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颗粒、高浓度硅溶胶的制备新方法

合集下载

硅溶胶的生产工艺

硅溶胶的生产工艺

硅溶胶的生产工艺
硅溶胶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吸附剂、填充剂、分离材料等领域。

下面介绍硅溶胶的生产工艺。

硅溶胶的生产工艺主要包含溶胶制备、成胶和干燥三个步骤。

首先是溶胶制备。

硅溶胶一般采用二氧化硅作为原料,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制备溶胶,如酸碱中和法、扩散沉淀法、溶胶聚合法等。

其中,酸碱中和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通过将硅酸盐溶液与酸或碱反应,生成胶体颗粒,然后经过洗涤、过滤、干燥等工艺步骤,制得硅溶胶。

第二步是成胶。

成胶是指使溶胶中的颗粒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形成凝胶的过程。

成胶一般需要通过加热、增加胶凝剂浓度或者调节溶液pH值等方式实现。

在成胶过程中,溶胶颗粒之间的交联作用会逐渐加强,形成稳定的凝胶结构。

成胶的温度和时间与凝胶的性质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具体的制备要求进行调控。

最后是干燥。

干燥是为了去除凝胶中的剩余水分,使凝胶形成固体硅溶胶。

常用的干燥方法有空气干燥法、真空干燥法和喷雾干燥法等。

其中,真空干燥法在硅溶胶制备中较为常用。

通过将凝胶置于真空条件下,利用真空低压使凝胶内部的水汽蒸发,将水分从凝胶中脱除。

干燥的温度和时间也是需要根据具体的制备要求进行控制的。

总结来说,硅溶胶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溶胶制备、成胶和干燥三个步骤。

通过合理选择原料和工艺参数,可以制备出具有理想性能的硅溶胶材料。

不同的制备方法和条件会影响硅溶胶的结构、孔径和比表面积等性质,因此在工艺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大粒径硅溶胶粒径增长及其控制工艺的研究

大粒径硅溶胶粒径增长及其控制工艺的研究

大粒径硅溶胶粒径增长及其控制工艺的研究硅溶胶粒径的大小可以有效影响硅溶胶催化剂的性能,近年来,大粒径硅溶胶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大粒径硅溶胶粒径增长的机理和控制工艺。

大粒径硅溶胶的制备可以采用湿法法或电解法。

湿法法通过置换反应在高温下对于合成液体介质中的原料进行处理,以添加铵树脂,以形成溶胶团簇,然后再置入大量的水中沉淀成大粒径的硅溶胶。

而电解法的方法则是将苯乙烯,乙烯和氯乙烯混合加热,然后电解,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气固态结合,可以得到大粒径的硅溶胶。

硅溶胶粒径增长是由于其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所致,其结构由小粒状结构变为非晶态结构。

在湿法法制备大粒径硅溶胶时,结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中溶解度的差异以及水的作用。

水的作用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水蒸气的压力增加,使溶解度差异更加显著,因此结构的变化加速。

而在电解法制备中,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电解的作用,其结构变化主要由电解产生的热量和离子所决定。

硅溶胶粒径的控制技术主要有温度控制和电解浓度控制。

温度控制技术是将温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中,以保持溶解度差异,这样可以控制硅溶胶粒径的增长。

电解浓度控制技术是在控制电解液中蒸汽压和电导率的同时,控制电解液中离子浓度,以达到硅溶胶粒径的控制要求。

本研究表明,大粒径硅溶胶的粒径增大的机理及其控制工艺可以通过温度控制和电解浓度控制技术实现。

这些技术有助于控制大粒径硅溶胶的性能,可以有效提高硅溶胶催化剂的性能。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研究大粒径硅溶胶粒径增长的机理和控制工艺,为控制大粒径硅溶胶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强对硅溶胶的研究,为硅溶胶催化剂性能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

硅溶胶生产工艺

硅溶胶生产工艺

硅溶胶生产工艺硅溶胶是一种高分散的颗粒状或球形的无机无色凝胶物质,其化学式为SiO2·nH2O,是由Silica基本单位构成。

硅溶胶的制备工艺是将棕榈椰壳或稻草等脱去有机质后,进行煅烧,使得有机物质排出,形成高度分散的SiO2球形粒子,即为硅溶胶。

硅溶胶生产工艺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硅溶胶生产工艺的流程。

一、原材料加工硅溶胶原材料可采用二氧化硅物料、稻草灰、棕榈壳、稻壳、橡胶木屑等,其主要成分均为二氧化硅(SiO2)。

其中棕榈壳、稻草等最为常见。

首先将原材料进行杂物清理、破碎、筛选、平整等工作,为下一步的工艺制备提供干净、整齐、规格一致的原材料。

二、酸洗、洗涤原材料的酸洗和洗涤是为了去除原材料中的杂质和替代矿物元素,如钙(Ca)、锰(Mn)、镁(Mg)等,从而提高硅溶胶的纯度,预处理中主要选择采用酸渍法。

其步骤为:将原材料用硫酸或盐酸浸泡1~2 min,再用水洗涤至中性并半干,最后干燥至适当含水率。

三、煅烧预处理后的原材料放入煅炉中进行大量的干燥、煅烧。

该步骤主要是制备出凝胶球体原料,通常采用一体化煅炉,将原材料放在煅炉内部360度旋转煅烧,温度通常在1000℃左右,时间线上03小时至10小时不等。

该步骤不仅要求包括煅炉的温度、时间、料量及搅拌风速等设备因素,还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充分预处理、煅炉退火速率要控制得当,以保证其具有均匀、完整的球形外形。

四、粉碎、湿法分散下面的步骤是打破这些球体原料,制备出高度分散的二氧化硅,主要是通过粉碎和分散两个步骤来完成的。

粉碎可以采用氧气气流粉碎,目的是使大球体逐渐变为小球体。

分散则是采用HCl和硅酸钠,将球体原料在罐体内充入一定的水,使其形成悬浮液,加入酸性和碱性物质,通过光学显微镜在悬浮液中观察,可以得到粒子分布的情况。

然后通过细胞破碎机或者砂磨机将分散后的原料充分乳化,得到纯净的硅溶胶液,使用过滤压滤将微细SiO2胶体拍打成一片硬盘。

五、干燥、研磨制备出的硅溶胶液通过喷雾干燥、真空干燥、半干式干燥来制备成粉末样。

硅溶胶的制备方法简述

硅溶胶的制备方法简述

硅溶胶的制备方法简述目前,硅溶胶的制备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凝聚法和分散法。

利用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首先生成SiO2超微粒子,然后通过成核、生长,制得SiO2溶胶的方法为凝聚法;利用机械分散将SiO2微粒在一定条件下分散于水中制得SiO2溶胶的方法,即分散法。

根据使用原料及工艺的不同,上述两种方法可细分成下面多种常见的制备方法。

1.离子交换法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硅溶胶的历史较长,1941年首先由美国人Bird发明,其后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该项技术被国内外大多数硅溶胶生产企业所采用。

该方法通常可分为3个步骤:活性硅酸制备,胶粒增长和稀硅溶胶浓缩。

首先,将稀释后的一定浓度的水玻璃依次通过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分别除去水玻璃中的钠离子及其它阳离子和阴离子杂质,制得高纯度活性硅酸溶液。

此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可用适当的NaOH或氨水调节其PH为8.5-10.5,以提高稳定性。

在此步骤中使用的离子交换树脂应尽快再生。

避免残余的硅酸形成凝胶,使交换柱失效。

然后,将上述硅酸溶液加入到含晶种的母液中,通过控制加入速度和反应温度,使硅溶胶胶粒增长到所需粒径即可。

最后将完成结晶聚合过程的聚硅酸溶液进行加热蒸发浓缩,或超滤浓缩,以得到合适浓度的产品。

如果要进一步进行纯化,可采用离心分离法除去其中杂质,制得高纯硅溶胶。

可见,此方法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起始原料水玻璃受离子交换的限制其浓度不能太高,这就致使第3部中的浓缩过程较长,能耗大,不利于能源的节约;二是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时会产生大量废水,对水的浪费较大且废水处理需要一定的成本;三是该法工艺程序多,生产周期长,反应过程中影响产品性能的因素众多以至较难控制。

2.直接酸中和法一般采用稀水玻璃作为起始原料,经过离子交换出去钠离子,然后通过制备晶核,直接酸化反应,晶粒长大等步骤可制得硅溶胶。

(1) 离子交换除去钠离子:用离子交换树脂除去原料中的钠离子,制得SiO2/Na2O重量比较大的稀溶胶,稀溶胶中钠离子含量已较低。

一种制备硅溶胶的方法及硅溶胶

一种制备硅溶胶的方法及硅溶胶

一种制备硅溶胶的方法及硅溶胶一、硅溶胶简介。

咱先来聊聊硅溶胶是个啥玩意儿哈。

硅溶胶呢,就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是纳米级的二氧化硅颗粒在水中或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的胶体溶液。

它的应用可广泛啦,在涂料、催化剂、电子材料、纺织、造纸等好多领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比如说在涂料里加了硅溶胶,能让涂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都变得更强;在电子材料里呢,它又能起到一些特殊的作用,像是改善材料的性能啥的。

二、制备硅溶胶的方法。

1. 离子交换法。

原理:这个方法呀,就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来去除硅酸钠溶液中的钠离子,从而让硅酸根离子在溶液中水解、聚合,最后形成硅溶胶。

想象一下,就好像是把那些不需要的钠离子给“赶跑”,让硅酸根离子能自由自在地去反应,生成我们想要的硅溶胶。

具体步骤:第一步,得先准备好硅酸钠溶液,这可是原料哦。

一般来说,这个溶液的浓度和模数都有一定的要求,浓度大概在一定范围内,模数呢也得合适,不然可能就影响最后的结果啦。

接着,把硅酸钠溶液通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柱。

这时候,溶液里的钠离子就会和树脂上的氢离子进行交换,钠离子被“抓”到树脂上,氢离子就进入到溶液中啦。

然后呢,从树脂柱出来的溶液就是含有硅酸的稀溶液,这时候硅酸就会慢慢水解、聚合,形成硅溶胶的雏形。

不过这时候的硅溶胶可能还不太稳定,还需要进一步处理。

比如说要调节一下pH值,让它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这样硅溶胶就能更稳定地存在啦。

2. 酸中和法。

原理:这个方法是通过向硅酸钠溶液中加入酸,让硅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和聚合反应,从而生成硅溶胶。

就像是给硅酸根离子创造一个酸性的“小环境”,让它们能顺利地反应生成硅溶胶。

具体步骤:首先要配置好一定浓度和模数的硅酸钠溶液。

这个和离子交换法里准备原料有点类似哈。

然后呢,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慢慢地向硅酸钠溶液中加入酸。

这个酸可以是硫酸、盐酸等,不过要注意加酸的速度不能太快,不然反应可能会太剧烈,不好控制。

一边加酸,一边观察溶液的变化,当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溶液就会开始出现一些变化,硅酸根离子开始水解、聚合啦。

硅溶胶的制备方法

硅溶胶的制备方法

硅溶胶的制备方法硅溶胶的制备方法硅溶胶是一种具有多种应用潜力的重要纳米材料。

它具有高比表面积、可控多孔结构和良好的热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在催化、吸附、分离、生物医学和光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硅溶胶制备方法。

1. 酸催化法硅溶胶的酸催化法是最常见和传统的制备方法之一。

它通常在硅石或硅酸盐作为原料的基础上,通过酸性溶液的催化作用,使硅原子聚合形成硅氧键,从而生成硅溶胶。

常用的酸催化剂包括盐酸、硝酸和氢氟酸等。

此方法制备的硅溶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

2. 碱催化法碱催化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硅溶胶制备方法。

它与酸催化法相似,但使用的是碱性溶液进行催化。

碱催化法的优点是反应速度快、可控性好,制备的硅溶胶具有较大的孔隙尺寸和较好的热稳定性。

常用的碱催化剂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氨水等。

3. 凝胶-溶胶法凝胶-溶胶法是一种较新的硅溶胶制备方法,在该方法中溶胶与凝胶相结合。

首先,通过溶胶法制备出胶体溶胶,然后通过凝胶法将胶体转变为固体凝胶。

这种方法具有制备多种形态硅溶胶的能力,例如纳米颗粒、薄膜和纤维等。

4. 微乳液法微乳液法是一种较新的硅溶胶制备方法,通过调节表面活性剂和溶剂的比例,形成特殊的微乳液体系。

然后,将硅源溶解在微乳液中,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热解或水解反应生成硅溶胶。

此方法制备的硅溶胶具有较小的粒径和独特的孔隙结构。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孔隙结构和形态的硅溶胶。

制备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所需应用和目标性能来确定。

此外,还应对制备过程中的温度、pH值和反应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以获得理想的硅溶胶制备效果。

以上就是硅溶胶的几种常见制备方法的简要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硅溶胶的制备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未来将有更多高效、高纯度的制备方法被提出和应用。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硅溶胶制备方法有所帮助。

一种硅溶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一种硅溶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一种硅溶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一、背景硅溶胶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能够在催化、吸附、分离、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发挥重要功能。

二、制备方法1. 溶胶-凝胶法该方法是制备硅溶胶的传统方法,通过溶剂的蒸发和凝固,形成硅溶胶。

具体步骤包括:(1)将硅源溶解于水或乙醇中,加入催化剂进行水解聚合反应,形成胶体颗粒。

(2)将胶体颗粒在溶剂中凝胶化,获得硅凝胶。

(3)通过干燥,去除溶剂,获得硅溶胶。

该方法具有制备简单、设备成本较低等优点,但存在过程时间长、难以控制孔径大小等问题。

2. 反相微乳化法该方法通过微乳化反相的特性,使硅源在油相中溶解,并在水相中水解聚合,形成硅溶胶。

具体步骤包括:(1)将表面活性剂、无机硅源和溶剂混合均匀。

(2)加入乳化剂、催化剂和水,形成反相微乳化液。

(3)在反相微乳化液中进行水解聚合反应,形成硅溶胶。

(4)通过干燥、煅烧等处理,获得硅溶胶。

该方法具有制备周期短、孔径可调等优点,但需要高质量的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和催化剂,成本较高。

三、制备流程以溶胶-凝胶法为例,硅溶胶的制备流程如下:1. 准备硅源、催化剂和溶剂。

2. 将硅源溶解于溶剂中,加入催化剂进行水解聚合反应。

3. 在反应过程中搅拌稳定胶体颗粒,调节pH值和温度。

4. 将胶体颗粒在溶剂中凝胶化,并进行固化处理。

5. 通过干燥、煅烧等处理,得到硅溶胶。

四、应用前景硅溶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一些典型应用如下:1. 催化剂载体:由于硅溶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率,能够作为高效的催化剂载体。

2. 生物医学:硅溶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够应用于药物缓释、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3. 污染治理:硅溶胶能够吸附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在废水处理和环境治理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总之,硅溶胶的制备和应用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将会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大颗粒、高浓度硅溶胶的制备新方法

大颗粒、高浓度硅溶胶的制备新方法

大颗粒、高浓度硅溶胶的制备新方法摘要:以水玻璃为原料, 采用滴加工艺制备一定粒径大小的二氧化硅作为母核; 采用在催化剂和分散剂共同作用下水解硅粉的方法使母核二氧化硅颗粒进一步增长, 得到了高均匀分布的平均粒径在100 nm 以上、浓度可达50 %的二氧化硅溶胶。

并对新方法下p H 值、温度以及母核SiO2 的浓度、粒径大小对二氧化硅平均粒径及其均匀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对制备大颗粒、高浓度的硅溶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水玻璃; 硅粉; 硅溶胶; 纳米二氧化硅; 大颗粒硅溶胶系无定形二氧化硅聚集颗粒在水中均匀分散形成的胶体溶液, 其胶粒大小一般为1~100nm。

由于硅溶胶中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含有大量的羟基, 具有较大的反应活性, 经过表面改性又能与有机聚合物混溶, 因此被广泛用于涂料、精密铸造、造纸、纺织、石油化工、电子等各个行业。

粒径作为硅溶胶产品中的关键指标之一, 不但影响着产品的浓度、稳定性, 还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功能。

国外如NISSAN、AKZO NOBEL 等跨国公司的大颗粒、高浓度的硅溶胶产品近年来纷纷进入国内市场。

然而,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硅溶胶生产企业只能生产粒径在10~20 nm 的普通硅溶胶产品。

二氧化硅粒径偏小、均匀性差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国内企业生产多功能、高质量硅溶胶产品的主要因素。

国内有不少科研工作者对大粒径二氧化硅的制备进行了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大颗粒的纳米二氧化硅。

如专利CN 86104144A 采用硅粉与水玻璃直接反应得到了20~30 nm 的二氧化硅; 专利CN1155514A 以水玻璃为原料, 采用恒液面蒸发和多次循环稀释超滤工艺最终将二氧化硅的粒径提高到了40~50 nm;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研究院以水玻璃为原料, 采用恒液面蒸发滴加工艺制备出平均粒径达55~65 nm 的二氧化硅。

但总的来说, 所制备的二氧化硅颗粒仍然不够大, 均匀性仍然不佳, 工艺过程烦琐, 能耗大, 生产成本高。

高纯度硅溶胶制备工艺流程

高纯度硅溶胶制备工艺流程

高纯度硅溶胶制备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高纯度硅溶胶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医药等领域。

30%硅溶胶的摩尔浓度

30%硅溶胶的摩尔浓度

硅溶胶的制备与性质:以30%硅溶胶为例硅溶胶是一种由纳米级的二氧化硅颗粒分散在水或其他溶剂中的胶体溶液,无臭、无毒,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

硅溶胶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离子交换法,即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水玻璃中的钠离子,得到含有活性硅酸的硅溶胶。

本文将以30%硅溶胶为例,介绍其制备工艺、性质和用途。

30%硅溶胶的制备工艺如下:1. 将模数为3.5的水玻璃溶液稀释至含SiO2 4%,Na2O 1.15%。

2. 将稀释后的水玻璃溶液通过填充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柱,使Na+被H+取代,得到含SiO2 3.6%,Na2O 0.005%,SiO2摩尔浓度为30%的硅溶胶。

30%硅溶胶具有以下主要性质:1. 粒径分布均匀:经过离子交换制备的硅溶胶颗粒尺寸均匀,粒径分布范围较窄,有利于其在应用中的稳定性。

2. 高比表面积:硅溶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提供更多的活性表面,有利于吸附、催化等反应的进行。

3. 稳定性好:30%硅溶胶在常温下可长期稳定存在,不易发生团聚和沉淀。

4. 可控性强:通过调整制备工艺中的参数,如水玻璃溶液的稀释比例、交换树脂的种类和用量等,可以实现对硅溶胶的粒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的调控。

30%硅溶胶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催化剂载体:硅溶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孔结构,可作为催化剂的载体,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2. 吸附材料:硅溶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活性表面,可用于吸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质,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再生性能。

3. 生物医药领域:硅溶胶可以用于制备药物缓释系统、生物传感器等,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控释性能。

4. 光学材料:硅溶胶可以用于制备光学薄膜、光学纤维等,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和光学性能。

综上所述,30%硅溶胶是一种制备简便、性能优异的胶体溶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制备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应用领域的扩大,硅溶胶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用金属硅粉制备硅溶胶的新工艺

用金属硅粉制备硅溶胶的新工艺

用金属硅粉制备硅溶胶的新工艺咱先得搞清楚,这金属硅粉和硅溶胶都是啥玩意儿。

金属硅粉呢,就像是硅的“小颗粒战队”,它们充满了活力和潜力。

而硅溶胶呢,那可是在好多领域都大显身手的“明星材料”,像是涂料、胶粘剂、催化剂等行业,都离不开它。

传统的制备方法可能就像走老路,虽然能到目的地,但有时候会绕点弯子,效率不太高。

这新工艺就不一样啦,它就像是发现了一条近道,又快又好地把硅溶胶给制备出来。

新工艺的第一步,就像是给金属硅粉来一场“魔法洗礼”。

把金属硅粉放进特定的反应容器里,然后加入一些神奇的“药水”,这些药水就像是一群勤劳的小助手,开始和金属硅粉“亲密互动”。

它们会让金属硅粉表面的一些“小脾气”给安抚下来,变得更加温顺,为后续的反应做好准备。

接着,就是反应的重头戏啦。

在合适的温度和压力下,就像是给这个反应舞台调好灯光和音效,金属硅粉和那些“药水”开始跳起了精彩的“化学舞蹈”。

它们相互碰撞、结合,慢慢地就生成了硅溶胶的雏形。

这个过程就像是看着一个小种子慢慢发芽长大,特别神奇。

而且啊,这个新工艺还特别注重环保。

不像有些老工艺,会产生一堆让人头疼的废弃物。

新工艺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小管家,把反应过程中的各种“垃圾”都合理地处理掉,既不污染环境,又能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整个制备过程中,控制好各种条件那也是关键。

就好比做饭,火候、调料的用量都得恰到好处,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新工艺通过精确的控制,让制备出来的硅溶胶质量特别稳定,性能也更加优异。

比如说,用新工艺制备出来的硅溶胶,它的颗粒大小更加均匀,就像是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排列得整整齐齐。

这使得硅溶胶在使用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涂料行业,它能让涂层更加光滑、耐用;在胶粘剂行业,它能让黏合效果更加牢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颗粒、高浓度硅溶胶的制备新方法摘要:以水玻璃为原料, 采用滴加工艺制备一定粒径大小的二氧化硅作为母核; 采用在催化剂和分散剂共同作用下水解硅粉的方法使母核二氧化硅颗粒进一步增长, 得到了高均匀分布的平均粒径在100 nm 以上、浓度可达50 %的二氧化硅溶胶。

并对新方法下p H 值、温度以及母核SiO2 的浓度、粒径大小对二氧化硅平均粒径及其均匀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对制备大颗粒、高浓度的硅溶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水玻璃; 硅粉; 硅溶胶; 纳米二氧化硅; 大颗粒硅溶胶系无定形二氧化硅聚集颗粒在水中均匀分散形成的胶体溶液, 其胶粒大小一般为1~100nm。

由于硅溶胶中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含有大量的羟基, 具有较大的反应活性, 经过表面改性又能与有机聚合物混溶, 因此被广泛用于涂料、精密铸造、造纸、纺织、石油化工、电子等各个行业。

粒径作为硅溶胶产品中的关键指标之一, 不但影响着产品的浓度、稳定性, 还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功能。

国外如NISSAN、AKZO NOBEL 等跨国公司的大颗粒、高浓度的硅溶胶产品近年来纷纷进入国内市场。

然而,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硅溶胶生产企业只能生产粒径在10~20 nm 的普通硅溶胶产品。

二氧化硅粒径偏小、均匀性差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国内企业生产多功能、高质量硅溶胶产品的主要因素。

国内有不少科研工作者对大粒径二氧化硅的制备进行了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大颗粒的纳米二氧化硅。

如专利CN 86104144A 采用硅粉与水玻璃直接反应得到了20~30 nm 的二氧化硅; 专利CN1155514A 以水玻璃为原料, 采用恒液面蒸发和多次循环稀释超滤工艺最终将二氧化硅的粒径提高到了40~50 nm;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研究院以水玻璃为原料, 采用恒液面蒸发滴加工艺制备出平均粒径达55~65 nm 的二氧化硅。

但总的来说, 所制备的二氧化硅颗粒仍然不够大, 均匀性仍然不佳, 工艺过程烦琐, 能耗大, 生产成本高。

作者通过大量的制备研究, 成功地在低成本、低能耗前提下,将二氧化硅的粒径提高到50 nm , 甚至100 nm 以上, 且颗粒的均匀性、分散性均得到大大的改善和提高, 并对新工艺下二氧化硅颗粒的增长因素进行了研究, 这对制备大粒径、高浓度、高均匀分散的硅溶胶具有现实意义。

1 大颗粒纳米二氧化硅溶胶的制备1.1 主要原料钠水玻璃(工业级, 上海泡花碱厂生产) , 硅粉(工业级, 200~300 目) , 氢氧化钠(分析纯) , 硫酸(分析纯) 。

1.2 母核二氧化硅的制备母核二氧化硅的均匀性、分散性的好坏对大颗粒二氧化硅的制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制备出了高均匀性的母核二氧化硅。

(1) 含SiO2 约25 %的工业级水玻璃用去离子水进行稀释, 稀释后的SiO2 质量含量在1 %~15 %范围。

在温和搅拌作用下, 缓慢滴加质量含量为10 %的稀硫酸进行中和, 调节p H 值为3~7 ,将体系调制成二氧化硅水凝胶。

(2) 在二氧化硅水凝胶中添加质量含量为10 %~20 %的NaOH 强碱溶液, 并在高速搅拌下进行加热分散3~5 h , 将水凝胶进行解冻, 解冻后的活性硅酸粒子的粒径在2~6 nm 之间, 备用。

(3) 另取部分水玻璃用去离子水稀释至SiO2质量含量为5 %~10 % , 在搅拌下加热至沸腾温度回流, 015 h 后, 开始滴加经解冻后的活性硅酸粒子溶胶, 滴加完后保温015 h , 然后冷却出料。

根据所需母核粒径的大小进行投料比及滴加时间的计算, 可以获得系列平均粒径在10~100 nm 范围内呈高均匀分布态的母核纳米二氧化硅。

1.3 母核二氧化硅粒径的进一步增长将上述作为母核的二氧化硅用去离子水稀释,加入到四口烧瓶中, 加入复合催化剂和分散剂。

根据过程设计, 在不同温度T 、不同p H 值下加入相应的硅粉量, 使母核二氧化硅得到增长。

硅粉的加入量可以根据硅粉在一定温度及p H值条件下的收率以及种子粒子和所需最终硅溶胶产品中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大小来进行估算获得。

在一定的条件下, 硅粉的收率可以按下面的式(1) 进行计算:其中, wx 为反应结束后, 所得硅溶胶产品中SiO2 的质量含量, %; w0 为原种子液中SiO2 的质量含量, %; wSi 为加入的硅粉的质量, g ; 28.08和60.08 分别为Si 和SiO2 的相对原子质量。

硅粉加入的速度应保持反应在较小的温度波动范围下进行。

反应结束后滤去未反应完的硅粉, 最终得到一系列不同粒径范围的大颗粒纳米二氧化硅溶胶。

将该大颗粒的二氧化硅溶胶进一步进行精加工处理和浓缩, 可得到所需SiO2 质量浓度的大颗粒硅溶胶。

1.4 大颗粒二氧化硅平均粒径及均匀性表征硅溶胶二氧化硅平均粒径的测定: 在氯化钠水溶液中( wNaCl = 0.2 g) , 以氢氧化钠滴定二氧化硅表面的硅烷醇基团, 记录p H = 410~910 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 由经验公式求出二氧化硅颗粒的比表面积S , 然后再求出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

硅溶胶二氧化硅颗粒的均匀性及分布情况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进行考察。

1.5 产品指标通过上述的工艺步骤, 成功得到了浓度达40 %、50 %(质量分数) 的高浓度硅溶胶, 通过产品指标分析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发现包括粒径大小、均匀性在内的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国外如NISSAN 、A KZO NOBEL (N YACOL ) 等2 大颗粒二氧化硅粒径的增长因素通过该新工艺方法要获得高均匀性、高分散性的大颗粒二氧化硅, 关键要控制两个条件: 一是硅粉的水解条件, 硅粉水解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所得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大小及其均匀性分布情况; 另一条件就是母液以及母核二氧化硅的指标条件, 母液中SiO2 的浓度及其粒径大小、分布情况同样对最终大颗粒二氧化硅的质量指标起着决定性作用。

2.1 二氧化硅粒径的增长机理在催化剂作用下水解硅粉以进一步提高母核二氧化硅粒径的方法中, 硅粉发生如式(2) 的反应过程:Si + 3H2O→H2 SiO3 + H2 ↑(2)硅粉在催化剂作用下, 水解不断产生大量的硅酸分子, 这些硅酸分子一方面迅速与母液中作为母核的二氧化硅颗粒进行如式(3) 的羟基缩合反应,从而母核二氧化硅粒径得到不断地增长:nSiO2 + H2 SiO3→( n + 1) SiO2 + H2O (3)另一方面, 这些硅酸分子之间发生新核的形成反应, 如式(4) :mH2 SiO3 + nH2 SiO3 →( n + m) SiO2 + ( n + m) H2O (4)设硅粉的量为M , 在温度T 、反应时间t 下的收率为ηT , 可以根据式根据式估算出硅粉在该条件下所能产生的二氧化硅的量Mx 。

在理想状态下, 如果硅粉水解产生的新的硅酸分子完全和母液中作为母核的二氧化硅进行反应而不产生新核, 则可以得到最终二氧化硅颗粒的粒径大小Dx与母核二氧化硅粒径大小D0 之间的关联方程:式中, M0 为母液中作为母核的二氧化硅的量。

因此, 理论上在一定母核粒径前提下, 加入的硅粉越多, 最后得到的二氧化硅的粒径越大。

但是, 并不是所有硅粉水解产生的活性硅酸分子都完全包裹在原母核表面, 由于条件控制不得当等多种原因, 将有或多或少的硅酸分子之间进行反应形成新核, 最终将降低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和均匀性。

2.2 pH值对母核SiO2 粒径增长的影响要制备高均匀性的大颗粒二氧化硅, 首要的前提条件是母核二氧化硅的均匀性要好。

如果母核的均匀性差, 显然不可能制备出均匀性好的大颗粒二氧化硅。

因此在实验中选择高均匀性、高分散性、粒径分布为50~60 nm 的二氧化硅作为母核, 其分布情况见如图1 所示的SEM 电镜图像。

根据相应条件下硅粉的收率, 进行投料配比计算, 使式(5) 中Mx / M0 值固定为7 , 则理论上最终获得的二氧化硅的粒径应为母核二氧化硅粒径的2 倍。

不同p H 值条件下制得的SiO2 的SEM 图像比较见图2 所示。

很明显, 在高p H 值条件下不利于高均匀性的大颗粒二氧化硅的制备。

众所周知, 硅粉在强碱作用下能和水发生如式(2) 的水解反应,并且碱性越强, 水解程度越激烈, 硅粉反应的速度越快。

因此, 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 p H 值越高, 式(2) 的反应速率越大。

当式(2) 的反应速率超过式(3) 的反应速率时, 新产生的活性硅酸分子由于未能在一定的时间里获得与母核SiO2 反应的机会, 硅酸分子相互之间便发生缩合反应形成新核。

该新核比母核要小得多, 表面羟基基团的活性更高, 对活性硅酸分子的吸附力更强, 因此新核的存在大大地阻碍了母核的增长速度, 同时又明显破坏了体系颗粒分布的均匀性, 最终得到的大粒径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偏低,均匀性偏差。

但p H 值也不能过低, 太低则式(2) 中的反应速度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最终将影响整体反应的速度, 大大延长反应的周期, 因此选择合理的水解p H 值很重要。

2.3 温度对母核SiO2 粒径增长的影响在母核二氧化硅的粒径分布在50~60 nm 下,不同温度下制得的SiO2 颗粒的SEM 图像比较如图3 所示。

从图3 中可以明显看出: 在温度为70 ℃、90 ℃、100 ℃时, 实验制备所得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均匀性均较差, 而在温度80 ℃下所获得的大粒径二氧化硅颗粒均匀性最佳, 其平均粒径也达到了95.5 nm。

而其他3 个温度条件下所得的二氧化硅平均粒径分别为7815 nm、9210 nm、4510 nm。

可以看出, 在其他条件一致条件下, 存在着一个理想的最佳温度点, 使二氧化硅平均粒径及其均匀性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 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先是逐渐升高, 均匀性也逐渐变好; 但随着温度的进一步上升, 二氧化硅平均粒径又转而逐渐加速下降。

由于式(3) 与式(4) 之间是一个存在着“掠夺”活性硅酸分子的竞争性反应, 在单分子硅酸的活性要比母核二氧化硅表面羟基的活性要高的多的情况下, 随着温度的降低, 式(3) 中的反应速度在下降, 而式(4) 中的反应速度却相对得到加强, 使得体系中新核的数量不断增加, 最终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降低。

当温度逐步升高时, 式(3) 中的反应速度得到迅速加强, 由于低温下硅粉水解出的硅酸分子浓度较低, 式(4)的反应速度增加并不是很明显, 因此母核二氧化硅的粒径得到迅速增大并接近理想值。

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 式(2) 中的反应速率加快, 当硅粉大量产生的活性硅酸来不及完全和母核二氧化硅进行反应时, 式(4) 中的反应速度又得到迅速加强, 使得体系新核的数量随着温度的上升而迅速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