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北宋马政对国防军政之影响

合集下载

浅论北宋“保马法”

浅论北宋“保马法”

浅论北宋“保马法”姜叶帆【摘要】自公元970年北宋建立至1127年结束,其存在的一百六十七年间夷狄威胁相伴始终,因此政府重视马政建设,并对马政之保马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文章主要从北宋保马法的形成背景、发展脉络和历史评价三个方面予以浅论.【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12【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北宋;马政;保马法【作者】姜叶帆【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4“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抑或“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都道出马之于家国的重要性。

恩格斯指出:“在中世界,骑兵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兵种。

”[1]所以岩叟疏言:“兵所恃在马。

”[2]而早在春秋时期,《礼记·月令》的“仲夏之月”有云:“游牝别群,则絷腾驹,班马政。

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戒,班马政。

”[3]该书注提及:“马政,谓养马之政教也。

”历史上,吕布有赤兔乱世称雄,周穆王八骏为人称道,秦始皇七马赫赫有名。

马是御敌制胜、消弭内乱、横扫中原的利器。

回望历史,处处可见马政与国运息息相关。

汉朝极重养马,不惜向大宛进攻以改良战马品种。

唐朝初行马政,“监牧之制始于此”。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北宋王朝,火药于炼丹炉解放,虽然改变了冷兵器一统战争史的局面,但北宋的火器尚处于试验阶段,杀伤力小,并不成熟。

所以终北宋一朝马依然为立国之本,马政依然为强国之路。

一、多重背景(一)环境之险北宋从建立伊始,就伴随着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的角逐与杀戮。

盛世汉唐疆域广阔,西北牧马、马上争胜。

北宋立足中原江南之地,“江淮之眩本非骑兵所能展奋,又三衙遇暑月,放牧於苏、秀,以水草亦为逐处之患”。

[2]况且“仁宗朝全国监马仅三四万匹,占良田共九万余顷,岁费钱百万缗,平均养一马,耗费五百多缗。

”[4]气候条件不利牧马,人多地少农牧争地,周边蛮夷伺机而动,北宋面临的局势远比前朝严峻。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政策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政策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政策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在军事制度与政策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与特点。

本文将就宋朝的军事制度以及军事政策展开论述。

一、宋朝军事制度宋朝的军事制度相比前代有了一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招兵制度、组成骑兵与步兵的比例、军队编制等几个方面。

1. 招兵制度宋朝时期的招兵制度相对灵活,采用的是“募兵制”,即通过征求志愿者和募集兵员的方式来组建军队。

除了常规的招募,还有屯田制度,即让土地兼职军人,既能解决军粮问题,又能提供一支备用军队。

2. 骑兵与步兵的比例宋朝时期重视骑兵,但相比唐朝,骑兵在宋朝中占的比例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宋朝社会变革,农业的发展导致骑兵的成本上升,同时也由于宋朝临近边境的情况相对稳定,不需要大规模骑兵部队。

3. 军队编制宋朝的军队编制上采用了“四军八千”的制度,即分为四个大军,每个大军下辖平均八千人。

每个大军都有相应的统帅和指挥官,这种编制既能保证军队的集中指挥,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战的协同性。

二、宋朝军事政策宋朝的军事政策以防守为主,注重边疆防线的稳固,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外敌入侵。

1. 城池建设宋朝在边疆地区采取了大规模的城池建设,修建了一系列军事要塞。

这些要塞以及城墙的建设,有效地加强了边疆防线的防御能力,提高了朝廷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力。

2. 护城河修建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宋朝在城市周围修建了护城河。

护城河的设立,不仅能够提供水利资源,还能够增强城市的天然屏障,有效地阻止了敌军的入侵。

3. 农民兼职军人为了应对紧急情况,宋朝实行了农民兼职军人制度。

这样一来,一旦遇到敌军入侵,当地的农民可以迅速组织起来,有效地增加了军队的数量和实力。

4. 对外联络宋朝注重与邻国的外交往来,与金朝、西夏等国家保持一定的友好关系。

通过外交手段,有效地保持了边境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发生。

总结:宋朝以防守为主,注重边疆防线的稳固,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政策来保卫国家安全。

国防教育视域下的北宋武举制度

国防教育视域下的北宋武举制度

国防教育视域下的北宋武举制度北宋武举制度是北宋时期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国防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国防教育视域下,北宋武举制度的实施,不仅对军事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国家的国防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内容、影响等方面对北宋武举制度在国防教育视域下的重要性展开探讨。

一、历史背景北宋时期,由于边疆频繁受到辽、夏、金等各族的侵扰,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压力。

为了加强国家的国防力量,北宋政府实行了严格的征兵制度,并对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进行了持续的改革和创新。

而在这一时期,为了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北宋还实施了武举制度。

二、制度内容北宋武举制度是宋太宗时期开始实行的一项选拔军事人才的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北宋将士人分为武举和文举两类,武举是选拔军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武举制度下,政府会定期举行武举考试,选拔具备一定军事才能和潜力的人才。

通过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将被选拔为官吏,并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的军事建设和国防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军事人才北宋武举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发现和培养具备军事天赋和潜力的人才。

通过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将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军事人才,提升国家的国防能力。

2. 推动军事技术的进步通过武举制度选拔出的人才,不仅在军事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军事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们在武举考试中展现的军事才能和素养,对于推动国家的军事技术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3. 提升国家的国防实力北宋武举制度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升军事人才的素质和数量,同时也为国家的国防实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选拔和培养具备军事天赋和才能的人才,北宋政府为国家的国防实力和战略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结语在国防教育视域下,北宋武举制度的实施对于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军事实力的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马匹管理措施

北宋马匹管理措施

北宋马匹管理措施摘要北宋时期,作为一个农业国家,马匹管理对于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北宋时期的马匹管理措施,包括饲养、训练、保养等方面。

1. 引言北宋时期,军事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和统治地位。

马匹作为军事装备之一,在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马匹也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用于田地耕作、运输货物等。

因此,对于北宋来说,马匹管理措施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

2. 饲养管理2.1 马场的设立北宋设立了许多马场,专门用于饲养和培育马匹。

马场的位置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足够的草场供马匹放牧。

马场内设立专门的马厩和马车房,为马匹提供一个舒适且安全的生活环境。

2.2 饲料供给北宋重视马匹的饲养,提供充足的饲料对于保持马匹的健康至关重要。

北宋的农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稻谷和粟米都是马匹的重要饲料来源。

此外,马匹还被喂养一些优质的草料,如苜蓿、青草等。

2.3 马匹的喂养北宋对于马匹的喂养有一定的标准。

每天给马匹喂食两次,早上和傍晚,并确保马匹摄入足够的营养。

同时,每个月还要对马匹进行一次身体检查,保证马匹的健康状况。

3. 训练管理3.1 马匹训练的目标北宋马匹的训练主要以军事需要为目标。

马匹被训练成为战争中的交通工具和作战利器,需要掌握骑乘、驾驶和战斗等技巧。

3.2 训练方法北宋对于马匹的训练采用了逐步训练的方法。

从最基本的驯伏开始,逐渐培养马匹对人类指令的反应能力。

训练中注重马匹的耐力和速度,以及对战争环境的适应能力。

3.3 训练设施北宋还建立了一些专门的训练设施。

如训练场、马术学堂等,提供给士兵和骑士进行马匹训练和技术学习的场所。

这些设施提供了一个集中的环境,有助于提高马匹训练的效果。

4. 保养管理4.1 疾病防治北宋注重马匹的健康管理,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

每年定期进行马匹的疫苗接种,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生病的马匹,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的扩散和影响其他马匹的健康。

宋代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演变

宋代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演变

宋代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演变作者:刘振宇来源:《西部学刊》2018年第05期摘要:宋代飞龙院、天厩院、骐骥院、群牧司、太仆寺和驾部都曾管理马政,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随着形势和对战马的需要等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宋代中央马政机构由宋初时期的分权制衡逐渐走向统一,其军事化色彩也愈加浓厚。

关键词:宋代;中央马政机构;职能;变迁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5-0032-02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迫后周恭帝禅让帝位,建立了宋朝。

宋朝建立之初多承袭后周的制度,中央马政机构为左右飞龙院、太仆寺和驾部。

这些中央机构共同履行马政管理权,且其职能也在一直发生着变化。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学界主要是对宋代单一中央马政机构沿革进行研究,对宋朝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演变等问题尚未深入研究。

中央马政机构职能变迁与宋代的政治、军事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中央马政机构的研究可以窥探宋代政治、军事的变化状况。

之前学界没有将宋初期的飞龙院、天厩院和骐骥院当做中央马政机构来看待,但笔者在搜集整理资料并进行研究之后认为,飞龙院、天厩院和骐骥院在宋初实际上发挥着中央马政机构的职能。

一、飞龙院、天厩院和骐骥院及其职能演变宋初,中央马政机构有左、右飞龙院二院,由左、右飞龙使负责管理。

唐朝曾在许多州设立牧监来养马,五代时期各朝也多承袭唐朝的制度,但由于中央政权衰微,各地割据势力争雄,加之战乱频繁,导致宋初出现“时诸州监牧多废,官失其守,国马无复孳息”的情况。

为解决缺马的问题,宋太祖“始置养马二务,又兴葺旧马务四,以为放牧之地”,并“分遣中使诣边州岁市马”[1]371。

新设立的养马务隶属左、右飞龙院,左、右飞龙院因此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后又设置左、右教骏营来牧养、看守国马,设置骑御马左、右直来负责御马的使用,使飞龙院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增加。

马匹数量的增加,推动了养马机构的发展,也推动了马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北宋熙宁变法时期的“保马法”

北宋熙宁变法时期的“保马法”

北宋熙宁变法时期的“保马法”本文从政治、地理、军事、贸易和经济五个方面分析了保马法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从缓解马匹匮乏的困境,安定军心、稳定社会治安、攘外安内战争的胜利和加强中央集权四个方面阐述了保马法实施后的效果作用;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和内部意见分歧三个方面阐明了保马法失败的原因。

标签:王安石;熙宁变法;保马法;马政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鞭笞四夷,尽复唐之故疆” [1]。

而战马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

所以,在熙宁变法中王安石制定实施了保马法。

一、保马法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一)监牧制度存在的弊端北宋在实行保马法之前一直沿袭唐末旧制,实行监牧制度。

监牧的最高管理机构是枢密院[2]。

真宗时又设置了群牧司,总管全国马政。

但是,监牧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以至于北宋曾三次废除监牧制度。

例如,监牧司提供的马匹远远不能满足战争需要。

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设置了河南、河北监牧司,虽然河南北十二监变法前每年出马1 640匹,但是可供骑兵使用的只有264匹[3]。

剩余的马匹只能供驿传使用或者卖给民众。

北宋人多地少,甚至出现了“农牧争地”的现象。

“仁宗朝全国监马仅三四万匹,占良田共九万顷,岁费钱百万缗,平均养一马,耗费五百多缗。

”[4]“权河北监牧使崔台符言:乞应系牧地人户已占佃者,并今供析所出租税,今后尽归本路监牧司支用,从之。

”[5]而且监牧制度的实施导致北宋财政亏损严重,“两监牧吏卒杂费及所占地租为缗钱五十三万九千有奇计所出马为钱三万六千四百余缗而已。

”[6]由于北宋的监牧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没有履行好其提供战马的使命反倒使政府的财政更为拮据,甚至出现了军心浮动的现象,“以致诸军缺马,人多相与咨怨。

”[7]此时北宋王朝内部也出现了改革的呼声“方今马政不修,官吏无著效,岂任不久而才不尽欤?是何监牧之多,官吏之众,而乏才之甚也,为今之计者,当简其劳能,进之以序。

宋朝的政治与军事改革

宋朝的政治与军事改革
• 重视人才选拔:宋朝推行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贵族对权力的垄断,为人才选 拔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现代社会也应重视人才选拔,建立完善的人才 选拔机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 加强中央集权:宋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当今社 会,我们同样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军事力量的提升与对外关系变化
军事制度的改革
宋朝通过军事制度的改革,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提升了军队 的战斗力。
对外关系的调整
随着军事力量的提升,宋朝的对外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开始积极寻 求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并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
边疆的稳定
宋朝通过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相结合,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安全。
三衙体制的确立
宋朝设立枢密院、三衙和率臣共同掌管军事大权,其中枢密 院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三衙(殿前司、侍卫 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各负其责;率 臣则作为皇帝的代表,监督军队的运作。
将兵法与结队法的实施
将兵法是将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以提高军队的训练水平;结队法则是将士兵按照战斗需要进 行编组,形成不同的战斗单元,以提高军队的灵活性。
04
改革的影响与结果
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
官僚制度的完善
宋朝通过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完善了官僚制度,使得政府更加 高效、有序地运转。
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治稳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 了良好的环境,宋朝的经济达到 了巅峰,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富 有的国家之一。
文化的繁荣
宋朝时期,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 表之一。
武器装备与战术创新
神臂弓与火药武器的应用

北宋的军事战略守势为主的军事思想

北宋的军事战略守势为主的军事思想

北宋的军事战略守势为主的军事思想北宋时期,由于处在南方辽、西夏两个敌对的北方国家的夹击之间,使得北宋的军事战略采取了守势为主的军事思想。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探讨北宋的军事战略及其思想,以及它们在当时对北宋的军事发展的影响。

一、北宋面临的军事威胁北宋时期,辽、西夏两个国家对北方和西北地区展开了频繁的入侵,给北宋的统治带来了较大的军事威胁。

辽国在北宋建立初期就一直是北方的霸主,而西夏则是在北宋后期逐渐崛起的。

这两个国家的入侵给北宋的军事战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北宋的军事战略守势面对辽、西夏的威胁,北宋采取了守势为主的军事战略。

北宋认识到自己无法直接与辽、西夏对抗,因此采取以守为主、巩固边防、避免冲突的策略。

北宋逐渐形成了以修筑长城、修建边防工事、加强边境巡逻等手段来守卫国土的军事思想。

三、北宋军事战略的影响北宋的军事战略守势思想对北宋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这种战略使得北宋能够在战争时期减少军事损失,保护国家安全。

其次,北宋的军事战略守势使得北方地区相对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

最后,北宋的军事战略守势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军事力量的相对薄弱,无法与辽、西夏等国家进行正面对抗。

四、北宋军事思想的局限性北宋采取的守势为主的军事战略虽然保护了北方地区的稳定,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这种战略导致北宋无法主动发起进攻,使得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无法得到有效增强。

其次,北宋的军事战略守势思想限制了北方地区的军事扩张,使得北宋无法解决与辽、西夏等国家长期以来存在的矛盾和边界争端。

综上所述,北宋的军事战略以守势为主,采取修筑边防工事、加强边境巡逻等手段来抵御辽、西夏的军事入侵。

这种战略保护了北宋的稳定,但也限制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发展和扩张。

北宋的军事战略思想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对北宋的军事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的相对薄弱。

北宋军事改革重骑兵与边防防御

北宋军事改革重骑兵与边防防御

北宋军事改革重骑兵与边防防御北宋时期,为了应对外族侵袭和边境安全的威胁,北宋朝廷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其中,重视骑兵的发展和边防防御成为重要的方向。

本文将探讨北宋军事改革中重骑兵与边防防御的关系与影响。

一、北宋军事改革的背景北宋时期,西夏、辽国等外族势力频繁威胁北方边境安全。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威胁,北宋朝廷开始进行军事改革,以加强边境防卫并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

其中,重视发展骑兵成为北宋军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北宋军事改革的重视骑兵北宋军事改革的重视点之一是加强骑兵的培养与装备。

骑兵在作战中具有灵活机动、快速突击的优势,可以迅速破坏敌方的阵型,形成战术上的优势。

因此,北宋朝廷力求提高骑兵的数量和实力,以增加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宋朝廷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通过加强骑兵训练,提高骑兵的操控能力和战斗素质。

其次,对骑兵进行装备的更新与改进,以确保其在战场上的作战效果。

此外,北宋朝廷还积极吸收和学习外族的骑术和战术,不断提升自身骑兵的水平。

三、重骑兵对边防防御的意义北宋军事改革中的重骑兵对边防防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骑兵的机动性使得他们能够在边境地区迅速响应,快速出击。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压制敌方的进攻,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

其次,骑兵在边境巡逻和侦查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

骑兵具有迅速机动的能力,可以深入敌后进行侦察,获取情报。

这些情报对于边防防御的决策制定和应对敌方侵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骑兵还可以起到威慑作用。

敌方知道边防地区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存在,会对敌方的军事行动产生威慑效果,从而减少外族侵略的可能性。

四、北宋军事改革的成果北宋军事改革重视骑兵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持续的努力,北宋朝廷成功地提高了骑兵的数量和水平,并形成了以骑兵为核心的强大军事力量。

这样的改革成果为北宋朝廷保卫边境、打击外族侵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骑兵部队的出击和防御能力的增强,有效地抵御了西夏、辽国等外族势力的进攻。

浅析北宋马政的得失,看北宋积弱的历史原因

浅析北宋马政的得失,看北宋积弱的历史原因

浅析北宋马政的得失,看北宋积弱的历史原因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葩王朝,他富足发达,但又积贫积弱。

终北宋一朝再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总是胜少败多甚至于到最后被金国所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北宋为什么会在如此富足和先进的情况下,最后却在对落后野蛮人的战争中失败的这么惨呢?这好像违背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常识。

其实我认为北宋之所以败亡的原因是军事上的落后造成的,更细致的讲,这是北宋缺少骑兵,在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我们汉民族有两个法宝。

一、是长城防线,依靠天险与坚城,彻底将游牧民族的骑兵挡在长城以北。

比如历史上秦始皇命蒙恬带兵30万修长城,抵御侵略和明朝中后期围绕长城防线为主的防御后金和蒙古的政策等等。

二、以骑兵对抗骑兵,只有这样才能在古代战争中取得与敌方一样的优势。

比如西汉武帝时期的灭匈之战和明初的灭元之战都是采用以骑兵对抗的骑兵而取得的胜利。

而北宋以上两点基本不沾,首先长城防线(燕云十六州)一直没能收回在辽国手中。

其实宋朝是一个严重缺少战马的朝代。

我想就以上两点来讲,只要北宋占得一条也不至于被金国所灭。

特别是骑兵,可以说是北宋存亡成败的关键所在。

那么我就以宋朝马政的得失来分析一下,北宋军事方面的巨大缺点。

“马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也。

安宁以别尊卑之序,有变以济远近之难。

”——《礼记·月令》“自建隆后,其官司之制,厩牧之政,与夫收市之力,牧地之数,支配之等……皆可得而考焉”自宋太祖时便针对五代以来马政废弛做出改变,赵匡胤兴牧监之制并且在边境开设马市用于购买和引进战马。

可见北宋政府非常重视马政,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马政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牧马”和“市马”是北宋马政最主要的两个特点。

北宋马政的主要管理机构为太仆寺、群牧司和茶马司。

太仆寺主管皇室宗亲的日常出行用马,而掌管军马管理的,主要是群牧司和骐骥(qí jì)院、诸访监,但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后,将太仆寺变为全国最高的马政机构,总领群牧司和骐骥院、诸访监。

略论北宋马政对国防军政之影响

略论北宋马政对国防军政之影响

略论北宋马政对国防军政之影响●何平立摘 要: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均视马政为国防军政之要务,然北宋以“守内虚外”为国策战略,朝政官员腐败,以致武备松懈,导致了马政的衰败废弛。

这不仅使宋军战马供给短缺,军队战斗力不振,在辽、夏、金的强悍铁骑进攻冲击下,每每胜少败多,而且影响了北宋国防军政的政策思想,以致宋军在军事体制上“重内轻外”、“以文制武”,在战略战术上采取“以步制骑”的消极防御,进一步加深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势,终使北宋王朝岌岌可危,走向覆灭。

关键词:马政;马市;骑战;国防军政中图分类号:E2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9)01-0089-08作 者:何平立,上海政法学院教授赵翼曾在《廿二史劄记》中论述中国历史上马政作用时指出“有国家者所当留意耳!”自古以来,历代王朝统治者无不视马政为国家重务,因为以军马的牧养、征调、采办、使用等管理为主要职责的马政,始终是冷兵器时代国防军政的重要内容。

故“马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也。

安宁以别尊卑之序,有变以济远近之难”。

[1]6因而国之所恃者在兵,兵之所恃者在马,马之所恃者在马政之运作,马政之兴衰实与国运相连。

汉唐时中原王朝马政兴盛与骑兵强悍之时,皆御匈奴、突厥游牧部落于边境之外,反之则受其制。

而有宋一代马政由盛转衰,面对辽、夏、金铁骑强敌,在国防军政上消极防御,采取守内虚外、议和苟安,终导致王朝积贫积弱以致覆灭。

一汉唐兴盛,马政完备,养马业发达。

汉朝年马匹数量高时有40余万匹,唐代则达70余万匹。

《新唐书・兵志》载:“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

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于道,百倍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亦私备马”。

唐代马政与养马之盛况可见一斑。

迄至五代,因战乱破坏,一时马政多废弛。

宋代开国伊始,赵匡胤审时度势即设置两个养马务和四个葺旧务,作为宋朝牧马之地。

979年赵光义获汾晋、燕蓟等地马匹42000多匹,在几个州设8个牧马坊进行牧养;同年又由政府购买民间17万余匹马,宋朝养马业遂成规模。

论述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

论述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

论述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北宋初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防弊政策的一个重要时期。

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军事政策的调整、边防建设的加强、纳贡政策的实施、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基层治理的加强等。

首先,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在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主要是针对外族侵扰和内乱进行的,所以军事政策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加强边防和防备外敌,北宋初年制定了严格的兵籍制度,实行兵员专业化和军事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

同时,北宋初年也加强了军队的监督管理,加强了对军队的武器装备的管理和补给制度,并建立了军屯制度,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兵士的管束和军营的建设,提高了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

其次,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在边防建设方面进行了加强。

北宋初年在政策上提出了建设完善的边境防御工事,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设施建设,修建了城池和堡垒,并加强了边境地区的监控手段,以便及时探知敌情。

此外,北宋初年还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农业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以增强边境地区居民的对抗外敌的意愿。

第三,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实施了纳贡政策。

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控和防御,北宋初年采取了纳贡政策,这主要是指要求边境地区的土著部落和国家向北宋朝廷纳贡,以标志对北宋朝廷的臣服和奉承。

北宋初年的纳贡政策主要是为了增加边境地区的稳定性和对抗外敌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等形式来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和影响。

第四,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实施了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

北宋初年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是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官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减少官员的冲突和腐败现象。

北宋初年的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能够选拔到较为优秀和能力强的官员,从而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决策质量。

第五,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进行了法律制度的完善。

北宋初年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各个领域的管理进行规定和约束,对外族侵扰和国内乱象加强了打击力度。

北宋西北边防统兵职官与军事决策

北宋西北边防统兵职官与军事决策

通过作出军事决策,北宋朝廷旨在加 强西北边防力量,提高边疆地区的防 御能力,同时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和稳 定性。
军事决策得失分析
北宋西北边防统兵职官与军事决策在 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表现在成功 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保 持了军队的稳定性和战斗力等方面。 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 题,如军队腐败、指挥不力等问题。
对后世边防制度的影响
• 对后世边防制度的影响:北宋西北边防统兵职官与军事决策对后世边防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加强了 中央集权、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率、增强了边防力量等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权力分配不均、地 方力量弱化等。这些问题也为后世边防制度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感谢您的观看THANKS Nhomakorabea02
北宋西北边防统兵职官体 系
都部署、钤辖、都监三类统兵官的设立
都部署
是北宋时期西北边防最主要的统兵官,负责指挥作战和防务。
钤辖
主要负责统领地方军队,参与作战指挥。
都监
主要负责巡视边防,监督军队的驻扎和训练。
统兵官的职责与权限
都部署
主要职责是统领军队进行防务和作战,同时 负责管理地方军队,有权调动军队进行作战 。
气候恶劣
03
西北边防地区气候寒冷、干燥,给军队的补给和士兵的生存带
来挑战。
西北边防的敌对势力
游牧民族
北宋时期的西北边防面临着来自游牧民族的威 胁,如契丹、西夏等。
地方豪强
西北边防地区的地方豪强也是北宋政府需要面 对的敌对势力。
内部叛乱
由于各种原因,西北边防地区经常发生内部叛乱,给北宋政府带来很大的困扰 。
北宋西北边防统兵职官体系的设置具 有一定的合理性,表现在加强了中央 集权,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率,增强 了边防力量等方面。然而,在实际运 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权力分 配不均、地方力量弱化等。

07【历史笔记】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07【历史笔记】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防弊:强中央集权(一)背景1.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吸取唐末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何弊?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何解?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二)措施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三)影响积极:强化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1.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2.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造成北宋长期积弱局面。

3.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积贫局面。

过度集权→政治危机、边防危机、财政危机二、新弊:危边防财政(一)积弱——边防压力(1)北宋与辽①北宋两次夺取幽云十六州失利;②澶渊之盟:兄弟相称;“岁币”。

(2)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保持帝号;“岁赐”。

(二)积贫——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三、解弊:王安石变法(一)背景: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归于失败。

(二)基本概况:1.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原则: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等的管理与控制3.目的:富国强兵4.内容:(三)影响积极: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消极:1.强兵效果并不明显;2. 在执行中加重人民负担;3. 引起争议,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祐更化”。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1.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与破坏;2.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3.改革涉及面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

四、循弊:南宋的偏安(一)南宋的建立1.北宋灭亡: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北宋熙宁变法时期的“保马法”

北宋熙宁变法时期的“保马法”

北宋熙宁变法时期的“保马法”作者:于晓航来源:《学理论·下》2018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从政治、地理、军事、贸易和经济五个方面分析了保马法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从缓解马匹匮乏的困境,安定军心、稳定社会治安、攘外安内战争的胜利和加强中央集权四个方面阐述了保马法实施后的效果作用;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和内部意见分歧三个方面阐明了保马法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王安石;熙宁变法;保马法;马政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157-02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鞭笞四夷,尽复唐之故疆” [1]。

而战马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

所以,在熙宁变法中王安石制定实施了保马法。

一、保马法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一)监牧制度存在的弊端北宋在实行保马法之前一直沿袭唐末旧制,实行监牧制度。

监牧的最高管理机构是枢密院[2]。

真宗时又设置了群牧司,总管全国马政。

但是,监牧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以至于北宋曾三次废除监牧制度。

例如,监牧司提供的马匹远远不能满足战争需要。

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设置了河南、河北监牧司,虽然河南北十二监变法前每年出马1 640匹,但是可供骑兵使用的只有264匹[3]。

剩余的马匹只能供驿传使用或者卖给民众。

北宋人多地少,甚至出现了“农牧争地”的现象。

“仁宗朝全国监马仅三四万匹,占良田共九万顷,岁费钱百万缗,平均养一马,耗费五百多缗。

”[4]“权河北监牧使崔台符言:乞应系牧地人户已占佃者,并今供析所出租税,今后尽归本路监牧司支用,从之。

”[5]而且监牧制度的实施导致北宋财政亏损严重,“两监牧吏卒杂费及所占地租为缗钱五十三万九千有奇计所出马为钱三万六千四百余缗而已。

”[6]由于北宋的监牧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没有履行好其提供战马的使命反倒使政府的财政更为拮据,甚至出现了军心浮动的现象,“以致诸军缺马,人多相与咨怨。

官朝相制,交差任用的宋朝马政,体现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核心

官朝相制,交差任用的宋朝马政,体现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核心

官朝相制,交差任用的宋朝马政,体现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核心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如何维持自己的权利,纵观历朝历代,有许多王朝的灭亡,它的背后都有着不属于军权的影子,或是后宫,或是外戚,又或是宦官,西汉成为了天下一等一霸主的汉朝,最后却被王莽篡汉,而后,东汉末期,身为末代君主的汉献帝,又受制于董卓,曹操等等诸侯之手中,唐朝末年,唐宣宗,唐武宗,唐文宗,等等,也都受制于宦官之手,可以说唐朝的灭亡,离不开宦官乱政的影子。

宋朝建立之后,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为加强君主的中央集权,做了许许多多的措施,首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开始重文轻武,并且守内虚外,将军队与将领来回调换,没有人有着固定的军队,致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另外,他在重要的事务机构中,设立了大量的官员,每个人的职能被更加的细化,权利也被进一步的削弱,从而在一些重要的事务机构中,他将文官,武官宦官全部设立,并且实现了交错任用的形式,使得宫朝两套班子相互配合,并相互制衡。

唐朝马政机构的变迁唐朝时期,与之其他朝代最为不同的,便是他设立的马政,以及对马政的重视程度,因为马实在是太重要了,唐朝时期,能够将周边游牧民族打得望风而逃,臣服唐朝,最基本的便是以骑兵对抗骑兵,源源不断的骑兵则是依托于先进的马政,而有了马,使得交通、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推动了唐朝的强盛,然而也正是因为对于马政的重视,导致马政的管理官员几次变迁,最终导致了宦官掌握马政,甚至到最后把持朝政的局面,致使唐朝灭亡。

1、唐初体系唐朝初年的行政体系,是比较整齐,并且完整的,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并且使用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制,然而却并不是拥有绝对的权利,很大情况上来说,适用于他们相互制衡,以及从后世的史学家来看,在制度设计上,有许许多多的职能重复,以及冲突的,就比如六部之首的吏部,它主要作用于地方官的任免,然而,对于一些朝廷要员来说,还是要经过皇上的点头。

而吏部算得上是六部比较好的,至于刑部,他负责全国的大案要案处理,然而他却也不可能一家独大,如果皇上想要直接审理的话,他要靠边站,并且还会有大理寺,同他一起并行审理,至于礼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妥妥的清水衙门,礼部主要用于科举、祭天,外交等等,然而,在古代外交并没有多少作用,如果这个国家强大,那根本就不需要外交,许多的国家都会来巴结你。

论北宋军马供给——民族制衡因素解决军马供给问题

论北宋军马供给——民族制衡因素解决军马供给问题

论北宋军马供给——民族制衡因素解决军马供给问题摘要:战马的多少是古代衡量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志。

宋朝是一个缺马的王朝,由于北方边境战事不断,宋朝军队对战马的需求量专门大,而与宋朝军队在北方边境交战的对手均是北方游牧民族。

北宋、辽、西夏三个并立的民族政权之间都处在战和交织的关系当中,因此,如何利用好这种微妙的战时关系成了保障北宋军马供给的重要因素。

北宋政府正好利用了民族制衡因素解决了军马供给问题。

宋朝是一个缺马的王朝,由于北方边境战事不断,宋朝军队对战马的需求量专门大,于是,如何保障军马供给成为令宋朝政府十分头痛的问题。

再加上,与宋朝军队在北方边境交战的对手均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兵强马壮,尤其擅长马上作战,常常奔袭于千里之外,消匿于倏忽之间。

这使得以城市驻防为主的宋朝职业兵无所适从,等他们从各地集结兵马而来时,仇敌早就隐匿得无影无踪了,因此战马在宋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战中起着超级重要的作用。

在宋以前的几个封建王朝,比如汉、唐等,都拥有对北方草场的操纵权,因此,军马供给来源不成问题。

而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处于并存格局,并无直接的隶属关系。

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又往往操纵着大量的优质牧场,他们逐水草而居,四处迁移,赶着数以万计的马群。

宋朝与北方并立政权之间战争时多,和平常少,在北方虽有一些零星草场,但不适宜牧养大量的马匹,而且很容易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解决。

宋朝南方各路又不适宜牧马,那时就有所论及,《宋史》卷198兵志载:“议者言南地不宜牧马。

昨自牧养,今二三年,已得马数百。

”因此宋朝为了知足军队对战马的需求,不能不以高价从北方游牧民族那儿大量收购,而北方契丹族成立的辽政权和党项族成立的西夏政权,在与宋关系紧张时是禁止马匹输入宋地的。

北宋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辽、西夏的关系十分微妙,不但宋与辽、西夏之间时战时和,辽与西夏之间也是如此,归纳起来确实是,北宋、辽、西夏三个并立的民族政权之间都处在战和交织的关系当中,因此,如何利用好这种微妙的战时关系成了保障北宋军马供给的重要因素。

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

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
收复部分领土
战争影响:北宋时期政 治稳定,南宋时期政治
动荡
政治与军事变革的比较
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权力 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设立枢密院,加强军事指挥 北宋时期:实行募兵制,招募士兵,加强军队战斗力 南宋时期:实行募兵制,招募士兵,加强军队战斗力,设立枢密院,加强军事指挥
科举制度:通 过科举考试选 拔官员,提高 官员素质
监察制度:设 立御史台,负 责监督官员行 为,防止腐败
军事制度:实 行募兵制,加 强军队建设, 提高战斗力
北宋的军事制度
禁军制度:中央军,负责保卫京城和 皇帝安全
军器监:负责武器装备的制造和维修
厢军制度:地方军,负责地方治安和 防务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军事决 策和指挥
六部制度:吏部、户部、 礼部、兵部、刑部、工 部,负责国家各项事务
监察制度:御史台负责 监督官员行为,维护朝 廷纪律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 拔官员,提高官员素质
军事制度:禁军、厢军、 乡兵等,负责保卫国家 领土和安全
南宋的军事制度
军队组织:禁军、厢军、 乡兵、蕃兵等
兵种配置:步兵、骑兵、 水军、炮兵等
南宋:君 主专制制 度,皇帝 权力受到 限制
北宋:实 行科举制 度,选拔 官员
南宋:实 行恩荫制 度,选拔 官员
北宋:实 行三司制 度,管理 财政
南宋:实 行转运使 制度,管 理财政
军事制度的比较
北宋:实 行募兵制, 士兵职业 化,战斗 力较强
南宋:实 行屯田制, 士兵自给 自足,但 战斗力较 弱
北宋:注 重武将的 培养和选 拔,武将 地位较高
南宋:注 重文官的 培养和选 拔,文官 地位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北宋马政对国防军政之影响●何平立摘 要: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均视马政为国防军政之要务,然北宋以“守内虚外”为国策战略,朝政官员腐败,以致武备松懈,导致了马政的衰败废弛。

这不仅使宋军战马供给短缺,军队战斗力不振,在辽、夏、金的强悍铁骑进攻冲击下,每每胜少败多,而且影响了北宋国防军政的政策思想,以致宋军在军事体制上“重内轻外”、“以文制武”,在战略战术上采取“以步制骑”的消极防御,进一步加深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势,终使北宋王朝岌岌可危,走向覆灭。

关键词:马政;马市;骑战;国防军政中图分类号:E2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9)01-0089-08作 者:何平立,上海政法学院教授赵翼曾在《廿二史劄记》中论述中国历史上马政作用时指出“有国家者所当留意耳!”自古以来,历代王朝统治者无不视马政为国家重务,因为以军马的牧养、征调、采办、使用等管理为主要职责的马政,始终是冷兵器时代国防军政的重要内容。

故“马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也。

安宁以别尊卑之序,有变以济远近之难”。

[1]6因而国之所恃者在兵,兵之所恃者在马,马之所恃者在马政之运作,马政之兴衰实与国运相连。

汉唐时中原王朝马政兴盛与骑兵强悍之时,皆御匈奴、突厥游牧部落于边境之外,反之则受其制。

而有宋一代马政由盛转衰,面对辽、夏、金铁骑强敌,在国防军政上消极防御,采取守内虚外、议和苟安,终导致王朝积贫积弱以致覆灭。

一汉唐兴盛,马政完备,养马业发达。

汉朝年马匹数量高时有40余万匹,唐代则达70余万匹。

《新唐书・兵志》载:“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

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于道,百倍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亦私备马”。

唐代马政与养马之盛况可见一斑。

迄至五代,因战乱破坏,一时马政多废弛。

宋代开国伊始,赵匡胤审时度势即设置两个养马务和四个葺旧务,作为宋朝牧马之地。

979年赵光义获汾晋、燕蓟等地马匹42000多匹,在几个州设8个牧马坊进行牧养;同年又由政府购买民间17万余匹马,宋朝养马业遂成规模。

《宋史・兵志》载:“兵之所恃在马,而能蕃息者,牧监也”。

太祖时置左右飞龙二院(后改名天厩坊、左右骐骥院),“掌国马,别其良驽以待军国之用”[2]。

宋真宗景德年间,京外各州牧监共计14处,有大名、洺州、郑州、同州、相州、邢州、澶州、中牟、许州、卫州、东平、滑州、洛阳等地。

据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统计:“凡内外坊、监及诸军马凡二十余万匹,饲养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

每岁京城草六十六万六千围,麸料六万二千二百四石,盐、油、药、糖九万五千余石,诸州军不预焉”[3]。

此时可谓宋一代马政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虽宋朝马政官员、机构、制度俱存,牧监占地也广,然仍不能有效解决诸军战马数额。

同时,北宋牧马地多在今河南、河北地区,气候不符马之习性,养出来的马习性温良,难胜战骑长途追击之用,以致“诸军缺马,人多相与咨怨”。

宋仁宗即位后,武备渐弛,马政开始衰败,“兵久不试,言者多以为费广而亡补”[3]。

朝廷陆续罢废东平、单镇、镇宁、灵昌、淳泽、洛阳等黄河南岸六监,只留下河北诸监。

之后,牧监存废不定,罢停之议不断。

政府对定监养马态度已趋消极,大有“定牧不如游牧,游牧不如买马”之势。

故北宋养马数最多的真宗时也仅20余万匹。

自仁宗时,北宋马政开始走向衰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经营管理不善 马性耐寒畏热,孳生繁衍均受气候土壤影响。

故北宋王朝仅据中原地区,对养马业不利。

如国子监博士李党曾指出:“边人畜牧转徙,驰逐水草。

腾驹游牝,顺其物性,由是浸以蕃滋。

暨乎市易之马,至于中国,絷以维之,饲以枯槁,离析牝牡,制其生性,玄黄虺隫,因而减耗”[3]。

二是牧监之地被皇族豪右侵占为庄田 如《宋史・兵志》曰:“凡牧地,自畿甸及近郡,使择水草善地而标占之。

淳佑、景德间,内外坊监总六万八千顷,诸军班又三万九千顷焉。

岁久官失其籍,界堠不明,废置不常,而它于侵冒者多矣”。

至治平末年(1067年),牧监之地仅有55000顷,马政被蠹蚀侵败可见一斑。

三是牧监养马占地过多,农牧争地,引起民怨 如仁宗至和年间,包拯为群牧使,鉴于河北马监牧地过多,特奏请将牧马地给与民户依旧耕田,以济民困。

奏议曰:“访闻广平虽再分为两监,马只有五六千匹,不及往时一监之数,亦不销得此地,枉有废为闲田”[4]。

又奏道:“同州置二马监,各侵占民田数千顷,乃于河北监内分马往诸处牧养,未逾一月,死者十有七八,迄今为二州之害”[4]。

包拯素以体察民情著称,其奏陈多能切中时弊。

四是自北宋初,朝廷国防军政即以“守内虚外”为战略与国策 故宋太祖将北伐抗辽方针束之高阁,“别置封桩库”,寄希望以此库金帛赎回燕云十六州之地。

宋真宗澶渊之盟后出现多年息兵之期,于是朝廷内外议罢马政之声四起,以致马监牧地时罢时兴,导致官民矛盾加深,马政设置趋瘫痪,终因弊端累增积重难返。

宋神宗即位后,欲清除马政积弊,认为“方今马政不修,官吏无著效,岂任不久而才不尽欤?是何监牧之多,官吏之众,而乏才之甚也!———当今之计者,当简其劳能,进之以序”[3]。

熙宁年间,王安石针对北宋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积弱之局面,试图变法改革“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在“整军强兵”中即推行保甲养马法(亦称保政治,以挽弱图强、马法、户马法)。

熙宁六年八月,北宋政府颁布了完整的“养马法”,其规定:“凡五路义保愿养马者,户一匹,有物力养马二匹者听。

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价使自市,毋或强与。

府界毋过三千匹,五路毋过五千匹。

除袭逐盗贼外,不得乘越三里。

在府界者,岁免体量草二百五十束,给以钱;在五路者,岁免折变缘纳钱。

三等以上,十户为一保,四等、五等,十户为一社,以待死病补偿者。

保(户)马(毙),即马主独偿之;社户马(毙),半使社人偿之。

岁一阅其肥瘠,禁苛留者,凡十有四条。

先自府界颁行焉”[5]。

这一变法,实际是以官马责令百姓饲养繁殖,寓马以农、以备国防之需的措施。

此法设想“以牧马余田修稼政”,租赋收入购茶盐,再用茶盐与边境民族交换马匹;同时原牧马监兵,可派遣去修治京城,而废监之收入也可归国库军备。

保马法的推行,一度使北宋骑战军力有所振作。

如此前宋军遇西夏骑兵往往即溃,然保马法实施后,宋军也能给西夏骑军痛击。

如王昭攻击西夏军,“昭军行五十四日,涉千百里,得州五,斩首级千级,获牛并马以万计。

捷书至,帝御紫宸殿受群臣驾,解所服玉带赐王安石”[6]。

王安石受帝所赐,即因推行保马法有功。

然保马法目的是想改变牧监不兴、马不孳息的状况,但在朝政腐败、党争频仍、保守势力以“守祖宗之大法”而反对之政治环境下,保马法实施举步维艰,屡屡遭受攻讦。

哲宗继位后,“言新法之不便,以保马为急”,于是罢保马,复牧监。

然两厢仅有13000匹马,而不堪用者过半。

绍圣年间又恢复熙宁之制,优柔寡断、反复折腾,以致马政隳乱、破败殆尽。

北宋马政衰败与军事上积弱不振是紧密联系的。

而辽朝“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弛兵于民,有事而战,彍骑介夫,卯命辰集,马逐水草,人仰酒酪。

”[7]。

“自太祖及兴宗垂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7]。

时称辽朝“牧马蕃息,多至百万”。

良种辽马一旦“驱策而用”,则“终日驰骋而不困乏”[8]。

故辽一向视马政为“立国之本”。

辽朝不仅养马业发达,而且千方百计以多渠道征获马匹,以夯实这一军事力量的柱石,以备军事之需。

如辽向其属国有贡马定例:“厥后东丹国岁贡千匹,女直万匹,直不古等国万匹,阻卜及吾独婉、惕德各两万匹,西夏、室韦各三万匹,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奴里、铁骊等诸部三百匹”[7]。

此外,辽朝还在战争中掠夺马匹,如辽太祖“即位,伐河东,下伐北群县,获至驼马十余万匹”;又如“枢密使耶律斜轸讨女真,获二十余万,分牧水草便地,数岁所增不胜祘”[7]。

由此可见,辽代马政及养马业远甚于宋朝。

同样,金人也以骑为主,养马业是其国防力量的保障。

在灭辽进程中,其就杂故辽群牧基础上设置了马政。

天德年间,已有迪河斡朵、斡里保、蒲速斡、燕思、兀者五大群牧所,最盛时达九所群牧,畜马47万匹。

每适大的军事行动,令集全国官私马匹以毕其功于一役。

金宋战斗力之高低,在马政上已略见分晓。

二自汉唐以来,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进行茶马互市就已形成历史传统。

宋代茶马互市制度也是马政的一个重要方面。

尤其当国家监牧收效甚微之时,市马便成为其最主要的马源。

故宋人员兴宗曰:“臣闻固国之方,在于置卫,置卫之实,在于市马”[9]。

北宋开茶马互市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从政治而言,“祖宗设立互市之法,本以羁縻远人”[10]。

二是从军事而论,弥补牧监养马之不足,以备国防军政之需。

三是从经济来说,至宋代周边民族“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11],边境贸易有此需要。

同时,宋朝财政困难及用钱币买马而酿成钱荒,致使政府出台禁止铜钱外流政策,而以茶易马就成为最佳方案。

原宋辽、宋夏榷场互市,尚能买到一些马匹,但自关系紧张时起,辽夏均严禁向宋输出马匹。

而西南地区民族所产之马质量较差,“格尺短小,不堪行阵”,故宋朝向西南市马数量一直很少。

因此,北宋市马之地主要有河东、陕西、川陕三路以及青海、甘肃的藏族地区。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宋太宗“诏岁于边郡市马,偿以善价。

内属戎人驰马诣阙下者,悉令县次续食以优之。

比闻富人皆私市之,至战骑多缺。

自今一切禁之,违者许相告发,每匹赏钱十万,私市者论其罪,中外官犯者,所在以闻”[3]。

自此,沿边州郡市马便成定制,同时严禁私人市马。

1060年(嘉祐五年),宋朝在甘肃的原、渭、熙、河各州正式设置买马司;1074年(熙宁八年)在熙河路设置茶马司;1077年又置群牧行司,以往来督察市马者;1081年(元丰三年)复改为提举买马监牧司。

北宋初,宋与周边交易马匹,主要还是以绢帛和铜钱支付马价,茶叶居其次。

然大量使用钱币,加大了宋廷财政负担。

当时茶马互市中,平均马价为30贯,如每年购马3万匹,则需铜钱90万贯,这几乎同宋廷年铸钱量相当。

同时,大量金属制品流入周边,对边防未免不利。

故宋太宗为防微杜渐,下令禁止以铜钱易马,而以茶易马的互市就此兴盛。

此后,宋廷茶马比价“随市增减,价例不定”。

宋神宗元丰间,马源充沛,100斤茶可易一匹马;后茶价下跌,要350斤茶才能换一匹马。

崇宁年间根据马质优劣,马价分为九等(良马三等,纲马六等);良马上等者每匹折茶250斤,中等220斤,下等200斤。

为鼓励汉藏茶马互市,宋廷规定易马茶价低于专卖之价;同时,又规定好茶(川茶等)专用易马,不得商卖。

如:规定“禁南茶勿入陕西,以利蜀货”[12];“下令川陕民茶尽卖入官,严禁私行交易,[13]。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宋朝买马地区已发展为33处,其中有12处为西北安多藏族地区,在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

西北“蕃马”渐成宋朝市马的主要来源。

宋真宗时,在中央设置佑马司,将马匹定为23等,价格从8000-35000钱;并鼓励蕃部进贡马匹,给赐凡三等,从27000-75000钱,上乘马匹最高价格可达111万钱[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