歼灭和改编敌52万余人
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有 什么好处?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图为北平人民欢迎解放军进城)

最新部编人教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最新部编人教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得民心
中共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 井冈山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打倒地主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拉拢地主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一)背景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10%
˃90%
20-30% 70-80%
土地政策的调整: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 时调整,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 政策改为实行 耕者有其田 的土 地政策。
1947年夏战略进攻时
机成熟
430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30 万人
1946年6月
195 万人
373 万人
1947年6月
战略防御
1946.6——1947.6
战略进攻
1947.6——1948.9
二、三大战役
1.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 率领晋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 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B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3.解放战争期间,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胜利的是
B ( ) A.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转战陕北
天津
先打两头 瓮中捉鳖
使华北全境基 本解放
傅作义
为什么要用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①和平解放北平,是人民的呼声; ②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并保护文物、古迹;
③“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作战上策。
平津战役
指挥员:聂荣臻
(1948.11.29--1949.1.31)
张家口 新保安
北平
罗荣桓
林彪
天津
傅作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含视频)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含视频)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A.《天津条约》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D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2.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重要事件是(

A.辽沈战役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答案】B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3.“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国民党南 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视频: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3、解放南京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探究主题二:解放战争
思考1:上图描述的是解放战争中哪一场战役?中国共产党率先抢夺 东北地区,这是为什么?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思考1:上图描述的是解放战争中哪一场战役?中国共产党率先抢夺 东北地区,这是为什么?
视频:《亮剑》截取片段
思考2:视频中李云龙让士兵写信回去问家里是否分到土地是指什么 历史事件?李云龙拿这件事来动员士兵起到了什么效果?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思考2:视频中李云龙让士兵写信回去问家里是否分到土地是指什么 历史事件?李云龙拿这件事来动员士兵起到了什么效果?

八上历史第24课课堂笔记

八上历史第24课课堂笔记

八上历史第24课课堂
笔记
八上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笔记。

一、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

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

二、过程
1.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1)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先后发动全面内战、重点进攻等战役。

(2)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自卫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秋)(1)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战略反攻,相继发起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00多万,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3.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1)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决战,相继发起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00多万,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四、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丽史诗。

它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同时,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笔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主要内容:一. 从抗战胜利到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展二. 胜利原因分析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四. 思考题: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及其胜利是20世纪世界革命史上最有影响的事件之一?-----------------------------------------------------------------------------------------------一. 从抗战胜利到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回顾整个起义和革命过程,无疑”人民解放战争“是其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的依托是抗日战争胜利觉醒了民众,并使得国共两党加强了统一合作的倾向。

在胜利后,时局并不平静,美侵烦扰不断,国共矛盾逐渐加剧,终于爆发全面内战。

二. 胜利原因分析1. 党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的第一流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阶级的革命先锋队。

在战争中,党不断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制定科学政策和计划,分析敌情和盟情,提高军队建设和作战能力,发扬内部民主和纪律,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和士气,群策群力,共同打赢人民解放战争。

2. 人民的积极参与人民是战争的创造者和主力军。

在军事上,人民参军入伍,打游击战,发动攻势、支援阵地,并协助抢修交通、联络情报等后方工作;在政治上,人民告密协助反渗透,投身思想宣传和文化教育,发动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热潮。

这些都是胜利的重要因素。

3. 天时、地利和人和人民解放战争是一次波澜壮阔的全民族革命斗争,是许多有利条件的综合体现。

如:(1)国际和平环境和冷战气氛的分化,为中国独立和自由奠定了社会大局的基础。

(2)国内政治和军事剿捕的分化,为军队发展和人民支援奠定了基础。

(3)民族复苏和统一的分化,为民主革命的进行和国内区域整合奠定了基础。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6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6张PPT)

东A.北•辽全单沈•境击第战(此二役处级A编)辑母B版.文平本津样战式役
C.渡江战• 役第三级
D.淮海战役
2.1948年冬,• 第陈四级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
民工走不通。骏• 马第五高级 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
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B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 第二后级方
装备
兵力
士气
形势
共产党 • 第巩三固级 大大改善 • 第四级
国民党 危机• 第五级略占优势
280万 365万
高昂 低落
主动 被动



饿









三单击大此战处编役辑简母况版标题样式
战役
作战部队
战役
解放
歼灭
名称
和指挥员
时间
地区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辽沈战役• 第东林二北彪级解、放罗军荣桓
1.千里跃进大别山
•1单94击7年此夏处,编刘辑伯母承版、文邓本小样平式率领晋鲁豫解放军主力,
强渡黄• 河第天二级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 第三级
• 第四级
影响:揭开• 第五了级 人民源自点解放军战略进攻的 重
序幕
南京
武汉
2.三单大击战役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①决战的条件
国民• 党单的击力此量处严编重削辑弱母,版共文产本党样的力式量显著增强,决战时机来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翻身农民丈量土地

八年级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反思】

八年级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反思】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简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知道刘邓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学习解放军艰苦奋斗、坚持抗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温故知新,设置问题:1、全面内战是什么时间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学生作答: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

教师呈现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识图能力。

2、全面进攻被瓦解之后,又发动了对哪里的重点进攻?学生作答:1947年3月,国民党开始发动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同样在地图上呈现陕北与山东解放区的地理位置,学生能够了解战争的基本形势与国民党进攻的地域范围。

呈现“1946年6月内战爆发时”和“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兵力对比图,提问学生能够看出随时间发展兵力对比有何变化,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得出结论:国民党仍然占据优势,但是国共兵力对比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由此引申本课主题,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被瓦解,此时随革命形势发展,我们如何才能扭亏为盈,取得内战的胜利呢,共产党审时度势,决定以史为鉴:出示两句名谚:“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战国】荀子”“得君子心者得诸侯;得诸侯心者得士大夫;得民心者得天下——【西晋】司马懿”由此,抛出问题:思考两位大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共性?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并翻译,得到“重视百姓的作用”、“得民心”的重要信息;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取得“民心”呢?从而呈现本课学习结构: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得民心——土地改革二、用民心——三大战役三、聚民心——渡江战役教师转折:中国最多的是农民,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得到民心的关键,从而导入第一子目:一、得民心——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呈现“封建时期农民遭遇剥削的漫画”,以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绘制的“农村、地主人口与占有土地比例的饼形图”。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2张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2张
•解 放 战 争 战 争 开 始 以 后 , 1 9 4 7 年 7 ~ 9 月 , 中 共 中 央 制 定 了 《 中 国 土 地 法 大 纲 》 , 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进程: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哪些阶段?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其内容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 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其目的是满足 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中共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
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 打倒地主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拉拢地主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消灭地主
战 役
时间
参战军队 和指挥者
作战 地区
成果或 意义
平 津 战 役
1948年11 月29日1949年1 月31日共 64天
东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平津地 区 张家口、 天津、 北平
歼敌52万, 使华北全 境基本解 放
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 主力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战略反攻

合作探究:
(1)为什么刘邓大军选 择大别山作为战略反攻的 突破口?
中原地区,国民党力量薄弱;

南京
武汉
占领大别山可威胁国民党统 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
大别山地区战略位置很重要;
大别山原属于中原解放区, 群众基础好
(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 (从敌我双方的战略及战场的变化进行分析)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8年9月至1948年11月 东北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解放长春、沈阳和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1948.11.7 -- 1949.1.10)
指挥:刘伯 承、陈毅、 邓小平、粟 裕、谭震林 等
歼敌55万余人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山东
作用:解放
徐州 碾庄
了长江中下 游以北的广 大地区
陈官庄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课堂小结 时间:1947年
土地 措施:《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总路线
改革 意义: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大
力支持革命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土地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 政策 的土地政策。
2.措施 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制定土地改革 总路线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冀东人民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 土地法 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 大纲》 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 革总路 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 线 展农业生产
刘邓大军通过黄泛区
刘邓大军过黄河
影响: 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 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进攻的序幕
①决战的条件
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时机来到。
后方
装备
兵力
士气
形势
共产党 巩固 大大改善 280万 高昂
主动
国民党 危机 略占优势 365万 低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挖蒋根”是指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 物力保障。 材料二:
(2)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
材料三: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 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 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 值得!”
地改革
意义:①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 参军参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人力、物力保障。
战略反攻开始标志: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平津战役——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七届二中全 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 进京赶考(迎接胜利,准备建国)
渡江战役。 南京 国民政府。
1、据统计,在解放战争的头三年,晋冀鲁豫解放军参军农 民达148万,山东解放区有近60万农民参军,700万民工随 军支援前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 B、晋冀鲁豫解放区农民痛恨蒋介石
C、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房屋等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材料一: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刘少奇曾深情的指出:“我们这里 农民翻了身,我们脚跟站得更稳了。这样,就将使我们与蒋介石在力量 对比上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有一万万五千人,群众自动参战,人力、 财力、物力是无穷的。”
材料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陈毅 材料三:国民政府滥发货币,国统区经济陷于崩溃。100元法币在 1937年可买两头牛;1945年可买两个鸡蛋;1946年可买1/6块肥皂;1947 年可买一只煤球;1948年可买1/500两大米。 材料四:中共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例如在解放北平时未放一枪一 炮,“接受和平改编”是战略决战期间新闻报纸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汇。 Q:依据材料,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知识点归纳: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知识点归纳: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战役
时间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长春、沈阳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
6、渡江战役:1949.4.21—1949.4.23,百万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意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7、三大战役战略战术特点:辽沈战役——关门打狗,决战东北;淮海战役——中间突破,分段歼敌;
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瓮中捉鳖。
总结: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聂荣臻
东北和华北人民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影响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8.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国内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蒋介石打内战失去民心。②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
③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总结:人民战争发展的过程
时间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①1947年中共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②意义: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阶段
标志性事件
1946.6
战争爆发(全面内战爆发)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平津 1948.11─ 战役 1949.1
东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华北解放军 聂荣臻
北平守军总司令傅作义
52万多
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 平解放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解 放 区 人 民 踊 跃 支
前林彪
林彪 罗荣桓
国 统 区 学 生 的 示 威
罗荣桓游行
解分 放到
国 统Biblioteka 傅作义区土区
农地

民后 喜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饥民
悦 的
罗荣聂粟荣桓裕臻(邓小右罗平荣)刘桓伯等承在林陈毅作彪谭战震前林 线
4.三大战役意义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大大加速了 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
1949 年 4 月 , 人民解放军百万 雄师兵分三路, 横渡长江,占领 __南__京__,结束了 _国__民__党__在__大__陆__的_ _统__治_。_国__民__党__残_ _余__势__力_退往台湾。
B.沈阳
C.北平
D.徐州
5.三大战役按开始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6.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D )
A.北平解放 B.沈阳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7.淮海战役期间,中原、冀鲁豫等解放区共出动民工 543万人,征集担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 副,牲畜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达96000万斤。在战役 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大大超 过了战役初期l:3的概算。这段材料最能说明解放战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9刘47邓年大8月军底乘,竹刘筏邓抢大渡军淮进河入大别山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精品教学课件

军事态势的巨变——千里跃进大别山
毛泽东曾这样说过,蒋介石伸出
两个拳头打我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
陕北。两个拳头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
来了。我们的战略方针,就是要紧紧地
拖住这两个拳头,让刘邓大军进军中原,
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标志着人民

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

域内去了。
——2023年6月16日《中国档案报》
课堂总结
材料中的刘邓是谁?“进军中原,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刘伯承、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 选择这一进攻方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何 影响? 可以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 战场转移到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 的序幕
课堂总结
军事态势的巨变——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课堂总结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南京的解放有何重要意义?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课堂总结
材料一:梁思成绘制的《北平重点文物图》,被挂到了毛 泽东指挥平津战役的指挥所墙壁上。在毛泽东的指示下, 北平城的全面保护被列为第一项第一级。在攻城的演习训 练中,解放军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勿使炮 弹损毁文化古迹。
——《北平1949:危城抉择》 材料二: “北平协议在保留面子方面是一个杰作,北平可 能就是南京及其他城市的试验品。”
——美联社评论 思考3:平津战役中我军为什么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徐州 陈官庄 双堆集 碾庄
淮 海 战 役 示 意 图
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全歼杜聿明部,至此淮海战役结束。图为 战后场面。
④意义: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3)平津战役
①时间:1948.11—1949.1
②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430 万人 130 万人
373 万人
195 万人
280 万人
365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1948年秋
2.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①时间:1948.9—1948.11 ②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③作战部队:东北解放军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 罗荣桓(右)等在作战前线
辽沈战役的 意义是什么?
④意义:解放了东北全境,解放军在数量上首 次超过了国民党的军队。
沈阳市民欢庆东北全境解放
歼敌47万
锦州长春 沈阳Fra bibliotek黑山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营口
300 290 万人万人
(2)淮海战役
①时间:1948.11—1949.1 ②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③作战部队: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土改工作队员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2.《中国土地法大纲》主要内容: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 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性 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农民分到了土地
4.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 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 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 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渡江战役示意图
江 南京 江阴 苏 上海 徽 湖口 江 浙 江

西
渡江战役示意图
安 江 苏 南京 江阴
上海
徽 湖口 江 浙 西 江
大势已去的国民党仓皇退据台湾,从此,宝岛台 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开来。
③作战部队:东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前排右起:林彪、 罗荣桓、聂荣臻
长春
歼敌47万
张家口 锦州 新保安 北平 天津
沈阳 黑山 营口 平津战役的 胜利有什么意义?
歼敌55.5万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双堆集
(4)意义: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 胜利结束。至此,华北全境解放。
北平国民党守军出城接 受人民解放军改编
湖北世纪华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第23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3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区为什么要开展土地改革? 解放区是怎样开展土改改革的? 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
1.实施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 纲》,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
农民组成担架队积极支援前线
1947年夏 战略反攻时机成熟
430 万人 373 万人 195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战略反攻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 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 幕。随后,千里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夜渡黄河。
大 别 山
刘 邓 大 军 挺 进 大 别 山
1947年8月,刘邓大军穿过人烟稀少、 遍地积水的黄泛区。
刘伯承登上大别山三角峰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
陈赓
陈赓 兵团
陈毅
陈粟 大军
粟裕
大 刘邓 别 大军 山
三 路 大 军 挺 进 中 原
三支大军互为犄角,钳制中原,威胁 南京、武汉。其他解放区也先后转入反攻, 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态势。
课 后 练 习
1.下列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是( A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D ) A.上海 B.南京 C.武汉 D.北平
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攻占( B ) A.北平 B.南京 C.武汉 D.上海
1949年北平和谈情景
长春
歼敌47万
张家口 锦州 歼灭和改编 52万 新保安
北平 北平天津 沈阳 黑山 营口
歼敌55.5万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双堆集
解放军为什 么能用和平的方 式解放北平呢? 这种和平解放的 方式有什么好处?
3.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该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 万,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