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选拔考试面试-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调生选拔考试面试-25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论述题{{/B}}(总题数:6,分数:100.00)
1.针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教育部还发文要求直属高校在招聘用人时不得限定“985”“211”高校。这一规
定在高校招聘用人时最多起到把“明规则”变为“潜规则”的效果。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分数:1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教育部出台这样的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推动就业上的努力,但是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由“明规则”变为“潜规则”的效果,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这一行为不仅影响了
大学生就业的公平性,使当前的就业形式更加严峻,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而且从中也反映出了企业
招聘中存在的严重的不公平问题。在大力推行“211”“985”等重点高校建设的同时,要求有关高校在招聘时不局限在名校范围中,是治标不治本的。正是由于这些名校品牌的树立,让教育资源分配得更加不均衡,在师资和设备的配备上出现很大偏差,在社会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名校效应。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
形势下,更多的企业愿意招聘有良好学历背景的学生来推动公司的长远发展。这体现出很多普通高校的学
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是在高校招聘人才中难,在社会招聘中更加困难的现状。名校的学生固然在学习
能力和知识储备上存在优势,但是不能否认普通高校学生也有很强的能力。因此要想真正去掉“名校泡沫”,相关部门应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给学生提供更公平的竞争平台。不仅仅是政策的出台者,在政策的监管上也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具体的机构对这一政策的执行负责。由于没人监管或者是违犯的成本不高,而且没有很好的判断不公平的标准,所以这种“潜规则”大行其道,影响着整个就业市场。而社会中存在
着的名校效应,在招聘中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针对这样的问题,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关的政策之后
应该出台配套的监管措施,确保政策的实行。同时,媒体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就业
环境,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高校只是社会上诸多的企业其中的代表。只是一个小小的职位,就要求名校的背景,这样不仅不能保证留住人才,还会造成人才的浪费,甚至由于人才的流失量大而造成招聘成本
高等等问题。因此招聘的企业和高校应该根据本身的实际需要招人,应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发展。另外,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有很好的动手能力,适应社会需要。与此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愿意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职场之路
走得更顺畅。)
解析:
2.在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的现场,有很多大学生前来求职,甚至有名牌大学的学生和农民工竞争一个岗位,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分数:1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日显突出。农民工求职现场中很多大学生来应聘,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未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前
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发生巨大转变。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的就业机制还不完善。我国以农业和传统手工业为主的经济体制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并不多。二是部分学校盲
目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很多大
学毕业生没有就业必需的能力,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三是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工
作经验,还有不少用人单位存在看重学历的择人倾向,导致大学生就业门槛高。四是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
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对工作挑挑拣拣,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片面追求大城市就业,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只关注机关事
业单位或大型企业,而不接受中小企业单位。题目中所反映的大学生参加农民工求职会的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刻不容缓:一是政府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破除地方和部门的
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另外,政府还应
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二是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
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三是用人单位应主动消除就业歧视,减少过分注重工作经验等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不良影响的观念。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应树立有计划的人才储备观,同时杜绝学历高消费,避免造成人才浪费。四是大学生自身要认识到就业的严峻形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及早做好就业准备。在学习过程中储备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而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相信通过各方努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学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解析:
3.社会上对“带薪高温假”议论纷纷,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分数:1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带薪高温假”的提出和实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第一,这是一种人性化关怀,可以让员工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有一种被尊重感与被关怀感,有利于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凝聚力的建设与形成。更有利于企业树立起劳资相融、企业与员工共赢的价值观,形成管理方与普通员工之间的统一认识和凝聚力。第二,“带薪高温假”是一种劳逸结合的科学安排,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企业也可以利用全体员工放假这一机会,对以往的生产经营做一个总结,对以后的生产经营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对相关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等。但这一项积极的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落实,很少有单位真的执行。我认为主要是如下一些原因导致的:第一,高温下的劳动保障涉及单位部门较多,“九龙治水”极易造成“群龙无首”。一项论责任要各方分担、论利益却与部门无关的工作,常常会由于缺少强力的调配、精确的协调和统一的部署,失去推动力。第二,高温津贴的目标人群是维权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方面因缺乏顺畅的维权渠道,从而实际上承担了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设计漏洞的成本;一方面又没有充分的话语权,最终只能在公众议题的讨论中扮演“被关怀者”的角色。第三,用人单位面对几乎为零的违法成本,再加上利益驱动,自然会想方设法规避高温补贴。如果要让劳动者真正享受到高温津贴,享受到自己应得的高温权益,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第一,填补高温关怀的“制度真空”。从长远看应立足于立法提速,也可通过行政行为进行制度设计,或把高温条件下的劳动保障作为民生政绩的一个考核要素。推出面向一线劳动群体的高温休假、高温津贴、高温疗养措施,通过听证会、网络问政等形式征集民意,积极为全国性高温立法做好基础性工作。第二,劳动监察部门应主动作为。不能持被动的态度去对待高温津贴的落实,不能仅凭用人单位的自觉性去保证“人性政策”不是一纸空文,要多到街头、工地、车间走访检查,为劳动者提供适当的发声平台。第三,要切实落实政策。针对一些单位拒不实施高温休假的行为,要制定具体的处罚办法,提高违法成本。建立起一整套资金发放、监督宣传、投诉追查、查处整改的刚性制度,这样劳动者的权益才能得到切实保障。第四,企业应当主动承担这份社会责任。无论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还是企业发展的角度,企业都不应该成为被动执行的一方,而是需要保障员工的高温权益。)
解析:
4.“常回家看看”入法,对此你怎么看?
(分数:1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现有的法律在其内容和实施过程中,缺少对于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应对,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老年人法律保护体系,紧密结合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特点,将与老年人有关的一切权益,诸如养老保障、医疗保健、照料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等,都纳入到法律保护体系中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完善的老年人保障机制。最近,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新法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是在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之下提出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辩证看待:第一,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原有规定已不能全面保障老年人权益,尤其无法满足老年人情感方面的需求,因此,此项立法,对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方面需求,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今后如果再不常回家看望父母,则会触犯法规受到制裁。对身为“儿子”“女儿”的人来说,这已绝不再是戏言。第二,这既体现了政府对老年人权益保障的重视程度,又彰显了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的时代主题。以立法方式唤醒年轻一辈的“精神赡养”意识,在当前十分必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从另一方面,我认为,道德层面的问题仍需要道德来约束,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出现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如父母为了包庇和保护子女,发表不真实的言论,反而不利于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另外,结合目前的社会形势,很多子女都外出求学、务工,工作强度大、时间紧、任务重,无法经常回家探望,甚至一些人连回家的路费都难以保障,那么是否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