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范畴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系统地收藏地方文献,应当成为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概念,各馆又有其不同的理解,因而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处理又有侧重和不同作法。

现以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为例,关于地方文献的范畴,试作分析探讨。

一、地方文献工作首先要确立“地方范围”概念。

“地方范围”概念,以现今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并结合历史发展沿革,历代行政区划变更和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来确定。

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地方范围”就依此而确立。

所以它的“地方范围”以现今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地方范围为主,并结合了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和传统作法,如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左旗,历史上属甘肃管辖,1928年划归为宁夏,但仍属西北行政区划范围之内,近三十年中,此二蒙旗的归属问题几经变动,现虽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但根据历史上区划的归属,以及甘肃省图书馆的传统作法,凡属此二旗的有关文献资料,都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处理。

查现今西北区域概念,系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

但西北区域概念的产生,始于张骞通西域之后。

《史记·大宛传》称:“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当时的西北区域指今新疆及葱岭迤西之地,这一概念一直延续到唐代,盖因汉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今陕甘为其直接统辖区,殆至南宋偏安,始称西夏及金人统治地区为西北,从此西北区域概念发生了变化。

后因历史的发展,行政区划的变更,遂以现今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成为西北地区的区域概念。

况此五省区之地,从我国历史发展沿革中,早已成为一个军政管辖下的整体,汉代的凉州刺史部就辖有今日的甘宁青之地;唐代的陇西道所辖范围,包括今甘宁青新之地乃至更广;元代陕甘行中书省,几辖有今西北的全部地区;明代陕西行都司管理今陕甘宁青之全境,清康熙五年(1666年)析置甘肃,军政大事由陕甘总督节制。

1928年在甘肃宁夏、西宁二府基础上,又析置宁夏、青海二省,军政大事仍由西北行辕,第八战区和以后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辖治。

解放后,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都在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之下,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了伟大胜利,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现今的西北早已成为一个整体。

若从地理交通因素考虑,兰州位于西北五省区的中心,为通往西北各省区及西藏的必经要道,又为西北铁路交通枢纽。

著称世界的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人民用血汗浇铸而成的友谊之路,自古以来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做出过重大贡献。

其东段和中段,包括了今日西北五省区之地。

今后随着西北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至于西北的民族问题,自古即以复杂著称。

秦汉以来,匈奴族统治西北地区,且与秦汉王朝之争夺几百年之久。

东汉时氐羌民族侵关犯边,西北地区几无宁日。

南北朝时,鲜卑、匈奴、氐、羌等民族,在今西北地区曾建立过所谓“三秦五凉”等少数民族政权。

唐初,突厥、回纥雄据西北;中唐以后,吐蕃兴起,其最盛时,占有今日西北的绝大地区。

北宋时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长达二百年之久。

明王朝代元而起,蒙古族退居漠北,对明朝西北边境侵扰达二百余年。

明末,蒙古族侵入青海,藏族深受其害。

嗣后顾实汗率众进入青海,分左右二盟,以其子十人领之。

及至近世,又有藏回等民族的形成与兴盛。

故西北民族问题,其间既有民族战争与迁徙,又有民族同化与融合,所以西北民族问题的研究,在整个西北地区有其共同之处,而各省之间又有其不同之点。

因此,从西北地区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的递嬗,已形成了西北的固有特点。

历史沿革、地理条件以及现今的行政区划等因素,成为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地方范围”概念的形成依据。

二、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概念确定之后,才能确定地方文献资料的内容的范围。

(关于文献资料的内容涵义,参见1986年《文献》第三期《从图书馆工作角度谈文献》一文)。

各馆在这方面的做法颇不一致,但各有其特点。

地方人士著作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则可考见某一地区的学术史和文化史。

收藏地方出版物,对研究某一地区的科技史和出版史多所稗益。

地方文献的收藏内容范围,无论有何不同,而完整系统则是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基本要求。

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不囿于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而是以文献资料的内容是否有地方特色为依据,如《潜
夫论》和《甲乙经》二书,作者都是今甘肃平凉地区人,前者是东汉时的著名哲学著作,后者是晋代著名之医学经典。

此二书虽在我国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却无地方特色,故不作地方文献收藏。

甘肃省馆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则以其文献资料是否带有地方特点为原则,而不以地方人士著作或地方出版物为依据。

地方文献和其它藏书一样,有其类型、文种和学科之不同,各馆对地方文献资料内容的理解和作法也不尽一致。

根据各地的实践经验,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包括:1.地方志地方志是一定行政区划范围内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综合记载,是研究一个地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必不可少的资料,大都保持了时间的延续性,是一个地方几十年或几百年间各方面真实历史的反映,所以它是构成地方文献的主要部分。

2.本省地区的研究资料、调查报告、游记笔记及其它专门著述。

《日下旧闻》和《日下旧闻考》是研究北京文物古迹、园林建筑等方面最详实的北京地方文献;《西域水道记》则是新疆水道、湖泊调查的详细记载。

这些资料地方特点突出,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本省范围内出版的期刊、报纸。

通过期刊可以掌握本地区学术研究动向、研究水平以及研究成果;报纸每天则有大量的关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信息资料和建设成就的新闻报道。

所以本地区出版的期刊、报纸是构成地方文献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4.地方档案和家谱、族谱以及名人传记材料。

地方档案是地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地方问题的第一手资料。

如巴县档案,是研究川东地区政治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尤其是关于石达开的有关档案,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尤为可贵。

最近在湖南岳阳发现的六卷本《圣裔宗谱》,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孔子生平家世及历代君王对孔子的评价。

这是研究孔子家世及世裔分支的详实资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5.有关本省地区的地图、图片、照片等。

以上仅就地方文献的不同形式和内容而言,这些文献的地方性强,特点突出,并为人们所熟知。

但有些文献资料的地方特点并不明显突出,所以在处理时应有所鉴别,审慎对等。

三、有关特殊资料的鉴别和处理,需要审慎解决。

1.文学作品的处理。

好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现象,它可与历史资料互为补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暴风骤雨》运用文艺手法描绘了1947一1948年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肃匪反霸的真实情况。

《保卫延安》描绘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全过程,这些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地方色彩,反映了该时期的历史真实面貌,可作为地方文献处理。

本地区的民族史诗,如《格萨尔》、《江格尔》等,以及本地区的民歌,或以本地区范围内特定的人和事所写的报告文学、特写等,如钱钢的《唐山大地震》等,均可作地方文献处理。

但文学作品的鉴别要慎重,处理要妥当,尺度不宜过宽,更不能滥收。

2.地方戏的处理。

地方戏的发生、发展、唱腔、服饰和脸谱等材料,是研究改进和提高发展地方剧种不可缺少的资料,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但地方戏的剧本和戏文,其内容如不反映本地区的真实事件或地方特点不突出,原则上不作地方文献处理。

《游龟山》、《游西湖》等,虽为秦腔剧的优秀传统剧目,但不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处理。

相反,非地方剧种而内容反映了本地区历史真实面貌和特点的优秀剧本,如话剧《茶馆》、电影剧本《响导》,前者可作北京地方文献,后者可作为新疆地方文献。

3.地方出土文物。

地下出土金石文物和碑拓,以及考释记载有明显地方特点的,可作地方文献处理,如青海乐都出土的《赵宪碑》。

但有些出土的金石文物及其铭文碑记,地方性不强或无地方特色,如云梦睡虎地区出上的秦简,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道德经》,殷墟卜辞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其内容都不具备地方特点。

但这些出土文物与出土地的物质文化至为密切,其铭文拓片及其考释文字,都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4.地方名人传记资料的处理。

地方名人传记及英雄模范事迹资料,以被传人的事迹是否与本地区有关,如《刘志丹》一书,主要叙述了刘志丹同志在陕北的革命活动事迹,可作陕西地方文献处理。

《铁人王进喜》一书,主要描写了他在大庆的创业精神及其英雄业迹,因此不作为甘肃地方文献处理。

5.有关民族问题记载和资料的处理。

我国民族问题,自古以来各地不同程度都有所发生,而以西北、东北及西南为多,尤以西北为甚。

而一省一地民族问题的研究,往往涉及其他有关省份。

凡研究本省区
域范围内民族关系、民族分布、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问题而涉及其他省(区)者,其资料收录范围不宜过严。

如研究青海、甘肃藏族问题,必然要涉及西藏的民族。

研究西北蒙古族问题,必然涉及内、外蒙古族。

研究新疆的哈萨克族,也会涉及中亚哈萨克民族,这些民族的族源、语言、习俗等,都有共同之处,所以文献资料的处理,尺度应予放宽。

6.关于“丝绸之路”资料的处理。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人民用血汗浇灌而成的友谊之路,是古代人类文明的见证之一。

关于这方面资料的处理,应从丝绸之路整体来考虑。

丝绸之路分东、中、西三段,西段隶属苏联的中亚细亚及阿富汗一带。

就丝绸之路一些城市之兴废、民族之移徙、语言之传播、宗教之递嬗、文化之交流及贸易之往还等都属“丝路学”研究范围。

故葱岭以西凡属于这方面的资料也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7.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处理。

敦煌、吐鲁番古籍书卷,内容十分庞杂,除个别材料外,都不具备地方特点。

但敦煌吐鲁番学是当今世界之显学,它不仅是祖国西北地区文化上的一个特点,而且是中西文化的结晶。

所以凡属敦煌吐鲁番的一切资料都作为西北地方文献。

另外,西陲汉晋木简其内容多为来往公文函件,地方特点并不突出,但在西北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保存了数以万计的汉简资料,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点。

汉简资料的考释及研究资料都应作西北地方文献。

8.丛书类书以及名人文集中有关地方文献的处理。

这类书中收录地方资料的情况不少。

如《二酉堂丛书》,其内容多为甘肃河西地区资料辑佚,《左文襄公全集》多为治理西北筹兵设饷的奏章、专论及文稿,为研究西北问题的重要材料。

这些丛书、文集地方性较强,其资料又较集中,所以应作西北地方文献处理。

但有的类书和文集中的地方性资料并不集中,且多为零星记载,这种情况下,不能一概作为地方文献处理。

因此,须要做细致的工作,可将有关资料进行转抄,复制或抽印。

这样既不失去丛书、类书、文集的完整性,又能将这些图书中的分散资料得以集中,供研究者使用。

四、地方文献的划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不断高涨。

因此,已有人提出“地方文献学”问题。

“地方文献学”是否得以确立,有赖于从事地方文献工作者的研究探索。

但地方文献的发展。

已成为我国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理论的研究,又有方法的研究。

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概念、内容范围概念以及地方文献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等,均属理论方面的研究。

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及报导手段的改进和提高,则属方法方面的研究。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为了努力准确划分地方文献,还应注意下列问题:1.注意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调查研究。

了解并掌握本地区的历史发展概貌,自然资源储藏以及工农业生产情况,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

2.研究历代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文献存佚及发展情况,以进一步了解本地区学术源流及其变化情况,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条件。

3.研究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校注、辑佚、汇编以及做好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文摘等工作,是积累地方文献资料,提高地方文献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地方文献资料为本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

〔出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