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援助辅导员工作实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8卷第1期2013年1月
Vol.8No.1Jan.2013
论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援助
——辅导员工作实例分析
亓迪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摘
要]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贫困女大学生则是这个群体中更为复杂的特殊群体。

不少贫困
女大学生出现了抑郁、悲观、自卑、自闭、敏感多疑、自我缺失等心理困扰。

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在此结合一个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帮助贫困女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使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援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亓迪(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到2011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
将近3000万,贫困生人数也随着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加而迅速递增。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贫困女大学生则是这个群体中更为复杂的特殊群体。

很多贫困女大学生长期心理处于不健康和亚健康状态,出现了抑郁、悲观、自卑、自闭、敏感多疑、自我缺失等心理困扰。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在各高校,来自国家、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各项
资助越来越多,资助面越来越广,资助力度也在逐年递增。

但是,当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时,对其心理的扶贫问题却没有引起各高校的重视。

目前,当今高校对贫困学生的心理援助相对滞后。

许多高校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援助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也有部分高校工作者虽然意识到了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但因为学校各种客观条件而无法开展工作。

如何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进行援助,是我国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以一名患有抑郁症的贫困女大学生为例,通过笔者对其进行的多次心理疏导,帮助她摆脱长期以来的抑郁症状,重新融入正常的大学生活。

针对案例中的情况,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针对此类学生的心理援助策略。

二、案例事件
某某,女,在班级中担任学习委员,家庭非常贫困。

该生平时在校表现良好,性格温和、成绩优异、工作积极。

在大二期末时,该生第一次通过短信的形式向笔者诉说她的无助和
痛苦,作为其辅导员,笔者在第一时间找到该生。

通过该生
的表述,她这段时间以来无法正常的与人交流,有轻微自闭
的倾向,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听课,课下无法进行期末课程的
复习,情绪波动大,出现失眠、恶心、厌食等症状。

该同学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人世,母亲也在其幼年时就患有精神分
裂症,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一直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治疗。

她虽然在校,但是经常因家中状况而无法安心学习。

在接下来的询问中,得知该生不是首次出现上述病症,最早的一次,是在她中考时期,当时她凭借自己的毅力使症状得
以控制,而这次是大学以来症状反复最严重的一次。

三、案例分析
该生家住农村,父亲在其幼时去世,母亲患有精神分裂
症,爷爷奶奶身体孱弱,自小一家人寄宿在亲戚家,哥哥因家庭贫困辍学,后贷款进行创业,该生大学学费也来自银行贷款,家庭经济负担沉重。

通过对该生的了解,笔者发现她已经具有抑郁症的症状,这次发作的直接原因是其外公去世,再加上该生期末考查课成绩不理想,奖学金希望渺茫等多种原因叠加在一起,给其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该生心理充满了各种矛盾:首先,从小与其相依为命的外公去世,该生一方面忍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另一方面又因为家庭经济负担稍有减轻松了口气,但她自己心里又因为这个不对的想法而自责;第二,母亲有严重精神分裂症,无人照顾,经常离家出走,自己想担起家庭重担但又无能为力;第三,该生希望上大学后,依靠自身努力获得国家奖学金,减轻家庭负担,但是体育等几门考查课成绩下来,自己成绩并非理想,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情绪,悲观的觉得自己再努力也改变不了现实;第四,该生正处在青春期,对未来的发展既憧憬又迷茫,这些心理冲突给该生带来巨大的压力。

四、解决方案
在谈话中发现,该生有摆脱目前不良情绪的强烈要求,笔者根据她目前的心理状况,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

在接下来的
辅导过程中,笔者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首先,从该生的家庭背景和其目前状况来看,要解决其
出现的问题,首先应该帮助该生放松心情,通过积极关注、温暖关怀,听她尽情的倾诉,为她打开一个宣泄口,让其情绪得到缓解。

接着,对学生的境遇和她出现的压力表示理解,并通过自身了解的一些例子与该生进行交流沟通,让她明白遇到困难出现心理低潮是合理的,向他人求助也是正常的,帮
助她放下心理包袱,消除孤独感,重拾自信;然后,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扭转她的自卑意识,修正她不正确的一些自我认
知,让她知道并不是她造成了家庭的不幸,并且这些困难是暂时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最后,建议该生到心理咨询室及
医院进行专业的诊断。

通过多次的沟通,该生情绪有了极大的转变,脸上又恢
-
-121--
复了笑容,在期末考试中发挥良好,成绩优异。

考试结束后,该生主动到校医院进行诊断,诊断结果为轻度抑郁症,但目前恢复良好,不需服药。

该生事后反映,经过这次的倾诉,她感觉自己不是孤独的,情绪上更稳定,也更有勇气面对现实,更积极的看待生活。

五、心理援助建议
对于此类贫困女大学生,我们首先应认同她们,然后要格外留意她们的精神状态,将其作为心理援助的重点对象。

下面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健全贫困女大学生档案
在新生入学之际,应通过其入学登记表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并在此后每年的贫困生资格认定后,及时更新健全档案。

家庭贫困的女大学生,我们应该单独建立信息档案,并要注意其保密性。

在校期间,将学生的成绩、参加活动情况、受资助情况、奖惩情况、家庭临时变故等信息及时保存下来,作为评估该生心理状况的依据。

并通过数据档案分析不同贫困女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差异,包括不同年级贫困女大学生的差异、文科师范类与理工科类大学贫困女生的差异,因父母收入低而贫困的与因子女多和意外灾害而贫困的女大学生、从未参加与经常参加团体活动的贫困女大学生之间的差异等。

(二)在经济上给予帮助
经济困扰会让贫困女大学生在学习上分心,在生活上心理压力过大,阻碍她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如何减轻贫困女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则是消除心理困扰的重要举措,要通过各项资助政策的落实,切实减轻贫困女大学生的经济压力。

首先各高校应通过助学贷款等相关助学体系的完善以及各项工作的落实,最大程度的减轻贫困女大学生的经济压力。

另外,还可增设专门的贫困女大学生专项基金,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组织和引导贫困女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经济状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还能保护她们的自尊心,不仅让她们学会自立、自强,还可以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做到激励式助困和救助式助困相结合。

(三)完善信息传递机制
在生活中,需要充分发挥班干部、党员、寝室长的作用,她们学习生活在一起,能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因为遭遇突发状况而情绪激动,或者心理身体病症的突发等情况。

而这就要求我们平时重视班干部队伍的教育,在面对类似突发状况时,她们能在第一时间汇报给辅导员。

同时,也能形成“预警机制”,将很多不良的情况,及时的向辅导员通报传达,将心理预防这张绵密的大网编制的更细密。

辅导员在平时生活中,也应多和同学进行多方式的交流,做学生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只有学生亲近你、信任你,在遭遇突发状况时才愿意向你倾诉。

(四)建立多层次的心理援助机制
学校层面上,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可以通过预约,来到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咨询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还可建立心理预防网络,通过开辟网上论坛,学生可把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贴上去,版主从心理学的角度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院系层面上,学院的各级领导、辅导员、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主动关心贫困女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加强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关怀,帮助她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鼓励让她们意识到贫困等磨难只是暂时的,更是以后人生的财富和动力。

一旦发现她们出现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不
良情绪就需要对其多加关心,引导她们走出心理障碍,重新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高校应当积极挖掘女辅导员、女教师这一批优秀的资源,发挥她们在贫困女大学生中的人生示范作用和心理的引导作用。

在班级层面上,设置心理委员、心理互助小组等。

很多贫困女大学生都存在交际困扰,怕与人交往,介意自己的经济状况被众人所知,开展集体活动时,很多贫困女大学生考虑到经济状况,也往往采取回避方式。

同学之间朝夕相处,能最直接的了解其心理变化,如果能从同龄人的角度互相帮助,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引导其走出交际困扰,会起到更为显著的效果。

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贫困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对其心理问题展开帮助治疗,使其尽快回到正常的大学学习生活中。

参考文献:
[1]程丽娜.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中州学刊,2005.
[2]车凤岚.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的调查分析与思考[D].郑州大学,2005.
[3]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1.
[4]史玉军.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李艳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2.
[6]程肇基,谢旭慧.特困女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自我调适[J].青年探索,2003.
[7]李美英.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
[8]辛兴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9]叶芳.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J].上饶师专学报,1999.[10]庄军,马海龙.关注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救助[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11]张彦君.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救助策略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0.
[12]李景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分析[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13]陈丽君.贫困女大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
[14]胡捷.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
[15]李根寿.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及对策[J].前沿,2005.
[16]宋鹃.贴近学生,关爱学生,探索辅导员工作新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17]龚丽红.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扶助策略[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
[18]崔寅.贫困女大学自卑心理表现及干预对策[J].实践与探索,2005.
[19]陈春梅.女大学生思想心理冲突的透视及对策[J].孝威师专学报,1995.
[20]李亚兰,粟丽,姜海鸥.贫困女大学生负面心态特点及教育方法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
-
---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