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论文【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作文
农业科技创新作文篇一《农业科技创新:稻田里的“魔法”》咱先来说说在乡下看到的稻田。
以前的稻田啊,农民伯伯们那可叫一个辛苦。
就拿隔壁村的老张来说吧,他可是种了一辈子的地。
以前到了种稻子的季节,老张就得起早贪黑地忙活。
播种的时候,差不多都是靠手工一粒粒撒下去,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除草的时候呢,拿个小锄头弯着腰,一棵一棵地除,一天下来,满手都是泥,背也疼得不行。
可最近回去一看,嘿,不一样了。
这稻田里仿佛施了魔法。
播种的时候,有那种小型的播种机,就跟个小推车似的,老张轻松地推着,种子就均匀地撒到田里了,又快又好。
而且啊,除草也不用那么辛苦,有一种神奇的除草剂,只要按照规定的剂量喷洒,那些杂草就乖乖地不会再长起来,关键是还不影响稻子。
还有浇水,以前都是靠水渠从远处引水过来,一旦缺水的时候,老张就得守在田里看着,深怕水多了或者少了。
现在有那种精准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的湿度自动调节用水量。
这就好比给稻子请了个智能保姆,啥时候该喝水,喝多少,它都门儿清。
这些农业科技创新啊,就像在稻田里施展魔法一样。
老张现在种地轻松多了,收成还比以前好了不少呢。
科技到了田里,真的是让种地这件传统的事情变得又高效又有趣。
篇二《农业科技创新:果园里的新变化》讲到农业科技创新,我就想到了我亲戚家的那片果园。
那是一片挺大的苹果园,过去啊,全凭人力在那照料。
我表叔经营果园多年了,每年疏果的时候都特别头疼。
啥是疏果呢?就是为了让苹果长得又大又好,得把那些长得密集的小果子摘掉一部分。
之前表叔疏果的时候,就靠双手,爬上爬下那个果树啊,在枝桠间穿梭,一不小心还会被树枝划到脸或者手。
而且啊,判断哪个果子该摘哪个不该摘,全是靠表叔多年的经验,稍微失误了,这一整年的收成或许就受影响了。
后来啊,有了新的机器设备。
有一种类似探测器的东西,可以检测每个苹果的大小、健康状况等信息。
然后呢,会根据这些数据判断哪些果子需要摘掉,来保证其余果子有足够的养分。
就好像给每个苹果做了个小小的体检,然后筛选出不合格的。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优选17篇)_1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优选17篇)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与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并试图勾勒出基于推进农业多功能发挥的科技创新框架。
对此,本研究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推进方式:第Y,强化功能性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
当前,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以行业划分为主要方式,或根据近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科技攻关计划,这样的立项导向一般只偏重经济功能,对农业其他功能的涵盖面较少或缺失。
建议各层面在制定项目指南时能加强关注农业发展的功能导向作用,优化科研立项的顶层设计。
第二,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指导协调机构,使该机构根据全球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确定和调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制定以功能实现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目标,协调各方面的科研资源配置,避免分散研究和重复研究。
由该机构制定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把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纳人衡量标准。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的工作机制。
目前对农业科研工作的评价和审核仅由项目发出单位组织实施,使得评审的参与度较窄。
建议可以探索新型科研项目评、验机制,把主管经济、生态、社会等领域的布门和专业人士纳人其中,使具体的研究工作得到多元的指导和广泛认同。
本研究在阐述农业科技创新和多功能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初步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勾勒了基于农业多功能实现的科技创新架构。
在提出“诱致性”引起科技创新的观点基础上,通过“隐性农?业革命”的实证论述,得出社会需求引起了农业多功能拓展的论断。
本研究中,市场需求的诱致创新仅限于全国范围内农业行业产值情况的宏观分析支撑,而对需求更深层次的分解,则需要讨论农业科技创新程度和方向与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市场规模间一一对应的关联,这也将反映出一个区域或一个科研机构如何配置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并把它与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路径相耦合是有必要的。
另外,农业科技创新既存在市场需求的诱致,也存在要素替代的诱致,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探讨。
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
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第一篇范文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而农作物则是农业生产的核心。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粮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农作物育种的创新应用农作物育种是通过选择和改良农作物的遗传特性,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因编辑技术 是对农作物基因进行精确编辑的一种技术,可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敲除、插入或替换。
例如,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研发出抗虫棉,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是一种在分子水平上对农作物进行遗传标记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和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这一技术在提高育种效率、降低育种时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转基因技术 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农作物,使其具有抗病、抗虫、抗草害等优良性状。
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了许多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转基因作物,如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草害水稻等。
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农作物栽培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调整和优化环境条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系列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作物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水肥一体化技术 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通过管道将水和肥料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设施农业技术 通过建立温室、大棚等设施,创造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实现作物生长环境的可控,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如我国成功发展的设施蔬菜、设施花卉等产业。
无人机栽培技术 利用无人机进行作物病虫害监测、施肥、喷药等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土壤改良技术 通过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手段,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篇范文探索未来: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超市,货架上摆满了各种新鲜的农产品,既有常见的蔬菜和水果,也有从未见过的奇特品种。
农业科技创新下的作物繁育与种子产业
农业科技创新下的作物繁育与种子产业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石,种子是农业稳定发展和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然而,传统的种子产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农业发展的需求,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种子产业的进步。
本文将从作物繁育与种子产业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作物繁育作物繁育是种子产业的核心之一,它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繁育技术和方法的出现使得繁育效率和品种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推进了作物的良性发展。
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属于一种新型的遗传改良方法,通过精准剪切DNA分子来实现基因的增删改,从而达到调整生长、形态、营养、抗病等方面的目的。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小麦中的氨基酸序列改造,使之对致病菌有更强的抵抗能力,从而使小麦的生长更加健康,减少了病虫害对小麦的破坏,大幅提升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 着生物学技术着生物学技术是指通过使用植物生长调控激素来改变植物生长模式的一种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改变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方式,例如调整繁殖器官分化、促进根系生长、调整花期、抑制枯叶等。
这种技术可以使作物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更适应环境变化,从而提高繁育效率和品种稳定性。
3. 遗传多样性保护技术遗传多样性保护技术是指利用利用特定的种质资源和技术手段对作物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富集和保护。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繁殖种质资源来保护作物的多样性。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野生种质资源中所具有的耐旱、耐盐等特性转移到现有农业作物中,以提高其对各种环境因素的适应性,从而保护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二、种子产业种子产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产业之一,它是农业增产、效益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技创新对种子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种质资源是种子产业的重要基础。
科技创新可以促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创新,从而为新品种的繁育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对于某些传统品种的保护,可以通过基因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划设来维护其完整性。
农业科技论文2篇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论文第一篇1. 引言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产业之一,对于保障社会食品供应、提高农民收入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农业模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土壤质量下降、农业资源浪费、农药残留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农业科技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2. 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影响2.1 种植技术的创新种植技术的创新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
通过引入新品种、改进种植管理方法,农业科技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现代的基因改良技术可以使农作物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从而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另外,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根据不同土地条件和作物需求进行精确施肥和灌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浪费。
2.2 养殖技术的改进农业科技还可以改进养殖技术,提高动物养殖的效益和环境友好性。
新的饲养管理方法可以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减少动物的疾病和应激,提高养殖效率。
此外,农业科技还可以研发出更高效的饲料和饲养管理系统,以提高畜禽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2.3 农业机械的自动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自动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自动化播种机和收割机可以提高作业的精度和速度,减少人工操作的错误和浪费。
3. 农业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3.1 数字农业技术的兴起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数字农业技术正在兴起。
数字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例如,通过传感器和无人机等设备的运用,农民可以及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土壤湿度和气象数据,进而做出精确的决策。
3.2 生物技术的应用拓展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潜力巨大。
随着对基因的研究的深入,基因编辑技术将为农作物的改良提供更多可能。
此外,微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的研发和应用也有望替代传统化肥和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结论农业科技的应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质量和环境友好性具有重要作用。
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农作物育种技术,则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从远古时代的自然选择到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农作物育种技术经历了漫长而深刻的变革,不断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在过去,农民主要依靠自然变异和人工选择来培育农作物品种。
他们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植株的性状,选择那些具有优良特性的个体进行留种和繁殖。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接,但效率低下,而且受到自然条件和环境因素的限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育种方法逐渐被更为先进和高效的技术所取代。
杂交育种技术的出现是农作物育种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然后经过多代筛选和培育,可以获得具有综合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例如,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杂交育种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将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具优势的品种。
然而,这种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杂交过程的复杂性、选育周期长以及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兴起,转基因育种技术为农作物育种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农作物基因组中,可以赋予农作物新的性状,如抗病虫害、耐除草剂、提高营养价值等。
转基因技术具有精准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可以快速实现对农作物性状的改良。
但同时,转基因技术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涉及到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尽管如此,在严格的监管和科学评估下,转基因农作物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了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兴育种手段。
分子标记是指能够反映生物个体或群体基因组特征的 DNA 片段。
通过对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在早期对育种材料进行筛选和鉴定,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和准确性。
种植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研究
种植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研究种植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增收和国家的粮食安全都与其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在种植业领域加强了科技创新研究,推动了种植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本文将探讨种植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研究及其对农业产业的提升。
一、种植业的发展现状1.生产结构的调整伴随着城市化和粮食需求的增加,我国种植业的生产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以规模化农业、智能化农业和绿色农业为主流。
同时,优质、高产、高效的作物品种逐渐普及,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据统计,我国优质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逐年增加,大豆、玉米等作物的深加工产业也逐步发展。
2.生产模式的转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村人口的减少,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逐渐向机械化、自动化转变。
农业机械、智能设备、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经营,促进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3.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是我国种植业向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加入农业龙头企业或成立农业合作社,实现产业升级和规模增长。
此外,品牌也成为推动农产品升级的强力工具,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二、技术创新研究1.基础技术研究种植业的基础技术研究包括育种、土地利用、肥料合理施用、灌溉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
育种是基础与根本,新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开发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另外,土地利用和施肥管理也是提高产量的主要措施,可借助物联网等技术和数据预测模型制定科学、合理的土肥配比。
2.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利用卫星、遥感、智能识别等技术,实现对土地、庄稼、气象等各种数据的跟踪监测和管理。
可以实现种植业全流程、全生产周期的高效管理和决策支持,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率和知识化水平。
3.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主要包括质量检测、溯源体系建设、绿色环保技术和安全包装等方面。
作物育种技术创新
作物育种技术创新作物育种技术创新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等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物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首先,基因编辑技术是作物育种技术创新的一大突破。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可以精确地修改作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以改善作物的性状。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耐病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改善了水稻、小麦等重要作物的抗病性和逆境耐受性,从而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组织培养技术也是作物育种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科学家可以在无性繁殖的基础上进行作物的快速繁育和选择,从而加快育种进程。
这种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育种过程中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提高育种效率。
例如,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功培育出了多个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另外,遗传多样性的利用也是作物育种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遗传多样性是作物育种的基础,它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通过对遗传多样性的利用,科学家可以筛选出更具优良性状的品种,并将这些优良性状通过遗传改良方法引入到其他品种中,实现作物性状的优化和改良。
例如,通过对作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利用遗传多样性培育出了多个高产、耐逆性强的新品种,提高了作物的抗病性和适应能力。
此外,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也对作物育种技术的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测序作物基因组中的所有基因,揭示作物的遗传信息,为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通过分析高通量测序数据,科学家们可以了解作物基因组的组成和功能,找到与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利用这些关键基因进行育种改良。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加快作物育种的速度和效率,为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起来,作物育种技术的创新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抗逆性、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论文
关于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论文1种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十一五”以来,全院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智利和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院所和国际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从国外引进种质资源数百份,邀请国外同行专家50余人次来院开展学术交流,与瑞士先正达公司和美国先锋公司、孟山都公司等国际种业巨头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不断推进科企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已与丰乐种业、荃银高科、隆平高科和皖垦种业等国内多家种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友好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成效明显。
例如,院水稻所与荃银高科共同组建“分子育种联合实验室”,与新加坡淡马锡科学院合作开展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取得新突破,与韩国首尔大学合作培育出氮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种等。
2种业创新与转型发展的主要做法2.1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和常规育种工作,为企业商业化育种服务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保障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2]。
在种业新政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鉴定以及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积极为企业商业化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6027份,其中,水稻3000余份、小麦214份、大豆10份、油菜700份、棉花1663份、芝麻77份、食用豆51份、大麦134份、苦荞37份、地方特有蔬菜56份、茄果类蔬菜38份和西甜瓜47份等。
积极开展小麦、水稻和大豆等作物常规育种研究工作,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加大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实施许可使用,先后将水稻、油菜、小麦和玉米等65份优良育种材料向国内20余家种企发放,育成一大批优良新品种,提高了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
2.2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搭建种业创新高端平台加强国内外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种业技术,在学习中创新,在合作中提高、超越。
农业科学中的作物育种与农业生产技术创新
农业科学中的作物育种与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作物育种是农业科学中的重要领域,通过育种可以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改善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推动也为作物育种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
本文将探讨农业科学中的作物育种与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它们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作物育种的意义与目标作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方法,通过选择和培育优良的遗传资源,使作物具备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更强的抗逆性等特性。
其目标在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作物育种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粮食产量,还包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
通过作物育种,可以培育出适应抗病虫害、抗逆性强、耐贮藏等特点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和抵抗力,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二、作物育种的方法和技术作物育种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结合遗传学、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常见的育种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突变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等。
选择育种是根据自然界中已存在的变异现象进行选择和培育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品种。
杂交育种是将具有优良特征的两个亲本通过人工授粉结合,产生具有更好性状的杂交后代。
突变育种是通过辐射、化学物质处理或基因突变等方法,诱导出具有新特性的变异体作为育种材料。
转基因育种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植物中,以期改善其品质和产量。
此外,作物育种还利用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学和遗传工程等,用于加快品种选育的速度和准确性。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作物育种的进程,提高了育种效率和育种质量。
三、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与作物育种的结合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在当今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作物育种作为农业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密切相关。
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一、引言农作物育种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诸多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作物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创新(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生物技术,它能够对生物体的基因组进行精确的修饰和改造。
在农作物育种中,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改良农作物的性状,如提高产量、增强抗病虫害能力、改善品质等。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敲除或修饰与病虫害相关的基因,使农作物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也可以对与产量相关的基因进行修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潜力。
(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是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过程中进行辅助选择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效率,缩短育种周期。
例如,在选育抗倒伏的品种时,可以利用与抗倒伏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在早期世代就对植株进行筛选,从而快速获得具有优良抗倒伏性状的品系。
(三)杂交育种技术的改进杂交育种是传统的农作物育种方法之一,但近年来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例如,通过利用雄性不育系、雌性不育系等材料,可以简化杂交操作,提高杂交效率。
同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如胚胎拯救、幼胚培养等,可以克服杂交不亲和等障碍,拓展杂交育种的应用范围。
(四)太空育种技术太空育种是将农作物种子或种苗搭载航天器送入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条件(如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等)诱导种子发生基因突变,然后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的一种育种技术。
太空育种可以获得一些在地面难以获得的变异类型,为农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材料和途径。
三、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应用(一)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育种技术的创新,选育出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例如,通过改良作物的株型、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等,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
同时,选育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种植条件的品种,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高产稳产。
种业创新的看法
种业创新的看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种业创新是农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一。
种业创新的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它不仅能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和抗逆性,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的需求。
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种业创新更加迫切和重要,只有不断推动种业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种业创新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选育高产、高质、抗逆的新品种,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效益。
这些新品种还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种业创新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
种业创新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存在着能源消耗大、农药残留、土壤污染等问题,种业创新可以通过改良品种、提高种子质量、引进新技术等措施,减少对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损害,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种业创新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增强他们的生产热情和生活品质,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
种业创新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种业创新已成为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支柱之一,为农业生产的高效、智能和生态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创新机制的建立,使种子育种的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种业创新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提高品种质量、扩大种子市场、完善配套服务等手段,种业创新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实现农业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种业创新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而种业创新作为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种业创新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益、高品质和高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学农作物种植与农业技术的创新
农业科学农作物种植与农业技术的创新农业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农作物种植是农业生产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科学与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创新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业科学在农作物种植与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并介绍一些创新实践。
一、传统农作物种植面临的挑战在探讨农业科学与农作物种植技术创新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传统农作物种植面临的挑战。
首先,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对粮食需求的压力日益增大。
其次,气候变化带来了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高温等,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风险与不确定性。
最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防治困难等。
二、农业科学的应用a、基因改良:农作物种植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通过基因改良来提高农作物品质和抗逆性。
传统育种方法耗时费力,而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并提高了育种效率。
b、精准农业:精准农业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全球定位系统(GPS)、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等,对农作物进行精确定位和管理。
这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c、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主张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实现农作物生产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例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引入农作物多样性、增加有机物质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等做法,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作物产量并改善土壤质量。
三、农业技术的创新实践a、智能化农机:智能化农机的出现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便捷。
例如,自动驾驶拖拉机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路径完成农田作业,无人机可以进行植保喷洒和精确施肥。
b、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一种在控制环境条件下种植农作物的方式。
例如,温室大棚中利用气候控制设备、灌溉系统和人工光源,可以在非适宜的季节种植作物,提高产量和品质。
c、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是指在不使用传统土壤作为养分和水分来源的条件下,利用人工基质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养分和水分。
这种栽培方式减少了土壤传播的病虫害风险,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农业科技创新范文
农业科技创新范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在我国农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农业科技创新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粮食安全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对于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农业科技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例如精准施肥技术、科学农药使用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其次,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长期追求的目标之一,而农业科技创新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通过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农业科技创新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提高农田的土壤质量、水质和空气质量,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农业科技创新在水稻种植中广泛应用了直播、秧田机械化、稻麦轮作等技术,有效提高了水稻产量,同时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此外,农业科技创新还能够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而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粮食供应稳定。
例如,通过研发新的高效、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并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从而增强了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创新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才能够推动农业发展迈向更高的层次,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在农业发展的历程中,农作物育种技术始终是推动农业进步的关键力量。
从传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到现代的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传统的农作物育种方法主要依靠自然变异和人工选择。
农民们在长期的种植实践中,通过观察和筛选,保留那些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进行繁殖。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观,但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对复杂性状进行精确改良。
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杂交育种技术应运而生。
通过将不同品种的农作物进行杂交,结合双亲的优良性状,创造出具有更优性能的新品种。
然而,杂交育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育种周期长、杂种优势难以长期保持等。
进入 20 世纪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作物育种技术迎来了重大变革。
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使得科学家能够直接对农作物的基因进行操作,将特定的基因导入到受体植株中,从而赋予农作物新的性状。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中,培育出了抗虫棉,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同时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用于改良农作物的营养成分、提高抗逆性等方面。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是另一种重要的现代育种技术。
它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过程中对基因型进行快速准确的选择。
相比传统的表型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够在早期世代对目标性状进行选择,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例如,在抗病育种中,通过筛选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快速鉴定出具有抗病性的植株,从而加快育种进程。
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基因组选择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
该技术通过对大量个体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个体的育种值,从而实现更精确的选择。
基因组选择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育种效率,还能够对复杂性状进行有效的改良,为农作物育种带来了新的机遇。
除了上述技术创新,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科学了解农作物种植与农业技术的创新
农业科学了解农作物种植与农业技术的创新农业科学:了解农作物种植与农业技术的创新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农作物种植与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农业科学发展的核心。
农作物种植与农业技术的创新,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粮食安全,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农业科学对农作物种植与农业技术的创新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当前的农业科学发展趋势。
一、农业科学对农作物种植与农业技术的创新的重要性农业科学为农作物种植与农业技术的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通过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规律、适宜生长环境和营养需求,农业科学可以提供合理的种植技术和栽培方式,帮助农民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农业科学家通过研究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光合作用机制,制定了精确的播种时间和施肥方案,从而提高了庄稼的产量。
此外,农业科学能够改进农作物的品种,提供更适应不同环境和病虫害抵抗力更强的品种。
通过遗传改良和基因编辑技术,农业科学家可以培育出适应性更强、耐病虫害的新品种,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生物安全性。
这种农作物种植的创新对于保持农作物的多样性和增加农作物的适应性非常重要。
农业科学的创新还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和机器自动化,农业科学家可以开发精细化的农作物管理系统,实现作物的精准施肥、水分浇灌和病虫害监测,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二、当前的农业科学发展趋势1. 生物技术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科学家正在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品种和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
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具有特定性状的农作物,如耐旱、耐盐、抗虫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
2. 精细农业的推广:精细农业是指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智能传感器和自动化设备等,实现农业资源的精确管理和全程监测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它可以提供农作物的精准施肥、水分浇灌和病虫害监测等服务,为农民提供精确的农作物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学农作物种植与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
农学农作物种植与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近年来,农学领域的技术创新对于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领域也出现了许多创新技术,如基因编辑、精准农业、无人机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还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农学农作物种植与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进行探讨。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农学领域的一大突破。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能够准确、高效地对农作物的基因进行修改,以实现一系列目的,如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耐旱能力、产量等。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快速培育出更具优势的农作物品种,还可以解决传统育种方法中遗传变异所带来的难题。
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是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农田进行精确管理和作物生长状态的实时监控。
通过使用各类传感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等工具,农民可以获得地块的光照、土壤湿度、营养状况等相关数据,以便更加科学地进行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三、无人机技术无人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搭载各类传感器和相机的无人机,农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大面积农田进行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等问题。
此外,无人机还可以配合精准农业技术进行植保飞防、施肥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确度。
因此,无人机技术被视为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四、现代种植模式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传统种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现代种植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例如:设施农业、垂直农业等。
设施农业利用温室等人工设施,创造出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受季节和天气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科技创新带来的农作物产量提升
农业科技创新带来的农作物产量提升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而农作物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其产量对于人类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农业科技在近年来的应用中带来了显著的农作物产量提升。
本文将就农业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农作物产量提升进行探讨。
一、品种改良和种子科技的应用品种改良是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选择性育种和基因改良等手段,可以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适应性强和高产性的优良农作物品种。
种子科技的应用则是在种子处理、包衣和保鲜等方面的创新,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存活率,并保证其具备更好的生长发育能力。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显著提升。
二、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农机的应用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作物的精细化管理也得到了提升。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精确调控土壤水分、肥料和农药的施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智能农机的应用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便利和效益,如自动化的播种、喷洒和收割等操作,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还减少了人力劳动量。
三、生物技术和天气预测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产量提升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可以使农作物具备更好的抗逆性和产量潜力,提高其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
此外,天气预测技术的应用也为农作物的产量提升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通过准确预测气象变化,农民可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管理措施,提高产量并规避气候风险。
四、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水利设施的建设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对于农作物产量提升至关重要。
合理利用水资源,并保证其有效利用,是实现农作物高产的前提条件。
现代化的灌溉设施和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雨量估算和土壤湿度监测等,可以减少因过度灌溉导致的水分浪费,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农作物的水分供应,提升产量。
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农业科技创新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引言农作物产量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作物产量的具体影响。
二、种子改良技术种子是农作物生产的基础,种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作物产量。
农业科技创新在种子改良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例如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性和产量,从而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三、施肥技术的创新肥料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科技创新可以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适时施肥、精准施肥和有机肥的应用等,可以增加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率,提高农作物的养分利用效率,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四、灌溉技术的革新水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科技创新可以改进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滴灌技术、喷灌技术和精准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水的浪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五、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产量受到病虫害的严重威胁,科技创新在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作物的损失,保证农作物的良好产量。
六、气象监测和预测技术的应用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科技创新可以提供先进的气象监测和预测技术,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减少气候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气象模型可以准确预测降雨情况、干旱程度等气象要素,帮助农民科学决策,提高农作物产量。
七、结论综上所述,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是显著的。
种子改良技术、施肥技术的创新、灌溉技术的革新、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进步以及气象监测和预测技术的应用,都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谷物种植中的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
谷物种植中的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对谷物种植的影响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在谷物种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成为保障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在谷物种植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耕种与育种技术创新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对谷物种植的首要影响在于耕种与育种技术的创新。
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往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而现代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的介入使得耕种方式更加有效率和可持续。
例如,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如GPS定位和遥感技术,使得农户能够更加精确地了解土壤肥力和水分情况,从而合理施肥和浇水,提高产量并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也推动了谷物育种的进步。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手段,科研人员可以改良谷物品种,使其具有更好的抗病性、耐旱性和产量表现。
这些新品种不仅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能够提高品质和抵抗力,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还推动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谷物种植提供了更加科学和智能的管理方式。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农民可以利用智能农机和传感器来监测土壤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气象信息等,及时调整管理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业信息技术还为农民提供了农业生产过程的追溯能力,保障了谷物和食品的安全。
通过建立电子标识和溯源系统,消费者可以准确了解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长过程和质量检测结果,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三、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的挑战与前景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投入。
由于农业科研的长周期和高风险性,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提供稳定的投资和创新环境。
其次,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还需要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科研人员应该与农民密切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论文1种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十一五”以来,全院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智利和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院所和国际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从国外引进种质资源数百份,邀请国外同行专家50余人次来院开展学术交流,与瑞士先正达公司和美国先锋公司、孟山都公司等国际种业巨头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不断推进科企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已与丰乐种业、荃银高科、隆平高科和皖垦种业等国内多家种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友好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成效明显。
例如,院水稻所与荃银高科共同组建“分子育种联合实验室”,与新加坡淡马锡科学院合作开展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取得新突破,与韩国首尔大学合作培育出氮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种等。
2种业创新与转型发展的主要做法2.1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和常规育种工作,为企业商业化育种服务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保障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2]。
在种业新政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鉴定以及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积极为企业商业化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6027份,其中,水稻3000余份、小麦214份、大豆10份、油菜700份、棉花1663份、芝麻77份、食用豆51份、大麦134份、苦荞37份、地方特有蔬菜56份、茄果类蔬菜38份和西甜瓜47份等。
积极开展小麦、水稻和大豆等作物常规育种研究工作,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加大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实施许可使用,先后将水稻、油菜、小麦和玉米等65份优良育种材料向国内20余家种企发放,育成一大批优良新品种,提高了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
2.2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搭建种业创新高端平台加强国内外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种业技术,在学习中创新,在合作中提高、超越。
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凭借先进的实验装备和人才条件,积极与国际著名种业公司合作,引进资金,吸收技术,强化管理,着力搭建育种创新高端平台,为早出成果创造条件。
2008年,院水稻所与瑞士先正达公司合作,共同搭建水稻转基因育苗高端平台。
先正达公司每年提供一定额度的科研联合研发经费,并派出高端育种人才现场指导、交流,共同研究、解决关键问题,使水稻转基因育种能力和水平取得了突破性提升。
在此成功的基础上,2010年,院作物所与美国先锋公司签订了协议,共同开展油菜育种研究。
2011年,院水稻所与新加坡淡马锡研究院携手,共建分子育种实验室,开展水稻育种研究深度合作。
2013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丰乐种业、荃银高科等种企成功组建了皖江合肥生物技术育种研究院,一个集资源发掘、品种研发、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和人员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中心。
2.3实施种业企业兼并重组,提升种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原有安徽华安种业公司等4家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控股种子企业。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发展缓慢,一直处于小、散和弱等不利局面,难以承载技术成果转化功能。
在种业新政下,为将院属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将其打造成一流的成果转化平台,结合全院种业实际,2011年9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采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方式,促进安徽华安种业公司的蜕变转型。
我国首家登陆创业板,拥有完善的种子科研、生产、加工以及国内外营销业务体系的种业公司——荃银高科,与安徽华安种业公司实现合作,重组设立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此次股权收购,荃银高科持有华安种业51%股份,实现了控股。
股份总规模由原500万元增加到了3000万元。
合作实现多赢,对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来说,通过股权变更,基本实现了科研院所与企业分开,科研人员集中精力从事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将商业化育种逐步转向企业,大幅度提高成果转化能力的目标。
对于荃银高科来说,此次股权收购不仅壮大了企业的种子经营实力,还增强了企业的育种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对于重组后设立的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来说,企业规模得以扩大,品牌得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得以增强,抗风险能力得以提高,同时理顺了产权关系,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
2.4构建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破行业、学科界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
科研机构与企业集中优势,补缺补差,形成合力,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技术成果。
2010年以来,在与22家种子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组建的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大豆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别进入省级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依托两系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丰乐种业、荃银高科等12家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申报和承担省级以上项目22项,通过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建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筛选了一批优质、抗逆种质资源,选育并推广了一大批高产优质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其中,4个两系水稻新组合通过国家审定,6个通过省级审定。
依托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阜阳市农业科学院、隆平高科等10家单位联合申报和承担省级以上项目13项,累计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选育大豆新品种12个,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大豆试验的新品系40多份。
这些新品种、新品系的培育提升了我国水稻、大豆育种水平,促进了水稻、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
2.5拓宽种业成果推广应用渠道,加快种业技术成果进村入户种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村入户是关键。
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强化“三农”服务意识,积极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作用,努力拓宽推广应用渠道,加快种业技术成果进村入户,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50个市、县政府及8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庐江、宿州和大浦等6个国家级和4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了技术对接。
依托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棉油高产创建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项目和体系平台,大力推广种业科技成果,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确保技术成果进村入户,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在全省共实施370余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22个,推广面积达101.4万hm2,增产21.8万t,带动农民增收28.9亿元,培训农民、农技人员6.52万人次,有力推动了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等种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加快种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3.1优化调整种业学科结构学科建设是农业科研院所的生命线和立足之本,是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的基础工程。
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赖于育种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加强。
在种业新政下,农业科研院所要加强种业相关学科建设,优化调整学科结构,拓展种业学科领域,加强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整理、保护、鉴定、评价以及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在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中长期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二是加强农作物种业学科基础性和应用基础研究,如作物分子设计、基因操作方法与技术、作物功能基因评价与应用、作物功能基因组、作物蛋白质组、作物代谢组、作物调控组、品种检测技术和加工技术等新兴及重点学科建设,培育新的种业学科生长点。
三是加强常规稻、小麦等常规农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
3.2加强种业人才团队建设人才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核心。
随着国家和省种业新政的实施,农业科研院所要快速提升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必须重视育种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培养一批种业创新的领军人才。
一是稳定和发展农作物育种科研队伍,加快现有育种科技人才的知识更新与提升,引进培养一批掌握育种前沿技术的高层次人才。
二是加强育种技术创新,逐步与国外育种先进技术接轨,建成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育种技术创新团队,为现代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3.3强化种业平台条件建设先进的基础研究条件是开展育种基础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农业科研院所在开展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等优势,积极争取和做好育种平台条件建设。
一是做好现有育种平台条件的管理和使用工作,改善基础条件,建立健全公益性育种平台运行机制,为商业化育种提供基础支撑。
二是申报相关平台条件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与种业相关的国家农作物育种分中心、农作物品种审定(含抗性)区域试验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种质资源圃(库)和原原种基地建设等。
三是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共建农作物分子育种实验室、育种研发中心和生物技术育种研究院等平台,拉长农业科研院所资金“短腿”,弥补种企新品种选育“短板”,为现代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保障。
3.4深化种业科技合作交流围绕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需求,农业科研院所要深化种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一是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种子企业等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优质种质资源等,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提升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
二是加强科企(校)合作,与种企、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双方沟通协作,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产学研联合体”,相互开放科研平台,共享资源及信息,共同搭建商业化育种平台,使科研优势和生产经营优势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和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力。
三是加强农业科研院所与国内外高校、种企等种业人才、学术交流,提升种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3.5建立健全种业成果转化机制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创新中最重要的表现载体,但现存在研发与实际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政府资金使用率低等问题。
农业科研院所要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制定完善种业成果交易管理办法等。
积极制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和公益性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收益分配制度,鼓励公益性科研成果由政府设立的中介机构代理,加快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把交易中心打造成以科技成果交易为主导、融合技术产权交易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成果集聚、扩散大市场,有效促进种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