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3000字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7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7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一戚家军大败倭寇,保卫一方平安,其头功当然是戚继光的。
戚继光一手创立的戚家军是革命性的,其军纪之严明,战术之先进,在当时都是独一档的存在,是戚继光让军队真正成为一支军队,而非一群散兵游勇。
不过有了严明的军纪,先进的战术,是不是还缺少点什么?哦对了,军队战斗力的强大,还离不开强大的武器支持。
我们经常吐槽我们创造了火药却只是用来放烟花,创造了指南针却只是用来游玩,然而并不是没有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火器的价值,戚继光就曾上书陈述火器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糟糕的后勤制造出的火器甚至有爆炸的危险。
和他有类似遭遇的还有一代名将俞大猷,他提出的是水师的重要性,他曾建议把陆军军费的一半用到水师上,以此来在海上就击退倭寇,可惜这并没有引起重视,俞大猷只能抱憾而终。
究其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过错都推到当权者头上,他们固然有鼠目寸光的一面,可是即便他们深谋远虑,赞同俞大猷的提议,那么事情就一定能办成吗?倒也不见得,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而涉及到了政治。
再次重复一遍那句话:我们的国家是以礼仪道德为治国根本的,法律或者规章制度已经沦为形式,甚至掩饰违法行为还被认为是忠厚识大体,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安安稳稳过日子,我感觉用讳疾忌医来形容很适宜。
那既然没有法律规章的约束,就自然也不能期待行政效率有多高了,而效率低下是技术的进步的天敌。
松散的组织结构里容不下现代技术,而现代技术一定会推动社会趋于精密,这是两种力量的交锋,可惜的是当时还是旧势力更加强大。
既然现实如此,戚继光也没有因此忿忿不平,而是采取了更加务实的策略,火器不好用那就不用,我用软实力照样横扫倭寇。
更能表达他的智慧的地方是他对于政治也是洞假设观火,本朝重文轻武,文官们不会容忍武将和文官平起平坐,戚继光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只是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让他受益良多。
这一点,值得海瑞学习,虽然海瑞是文官,戚继光是武将,然而在性格上海瑞倒更像是一个武将,戚继光更像文官。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31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一代名将戚继光在万历十五年的十二月十二日去世。
但《万历十五年》,不止这一年。
在历史书中,戚继光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是带领中国军民抗倭的民族英雄。
但在这本书里,他被指巴结权贵,崇尚迷信,并且都列出了实证。
大概是我学识浅薄,刚翻看这本书时,六人的名字里竟只认得戚继光,因而率先翻看的,必然是戚继光的那一部分。
明朝军官的任命多数以“世荫”的形式而继承父业。
任命的程序相当复杂,大致是高级将领的子孙需要降几级继承,低级军官则无需降级。
中期开始,情况稍有改变,推行武试,任何有志于成为军官的人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取得进身之阶。
但事实上由考试及格充当军官并上升为高级将领的,可谓绝无仅有。
而且这种武生的考试又重在刀枪弓马是否娴熟,由文官主持的笔试,其要求不过是粗通文字而从未涉及军事科学。
各处所开办的“武学”,也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讲授内容,其教学进度,以“每日总授不过二百字”为原则。
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高级将领,几乎很少有人具备运筹帷幄的谋略。
在这种情况下,戚继光就显得弥足珍贵。
戚继光在所招募的新兵中建立铁一般的纪律,这是戚继光的军队取胜的必要保证。
除了部队的素质以外,主帅戚继光卓越的指挥才能是决定胜利的唯一因素。
这些都是我们在历史书中所认识的戚继光,那个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
但这本书中,还有我们不曾了解的那一面。
他巴结权臣张居正,曾花重金购买美女作为礼品奉给张居正;他崇尚迷信,亲自设计制作各营连的军旗,在军旗上绘绣天上的星星或者传说中鸟首人身的图象,以象征他们的指挥官。
他重视黄道吉日和生辰八字,而在向部下训话的时候,又常常提到善恶的因果报应;这位民族英雄的结局似乎也不大配得上他的荣耀。
名著《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
名著《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名著《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之前觉得张居正、申时行的差异在于与文官集团打交道的方式,现在觉得不太准确,应该是在皇帝这一政治个体与文官集团的政治团体之间的处事方式不同。
通过万历的叔祖正德皇帝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帝国的平稳运行不仅在于文官之间的平衡、和谐,还要关照皇帝与制度(即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
正德皇帝跳脱的个性不允许他仅仅作为一个权力的象征配合制度运行,大学士在政治上的无能导致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对抗状态,以致政体的瘫痪。
而万历皇帝有着和正德相似的个性,他有大展身手复兴帝国的愿望,而同时,这与文官们的期望往往相互背离。
作为文官之首、皇帝的顾问,大学士的处事手段就显得极为重要。
张居正对皇帝和文官同时使用霹雳手段,以自己的影响力同时强行驱策两方力量,结果是死后两方共同进行的反抗。
而申时行则是另一个极端,同样是不偏袒,他想在两边都做好人,让两方都觉得和自己是一伙的,这样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在双方都有一定的说服力、影响力。
然而对于一般的问题,他可以“处心积虑不动声色在幕后解决问题”,而且从黄河治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申时行处事心细如发以及这一方式在效率和人事稳定上的优越性。
但是,一旦面临立储这样关乎文官生存、皇帝基本权利的大事上,在两方都想做好人的结果就是都做不成好人。
名著《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21587年万历十五年,这是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正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背后,导致一个不平凡帝国的灭亡,仿佛是一般的人,对周遭无感,对未来也茫然;嗅觉灵敏的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又谈不上哪里不对。
实际上已经可以预见到冰山一角,然后感觉到底下有一个巨大的冰山。
按照经济学的逻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无论哪个角度、方方面面的停滞,都可以一叶知秋。
犹如南美蝴蝶的翅膀微微煽动,就可以在非洲大陆引起一场风暴。
1587年万历十五年,无论是文人高官张居正、申时行;还是武将戚继光和官员海瑞;或者是思想家李贽;甚至是万历皇帝本人;都无一幸免成为历史的悲剧,无一幸免的悲凉而终,好像飘落的秋叶肃静,然后消失于茫茫的历史长河。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3篇)
《万历十五年》〔精选3篇〕《万历十五年》〔精选3篇〕《万历十五年》1在之前九天的读书过程中,我体会了过万历为人君主却身不由己的无奈;嘲讽过声誉投机的文官;寻求过伟人和政治家能否兼得的方法;慨叹过最勤劳的机构却间接导致王朝覆灭的悲哀。
跟着黄先生一起,探究了机构制度的软肋,讨论了特定的年代对于人们个性的压抑,重新认识了那位远近出名的清官,理性对待明朝思想的开展,也为孤独的英雄而流泪。
最后一天,我想谈一个简单的词,直面。
明王朝是委婉而含蓄的,它的文化中有太多太多的避讳。
避讳死亡,避讳情感,避讳在文辞中过于剧烈,避讳在待人接物中袒露真诚的一面。
他们遵守着千年承袭的礼制,他们在程朱理学的框架下考虑,他们的一切井然有序,却不堪一击。
我想,这个民族最缺少的,就是直面的精神。
因为不能直面人性阴暗的一面,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走上了自认为最正确的圣人的道路,却走的双脚鲜血淋漓。
然而,人的欲望不会消失,只会在拼命的掩饰下愈加膨胀。
最终人们只是有了更为精巧的掩饰的方法。
因为不能忍受阴暗,所以对人加以束缚。
鞠躬尽瘁的朝臣不得善终,主张个性自由的思想家遭到迫害,为国捐躯的战士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人们受到这种社会文化的伤害,然后利用这种文化伤害别人。
才华横溢一定要清心寡欲,性格处事无可指摘,处处约束自己,得不到应得的犒赏,是这个朝代的人们,亲手贯穿了一颗颗本能成为英雄的心。
因为不能直面错误,他们仍然在过去的事情上束手束脚,间接导致了帝国的消亡。
不能直面祖先留下的规定中的缺憾,是因为人们早已经学会了从中渔利。
他们形成集团,倒逼皇帝,将改革者掐死在摇篮中。
因为他们知道,在厚古薄今的人们面前,只要搬出祖制,其别人便唯恐被定下大逆不道的罪名而让步。
一两个人认识到这些错误是远远不够的。
而可怕的是,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明王朝便在一群勤劳的小蜜蜂中不断消亡,有人思想陈腐,认为过去的东西都是对的;有人认清了一切却从中渔利;有人明察却畏缩不言。
万历十五年 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一部由明史学家黄仁宇所著的历史著作,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万历皇帝的治国理政。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书中对明朝末年的政治局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这一时期,明朝政府的腐败已经到了极点,官员们贪污腐化,朝政混乱不堪,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同时,外患不断,辽、蒙、倭等国频繁入侵,明朝的国力日益衰弱。
在这种情况下,万历皇帝上台后试图进行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历史上政治腐败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政治稳定。
其次,书中还对明朝末年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明朝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通货膨胀和赋税重压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民生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在读完这些内容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问题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也更加关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问题的改善。
最后,书中还对万历皇帝的治国理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这一方面,万历皇帝虽然有一些积极的改革举措,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历史上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中的良好领导者。
通过阅读《万历十五年》,我对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关注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其实不算认真看完,只是快速浏览。
里面很多故事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书末的“《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说白了就是,把明朝这段历史置于世界大背景下,然后再把时间长度拉长到数百年,如此可以看出很多在微观上无法看到的东西。
对于当时中国的日渐衰落,以及中国目前遇到的困境,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学时候学了无数遍的“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点说,什么民主自由文明什么的,都是建立在一种东西之上,那就是“契约精神”,也就是“法治”的基础。
这一点,有赖于商业的发展,翻过来又能促进商业的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国内都说“经济改革倒逼政治改革”。
某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在一开始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到了瓶颈期,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这时,就会产生促进生产关系改革的呼声。
黄仁宇还谈到了市民阶层的重要性。
不知中央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时候,有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如果有,那真的是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联想到前段时间广东发生的事件,可以看出,“契约精神”的要求在南方是高于北方的,这既是南方商业发达的结果,也反过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要实现富强民主自由文明,首先得把北方的游牧气质和小农气质去掉,除了大力提倡发展经济外,如何改革上层管理模式也是今后面临的一大问题。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大历史一是时间要放到足够大,退回一些才能看清,二则是地理范围要大,考虑中外各地的情形。
中国之所以陷入近代几百年的被动,明朝立国已经埋下伏笔,国家以道德为治国基础,没有技术条件改造成法制国家,整个行政目标是保护落后的农业生产,由此发明户籍制度,把农民种在农村,没有批准农民不得到处行动,限制底层积极性和流动性;政治上层设计高度集权,皇上有能力的如劳模朱元璋靠个人勤奋尚可一人勉强为之,子孙后代就只能靠内阁大学士和文官集团,经过200多年发展官僚集团逐步成熟,他们是政权实际控制者,皇上只是个道德象征,信息通过底层几乎不可能传上来,上下难以通达。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以其独特的角度和深刻的见解,让我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黄仁宇先生以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切入点,巧妙地展示了明朝晚期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无法摆脱的困境和无奈。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复杂。
万历十五年,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在这一年中,明朝面临着财政困难、官员腐败、民不聊生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都无法摆脱制度的束缚和限制,成为了这个系统的牺牲品。
黄仁宇先生通过对明朝制度和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明朝晚期社会的症结所在。
他认为,明朝的制度已经落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个制度中,皇帝和官员都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同时,这个制度也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奢侈腐化的官僚阶层,另一方面是贫困无助的百姓。
这种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使得明朝晚期社会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读完《万历十五年》,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不仅仅是记录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更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和制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是无法摆脱制度的束缚和限制的,只有改变制度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让我对明朝晚期社会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复杂以及个人在历史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反思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万历年》读书笔记
《万历年》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一本明史研究著作,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生态。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万历皇帝,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其统治的前期,也曾有过励精图治的决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陷入了与文官集团的权力斗争和自身意志无法伸张的困境之中。
他发现,即使身为皇帝,也无法随心所欲地推行自己的政策,这种无奈和压抑使得他最终选择了消极怠政。
从万历皇帝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权力的局限性,以及封建帝制下君主与臣僚之间复杂的关系。
首辅申时行,是一个试图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寻求平衡的人物。
他深知文官集团的强大力量,也明白皇帝的心思。
然而,他的调和之策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申时行的经历让我明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想要做到左右逢源并非易事,有时候中庸之道也未必能带来理想的结果。
再看海瑞,这位以清正廉洁著称的官员,他的道德标准极高,一心想要恢复洪武年间的严刑峻法和简朴风气。
但他的理想在现实中却屡屡碰壁,因为他的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官僚体系格格不入。
海瑞的遭遇让我思考,单纯依靠个人的道德力量,在一个庞大的官僚体制中,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戚继光,这位军事将领在抗击倭寇和平定北方边境的战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
然而,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军事才能,更在于他能够巧妙地周旋于政治斗争之间,为自己的军事改革争取支持。
但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受到了政治环境的影响,未能实现更大的抱负。
从戚继光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军事力量的发展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
李贽,这位思想家的观点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他对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出了质疑,主张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然而,他的思想却被视为异端,受到了主流社会的批判和打压。
李贽的命运反映了明朝后期思想界的保守和僵化,也让我们意识到,在一个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社会中,想要推动思想的变革是何等艰难。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23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23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2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李约瑟难题中对古代与近代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区别进行了提问,公元十六世纪及以前,中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而近代科学却产生在十七世纪的西方,中国古代近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深思。
这一转折点正处于16世纪中期的明朝,《万历十五年》从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等角度讲了明朝末期万历皇帝朝中朝外之事,更多的是把行政制度、财税制度与中国古代儒学修习系统对人对社会的莫大的影响力之间的统一思考和综合讨论。
贯穿全书的,用作者的观点来说是道德束缚力在中国社会特别是明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是知识分子阶层和文官体系的支撑和矛盾来源,书中说明了16世纪中国社会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的侧面形态。
责编傅璇琮也曾表示:“这本书的撰写,确实拓新了我们看待历史、观察社会的眼光。
”我想,读这本书,可以培养自己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作者关于历史观的部分意见。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才能赶超先进、重塑辉煌,才能迎来日新月异、鸟语花香的科学春天!《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2万历皇帝自小受慈圣皇太后和首辅张居正严格教育儒家教育;熟读经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
开始万历皇帝也想按着他受教育的努力去做好皇帝,严重旱灾时,甚至亲自步10里为百姓祈雨。
但是经过一些事情,慢慢发现的人性和体制的复杂性。
首先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对他严格说教的导师张居正个人生活被揭发是如此腐败,而文官打倒张居正的文官的目的,显然又和他万历初想的并不一样。
当他想自己能主导政治时,却发现想做任何的改变,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这些以道德和祖法为工具的阻力让他难以对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历史学领域,向来就是一个意见不同,纷争不断的学术领域。
但是无论如何,思想的冲突还是有益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书,即是为明代历史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历史学领域提出了一个应当注重的话题——“大历史观”。
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不会被通篇认同,但是其意义,可谓是一次理念上的革新。
正如书中所说,1587年,在中国则为明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年,所发生的要事可谓寥寥无几,而其程度则以震撼全国朝野上下的事件,则更显得屈指可数。
整个国家都在承平与祥和的气息中度过。
然而,史官与历史学家都没有注意到,尽管没有关于要事大篇幅的记录,但是在他们笔下的一次次集会、早朝、经筵、会议、谈话,在大量日复一日的枯燥文字之中,我们的王朝正在经历着它的潜移默化的改变——而一般而言,潜移默化的改变,其影响甚于一次集中的矛盾总爆发。
事实上,在1587年所发生的一切,昭示着明王朝已经失去了一次关乎它未来命运走向的变革机会,并且步入了它命运的最后一段路程,走向了衰亡。
能够维持国家运转的,有几种东西——其一,乃是完善的制度,就如同今日之美利坚,无论官员如何之平庸,但是由于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那么整个国家还是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其二,乃是社会道德的制约,道德虽是无形之物,然而却是一种巨大的约束力,统治者如果能够灵活运用道德力量管理国家,那么儒家“大同”的构想就能够全面实现了。
其三,也就是潜规则。
这种构成于各种集体的规则,成型与完善与各种游离与法令与条例之外,虽然它不是标准的形式规则,但是仍然是维持文官平衡的重要点。
《万历十五年》3000字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_
《万历十五年》3000字读书笔记提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首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的是我的史学理论老师王学典先生,他那紧紧皱起的眉头,忧国忧民的意识,深邃睿智的讲述,还记得他向我们推荐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时说过的话,历史不是可以简单描述的,这本书固然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说史料的严谨性,但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大历史”观。
这种“大历史”不纠缠于历史的细枝末节,而是将历史高度抽象,从而上升为理性的思考,更加深刻地分析历史、分析当今。
我们学习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观今宜见古,无古不成今”,历史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终的目的是人的关怀,而《万历十五年》便是这样一部史书。
既然老师推荐,少不了到图书馆遍寻一番,竟然没有。
因此当时的我顶着炎炎烈日跑到三联书店买了一本,买书的热情不谓不高,读这本书与买书相比只能是走马观花,算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留在我脑海的印记不多,但仍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第一,作者的写作方式,读文学小说的感觉。
原来历史书可以这么写,读起来流畅舒服,没有太多史料的堆砌。
第二,它的有悖于传统的观点,如民穷的根本在于律制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国家税率低,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鼓励了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自肥腰包。
另外就是书中的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海瑞、戚继光这些我们熟悉的人物在书中自有其独特的描述,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虽各有原因,但根本在于制度已经山穷水尽,因此上至天子,下及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
一直觉得“书非借不能读也”真是太精辟,买过的书常常被束之高阁,很少被问津,感谢学院的《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使我重新仔细拜读了一遍这本书,感慨颇多,大致整理一下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首先是作者的历史视角,黄仁宇先生在谈到自己写作的《万历十五年》时曾说:“不仅可把历史看做一个链条,也可把它当做一个鸡蛋来剖开;研究既可是历时的,也可是共时的。
”切开某段历史的横断面,我们不仅可以把握到它的主脉,也可看清它的细节;不仅可以了解它的外观,更可发现它的深层结构。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一●相关书讯:在现代,很少有人这样观察歷史;在文坛,更少有人这样写作歷史。
作者黄仁宇穷尽叁十年心血,出入典籍,宏观细究,以超然独到的眼光,俯瞰古老的中国,以四海平靖、几乎无事可记,却对未来中国发展举足轻重的万历十五年为中心,将中国的纠结、迷惘与困惑,纤毫毕现的开展在读者眼前。
《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在1979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被美国许多大学採用为教科书,另有法文、德文、日文等版本。
在台发行迄今已多达二十余版,是黄仁宇着作中最畅销的一本。
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戡乱期间的国军,后赴美求学,为密西根大学歷史博士和歷史学家、中国歷史明史专家,大歷史观的宣导者之名而为世人所知。
着有《万历十五年》等畅销书。
二●内容摘录:理想与装饰究竟不同于虚伪,一个人仍能以此作为起点去推行他的诚意。
(p.63)他的挣扎,他的自我责备,以及他对臣僚所作的爱民的训示,都可以安慰困窘中的人心,有如一服清凉剂。
(p.132)生命不过是一种想像,这种想像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这里的地下玄宫,加上潮湿霉烂的丝织品和胶结的油灯所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法衝破的凝固和窒息。
(p.139)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p.218)叁●我的观点:在大自然中,公狮对幼狮有着望子成王的期待;在皇宫裡,皇帝对太子也有着望子成龙的寄望。
但我们都知道:不是每隻幼狮长大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万兽之王,也不是每位太子即位都能成为众所爱戴的人中之龙。
这其中参杂了一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左右着他们的表现。
就万历皇帝而言,因为他的一生被太多的人、事、时、地、物所牵绊、纠葛,所以难以独断的批判他是个昏君与否。
不过,歷史中的他的确不是位尧舜之君。
我想,左右万历皇帝一生成败最大的因素是年龄,以现代观点来看,肯定会觉得让一个未满十岁的孩子当统治者是荒谬至极的事。
但宏观中国歷代,幼主即位却是司空见惯,因为他们多半有着「辅佐」他们的大臣或外戚,甚至是宦官,然而,「辅佐」往往成为「干政」的名义。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作文3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作文3000字《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作文3000字《万历十五年》1(一)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
黄仁宇,只是依稀记得他的“大历史观”。
由于孤陋寡闻,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大历史观”。
最初我觉得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既然是发生过的事实,那么历史书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告诉人们过去曾经发生过些什么。
人们掌握的史料越详细,就越接近历史"真相"。
后来才知道书写历史时还有所谓的"历史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历史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眼中的史实是不同的。
大概这也就是方法论上的差别。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历史观。
所谓的大历史观就是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大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而不纠缠于具体的人人事事,因为所有人物的"贤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历史发展的程序"。
以前,屡次在书摊上和那本书擦肩而过,直觉固执地认为《万历十五年》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
其实该书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
书,特别是一本沉淀了历史精髓的书,是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
拿到书的时候,装帧显得很朴素。
相对其他小说类读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渗透出深邃的历史。
于是就一天看一点,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
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到活祖宗万历皇帝,无不叙述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功德圆满,甚至身败名裂。
张居正最终被查没,万历自己死后也无法同最爱的郑氏同陵,海瑞则在大家的摒弃中挣扎。
“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引自书中的话。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24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2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自己本不是一个历史观很强的人,但当时只在kindle上粗略读过后便搁置了。
最近一档综艺节目叫做《一本好书》,从万历皇帝的视角出发对该书进行了舞台剧式的演绎,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为一个孩子背负的王朝,为一个帝王无奈的抗争。
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
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不论是主要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哲学家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俞大猷,也都没有好结果。
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1583年春的会试,万历皇帝询问与试举人,为什么他越想励精图治,但后果却是官僚的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是因为他缺乏仁民爱物的精神,还是在于他的优柔寡断?或许他已感觉到自己拯救一个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摇摇欲坠的大王朝的无力。
在与文官集团经历了长达15年的立太子之争,万历与文官集团彻底决裂,并开始长期罢工,直至1620年万历驾崩,帝国暮气,回天乏术,24年后,整个明朝灭亡。
看到此时,非常纳闷,为什么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矛盾会如此之深,到可以终身不上朝?是只有万历如此还是明朝的皇帝均是如此?可能都是如此吧,他抗争过,尽管他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被剥夺个人意志的他抗争不过2万人的文官集团,抗争不过没有法治只讲道德终要走向灭亡的封建帝制。
万历登基时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他曾经也勤勉朝政励精图治,关心国家和人民,可当一个摆设的皇帝真的是一件让人厌倦的事,罢了罢了。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通用14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技术之不及。
”这是书中最后说的一段话。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看似平静的一年,却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事发生。
正是这些末端小节,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本书详细分析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的一生,一群在历史书里熠熠生辉的名人,却有着相似的悲剧人生,具体的细节就不在这里剧透了。
程朱理学将儒家圣人“周孔”打造成“孔孟”,从孔子想回到过去理想状态下周公制定礼仪的社会,变成现在人们熟悉的“孔孟之道”,“人之初,性本善”。
儒家思想从汉朝独尊儒术到现在的发扬光大,成为中国20xx年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
本来就是政治家们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使用的手段,程朱理学正是当时儒家的学派的顶点,而说起缘由,其实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用一句话说,就是考试考了。
能当官才是硬道理。
而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形成了明朝最强大的集团,文官集团。
万历皇帝因为立太子的事情,被文官集团攻击的体无完肤,原本儒家思想只是统治者为了社会和谐使用的手段,却成为了文官集团手中的利器,导致皇帝三十年不上早朝,刷新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我中华泱泱大国的一把手,居然连死后和谁合葬,立谁是太子这样的事都决定不了,那么谁才是国家真正的统治者?张居正在任期间大兴改革,整顿吏治,管理监控土地,让国家有了十年粮食储备,正所谓人走茶凉,人亡政息,查抄清算,儿子被逼自杀。
根本的原因就是改革内容和固有的政治逻辑相冲突。
戚继光大败倭寇,在任期间几乎未尝一败,但是发明的新战法武器无法执行,被文官集团在后方制肘,在万历十五年默默死去。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是明朝末期的一个重要时刻,也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在这个时刻看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在读书中体会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厚影响。
传统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积淀了几千年的无形财富。
在这个时代,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了主流地位,可以说是明朝王朝的“官方思想”。
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文化,也影响了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
当然,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它的等级观念和封建理念限制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我看到了当时天文学和中医学领域的进步。
万历皇帝对于天文学和中医学十分热衷,这也为这两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当时,朝廷主要借助中医来治疗疾病,尤其是在民间,中医更是广受欢迎,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而对于天文学的实践,兴隆观天文台的建立为观测天体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也促进了天文学的研究。
再次,万历十五年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
这一年,宦官魏忠贤掌握了朝政大权,导致朝廷腐败和政治黑暗。
同时,江南一带的地方官僚贪污腐败现象也愈发严重,社会秩序更加恶劣。
这些问题显示出当时社会政治和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后续时期进行改革。
最后,我认为读书是万历十五年时代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之一。
在这个时期,读书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动态、拓展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修养。
读书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阅读量大、有批判精神、思维开放、有责任感等等,这些素质可以帮助读书人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
在总结万历十五年这一时期,我认为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例如,当时文艺界的进步和创新,对于女性地位和婚姻观念的思考和研究等等。
不过,作为一个读书人,我认为我们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拓展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竞争力和力量。
此外,在读万历十五年笔记的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万历15年读后感
万历15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明朝末年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时期。
这本书以明朝的末代皇帝万历皇帝的名义,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种种弊端和腐败现象,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描写万历皇帝的治国理政,展现了明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书中详细描述了当时官员们的贪污腐化、官员们之间的尔虞我诈、官员们对百姓的压迫剥削,以及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现象。
这些描写让我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风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深感中国历史上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一直是一个长久的问题,需要我们警醒和反思。
除了政治腐败外,书中还描写了明朝末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写百姓们的生活、工作和感受,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百姓们因为官员的压迫和剥削而生活困苦,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也让他们无法得到应有的权益。
这些描写让我对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社会问题,为人民谋福祉。
在读完《万历十五年》之后,我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明朝末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真实面貌,也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上人民的苦难和不幸,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也更加关心社会问题,希望能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读物,通过对明朝末期政治和社会的描写,让读者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也让我对当下的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了解历史,也关心当下,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万历十五年》是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著,该书以明朝万历十五年为时间节点,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明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摘抄,共计2500字。
二、读书笔记摘抄1. 万历十五年,一个看似普通的年份,却成为了明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明朝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国家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2. 万历皇帝,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却在位期间沉湎于享乐,忽视朝政,导致国家政治腐败,官员贪污盛行。
书中提到:“万历皇帝自幼聪明过人,然成年后却沉迷酒色,不务正业,朝政日渐衰落。
”3. 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使得官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贪污受贿,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书中提到:“当时官员贪污成风,百姓苦不堪言,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4. 经济衰退是明朝晚期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连年战乱、天灾人祸,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百姓生活困苦。
书中提到:“万历年间,农业生产连年歉收,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5. 明朝晚期的文化衰落,表现为科举制度僵化、文人墨客追求形式主义、忽视实际应用。
书中提到:“万历年间,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文人墨客追求形式主义,忽视实际应用,导致国家文化衰落。
”6. 万历十五年,明朝政府面对内忧外患,试图进行改革。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改革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
书中提到:“万历皇帝曾试图进行改革,但由于官员腐败、百姓反抗等原因,改革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
”7. 万历十五年,明朝政府与后金(清朝的前身)爆发战争。
虽然明朝拥有强大的军队,但由于政治腐败、军事指挥失误等原因,最终战败。
书中提到:“万历十五年,明朝政府与后金爆发战争,尽管明朝拥有强大的军队,但由于政治腐败、军事指挥失误等原因,最终战败。
”8. 万历十五年,明朝政府为了应对后金侵略,不得不向外国借兵。
这标志着明朝开始走向衰落,国家地位日益低下。
书中提到:“万历十五年,明朝政府为了应对后金侵略,不得不向外国借兵,这标志着明朝开始走向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历十五年》3000字读书笔记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党章党规就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将党规党纪全部纳入学习内容之中,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要逐条逐句通读党章,全面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员义务和权利,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
所以考生在作答时,要尽量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回答要切合题意答出关键词。
在回答不自相矛盾的情况下考生可以多分点,尽可能地从不同的角度答得全面些,不然如果只是从一个角度或只回答一个方面,答得再完整也只有一个得分点。
提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首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的是我的史学理论老师王学典先生,他那紧紧皱起的眉头,忧国忧民的意识,深邃睿智的讲述,还记得他向我们推荐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时说过的话,历史不是可以简单描述的,这本书固然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说史料的严谨性,但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大历史”观。
这种“大历史”不纠缠于历史的细枝末节,而是将历史高度抽象,从而上升为理性的思考,更加深刻地分析历史、分析当今。
我们学习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观今宜见古,无古不成今”,历史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终的目的是人的关怀,而《万历十五年》便是这样一部史书。
既然老师推荐,少不了到图书馆遍寻一番,竟然没有。
因此当时的我顶着炎炎烈日跑到三联书店买了一本,买书的热情不谓不高,读这本书与买书相比只能是走马观花,算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留在我脑海的印记不多,但仍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第一,作者的写作方式,读文学小说的感觉。
原来历史书可以这么写,读起来流畅舒服,没有太多史料的堆砌。
第二,它的有悖于传统的观点,如民穷的根本在于律制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国家税率低,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鼓励了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自肥腰包。
另外就是书中的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海瑞、戚继光这些我们熟悉的人物在书中自有其独特的描述,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虽各有原因,但根本在于制度已经山穷水尽,因此上至天子,下及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
一直觉得“书非借不能读也”真是太精辟,买过的书常常被束之高阁,很少被问津,感谢学院的《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使我重新仔细拜读了一遍这本书,感慨颇多,大致整理一下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首先是作者的历史视角,黄仁宇先生在谈到自己写作的《万历十五年》时曾说:“不仅可把历史看做一个链条,也可把它当做一个鸡蛋来剖开;研究既可是历时的,也可是共时的。
”切开某段历史的横断面,我们不仅可以把握到它的主脉,也可看清它的细节;不仅可以了解它的外观,更可发现它的深层结构。
公元1587 年。
这一年是极为平淡的一年(《万历十五年》一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文直译为《无关紧要的1587年》),除了一些难以避免的灾患之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之上没有发生任何一件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
但是作者却独独选择这一年作为其切入点,以全新的视角,新颖的形式,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揭示了明代历史进程中的一页,昭示了东方这个古老的帝国衰败的必然。
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主角,而这些主角的选择又涉及到社会不同的阶层,构成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
在这些人物中既有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又有权倾一时的重臣张居正;既写了当权的保守派官僚海瑞,又写了身为布衣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
而这些人物之间又暗藏着各种矛盾:有万历皇帝同群臣之间的矛盾,有各级官僚之间的矛盾,有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等等。
但是所有的矛盾都集中于一个矛盾即个人与体制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所有这些人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最终的命运都具有悲剧色彩。
如万历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立储这个问题上却一直不能如愿,在与群臣争斗了数十年之后最终屈服,这种屈服表面上是向群臣屈服,实际上是在向体制屈服;又如戚继光为了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离,这种游离迫使他投机取巧,巴结权贵,最终仍逃脱不了政治中的现实,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在书中,所有的人物,无论地位,无论善恶,统统都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他们或身败,或名裂,还有的身败兼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圆满者。
他们的个人理想、价值在一个大黑暗时代里被社会现实击得粉碎,而他们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湮灭了。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这个悲剧一直延续到1840年而发挥成了极致。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
西欧近代史的起点与明代的建立都在十四世纪,在此之前,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都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到了明代灭亡的十七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就明显落后了。
这种衰亡是否已经为两百多年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和近代史的屈辱埋下了伏笔?这是几乎每个涉及明史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
作者对此也进行了思考,他在《后序》中提到:"万历十五年公元为1587年,去鸦片战争尚有二百五十三年,但是中央集权,技术不能展开,财政无法核实,军备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标准,则前后相同。
"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症结在哪里呢?作者又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这正是《万历十五年》不同于别家史著的关键所在。
有了如此的思想定位,那些深刻、一语中的地论述不断地从书中流泻而出。
如作者在谈及海瑞时就提出"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这个当时的弊端;又如在谈及官僚阶层时,又尖锐地提出"官员们在道德的掩盖下争权夺利,导致文官集团的涣散,进而导致整个帝国无法治理"。
诸如此类的论述很多,似乎这又是一本以暴露中国传统弱点为主的著作,但是这种"暴露"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自己这样评价:"《万历十五年》指出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当远大。
"由此可见作者这种"暴露"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为现在乃至将来的借鉴,同时也告诉每一位读者应该如何保全中国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
其次作者的写作手法,通常一般的作家,不管是哪类作家写历史总要从整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找这个朝代的衰落过程,然后再从这些研究结果来证明这个朝代的各式人物或成或败的原因。
但是黄仁宇老先生却不同,他是反着来。
他是从各式的人物命运的起落中梳理出当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是以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
并且以明史上比较有名的各式人物(如张居正、戚继光、海瑞等)的悲剧结局来推导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且里面引经据典,用的都是在史料中有真实记载的文献资料作为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这就保证了它的可靠性和学术性和来源。
比如戚继光向张居正行贿,比如首辅申时行因为一时的妥协放过了剿灭皇太极的机会导致后来的明朝被皇太极所灭,还有当时倭寇的入侵并非单纯的外敌入侵,而是由于万历皇帝关闭了当时的海关大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原来沿海经贸比较发达的对外贸易关系受到重创,农民不堪其苦便纷纷联合海盗里应外合反抗朝廷,万历皇帝的这一举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了本来已经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又被消灭了。
这些都跟一般历史书上的记载完全相反,但从作者对这些看似小说里才会出现的例子的中又可以让我们找到史料上的出处,这些例子的确都是有文献记载的真实史料,而非作者杜撰或者臆造的。
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
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
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
”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
再次是作者的语言,决然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
它的语言极其生动,有时还带有调侃;结构上没有明显的痕迹,像讲故事的小说,又像抒情的散文,还像讽刺的杂文——总之,不是干巴巴的“历史文”;对一个重要问题的阐释,也不厌其烦地前后从几个角度反复分析,将一个普遍真理掰开了了、揉碎了,然后融入读者的观念当中。
《巴黎圣母院》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总之,读史可以明志,而历史照进现实就可以知新,间或看一两本历史型的书,尤其是《万历十五年》这种不至于枯燥的历史书籍,对自己还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为抑制人的欲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秘主义特点就意味着对道德的理解的多样性。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如何吃面包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这让今天的我们感到好笑;伊斯兰教的妇女们个个是蒙面大侠,让汉人望而生畏;纵欲主义和禁欲主义的争论今天依然激烈,这说明了道德由于其神秘主义特性,无力完成对欲望的彻底控制,道德只是神秘主义的法律,而不是单纯的法律,有时相反成了欲望冲突中的武器工具。
·爱的教育读后感·孙正义的头脑读后感·繁星春水的读后感·幻城的读后感范文·永不录用的读后感·关于贝多芬传的读后感·《坏蛋是怎样练成的》读后感作者选择的人物很具代表性,他们看起来都认识到了帝国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出现的问题,也曾满腔热情试图扭转帝国的命运。
但无论是坚持道德的力量维持传统,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
因为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被链条上的其他人所残酷打压,维持守旧平衡的集体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
因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
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和他们的研究方向、内容,部分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等。
它的价值不是我三言两语能概括准确的,对我个人而言,它是无价的智慧读本,其中的哲学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内涵在其中的人生道理,更使我受益匪浅。
可见,亚米契斯的教育思想虽然很理想,却无法得以实现。
自从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研究教育,各种思想便层出不穷,力图引导教育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可是在社会背景下,各种教育理念却显得苍白无力,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社会如此多变,若教育只是死守教条,一成不变,那它注定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