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一、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1.中医药的起源–中医的起源:据史书记载,中医起源于殷商时期,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医经验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
–中药的起源:早期的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的种类和用法不断丰富和发展。
2.中医药的发展–古代发展:在秦汉时期,中医药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并开始有了著作的记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黄帝内经》。
–唐宋时期:中医药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断方法的“四诊法”。
–近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得到了更多的研究和应用,相继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和学术团体。
二、中医药的基本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中医药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为基础,将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归纳为相应的五行属性,以指导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2.体质与调理–体质分类: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九种。
–调理方法:中医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方式调理体质,维护身体的健康。
三、中医药的治疗方法1.药物疗法–中药总论:中药是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以天然药物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
中药可通过内服、外用、煎汤、熏洗等多种方式使用。
–中药分类:按照性味归类,中药主要可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辛散药、苦寒药、甘平药、酸涩药等。
2.针灸疗法–针灸学说:中医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理和治疗身体的疾病。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和灸烧等方式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3.推拿按摩疗法–推拿学说: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理论之一,通过手法的施加刺激体表穴位和经络,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中药学入门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学入门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中药学入门: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旨在研究和应用中药的药理学、化学成分、药物制剂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深入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对于理解中药的独特性以及其传统药用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中药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为主线,向读者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体系,并探讨其在现代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
一、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其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医药文化密切相关。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和草药应用知识,形成了中医药学的雏形。
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
这些古籍对于草药的分类、功效以及用药原则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药学的传承与发展1. 中药材的研究与开发中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中药材的研究与开发。
通过对中草药的采集、鉴定、加工和炮制等过程的探索,中药学家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在现代,中药材的研究不仅依赖于传统的实地调查和实验观察,还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等,以揭示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为中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中药学还涉及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中药制剂是指通过特定的加工方法将中药材制成成剂或制剂,以便于患者使用和服用。
中药制剂的研究不仅关注药物的稳定性和药效,还注重减轻患者对苦味和其他不良反应的感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制剂的研究正在向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中药学的应用与临床研究中药学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受到了现代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
一方面,中药的疗效在一些慢性疾病和综合征的治疗中得以体现。
另一方面,对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以及中药的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多。
例如,在肿瘤的治疗中,中药可以辅助化疗和放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中国中医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医药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探讨其发展演变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里程碑。
古代中国的医学观念在古代中国,医学观念与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不同。
古代中国人相信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统一的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
中医药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平衡。
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体的相互关系,总结出了很多中医药理论和疗法。
中药的起源和演变中药是中医药的核心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的物质药物。
最早的中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人们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进行治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形态。
中药的配方和使用方法也不断进步和改进,逐渐形成了中药学的体系。
中医经典著作的形成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成就之一是中医经典著作的形成。
古代医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论和经验,编写了大量的医学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著作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影响,并成为后来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医药的传播和影响中医药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还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为中医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中医药被传到了蒙古、日本、韩国等国家,并逐渐融入了这些地区的医疗体系中。
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中医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中国政府对中医药的重视和支持使得中医药的发展进程加快。
现代中医药不仅借鉴了西方医学理论和技术,而且对传统中医药进行了现代化改进。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使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中医药的国际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药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中医药列为重要的传统医学,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置了中医药的相关课程和研究机构。
古代中药发展历程简述

古代中药发展历程简述一、药物的起源在中国古代,关于药物起源的传说颇多。
“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1“神农尝百草”与“伊尹制汤液”2的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认识和使用药物的起源。
基于考古学、民族学、生物学和古代文献记载等诸方面综合研究,一般认为中医药的知识起源于原始社会。
经过世代人们无数次尝试和经验积累,逐渐获得了鉴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并有意识加以利用。
随着人们更多的生产和医疗实践,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并积累发展了药物知识。
(一)早期的药物知识记载。
药,《说文解字》释为“治病之草”,明确指出“药”乃治病之物。
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人们开始把药物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
目前所知最早的“药”字,出自数千年前古钟鼎类铜器上铭文(即金文)。
自西周以后,“药”字使用增多,如《书经》3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易经》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药,不可试也”;《礼记·曲礼》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周礼·疾医》曰“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等等。
《诗经》《山海经》《万物》等书中也收载了不少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甚至明确记载了某些药物的疗效;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简帛中也存在大量药物组方疗疾的记载。
(二)药物复方的产生。
我国药物复方的产生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对于药物复方的称呼,早期多以“齐”“和齐”或“和药”称之,见载于《周礼·天官》4《世本》5等。
古代复方有多种剂型,汤剂只是其中之一。
目前尚无充分依据说明汤剂是我国中药复方产生的唯一标志。
如,以复方见称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和剂中,有的是将药物研细和合,有的用水和煮,有的以药汁合搅,有的以药和酒,并无独立的汤剂称谓,书中的“汤”指外用的药汤水。
(三)“药品”的记载。
药品一词,据考证首次见载于元代的《御药院方》(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编制),记载御药院的职能“掌按验秘方,以时剂和药品,以进御和供奉禁中之用”。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先秦时期:中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医学知识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承和实践经验积累而来的。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医药学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王叔和、葛洪、陶弘景等,他们的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医药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脉经》《备急千金要方》等经典著作,中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医药学的成熟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李时珍、叶天士、吴瑭等,他们的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医药学的改革和发展时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如针灸电针、中药提取等。
总之,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实践、总结和发展的过程,它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发展历程简述

中医药发展历程简述2022-05-01 14:34·吾爱菲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绚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们认识上古时代的人物是从神话开始的,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彩石补天,从黄帝战蚩尤,到大禹治水。
虽然对这些人物的朔造存在夸大和神话,但并不能否定他们确实存在过(如果这些牛人不干点惊天动地的事,在历史的磨轮下也不能被留传至今吧)。
虽然他们曾经的真实面貌我们难以考究,但是他们的事迹随着祖辈口口相传以及文字与刻画流传至今。
在这些人物当中,除了大家熟知的炎帝与黄帝外,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文始祖,伏羲。
我们尊伏羲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为他开创文字,推演八卦,作结绳网,节奏音声,是多个领域的创始人。
在这众多领域当中,还包含了医药学。
不仅仅是因为《黄帝内经》是以易经为基础,也因为中医针灸也是由伏羲探索发现的,古有”伏羲制九针“一说,当然这个针并不是后世所见的金属尖针,而是砭石,一种有尖有刃有圆的石头。
虽然因技术的限制,工具有所不同,但是治病的原理却是同宗同源。
记载称伏羲也曾亲尝百草,但在历史中,最为著名还是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这说明从伏羲开始,影响后世至今的中医药就诞生了。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广为流传。
这个神农就是炎帝。
相传炎帝为了解决子民常误食毒草,不治而亡的问题,决心亲尝百草,鉴别药毒,确定药性。
这期间也多次中毒,幸亏有茶解毒。
经过他的不断尝试,他发明了药草疗疾,这就是中药的重要起源。
随着后人根据前人的记录不断反复实践和积累,再加以验证,这些药物知识慢慢丰富,逐步以书籍的形式保存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
黄帝时代,中医理论逐渐形成。
众所周知的《黄帝内经》其主要内容就是岐伯和黄帝的对话。
后世称中医为岐黄之术,也正因为此。
《黄帝内经》作为古代成书最早,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中医宝典,它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前21世纪)原始时代→氏族社会→氏族社会后期此时期的特点:药食同源,以动物为师。
【简述中药的起源】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有时人们食用或接触某些动植物,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从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要有所辨别和选择。
同时,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上述经验又给人以启示,引起人们注意这些自然物对人体的效应,并用于疾病的防治。
古人通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积累)了最初的药物学知识。
由此可知,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我国古籍中所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对人们认识药物的生动写照。
二、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此时期的特点:酒(醫)剂和陶瓷器皿的发明和应用。
相传,商代伊尹创制了汤液,汤液的出现,不但服用方便、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记载着药物的著作,但却都并非药物专著。
如:医药典籍: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2)、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247种,载有药物的用法和禁忌等。
人文典籍:《楚辞》、《诗经》、《山海经》(载药120余种)三、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此时期的特点:1、西域、边远地区、南海等地的药物大量进入内地;2、本草、医经、方术成为鼎足之势;3、炼丹术兴起。
西汉初年已经出现药物专书,如淳于意的《药论》等,但均已失传。
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介绍及主要贡献】1、载药365种。
2、按药物的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本草)专著。
4、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积累了丰富的药学知识和经验。
5、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
芯安汇中医概念学

芯安汇技术部归纳总编
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
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 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 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历经先秦、秦、 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 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 经验和知识积累 , 而 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
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 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
程
个方面
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阴阳 五行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 对属性的概括, 含有对立统一的 概念
五脏的生理功能
心 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 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 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 脾 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 之气相通应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C
阴 阳 学 说 的 基 本 内 容 及 应 用
阴阳学说的 基本内容
①阴阳交感 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 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 的应用
中药的起源

中药的起源药物是指防治疾病用的一切药品,它可以来地自然界,也可以是人工合成。
其早期由于没有医学理论指导使用,也就没有形成药学理论,都是凭本能或经验使用,故只称之为药物。
在近两三千年来,医学理论诞生了,用之指导药物的使用形成了药学理论,每种药学理论都是其相应医学理论中的组成部分。
由于医学理论的不同,于是就有了不同的药学理论,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药物。
如中药、阿拉伯药、希腊药、西药等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谓中药是“中医传统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药类物质”。
也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或经验)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其主要来源于自然界(植物、动物、矿物),少部分为人工制品,如酒、醋、神曲、人痘苗等。
药物的起源已有100多万年至200万年的历史,从人类诞生时起就有了药物,也就是说人类的历史有多久药物的历史就有多长。
当时纯粹是使用天然药物,且是现采现用,绝无医学理论作指导。
中药是在原始药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然也是以天然药物为主,但不全都是天然药物,尚有化学药物等。
既使是天然药物部分,也懂得了种养、贮存、炮制等等。
更为本质的区别在于有中医理论作指导,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才能叫中药。
如大黄一药,众多国家都使用,它能泻下治便秘(属功能性者),若不分寒热虚实,凡(属功能性)便秘者皆用之则非中药;若认为本品性味苦寒,有攻积清热泻下之功效,治便秘只宜于热证、实证者,忌用于虚、寒证,如果定要用之治虚、寒便秘,就必须配伍补虚、温里之药用,此时的大黄属于中药。
对于化学药,按照西医药理论使用就是西药,按照中医药理论使用就是中药。
中药的起源地在中国,但只要按照中医理论使用,则不论使用者为何国,均是中药。
中药的主产地亦是在中国,但外国所产药物,只要按照中医理论使用,亦是中药,如中药里的冰片、番泻叶等。
中医理论诞生至今只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大概在《内经》前数百年中医理论开始形成,可惜这段时间留下的文字甚少,能用于指导药物使用的医学理论更难得到。
古代中药发展历程简述

古代中药发展历程简述一、药物的起源在中国古代,关于药物起源的传说颇多。
“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1“神农尝百草”与“伊尹制汤液”2的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认识和使用药物的起源。
基于考古学、民族学、生物学和古代文献记载等诸方面综合研究,一般认为中医药的知识起源于原始社会。
经过世代人们无数次尝试和经验积累,逐渐获得了鉴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并有意识加以利用。
随着人们更多的生产和医疗实践,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并积累发展了药物知识。
(一)早期的药物知识记载。
药,《说文解字》释为“治病之草”,明确指出“药”乃治病之物。
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人们开始把药物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
目前所知最早的“药”字,出自数千年前古钟鼎类铜器上铭文(即金文)。
自西周以后,“药”字使用增多,如《书经》3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易经》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药,不可试也”;《礼记·曲礼》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周礼·疾医》曰“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等等。
《诗经》《山海经》《万物》等书中也收载了不少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甚至明确记载了某些药物的疗效;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简帛中也存在大量药物组方疗疾的记载。
(二)药物复方的产生。
我国药物复方的产生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对于药物复方的称呼,早期多以“齐”“和齐”或“和药”称之,见载于《周礼·天官》4《世本》5等。
古代复方有多种剂型,汤剂只是其中之一。
目前尚无充分依据说明汤剂是我国中药复方产生的唯一标志。
如,以复方见称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和剂中,有的是将药物研细和合,有的用水和煮,有的以药汁合搅,有的以药和酒,并无独立的汤剂称谓,书中的“汤”指外用的药汤水。
(三)“药品”的记载。
药品一词,据考证首次见载于元代的《御药院方》(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编制),记载御药院的职能“掌按验秘方,以时剂和药品,以进御和供奉禁中之用”。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中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药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医药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药学的起源、发展和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那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材料治疗疾病。
最早的中药使用记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中。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对中药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神农本草经》则记载了大量的中药药材和对应的治疗方法,奠定了中药学研究的基础。
在中药学的早期发展中,医学家们主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积累各种药材的使用经验,并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药材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信息。
他们从采集、储存、加工、配伍等各个方面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中药学理论体系。
到了秦汉时期,中药学开始与其他科学领域相互交融。
许多重要的药物研究成果在这个时期被记录下来,如《千金方》、《难经》和《本草纲目》等。
这些医学著作的出现使中药学理论得到了更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并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在明清时期,一大批中药学家通过对中药草本的深入研究,确定了很多药材的形态特征、药理作用、药效、适应症等。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今后中药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药学在现代也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在20世纪,中药学经历了一系列的科学化和标准化进程。
许多现代化的研究方法被引入到中药学中,如化学分析、药理实验、毒理实验等,这些方法使中药学得以更好地探索中药草本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机制。
中药学的发展对人类健康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中药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在中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药草本所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等,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许多中药药材还被研究出拥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效。
此外,中药学的发展也为现代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启示。
中医药 发展历史

中医药发展历史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以下是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1.古代医学起源: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商代,人们就开始记录医疗知识,形成了最早的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
这一时期,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逐渐形成。
2.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素问》和《阴符经》是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进一步系统化了中医药理论。
草木矿物等自然物质的药用开始得到系统整理。
3.汉代:在汉代,《黄帝内经》逐渐成为中医药的经典之一。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为后来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医药经验逐渐积累,并开始传播到周边国家。
这一时期,《本草纲目》等草药学经典陆续问世,系统整理了大量中草药的信息。
5.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等专业领域逐渐形成。
《外科正宗》、《千金方》等医学著作相继问世。
6.现代医学时期:20世纪初,随着西医学在中国的传入,中西医学开始融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体系。
同时,中药学逐渐与现代药理学、化学相结合,中药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7.中医药现代化: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认可,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标准化、国际化发展迅猛。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今天,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诊疗、中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对维护人体健康、治疗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医学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中药学起源和发展简史

• 特点: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 • 常见版本 • 孙星衍 孙冯翼辑本 • 顾观光辑本 • 森立之 • 王闿运 • 姜国伊 • 尚志钧
5
•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 • 《本草经集注》 • 作者:陶弘景(456-536) • 成书年代:梁(公元五世纪) • 载药总数:730 味 由《本经》《名医别录》 合成
7
• 六.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证类本草》 • 作者:唐慎微 四川崇庆人,李时珍说 “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 沦没者,皆其功也。” • 成书年代:宋 • 载药总数:1558种,较前新增476种,后 达到1746种。 • 寇宗奭《本草衍义》,元代忽思慧《饮膳 正要》(1330年),王好古《汤液本草》, 张元素《医学启源》及《珍珠囊》
8
• 七.明代(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纲目》
• 作者:李时珍(1518-1593) 湖北蕲州 人
• 成书年代:明代
• 载药总数:1892种,新增374种。
• 内容:52卷,16部(纲)即:水,火,土, 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 鳞,介,禽,兽,人。60类(目)(注: 实际为62类)
• 成书年代:清(1765年)
• 载药总数:921种 新增716种
• 此外 刘若金《本草述》(1666年),汪昂 《本草备要》(1694年),吴仪洛《本草 从新》(1757),严西亭《得配本草》 (1761年),黄宫绣《本草求真》(1769
年),王子接《得宜本草》• 九.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 • 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词典》,张山雷 《本草正义》
•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 以后) • 《中药大词典》(1977年)载药5767种 • 《中华本草》12000余种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一、起源和发展初期1.1 起源1.2 早期使用情况1.3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二、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2.1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2.2 隋唐时期的药学发展2.3 宋元明时期的集大成者2.4 清代的药学发展三、现代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3.1 西方药学的引入3.2 中国现代药学的兴起3.3 中药学的时代特点四、中药学在现代医药中的地位与前景4.1 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4.2 中药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4.3 中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五、结语一、起源和发展初期1.1 起源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
中国古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草木、矿石和动物等资源的利用经验,逐渐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中草药治疗体系。
中药学因此成为中国医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早期使用情况古代的中药学主要是通过试验和实践整理出来的,这样的研究方法逐渐形成了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
通过不断试验和总结,古代医药学家发现了许多植物和动物的药用价值,并逐渐形成了中草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1.3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而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巨著。
该书由古代传说帝神农氏所著,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大量草药以及它们的特性、功效和使用方法,对后世的中草药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2.1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该书系统地总结、归纳、分类了大量中草药,对于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神农本草经》也成为后来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2.2 隋唐时期的药学发展隋唐时期,中药学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众多药物的研究成果被整理编写成各种本草书,这些书籍对中药学的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期的中药学家注重实验和观察,对中草药的性能特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中医药学的来源理论形成及其特色溯源

中医药学的来源理论形成及其特色溯源来源:网摘2008年12月9日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千百年来,中国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中医药学的来源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医药学有了最初的萌芽。
原始人类由于没有经验,不能辨别植物是否有毒,往往会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引起腹泻、呕吐、昏迷,甚至导致死亡。
经过长期的实践,人类逐渐掌握了一些植物的形态和性能,初步形成了植物有毒无毒的概念,并在观察动物疗伤及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渐渐积累了某种植物对特定疾病治疗作用的经验。
古代史书中有关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记载,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认识植物药的实践过程的反映。
随着狩猎、渔业及采矿业的发展,原始人逐步了解到了某些动物的脂肪、血液、内脏、骨骼、甲壳及某些矿物等的食用价值和治疗作用,从而积累了一些动物及矿物药的知识。
中国民间流传的“药食同源”的说法,正是对植物药、动物药起源的真实写照。
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动物习性的观察及自身对疾病的体验,还发现了某些植物的叶、茎对伤口的特殊治疗作用,从而发现了一些外用药,积累了药物外敷的经验;并在无意识用手抚摸、压迫受伤部位,可以起到散瘀消肿、减轻疼痛的作用;或用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刺激身体的某些疼痛部位或刺破身体的病变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现象;用热或冷的物体对身体局部进行冷、热刺激,会减轻某些疾病的症状的基础之上,对某些可以反复多次出现的情形进行总结,发现了外治、针刺及灸法。
2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在奴隶社会里,人们由原始社会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变为对神的尊崇。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的巨变,人们对天命及鬼神的信念有所动摇。
与此同时,产生了一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因素,这就是阴阳八卦和五行的思想。
随着经济思想及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医药卫生也有了很大变化,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人们积累了较多的医药卫生知识。
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

1、简述中医药学得起源、形成与发展?答:中医药得起源就是由于人类生存得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与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与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
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就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与创造得,就是实践得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就是中药在临床得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得经验与知识积累,5、世界上最早得药典就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答:世界上最早得国家药典就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就是阴阳、五行?答: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得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得概括,含有对立统一得概念。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得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及应用?答: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12、五脏得生理功能分别就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四大经典著作得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得确立与完整理论体系得形成。
随着时代得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得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就是温病学迅速发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得局面。
中医药起源

中医药起源
中医药起源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
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其实是我们中药最早的起源,我们对药物性味功效的认识,是在不断地尝试中累积下来的。
这个经验累积的过程可能有上千年时间,神农氏也不是一个人,“氏”是氏族的意思,一个人一天尝了七十种毒草还不死,那是不可能的。
《黄帝内经》,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上古时期的华夏地区的部落联盟的首领。
相传他统一了天下,制定了历法,开始播种五谷,发明了房屋水井等。
岐伯,黄帝的老师,精于医术脉理,《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
后世称中医为“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也被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
商朝宰相伊尹,他发明了中药的汤液剂型。
“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后世把黄帝、神农和伊尹并称为“三圣人”
伊尹也是中国的“厨圣”、“烹调之圣”。
他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烹饪理论来治理天下。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而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04 中药的药理与功效
中药的性味与归经
总结词
中药的性味与归经是中药药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决定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作用部位 。
详细描述
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味道,常见的有寒、热、温、凉、平五性,辛、甘、酸、 苦、咸五味。每种中药都有独特的性味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中药的作用方向和特点。 归经是指中药对某些特定脏腑经络的病变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是中药药理的重要理论
基础。
中药的药理作用
总结词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和对抗病邪的作用。
详细描述
中药的药理作用包括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和对抗病邪的作用。调整作用是指中药能够调整机体的功能,使之恢复正 常,如调理气血、调整阴阳等。对抗病邪的作用是指中药能够直接针对病因或病理产物进行治疗,如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等。
康复等。
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药理作用研究
现代药理学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中药的作 用机制和药效靶点。
质量控制
对中药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中药的质量标准和控 制体系,提高了中药的品质和安全性。
剂型改进
对中药的剂型进行了改进,如颗粒剂、胶囊剂、口服液等,提高 了中药的便利性和可接受性。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 发展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中药的起源 •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 • 中药种类与分类 • 中药的药理与功效 • 中药的应用与传承
01 中药的起源
古代的中药知识
神农尝百草
据史书记载,神农氏是中药学的 始祖,他尝遍百草,辨别药性, 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禽类
如鸡内金、鸡蛋黄等,具有滋阴润燥、养血安神等功 效。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药学
古代中药学起源于中国,最早的中药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这些文献详细描述了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的特性、功效和用途,并将其分类整理成方便使用的药材。
在此基础上,古代
中医学家们开始研究中药的配伍和制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药治疗
体系。
二、唐宋时期中药学
唐宋时期是中国中药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许多著名的医书如《千金方》、《本草纲目》等相继问世,这些医书对于植物、动物及矿物类
别和功效作出了更加详尽的描述,同时还提供了更加精细化的配伍方
法和制剂技术。
三、明清时期中药学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中药学发展的高
峰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医家如李时珍等撰写了大量权威性医书,其中最著名的是《本草纲目》。
这部医书对于中药的分类、功效、用
途和制剂方法作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为中国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四、现代中药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学也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现代中药学不仅继承了传统中药学的优秀传统,还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到中药研究之中,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计算机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和高效的工具和方法,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向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推广。
五、总结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中药学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特点,为中国传统医学和世界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随着科技水平和人类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中国中药学将继续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并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与传承

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与传承中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医交流的重要内容。
自古以来,中医药学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药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其内容涉及医、卜、相、农的诸多方面,包括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药学的学说不断完善和发展,出现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在中医药学的理论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各个器官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因此治疗疾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细致入微地了解患者身体的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学还提出了“寒热虚实”等诊断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二、中医药学的传承中医药学的传承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医药学的传承主要倚靠口耳相传和师徒制度。
古代医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各种医术和疗法。
因此,往往需要花费数十年时间,从医院级别的大师那里学习,方可称为一名合格的中医。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传统中医药学院校已经面临着关闭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传承中医药学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医药学,中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筹建中医药大学、制定中医药法律法规、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弘扬和传统医学文化等。
三、中医药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对中国人民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传统医学,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中医药学的治疗中,往往通过中草药、针灸、拔罐、刮痧等方式来治疗疾病,通过人体内在的自愈力来达到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
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
精化气,称为肾气。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
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东气相通应。
13、什么是气?气的分类?气的生理功能是什么?答:气:是极其细微、活力很强、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微物质)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功能②防御功能③固摄功能④温煦功能⑤气化功能。
14、什么是气机?基本形式是什么?答: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基本形式有四种:升、降、出、入。
15、如何理解气与血在生理方面的联系?答:气与血的关系可以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概括。
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16、什么是病因?答:病因: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简称为“邪”。
常见的病邪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外伤、药毒、先天因素、痰饮、瘀血、结石等。
17、六淫与六气的区别?答: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的异常变化)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是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
18、中医七情与七情内伤有什么区别?答:中医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的情志变化。
正常人都有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七情内伤:可以引起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异常精神情绪。
如果七情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④痰蒙心窍;⑤心火亢盛;⑥心火下移小肠。
内容:①治病求本;②扶正祛邪;③调整阴阳;④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人体的生理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体内阴阳、肝与胆病辨证:①肝气郁结;②肝火上炎;气血的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19、什么是病机?中医基本病机是什么?答: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
中医基本病机:从整体上来研究,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
20、什么是痰饮?什么是瘀血?答: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泛指体内有血液停滞。
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存留在体内没有消散的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
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21、什么是四诊?答: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22、简述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答: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
23、脏腑在舌面上是如何分属的?请简述病理性舌色的主病?答: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的两边分属肝胆。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绛舌主热证;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24、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的意义?答: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对疾病的病因、部位额、性质和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的辨证方法。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虚实辨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阴阳辨证是概括证候类别的总纲。
25、什么是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答: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的方法,结合脏腑的病理反应来分析各种病证,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包括:心与小肠病辨证:①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②心血虚与心阴虚;③心脉痹阻;③肝阳上亢;④肝阴虚;⑤肝血虚;30、什么是治法?中医的常用治法是什么?⑥肝胆湿热;⑦肝风内动;⑧寒滞肝脉。
答:治法是在治则的指导下确立的具体治疗脾与胃病辨证:①脾胃气虚;②中气下陷;方法。
③脾不统血;④脾阳虚;⑤寒湿困脾;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治法归纳⑥湿热蕴脾;⑦食滯胃脘;⑧胃热炽盛;⑨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基胃阴虚。
本大法,在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肺与大肠病辨证:①肺气虚;②肺阴虚;③常用治法:①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是运用风寒袭肺;④风热犯肺;⑤燥邪犯肺;发汗解表药。
⑥痰湿阻肺;⑦寒饮客肺;⑧大肠湿热;⑨②吐法,又称为涌吐法,是运用涌吐方药。
风水相搏。
③下法,又称为泻下法,是运用泻下作用的肾与膀胱病辨证:①肾阴虚;②肾阳虚;③药。
肾精不足;④肾虚水泛;⑤膀胱湿热。
④和法,又称为和解法,是运用具有疏通、脏腑兼病辨证:①心肾不交;②心脾两虚;和解作用的药。
③心肝血虚;④脾肺气虚;⑤肺肾气虚;⑤温法,又称为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⑥肺肾阴虚;⑦肝火犯肺;⑧肝胃不和;⑨药。
肝郁脾虚;⑩脾肾阳虚。
⑥清法,又称为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26、心脾两虚证的辨证依据是什么?药。
答:心脾两虚证的辨证依据是指心血不足⑦消法,又和脾虚气弱两组表现组成。
心血不足则心称为消散法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脾气虚弱或消导法,则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是运用具有萎黄,脾心虚则气不摄血可见皮下出血、消导、消散、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淡嫩、软坚、化积、脉细弱。
行气、27、何谓“治未病”?其内容包括那些内化痰等作用容?的药。
答:“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为主的思想。
⑧补法,又称为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益作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用的药。
展。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31、试述中药性能的概念与内容?未病先防即重视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答:中药的性能:是药性理论的核心,是用害两个方面的工作。
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概括。
期治疗,防止疾病向纵深方向发展和转变。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28、何谓三因制宜?说出其含义?毒性等。
答: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是指治32、四气五味的概念?疗疾病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以及答: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寒、热、温、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制定相适凉四种药性,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宜的治疗方法。
概括。
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五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