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去的教学大纲把语文教育的目的基本上定位于: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核心是 “语言能力”。曾对整个语文教育产生良好而深远的 影响,弊端是保守性、单一性。
新课标首次把语文课程的目的规定:致力于学生语 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核心是“语文素养”,在概念上 有三点解释
1、“致力于”不同于以往的“培养”,要求加大力度, 全神贯注。
观,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价 值观,要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处理自我的价值观,要 自信自强,自我发展;处理人与文化的价值观,继承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提升现代文化的品位。
4、弹性设计 。新课标立足于开放教育思想,
在具体目标的表述和实施建议中都留下了空 间,为教师的创造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1、语文素养是一种语文教育结果的表现形态。
2、语文素养呈现语文水平的生成性的动态结构。
3、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 文学习方法、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 化品位、人文精神等。
4、语文素养生成的主要途径是识字写字、阅读、写 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5、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语 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调整当前和今后语文教育的 观念和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明义地提出现代社会对公 民提出的“基本要求”是:
(所谓基本要求就是最重要的、当前注意的、重 点、难点、特点,不是全部)
(1)人文素养;(2)科学素养(探究学习); (3)创新精神;(4)合作意识;(5)开放的视 野;(6)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7)、 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上“基 本要求”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4、教例(案)分析(1题,共18分)。
主题一: 课程标准的新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历程:
时间:1996年7月1日
2001年
2001年9月在全国43个实验区试点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时代使然。 (即现实意义或重要性)
1、“课程标准”不是新词,比“教学计划”,“教学 大纲”的历史还要悠久。 1912年→1952年→1992年→1996年 2、“课程标准”到“教学大纲”,又到“课程标准” 是在教育理念上的提升,说明了对语文教育认识的深入。
(二)、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点
1、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 语言文化。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尊重祖国语文的 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 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 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 态度等。
3、丰富的语文知识。字、词、句、段、篇。(P8)
(2)理论领先。观念、理念决定行为。原来提倡的教
师为中心,强调预设;后来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现在 讲究师生互动。理性思考包括六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科学的教育理论
C、语文教育的规律
D、中国语文教育的得失成败
E、各国母语教育的经验教训 F、当前国际流行的建构 主义、多元智能、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与观点。
4、“形成与发展”的表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过程 意识。“形成”强调的是过程的动态性和基础性, “发展”强调的是语文素养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 (动态的)。
(一)语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概念: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 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 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 身上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对概念作5点引申说明:
B、具体包括语文教学功能的整合、知识的整合、方法 的整合、能力的整合、评价的整合等。学生要掌握的不 仅仅是语文课文内容、情节、更重要的是课文背后隐含 的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
1、第一部分“前言”。阐述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 背景、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 理念以及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这些内容是《语 文课程标准》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精神实质。注意 三个问题:
(3)兼优思想。它蕴涵了“集优、兼容、整合”的思想。 主要体现3个方面: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联系;弘扬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尊重多元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与国外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兼容。
(4)关注发展。新课标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 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2、操作维度。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表现在几个方面: 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 语文单一性学习与综合性学习形成一个整体; 语文课程内部听、说、读写形成一个整体; 语文课程与其它方面形成一个整体。
5“学习点击”进行适当提示。
考试说明
1、此课程全省统一考试。由省里统一命题,采用试题库出 卷。
2、考试参考书:《小学语文“解读课标”主题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
3、提供的“学习点击”可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4、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试题类型
1、观点界说(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说明正确的在哪里,不正 确的在哪里。
*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折射出语文教育在新时期的 变化和调整思路:
a、指导思想的变化。 b、教学目标的变化。 c、教学内容的变化。 d、教学要求的变化。
e、教学评价的变化。
(二)从“最高要求”走向“基本要求”——教学要求 的变化
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工作做出细致的规定,规定教 材编写、教学过程、学业评价的“最低要求”和 “最高要求”。对最高要求进行严格的限制,强调 教学不能超“大纲” ,限制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学段,并对每个学段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 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各种设计结合在 一起(总体目标、分段设计、分类设计),体现了课程目 标设计的新思路。
3、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语文教学大纲叫“教学要求”,而新标准叫“教 学建议”。所谓要求就必须做,而建议觉得对就做。 体现了人文性,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2、问题阐述(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相当于简答题,但防止 填空题,答的不仅仅是标题,要作出相应的简单说明,不必举例。
3、教学叙事(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从研究角度转化成描述 (叙事性描述),就是从文学角度讲,降低了要求:A、有完整的 事件,可长可短;B、必须展开阐述;C、运用文学语言D、体现一 件事一个主题,不要泛泛而谈,反映一、二个教学理念。
B、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
前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语 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突出“人文性”这 一特征,在处理两者关系时,用了“统一”, 而不是“结合”、“联系”等词,更多地强 调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两者的整合关系。
C、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4个基本理念是:全面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 特点(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保障)。语文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多层次、多元化 的体系,上述4个理念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最 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三)从“学科课程”到“整合课程”
《大纲》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 缺乏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导致语文课 程内容空、偏、旧、繁。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新的课程观,主要是:
1、生成的课程观 意思是阅历、经历、过程。课程不是既定的固定系统,而 是预设的变化系统。课程是不断生成的:观念、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师生的经验、教学方法、课程评价……这种生成、 变化的特性既为课程的不断延伸提供了可能,也为语文教师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公民在语文素养的基 本要求(所谓下限大纲、上不封顶),对基本要求 作引申说明:
1、绝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达到这个“基本”要求。(不 可能是“所有”,所以新课标的要求和实施就有地区 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差异。)
2、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达到这个要求。《语文课 程标准》作为一个国家法定的标准,只求绝大多数学 生基本达标,并不求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是 “优秀”。在语文教学总目标上,要求绝大多数学生 在每一个方面都基本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基本” 的要求。(正如俗语说的“天才是有的,全才是没有 的”。)
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要淡化汉语拼音,不单独进行词语解释,应放 在语境中解释,淡化词义教学。加强“习作”教学, 整个义务教学阶段被称为“习作教学”。把听说教 学发展为“口语交际”。
新课程标准十分关注课程目标的制定。根据课程改革的
指导思想,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语文课程的 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把初中和小学合并在一起,分为4个
主题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规定: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的目的);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达到语文课程目的的前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语文课程目的 的策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达到语文课程目的的保 障)。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我国过去实施的课程方案,包括“教学计划”和“教学 大纲”。其中的“教学大纲”是规范学科课程的指导性 文件,其关注的重点是学科教学本身。其特点是:一是 关注教师Fra Baidu bibliotek二是规定具体。
其次,作为国家制定的关于学科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不能过多地规定教学过程的直接要求和细微问题,应该规 定的是国家对公民的在各方面素养的基本要求。
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 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 际生活的需要。
(2)分段设计。九年义务教育划分为4个学段: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 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体现了语文课程的 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不仅使总体目标变得更加 具体,而且分解总体目标,降低了目标得达成难度。
3、三维设计。三个维度设计目标要求:知识和能力、方
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此设计目的是为了提 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这样设计的好处有3点(P5), 健全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处理人与自然的价值
2、“语文”不同于以往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 是负载信息的符号系统,功能是单一的;“语文”是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是多元的。
3、“语文素养”不同于“语言能力”。从内容上 看,语文素养的概念比语文能力的概念更为宽泛,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而语文素养既包括语言能 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还包括知识视野、 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等。前 者重在功用性,后者既有功用性,又有非功用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Dr.Feng
2020-12-06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1
培训安排:
1、培训遵照“四个统一”的要求进行:统一目标、统一计划、统一 教材、统一考试。
2、本课程共30课时,其中脱产集中培训15课时(2天半,一个专题 辅导半天),校本培训(含自学)15课时。
3、每专题集中培训3课时。
4、集中培训可以采用“2+X”2课时,其它时间安排互动式讨论。
2、活动的课程观。语文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
课程。学科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但固守学科本位,不利于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 地、可持续地发展。活动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 要形式,所谓实践出真知。活动的课程观已经开 始动摇“课堂是语文教学主渠道”的传统观念。
3、整合的课程观。
A、主要有两个基本思路:语文教学内部因素的整合、 语文教学与外部因素的整合。
A、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事物具
有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是不依赖与人 的意志而存在的,而文化属性则蕴含人的情感、 态度和世界观等。语文主要体现的是它的文化属 性,而不是自然属性,所以不能简单地把自然科 学的定理、规则和方法照搬到语文教育中来。这 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4、第四部分“附录”。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有两个基本优点:一是理念领先。 二是空间留余。不过多地规定语文教育的细节要求,更 多的是提出原则性要求,为教师创造性发挥提供更大的 空间。
三、《语文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1、理性维度。
(1)战略眼光。在观念上注意与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 新潮流接轨;内容上与与未来现实生活接轨。
新课标首次把语文课程的目的规定:致力于学生语 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核心是“语文素养”,在概念上 有三点解释
1、“致力于”不同于以往的“培养”,要求加大力度, 全神贯注。
观,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价 值观,要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处理自我的价值观,要 自信自强,自我发展;处理人与文化的价值观,继承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提升现代文化的品位。
4、弹性设计 。新课标立足于开放教育思想,
在具体目标的表述和实施建议中都留下了空 间,为教师的创造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1、语文素养是一种语文教育结果的表现形态。
2、语文素养呈现语文水平的生成性的动态结构。
3、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 文学习方法、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 化品位、人文精神等。
4、语文素养生成的主要途径是识字写字、阅读、写 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5、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语 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调整当前和今后语文教育的 观念和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明义地提出现代社会对公 民提出的“基本要求”是:
(所谓基本要求就是最重要的、当前注意的、重 点、难点、特点,不是全部)
(1)人文素养;(2)科学素养(探究学习); (3)创新精神;(4)合作意识;(5)开放的视 野;(6)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7)、 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上“基 本要求”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4、教例(案)分析(1题,共18分)。
主题一: 课程标准的新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历程:
时间:1996年7月1日
2001年
2001年9月在全国43个实验区试点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时代使然。 (即现实意义或重要性)
1、“课程标准”不是新词,比“教学计划”,“教学 大纲”的历史还要悠久。 1912年→1952年→1992年→1996年 2、“课程标准”到“教学大纲”,又到“课程标准” 是在教育理念上的提升,说明了对语文教育认识的深入。
(二)、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点
1、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 语言文化。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尊重祖国语文的 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 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 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 态度等。
3、丰富的语文知识。字、词、句、段、篇。(P8)
(2)理论领先。观念、理念决定行为。原来提倡的教
师为中心,强调预设;后来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现在 讲究师生互动。理性思考包括六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科学的教育理论
C、语文教育的规律
D、中国语文教育的得失成败
E、各国母语教育的经验教训 F、当前国际流行的建构 主义、多元智能、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与观点。
4、“形成与发展”的表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过程 意识。“形成”强调的是过程的动态性和基础性, “发展”强调的是语文素养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 (动态的)。
(一)语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概念: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 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 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 身上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对概念作5点引申说明:
B、具体包括语文教学功能的整合、知识的整合、方法 的整合、能力的整合、评价的整合等。学生要掌握的不 仅仅是语文课文内容、情节、更重要的是课文背后隐含 的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
1、第一部分“前言”。阐述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 背景、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 理念以及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这些内容是《语 文课程标准》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精神实质。注意 三个问题:
(3)兼优思想。它蕴涵了“集优、兼容、整合”的思想。 主要体现3个方面: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联系;弘扬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尊重多元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与国外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兼容。
(4)关注发展。新课标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 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2、操作维度。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表现在几个方面: 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 语文单一性学习与综合性学习形成一个整体; 语文课程内部听、说、读写形成一个整体; 语文课程与其它方面形成一个整体。
5“学习点击”进行适当提示。
考试说明
1、此课程全省统一考试。由省里统一命题,采用试题库出 卷。
2、考试参考书:《小学语文“解读课标”主题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
3、提供的“学习点击”可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4、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试题类型
1、观点界说(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说明正确的在哪里,不正 确的在哪里。
*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折射出语文教育在新时期的 变化和调整思路:
a、指导思想的变化。 b、教学目标的变化。 c、教学内容的变化。 d、教学要求的变化。
e、教学评价的变化。
(二)从“最高要求”走向“基本要求”——教学要求 的变化
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工作做出细致的规定,规定教 材编写、教学过程、学业评价的“最低要求”和 “最高要求”。对最高要求进行严格的限制,强调 教学不能超“大纲” ,限制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学段,并对每个学段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 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各种设计结合在 一起(总体目标、分段设计、分类设计),体现了课程目 标设计的新思路。
3、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语文教学大纲叫“教学要求”,而新标准叫“教 学建议”。所谓要求就必须做,而建议觉得对就做。 体现了人文性,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2、问题阐述(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相当于简答题,但防止 填空题,答的不仅仅是标题,要作出相应的简单说明,不必举例。
3、教学叙事(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从研究角度转化成描述 (叙事性描述),就是从文学角度讲,降低了要求:A、有完整的 事件,可长可短;B、必须展开阐述;C、运用文学语言D、体现一 件事一个主题,不要泛泛而谈,反映一、二个教学理念。
B、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
前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语 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突出“人文性”这 一特征,在处理两者关系时,用了“统一”, 而不是“结合”、“联系”等词,更多地强 调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两者的整合关系。
C、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4个基本理念是:全面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 特点(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保障)。语文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多层次、多元化 的体系,上述4个理念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最 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三)从“学科课程”到“整合课程”
《大纲》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 缺乏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导致语文课 程内容空、偏、旧、繁。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新的课程观,主要是:
1、生成的课程观 意思是阅历、经历、过程。课程不是既定的固定系统,而 是预设的变化系统。课程是不断生成的:观念、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师生的经验、教学方法、课程评价……这种生成、 变化的特性既为课程的不断延伸提供了可能,也为语文教师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公民在语文素养的基 本要求(所谓下限大纲、上不封顶),对基本要求 作引申说明:
1、绝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达到这个“基本”要求。(不 可能是“所有”,所以新课标的要求和实施就有地区 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差异。)
2、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达到这个要求。《语文课 程标准》作为一个国家法定的标准,只求绝大多数学 生基本达标,并不求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是 “优秀”。在语文教学总目标上,要求绝大多数学生 在每一个方面都基本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基本” 的要求。(正如俗语说的“天才是有的,全才是没有 的”。)
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要淡化汉语拼音,不单独进行词语解释,应放 在语境中解释,淡化词义教学。加强“习作”教学, 整个义务教学阶段被称为“习作教学”。把听说教 学发展为“口语交际”。
新课程标准十分关注课程目标的制定。根据课程改革的
指导思想,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语文课程的 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把初中和小学合并在一起,分为4个
主题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规定: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的目的);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达到语文课程目的的前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语文课程目的 的策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达到语文课程目的的保 障)。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我国过去实施的课程方案,包括“教学计划”和“教学 大纲”。其中的“教学大纲”是规范学科课程的指导性 文件,其关注的重点是学科教学本身。其特点是:一是 关注教师Fra Baidu bibliotek二是规定具体。
其次,作为国家制定的关于学科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不能过多地规定教学过程的直接要求和细微问题,应该规 定的是国家对公民的在各方面素养的基本要求。
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 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 际生活的需要。
(2)分段设计。九年义务教育划分为4个学段: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 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体现了语文课程的 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不仅使总体目标变得更加 具体,而且分解总体目标,降低了目标得达成难度。
3、三维设计。三个维度设计目标要求:知识和能力、方
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此设计目的是为了提 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这样设计的好处有3点(P5), 健全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处理人与自然的价值
2、“语文”不同于以往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 是负载信息的符号系统,功能是单一的;“语文”是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是多元的。
3、“语文素养”不同于“语言能力”。从内容上 看,语文素养的概念比语文能力的概念更为宽泛,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而语文素养既包括语言能 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还包括知识视野、 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等。前 者重在功用性,后者既有功用性,又有非功用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Dr.Feng
2020-12-06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1
培训安排:
1、培训遵照“四个统一”的要求进行:统一目标、统一计划、统一 教材、统一考试。
2、本课程共30课时,其中脱产集中培训15课时(2天半,一个专题 辅导半天),校本培训(含自学)15课时。
3、每专题集中培训3课时。
4、集中培训可以采用“2+X”2课时,其它时间安排互动式讨论。
2、活动的课程观。语文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
课程。学科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但固守学科本位,不利于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 地、可持续地发展。活动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 要形式,所谓实践出真知。活动的课程观已经开 始动摇“课堂是语文教学主渠道”的传统观念。
3、整合的课程观。
A、主要有两个基本思路:语文教学内部因素的整合、 语文教学与外部因素的整合。
A、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事物具
有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是不依赖与人 的意志而存在的,而文化属性则蕴含人的情感、 态度和世界观等。语文主要体现的是它的文化属 性,而不是自然属性,所以不能简单地把自然科 学的定理、规则和方法照搬到语文教育中来。这 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4、第四部分“附录”。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有两个基本优点:一是理念领先。 二是空间留余。不过多地规定语文教育的细节要求,更 多的是提出原则性要求,为教师创造性发挥提供更大的 空间。
三、《语文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1、理性维度。
(1)战略眼光。在观念上注意与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 新潮流接轨;内容上与与未来现实生活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