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别

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基本功能循行部位

经别,即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经脉,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支脉。由于其与一般经脉不同,但又包括在正经系统之内,所以称之为别行的正经,简称为“经别”。

十二经别

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基本功能循行部位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进行概括。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而“别出”,称之为“离”;其次是进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之为“入”;然后是浅出于体表,称之为“出”,并上头项、头面部。但是,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的经别在其最后浅出体表时有所区别:阳经的经别从体腔内部浅出于体表到头顶等部位时,仍并入十二经脉中与其同名的经脉中,而阴经的经别则不再归入于同名经脉,而是同与其有表里关系的阳经经别合流,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之为“合”。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同时,阳经的经别在进入胸、腹之后都同其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发生联系,足三阳的经别还都经过心而上循头部;手三阴的经别从腋部进入内脏后,都经过喉咙而上达头面。

十二经别

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基本功能循行部位

十二经别的循行布散部位范围较广,有些部位则是十二经脉所不及之处,因而在生理、病理及治疗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为:

l.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解说]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和躯干的向心性联系。[解说]

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部的联系。[解说]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解说]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解说]

十二经别

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基本功能循行部位

1.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一合)

·足太阳经别:从足太阳经脉的腘窝部分出,其中一条支脉在骶骨下五寸处别行进入肛门,上行归属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后散布于心脏内;直行的一条支脉,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继续上行,浅出项部,脉气仍注入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经别:从足少阴经脉的腘窝部分出,与足太阳的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在十四椎(第二腰椎)处分出,归属带脉;直行的一条继续上行,系舌根,再浅出项部,脉气注入足太阳经的经别。

2.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二合)

·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经脉在大腿外侧循行部位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毛际,同

足厥阴的经别会合,上行进入季胁之间,沿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而上达肝脏,通过心脏,挟食道上行,浅出下颌、口旁,散布在面部,系目系,当目外眦部,脉气仍注入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经别:从足厥阴经脉的足背上处分出,上行至毛际,与足少阳的经别会合并行。

3.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三合)

·足阳明经别:从足阳明经脉的大腿前面处分出,进入腹腔里面,归属于胃,散布到脾脏,向上通过心脏,沿食道浅出口腔,上达鼻根及目眶下,返回联系目系,脉气仍注入足阳明本经。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的股内侧分出后到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贯通舌中。

4.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四合)

·手太阳经别:从手太阳经脉的肩关节部分出,向下入于腋窝,行向心脏,联系小肠。

·手少阴经别:从手少阴经脉的腋窝两筋之间分出后,进入胸腔,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在目内眦与手太阳经相合。

5.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五合)

·手少阳经别:从手少阳经脉的头顶部分出,向下进入锁骨上窝,经过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腹中。

·手厥阴经别;从手厥阴经脉的腋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胸腔,分别归属于上、中、下三焦,向上沿着喉咙,浅出于耳后,于乳突下同手少阳经会合。

6.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六合)

·手阳明经别:从手阳明经脉的肩髃穴分出,进入项后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肠,归属于肺;向上者,沿喉咙,浅出于锁骨上窝,脉气仍归属于手阳明本经。

·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脉的渊腋处分出,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胸腔,走向肺脏,散布于大肠,向上浅出锁骨上窝,沿喉咙,合于手阳明的经别。

十五别络

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基本功能循行部位

别络,亦是从经脉中分出来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另外,若加上胃之大络,也可称之为十六别络。十五别络

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基本功能循行部位

别络是络脉系统中比较主要的部分,亦是络脉的主干,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从别络所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即《灵枢·脉度》所谓的“络之别者为孙”。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浮络”,即《灵枢·经脉》所谓的“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络脉从较大的别络分出后,脉气逐渐细小,同躯干各部组织发生紧密联系。

别络多为斜行的支脉,其分布亦均有一定的部位:

·四肢部:阴经的络脉走向与其相为表里的阳经,阳经的络脉走向与其相为表里的阴经,以沟通表里两经,且有循行路线可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躯干部:共有三络分布于身前、身后、身侧,即任脉的络脉散布于腹部;督脉的络脉行于背部,散于头上并别走足太阳经;脾的大络散布于胸胁部。这样,就加强了人体前、后及侧面的统一联系。

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基本功能循行部位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阴经别络走向阳经和阳经别络走向阴经的途径,从而沟通和加强了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肢体的联系。在别络的循行中,虽然也是进入胸腹腔和内脏相联络,但却无固定的络属关系。别络所着重沟通的是分布于体表的阳经和阴经。

2.统率全身络脉的作用:十二经脉的“络穴”部位,即是各经脉别络脉气的汇集点和枢纽。例如任脉的别络散布于腹部,有统率腹部诸阴经络脉的作用;督脉的别络虽然起于长强穴,但其脉气散头上,别走太阳,有统率头背部诸阳经络脉的作用;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部,对于推动周身经脉之气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不仅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而且加强了全身络脉的联系。

3.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从别络分出的孙络、浮络,从大到小,遍布全身,呈网状扩散,同周身组织的接触面甚广,这样,就能使循行于经脉中的气血,通过别络、孙络,由线状流注扩展为面状弥散,从而充分发挥其对整个机体的营养作用

十五别络

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基本功能循行部位

十五别络的循行分布均有一定的部位,其中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之络分布于腹部,督脉之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在身之侧部。其具体循行部位如下:

手三阴之别络手三阳之别络足三阳之别络足三阴之别络其他别络

手太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太阴任脉

手少阴手阳明足少阳足少阴督脉

手厥阴手少阳足阳明足厥阴脾之大络

十二经筋

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基本功能循行部位

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肢体外周筋肉的系统,依照十二经脉的循行,全身的筋肉按部位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十二经筋作为经络系统的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的正常维持,依赖于经脉和络脉等的渗灌气血而得到濡养,并直接受十二经脉的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