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_译后记_刘东洋

合集下载

外国建筑史与建筑理论书单

外国建筑史与建筑理论书单

◘外国建筑史推荐书目基本书目+扩展书目+专题书目说明:课程建设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得好的考试成绩和完成学分,而是去寻找专业和人生的风景。

对于本科阶段的外国建筑史课程来说,阅读就是通向这些风景的途径之一。

这里列出的书单,就是希望能为大家打开一些看得见风景的门。

这份推荐书目列出的主要是有关外国建筑历史、城市历史、建筑和城市理论的著作。

要去完成全部的阅读是不可能的,希望大家能够大致浏览基本书目并找到自己相对感兴趣的时期和领域,然后在扩展书目中找到进一步阅读的对象。

为了让大家了解一个在专门的研究领域里更加详细和专门的书单的重要性,后面列出了来自刘东洋博士的两个书单。

这个书单没有严格的排序,既包括了与建筑或者说与空间相关度较高的文学、哲学、艺术史和人类学读物(为了激发更多同学学习外国建筑史的兴趣),也没有仔细考虑建筑/城市、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现象学、建筑历史理论/设计方法论/形式理论/关于基地和材料等话题的专门讨论、严肃的研究/发牢骚的杂文/回忆录/只有观点没有逻辑的檄文等其实很重要的分野,而主要考虑了获得读物的便利程度和读物的经典性。

对于许多将来有计划攻读研究生、进一步学习历史和理论的同学来说,寻找到某个领域的相对更加专门化和体系化的书单尤为必要,相信大家到时候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恰当的建议,这里只是丢出一块砖头而已。

对读书的一个基本忠告:1.不要贪多,翻阅很多本书不如精读几本好书,好的书总能激发你去读更多好书;但2.尽信书,不如无书;但3.祭,如在。

读,如晤。

一、基本书目〖教学参考书〗1.罗小未,蔡婉瑛编.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古代-十八世纪).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2.吴庆洲. 世界建筑史参考图集. 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93.陈志华.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北京:三联书店,2002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外国造园艺术. 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14.陈志华,李宛华主编. 西方建筑名作(从古代至19世纪).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5.童寯. 近百年西方建筑史. 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6新建筑与流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造园史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6.弗莱彻建筑史(英文版,第20版). 北京:(知识产权)专利文献出版社,20017.G 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Wadsworth Publishing,20048.《世界建筑史丛书》,一套12本,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⑴(英)S·劳埃德和(德)H·W·米勒,《远古建筑》 高云鹏译, 1999S. Lloyd, H. W. Müller, Architttura dello origini, Storia dell’architettura⑵(法)罗兰·马丁《希腊建筑》 , 张似赞、张军英译,1999Rolan Martin, Greek Architecture⑶(英)约翰·B·沃德-珀金斯,《罗马建筑》, 吴葱、张威、庄岳译,1999John B. Ward-Perkins, Roman Architecture⑷(德)汉斯·埃里希·库巴赫,《罗马风建筑》,汪丽君译,1999Hans Erich Kubach, Romanesque Architecture⑸(美)西里尔·曼戈,《拜占庭建筑》,张本慎等译,2000Cyril Mango, Byzantine Architecture⑹(法)路易斯·格罗德茨基,《哥特建筑》,吕舟、洪勤译,2000Louis Grodecki, Gothic Architecture⑺(英)彼得·默里 《文艺复兴建筑》,王贵祥译,1999Peter Murray,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⑻(挪)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巴洛克建筑》,刘念雄译,2000Christian Norberg-Schulz, Baroque Architecture⑼(英)米德尔顿和戴维·沃特金,《新古典主义与19世纪建筑》,邹晓玲等译,2000Robin Middleton, David Watkin , Neoclassical and 19th Century Architecture ⑽(意)马里奥·布萨利,《东方建筑》,单军、赵炎译,段晴校,1999Mario Bussagli, Oriental Architecture⑾(美)约翰·D·霍格 《伊斯兰建筑》,杨昌鸣等译,刘壮羽中校,1999 John D. Hoag, Islamic Architecture⑿(意)曼弗里多·塔夫里和弗兰西斯科·达尔科,《现代建筑》, 刘先觉等译,2000 Manfredo Tafuri, Francesco Dal Co, Architettura contemporanea〖其他译著·建筑〗鸣谢:整理时参考了《建筑师》104期包志禹《建筑学翻译刍议》一文。

东西建筑十讲阅读随笔

东西建筑十讲阅读随笔

《东西建筑十讲》阅读随笔目录一、书籍概览 (1)二、第一讲 (1)(一)东方建筑风格简介 (3)(二)西方建筑风格简介 (4)三、第二讲 (5)(一)东方建筑历史发展概况 (6)(二)西方建筑历史发展概况 (7)四、第三讲 (9)(一)东方建筑元素与符号介绍 (11)(二)西方建筑元素与符号介绍 (12)五、第四讲至第五讲 (14)(一)东方建筑特色概述 (15)(二)古代东方建筑案例分析 (16)(三)现代东方建筑案例分析 (18)六、第六讲至第十讲 (19)一、书籍概览《东西建筑十讲》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建筑学入门读物,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带领读者领略东西方建筑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本书不仅涵盖了从古埃及到现代主义的众多经典建筑作品,还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理念与技巧。

在“书籍概览”我们将简要介绍本书的核心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们将概述书中的十个章节是如何按照时间线索和地理区域来组织材料的,以及这些章节是如何串联起东西方建筑史的发展脉络的。

我们也会提到书中的一些特色栏目,比如“建筑艺术之旅”和“建筑知识窗”,这些栏目旨在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背景知识和有趣的阅读体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关于东西方建筑的知识,还能培养一种跨文化的审美眼光和批判性思维。

无论你是建筑爱好者还是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相信《东西建筑十讲》都会成为你探索建筑世界的好伙伴。

二、第一讲当我们谈论建筑时,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是石头、木头和混凝土的堆砌吗?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载体吗?我们更应该说,我们在谈论人类对于空间、功能和美学的无尽追求。

这正是《东西建筑十讲》一书所探讨的核心主题。

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物理结构,它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老的庙宇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反映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东西建筑十讲》中,我们将一起穿越时空,探索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艺术,感受它们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文化震撼。

王澍的一个思想性项目——他从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中学到了什么

王澍的一个思想性项目——他从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中学到了什么

作者: 刘东洋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新美术
页码: 105-11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思想性 王澍 文学批评理论 博士论文 结构语言学 建筑学 结构主义 形式主义
摘要:他从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中学到了什么 王澍于200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对阿尔多·罗西[AldoRossi]《城市建筑学》’一书的精读基础之上的。

王澍在罗西当年对欧洲城市组成及形成过程的结构语言学式分析中看到了一种理解城市的新可能。

在此基础之上,王澍整合了诸如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及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立场,对中国传统聚落和城市进行了一次再认识,并提出了若干设计主题与策略。

从这个意义上讲,王澍当年的博士论文是一项为其日后建筑探索铺设了基础的思想性项目。

本文所要概述的正是王澍当年解读罗西的语境以及他从中获得的启示。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人文主义的理念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人文主义的理念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人文主义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在艺术、文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建筑和人文主义的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哥特式建筑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以古罗马和古希腊建筑为灵感的新风格。

这种新风格被称为文艺复兴建筑,它强调对称、比例和对人体的尊重。

建筑师们通过研究古代建筑的遗迹,重新发现了古代建筑的美学原则,并将其运用到新的建筑设计中。

文艺复兴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称。

建筑师们追求建筑的对称美,通过精确的计算和布局,使建筑物的各个部分达到对称的效果。

这种对称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对宇宙秩序的追求。

人们相信宇宙是有秩序的,而对称建筑则是对这种宇宙秩序的再现。

除了对称,文艺复兴建筑还注重比例。

建筑师们通过研究古代建筑的比例关系,发现了一种被称为“黄金比例”的比例关系。

这种比例关系被认为是最具美感的比例关系,被广泛运用在建筑的设计中。

通过运用黄金比例,建筑师们使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之间达到了和谐的比例关系,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美观。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还注重对人体的尊重。

建筑师们认为建筑应该符合人体的比例和尺度,使人们在建筑中感到舒适和愉悦。

他们通过研究人体的比例,将这些比例运用到建筑的设计中。

例如,建筑的柱子和门廊的高度、宽度都是根据人体的比例来确定的,使人们在进入建筑时感到宜人和亲切。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人文主义的理念密切相关。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

建筑师们在设计建筑时,注重考虑人的需求和感受,使建筑成为人们生活的舞台。

他们通过建筑的设计和布局,营造出一种人文主义的氛围,使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人的尊严和价值。

总的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人文主义的理念紧密相连。

建筑师们通过研究古代建筑和人体的比例关系,重新发现了古代建筑的美学原则,并将其运用到新的建筑设计中。

他们注重对称、比例和人体的尊重,使建筑成为一种艺术品和人文主义的象征。

读书笔记《现代建筑理论》

读书笔记《现代建筑理论》

读书笔记《现代建筑理论》读书笔记——《现代建筑理论》此书是有东南刘先觉教授主编,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从而也为中国建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照系。

文中结合作者阅读该书体会,着重分析了建筑与科学相结合的必然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并就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建筑的科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反映了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

书中内容丰富,涵盖了建筑哲学思想与建筑设计方法论两大范畴。

沙利文的“形式追求功能”,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等等,这些由建筑师们提出的不同的建筑理论。

都对建筑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该书全面的对建筑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诠释。

从理论方面对当今现代建筑理论及相关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进行了高屋建瓴式的全面梳理、综合集成、总揽汇通和深入透析,它是我国新时期建筑学专业教材建设和理论建设的重大成果,是以科学观念为指导,运用现代思维方法研究建筑理论的重大进展和突破。

该书几乎囊括了当代、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建筑的各种科学和文化、技术和艺术、观念和方法、思潮和流派,涵盖了现代建筑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的宏篇巨著。

这书有关建筑及其理论的科学技术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此书在每一章都列举了很多近现代建筑大师的建筑作品,有柯布西耶,密斯等等。

这些都在某方面诠释了他们的建筑理论。

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而且其内容也全面揭示了现代建筑与科学相结合的必然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历史上有好多建筑是由于科学技术没能实现,悉尼歌剧院如果21世纪设计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厚的薄壳。

书中第一章关于“我们时代的特征是工具完善和目标混乱”这句爱因斯坦的世纪名言,说明该书是以此作为切入点,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高度,为我们拉开了“建筑结合科学”的理论序幕。

像富勒畅想用直径的巨大跨度的透明网壳穹窿覆盖城市,摩天大楼芝加哥的新建。

原来相对比较单一、清晰、纯粹的建筑目标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模糊乃至“混乱”浑沌了。

形式-刘东洋

形式-刘东洋

形式(Form)作者:Adrian Forty‚建筑师必须是一位形式-艺术家(a form-artist);只有形式的艺术才能领向一条通往新建筑的道路‛——August Endell, 1897年‚经由现代时代承传给我们的有关建筑师的范式,就是把建筑师看成为形式的赋予者(form-giver),建筑师成了一边要通过各个局部的统一性、一边要通过形式反映意义的透明性,去构建典型的等级化、象征性结构的形式赋予者‛——Bernard Tschumi,1987年从August Endell的乐观热情到Bernard Tschumi有些愤世的怀疑主义,这其中的90年,展示着一部有关20世纪建筑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的概念——‚形式‛——的历史。

Tschumi只用了一句话,就提醒了我们,当我们面对‚形式‛时,会遇到若干问题:比如,形式概念对于现代主义话语那种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比如,人们普遍以为,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创造形式,还有,好像形式存在的价值就是去传达意义。

建筑中的现代主义之所以能够存在,靠的就是‚形式-空间-设计‛这三大件,形式是其中的要素之一。

但是,依赖于形式的也并不只是建筑——其它类型的艺术实践,以及广义上的文化领域里,‚形式‛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范畴,没有了形式,几乎分析的范围就无法界定、无从下手。

然而,在有关‚形式‛的事务中,建筑声称有着特别的优先权,因为建筑的工作就是要物质性地塑造我们身边的空间和物体——这样的说法,多少有些转移了有关形式的核心问题,就是在西方思想中形式的全部意义背后的东西。

在‚形式‛form一词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含混,一边,形式(form)可以指‚形状‛(shape),另一边,形式(form)可以代表‚意式‛(idea)或者‚基质‛(essence):前者描绘的是事物被我们感官所认识到的属性,后者指的是被我们心灵所认识的属性。

当建筑这个学科在使用了‚形式‛一词后,有人说,建筑成了形式概念这一暧昧性的牺牲品,有人则说,建筑调皮地利用了形式概念这一内在的含糊。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 读后感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 读后感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读后感
在阅读关于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的文章后,我对这一主题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人文主义时代是指欧洲历史上发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时期,这一时期以人
类的智慧、能力和尊严为中心,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反对中世纪教会的压制,追求自由思想和美的表达,建筑也成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强调追求协调、适度和人性化的设计。

建筑师在设计
建筑时注重比例的谐调和美感的表达,以追求人体与建筑空间的和谐统一。

建筑师通过运用对称、比例和对应的设计原理,创造出优雅、和谐的建筑空间。

而不只是简单地满足功能上的需求。

此外,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还注重建筑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的相互关系。

建筑应当与环境相融合,与周围的自然和谐共生。

建筑师应当尊重历史和地方的特点,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和建筑风格,以体现建筑的独特性和人文价值。

通过阅读关于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的文章,我深刻体会到建筑作为一门艺
术的重要性。

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工作需求,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提醒我们要将人的需求和尊严放在首位,通过建筑来创造美好的空间和生活环境。

这种理念至今仍然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代表了一种追求卓越和人文价值的精神。

通过
阅读与学习,我对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建筑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高的赞赏。

我相信,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人文主义时代的精神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斯卡帕作品中的过程与主题

斯卡帕作品中的过程与主题

斯卡帕作品中的过程与主题
朱塞佩·萨博尼尼;刘东洋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原文最初刊载于耶鲁大学建筑杂志<瞭望>1983年第20期.文章详细介绍斯卡帕的创作方法及过程、建筑主题及其根由,以及在诸如绘图中是怎样体现诗意和工艺的.
【总页数】7页(P98-104)
【作者】朱塞佩·萨博尼尼;刘东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4;TU201.1
【相关文献】
1.细部与装饰--斯卡帕建筑作品简析 [J], 潘朝辉
2.卡洛·斯卡帕建筑作品及其空间观念分析研究 [J], 仝晖;周元
3.卡洛·斯卡帕一座办公楼的设计过程及启示 [J], 张婷;肖闻达
4.建筑细部设计理念——解读卡洛·斯卡帕及马里奥·博塔的作品 [J], 李垚
5.斯卡帕的草图与过程:骑马人雕塑空间的6版方案 [J], 张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建筑_马慧芝

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建筑_马慧芝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Journal of Q iqihar University (Phi&Soc Sci ) January 2008  [收稿日期]2007-06-05 [作者简介]马慧芝(1973-),女,大庆石油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基础教学研究。

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建筑马慧芝(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新建筑;创新性、古典性和人文性[摘 要]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新兴城市市民阶层的崛起,一种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建筑逐步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

这种新建筑一方面表现为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复兴,另一方面表现为新兴自然科学知识用于新建筑中,同时新建筑理论相继崛起。

创新性、古典性和人文性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8)01-0123-02On Arch itecture of Human is m i n Rena iss anceM A H u i -zh i(Depart m ent of architecture,Daqing Petr oleu m I nstitute,Daqing 163318,China ) Key words:Renaissance;hu manis m;innovati on;classicality and hu manity Abstract:I n Renaissance,with the gr owing up of citizen class in ne wly born cities,a kind of architecture with str ong hu manis mstyle was generated and devel oped .On the one hand,it reflected the renaissance of Greek and Roman architecture;on the other hand,it reflected the app licati on of ris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t o ne w architecture and the burgeoning architecture theories one after another .I nnovati on,classicality and hu manity a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chitecture of hu manis m in Renaissance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产阶级的产生,新兴市民阶级和早期无产者的出现。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原理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原理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原理今天来聊聊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原理的事儿。

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走在城市里,看到那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就像穿越到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

这其实和后现代主义建筑有点关系。

我举个例子哈,就像我们去迪士尼乐园,那里的建筑风格就很后现代。

你看灰姑娘城堡,它可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城堡模样,它既有童话里城堡的那种梦幻元素,又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建筑技巧和特殊的装饰。

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特点——混合不同的风格元素。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原理之一就是反对现代主义建筑那种纯粹单一的设计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往往追求简洁、功能性,像那种方方正正、玻璃幕墙的大厦。

而后现代主义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的元素都拿出来,拼凑在一起,打造出一种新奇的视觉效果。

比如说,在一个建筑的立面上,你可能会看到古希腊柱子的装饰,但是这个建筑的整体框架却是现代的钢结构。

再打个比方,后现代主义建筑就像是一场华丽的时尚混搭秀。

模特儿身上穿着古典风格的蓬蓬裙,但是搭配了一双现代感十足的高跟鞋,还戴了很酷的朋克风格的项链。

在建筑里呢,这可能就是把古典建筑的拱形元素和现代建筑的几何形状组合起来。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么混搭就不会乱吗?”其实呀,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的厉害之处了。

他们遵循一种隐性的逻辑,这个逻辑可能是对场地文化的回应,或者是对使用者需求的特殊解读。

老实说,我一开始也不明白为什么要有这么复杂的建筑风格呢?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导致的。

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大家想要更有趣味性、更能体现文化内涵的建筑。

它的原理还体现在对建筑意义的重新塑造上。

现代主义建筑往往更多从功能角度定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则认为建筑可以像一部历史书或者一件艺术品,传递更多的情感和故事。

就拿悉尼歌剧院来说吧,它那像帆船一样的造型,既是为了符合悉尼海港的地理文化特征,又给人一种充满动态和戏剧感的视觉体验。

从学习过程来说,了解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原理有点像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

建筑设计原理工作总结范文

建筑设计原理工作总结范文

我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收拾的建造设计原理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1. 公共建造通常以交通、使用、辅助三种空间组成2. 美国建造师沙利文提出的名言'形式由功能而来'3.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采用的是自由灵便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淌空间的新概念4. 美国纽约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厅空间布置采纳形式是串联式5. 赖特的古根汗姆美术馆和贝律铭的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运用几何形构图6. 功能与流线分析是现代建造设计最常用的手段7. 垂直方向高的建造需要考虑透视变形的矫正8. 同样大小冷色调较暖色调给人的感觉要大9. 同样距离,暖色较冷色给人以逼近感。

10. 欲使过高的天花板感觉低矮一点,该天花板宜选用明色和暖色。

11. 若想柱子看起来比较粗,其饰面材料应采用浅色采和暖色。

12. 为保持室内空间稳定感,房间的低处宜采用低明度颜色。

13. 医院手术室内装点宜选用灰绿色。

14. 色相、明度、彩度是颜色的三要素;物体的三元色为红、黄、蓝;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15. 光源与人眼处于0~30°时眩光烈。

16. 尺度的概念是建造物整体或者局部给人的视角印象大小和其实际大小的关系17. 美的比例,必然正确的体现材料的力学特征18. 人民大会堂顶棚采用层层退晕的划分,加之满天星的灯光效果,主要为了解决顶棚下坠问题。

利用采光与灯光的不同效果,可以调节空间的尺度感。

19. 不同文化形成独特的比例形式20. 西方古典建造高度与开间的比例,愈宏伟愈狭长,愈低矮愈宽敞21. '稳定'所涉及的要素是上与下之间的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22. 总图布置要因地制宜,建造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紧凑,节省因地;适当处理个体与群体,空间与体形,绿化和小品的关系;合理解决采光、通风、朝向、交通与人流的组织23. 要使一座建造显得富有活力,形式生动,在构图中应采纳对照的手法对照的手法有轴线对照、体量对照、方向对照、虚实对照、颜色对照24. 要使柱子看起来显得细一些,可以采用暗色和冷色25. 巴西国会大厦在体型组合中采用了对照与协调的手法26. 展览建造应使用穿套式的空间组合形式27. 影剧院建造空间组合的核心问题是观众厅、舞台、歇息厅、门厅之间的关系28. 博物馆设计普通要解决好三线问题--流线、视线、光芒。

《形而上学》之建筑四题

《形而上学》之建筑四题

《形而上学》之建筑四题
刘东洋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通过研读<形而上学>,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四个跟建筑相关的基本概念.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刘东洋
【作者单位】自由撰稿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1
【相关文献】
1.乔治·德·基里科“建筑时期”绘画作品中的建筑与形而上学 [J], 青锋
2.建筑美学四题:形势.对象.经验.后现代 [J], 顾孟潮
3.普通逻辑研究三题--兼及确定性与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J], 高家方;王志刚
4.试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的“建筑术”--兼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论德性论“建筑术”比较 [J], 陈晓曦
5.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的词貌特征——基于2006年6月-2013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的统计与分析 [J], 周加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永恒的苍凉:城市与人随笔

永恒的苍凉:城市与人随笔

永恒的苍凉:城市与人随笔
刘东洋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1999(000)002
【摘要】这篇随笔关注的是时间与建筑,历史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并希望我们中国的城市能够在整体上把握住自己的文脉。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刘东洋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永恒的苍凉——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J], 朱峰
2.透入骨髓的苍凉--《传奇》永恒的基调 [J], 阎玮
3.历史回眸中尽显苍凉\r——论《山本》的苦难与人性书写 [J], 翟星宇
4.无尽的魅力,永恒的苍凉——论张爱玲作品的影视改编 [J], 蓝秀平
5.现实的苍凉与人性的光辉——观13集电视纪录片《生门》后的一些思考 [J], 李小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人文主义对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后人文主义对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后人文主义对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建筑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然而,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1世纪,并且在当代建筑实践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建筑的影响,并详细说明这种影响在建筑理论与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拒绝现代主义的统一性、功能性和逻辑性的原则,而是追求非一致性、非功能性和非逻辑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通过破坏传统建筑规范和形式,来表达建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表达,通过对建筑形式和结构的扭曲、颠倒和重新组合来实现。

后现代主义建筑还试图通过对材料和表面的运用来打破传统建筑的平面性和线性性,以创造出更加立体和丰富的建筑空间。

一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是建筑形式的异质性和碎片性。

建筑师们在设计建筑时,不再追求一致性、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效果,而是通过采用不同的建筑元素和风格来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式。

这种异质性和碎片性的设计方式,表达了建筑师对建筑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例如,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就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它通过将传统建筑外观和现代材料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具有异质性和碎片性的建筑形式。

此外,后现代主义建筑还强调建筑空间的流动性和多样性。

传统的现代主义建筑通常追求简洁明了的空间结构和线性布局,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则试图通过打破建筑空间的边界和界限来实现空间的流动性和多样性。

建筑师们通过使用弧线、迷宫般的走廊、交错的空间和错综复杂的平面,来创造出一个开放、流动和多样化的建筑环境。

这种多样化的空间设计不仅增加了人们在建筑中的体验和互动,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还强调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传统的现代主义建筑往往将建筑视为与环境隔离的独立个体,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则试图将建筑与环境整合在一起,以创造出更加和谐和自然的建筑环境。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是指以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为代表的一种建筑理念,强调以人类为中心,追求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注重人的需求和感受。

人文主义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其结构简单、朴素自然,注重对称、和谐和比例。

这些特点在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结构简单、和谐,体现了对完美的追求和对人类智慧的赞美。

此外,人文主义建筑还强调建筑应该为人类生活服务,注重实用性。

因此,这些建筑常常被用作城市规划、住宅、商业和公共设施等领域。

同时,人文主义建筑也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利用,强调环保和可持续性。

总之,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强调以人类为中心,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以及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些特点对后来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现代建筑的重要基础之一。

建筑册封之后

建筑册封之后

建筑册封之后
刘东洋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保护遗产性建筑所遭遇的诸多困惑,意在指出其中的价值危机,也说明一个社会只有关注自身文化的整合,遗产性建筑才能回归城市,并存活下去.【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刘东洋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
【相关文献】
1.建筑的整体性观念终结之后设计研究与理论家-建筑师 [J], 窦平平
2.建筑,因真实而感动——写在中国建筑传媒奖之后 [J],
3.公共视野:建筑学的社会意义——写在中国建筑传媒奖之后 [J], 饶小军
4.现代主义之后的之后——当代建筑现象的解析 [J], 姚之瑜
5.音乐沉默之后,建筑依然在大地上歌唱:记我的建筑师父母 [J], 巫加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年度《时代建筑》杂志理事会会议

2006年度《时代建筑》杂志理事会会议

2006年度《时代建筑》杂志理事会会议
何如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时代建筑》杂志理事会是借助《时代建筑》资源,汇集国内外建筑与
城市规划机构,城市管理、建筑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专业媒体平台,目的为加强交流,共同探讨未来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总页数】2页(P146-147)
【作者】何如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0
【相关文献】
1.2006年度《时代建筑》杂志编委会会议 [J], 何如
2.改革创新努力开创珠江水运杂志新局面2007年度珠江水运工作会议暨理事会会议代表发言摘要 [J], 珠江
3.《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杂志社2006年度编委会扩大会议在天津市南开医院召开 [J], 邵惠玲
4.《建筑技艺》2012年度大会暨理事会议“建筑、结构巅峰对话:结构成就建筑之美”圆满落幕 [J],
5.《云南农业科技》理事会2006年度工作会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师应掌握“造物”的本领

建筑师应掌握“造物”的本领

建筑师应掌握“造物”的本领
刘东洋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1页(P39)
【作者】刘东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如何做好总监工作——谈总监应掌握的本领和应抓住的几个重点 [J], 薛航庆
2.建筑师应担负起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重任——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崔愷 [J], 吕俐;王艺静
3.掌握武器学会生存——论企业家尽快掌握资本营运本领的重要性 [J], 张代重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掌握的“看家本领” [J], 艾红梅;
5.参谋应掌握速记本领 [J], 张蒯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建筑

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建筑

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建筑
马慧芝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新兴城市市民阶层的崛起,一种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建筑逐步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新建筑一方面表现为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复兴,另一方面表现为新兴自然科学知识用于新建筑中,同时新建筑理论相继崛起.创新性、古典性和人文性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建筑的主要特点.
【总页数】2页(P123-124)
【作者】马慧芝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6
【相关文献】
1.从基督教人文主义到现实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演进 [J], 易红郡
2.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内涵 [J], 张国臣
3.德性政治:对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新诠释——评韩金斯著《德性政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灵魂术与治国术》 [J], 郭琳
4.德性政治:对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新诠释——评韩金斯著《德性政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灵魂术与治国术》 [J], 郭琳
5.人文主义思想下的空间遗产保护——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实践为例 [J], 荔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一书最初发表于1949年。

这本让人们记住了鲁道夫・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名字的小册子,其日后的流行,完全超出了作者本人的预期。

维特科尔以为它基本上没有读者群,他曾跟夫人商量是否只印300册就够了。

万没有料到,此书问世后就很快成了欧美各大院校建筑系与艺术系的基础教材,甚至还在1950年代被英国广播公司(BBC)列为成人教育读本,一跃进入大众传媒畅销书的行列。

建筑史学家阿克曼(James S. Ackerman)半调侃地说:“这本书可能是公元元年以后在所有毫不妥协的建筑学术专著中卖得最好的一本” [1]323。

能在大众读者群里畅销,该书的写作方式该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尽管阿克曼将本书归于“毫不妥协的建筑学术专著”之列,维特科尔并没有把这本书的正文写成艰深的建筑史。

他把那些繁复的理论以及史料辨析过程全都塞到了脚注里,在正文中,将主要的精力花在对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和帕拉第奥(Palladio)这些文艺复兴建筑师的具体作品及创作动机的剖析上,行文流畅而不滞涩,非常适合对文艺复兴建筑渴望有一种基本理解的读者阅读。

当然,该书让建筑史学界叫好的地方在别处。

在英语世界里,文艺复兴建筑的地位并不像今天那般高大。

拉斯金(John Ruskin)在《威尼斯的石头》中说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源头是异教建筑,“它们是异教徒建筑骄傲和不洁的复兴,沉醉于古老的年代……这种看似具有发明性的建筑就是让建筑师成为抄袭者,让工人成为奴隶,让其中的居民成为骄奢淫逸者;在这样的建筑中,知性被荒废,创造已无可能,它们所满足的是奢侈,捍卫的是傲慢”[2]1;另一位英国建筑史学家斯科特(Geoffrey Scott)在《人文主义建筑》一书中,在批评了拉斯金的道德论之后,用了几乎是现代建筑师的眼光将文艺复兴建筑说成“只是某种趣味的建筑,除了给予快感之外,没有逻辑,没有一致性,也不寻找理由” [3]145。

在这样的背景下,维特科尔沿着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开辟的道路继续讲述着一个不同以往的文艺复兴建筑。

他通过各种例证试图说明文艺复兴建筑的形式并不像初看上去那么随意,而是有着自己的逻辑。

其中最重要的“原理”,在维特科尔看来,是15、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家们重新发现了一种古老传统。

他们通过对古罗马建筑的考证,通过对维特鲁威(Vitruvius)文本的解读,重新认识了古典建筑背后的奥秘,即古老的音乐和声体系。

这种音乐和声体系,以可通约的简单小整数数比的方式藏匿于宇宙的创造过程之中,存在于世间万物尤其是完美的人体之中,也曾经存在于古典建筑之中。

那么,文艺复兴建筑师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带着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主义(Pythagorean-Platonic)色彩的数学与基督教教义融合起来然后用到建筑身上,将古代的建筑形式比如神庙的立面融入当代建筑的设计之中去。

在这样的视角下,维特科尔给我们演示了一遍阿尔伯蒂将希腊柱式消化成为墙体建筑的心路历程,以及帕拉第奥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体系消化了柏拉图理念的方法。

经他这样的阐述,文艺复兴建筑就告别了乡村的异教徒建筑,靠近了形而上学。

而维特科尔用来提升文艺复兴建筑的工具,正是古老的数学。

胡塞尔(Edmund Husserl)早就在上世纪初提醒人们要关注数学与神学的历史关联,维特科尔算是对这一视角做了全面的拓展。

他关注的不只是柱式身上的比例,而是出现在平立剖中的各种数学关系以及比例的形而上学意义。

这是此前学者在看待文艺复兴建筑时没太在意的地方。

所以此书甫一出世,肯尼斯・克拉克爵士(Kenneth Clark)就在《建筑评论》上撰文说,本书将“永远地消除了人们从享乐主义或者纯美学角度对文艺复兴建筑的认识”[4]7。

在写给维特科尔的悼词中,希巴尔德(Hibbard)谈及此书时说,它是维特科尔“最具原创性的著作,它的名气之大,影响力之广,已经不再需要语言的评价,并超出了艺术史学的范畴甚至影响到建筑设计的领域” [1]323。

许多年后,埃文斯(Robin Evans)也认为,此书“对抗了布克哈特、拉斯金等所有怀着不同动机把文艺复兴概括成为只是人文和美学化时代的观点”[5]4。

如果我们希望更为细致地看到维特科尔的立场,则可以通过将之与布克哈特、沃尔夫林的特点比较一下。

布克哈特是沃尔夫林的老师,维特科尔在慕尼黑大学曾上过一年沃尔夫林的课,后转回柏林大学师从戈尔德・施密特(Adolf Goldschmidt)。

布克哈特号称不构建体系,却擅书文化质感,他那本考据式的文艺复兴建筑史并不出人预料地既涵盖了维特鲁威、阿尔伯蒂、塞利奥(Sebastiano Serlio)这些人《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译后记An Aft erword for the Chinese Edition ofArchitecture in the Age of Humanism[ 刘东洋 ] Liu Dongyang收稿日期2016/02/19《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封面物和一手文本,也会谈到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的教堂,圆柱、半圆柱、方壁柱,铺地、地面处理和城镇街道。

沃尔夫林侧重对时代作品风格的形式分析,语言学的痕迹比比皆是。

他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建筑风格要点的概括如今已经成了常识。

只不过强调群体风格特点的形式分析本身就具有现代文化心理学的某种霸道,它是以建筑师主体的沉默为代价的。

尽管日后维特科尔的方法也一再被人批为“削减主义”(reductionist),与布克哈特和沃尔夫林比起来,他显然走了一条中道:既关注作品本身的形式母题分析,也关注建筑师的创作动机。

他在1934年用英语发表的那篇长文“米开朗琪罗的洛伦佐图书馆”已经展现他尽量靠近建筑师内心的愿望和能力。

他在一稿又一稿的草图分析和实物比对中,复现了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创作洛伦佐图书馆的心路历程。

同样,在《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中,维特科尔总在仔细倾听着建筑师们本人的发言,甚至要辨别其未言之言与难言之言,比如阿尔伯蒂在对待唱诗席问题上的沉默态度。

这种努力进入彼时彼地彼人内心世界的尝试,就不单单在刻画艺术里的“时代精神”(Zeitgeist),而是具体建筑师的具体“精神”(psyche)。

那么,为何此书会在二战后的欧美建筑师当中获得广泛传播呢?那个时代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们不是以拒绝“历史”为身份特征的吗?这里,有两点值得一提。

首先,在二战前后的这段时间里,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迎来了它的典码化时期(codification)。

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的那本《空间、时间与建筑》(1941)就可以被视为是通过历史书写来将现代建筑的基本语言典码化的著作。

这样一来,《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与新建筑原理构成了某种平行。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因此启迪了一批建筑人。

这其中就包括科林・罗(Colin Rowe),他的那篇“理想别墅中的数学”(1947)将现代主义建筑与文艺复兴建筑接上了轨,罗作为学生,读过导师尚未发表的手稿。

科林・罗希望我们看到在帕拉第奥与勒・柯布西耶之间既存在着联系也存在着断裂[6];还有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他的1963年博士论文《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所寻找的是真正无神时代的建筑形式的句法基础[7]11-23。

如果还要再加上几个人的话,我们可以说,当年研究过建筑“透明性”的那几位建筑理论家都曾受到了维特科尔著作的影响,试图理解现代建筑的语言结构。

其次,现代主义建筑也正需要典码上的松动。

维特科尔在“米开朗琪罗的洛伦佐图书馆”留了一个尾巴:以洛伦佐图书馆为代表的16世纪意大利建筑,是否可以作为有别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手法主义建筑,单独被划出来?他也在《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第三部分大谈了帕拉第奥立面设计中的暧昧。

此类手法主义内容才是让战后的建筑理论家们和建筑师们着实痴迷的线索。

在一次访谈中,文丘里(Robert Venturi)承认初读《人本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时的内心冲击,特别是有关帕拉第奥立面的一章。

而科林・罗也是试图借助手法主义研究去消解战后已经在“国际式”标识下变得固化起来的现代建筑创作 [8]。

60多年后,我们再看此书,译者本人也以为,我们不该将维特科尔的结论看成是终极性和唯一性的。

像罗宾・埃文斯 [5]、塔夫里 [9]等人的工作已经质疑了维特科尔所打造出来的文艺复兴建筑原理的统一性。

前者把我们引向了对同一时期的比如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etro della Francesca)的另类透视法以及而后德・洛梅(Philip de l’O rme)的另类建筑几何法的关注。

后者则用朱里奥・罗曼诺(Giulio Romano)这样的例子来说明那段基于“类比性”的建筑史,该有多么混杂。

但有关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例的讨论乃至“比例”本身的讨论,既没有在维特科尔那里结束,也没有在埃文斯的批判那里终止。

比例所衍生出来的人对建筑的感知问题,以及建筑的文化范型问题,远比我们最初以为的要复杂。

在一个“原理”已经相对化成为“原则”的时代里,简单地把比例当成建筑风格断代工具或是简单地抹煞比例身上的形而上学意义都有悖于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

也就是说,《人本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本身需要被历史地理解。

如果我们能在阅读此书的同时不仅对维特鲁威、阿尔伯蒂、塞利奥的原典发生兴趣,还对60年来欧美建筑史领域里有关建筑中几何、尺度、比例这类基本话题的讨论有了新认识,那此书的引进价值也就体现了出来。

最后,译者当就本书的翻译过程向读者解释一下。

译者在2005年时就完成了本书正文译稿的第一稿。

但建工出版社当时没有拿到翻译那一版的版权。

等2010年建工出版社拿到此书新版版权时;译者本人正承担着其他著作的翻译任务。

这样,直到2012年夏季,译者才有时间针对此书中551条注释重又开始了翻译工作。

由于注释里许多引文并不是英文,特别是那些拉丁语和古意大利语引文,已经超出了译者本人的能力,这就需要诸多好友的支持和帮助。

在此,译者要感谢对在本书注释翻译过程中做出过帮助的胡维女士、弗兰切斯卡・弗拉索尔达蒂(Francesca Frassoldati) 博士。

另外,译者也恳请读者能对本书翻译不当之处提出批评,以便再版时予以更正。

参考文献[1] Payne, Alina A. Rudolf Wittkower and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Modernism[J]. Journal of Society of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1994.[2] Wittkower,Rudolf, Michelangelo's BibliotecaLaurenziana[M]//Idea and Image. London:Thames and Hudson, 1978.[3] Scott,Geoffrey. The Architecture ofHumanism[M]. New York: W.W.Norton &Company Inc.,1914/1969.[4] Wittkower,Rudolf.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in the Age of Humanism[M].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 Inc., 1962/1971.[5] Evans, Robin. Projective Cast: Architecture andIts Geometries[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95.[6] Rowe,Colin. 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Villa (1947) [M]//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Villa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 the MITPress, 1976:2-27.[7] Eisenman, Peter. The Formal Basis of ModernArchitecture[M]. Basel: Lars Muller Publisher,1963/2006.[8] Delbeke, Maarten. Mannerism and meaning in'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J].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London:Routledge), 2010, 15(3): 267-282.[9] T a f u r i, M a n f r e d o. I n t e r p r e t i n g t h eRenaissance[M]. tran. by Daniel Sherer. New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2006.119A RCHITECTURAL J OURNAL书评Book Revie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