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眼中的功利主义幸福伦理观
王尔德_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契合_以小说_道连_葛雷的画像_为例
王尔德: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契合)))以小说5道连#葛雷的画像6为例刘茂生*内容提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解读王尔德唯美主义小说5道连#葛雷的画像6,我们发现,尽管王尔德一贯坚持其享乐主义道德观,主张艺术无涉道德,但是作品中所体现的仍然是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理想。
王尔德并不是要抛弃道德追求,相反他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形式的道德,即已成为本能的道德。
这一理想就是通过唯美主义的艺术实践来最终实现的,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彼此交织,不分你我。
本文通过分析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道德现象,进一步说明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契合的必然性。
关键词:享乐主义 文学伦理学 道德 唯美主义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出现的唯美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及集大成者。
理查德#艾尔曼(R ichar d E ll m an)认为王尔德深受佩特和罗斯金思想的影响¹,特别深受罗斯金道德良知思想的影响º。
除了理论上的建树外,他也创作大量的诗歌、散文、童话、小说及戏剧。
王尔德虽然不及他同时代的萧伯纳、哈代、叶芝和詹姆斯那样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那么重要的位置,但是其倡导的唯美主义艺术主张及在创作实践中所揭示出来的维多利亚时期的伦理道德观,成为那一时期文学独有的特征。
一5道连#葛雷的画像6是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最能体现其艺术审美与道德追求的作品。
因为它/尽可能地表达了道德的主题,并对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行为给予批评,从而使作品获得了不朽的思想和艺术价值0(聂珍钊23)。
王尔德所处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不落帝国0。
英国也形成了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人们更加崇尚科学和理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狂热的程度,特别是受边沁的最大幸福主义思想影响,这种追求愈演愈烈。
在边沁看来,/既然人都是趋乐避苦的,那么,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要求的行为和原则就是善的,具有道德价值,反之,则是恶的,不具有道德价值0(黄伟合248)。
论王尔德《快乐王子》的幸福观
论王尔德《快乐王子》的幸福观作者:黄河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12期内容摘要:《快乐王子》折射出功利主义幸福观是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核心幸福观,故事的幸福观与现实社会的幸福观趋于同一正是《快乐王子》能广为当时读者接受的原因。
关键词:童话功利主义幸福观学术界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不多,且迄今尚无任何学术研究曾涉足过王尔德童话所反映的社会幸福观,并以此探寻作品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
本文试以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为例分析童话中众人对幸福的认识,以便加深对王尔德童话作品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的了解。
《快乐王子》讲述的故事首先涉及了人生目的的问题。
故事中人人对快乐的崇拜与追寻(比如城市为快乐王子塑像和人们对塑像的瞻仰便体现了人们对待快乐的态度)直观的表达出童话中生活在预设城市的人们的生存终极目标即趋乐避苦。
这种人人都寻求快乐的人生观恰是功利主义幸福伦理观的根本前提假设。
功利主义认为“趋利避害、求乐避苦是人类的本性[1]”,所以人类生活的目的乃趋乐避苦。
故而在人的生活目的这一根本人生哲学问题上《快乐王子》与功利主义达成了一致。
然则何谓快乐?快乐王子生前生活在为高墙环绕的与世隔绝的宫殿里,“白天与同伴们在花园里玩耍,傍晚则在大厅里领舞[2]”,其“快乐即幸福[3]”的认识恰是功利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内容之一。
功利主义认为“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是指痛苦或丧失掉快乐[4]”。
《快乐王子》中其他人对幸福与快乐的关系显然也与王子有同样的认识,这一点可从人们对快乐王子塑像的崇敬态度窥出,因为对快乐王子塑像的崇拜实则表明人们已接受了王子的价值观。
因此,就《快乐王子》和功利主义的幸福观而言,快乐与幸福是同一的,此二者的关系也体现了功利主义幸福观的经验主义本质。
如果说幸福的本质是快乐,那么幸福与快乐是否有程度差别?饱览了人间辛酸的快乐王子塑像以牺牲自我的方式为他人谋求幸福,他把身上的宝石和金叶子全都散发给了贫苦人。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观念》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观念简介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
他的作品以其犀利的幽默和深刻的洞察力闻名于世。
在其作品中,他经常探讨和嘲笑当时社会对道德的观念和规范。
这篇文档将深入剖析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的流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19世纪英国社会对道德观念的期待和限制。
当时,英国社会普遍强调道德约束和纪律,追求传统与正统价值观。
然而,奥斯卡·王尔德却通过其作品挑战和颠覆了这些传统观念。
1. 道貌岸然与虚伪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一书中,王尔德通过主角道林·格雷展示了一个外表完美而内心堕落、虚伪面具下隐藏着邪恶和卑劣行为的形象。
他通过道林·格雷的故事揭示了社会上许多高尚或正派的人们其实具有一副虚伪的外表。
2. 反叛与自由作为一个反叛者,奥斯卡·王尔德在其作品中探索了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反抗和追求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温德尔的风信子》中,主角布尼厄斯·哈拉达因拒绝妥协而遭受严厉指责,但他仍坚持自己对爱情和艺术追求的权利。
3. 非传统性别观念王尔德在作品中也涉及到对性别观念和性倾向的挑战。
例如,《厌女症》这部戏剧探讨了同性恋关系并将其置于舞台之上。
通过这样做,他引发了公众对于道德、宗教以及法律规定的争议问题。
引起争议与审查奥斯卡·王尔德激进而不拘一格的表述方式引起了当时社会和文化领域内一系列争议和批评。
他的作品被部分人视为道德败坏和恶劣行为的宣传,因此经常遭受审查和封禁。
影响与价值尽管奥斯卡·王尔德遭受了当时道德规范的强大限制,但他作品中所呈现的独特道德观念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虚伪、自由、性别认同等问题提出了挑战,并为后来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
总结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上引起了巨大争议和反响。
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作品中的伦理与道德观念
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作品中的伦理与道德观念概述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是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
他的作品以犀利的幽默和对社会偏见的批判而闻名,其中探讨了伦理与道德观念在个体生活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奥斯卡·王尔德在他的戏剧作品中如何呈现伦理与道德观念,并分析其对读者和观众带来的启示。
《无足轻重之女》《无足轻重之女》是奥斯卡·王尔德最著名的喜剧之一,同时也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
该剧围绕着身份、虚荣和社会期望展开,讽刺了贵族社会对外貌和身份的过度关注。
通过善良而天真无邪的女主角塞西莉亚,王尔德传达了一个重要观点:一个人应该被评价于其内在品质而非外表和社会地位。
他揭示了这个虚伪的社会对塞西莉亚进行的嘲笑和侮辱,最终塞西莉亚以自己真正的品质征服了男主角杰拉尔德,并通过幸福的婚姻来证明她的价值。
《无足轻重之女》引发了观众对外貌与内涵、虚荣与真正幸福的思考,并让人们对传统社会观念进行了反思。
《道林·格雷的画像》《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也被改编为戏剧。
该作品探讨了美丽与堕落、艺术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故事中,主人公道林·格雷因为对自己美丽青春的执着追求而做出了一个可怕的交易:他将自己所有的罪孽和堕落转嫁到画像上,使得自己可以永远保持年轻而美丽,但画像却承受着其真实形象中所有污秽和堕落。
这部作品引发了关于美丑标准、权力与道德、自我放纵与责任等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
王尔德通过这个故事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表面的美丽,而忽视了内在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在艺术和真实生活中取得平衡。
《Earnest夫人》《Earnest夫人》是奥斯卡·王尔德最知名的喜剧之一,同时也是其最后一部作品。
该剧以讽刺的手法探讨了虚伪与真诚、双重标准和社会规范对个体及社会的影响。
剧中男主角杰克使用“Earnest”这个假名而展开了一系列误会和混乱。
浅论功利主义幸福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134美学2019/08一、“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的形成背景及理论基础功利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是西方伦理学和哲学中重要的思想之一,又被称作“最大幸福主义”。
该学说把个人的享受与快乐看作是值得追求的,快乐是人生的唯一目的。
德谟克利特的快乐主义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功利论内容。
他认为,人一切行为都是在尽力追求快乐或者避免痛苦,所以提出了“趋乐避苦”的原则[1]。
伊壁鸠鲁是快乐主义的重要提倡者,他认为,幸福生活是最高的善,同时也强调精神或理性快乐的决定作用。
英国功利主义者边沁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这一学说。
18世纪下半叶,功利主义才最终成为系统的思想体系。
功利主义幸福观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利益诉求。
功利主义的论证基础是经验主义认识论,也是唯一能够奠定各门社会科学的伦理基础,较之唯理论认识论来说更加合理、更具有代表性。
功利主义者认为,人类一切行为背后的推动因素都是追求快乐或者避免痛苦。
在对人性的考察中,人本能地带有盲目性和冲动性的欲望,并有意识地带有目的性和理性的意志[2]。
因此,人会自由地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利益。
但同时人又是社会性的理性存在者,所以在追求利己行为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社会共同利益。
功利主义其伦理学观点极其简单且符合人性,他们认为最终功利主义者合乎道德的行为或者制度应该能够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这一原则有效平衡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它更有助于引导人们追求幸福,在满足自身幸福的同时实现全社会的利益、幸福最大化。
功利主义者把一切关系都归结为功利关系,把道德的善恶与快乐幸福相联系,希望将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
这种理论为社会发展乃至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基本的道德思考模式,判定幸福行为对错的唯一最终道德标准取决于其行为是否能够增进人的幸福或快乐。
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的深刻内涵“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原则包含着主体的最大化和幸福的最大化这两部分。
论王尔德的审美性伦理观_陈瑞红
当代外国文学论王尔德的审美性伦理观陈瑞红内容提要王尔德的审美性伦理观植根于其非理性哲学观中,衍生于/世纪末0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
它通过生活模仿艺术和感觉论个人主义,确定了个体与自身、个体与他者的美学关系。
为了给审美人寻找适宜的社会政治空间,它舍弃资本主义而转向了社会主义。
但王尔德的审美伦理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它在强调自我审美主体的同时,将他者置于被动的、依附的客体位置,所以,它无法建立起真实、和谐、互为主体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它所构想的社会主义,也只是一种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审美-空想性质的乌托邦。
关键词非理性主义人生艺术化个人主义社会主义近年来,随着对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审美文化理论探讨的深入,伦理生活审美化或者说审美伦理问题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尼采、纪德、维特根斯坦、福柯以及韦尔施、罗蒂等人的相关论述,都曾引起国内学者不同程度的关注,然而,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作为现代伦理生活审美化的典型个例,尚未见有人论及。
王尔德是欧洲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一向认为美学高于伦理学。
在对话体批评5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6中,他曾对二者做过如下对比:伦理学像自然选择一样,使生存成为可能;而美学则像性别选择一样,赋予生活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使其变得可爱而美好。
本文依照王尔德研究的惯例,将对话体批评中的主要发言人视为作家的代言人。
在王尔德看来,/鉴别事物的美是我们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0。
¹他将优先权赋予美学,并希图以审美对生活的证明来取代伦理道德。
大约在1890年夏天,他在一封致拉思伯里夫人的信中写到:正确与错误并非行动的特质,而是与通常的社会机制不完备相关的思想态度。
当人沉思时,所有东西都是好的。
,,至于我本人,我瞩望着唯美主义取代道德伦理、美感主导生活法则那一刻# 14 #的到来:永远不会这样,因而我瞩望着它。
º在这里,作家明确提出了/唯美主义取代道德伦理、美感主导生活法则0的伦理理想。
功利主义在道德哲学领域中的争议
功利主义在道德哲学领域中的争议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原则和价值的学科,其中功利主义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伦理理论。
功利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追求最大化幸福或利益的原则,即通过行动的结果来衡量行为的道德价值。
然而,这种理论在道德哲学领域中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议,其中一些争议涉及其应用的可行性、衡量幸福的复杂性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权衡。
功利主义首先引发了关于其应用的争议。
该理论认为,道德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体幸福感,因此应该追求能够带来最大幸福感的行动。
然而,定义和衡量幸福感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任务。
幸福感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很难以一种标准的方式去衡量。
一个人的幸福感可能与另一个人的不同,因此要根据最大多数的幸福来定义道德价值可能会忽视了少数人的利益。
这种难以量化和定义的幸福感使功利主义面临了可行性的争议。
此外,功利主义引发了一些关于权利和公正的争议。
功利主义主张追求最大化幸福或利益,但却没有给予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正当地位。
根据功利主义的原则,个人或少数群体的利益可以被大多数人的幸福感所牺牲。
这引发了道德上的困惑,因为它似乎违背了基本的人权和正义原则。
如果我们只关注最大幸福的追求而忽视了个体的权利,那么一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将被剥夺。
这种权利与公正的争议使功利主义受到了质疑。
此外,功利主义在道德判断中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功利主义认为,我们应该通过衡量行动的结果来决定它的道德价值,而不是通过行动本身的意图或道德规则来判断。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行动的意图和道德规则可能是我们进行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
例如,一个人可能有一个好的意图进行某个行动,但由于意外因素或结果不如预期而导致不幸。
按照功利主义的理论,这个行动可能会被视为道德不当,因为它没有实现最大幸福。
然而从一些角度来看,将道德判断仅仅基于结果而忽视行动本身的意图可能会是一个问题。
尽管功利主义在道德哲学领域中引起了争议,但它仍然有其优点和应用价值。
功利主义谈”幸福“-读功利主义有感
“功利主义”谈幸福——读《功利主义》有感每当谈起“幸福”二字,总会想起曾经某一段时间电视记者经典的问题:“你幸福吗?”“幸福”一词很抽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
列夫·托尔斯泰说:“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幸福就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而功利主义之所以称为“功利”,就是因为它以追求人的幸福为目标。
“伟大的道德义务基于的是一种更深的基础,它直接源于道德的基本原理,而不是某些从属或衍生教义的逻辑推理。
由此涉及的便是‘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的确切含义。
功利原理之所以成为具有理性意义的原理,最根本的一点是承认一个人的幸福与其他人的幸福拥有完全平等的价值。
边沁的至理名言‘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没有一个人可以抵几个人’或许可以成为对功利原理这一理念的注解。
”这是功利主义者的追求。
起初,读本书的一大动力是想知道“功利”与“势利”的区别。
作者约翰·斯图亚特说,“势利”是只顾眼前利益,而“功利”是为了人的终极幸福。
作者提出只要人的行为不会遭致规则的谴责,那么即使行为的动机不是为了促进社会普遍利益,也是正当的,例如有人勇救溺水之人,是为了之后的感谢费而不是见义勇为。
戴维斯对此提出了异议。
他举例说:“可以肯定的是,拯救一个溺水之人这一行为的是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的动机。
试想一个暴君将一跳入海中以求逃脱其魔爪的对手救上来,纯粹是为了能够更加残忍地折磨他,这样的营救还能被明确地称为‘道德上正确的行为’吗?”作者对于戴维斯的反驳,则是“他所说的暴君行为与出于义务或善心的行为相比,差别不仅表现在动机上,行为本身已不一样了!戴维斯混淆了‘动机’和‘意图’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行为道德完全取决于意图,即行为者决意要做什么,而动机,作为促使行为者决意这么做的一种情感,当它无法改变行为时,它在行为道德上就没有意义——尽管它在我们对行为者本身进行道德评价时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当它暗示出某种善或恶的习性时更是如此。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与伦理问题》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与伦理问题引言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是19世纪末的英国作家和剧作家,他以其幽默犀利的风格、对社会虚伪的嘲讽和对人性深刻的思考而著名。
他的作品涉及了广泛的主题,其中包括道德观念和伦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奥斯卡·王尔德在其作品中如何表达和探索道德观念,并分析其中涉及到的伦理问题。
道德观念的表达1. 社会规范与伦理标准奥斯卡·王尔德通过他的作品,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对道德行为和个人生活方式设定的一系列规范。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林·格雷透过一幅魔法画像实现了永葆青春美貌而不受时间侵蚀,引发了他内心黑暗面和邪恶行为不断增长。
这反映了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束缚和对道德观念的冲击。
2. 审美主义与个人情感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中普遍展现了对美学价值和审美主义的热爱。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也包括内在的品质。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道林追求无限延续青春和美丽之路始终邪恶充盈,最终导致自我毁灭。
这引发了关于审美主义是否应该超越道德约束的伦理问题。
伦理问题的探索1. 道德与权力奥斯卡·王尔德在许多作品中展示了权力与道德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安纳伯恩夫人的扇子》描绘了女性社交圈内权谋、背叛和虚伪所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问题。
王尔德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社会等级制度以及权力滥用导致道德新定义需求的思考。
2. 虚伪与真相奥斯卡·王尔德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行为和伪善的现象,并探索了真相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重要的是不是说什么,而是谁说的》中,王尔德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和缺乏独立思考的问题,这引发了对于道德观念是否基于真相与自我价值观的伦理思考。
结论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鲜明而丰富地展现了道德观念与伦理问题。
他通过剧情、人物形象和幽默讽刺等手法,描绘了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审美主义与道德约束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与道德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
《功利主义》读后感
《功利主义》读后感
《功利主义》是一部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所著的经典著作,该书
深入探讨了功利主义这一伦理学理论,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和分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功利主义这一伦理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功利主义》中,密尔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则”,即行为的好坏取决于其产生
的结果是否能够带来最大幸福。
这一原则强调了以人的幸福为中心,追求最大幸福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目标,功利主义的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
然而,功利主义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
在实践中,如何确定“最大幸福”以
及如何权衡不同人的利益和幸福成为了一个难题。
有时候,为了追求最大幸福,可能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和幸福,这种“为了多数人的幸福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的做法在伦理上是否合理,也值得我们深思。
另外,功利主义还存在着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
行为往往受到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的约束,而功利主义的理论则更注重于结果的好坏,这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所不同。
因此,如何在功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解决道德困境,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功利主义》,我对伦理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伦理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道德和价值观的新视角,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伦理学和道德规范的思考和探讨。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运用功利主义的理论,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代哲学中的功利主义与德性伦理
现代哲学中的功利主义与德性伦理现代哲学中涌现出许多道德伦理理论,其中,功利主义和德性伦理是两种重要的观点。
本文将分别介绍功利主义和德性伦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现代哲学中的应用。
一、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道德理论,强调行为的可取性取决于其结果的程度。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它们所产生的最大利益或最大幸福感。
这种伦理观念首先由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于18世纪提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功利主义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和环境等。
例如,在政治领域,决策者通常会依据最大化整个社会的幸福感来制定政策。
在经济领域,企业也常常将利润最大化视为首要目标,以此来达到最大程度的效益。
此外,生态学家们也使用功利主义的原则来制定环境保护政策,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功利主义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其中一个主要的争议是如何权衡不同个体之间的利益。
例如,一个决策可能对大多数人带来最大的幸福感,但却会损害少数人的利益。
这种对少数人的牺牲引发了对于功利主义是否能够公平地对待所有个体的质疑。
二、德性伦理德性伦理是另一种重要的道德哲学理论,关注的重点在于个体的德行和道德品质。
德性伦理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性不仅取决于其行为的结果,更取决于其行为所展现出的良好品质。
在现代哲学中,德性伦理在准则和道德评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涉及到人类的道德发展、品格培养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
德性伦理强调人们应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正直、勇敢、谦逊和公正等,以此来塑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领导力发展领域,许多研究将德性伦理的核心原则应用于领导力培养和职业发展中,提倡领导者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影响和激励他人实现共同的目标。
此外,医学伦理学中也借鉴了德性伦理的观点,将医生的道德品质和患者关怀作为医学实践的核心。
然而,德性伦理也存在一些争议。
其中一个争议是关于德性的本质和定义。
辩论:反对功利主义VS支持人道主义
辩论:反对功利主义VS支持人道主义辩论:反对功利主义 VS 支持人道主义1. 引言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领域,功利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两个重要的道德理论。
功利主义强调追求最大的幸福和最小的痛苦,而人道主义则强调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和权利。
本文将就反对功利主义和支持人道主义展开辩论,并探讨两种道德理论的优点和缺点。
2. 反对功利主义2.1. 个人权利的忽视功利主义将个人的幸福和痛苦作为衡量道德价值的标准。
然而,这种以总体幸福为目标的道德理论忽视了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追求最大幸福的过程中,个人的权利可能会被牺牲或忽视,导致道德上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2.2. 不可预测的结果功利主义强调根据可预测的后果来决策。
然而,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后果往往难以准确预测。
一个行动的后果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因此,仅仅根据后果来判断道德价值可能是不可行和不可靠的。
2.3. 牺牲少数人利益功利主义以多数人的幸福最大化为目标,有时可能会需要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这种以多数人利益为优先考虑的道德理念可能导致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和不公平。
在这种情况下,人道主义的理念更能够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尊严。
3. 支持人道主义3.1. 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利的重要性。
人作为理性的个体,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无论个人的幸福水平如何,其尊严和权利应该受到同等对待。
基于人道主义的道德理论能够更好地解决少数人权益忽视和不平等的问题。
3.2. 基于公正和平等人道主义注重公正和平等的原则。
在做出决策时,应该平等对待每个人,不偏袒任何特定群体。
只有在公正和平等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和公正,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尊严和权利。
3.3. 面对复杂现实的可靠指南人道主义提供了面对现实复杂性的可靠指南。
它不仅考虑后果,还考虑行动的本质和道德原则。
这种以人的尊严为中心的道德理论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困境,并为决策提供方向。
4. 结论在反对功利主义和支持人道主义的辩论中,我们看到了两种道德理论的优点和缺点。
道雷格林画像的唯美主义和道德观
道雷格林画像的唯美主义和道德观
王尔德一生追求唯美主义,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集中体现了他对唯美主义的追求,唯美主义追求感官的享受,反对功利主义,关心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
善于运用象征手法,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是永恒的、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
小说中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排和景物的描写深度诠释了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思想。
唯美的意思是追求绝对的美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唯美主义是指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
这种美是脱离现实的技巧美。
唯美主义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官享受、大量应用象征手法以及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
王尔德在他的小说中将唯美主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辩论:反对功利主义VS支持人道主义
辩论:反对功利主义VS支持人道主义引言辩论题目提出了反对功利主义与支持人道主义之间的辩论。
功利主义强调通过追求最大的幸福来决定行为的正确与否,而人道主义则注重保护人的尊严和价值。
本文将讨论这两种理论观点,并提出反对功利主义、支持人道主义的观点。
负面观点:反对功利主义1. 忽视个体利益功利主义强调追求整体最大幸福,但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利益。
个体的权益和尊严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仅仅为了实现整体的最大幸福而牺牲个体的权益是不道德的。
2. 缺乏普遍公正功利主义偏向于追求最大幸福,但却容易导致不公正的结果。
有时为了实现整体最大幸福,一些弱势群体可能会被牺牲或忽视。
人道主义更注重社会公平与公正,能够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
3. 忽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功利主义更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行为的动机和个体的人性价值。
人道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尊严和价值,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
正面观点:支持人道主义1. 保护个体权益人道主义注重保护个体的权益,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这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平等,并避免功利主义的权益忽视问题。
2. 追求公正和公平人道主义倡导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注重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祉。
通过重视公正,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更平等和谐的社会。
3. 重视人性价值人道主义强调每个人的人性尊严和价值,认为个体的尊重应该是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
这种关注人性价值的理念有助于人们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结论在反对功利主义与支持人道主义的辩论中,我们认为人道主义更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要求。
保护个体权益、追求公正和公平,以及重视人性价值,都是人道主义的核心观点。
我们应该倡导并实践人道主义的价值观,构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介绍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末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展现了许多道德和伦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涉及的一些重要道德和伦理议题。
道德主义与伦理相对主义在分析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时,首先需要了解他对道德和伦理的观点。
他与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倡导的是刚正不阿、忠诚和尽责,而王尔德对这种僵化的道德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追求自我满足,认为人应该遵循内心真实而不受束缚。
然而,在他的作品中也揭示了一些困惑和挣扎,暗示了个体追求自我满足可能导致破坏性后果。
因此,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体现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平衡。
道德和伦理议题的例子1.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与堕落《道林·格雷的画像》讲述了主角追求永恒美丽和快乐的故事。
他通过一幅神奇的画像将自己与外貌相隔离,而这幅画像代表了他肮脏灵魂的变化。
这引发了关于外貌、内在本质以及个人责任和代价等伦理问题。
2. 《威外德夫人的扇子》中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该剧探讨了当时维多利亚社会对婚姻和出轨的约束,以及选择权和权力之间的冲突。
这个故事揭示了个体希望追求自由而被社会规范所限制时产生的道德困境。
3. 《波尔卡小夜曲》中爱、欺骗和伦理权衡这部戏剧涉及到爱情和婚姻伦理问题。
它展示了一个复杂但充满刺激的爱情三角关系,其中各个角色都面临着感情和伦理权衡的困境。
这引发了观众对忠诚和欺骗的辨别,以及对婚姻道德观念的挑战。
结论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广泛探讨了道德和伦理议题,并且挑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僵化道德观。
虽然表达了自由追求自我满足的主张,但他也警示我们注意个体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
通过深入研究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涉及的道德与伦理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位杰出作家所传达的价值观。
功利主义:幸福的计算
功利主义:幸福的计算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强调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其结果或后果。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一个行为是道德的,如果它能够产生最大的幸福或最小的痛苦。
因此,幸福成为了功利主义的核心概念,而计算幸福成为了功利主义的重要任务。
在功利主义的框架下,幸福被定义为人们的快乐和满足感。
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也包括了整个社会的幸福。
功利主义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追求最大化整体幸福的结果。
因此,计算幸福成为了功利主义的核心任务。
计算幸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幸福是主观的,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和体验都有所不同。
因此,如何准确地计算幸福成为了一个挑战。
然而,功利主义提供了一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功利主义强调了幸福的量化。
虽然幸福是主观的,但功利主义认为可以通过一些客观的指标来衡量幸福。
例如,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心理学测试等方式来评估人们的幸福感。
这些量化的数据可以作为计算幸福的依据。
其次,功利主义考虑了幸福的分配。
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的幸福都应该被平等地考虑。
因此,计算幸福时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幸福程度。
例如,一个行为可能会给一部分人带来幸福,但给另一部分人带来痛苦。
在计算幸福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的幸福和痛苦。
此外,功利主义还考虑了时间因素。
幸福不仅仅是瞬间的快乐,也包括了长期的满足感。
因此,在计算幸福时,需要考虑到行为的长期影响。
一个行为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痛苦,但在长期来看却能带来更大的幸福。
因此,计算幸福需要综合考虑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最后,功利主义还考虑了行为的后果。
一个行为可能会带来一些正面的后果,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后果。
在计算幸福时,需要综合考虑行为的所有后果。
如果一个行为带来的幸福大于痛苦,那么这个行为就是道德的。
总之,功利主义强调了幸福的计算。
计算幸福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考虑到幸福的量化、分配、时间因素和行为的后果。
尽管计算幸福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功利主义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计算幸福,我们可以评估行为的道德性,并追求最大化整体幸福的目标。
品味《王尔德童话》中的深刻寓意与哲理
品味《王尔德童话》中的深刻寓意与哲理在经典文学作品中,《王尔德童话》堪称一部不可忽略的珍贵宝藏。
这本书中融合了童话故事和寓言的元素,背后隐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与启示。
本文将通过分析《王尔德童话》中几个代表性故事,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与哲理。
故事一:《快乐王子》《快乐王子》讲述了一座城市中一尊金玉之身的雕像——快乐王子,他的眼睛是红宝石,身体镀以金箔。
他心地善良,愿意帮助城市中的弱小和贫困者。
在自己无法动弹的情况下,快乐王子通过自己的美丽的外表和红宝石眼泪帮助了城市中的人们,表达了关爱与牺牲的主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不在于金钱和地位,而在于内心的善良和慈悲。
快乐王子所展现的无私和慷慨的品质,引导我们反思现代社会中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呼吁人们重拾善良和关爱的本性。
故事二:《自私巨人》《自私巨人》讲述了一个自私自利的巨人,将自己的花园围了起来,不允许儿童们在花园中玩耍。
然而,当寒冷的冬季来临时,只有一棵小鸟留在花园中,为了帮助小鸟,巨人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自私念头,开放了花园,也因此恢复了春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分享的重要性。
自私的巨人最终意识到,只有理解和同情他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通过分享和仁慈,我们可以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实现自己和他人的幸福。
故事三:《橙色小王子》《橙色小王子》讲述了一个小王子,在他住的城市中每个人都被划分成标准、单一的颜色,而小王子则是低调的橙色。
然而,小王子却渴望自由和多彩的生活,通过勇敢、坚定和自由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真正的色彩,也改变了城市的灰暗生活。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追求真正的自我和追求独立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课题。
通过小王子的经历,我们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谋求独立和多彩生活的权利,也懂得了勇于追求和坚持对不同价值观的认同。
总结以《王尔德童话》中的故事为范本,可以反思当今社会中的伦理困境和道德迷茫。
这些故事所呈现的深刻寓意和哲理,教导我们如何成为更善良、更宽容、更独立的人。
功利主义与道德原则的哲学辩论
功利主义与道德原则的哲学辩论众所周知,哲学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考和探讨人生意义的重要学科。
在众多的哲学派别中,功利主义和道德原则是两个重要而又引人注目的概念。
功利主义强调最大程度地追求幸福,道德原则则强调道德权威的普遍约束力。
这两种观点在哲学中形成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各自都有其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首先来看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追求最大化的幸福。
它强调行为结果对于判断好坏、对错的重要性。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一切行为都应当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为目标。
例如,如果在一个困难的道德抉择中,某个行为可以带来更多的幸福,那么这个行为就应该被选择。
这种追求幸福的主张具有实际、可行的特点,因为幸福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普世需求。
然而,功利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幸福的衡量存在主观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都会导致对幸福的不同理解。
因此,如何准确地衡量和比较不同个体的幸福感成为了一个难题。
其次,功利主义关注的是最大化总体幸福,可能会忽视个体的利益。
有时为了追求总体幸福,个别人的权益和幸福感可能会被牺牲。
这种对个体权益的忽视可能导致不公平和不正义的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道德原则的观点。
道德原则强调道德的固有性和普遍性。
它认为道德规范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受特定情境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是超越个体意愿的客观规范,需要遵循和尊重。
例如,不杀生、不造谣、尊重他人权益等是道德原则的基础内容。
道德原则的力量在于其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它不会因为个人意愿的不同而改变,也无需经过特定情境的验证。
道德原则的普世性保障了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实现,让人们更容易判断事情的对错。
然而,道德原则也不是万能的。
在特定情境下,完全照搬道德原则可能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
例如,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犯罪行为,但这种行为并不能说是道德上的正确选择。
道德原则的缺点在于它的刚性和无法适应多变的情况。
因此,在一些特殊情境下,道德原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解释。
《奥斯卡·王尔德的剧作》中的道德观与社会伦理
奥斯卡·王尔德的剧作中的道德观与社会伦理1. 引言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是19世纪末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的剧作以犀利的幽默、社会讽刺和道德议题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奥斯卡·王尔德在他的剧作中所持有的道德观和对社会伦理的思考。
2. 道德观的反叛与解构王尔德的剧作经常涉及道德观念的反叛和解构。
他用调侃和讽刺来质疑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虚伪道德标准和假正经。
例如,他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以一个超凡魅力且永远不老的主角来探索个人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挑战了维多利亚时代关于美貌、道德与现实之间关系传统观念。
3. 对社会伦理问题的关注除了对个人道德观进行反思外,王尔德也经常关注社会伦理问题,尤其是上层社会的虚伪和道德堕落。
他在《无趣的重要性》中以一种嬉戏而深刻的方式探讨了名利与真实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并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架构进行了嘲讽和批评。
4. 性别与身份议题奥斯卡·王尔德的剧作中也经常涉及性别和身份议题。
他以男女主角暗地里追求同性恋爱情关系来凸显当时对非传统性取向和性别角色认同的压抑。
《Earnest骗子》中男主角Algernon Algy在隐藏自己真实身份下展开一段浪漫互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异性恋感情所存在双重标准的质疑。
5. 结论奥斯卡·王尔德通过他的剧作,揭示了社会伦理观念中存在的假面具与矛盾,并使观众思考和反省传统道德观念以及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公正。
他大胆地挑战当时固有价值观,为后世文学的道德探讨和社会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以上就是对奥斯卡·王尔德的剧作中道德观与社会伦理的简要探讨,希望能够对读者对该主题提供一些启发。
无论是他特立独行的个人道德观还是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批判,都使得他的剧作与众不同,并且在艺术界留下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尔德眼中的功利主义幸福伦理观摘要:王尔德童话的深刻性体现于其对社会现实,尤其是对社会道德的反映。
《快乐王子》描绘出当时英国社会的幸福伦理观,生动且深入地揭开了维多利亚社会的真实面目。
关键词:王尔德;伦理观;幸福一19世纪著名的爱尔兰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虽然不是专业的童话作家,但是他创作的童话故事却获得了巨大成功。
这些故事深为不同国籍、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喜爱,即使是到了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他的童话故事依然魅力不衰,仿若一朵久开不败的奇葩,始终以它独特的美和芬芳吸引着大量的欣赏者。
王尔德的童话作品究竟魅力何在?除了公认的优美文字、曲折的情节、精巧的结构安排和渗入故事里的唯美思想之外,是不是还有另一些更为深刻的东西在发散着光芒?笔者认为,王尔德通过童话反映社会现实(尤其是社会道德)便是答案之一。
二《快乐王子》的故事涉及了人类普遍关心的哲学问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快乐?如何获得快乐?无疑,人们就这些哲学问题的理解关系着社会道德。
(一)快乐乃人生之目的童话里,快乐王子原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无忧宫”中,去世后被做成了“用一片片纯金叶子装饰而成”[1](P.3)的塑像,并立在城市高处供人们瞻仰,“深受人们景仰崇拜”[1] (P.3)。
人们不用快乐王子的真实姓名来称呼他,是因为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王子真实身份的重要性已为他的快乐精神掩盖,所以为快乐王子塑像的目的更多成分不是纪念王子本人,而是倡导一种世俗的快乐精神,是代表当权阶级的市长、市参议员等人意图劝诫人们要崇尚和追寻快乐。
无疑,城市里生活的普通大众对快乐王子的崇拜便是对当权阶级所倡导的人生观的道德认同,也就是说,众人把“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乐”的观点视为善。
善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因此,对于众人而言,趋乐避苦是人生终极目的。
相似的,快乐王子和他的信使燕子通过为贫苦人提供物质帮助以求实现受苦人快乐的做法实质也显示出他们对该社会众人所持人生观的伦理判断,即“趋乐避苦”是好的。
从这一点来看,《快乐王子》故事里所有的角色在人生目的认识上达成了一致。
这种人人都寻求快乐的人生观恰是伊壁鸠鲁主义和功利主义幸福观的根本前提假设,功利主义认为“趋利避害、求乐避苦是人类的本性。
”[2](P.17),伊壁鸠鲁甚至认为“存在着的唯一的善是快乐”[3](P.94),因此“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4](P.51)。
就这一点亦可看出功利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的亲缘关系。
(二)快乐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既然肯定了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寻求快乐,那么什么才是快乐?怎样才能获得快乐?《快乐王子》故事里对快乐涵义的阐释有两个来源,一种来自世人,另一种则来自快乐王子的塑像和他的使者燕子。
童话故事里城市社会的主要构成有三大阶级:代表贵族阶级的快乐王子(生前)和女王的皇家侍女、代表逐渐开始掌握政权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市长和市参议员,以及代表工人阶级的普通贫苦大众。
对于生前的快乐王子和皇家侍女而言,快乐就是俗世极度的生活享受:快乐王子“住在忧愁无法到达的无忧宫里,白天和同伴们在花园里玩耍,傍晚则在大厅里领舞”[1](P.7);至于那个女王身边最漂亮的皇家侍女,则在宫殿里跳舞、谈情说爱、还要穿漂亮的绣有西番莲花的绸缎长裙,据芭芭拉?莫里斯考证,西番莲花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常用于衣服上的图案设计,且在19世纪中期达到鼎盛[7],因此该皇家侍女长裙的图案设计又是当时的一种时尚。
由此可见,贵族阶级快乐的实现乃是因其有强大的物质保障——倘若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他们极度的享乐主义也无法实现。
市长和市参议员直接把快乐和物质财富的拥有状况联系起来,认为拥有物质财富就拥有快乐。
在快乐王子塑像拥有金身和蓝宝石做成的眼睛及红宝石镶嵌的剑柄的时候,市参议员欣赏塑像的美,然而当快乐王子为了接济穷苦人耗尽身上的宝石和黄金、成为灰色的金属塑像之时,市长和参议员们开始认为“他就像一个乞丐”[1](P.18),所以推倒了王子的塑像。
前文已经分析过,人们为快乐王子塑像的主要目的是倡导和宣扬世俗的快乐精神,这里形成悖论的是拥有物质财富的快乐王子是快乐王子,散尽物质财富的快乐王子仍然是快乐王子,为什么前者可以得到当权者的认可而后者却被断定为丑陋并失去立足之地?快乐王子塑像被推倒实际意味着当权者认可的快乐精神已经不复存在,而所谓“快乐精神”的丧失偏偏和物质财富的丧失联系在一起,正如物质财富还存在于快乐王子身上时“快乐精神”也被视为存在一样。
因此,《快乐王子》中当权阶级的快乐等同于物质财富的拥有。
故事里,贫苦大众对快乐的认识也是物质化的。
快乐王子塑像让燕子把他身上的金叶子一片一片剥离下来散发给穷人,并说:“活着的人总认为金钱可以使他们快乐。
”[1](P.16)的确,当在阁楼里居住的创作戏曲的穷学生得到了快乐王子的蓝宝石的时候,他“看起来非常快乐”[1](P.13);哭泣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得到蓝宝石以后,“大叫一声‘多么漂亮的玻璃啊!’然后笑着跑回家了”[1](P.16);得到金叶子的孩子们“脸蛋红润一些了,他们欢笑着在街道上游戏,并且叫嚷:‘我们有面包啦!’。
”[1](P.16)所以,对于贫苦的工人阶级而言,因为金钱给予了他们生存的可能,所以金钱可以带来快乐,因而快乐也就等于金钱。
分析可知,故事里所有的社会阶层对快乐的理解都趋向物质化,这无疑是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功利主义幸福伦理观的童话式再现。
相形之下,快乐王子的雕像对快乐的理解就没有那么直观了,一方面他同情受苦人,用金钱换来他们的快乐,但是结果却是他人的快乐增加了,而自己的金钱减少了。
如果我们仍旧把快乐等同于金钱的话,那么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答案:快乐王子的快乐减少了——这似乎与前文的结论形成了悖论(前文我们已经证明,故事里人人都追寻快乐,快乐王子也不例外)。
既然快乐王子也是追寻快乐的,那么只有当他不把快乐等同于金钱的时候,他的快乐才不会因为金钱的减少而减少。
当燕子为王子讲述埃及的奇迹,尝试使双目失明的王子快乐起来的时候,快乐王子却宁愿聆听人间的疾苦,把身上剩下的黄金叶子散发到穷人手中,以使穷人感到快乐。
因此,快乐王子的快乐是以他人的快乐为前提的利他式快乐。
燕子在遇到快乐王子塑像前以爱情为快乐,他虽然能以不同于其他燕子那般势利的方式看待爱情,但终于还是为了追随自己的队伍前往埃及过冬而放弃了所爱;遇到王子之后,燕子逐渐开始以王子的快乐为快乐,继而也成为了利他主义者。
当然,如果快乐王子和燕子仅仅以单纯的自我牺牲为目的,那么他们的牺牲便失去了意义。
事实是王子和燕子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换来了众人的快乐,因而他们牺牲的目的乃是通过给予他人快乐而增加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快乐,从而达成自己精神上的快乐。
因此,快乐王子和燕子的利他精神之表现实际也是功利主义的一种表达形式,正如功利主义者密尔认识的那样,“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相一致的。
为社会增进幸福,也就是为自己增加快乐”[6](P.11);功利主义最大幸福的标准,“并不在于行为者自己的最大幸福,而是在于全体人的最大量幸福”[6](P.12)。
功利主义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的深刻影响迫使英国的宗教界为了发展壮大不得不吸收功利主义思想精髓。
于是,基督教的“福音主义”应运而生。
该主义“致力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现状与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更多的关注个人利益,认为个人的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所谓的公众利益不过是个人利益实现的一种途径”。
[7](P.193)《快乐王子》中王子将公众利益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以基督式的自我牺牲将身体分给民众,盖伊·威洛比认为快乐王子的这种牺牲“如同基督在最后的晚餐时象征性地用饼和酒代表自己的血肉,让门徒分食”[8](P.75)。
恰如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之后的死亡再到他不久以后的复活并进入天国让人们相信耶稣获得了终极快乐,快乐王子和燕子死后也得以在上帝的黄金之城和伊甸园永生——这正是基督教徒追求的终极快乐。
如同耶稣获得其终极快乐的途径是自我牺牲一样,快乐王子和燕子能够得到终极快乐也是因为他们更多的关注公众利益;显而易见,《快乐王子》童话里,对公众利益的全心关注和投入使终极快乐成为可能,于是,利他者最终还是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了利己的目的。
总之,王尔德的童话不是普通的故事,它并不单纯的把儿童当作唯一读者,事实上,其童话故事的主要受众应为成人。
虽然笔者仅讨论了作者的代表作《快乐王子》,但是其另外的童话作品也同样展现了超越一般童话的伦理:比如《夜莺与玫瑰》和《自私的巨人》中显而易见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观,故事同样表现了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因此,王尔德童话作品之美并不仅限于文字的表述力、情节的吸引力、结构的精巧安排和其特立独行的美学思想,而更在于它能发人深省、予人深思,使人可更真切的看清现实社会的真实面目。
参考文献[1]Wilde, Oscar. 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Fairy Tales[M].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1919.[2]杜凤娇.功利主义思潮主要思想、演变及趋势[J].人民论坛,2009,(5).[3]C.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刘佳龙,周玉莲.快乐主义的现代思考——对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哲学的解读[J].中国研究生,2010,(1).[5]J. Morris, Barbara. Victorian Embroidery: An Authoritative Guide[M].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2003.[6]转引自蒋锦洪.从边沁到密尔的功利主义理论的价值走向[J].历史教学问题,2008,(6) .[7]李增,龙瑞翠.英国“黄金时代”道德风尚之流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8]转引自孙加.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基督受难原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