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名单与事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名单与事迹
(32人组)
2013年度CCTV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2014年播出时间:2013年CCTV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注:不少人误传为2014年十大感动人物,实际上是将年度与播出时间混淆了)越来越近了,那么,2013年CCTV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央视什么时候开播呢?本博搜集了相当一些资料,分析汇总报告如下:
1.根据往年的习惯,感动中国均在2月18日或者2月19日前后播出,所以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开播时间预计将会在2月18日开播。
2.也有传言说是在2月8—10日。
请各位朋友关注,如有更加确切的消息本博会在第一时间发布。
同时,本博会在第一时间发布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敬请关注,敬请期待。
来源:【SOHU-红树林】红树主人粤教版高语工作室2014-02-06
1.方俊明:迟到的荣誉、不悔的信念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
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
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
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2.乐衡秀:被非洲患者誉为“白求恩”式的医生
乐衡秀,女,48岁,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2011年9月,乐衡秀被选拔为中国第8批援莱索托王国医疗队队员,远赴非洲南部,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工作。
莱索托王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人民贫穷,疾病横行。
医院接诊了一位患巨大子宫肌瘤的病人,患者家境贫寒,准备放弃治疗,乐衡秀得知后,为患者垫付了手术费。
出院时,这名患者拉着乐衡秀的手不愿松开,含泪一遍遍念叨“感谢乐医生,感谢中国”。
莱索托是艾滋病的高发区。
这里育龄妇女的HIV感染率达50%以上,住院病人的感染率则更高。
2012年6月,乐衡秀为艾滋病人手术时不慎刺破左手,但她坚持继续为病人手术。
由于艾滋病毒有潜伏期,为了不被感染,在接下来的30天,乐衡秀必须每天服用抗癌药物。
服药会产生无力、腹泻等一系列副作用,但她从未停止工作。
2012年12月,乐衡秀在当地被发现患有乳腺纤维瘤,同事劝她马上回国治疗。
但她想到自己已经预约到3月份的手术,毅然选择留下。
为了暂时控制病情,她在当地做了肿瘤切除手术。
手术后第三天,她拖着未愈合的伤口完成了3台手术。
由于长期透支身体忘我工作,她的病情迅速恶化。
2013年2月底,她被确诊为乳腺癌。
在援外的1年多时间里,乐衡秀共完成大小手术500多例,抢救了118名危重病人和74名重度窒息新生儿。
其中,她完成的子宫肌瘤剥除等多项手术,填补了当地医院治疗的空白。
如今,乐衡秀由于长期化疗头发早已全部掉光,病情的恶化迫使她不得不暂停工作,很多人劝她申请转岗,但她却坚定地说,等身体恢复了,希望继续回到自己深爱的医生岗位上。
2013年8月15日,在全国卫生援外工作暨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会议上,乐衡秀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受到了习主席亲切接见
3.刘西尧:两弹元勋
刘西尧,男,2013年8月逝世,享年97岁,原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教育部原部长。
1937年11月,刘西尧参加革命,先后出任鲁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共大冶地委书记兼大冶军分区政治委员。
为开辟大冶新解放区,为人民解放军顺利渡江南下做了大量工作。
1954年,中央筹划二汽同意由时任湖北省委第一副书记的刘西尧任二汽建设筹委会主任,初步选址定在武汉。
“二汽”筹建搁浅后,这位马背上的将军踏上了进军国防科技之路。
1963年,刘西尧调任至二机械工业部部长,主抓原子弹研制工作。
1964年10月,刘西尧任原子弹试验的副总指挥。
1965年底,刘西尧领导完成氢弹实验。
1966年,刘西尧以总理联络员的身份,进驻中国科学院。
关注中国卫星研制工作。
1977年,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刘西尧推动恢复高考选才制度,改变了无数国人的命运。
4.刘洪坤、刘洪魁:用生命诠释责任的北京消防员
刘洪坤,男,汉族,享年35岁,山东省滕州市人。
生前任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安消防支队司令部参谋长。
刘洪魁,男,汉族,享年28岁,山东曲阜市人。
生前任北京市石景山区消防支队八大处消防中队副中队长。
2013年10月11日凌晨,北京市石景山区一商场着火。
刘洪魁所在的石景山消防支队八大处中队,接到命令后到达现场进行扑救。
当日并不值班的石景山消防支队参谋长刘洪坤主动请缨赶赴现场,协助指挥组织火灾扑救,并多次深入火场内部侦查,带领攻坚组内攻灭火。
当天凌晨5时30分许,火灾扑救进入关键环节,刘洪坤带领攻坚队,架设水枪,冲进商场内部灭火。
工作中,刘洪坤随身携带氧气消耗过快,他让其他战士返回更换氧气瓶,自己坚守在商场内继续作战。
6时,刘洪坤从火场撤出来换完氧气瓶后,带着刘洪魁再次进入火场,后因火势迅速蔓延,建筑突然坍塌,两名消防队员与后方失去联系。
在当日15时许,人们发现,奋勇救火的刘洪坤和刘洪魁的遗体紧紧搂抱在一起,他们的遗体被抬出火场。
现场消防官兵集体敬礼默哀。
5.刘盛兰: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
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
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
这是老人的初衷。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
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
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
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
他17
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
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
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
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6.吴乃宜:替子还债的信义老父亲
吴乃宜,男,84岁,浙江温州苍南县霞关镇三澳村村民。
2006年,台风“桑美”夺走吴乃宜的3个儿子,留下60多万债务,他承诺“人走账不灭”,7年多来,他每天喝稀饭,编渔网,勒紧腰带已经还掉40多万元。
被人们誉为“诚信老爹”。
2006年,“桑美”台风打翻了一家人的梦想,借款60多万添置的渔船翻了,3个儿子再没能上岸。
二儿子死里逃生,但也失去了劳动能力。
台风过后不久,有不少债主上门讨要债款。
看到吴乃宜的境况时,债主们都开不了口,觉得这笔债是要不回来了。
吴乃宜却做出了惊人的决定。
他对每一个债主承诺:“我会想办法还债的。
”他没念过多少书,但他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儿子已经死了,我不能丢儿子的脸!”为了还债,吴乃宜靠编织渔网、拣废品赚取收入。
眼睛看不清,手脚不灵,他还是要织。
二儿子拖着病重的身体和妻子外出打工。
踩三轮、开机床,什么工作都接;一年多省下1万多元拿去还债。
就这样,吴乃宜一家勒紧腰带,一点一点地积攒,够一笔欠款后就立即拿去还债。
6年来,吴乃宜和老伴每天只吃两顿稀饭,从来没有买过肉,甚至连食用油都很少买;他们也没有添置过一件衣物,穿了几十年的衣服也缀上补丁再继续穿。
吴乃宜的故事,感动了知道他们故事的每个人。
社会各界都纷纷捐助,老人的两个孙女减免了全部就学费用;县里为老夫妇在购买了一间8万元的新屋,还有许多素昧平生的好心人特意赶来探望、资助他们。
今年以来,吴乃宜身体状况更差了。
但是,躺在床上,老人还无时无刻不记挂着剩余的近10万欠款。
他对二儿子吴秀全说:“现在我已快无能为力了,家里的债你要还。
”
7.宋芳蓉:无怨无悔扎根山区的“最美”校长
宋芳蓉,女,40岁,现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坪希望小学校长,县教育局副局长。
宋芳蓉出生于一个贫困农家,幼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
1988年,镇上招聘农村代课老师,经过选拔,刚满15岁宋芳蓉被录用并分配到海拔1800多米的顶坪教学点当代课老师。
顶坪教学点只是一座破旧的吊脚楼,里面是寝室,外间是教室,楼下养着猪、牛等牲畜。
没有黑板,没有课桌,吃水要到三里外的地方去挑。
在顶坪教学点工作的六年里,宋芳蓉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人烟稀少的大山里,宋芳蓉一个人守着一所学校,寂寞和清苦难以言表。
长年生活在高寒山区,她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和胃病。
但她不忍心离开,舍不得丢下这里的孩子。
1994年,宋芳蓉的“单人学校”迁到了黄粮坪,取名“三坪小学”,学生人数由十几个增加到30多个。
许多学生交不起学费,买不起课本,为了不让孩子们失学,宋芳蓉将每学期的学杂费由90元降到60元,自己每月不到100元的薪水也几乎全部用于贴补困难学生。
自己生活没有着落,便向亲友寻求帮助,每到寒暑假,她就进城打工,挣钱帮学生补贴学杂费。
为了使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上得到更多的帮助,宋芳蓉向当地良种场的职工转包了6亩地种植良种洋芋和魔芋,作为勤工俭学基地。
她和姐姐在县城办起了“芳蓉书屋”,把所赚的钱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宋芳蓉在乡村小学坚守26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感召着一批又一批的人,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关心失学儿童。
1997年,胡锦涛同志听说了宋芳蓉的故事,向小学捐出了第一笔教育基金。
如今,宋芳蓉和她的“三坪希望小学”已初具规模,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宋芳蓉并不满足,“现在学校的条件好了,我希望能够把它管理好,让更多的小孩能够上学。
”
8.李素芝:造福军民的西藏“高原一把刀”
李素芝,男,59岁,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
李素芝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读书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被留校从事医务工作,后自愿进藏任军医。
入藏以后,他外科主刀手术13000多例,抢救垂危病人、重大手术600多例,被誉为“高原一把刀”。
李素芝心系基层官兵,关心农牧民群众疾苦,跑遍了西藏边防连队和哨所,行程逾百万公里,建立“流动医院”,为军民巡诊21万余人次发放“免费医疗证”,还为高海拔官兵和驻地寺庙僧尼建立“健康档案”,使西藏急性高山病发病率逐年递减,还创造驻藏部队连续10年没有一名官兵因急性高山病死亡的纪录。
为了坚守西藏,李素芝每每面对家人都满是愧疚。
自李素芝15岁出来当兵,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都不到两个月,甚至连父母去世的时候都没能回去。
不仅如此,李素芝的爱人是同李素芝一起进藏的同学,1992年为了孩子,转业回到地方,女儿从生下来到现在同李素芝在一起的时间甚至不到半年,直到女儿18岁才喊了李素芝第一声“爸爸”。
李素芝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西藏,和西藏这块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被当地群众誉为“活菩萨”。
9.李继林、刘平贵:晋城夫妇
3年咬牙“诚信还粮”刘平贵,女,45岁,城区北石店镇南石店村村民。
李继林,男,45岁,城区北石店镇南石店村村民。
2001年,夫妇二人投资20多万元在村里开起面粉加工厂,注册了“绿缘雪”商标,并顺利通过质监部门的QS认证。
几年下来,逐渐赢得周围18个村村民的信任,生意也越做越好。
2010年8月18日,一场灾难却不期而至。
晋城市遭遇强降雨,地处低洼处的数座村庄被淹。
洪水涌入面粉厂,厂房内的面粉加工机械被泡在水里,厂房内空地上整包的小麦也没入1米多深的水中。
在晋城的乡村,每年麦收后,村民习惯将小麦寄存在村子附近的面粉厂,家里没面时再拿着“兑粮本”去面粉厂按一定比例换回面粉。
被淹的小麦有很大一部分正是村民们寄存的。
洪水过后,夫妇二人查看后发现,村民寄存的105万斤小麦中,有75万斤小麦完全失去食用和加工价值。
按当时市场价格折算,75万斤小麦就是80万元钱!夫妇二人不忍将10年辛苦打拼的品牌扔掉,更不忍将乡亲们的信任放弃,他们
决定要把乡亲们的粮还上。
随后,夫妇二人东拼西凑,凑起30多万元买回近30万斤小麦,为乡亲们还上第一批粮。
为了还剩下的粮,刘平贵继续照看面粉厂,李继林则和大女儿外出打工。
一家人省吃俭用,积累下来的钱就买小麦加工成面粉,还给老乡们。
目前,他们还欠乡亲们27.875万斤小麦,折成面粉是22.3
万斤。
10.汪金玲、刘万继、郭宏建:感人至深的两夫一妻特殊家庭
汪金玲,女,40岁,河南南阳唐河县马振抚乡关地村村民。
刘万继,男,河南南阳唐河县马振抚乡关地村村民。
郭宏建,男,37岁,河南南阳唐河县马振抚乡关地村村民。
2001年,汪金玲与小他3岁的郭宏建有了一个不满一岁的儿子,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
这年秋天,丈夫在煤窑事故中受伤,造成了高位截瘫。
丈夫出事儿后不满一年,婆婆生病离世,公公也遭遇事故去世,一个风雨飘摇的家摆在了汪金玲面前。
汪金玲的家在山区,地势复杂,大部分农田不能机耕,全仗壮劳力肩挑背扛。
汪金玲一个瘦弱女人,扛起了这个家。
宏建眼看着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他不想拖累妻子,曾一口气吞下差不多200片安眠药,以死相逼与妻子离婚。
几经思考,汪金玲同意了离婚,但有一个条件:“离婚可以,但你得和我一起走。
”2008年,汪金玲与同乡刘万继相识,见了几面后,汪金玲就向刘万继坦言了自己想带孩子和前夫一起,善良的刘万继只回答了一个字:“中!”这样的家庭,注定会遭人非议。
刘万继面对家人亲友的指责,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诺言。
刘万继和汪金玲结婚后,两人共同照顾瘫痪的郭宏建。
在外人眼里,妻子不容易,其实刘万继才是最不容易的。
在他心里,人心都是肉长的。
这个特殊家庭婚后的生活十分幸福,农忙时,汪金玲在郭宏建床边铺个大床,做饭端水,刘万继在堂屋的沙发上支一张小床,种麦插秧;农闲时,汪金玲照顾年迈的公公婆婆,经常找来村医给郭宏建看病,刘万继则外出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
如今,郭宏建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儿子上学了,汪金玲和刘万继也生了两个可爱的宝宝。
为了能给郭宏建买电动轮椅和电脑,刘万继在秋收后就匆匆登上了去北京打工的列车。
善良的农村妇女汪金玲,对前夫不离不弃,顶着非议,带夫改嫁,和现在的丈夫刘万继一起用行动书写了一段人间大爱的感人篇章。
11.沈克泉、沈昌健:“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
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
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
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
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
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07年,
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
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
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
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
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
”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
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
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12.陈俊贵:守墓老兵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杜库公路的大会战。
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
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
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
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
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
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
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
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13.罗长姐:坚强母亲守护疯儿三十余年
罗长姐,女,土家族,85岁,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九门村村民。
1974年春,罗长姐的儿子祁才政在部队患病致残,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为了不给国家和部队添麻烦,罗长姐决定将儿子接回家,悉心照料至今。
回到老家的祁才政,对家乡和亲人没有半点记忆。
几乎每天都发病,有时甚至一天多达6次,罗长姐一刻不停地跟着他,经常全身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一次右眼被打中,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罗长姐的右眼完全失明。
35年来,祁才政摔坏上百个搪瓷碗,折断上千双筷子,所有的家具都面目全非。
罗长姐动员家人将3间木板房腾出来,在四周搭起1米多高的木栅栏,修起了一条环形跑道做训练场地。
她
甚至托人买来光盘,每天早晨6点、晚上10点准时播放部队的起床号、熄灯号。
30多年的风风雨雨,罗长姐都不放弃母亲的责任,将照料儿子作为她生活和生命的全部。
73岁那年,罗长姐又送孙子参军入伍。
14.侯仁之:中国“申遗”第一人
侯仁之,男,于2013年10月22日去世,享年102岁,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仁之早年求学于燕京大学,后赴英国深造,毕业后归国。
他是鲜为人知的中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在一次与美国同行的交流中,侯仁之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情况。
回国后,他立即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而多方奔走,终于使故宫(微博)、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对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中,侯仁之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在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考察中,他揭示了历史时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为沙区的治理,在决策上提出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同时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
侯仁之为人勤奋坚毅。
每天清晨三四点便起床工作。
70多岁时,他攀上了一生的写作高峰,10年间发表文章百余篇;80多岁时,他利用暑假带学生到内蒙古等地进行野外考察;90多岁后,不能像以往一样投入工作,使他失却了生活的重心。
直到100岁,侯仁之还思维清晰、精神不错,时常坐着轮椅在未名湖畔“散步”;在沙漠治理、环境变化、旧城改造这几个自己认准的研究方向上,侯仁之从未停止过探索的步伐。
15.段爱平:老百姓的贴心人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
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
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
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
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
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16.倪超:孤寡老人捐资助学
倪超,男,61岁,南京市秦淮区象房新村村民。
倪超,原本是南京钢铁厂的一名钳工。
直至1998年,由于单位效益不好,倪超提前内退,靠每月700元退休金生活。
2006年,倪超决定自己开个小店铺做生意。
他将临街的小房间和厨房打通,卖起了烟酒,还悄悄给自己定下每年至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