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山神信仰

合集下载

藏族简介——精选推荐

藏族简介——精选推荐

藏族简介藏族有⾃⼰的语⾔和⽂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族语⽀。

藏族有历史记载的⽂明长达⼀千四百多年,藏⽂典籍之多,内容之丰富,令⼈叹为观⽌。

就在这⽚⾼天厚⼟的⾼原上,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雅砻河⾕形成了藏民族的最初轮廓,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和相互融合中,藏族⼈⼝不断增加,进⽽形成了以下⼏⼤⽀系――卫藏、安多、康巴、嘉绒、⼯布、⽩马、华锐、卓仓、天祝、夏尔巴藏族等等。

今天的藏族的主要聚居在西藏⾃治区境内,除此之外还分布在青海、⽢肃、四川、云南境内的⼗个藏族⾃治州凤及天祝藏族⾃治县,基⾯积约250万平⽅公⾥。

藏族总⼈⼝540余万,形成了占全国总⾯积约四分之⼀藏族⼤家庭。

此外,印度、尼泊尔、不丹、锡⾦等国和克什⽶尔等地区也有数量不少的藏族居住和⽣活。

藏族⾃称“博巴”,称世代居住的青藏⾼原为“刚迥”(bod,意为“雪域”)、“蕃域”(bod-yul)或“蕃域”(bod-ljong),西⽅国家则称之为“Tibet”。

西藏⼀词⼤约从清乾隆时期才出现,以“藏”代指所有藏区,因卫藏地区位于清朝疆域和整个藏区之西,所以谓之“西藏”,⽽“藏区”与“西藏”则是不可等同的两个概念、作为民族的名称,1911年孙中⼭先⽣提出“五族共和”时,“藏”才作为族名才正式出现。

三⼤⽅⾔区 由于藏区地域辽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地区的藏族形成了各⾃的⽅⾔。

传统上藏族⼈习惯把藏区划分为卫藏、安多、康三⼤⽅⾔区。

卫藏区――藏族⽂化的摇篮 卫藏是两个区域名称的组合。

卫:藏语“中⼼”之意,泛指以拉萨河⾕为中⼼的地区;“藏”:“河”之意,泛指⽇喀则以西、以北的⼴阔地区。

后藏地区的⼈⾃称“藏巴”;前藏地区的⼈⾃称“卫巴”。

卫藏⽅⾔区位于青藏⾼原的醅,是现在⾏政划分的西藏⾃治区。

它是藏族⽂化的发祥地、古代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

现今的拉萨地区、⽇喀则地区、⼭南地区、林芝地区、阿⾥地区等都在卫藏范围内。

卫藏地区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中⼼,主要以岗底斯⼭和念青唐古拉⼭现麓⼤断裂带作为划分藏北、藏南的界限。

试述阿尼玛沁山神的形象及其在宗教万神殿中的归属

试述阿尼玛沁山神的形象及其在宗教万神殿中的归属

试述阿尼玛沁山神的形象及其在宗教万神殿中的归属崇尚山水的习俗,是藏族先民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㊂这种一脉相承的山水等自然崇拜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以特定的方式世代传承,一直延伸到现代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文化习俗,也成为藏族传统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㊂阿尼玛沁雪山原本是坐落在安多藏区一座普通的自然实体,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生活在雪山脚下的人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使其不仅变成了一座令人敬畏的山神而被人们顶礼膜拜,而且还形成了具体的形象被人们供奉,成为安多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㊂下面我们根据‘格萨尔“文本和民间传说,结合藏文文献资料就阿尼玛沁山神的形象及其在宗教中的归属等问题做一粗略的探讨㊂一作为 念 的阿尼玛沁在安多藏区的宗教习俗中,人们将阿尼玛沁作为 念 ①来崇拜㊂我们在‘阿尼玛沁山神祭文“中看到,阿尼玛沁山神是 扎拉(dgra-① 念 ,在部分史料上写作 年神 ,都是藏语音译㊂念神一般有黑㊁白两类,一般居于天空的称白念神(gnyan-dgar),居于地上的称为黑念神(gnyan-nag)㊂念神比任何其他神灵更容易被触怒,一旦冲犯了念神,就会招致疾病和死亡㊂鼠疫在藏区一般被称为 念 病,人们认为它是由念神招致而来的㊂人们通常还相信,自然灾害与念有关,是某种超自然的神灵作怪的结果㊂念神常以猎人的形象巡游在高山峡谷间,非常灵验,容易碰到㊂凡是经过高山雪岭㊁悬崖绝壁㊁原始森林等地方,人们都必须处处小心,不能高声喧哗,以免触犯到念神而患病甚至死亡㊂因此,念神被人们称为最灵验的神㊂lha,战神)之王㊁众念(gnyan-lha,念神)之主 ㊂在藏族传统文化中, 念 与藏族原始苯教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㊂佛教还没有传播到吐蕃以前,苯教已在社会中非常兴盛㊂原始苯教是一种 万物有灵的信仰 ,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雷电草木等一切万物,具有打卦㊁占卜㊁祈福禳灾㊁治病除疾㊁役使鬼神等功能㊂在苯教的根本经典‘十万经龙“(klu-vbum-dkar-po)①中,把世界分为三个部分(khams-gsum),即天㊁地和地下,由赞(btsan)㊁念(gnyan)㊁鲁(glu)三神分管,各有其主,各管其辖地㊂赞神居住在天空,念神居住在地上,鲁神居住在地下(水中)㊂②赞㊁念㊁鲁是苯教早期的神,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将自身与周围的自然现象混为一体,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具有人一样的灵魂㊂这些灵魂(rnam-zhes)又被转化为无形的精灵和神灵㊂他们欢喜的时候会造福于人类,发怒的时候会降祸于人类㊂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对念㊁龙㊁地主等自然神的崇拜㊂③念神,在早期苯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主管雨水㊁冰雹㊁雪灾㊁干旱等㊂ 山神也是苯教的重要崇拜对象㊂苯教徒认为山神之所以成为年神,是因为山是 年 的附着之地㊂ ④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念神成为山神的原因㊂念神的根基在空中和光明之处,主要活动场所在高山峡谷中㊂念神的种类也很多,传说位于西藏北部的著名山神念青唐拉(gnyan-chen-thang-lha)就是早期苯教的一尊大念神㊂藏区有 四大念神 之说,分别是东方念神 玛沁奔热 ,南方念神 伊杰玛本 ,西方念神 念青唐拉 ,北方念神 俊沁唐热 ㊂⑤这 四大念神 保卫着雪域之邦的土地和百姓㊂阿尼玛沁是东方安多藏区的大念神㊂05藏族史诗‘格萨尔“论稿①②③④⑤‘十万经龙“,全称‘白㊁黑㊁花十万经龙“(klu-vbum-dkar-nag-khra-gsum),相传是苯教祖师辛绕弥吾亲口所讲的一部经典,分上㊁中㊁下三部,简称‘十万经龙“㊂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7页㊂同上㊂同上书,第195页㊂降边嘉措:‘格萨尔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㊂二 作为 扎拉 的阿尼玛沁人们还将阿尼玛沁作为 扎拉 来加以崇拜㊂这在史诗‘格萨尔“中就表现得淋漓尽致㊂ 扎拉 (dgra-lha)系藏语,可解释为 御敌之神 (dgra-vbab-gyi-lha)㊂①在原始信仰的灵魂观念中,人们认为人的灵魂不止一个,每个灵魂都有其特定的职能㊂人体的各种灵魂除了体魂之外,其他的灵魂都可以离开身体而远游,寄留在其他物体之上,或飞禽走兽,或高山湖泊,或花草树木㊂战神就是其中的一种,其功用正如‘格萨尔“中所描述的:招之即来的战神,战而能胜的战神,杀敌即死的战神,战地取胜战神用烟供㊂②史诗‘格萨尔“,是一部以战争为主线的民间文学作品,战神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是举足轻重的㊂岭国每一次出征,都要祭祀战神,呼唤战神,保护自己并战胜妖魔鬼怪㊂‘格萨尔“中有两位重要的战神,一个称 格佐 (ge-mdzod)③,15试述阿尼玛沁山神的形象及其在宗教万神殿中的归属 ①②③张怡菘主编:‘藏汉大词典“,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㊂王兴先主编:‘诞生篇“,‘格萨尔文库“(藏文版)(第1卷),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42页㊂在‘格萨尔“中,众战神的首领当属 格佐 ,藏语全称 格念青佐 (gnyan-chen-ge-mdzod)㊂关于 格佐 ,谢继胜认为其为史诗中 拉念 (lha-gnyan)和 赞格 (btsan)结构中 念 (gnyan)或 赞 (btsan)的主神,‘诞生之部“中称为 念德合扎拉左吾 (gnyan-stag-dgra-blvi-gtso-bo)或 格佐念布 (dge-mdzo-gnyan-po)㊂在扎巴说唱本‘仙界占卜九巫“中有 中界赞域念青尊神格佐 (bai-btsan-yul-nas-gnyan-chen-sku-lhager-mdzo)或 中界赞域念青尊神格佐等赞神三百六十位 (bai-btsan-yul-nas-gnyan-chen-sku-lhager-mdzo-dang-bcas-btsan-rgod-sum-brgya-drug-cu)的叫法㊂至于谢继胜指出的 表明了念青唐拉与念青格佐的关系:格佐只是念青唐拉的体神(即体魂) (谢继胜‘战神杂考“,‘格萨尔集成“(第5卷),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3721页)结论,还有待我们做更进一步的研究㊂因为藏语 念青 意为 大念 或 大念神 ,属于 念 一类的山神,都可以冠 念青 二字㊂谢国安先生认为,格佐应该是德格玉龙地区的一座大山神㊂石泰安先生曾发现在一部‘煨桑祭文“中格佐是被称为扎曲和山脉的地方神(土地神鲁念),其后便是玛沁蚌拉山,即玛域的地神㊂([法]石泰安著,耿昇译:‘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陈庆英校订,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

浅谈藏族的山神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浅谈藏族的山神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On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ibetan Mountain God
Worship
作者: 李晓丽[1,2]
作者机构: [1]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2]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编
辑部,甘肃兰州730030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7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藏族;山神崇拜;文化内涵;祭拜;生态环境
摘要:山神崇拜是藏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对于山神的敬畏表现在其身处神山时,决不能恣意妄为,尤其不能伤害神山上的任何生命。

藏族的山神祭拜形式一般有煨桑、垒
玛尼堆和转山三种。

藏族的山神文化以及山神祭拜仪式,积淀了藏族的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
中也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

藏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什么?

藏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什么?

藏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什么?藏人是指居住在我国西藏地区的人群,他们拥有独特的文化、语言和宗教信仰。

在藏人中,藏传佛教是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及其在藏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一、藏传佛教的起源和发展(300-500字)藏传佛教源自印度佛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并与本土宗教相融合。

藏传佛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慈悲和智慧的培养,以追求解脱和智慧的境界为目标。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藏传佛教成为藏人信仰的核心和灵魂,对藏人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信仰实践(300-500字)藏传佛教包含了丰富的教义和信仰实践。

其中,重要的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和“因果律”。

藏人通过持念佛号、听经、诵经、念佛品等方式来修行,以此追寻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藏传佛教还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提倡慈悲、善良、宽容和无私的品质。

信众们会定期到寺庙朝拜,参与佛事活动,并且还会进行朝圣,到达圣地进一步寻找智慧和解脱。

三、佛教在藏人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300-500字)在藏人的生活中,佛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佛教为藏人提供了生活信念和思想指导,对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善待他人,这与藏人的传统文化和族群精神相契合。

佛教还为藏人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使他们能够通过信仰得到内心的慰藉和坚定。

此外,佛教也在教育、医疗和社会救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藏人的生活提供了实际帮助和支持。

四、佛教对藏人社会的影响(300-500字)佛教对藏人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组织体系,包括寺庙、僧侣和教育机构等。

寺庙不仅是信仰的场所,还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每年,很多藏人会朝拜寺庙,参与佛教法会,这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一种社交和文化交流的方式。

同时,僧侣作为精神领袖和学者,对于传承佛教经典和文化的传统起到了重要作用。

藏族民间的转山仪式研究

藏族民间的转山仪式研究

藏族民间的转山仪式研究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中的转山仪式被认为是一种祈求平安和祈福的仪式,至今在藏族地区仍然保留着。

本文将对藏族民间的转山仪式进行研究,探究其历史渊源、仪式形式、意义和传承等方面。

一、转山仪式的历史渊源转山仪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山神崇拜。

在藏族地区,山被视为神圣的存在,山神被认为是守护着当地百姓的神灵,人们会定期举行转山仪式,以示对山神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据史料记载,转山仪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藏族古老的宗教信仰中,它是一种祭神祈福的仪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感谢、请求神灵保佑农作物丰收、人民平安。

而在藏传佛教传入藏区后,转山仪式也与佛教有了密切的联系。

藏传佛教中有许多与山相关的信仰活动,比如转经山、转山路或者是转山节等,这些都与转山仪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转山仪式既有着古老的民间宗教信仰的痕迹,也融入了佛教的教义和仪式。

二、转山仪式的仪式形式转山仪式一般会在每年的特定日期或者特定节气进行,具体时间是根据当地的传统风俗和历史习惯而定。

在这一天,当地的百姓会提前做好准备,精心布置场地,等候着转山的仪式开始。

在转山仪式的前一天,参与者会进行净身净心的仪式,以求得纯净的心灵。

在转山当天,参与者会穿上民族盛装,手持各种器物和祭品,开始集体转山。

转山的路线通常会经过当地的重要山头或者山水灵动的地方,并且在转山的路上会进行吟诵经文、祈祷和敬献祭品等仪式。

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们会表达对山神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恩之情,同时也会祈求来年丰收、家庭平安、身体健康等美好的愿望,因此转山仪式也成为了藏族百姓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三、转山仪式的意义转山仪式在藏族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统和习俗。

在转山仪式中,人们不仅仅是在祈求神灵的保佑,更是在通过一种仪式活动来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也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族群之间的凝聚力和联结力,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和集体认同感。

苯教介绍之四:苯教信仰的主要神灵

苯教介绍之四:苯教信仰的主要神灵
塞喀五神——贝塞恩巴、拉都托巴、卓却卡迥、格措、金刚撅(降魔撅)这五位神都属灵 人恐怖护法神祗型。
天神、耀神、箭神——天神不同于早期原始宗教的赞神。《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写 道:“天神自天空降世,在天空降神之处上面,有天父六军之子,三兄三弟,连同墀顿社共为7 人,墀顿祉之子即为聂墀赞普。后降临雅碧地方,来做雅砻大地吐蕃六牦牛部之主宰。”据说吐 蕃最早的七王(天赤七王)即聂墀赞普、牟墀赞普、丁墀赞普、索墀赞普、梅墀赞普、达墀赞 普、赛墀赞普。至止贡赞普,虽为天神之子,但秉具常人之形体,同时与常人殊异,具有飞升 天界之极大变幻神通,狂躁骄慢。结果与臣下罗阿比试武艺、砍断了天绳,所以未能返回天 界,此后,历代赞普由于没有天绳可返回天界,只好将尸体放在人间了;曜神,其数各说不 一,有说7个的,即金、木、水、火、土五星加日、月;有说十个的,即金、木、水、火、土五 星加罗猴头、罗猴尾、日、月、彗星;有说十二个的,即八阳曜加四阴嚁;箭神,为婚礼仪式 上所供三支箭:一白箭翼神箭,为五位神主依托处,婚使带来的聘礼之一;一双重环纹生命 箭,是男子的象征,新郎的箭;另一金箭代表父亲送给女儿的礼物。箭神还是福运的象征物, 每个藏族人家几乎都要供一支九节神箭在家神旁,这种特殊象征性习俗,其源流久远至原始 宗教时期。
苯教介绍之四:苯教信仰的主要神灵
1、原始苯教主要神灵
年神(山神)、赞神、龙神——三大神都是原始宗教的神灵,分别住于天界、地界和地 下。他们是西藏三界守护神,后成为苯教的主要神灵,说明苯教文化是藏族远古原始文化的延 续和承传。
土主、家神、灶神、帐篷神——土主,具有龙神和年神的双重特点,此类神抵分管着一段 地面的山和山上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守护着地下的宝藏;保护部落及家庭平安、人畜兴 旺;在有些场合下还充当战神和财神的角色;如灶神在苯教著作中被认为是现实世界的国王巴 桑奔波赤与曲坚木杰莫所生的第七女恰则杰莫,它既是财神和母牛女神又是马神、牦牛神、羊 神、山羊神门神等神之母。

藏族的山神信仰

藏族的山神信仰

藏族的山神信仰
张宗显
【期刊名称】《中国西藏》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在藏族地区,不论是苯教信徒,还是藏传佛教信奉者,一般都认为神灵聚族而居,且多在高山之巅盘踞。

所以藏区境内的高山便成了神话中山神的住处。

大山有大山神,小山有小山神。

这些山神不仅各有各的来历,而且还各有各的形象和作用。

膜拜它供奉它,它就能让你心想事成:长者健康长寿、小伙子更帅、姑娘更美丽、放牧者牛羊成群、务农者人寿年丰。

【总页数】5页(P85-89)
【作者】张宗显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324
【相关文献】
1.藏族信仰崇拜中的山神体系及其地域社会象征--以热贡藏区的田野研究为例
2.当代藏族山神信仰的复活与变异——以“祁连山·格萨尔·东纳拉孜”为例
3.植物、动物、人与山神:嘉绒藏族山神信仰的本土知识体系——对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
4.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的山神信仰
5.藏族山神信仰溯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神山:四教合一的宇宙中心

西藏神山:四教合一的宇宙中心

西藏神山:四教合一的宇宙中心西藏,世人眼中的充满着魅力与神秘的世界屋脊。

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些原始自然而又奇异诡谲的自然风景,更在于他那迷一般的历史和神一样的宗教文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看懂了西藏宗教,也就了解了西藏的历史。

这是一片由神主导心灵的土地,从距今三千多年,产生于阿里高原的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到公元八世纪至今,由一代雄主松赞干布从汉地和尼泊尔引入的佛教,西藏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教合一的历史。

而当我们这些外来人试图去了解的宗教和历史时,我们会发现有一处地方是无法绕开的。

它不是布达拉宫,尽管那里如今金碧辉煌但那不过是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的皇宫;它也不是大昭寺,尽管那里如今也是万民崇拜,但也仅是属于佛教的圣地;它不是珠峰,虽然同样终年积雪,但在亿万信众的心中,世界之巅永远也比不上“宇宙的中心”。

它是冈仁波齐,横贯西藏的冈底斯山脉的主峰。

“冈”是藏语“雪”的意思,“底斯”是梵语“雪山”的意思,而岗仁波齐藏语意为“宝贝雪山”(也称“神灵之山”),梵语意为“湿婆的天堂”,也就是印度神话中“神的天堂”。

山间的250多条冰川,将源源不绝的水源通过雅鲁藏布江、恒河与印度河带往四方,也孕育了各地的文明。

纵观世界的宗教史,能被多个宗教共同尊为圣地的地方屈指可数。

但即使是世界文明的“圣城”耶路撒冷,也仅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而身处贫瘠荒漠高原的“冈仁波齐”,却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四个认定为“宇宙的中心”。

每年,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内陆的朝圣队伍都是络绎不绝。

进入阿里的短短几天,我们就遇到数十支这样的队伍,他们或是个人独行或是举家前往,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散尽家财、不远千里、历经艰辛,所为的也都是那无比神圣的冈仁波齐。

转山是来自不同地方朝圣者最常采用的方式。

来神山朝圣,是一个佛教徒或印度教徒乃至于苯教徒或印度的耆那教徒一生中的最大夙愿。

绕神山一周的距离是52km,藏传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顺时针转,而苯教徒则是按逆时针绕行的。

墨尔多神山及嘉绒藏族的山神崇拜

墨尔多神山及嘉绒藏族的山神崇拜

墨尔多神山及嘉绒藏族的山神崇拜墨尔多神山及嘉绒藏族的山神崇拜墨尔多山位于大小金河之间,南北走向,跨马尔康、金川、小金、丹巴,处于嘉绒腹地,是嘉绒的名山。

墨尔多主峰高耸入云,四周的群山,山山面向墨尔多,犹如“千山共捧,万人齐朝”的壮观景象。

墨尔多山南仰看犹如绿色的宝瓶置于地毯上,北看似一尊巨佛跨着猛狮奔驰。

在山顶可望风景名山四姑娘山的英姿,峨眉山的金顶,岗底斯山的雪顶。

由于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象变化,自然变化形成了许多奇观和神秘现象。

引起生活在这一带的嘉绒藏民的仰慕和崇拜。

墨尔多山主峰象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山顶的积雪和云母砂金岩体,在阳光的照耀下光芒四射,山腰云雾飘缈,神秘莫测,山腰下部有一笋壮巨石,高500余米,雄立挺拔,峰顶有一小喷泉对天喷射,其妙无比。

石笋峰对面是一沟谷,沟是陡峭的红黄交错,状如人之腹的岩壁。

岩壁下有一深不可测的溶洞,到洞口需攀越悬梯才能到达,洞口底矮狭小,侧身方能进去,通道狭小曲折,出洞口也狭小无比。

一两米长的木棍无法带入和带出,猎人经此到洞内避雨借宿,都需要把枪留在洞外藏好。

但洞壁内很宽敞,洞壁的岩纹形成变化多端绝妙无比的图案和壁画。

一根十多米长,砍刻有十八节阶梯(每节有半米多高)的独木梯顺着洞壁搭向出洞口,这便成了千古之谜,是何人何时带进的,如何带进的,这无法解开的谜更增加了墨尔多山的神秘,人们称此洞为“神仙洞”。

在“神仙洞”左侧的山体上,是“勒乌埔”,悬岩绝壁下是长长的岩缝和岩洞,岩脚下流淌着清清的泉水,岩壁上有很多奇妙的图案,传说有缘者可见岩壁上有二十一尊不同造型的观世音佛像。

顺岩脚有不少岩洞和岩窝,依岩洞不少前来修行的喇嘛、和尚、道士修有不少各具特色的修练场所。

岩脚有一眼小泉,传说泉水可治三百余种病,还可预照祸福,泉水充足清彻透明,不仅可以治病,而且预示着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六畜兴旺。

泉水细小混浊,预示有灾害出现,粮食欠收,牲畜多病,人要饮用就会染上麻疯。

从勒乌埔向东斜行七八里地,就到了“桑旦埔”,一个大山洞,外形象一顶帐篷,洞内宽阔,顶部呈一莲花形盖顶,正中形似人肚,整个屋顶又好似一尊大佛俯卧,洞内形成一种天然庙宇,有经堂、转经阁、储藏室和茶房等。

藏民族传统信仰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藏民族传统信仰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藏民族传统信仰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藏民族在距今数万年前的原始氏族时代,他们对大自然所知甚少,对自然现象了解不深或一无所知。

例如雷击闪电、山洪暴发、野火烧山、四季更替、日出日落、花开花落等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无法做出科学解释,尤其自然灾害和各种毒蛇猛兽侵害原始人群生命安全而他们又无力抵抗或防止,由此产生本能的敬畏大自然的恐惧心理。

使他们不敢轻易捕杀飞禽走兽,不敢轻易伤害花草树木,不敢轻易砍伐森林,不敢开发惊动山川湖泊,这从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生态的效果,这是原始社会藏人生态保护观的形成之始。

宇宙观与自然生态保护藏民族的宇宙观是以神话故事形式解释的,苯教经典《黑头矮人的起源》和帕竹・降曲坚赞著的《朗氏家族史》等著作中,都有这样一个神话记载:在创世之前,宇宙处于空的状态,接着有光产生;光的出现使空间有了冷暖的区别并由此导致冷霜的出现,冷霜形成水珠及水塘,水中又产生薄膜并经波浪滚动形成一枚卵,这个卵即是宇宙最原始的生物,它孵化出一黑一白两只鹰,双鹰交配而生出三枚有三种颜色的卵:黑卵、白卵与花卵。

其中白卵与黑卵分别生出光明与黑暗两界的诸神,花色卵则生出混沌状的肉团生灵,名叫孟兰兰伦伦。

该生灵用意念而生出身体器官,它成型后,通过祈祷与发愿的力量,创造了穆神、恰神、祖神三大神系及其居住地,世界的构造亦由此而形成。

穆神系产生了辛饶苯教,恰神系导致黑头矮人出世,祖神系是牲畜的起源。

此后,恰神世系中的雅拉达珠神第三十七子降于大地进行人类世系的创造,他娶了一个曾用布制成猕猴形状来代替即将来临的人类承受灾祸的女子为妻,生下廷格王子。

廷格王子又先后娶恰神女、穆神女、墀族女为妻,分别生下名叫吐蕃、汉地、霍尔、南诏及于阗等众兄弟。

廷格王又与聂神女结合,生下人类的近亲四兄弟:猕猴、獾、棕熊等。

有一天,廷格王子被他的四个人类儿子邀请喝茶,因预料儿子们会由此产生纠纷而自缢。

他死后,众兄弟仍然存在纠纷,他们为瓜分父亲的遗体而争吵,最后在神的仲裁下,吐蕃得到包括父亲头颅在内的尸体的上半部,霍尔得到尸体的中间部分及拇指,汉地得到心脏及尸体的下半部分。

藏族神山最好的祝福语

藏族神山最好的祝福语

藏族神山最好的祝福语
藏族神山传说即传说中的神山,又被称为昆仑山。

它位于中国西部,是藏族文化及历史的
象征,其传说也博得了深远的信仰。

藏族信仰之中神山象征着和谐,是信仰内涵物与本身联系,也是藏传佛教信仰象征智慧和爱的基石。

传说中的神山就像一座桥梁,把平凡的人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藏族的团结精神反映在藏族神山传说中,将藏族的愿景塑造成一个充满德行美德的家庭,
在这种家庭中,藏族人们依靠己力孜孜以求取长远的和谐。

面对敌视的世界,藏族人对他们的信仰总是看作是他们的家庭,而藏族神山传说则是作为
藏族人民之间最珍贵的愿景,无论是老幼,能够把这样的精神传承给子孙,让他们拥有一
个平安和谐的家园,这就是藏族神山传说最好的祝福语。

诸位从各自的心绪中感受到了祝福语,在藏族神山传说中,它是一句祷词,对这个家庭的平安和谐而实践着:“天父母祝你长寿,安康家庭,把和谐传承给你的子孙,把和平带入
你的家庭。


此祝福语饱含着深刻的愿景,希望藏族人民能够多多努力,共同实践,让这个家庭拥有更
多的和谐,把家庭建筑成为一个和谐的、富有关爱的家庭,让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能够获得
幸福。

最后,我们深深地期盼,藏族家庭能够永远保持团结,平安和谐,把祝福语久久藏在心中,把幸福带给家庭和子孙!。

藏族的民间信仰

藏族的民间信仰

藏族的民间信仰藏族的民间信仰内容简介:古老的藏族有着内容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崇拜。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近现代藏族民俗得以了解;另一方面,藏族民间信仰的许多内容被后起的本教乃至本土化的佛教所吸收,已经融入到本教、佛教中去了。

因此,藏族本教、佛教中的一些内容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古老的藏族有着内容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崇拜。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近现代藏族民俗得以了解;另一方面,藏族民间信仰的许多内容被后起的本教乃至本土化的佛教所吸收,已经融入到本教、佛教中去了。

因此,藏族本教、佛教中的一些内容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源头同样可以一直找到民间信仰中去。

藏族的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可谓包罗万象,既有各民族共同信奉的灵魂崇拜等对象,也有它特殊的崇拜物,如牦牛、箭等。

就大范围而言,可分为动植物崇拜、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等几大类。

一、动物崇拜藏族崇拜的动物对象主要有猕猴、牦牛、羊等,另外还有犬、狮子、鸟(鹏)等。

1 、猕猴崇拜一提起藏族的猕猴崇拜,我们就会立刻想起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也见诸于许多史籍的猕猴演变为人的传说。

而且在西藏山南地区的贡保山上至今留有猕猴洞、泽当(猴子玩耍坝)以及据说是由猕猴向人转变时下种青稞的第一块土地。

这则有关藏族起源的以猕猴为中心的传说,记载较为详尽的是《吐蕃王统世系明鉴》:有一受观音点化的猕猴在山岩上修行,为一罗刹女纠缠,要求成为夫妇,猕猴不免,罗刹女苦苦哀求,猕猴征得观世音的同意,与之结为夫妻,生了6 个猴急,将它们送到水果丰盛的地方。

三年之后猕猴前去看视,猴患已增至500 个,树上的果实吃完,群猴饥饿呼号。

父猴再往普陀山向观音求救,观音队须弥山的缝隙中取来青稞、小麦、豆子、募麦、大麦芽,撒到地上,大地便长出不种自收的五谷。

猴崽们饱食五谷,身毛与尾渐短,会操人语,便成为人,以树叶为衣。

猕猴与罗刹女结为夫妻后,生下6 个猴患,他们分别由轮回六道的生灵投胎而来,固而性情不同:同地狱投生的猴崽,面色暗黑,能耐苦;由饿鬼处投生的猴崽,面貌丑陋,贪吃饮食:由畜牲处投生的猴崽,粗笨懒惰,性情顽固;由人间投生的猴崽,见多识广,细心小气;由非天处投生的猴崽,身体强壮,容易嫉妒;由天神处投生的猴崽,深谋远虑,性情善良。

藏族民间的转山仪式研究

藏族民间的转山仪式研究

藏族民间的转山仪式研究作者:曲桑卓玛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8期【摘要】藏族山神文化是藏族民间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之一,是至今为止保留较为完整的集体表象,象征着藏民族的文化记忆。

阿尼玛卿山神在安多藏区的地位很高,其形成、演化过程伴随着藏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具有多种文化背景,又有不同时代的层层积淀。

藏族同胞对神威深信不疑,并且阿尼玛卿与格萨尔的关系十分紧密,它的神威更是拥有不可替代的部分,也就成为了朝拜之地。

每逢朝拜时间,香客络绎不绝,尤其藏历“马年”更是达到几十万人。

香客们携带简单的行装、炊具、食物,顶风冒雨、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以顽强的毅力绕山一周,才算是尽了虔诚的膜拜之心,达到消除罪孽,灵魂升华的目的。

完整的转山仪式分为前期准备、山前煨桑、转山。

有些神山在山顶还会有煨桑台进行煨桑仪式,每个神山的转山过程大同小异。

藏族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阿尼玛卿雪山的敬仰和虔诚以获得雪山众神的保佑。

一、转山准备阶段煨桑的过程:首先信徒要将煨桑物品一次摆放在煨桑台上,最下面铺上一层厚厚的柏树树枝助燃、一次往上是食物类(水果、干果、糖、酸奶),然后是桑资、再放水、牛奶,最上面放酥油,用风马助燃将柏树树枝点燃。

开始冒烟后,信徒开始围绕煨桑台念赞词(赞雪山、赞格萨尔等),不时挥舞风马旗、吹响海螺、并把风马抛撒在空中。

整个过程需要20分钟。

煨桑主要是将祭品点燃后烧出烟,以烟的形式祭祀神灵。

煨桑还是一种净化行为,它会把存在的每一格污点和秽物都排除干净;还有一种意思是祭祀献供,祭祀神灵,通过献供祭品,祈求神灵保护。

民间有一种说法,祭祀过程中产生的“香气”,可以到达云霄,直达天上神灵的住所,通过洁净的烟将贡品献给神佛,想要祈求神灵能够保护众生,保佑自己。

愉悦神灵是祭祀煨桑的主要目的,希望神灵都被自己所依靠,帮助自己“解决”难题。

在询问过程中家里不断提醒我不能触碰煨桑物品和煨桑台,从而反映出在煨桑过程中女性是禁止靠近的,信徒的妻子在到达目的地以后,并没有离开过汽车,一直都是在远远的观望。

信仰的力量 冈仁波齐转山实录雪山篇

信仰的力量 冈仁波齐转山实录雪山篇

信仰的力量冈仁波齐转山实录雪山篇信仰的力量:冈仁波齐转山实录雪山篇1.引言信仰是激励人们奋发向前的一种力量,它超越了个体的局限,使人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而冈仁波齐转山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朝圣之一,也是信仰的象征。

在雪山环绕的冈仁波齐山脉中,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信徒前来朝圣,经历着身心的历练与洗礼。

通过记录一次冈仁波齐转山的实录,我们将深入探讨信仰的力量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冈仁波齐转山的背景和意义冈仁波齐转山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仪式之一,旨在寻求内心的净化与觉悟。

信徒们相信,通过围绕冈仁波齐山脉转山,他们能够显现出自己的虔诚与忍耐,并获得心灵的升华与超越。

这个仪式对信仰者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心灵之旅,同时也是一种身心的锻炼,将信仰变成行动。

3.冈仁波齐转山的实录:雪山篇3.1.准备阶段在准备转山之前,我和几位朝圣者一同聚集在冈仁波齐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准备好了所需的物品,包括食物、衣物和装备。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行程和安全规划,确保能够顺利完成转山的旅程。

3.2.出发与迎接挑战当天清晨,我们出发了。

冈仁波齐山脉高耸入云,寒风凛冽,同时也透露出一股肃穆的气息。

我们沿着山路缓慢前行,徒步涉水越过冰冷的河流和崎岖的山道。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身心挑战,但坚定的信念驱使着我向前。

3.3.信仰与希望的力量在转山的过程中,我目睹了许多信徒顶着风雪、跋山涉水,虔诚地朝拜和祈祷。

他们的坚持以及凝聚在一起的信仰力量,让我深深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是如此的伟大和激励人心。

正是这股力量,让人们能够超越自我,超越困难和痛苦,无论是在冈仁波齐山脉的高海拔、严寒的环境下,还是在人生的低谷时刻,信仰都给予了人们希望和勇气。

3.4.反思与人生启示在转山的过程中,我反思了自己的信仰与内心的追求。

冈仁波齐转山是一次与自然和宇宙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我明白了信仰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它更是一种指引个人行为、思考和生活的准则。

西藏那曲-那曲的宗教信

西藏那曲-那曲的宗教信

大多数藏北人笃信宗教,人们既对大自然顶礼膜拜,相信万物有灵,也追求来世的幸福,虔诚供奉佛法僧三宝。

在藏北最古老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牧人们至今还将藏北的许多高山和湖泊视为神山圣湖,每年朝山转湖,加上美丽的神话传说,大自然的造化之物,变成了有着肉身凡胎一样的喜怒哀乐。

在草原各部落,还有一种能通灵的"拉巴"神人,他们能让神灵鬼怪附体,代表神向凡人发号施令,也能帮助人治疗各种怪病。

藏北历史上属于象雄古国的一部分,在雄厚的自然崇拜基础上,传统的本教也盛极一时,流传至今。

随着佛教的不断兴盛,其势力也逐渐向藏北渗透,藏传佛教的各教派都向藏北地区扩张势力,各自传播教义,发展信徒,建立寺庙。

据1960年统计,那曲地区(当时称黑河)不包括后来划入的嘉黎县、比如县的白嘎区和索县的江达区一带的寺庙,全地区共有寺院109座。

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中,那曲100多座寺庙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珍贵文物和经典毁于一旦。

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落实,绝大部分寺庙得以恢复,宗教文化又趋繁荣。

目前,那曲地区共有本教寺庙23座,噶举派寺庙25座,宁玛派寺庙18座,格鲁派寺庙48座,各种拉康、日追、仓康120多座,完全满足广大信徒的宗教信仰需要。

这些寺庙在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发扬爱国爱教精神,潜修教义,认真讲听修行,弘扬佛法。

广大信徒虽然供奉不同的守护神,但对各教派都持以相同的虔诚和尊崇,依照教义,弘扬十善,抛弃十恶,行善积德,念经修行。

藏族山神文化的当代价值

藏族山神文化的当代价值

藏族山神文化的当代价值
藏族山神文化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藏族山神文化代表了藏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这种崇拜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山神文化提醒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保护,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实践。

其次,藏族山神文化融入了丰富的民间故事、神话与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价值观念的追求与理解。

这种文化遗产通过口头传递和艺术表达的方式,传承了民族的智慧和历史记忆,丰富了文化多样性,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此外,藏族山神文化还促进了社会的凝聚力和一体感。

山神信仰作为藏族传统的宗教形式,它在社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民众提供了一种共同的信仰和精神归属。

这种文化信仰和仪式活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帮助,促进了社区团结和社会和谐。

总之,藏族山神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我们应当尊重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它的正能量。

藏族远古宗教信仰苯教

藏族远古宗教信仰苯教

藏族远古宗教信仰苯教藏族远古宗教信仰:苯教2008-05-09苯教,俗称黑教,又称"本波教",因以"十"雍宗图符为教徽,亦称雍宗苯教。

相传约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古象雄王子辛饶•米沃且创建。

苯教应当是区别于佛教的称谓。

佛教没有传入藏区以前,人们把施行各种仪规和念诵咒语等以使其发挥诅咒作用的人称为苯波,而对这些活动则叫做"苯"。

一、苯教的缘起及形成苯教是植根于蕃域高原原始公社时期的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有的亦称之为原始苯教。

它起源于原始先民对天地、山水、日月星辰等大自然的变化和存在有着不可思议的神秘感,对于天灾,瘟疫、风雨、雷电等等现象不可理解,于是对自然物产生了敬畏和崇拜心理,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地方区域性的宗教信仰。

苯教的发祥地是象雄,即今以阿里为核心的广大地区。

苯教始祖辛饶•米沃且即出生于象雄魏摩隆仁。

"象雄"一词在象雄语中意为鹏地,即大鹏鸟所居之地,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就产生过极高的远古文明,史称古象雄文明。

并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象雄文,亦称雍宗苯教神文。

古象雄部曾统一了号称十八万户部落的十八国。

建立起了威震中亚的古象雄王国,并经历了有影响的十八代象雄王朝。

古时的象雄王国一度曾成为整个藏族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和宗教王国。

其势力和影响遍及中亚、西亚、南亚、西伯利亚、中原汉地。

在辛饶•米沃且之前,象雄存在着各种原始崇拜仪式,象雄人早期尊大鹏为图腾,随后出现"仲"。

即口传历史故事的说书人、道过去者。

嗣后出现了"迪鸟"卜巫,即占卜未来者。

继而出现"苯教",即诵经祭神,为现世人除障者。

而辛饶•米沃且统一了这些原始的"苯教"。

辛饶•米沃且在世时,把祭魔苯波称魔苯,把祭赞苯波称赞苯,魔苯和赞苯大约在辛饶•米沃且出世以前的几百年间就己产生了。

得荣县中木村神山崇拜及其社会功能

得荣县中木村神山崇拜及其社会功能

得荣县中木村神山崇拜及其社会功能作者:格绒达瓦恩珠志玛来源:《人间》2016年第29期摘要:冈底斯山脉和卡瓦格博是西藏较为著名的神山之一,西藏的信教群众非常崇敬冈底斯山脉和卡瓦格博等神山。

神山崇拜作为西藏先民自然崇拜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藏族原始信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神山崇拜发挥出更多的社会功能。

本文从宗教学和人类学角度对得荣县贡波乡中木村神山崇拜及其社会功能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字:中木村;神山崇拜;社会功能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51-01一、西藏神山崇拜冈底斯山脉和卡瓦格博是西藏较为著名的神山之一,西藏的信教群众非常崇敬冈底斯山脉和卡瓦格博等神山。

神山崇拜作为西藏先民自然崇拜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藏族原始信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神山崇拜发挥出更多的社会功能。

人类对自然物进行祭祀崇拜,主要是在特定时代相信自然物背后隐藏着具有超自然力的神灵。

二、得荣县中木村神山崇拜得荣县贡波乡中木村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地,中木为藏文音译,藏语意为母牦牛耕耘沃土的地方,中木村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闻名于西藏东部。

中木村的藏民起初信仰西藏原始宗教苯教,后来藏传佛教传入开始笃藏传佛教,虽然如今大部分藏民信奉藏传佛教,但也保留了大量的苯教仪轨,诸如神山崇拜、神湖崇拜。

中木村的神山主要包括搭建吉松、扎南边松、尕易、马克夏琼、董钮等;主神山搭建吉松由僧人一名、俗人一名、密咒师一名组成,属相为老虎。

目前民间现存的搭建吉松赞有两种,一种是密咒师念诵的《旧搭建吉松赞》,作者不详,另外一种是竹瓦寺桑登康参转世活佛阿勒顶喇嘛琼撰写《搭建吉松赞》,前者一位散文的形式存在,后者以诗歌的形式存在。

中木村的神山崇拜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供养风马旗;民间称山神以风作马穿的形式在各地活动,所以祭拜神山时风马供养得越多飘得越高越好,象征着运势更好。

另外一种是煨桑,以五谷杂粮供养山神。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宗教信仰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宗教信仰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宗教信仰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

作为西藏文化的象征和重要的宗教圣地,布达拉宫承载着丰富的藏族传统宗教信仰。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播、信仰体系、建筑特色以及对信徒的意义等方面系统介绍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宗教信仰。

一、佛教的传播与布达拉宫藏区的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而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与布达拉宫密不可分。

据史书记载,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将娘娘神迹带回西藏后,娶了尼泊尔公主文成公主,从而奠定了布达拉宫作为佛教圣地的基础。

此后,布达拉宫也成为西藏佛教教义传播、文化交流和学问研究的中心,吸引了无数信众和学者前来朝拜和学习。

二、藏族传统宗教信仰体系藏民族传统宗教信仰体系主要包括藏传佛教、本教、土教和萨满教。

其中,藏传佛教是最广泛的信仰体系,布达拉宫也是藏传佛教的最高殿堂。

布达拉宫内有各种佛殿、经堂和经院,供奉着无数的佛像、经卷和传世珍品。

藏传佛教注重修身养性、修福积德、智慧开悟,其信仰体系与西方世界的佛教有一定的差异,更加强调各种神秘的法门和密传教义。

三、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作为世界遗产和中国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达拉宫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其建筑特色与藏族传统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

布达拉宫倚山而建,由红白两座宫殿组成。

红宫以红色屋顶为特色,是达赖喇嘛的居所和政教中心。

白宫则是夏季的佛事场所。

整个宫殿建筑庄严肃穆,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融合了印度佛教寺庙和藏族民居的特点,体现了藏族传统宗教信仰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布达拉宫对信徒的意义对于藏族人民而言,布达拉宫是他们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圣地。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都会前往布达拉宫朝拜,虔诚地祈祷与静心。

布达拉宫代表着信众追求内心宁静与超脱的心灵净土,也象征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无论是信仰佛教的僧尼和居士,还是芸芸众生,布达拉宫都是他们心灵的寄托和感受宗教圣洁的地方。

结语:布达拉宫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藏族传统宗教信仰。

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的山神信仰

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的山神信仰

The Worship of Divine Mountains in Tibetan
Folktales in Kangba Areas
作者: 蒲华军
作者机构: 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四川康定626001
出版物刊名: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2-10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山神 信仰 康巴藏族 民间故事
摘要:山神信仰是藏区原始信仰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藏族其他原始信仰一起构成了藏民心中完整而神秘的神话世界.山神是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大量出现的一个特定形象,其来历有自然的神化、神的自然化、自然与神的二重构三个方面.山神信仰源于原始自然崇拜,在苯教中得以“合理化”与系统化,在佛教中被全盘吸收与改造,使山神信仰在藏民的幻想世界中得以延伸和深化.在民间故事中,山神是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复体,并形成独特的“山-人-神”的藏族民间叙事的三维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的山神信仰
在藏族地区,不论是苯教信徒,还是藏传佛教信奉者,一般都认为神灵聚族而居,且多在高山之巅盘踞。

所以藏区境内的高山便成了神话中山神的住处。

大山有大山神,小山有小山神。

这些山神不仅各有各的来历,而且还各有各的形象和作用。

膜拜它供奉它,它就能让你心想事成:长者健康长寿、小伙子更帅、姑娘更美丽、放牧者牛羊成群、务农者人寿年丰。

藏北牧区的一位老牧人说:山神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崇拜,是因为它能呼风唤雨,下雪和冰雹,能保佑我们平安健康,牲畜兴旺,也能降灾降难,危害我们。

山神像天、地一样不好不坏,亦好也坏。

我们敬重它、恳求它、拜服于它。

山神比任何一种神灵更容易触怒。

凡是经过高山雪岭,悬岩绝壁,原始森林等地方,都必须处处小心,最好不要高声喧哗,大吵大闹,否则触怒了山神,立刻就会召来狂风怒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泛滥成灾;若是冬天,就会风雪弥漫,铺天盖地,因此,山神被尊为灵验的神。

同时山神经常以骑马的猎人形象巡游在高山峡谷之中,人很容易面对面地碰到他们,一旦触犯,轻者患病,重者死亡。

在藏族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中,对山神的崇拜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说它是藏族原始崇拜的基础。

先民们认为藏区的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灵。

这些神祗和精灵主宰着人们的吉凶祸福。

这是由于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高原多山,崇山峻岭几乎比比皆是,那些险峻的山峦,都被视为有神祗和精灵存在。

我们知道,自然崇拜的对象,是直接为人们感官所觉察的自然力和自然物为崇拜对象的,这就是藏族先民之所以对山神特别崇拜的原因。

即使在后来,当佛教传入藏地,全藏区成为政教合一的时期,山神在藏区的民间,仍是人们主要信仰的神灵。

在藏族先民的心目中,山神是享有很大的权力的,它主宰着风雨雷电、狩猎、采集的丰歉。

不过这种权力的赋予,是随着社会生活发展而在逐渐扩大的。

在原始宗教形成时期,由于高原气候多变,多有雪雹之灾,藏族先民便认为,这是山神在云层中吐毒水而形成的;狩猎和采集的丰歉,都是山神的惩罚和赐予。

到今天藏族的某些禁忌,仍与山神的喜怒有一定关系。

例如人们路经高山峡谷,悬崖绝壁和原始森林时,是不能大喊大叫,高声喧哗的。

到了吐蕃王朝止贡赞普时代,由象雄传来已初具教义的苯教,便把藏族先民原始自然崇拜中的山神,吸收为自己的神祗,所不同的是苯教赋予了这类神祗更大的权力,名称也与苯教的“念神”合二而一或被取代。

按苯教徒的解释是:“山神之所以成为念神,是
因为山是念神附着之地”、“念神的根基虽在空中和光明之处,但其主要的活场所在高山峡谷之中。

到这时的念神,已不仅止于山神时代的主宰风雪冰雹和狩猎、采集的丰歉,它还主宰着天时地利的顺逆,生物的兴衰繁减,人们的安危生死,甚至瘟疫的传播和消除也划归它的职权范围。

根据藏族民间的传统信仰,认为藏地有四大神山:卫藏地区的神山雅拉香波;北方羌塘的神山念青唐拉;南方神山库拉日杰;东方神山沃德巩甲。

这四座神山是藏区神山的代表,是佛教传入以前藏族原始信仰中崇拜的山神。

四大山神与其它五座著名山神组合在一起,组成山神体系的核心,称为“世界形成之九神”。

九位山神是沃德巩甲、雅拉香波、念青唐拉、玛卿伯姆热、蛟卿顿日,冈巴拉杰、雪拉居保、觉沃月甲、西乌卡日。

除此之外,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还有自己特定的山神。

例如,藏族果洛部崇拜的大山神年保玉载匝日,西藏西部的神山冈底斯,定日地区的长寿五姊妹女山神等等。

关于山神的神话颇丰,现就以阿尼玛卿山神话为例记述于下:
从前有一个叫俄德巩甲的老人,为了使藏区百姓解除灾难,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便派他的八个儿子去帮助他们,七个儿子去了藏北和康巴,老四被派到安多去。

临别
时,老人对老四说:“儿呵,这次出远门,任重道远,一定要多多保重。

千万记住对头上有辫子的人要有慈父一般的感情;对背上有装饰品的人要有慈母一般的感情;对与你同龄的年轻人要有兄弟一般的感情,只有具备这三样,你才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只有得到安多人的信任和帮助,你的事业才会成功。

”并相约在藏历马年父子在安多相会。

拜别父亲后,小伙子日夜兼程,风餐露宿,翻过九十九座大山,涉过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九十九个大草滩,风尘朴朴,来到了安多。

安多地区由于妖魔作怪,连年受灾。

夏日里洪水泛滥,山中猛兽出没无常,坏人伺机残害百姓。

妖魔所到之处,鬼哭神嚎,秃鹰低旋,尸骨遍地,惨不忍睹。

小伙子牢记阿爸临行嘱托,尊老爱幼,团结民众,用他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很快消灭了妖魔,降服了猛兽,惩办了坏人,从而使安多地区的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被推举为安多首领。

由于他的业绩感动了天神,还被天神封为护法神,授权由他掌管安多地区的山河沉浮和沧桑之变。

光阴荏苒,不觉已到了藏历马年,父子相会的时间。

这一天,风和日暖,万里无云,当由一千五百名骑着降伏的各种猛兽,手持大刀、长矛的人身兽头的骑士组成的队伍,迎接沃德巩甲来到黄河源头时。

安多各地百姓早已汇聚在宫殿四周迎候。

见过大礼。

沃德巩甲举目望去,一座九层白玉琼楼屹立在面前,水晶的墙壁,金银的屋顶,玉石的台
阶,珊瑚的房脊,玛瑙的房梁,雕梁画栋,豪华无比。

下得楼来,沃德巩甲父子依次就座,略事休息,即来到殿外与百姓相见,众百姓拿出新鲜的糌粑,刚打出来的酥油茶,刚出锅的羊肉、血肠、热气腾腾的煮蕨麻,香喷喷的青稞酒献给沃德巩甲父子。

这时鼓声大作,歌声四起,小伙子和姑娘们跳起“玛多果卓”,歌手们唱起赞美的颂歌。

人们尽情地跳,尽情地唱,也唱不完沃德巩甲父子的恩情。

忽然间,雷声大作,云雾四起,白玉琼楼宝殿在云雾中冉冉上升,转眼间一座冰雕玉砌的雪山拔地而起。

为了纪念英雄,以黄河为姓的当地百姓,把这座雪山叫“阿尼玛卿”,藏语,即大玛氏先祖老翁神山。

每逢藏历马年,人们怀着无限虔诚的心情,来到这里参加由沃德巩甲父子化身组成的“斯巴其合县拉沟”的聚会。

阿尼玛卿山是当地人的称谓,一般称作玛卿伯姆热山神,又称伯姆卿姆热,位于青海湖南岸。

据说,阿尼玛卿山山神有三百六十个兄弟神相伴,简称三百六十个“玛”,阿尼玛卿山山神,被描绘成穿护胸甲的金身,披白色斗篷,身上缀满了各色宝石,右手挥舞缚有旗帜的长矛,左手托着装满宝石的供器。

左手腕搭了一个用鹰皮做成的口袋,骑一匹白马,一说他骑的是一头绿松石鬃毛的狮子。

雅拉香波山神,又叫斯巴大神雅拉香波,简称大神香波。

雅拉香波山神的居住地在雅隆河谷的雅拉香波山上,它是雅隆河谷所有本地神和土地神的首领,后为莲花生大师收为佛教的护法神。

传说它常以一个大白牦牛的身形显身,从嘴里不断喷出雪暴,是一个躯体白如海螺,穿白衣服并化身兽形的神灵。

它在“世界形成之九山神”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沃德巩甲山神。

敦煌古藏文手写卷本中多次提到雅拉香波,说“雅拉香波乃最高山神”。

谢继胜先生认为:事实上雅拉香波并不是藏区较大的山脉,主要是雅拉香波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雅拉香波雪山所在的雅隆河谷,是吐蕃最古老的部落繁衍之地,是农耕区。

根据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人总是首先注意到自己身边的事物。

他们奉为神灵的自然物,最初是以自己活动范围以及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开始的。

河谷地带的自然环境与古代雅隆部落先民的物质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位于这一地区的山峰是该部落率先神化的对象。

同时由于雅拉香波雪山滋润着雅隆的良田和牧场,人们直接从雪山获得利益,从功利目的出发,雅隆部落奉雅拉香波为最大山神。

此后,随着雅隆部落与其他部落的交往联系和互相融合,雅隆部落自身也壮大起来,最后终于取得整个吐蕃的政权。

因而他们崇奉的山神也就成了众部落共同信仰的山神,而成为最高神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