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生态策略研究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78c782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51.png)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冀东是指河北省东部地区,这里是中国的传统农村地区,也是中华文化中丰富的民居类型地区之一。
冀东传统民居的特色在于其简朴、实用、大气的特质,以及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和精致的木雕工艺。
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一环。
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指在住宅群中的独立、封闭式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社交交往的场所和活动中心。
因此,院落空间的功能和形态必须符合农村居民的日常所需和文化传统。
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放松心情、享受生活、避暑避寒、团聚亲友和参与集体活动。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封闭性传统民居院落以封闭性为主要特征。
与城市居住环境不同,农村居住环境特点主要在于自然环境的质朴而又优美。
民居院落通过周边的墙、院门、户门、窗户等构筑物封闭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空间。
这样能够起到保护居民安全,隐私,以及阻隔外界噪音和人口流动的效果。
2. 集约性由于农村空间宝贵有限,院落通常采用“合院式”布局,即以一组合在一起的房屋,围合起来形成中央庭院的空间形态。
这样的布局可以使建筑物集中,但又能不影响个家庭的独立性。
同时,还能因此形成小巧玲珑的庭院和观赏景致,也显得更具有文化和艺术性。
3. 对称性因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规划需要体现对称性和协调性,尤其是对于大院采用规整对称式布局学思想。
大红门、靠山门以及分类的后廊房等都是为营造对称多样、协调和谐的环境而采用的。
同时,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雕刻、花窗、廊柱等结构也是为了强调整体的美感和协调性。
4. 明亮传统民居院落强调采光和通风。
中央庭院内常设有屋顶的小开口、小天花、采光井等建筑细节,使阳光透进室内,自然地将农村传统的采光和通风的优良环境氛围营造出来。
综上所述,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建筑特点,以封闭、集约、对称和明亮为主要特色。
这种空间特点有助于营造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还能满足农村居民文化和生活习惯。
“生态策略”在徽州传统民居庭院中的体现
![“生态策略”在徽州传统民居庭院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0362d303a76e58fafab003b2.png)
第26卷第5期2017年9月蚵為城建学晚学板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Vol . 26 No . 5Sep . 2017文章编号=1674 -7046(2017)05 -0064 -04DOI :10. 14140/j. cnki. hncjxb. 2017.05.012“生态策略”在徽州传统民居庭院中的体现摘要:徽州传统民居庭院蕴含着大量的、朴素的“生态策略”,其空间布局看似简单,却功能齐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本文将基于对徽州地区传统民居庭院的调研和实测,从开口朝向及庭院形态、空间布局、理水、植物选择等方面剖析其独特的生态设计理念,供现代庭院设计参考。
关键词:生态策略;徽州传统民居;庭院朝向;空间布局;理水;植物选择中图分类号:TU457 文献标识码:AEcological strategy in Huizhou traditional (1. School of A 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Huangshan University, Anhui 245041, China ;2. School of A 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QQQ92,China )Abstract : The courtyard of Hui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contains a great quantity of plain ecological strategy, whose spatial distribution looks simple, but with full featured and concern for harmonious of people and nature. Base on survey and experimen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overall features such as opening and orientation, courtyard form, spatial distribution, water - design, plant selection to analyze the particular ideas of ecological design of the courtyard of Hui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and give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courtyard design.Key words :Ecological strategy; Hui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orientation of courtyard; spatial distribution ; water - design ; plant selection 近年来,随着各地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创造一个社 会、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传统建筑院落的微环境设计分析和概念应用策略
![传统建筑院落的微环境设计分析和概念应用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d2e4d6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06.png)
传统建筑院落的微环境设计分析和概念应用策略摘要: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营造,蕴含着地域文化和民族智慧,通过空间的外化形式,传递着生活经验、处世哲学和精神需求。
国内有很多研究,包括文化内涵、空间尺度、功能构成、形制材料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设计借鉴融合的方法。
而在现代媒体的传播中,侧重于典型场景映托文化意境的效果表达,这也引导了价值评价乃至设计迎合,就是偏重于典型场景塑造和唯美展示。
随着国内建筑行业对生态环境和节能低碳的发展要求,传统建筑中朴素的基本技术理念再次被重新审视,内容催生形式,本文对传统建筑院落的微环境进行类型化研究,通过案例的技术分析,期望提供一个角度,在现代院落式建筑和城市更新改造等项目中,更加注重概念的技术应用策略。
关键词:传统建筑院落;微环境;设计分析;概念应用策略院落式组合是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精髓特征,传统的院落空间是低层建筑、廊、围墙、照壁等的围合和组合形式,木构体系和对于多样化的空间、功能组合的需求,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的布局形态,巧妙地实现了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转换,在不同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下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一直面对着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辩证关系,在儒道、风水堪舆和民俗文化的思想影响下,建筑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箱子,与外部产生积极的联系,内院处于内部区域空间的核心,却又产生了外部空间的效果,将外部环境自然地引入室内,同时可变余地非常之大,根据场所空间的大小、自然环境的不同,进行组合、叠加、变换,塑造各种应用场域。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院落式布局不仅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转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其对微环境的营造也表达着因势利导的自然生态理念。
1建筑院落的微环境:1.1院落的空间组织院落空间由系列的封闭、半封闭围合构成,标定了内外领域的不同。
庭院是平面构图布局的中心,也是整个组群的功能枢纽,分划和联系着周边的不同建筑,衔接和串联着组群的各条功能流线。
对外相对封闭,对内互融开放,周边的房屋以各种方式设置门窗等通行及视觉廊道,从而达到内外各个空间的沟通,通过檐廊等形成用过渡空间组织内外的序列,形成内外渐变的院落特征。
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特色研究
![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特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2fff9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2.png)
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特色研究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特色研究引言:巴蜀地区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发源地之一,这里的传统民居院落以其独特的空间特色而闻名。
本文旨在通过对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特色进行研究,探讨其形成原因、结构特点和文化内涵,以期对保护和传承巴蜀传统民居文化有所启示。
一、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的形成原因1. 地理环境:巴蜀地区地势复杂,河川纵横交错,山势起伏,气候多变。
传统民居院落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形成,既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也是对自然灾害的防范。
2. 社会经济:巴蜀地区是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因此传统民居院落在设计上通常注重利用土地,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态与布局。
3. 文化传承:巴蜀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民居院落的形成与发展也与当地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巴蜀人民崇尚自然、尊重祖先,这些文化观念在传统民居院落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的结构特点1. 建筑形态:巴蜀传统民居院落通常采用椭圆或长方形的建筑形态,建筑体量庞大,多为砖木结构。
房屋建造多为单院多房,院与院之间通过廊道相连接,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格局。
2. 园林景观:传统民居院落注重园林景观的塑造,常配有各种假山、花木和水池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园林景观。
院落中的花卉植物种类繁多,四季花香弥漫,为居住者提供了宜人的居住环境。
3. 内部布局:院落的内部布局通常分为三进院落,前进为客厅和庭院,中进为四合院建筑,后进为生活区域。
这种布局使得院落的居住者能够享受到私密的生活空间,同时也保持了与外界社交的便利性。
三、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的文化内涵1. 家庭观念:巴蜀传统民居院落是家庭的象征,它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一种家族观念的体现。
巴蜀人民非常注重家庭的团结和传承,院落中常设有宗祠或祖庙,以供祖先祭祀,体现了尊重家族传统的文化内涵。
2. 社交交流: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的布局考虑到社交活动的需求,院与院之间通过廊道相连,方便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新疆阿图什传统民居营造特征与生态智慧研究
![新疆阿图什传统民居营造特征与生态智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e76295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c.png)
起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有内在逻辑关系,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1]。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居民现代生活追求与传统生活生产方式转型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另外虽然传统民居朴素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在建筑安全、舒适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居民按照自己现有的条件和需求进行改造或新建,使传统民居的乡土风貌遭到破坏。
1 传统民居营造智慧阿图什传统民居是新疆地域传统民居中的类型之一。
由于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地形地貌和地域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与新疆其他地区传统民居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别。
1.1 整体布局从悠久的历史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气候的制约性使阿图什传统民居保持着封闭内向的居住形态,考虑到充分获得天然采光和避免冬季风(西北风)的侵袭,在没有受到地块形状或者长宽比例限制的前提下,所有民居基本上采取南向或者东南向布局的方式。
为了应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重视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绿化并且与水资源紧邻相依。
随着新农村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新疆南部地区逐步科学规划乡村,提升村庄风貌、完善基础服务设施,调整产业结构等。
原先自由、分散的居住模式,逐渐被向村中心集中,并沿着道路两侧或者一侧布局的方式所代替,逐步形成了比较规整的乡村空间格局与适应生态环境的院落式民居空间特征(见图1)。
1.2 民居空间民居空间是由住宅、庭院和围墙等围合而成,主要以“U”字形和“L”字形平面形式居多,布局紧凑而封闭内向(见图2),讲究庭院绿化,其中朝南布置的,供住户提供纳凉、休息、就餐、娱乐的辟希阿以旺和通风、遮阳条件较好的夏季厨房等功能空间,在文化传承与气候适应摘要 基于新疆南部特殊的气候、资源和人文环境背景,对阿图什传统民居进行文献收集、实地调研、居民访谈和总结分析,并对传统民居的营造特征与成因进行梳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生态基因与智慧,在传承传统营造经验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针对民居的自然采光、通风、空间布局与建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有效的优化提升策略,为该地区传统民居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研究(一篇)
![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研究(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22d1e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b.png)
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研究(一篇)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研究 1街巷作为村落基础设施要素,主要作用是联系村落内各要素点为有机整体,并有效组织交通;作为村落主要外部空间形式,它承载着村民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
__来,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了村民生活方式,这对传统村落的格局和空间形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与现代需求的矛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沿街建筑街巷空间是体现村落传统风貌的重要因素,沿街建筑地方性的材质、做法、轮廓线赋予街巷鲜明的地方特色,但这些宝贵的遗产正面临着__人为的破坏性建设或材料老化破损造成的自然损坏。
2.道路交通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普遍采用,传统尺度上的街巷空间正面临着交通方式改变的冲击。
首先,新的交通工具对道路的宽度、线型、拐角、坡度、路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传统街巷以步行者为主,丰富多变的空间序列在步行中慢慢展开,步移景异,这是传统街巷空间的美。
最后,现代交通工具的入侵打破了原本平静的街巷,村民的外部空间形态变了样,这些颠覆了传统街空间在功能和景观。
3.基础设施目前传统街巷的暗渠、明沟、坎井、水塘多数仍在利用。
但现代生活必需的市政设施由于传统街巷狭窄、曲折、不利于管道敷设等无法实施。
再者,现代基础生活设施多难以融入街巷景观,加之传统街巷基础设施薄弱,缺少街巷绿地系统,造成居住环境恶化。
桐庐深澳村街巷空间的保护“桐庐历史上曾归严州府,故称之为严州大昆。
由于边际效应等原因,严州传统大有杭州、浙西、浙中、徽州大的因子,其中以小天井,恢宏的大木装饰和结构简洁,不施油漆为特色。
”深澳保存有百余幢传统建筑,是徽派建筑与浙西山地民居建筑的结合,现存的古建筑大多建于清中、晚期以及__时期,以三合屋和四合屋居多,这些不同时期的古建筑时代特征演变清晰,所有这些特点反应了深澳不同时期的人文社会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1.规划原则深澳规划采取“整体控制、分级保护、局部修整”原则。
控制整体的空间格局、风貌、肌理,以及外围景观。
豫西地区乡村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景观优化研究
![豫西地区乡村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景观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ff0b4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3.png)
豫西地区乡村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景观优化研究豫西地区乡村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景观优化研究一、引言豫西地区是中国传统农村建筑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合院式民居院落则是该地区农村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经济的发展,许多合院式民居院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价值,出现了景观破败、居民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
因此,对合院式民居院落的景观进行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豫西地区乡村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的特点1. 基本结构合院式民居院落是由一组相对独立的住宅围合成一个封闭、互相连接的空间。
院落由大门户、过厅、正厅和厢房等组成。
2. 传统建筑风格豫西地区的合院式民居院落常采用围合的方式,保护住户的隐私和安全。
房屋通常以土坯或青砖砌筑,考究木构造和彩画装饰,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
3. 功能分区明确合院式民居院落中,根据不同功能和使用者的不同身份地位,将院落划分为内外两个区域。
外区常为门厅、过厅等公共场所,内区包括主卧、厨房、花园等私密空间。
三、合院式民居院落景观的优化策略1. 保护传统建筑特色通过加强传统建筑的保护,修复已损坏的房屋和装饰物,维持合院式民居院落的原有风貌。
同时,注重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承和推广,保证土坯和青砖等传统材料的使用。
2. 增加绿化覆盖合院式民居院落可通过增加绿化覆盖来改善景观。
在院落的空地中种植花草树木,打造小型花园,既美化了院落景观,又提供了更多的生态环境和氧气供应。
3. 优化功能设置合院式民居院落的功能设置应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优化。
例如,将外区的门厅和过厅改造为休闲区,增设休闲家具和绿植,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将内区的空地改造为交流和活动场所,提供居民间互动的空间。
4. 促进文化传承合院式民居院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活动来促进文化传承。
组织文化活动,举办传统节日庆典,让合院式民居院落成为居民交流和传统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豫西地区某乡村为例,对合院式民居院落的景观优化进行实践。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空间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90e5b22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1.png)
1.1.1院落空间的定义
《辞源》:院落:庭院。 《玉海》:堂下至门,谓之庭。 《玉篇》:庭,堂阶前也。 《增韵》:有垣墙者曰院。 《辞源》:院者,周垣也。
整体概念上院落空间是
建筑、界面、庭院空间的一种组织体系 一种空间形态和组织关系 多种要素的统一
2.1传统院落空间概述
2.1.2院落空间的起源与发展
3.2.1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1 布局上争取正南朝向
调整方位与 入院路径
3.2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3.2.1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2 调整尺度,争取日照
厢 房 避 让
3.3 传统院落空间的生态技术策略分析
3.1.1 院落比例尺度的控制
4.3 传统院落空间的生态技术策略分析
陕西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
院落雏形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
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遗址
最早的四合院建筑
秦、汉、隋、唐
院落组织布局进一步成熟、发展
明清时期
空前发展、成熟定型
2.2传统院落空间的构成分析
2.2.1围合要素 1、主体建筑 2、围墙 3、回廊 4、影壁
2.3 传统院落空间的特点
3 建筑美包括空间美和实体美,而中国建筑突出地 强调空间美。
2.6 多层次的复合空间
室内外的复合空间,在构成方式上主要体现在空间围合面的 调节。其内化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1 围合界面的作用力:空间大小和尺度比 2 围合立面的内向性:建筑的内立面 3 围合空间的渗透度:庭院空间与室内空间的贯通
3.1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地域性特点和差异
3.1.1 建筑与气候、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共3篇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19893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5.png)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共3篇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1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监管。
在建筑领域,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也成为了当下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从传统民居经验的理论基础、生态建筑的特点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理论基础民居生态建筑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
传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核心概念即为“健康、和谐、稳定、循环、节约”。
在这个思想基础上,中国的传统建筑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建筑风格。
传统民居建筑不追求豪华的装饰和形式,而是将生态、文化和功能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建筑的设计通常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环境适应,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理论基础主要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环境适应的生态理念。
二、生态建筑的特点生态建筑旨在创造环保、节能、健康的建筑空间。
与传统建筑相比,生态建筑的特点是较为突出的,以下便是其主要的特点:1. 相对较小的空间生态建筑空间通常会做到因地制宜,尽量生态化运用自然景观,使得空间较为小型,节省了建设的成本。
2. 绿色环保传统民居建筑通常会运用大量天然建材,如:木材、石头、黄土等等。
与现代建筑相比较,传统建筑减少了大量的人工材料对于环境的污染,也低碳环保,符合现代生态的要求。
3. 能源使用生态建筑在能源的使用方面,也风马牛不相及。
一般建筑使用的电力、空调、电梯等等,是生态建筑所舍弃的,取而代之的是自然能够提供的光、热、风等等自然力量。
4. 感官体验生态建筑会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在设计上会尽量将自然几何、音乐、图像等等自然元素进行结合,营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的空间。
生态建筑通常会有许多的绿植及绿色插画装饰,拥有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创造出一个更加有生活质量的感受。
关中传统村落现存环境有机更新与保护研究——以韩城市郭庄砦村为例
![关中传统村落现存环境有机更新与保护研究——以韩城市郭庄砦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b5de3a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c.png)
“有机更新”这个名词来源于生物学范畴,即把研究对象看成是有机整体,在研究对象的整个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自身进行新陈代谢和进化的过程。
建筑学领域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者是吴良镛教授,该理论关注并强调物质形态、文化空间与区域环境的有机结合,以一种动态的视角,遵循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顺应研究对象的发展脉络,保证其内在秩序的延续性,在持续动态的进程中因势利导,将“修缮、保护”与“更新、重建”并重[1]。
有机更新理论自提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历史城镇、传统街区等的更新改造研究中。
20世纪90年代末,王路教授将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与有机更新理论相结合[2],由此开启了传统村落有机更新的新型发展模式。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体现,也是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传统村落逐渐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3]。
长久以来,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成机制和保护策略的研究不够深入,除少数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结合当地旅游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保护外,大部分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古寨堡、古民居仍然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传统村落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关注点往往落在改变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形态,形成了“千村一面”的风格,破坏了传统村落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空间格局和环境风貌。
而有机更新理论则强调应该在保护其原有空间形态格局、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结合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更新,既要延续历史文脉,又要注入现代元素,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将更新与保护有机结合,恢复传统村落原有的空摘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乡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村落面临着肆意破坏和无序开发的危机,村落人居环境日趋恶化,很多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在快速消亡。
对传统村落的科学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需要更加广泛地研究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08bec3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5.png)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冀东传统民居院落是指位于中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
这些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对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特点进行研究。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布局通常由四合院组成。
四合院是指由四条厢房围成一个中院的建筑形式。
整个院落通常面向南方,正厅位于院落的北侧,背倚群山。
院落的南面大门通常是拱形的,象征着安全和富饶。
院落内部的空间布局非常重要,具有严谨的规划。
一般来说,院落的正中心是一个庭院,被称为中院,是整个院落的核心。
中院通常由一块整齐的青砖铺成,四周种满了花草树木,形成了一个美丽的花园。
人们可以在中院里休闲、聚会和活动。
中院四周是四条厢房,称为四合院的四合。
每条厢房通常有两层楼,一层是客厅和卧室,二层是储藏室和儿童活动室。
四合院的四合里还有一些其他的小房间,用来存放家庭的财物和物品。
院落的生活空间通常分为内院和外院。
内院是指中院周围的厢房和小房间,用于居住和生活。
内院通常有一个大门,用来进入院内。
外院是指中院之外的空间,通常用来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禽。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布局非常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
院落的四合和庭院的中间的空间可以让风从四面八方进入,使得院内通风和凉爽。
院落的南侧大门可以有效地阻挡北方的寒风,保持院落的温暖。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布局还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社交和家庭价值观。
院落的中院是家庭成员和朋友聚会和交流的场所,体现了当地人民注重家庭和友谊的价值观。
院落的内院和外院则体现了家庭和农业的重要性,人们可以在内院生活和娱乐,在外院种植和养殖。
浅谈川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浅谈川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b251870b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e.png)
浅谈川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当今这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现代化速度越来越快。
但也造成农村人口持续下降,一些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过程中呈现“空心化”,逐步走向消亡。
加之由于缺乏资金和乱搭乱建等种种原因,古民居保存现状令人堪忧。
伴随国家“美丽乡村”的号召,各地积极响应,但保护更新的方式并不都科学。
一些开发商打着乡村旅游旗帜对传统村落进行不合时宜的旅游规划或过度开发,使一些传统村落失去真实性。
川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历史悠久且地域性强,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盲目推倒重建实为下下策。
面对新旧建筑的矛盾和不同程度的破坏冲击,农村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逐步消失,对川南民居进行寻求实际有效的保护更新势在必行。
标签:传统民居;川南民居;改造修缮;保护更新1、川南民居概述川南地区指的是成都平原以南,沱江中下游、南边岷江下游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湿润寒冷,气候湿润。
川南民居多依地势而建,靠山临水,选址结合风水和封建玄理来定,富有迷信色彩。
穿斗式是川南民居的典型特征,用木枋把柱子串连起来,形成结构体系。
民居普遍为合院式布局,但院落较小,为天井式,多为二至三层。
沿中轴线布置若干庭院,不严格要求对称,有序却不死板。
前有大门,中轴线上的主厅主庭院形成建筑中心,之后在两侧布置次要大小庭院和房间,用游廊相连,园子、辅助用房在末端,多和猪圈相连,位于民居下风向,洁污分流,形成主次分明的建筑序列。
川南地区盛产竹木,民居取材于当地材料,多以竹子、青瓦、木材、泥土、青砖、石灰为主。
青瓦屋面之间相互连接,檐口轻薄,小青瓦片片相叠于木楞条上,出檐大且深,减少建筑墙面被雨水冲刷。
墙面为木板壁墙或竹编夹泥墙,竹编夹泥墙是川南地区独特的围护方式,即竹篾夹着生土编制,竹篾韧性很强,与生土结合可达到强度和防潮的双重效果,外刷白色抹灰,配以门窗的深棕色木格栅,整体造型轻盈雅秀。
建筑序列有森严的尊卑之分,分界线一般是主厅的中轴线,“左贵右贱”布局:厅堂左侧为主人和长辈居住,即“贵”;右侧是下人和晚辈居住,为“卑”,礼教严格。
例析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设计
![例析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231af7371fe910ef02df84f.png)
例析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设计1 概述我国传统民居历经上千年的演绎和积淀,在不断丰富建筑形态和构造的基础上在时代长河中经久不衰。
智慧的先民们在掌握自然条件特点的基础上,依据自然规律和基本原理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很多生态宜居的建筑经验。
研究这种民居建筑经验对我们现代生活和生态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北京四合院的生态思想我国古代文明是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中孕育出来的,所以导致古代中国人产生敬畏和崇拜自然的心理,逐步发展成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民居发展也体现着"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中庸适度"的哲学生态思想。
就北京四合院而言,建筑因地制宜,关注人体尺度,达到一种人、建筑、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另外北京四合院崇尚木构也是追求自然的一种体现;北京四合院"节制奢华"的建筑思想,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利用,无过无不及,正是"中庸"思想在生态问题上的体现。
3 北京四合院的生态设计手法解析3.1 北京四合院在总体布局上的生态性总体布局坐北朝南,确保正房南向采光,有利于冬季更好的获取日照,这对热工设计分区上属寒冷气候区的北京尤为重要;另外较小的西山墙在夏季也能遮挡部分西晒;四合院坐北朝南使门窗能南向开启,冬天能避开寒冷的西北风,夏天能迎来温润的东南风;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室内热舒适环境。
北京四合院两侧的厢房在高度处理上也比正房低矮,这样处理可以在冬季减少对正房太阳光线的遮挡,使正房可以获得更多的光照,有利于被动式太阳能的利用。
而两侧的厢房也能应该宽阔的院落在冬天获得较好的日照。
光线通过庭院也能形成二次反射,减少眩光。
相对于室外的气候条件,北京四合院的四面围合的院落格局形成了相对稳定和舒适的微气候环境。
四合院向上开启的院落可以使院内空气和较高处的干净新鲜空气不断地进行交换,院内可以始终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
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策略浅析
![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策略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9ea17e01f69e31433294ad.png)
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策略浅析摘要:面对当前我国传统民居存在的文化保护和开发,以及如何开发的困惑,文章针对目前传统民居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旅游作为古镇开发的最好形式和保护手段,为国内其他古镇开发提供了参考意义。
关键词:国内传统民居;保护;开发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古国,随着城市化发展浪潮、房地产开发等冲击,古镇、古村落正面临着巨大的改变和难以抗拒的破坏。
传统民居环境作为以前人民生产生活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不仅是广大民众居住的建筑形式,还承载着当地民情、民俗和民族文化以及口手相传的营造理念,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其功能转换和演变具有内在规律。
1传统民居的背景研究1.1传统民居的内涵界定长期以来,城市人居研究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但在有限的传统民居研究中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定义却不统一。
从建筑规划学角度,是农户住宅建筑与居住有机结合的地表空间总称;从生态环境学角度,以人地和谐、自然生态系统和谐为目的,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从风水伦理学角度,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从形态学角度,人文与自然协调,生产与生活结合,物质享受与精神满足相统一。
1.2传统民居的开发和保护价值传统民居的三大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这些历史遗产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还有展示传统文明的意义。
旅游开发并不妨碍保护,有效的管理才是加强保护的根本途径。
因此,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旅游活动中更能发挥其宣传教育价值。
1.3国内传统民居开发的措施研究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应该先期编制概念性规划,这是编制实施性规划前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准备。
因为在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利用时,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某些无法弥补的失误。
2关于传统民居研究的均衡性问题当前,我国存在民居研究力度严重失衡的问题,对比云南民居和江西民居,便可清楚的发现这个问题。
江西省古村落民居从类型、数量、特征和完整性方面位于全国前列,成为庞大的自然建筑博物馆,同时渗透着明清时期的湘赣、徽派、客家等多种文化,其中江西进入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镇高达29个。
浅谈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浅谈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51615fafc4ffe473268ab66.png)
浅谈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传统聚落、乡土遗产作为人类建造活动的记载.从抽象的文化传统意识的表达到具体的材料技术的应用无不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交往发展以及审美价值取向的各个方面。
它包含了民族、地域特征以及由这些特征所形成的文脉、信仰、心理等精神因素,通过自然而漫长的过程,形成了鲜明的、凝结在建筑和聚落环境中的地域特色文化。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传统聚落、乡土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1.旧县村传统聚落的现状旧县村位于广西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桂林阳朔分置归义县于此。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裁归义县,并入阳朔县。
旧县村因此得名,唐代县治土墙仍保留至今。
该村村域32.38ha,253户居民,共计1285人(2007年止)。
当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于农、粮、果及外出打工。
村内目前建有156栋住宅建筑,含2栋危房。
1.1 旧县村传统聚落与建筑旧县村当地传统建筑,受北方历朝历代移民及湖南建筑的影响,秉承了中原民居院落布局严谨、强调对称的传统。
而建筑在逐渐适应广西温暖湿润自然条件后,亦受到当地木构干阑建筑影响。
建筑布局自由、灵活,注重完善通风采光和排水系统。
传统典型建筑为三开间,中轴对称。
位于中轴线上的厅堂主要进行礼仪活动和日常起居,厅堂两侧对称分布,一层为卧室,二层则供储藏之用。
厅堂的槅扇后设有楼梯,有的宅居兼做厨房。
该类建筑当地称作“三大空”。
其它较为复杂的建筑形式,也多在其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
1.2 旧县村传统聚落保护和发展的困境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旧村逐渐衰败。
新建筑的溶入及环境建设使得舊县村整体风貌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其中,主要问题包括着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及规划部门在资金、人力、技术支持上有限,虽然政府及规划部门对于旧县村有着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并未采取实际的保护行动。
②建筑产权关系复杂,保护责任难于落实,传统房产的继承模式被打破,建筑由多户村民共用。
川东地区传统农村民居的聚落空间探讨
![川东地区传统农村民居的聚落空间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7776fe1a52d380eb62946d20.png)
【]+ 4 a t dco e , p i, 9 9 3a t , + i n s S an 1 9 1 e i
【】 4肯尼思・ 弗兰普顿著 王俊阳译, 建构 匕 研
虽然 不是 建筑 概 念产 生的源 头,半透 明石 究,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0 7 20
图 片来 源 :
图 1 6、 1 、 0:ht p:, W W . es e t ,W Pr s bOX.
Min, 07 l o20 a
参考文献:
【] itp a k e ( ) M ae ilS o e 1Crso h M c lrEd. , tra t n ,
B r h u e 。 a e, 0 5 ik a s r b s l 2 0
图89 1—3 作 者绘 制 .、 11 :
de p e s m e d / r s e l un e / c o l l s h l i g - - g n s h lg a o d n - - - U
来。 这些动作最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富有感染力
的建筑 。
页)
g s h e t f e r n sg h b x d 2 3 9 . t e c a fs u h u g - mb / o i 一 0 8 1 ml h
方式 , 四块 雪 花 石 膏板 拼 成一 个 较 大 尺 寸 的 复 将
2 0 0 7
合板 ,由两层玻 璃粘贴起来 , 既不用耗 费更多的 固定构件 , 也不会影响光线 的穿透 材 却成为了概念传达 的载体 。 建筑师通过一系列 的平面布置和构造处理 来逐步呈现这个载体, 强 化设计 的最初 意图 , 这也 成 为提 领 整个建 筑 的 焦点。 最宏观的概念与最微观 的细部被联系了起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c9f69c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c.png)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民居逐渐减少,而新建的房屋多数都是现代化的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增大。
然而,传统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采光通风等方面,具有很多生态优势。
因此,研究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其应用,有助于提升建筑的生态性能,减小环境负担,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采光通风、节能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些经验,本研究将结合现代建筑的需求,提出优化的设计方案,实现生态建筑的目标。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进行文献综述,分析传统材料及结构的生态优势;2.通过案例研究,归纳传统民居建筑的采光通风、节能、环境适应性等生态设计特点;3.根据现代建筑的需求,结合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和现代技术,提出生态建筑设计方案;4.通过对设计方案的实施和应用,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将探索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优势,并应用到现代建筑中,提高建筑的生态性能,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同时,本研究将为生态建筑的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预期成果包括:1.对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全面梳理和总结,并分析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价值;2.提出生态建筑设计方案,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验证;3.发表论文和学术报告,提升学术影响力。
研究团队和项目计划:本研究由一支跨学科的团队完成,包括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学等领域的专家。
项目计划如下:1.第一年:文献综述,案例研究,确定设计方案;2.第二年:实施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研究,收集数据;3.第三年: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准备学术报告;4.第四年:学术交流和推广。
参考文献:1.王晓燕. 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结构的生态优势及其应用[J]. 生态文明,2019(3):28-30.2.黄伟华.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生态优势及其现代发展研究[J]. 建筑技术开发,2018(6):25-28.3.钱越. 中国古代建筑的通风采光及其与现代建筑的比较研究[J]. 建筑师,2017(6):22-24.4.张德斌等. 传统民居的节能设计[J]. 建筑设计,2016(7):32-36.。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解析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1e59f404a1b0717fd5ddf9.png)
系方 面 的 生 态 建 筑 理 念 和 技 术 经 验
院 落空 间作 为传 统 民 居 的核
心
,
人
与 自然 关
。
成为
一
个 新 的 研 究领 域
.
自然 成 为 关 注 的 焦 点 本 文 从
。
四
个 方 面 对 民居 院 落 空 间 的 生 态特性 进 行 了 阐 述
,
.
是 人 与 天 地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共 生 的 最 佳 场 所 同 时 也 提 供 了 家
庭 内 部 的活 动 空 间 及 家 务 劳动 的 场地
.
。
其 空 间形 态 特 征 表 现
.
鼹
0
由 蘸
:
图
4
为 : 院式 民 居 的上 房 在 高度 上 最 高 东 西 厢 房 次 之 造 成 跌 落 合
院落之 间、 室内与天井之问的过渡灰空间。 檐廊可以在热天或雨 季提供舒适的户外工作和家务活动环境 ,而且由于冬季太阳高
采光 : 院落 民居 受封建礼 制的制约和 出于安全性 、 私密性 考虑 , 围墙 和临街 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 窗, 即使开窗户也只有
南房 , 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 , 只有大门与外界相通, 因此 , 只要关上 势 创 造 了 开 阔 的视 野 空 间和 高 低 起 伏 的 天 际 线 便
, ,
北 风 夏 季 盛 行 从 海 洋 向大 陆 的东 南 风 或 西 南 风 当 街 道 空
,
,
于 接纳 光 线
,
、
阻 挡 冬 季 寒 冷 的 北 风 和 迎 接 夏 季 凉 爽 湿 润 的南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673a27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d.png)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冀东地区是河北省东部的一个地区,处于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位置。
其特有的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院落空间。
本文将探讨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特点,以期对传统民居院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
一、院落分布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布局多以方正为主,四合院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四合院东西南北各有一条路通向内院,院落四周是住家卧室、仓库厨房等生活和生产用房。
四合院的院落面积普遍较大,空间布局合理,居民能从中获得舒适的居住体验。
此外,冀东传统民居院落中还有一些分散式的院落,它们的空间布局比较自由,不一定规整、对称,但每个院落都有其特有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美感。
二、院落形态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的形态多种多样,但绝大多数以方形为主。
院落的围墙多为青石垒砌,高约2-3米,上覆瓦片、木条、泥等材料。
围墙上有样式精美的门楼,门楼高大雄伟、亭亭玉立,为院落增添了震撼人心的气势。
院落入口通常有两对门柱,门柱两旁悬挂着金文绕欄古典牌匾,镶在精雕细琢的砖雕门框之中,显示了东方传统建筑的深厚底蕴。
院落中央多为以石头或青砖砌成的天井,井内通常架有天棚,以防倒水。
青砖、灰瓦、花岗石、青石等材料巧妙组合,构成了冀东传统民居院落浑然一体、生动活泼的形态。
三、院落功能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多用于人们的居住和生活。
院落内有房屋、厕所、茅厕、马圈、鸡窝、耕地等,充分体现了传统农村生态的综合视角。
院落内外交通便利,农民可进行出行,运输农业产品、采购物资,减少了家庭间的交往成本。
这些院落的建设不仅解决了人们的生活居所问题,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冀东地区在传统建筑领域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四、院落景观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布局同样注重景观,可以创造出多种别具特色的景观产物。
院落内的精美院门是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院落四周的院墙、院柱、树木、花草园等均为景观元素。
墙头上挂着当地农家自己织的芒草席,上面挂着衣服、裤子、被花、云锦等布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研究的对象与内容的限定
研究对象
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院落空间
第
一
章
1.4.2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绪 论
社会
地理
文献
实地
人文
气候
研究
调研
生态学 建筑学
理论 解析
比对 分析
1.5论文的框架
第一章 • 研究选题的缘起、意义 研究的思路方法
第
第二章 • 院落空间的起源 、发展 、构成、地域性差异
统 院 落 的 空
温和地区 • 云南一颗印
间
解
析
3.1生态建筑学的概念与内涵
3.1.1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
三
1886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Haeckel)首次提出了
章
“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的科学。
传 统
建
降水
温度
的 空
间
解
风
湿度
析
2.3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地域性特点和差异
2.3.3中国不同地域的气候差异与设计要求
第
二
严寒地区
• 充分考虑冬季保温要求,一般 可不考虑夏季防热。
章
寒冷地区
• 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部分地 区兼顾夏季防热
传 统
院
夏热冬冷地区
• 必须满足夏季放热要求,适当 兼顾冬季保温
落 的
夏热冬暖地区
章
传
统
院
落
2、山泉水石—院落的灵气与品位
的
空
间
解
析
2.3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地域性特点和差异
2.3.1建筑与气候、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第
二
如果我们想把房子正确设计建造好,就得从观察建造地点的 特点和气候开始,……很显然不同房子的设计应该适合各种不
章
同的气候。——维特鲁威
传
统
院
阳光
落
2.3.2结合气候设计的要素
3.1.1生态建筑学及生态建筑学概述
筑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 提出生态建筑学“Arcology”
文 化 的
生态建筑学: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 筑学和其他科学技术建造的建筑;它与周围环境成为有机整 体,实现自然、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
生 态 观
3.2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3.2.1儒家思想中的生态观
第
敬天畏天,遵循自然
三
章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传
统
中庸适度,合理节俭
建
“谷不可胜用也,鱼鳖不可胜食”
筑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
文
化
积极进取,顺天而动
的
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态
观
3.2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三
章
慈悲为怀,不杀鸟兽,不折草木
传
统
遵从自然,不可强而行之
建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
筑
居其一焉。”
文
化
节制欲望,适度为之
的
生
节俭、朴素、自律、除欲念
态
观
3.2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3.2.4风水堪舆中的生态观
第
三
察
勘
定
章
传
统
养
筑
建
筑
文
■顺应自然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化
■重视环境 ■适度改造
3.2.2道家思想中的生态观
第
以自然规律为最高法则
三
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传
统
遵从自然,不可强而行之
建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
筑
居其一焉。”
文
化
节制欲望,适度为之
的
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态
观
3.2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3.2.3佛教思想中的生态观
第
慈悲为怀,尊重自然与生命
• 必须满足夏季放热要求,一般 可不考虑冬季保温
空 间
温和地区
• 部分地区考虑冬季保温,一般 可不考虑夏季防热
解 析
2.3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地域性特点和差异
2.3.4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对气候地理的响应
第
二
严寒地区 • 东北大院
章
寒冷地区 • 北京四合院
传
夏热冬冷 地区
夏热冬暖 地区
• 皖南天井院 • 客家围屋
一
章
第三章 • 生态建筑学及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第四章 • 传统民居院落例证及其生态策略的研究解析
绪 论
第五章 • 当代建筑案例研究 及 对当代建筑创作的启示
• 结语
第六章
2.1传统院落空间概述
2.1.1院落空间的定义
第
二
《辞源》:院落:庭院。
开敞
章
《玉海》:堂下至门,谓之庭。
《玉篇》:庭,堂阶前也。 《增韵》:有垣墙者曰院。
1.1选题的缘起和背景
1.1.1现代化进程伴生的负面影响
第
A--能源短缺、环境破坏、气候改变
一
章
B—多元文化受到冲击与消融
绪
需解决的问题
论
1.1.2环境资源压力 与 建筑高能耗 1.1.3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困境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解析传统民居院落空间所体现的生态策略
第
一
研究、归纳、提炼
传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遗址
最早的四合院建筑
统
秦、汉、隋、唐
院落组织布局进一步成熟、发展
院
明清时期
空前发展、成熟定型
落
的
空
间
解
析
2.2传统院落空间的构成分析
2.2.1围合要素
第
二
1、主体建筑
章
2、围墙
传
3、回廊
统 院
4、影壁
落
的
空
间
解
析
2.2传统院落空间的构成分析
2.2.2情景要素
第
二
1、花木—院落的生机与性格
的 生
态
观
4.1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4.1.1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4.1.1.1布局上争取正南朝向
调整方位与 入院路径
第 四 章 与传 分统 析民 居 院 落 空 间 的 生 态 策 略
《辞源》:院者,周垣也。
围合 界面
院落
院落 空间
情景 元素
传 统 院
整体概念上院落空间
落
周边
的
建筑、界面、庭院空间的一种组织体系
建筑
空
一种空间形态和组织关系
间
多种要素的统一
解
析
2.1传统院落空间概述
2.1.2院落空间的起源与发展
陕西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
第
二
院落雏形
章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
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1.3国内外研究水平综述
1.3.2国外研究动态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
第
生态学(Ecology)+ 建筑学(Architect)= Arcology
一
1963年美国建筑师维克多·奥戈雅
章
《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
绪
印度建筑师 查尔斯.柯里亚
“形式追随气候”
论
埃及建筑师 哈桑·法赛 探索传统阿拉伯建筑生态策略
章
生态策略
绪
论
借鉴、应用
1.2.2借鉴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生态策略进行建筑实践
1.3国内外研究水平综述
1.3.1国内研究动态
刘敦桢先生:《中国住宅概况》
第
陆元鼎先生:《中国民居》
一 章
《广东民居系列研究》
荆其敏先பைடு நூலகம்:《中国传统民居》
绪
《世界传统民居:生态家屋》
论
李 学:《江南民居的生态观和适应性生态技术初探》 赵雪亮:《生态视野:西北干热气候区生土聚落发展研究》 毛 刚: 《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