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古希腊文学为我们留下了两部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它们产生于公元前九至八世纪,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

相传史诗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流传在小亚细亚一带的史诗短歌整理而成,故称荷马史诗。

它是古希腊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2、神曲:《神曲》的作者是意大利诗人但丁。

《神曲》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

它采用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以自叙体形式描写但丁35岁在森林迷途遇险,遇到三野兽,得到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解救。

他引导但丁游历了地狱和净界,但丁的恋人贝亚特丽齐引导但丁游历了天堂。

《神曲》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但同时又有强烈的现实性。

《神曲》的进步性还表现在它对新的思想和生活态度的肯定上。

《神曲》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3、大学才子派:英国16世纪80年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流派,他们是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大多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具有比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致力于英国戏剧改革把戏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该流派被称为“大学才子派”。

4、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出现了“狂飙突进”运动,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

这个运动的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

它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5、《红与黑》于连:于连是平民反抗英雄。

他是个头脑敏锐,意志坚强,高傲自尊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崇拜拿破仑。

他满怀英雄气概,充满英雄幻想,却生不逢时,生活在王政复辟时期。

尽管他用尽种种手段想打入上流社会,然而都失败了。

当他发现他的种种追求都毫无意义时,他放弃了卑鄙的手段,不愿向现实社会妥协。

于连追求真理,却又为反动势力效劳;他正值善良,却又以虚伪的面目出入贵族社会,这体现出他具有双重人格。

二.简答题
1.阿喀琉斯的性格特征:阿喀琉斯是希腊联军中首屈一指的大英雄,性格既有单纯执拗、暴躁易怒、英勇善战、重视个人荣誉的一面,又有不畏权势、宽厚仁慈、珍视友谊、富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另一面,他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特征的古代氏族英雄的典型,古代尚武精神的象征。

2、神曲的思想二重性:《神曲》把但丁内心生活经验、宗教热忱、爱国思想和对现实的态度融为一体,囊括中世纪的学术文化,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典籍流传后世。

诗作反映了但丁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歌颂上帝与批判教会
首先,歌颂上帝与批判教会。

但丁本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始终信仰宗教。

他在《神曲》中满腔热忱地歌颂上帝,把圣徒安排在天堂,同时揭露批判现实教会的贪婪和残忍,让教皇下地狱。

全书对教会的直接批判有20余处。

但丁对教会的批判,使他成为宗教改革的先驱。

歌颂禁欲主义道德与肯定现实人生
其次,歌颂禁欲主义道德与肯定现实人生。

但丁根据宗教禁欲主义观念,把人的七情六欲都当作罪恶进行惩罚,爱情有罪,知识也有罪。

同时他同情受惩罚的灵魂,肯定人的理性。

他在诗中对各种知识的引用和阐述,使得《神曲》表达了中世纪整个精神生活,成为中世纪文学和哲学的总结。

号召人民斗争与寄希望好皇帝
第三,号召人民斗争与寄希望好皇帝。

但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尽管被流放,仍在思考拯救祖国的途径。

他主张政教分离,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同时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在天堂给在世的好皇帝预留位子。

中世纪的创作技法与近代小说的写实手法
第四,中世纪的创作技巧与近代小说的写实手法。

《神曲》的结构表现了中世纪诗歌艺术的创作特点,梦幻形式,神秘描写,象征手法。

在描写具体故事时,又表现了近代小说的写实性,直接描写,心理分析,使用意大利语言写作。

《神曲》矛盾的二重性,表现了但丁作为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伟大诗人的特点。

3、哈姆雷特的形象: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源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具有复杂的性格。

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

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

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

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

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4.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次思潮,古典主义盛行于法国,而后在西欧各国广为流行,它是17世纪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

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突出特点,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看作是艺术创作的理想模式,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1).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
(2).崇尚理性原则,遵守公民义务
(3).摹仿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法则
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

文学体裁:古典主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

悲剧是高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俗艺术,语言俚俗。

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

5、分析《伪君子》中答尔丢夫的形象:
(1)答尔丢夫是17世纪宗教伪善者的化身。

答尔丢夫个性最突出的标志是欺骗和伪装,这是他的主导性格。

①伪装的虔诚信徒②地道的贪欲之徒贪食,贪睡,贪财,贪色③阴险狠毒的恶人
(2)答尔丢夫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伪装的教会虔徒和地道的贪欲恶徒,他的主导性格是欺骗和伪装,他的性格的本质特征是阴险狠毒,他集一切虚伪之大成,是个作恶多端毫无人性的恶棍骗子。

答尔丢夫成为“伪善”、“伪君子”的同义语。

6、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1)鲜明的对照对照描写主要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照。

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的真面目。

(2)神奇的夸张雨果的夸张主要用于人物塑造。

对人物的夸张描写到变形的地步。

(3)奇特的想象无论是在情节还是在自然景物等方面都运用了奇特的想象
(4)紧张离奇的情节。

雨果的小说情节超乎常情常态,具有传奇色彩。

(5)超常的巧合雨果通过巧合事件制造一种扑朔迷离的浪漫气氛,具有作家主观想象性。

巧得难以令人置信,具有很大的夸张性。

(6)奔放的热情热情是浪漫主义的心理实质,体现一种情感,作家的思想倾向性。

雨果创作贯穿强烈的情感和奔放的热情,它是由作家崇高的理想所唤起。

7、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1).叙写人情风俗史
现实主义文学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哲学根据,广泛、深刻地反应现实人生的各个方面,客观展示封建社会的毁灭,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写出社会生活的人情风俗史。

(2). 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性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基本特点。

现实主义叙写人情风俗史,必然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地、真实地描绘社会生活。

为了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现实主义作家反对浪漫主义的主观性,抵制和排斥想象力,想象力不再是小说家重要的才能。

客观性特点使作家认识到现实主义是观察的艺术,而非想象的艺术。

(3).描写普通人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抛弃古典主义文学专写伟大人物和伟大事迹的习尚,有意识地以城市普通人及其现实生活为
表现对象,描写中下层社会小人物。

(4). 描写典型环境
现实主义描写普通人,特别注意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这是现实主义文学塑造人物的一个特点。

(5). 细节真实
要求细节的真实,这是现实主义的又一个特点。

他们通过细节描写,增强形象的具体性,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些细节描写包括社会生活细节、人物活动细节、物质经济细节。

(6).坚持人道主义
在19世纪,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作为揭发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他们根据人道主义观点,分析评判一切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认为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把人性中的善与恶作为评论事物的标准,把人性的博爱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

(7). 以小说为主要体裁。

现实主义的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创造了广泛概括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扩大了小说的容量,使它成为综合反映整个时代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

三.论述题:
1.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根源。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

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

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

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

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

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

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2.就你读过的中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谈谈你的不同印象和感受。

(结合作品)
最近,我读了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从而令我感触良多。

小说通过一个旧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

祥子老实、健壮、纯朴,对生活有骆驼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

后来,经过3年的省吃俭用,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车,但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

第二次他又攒够了钱,却又被那可恶的孙侦探给怍了去。

第三次,他娶了虎妞,还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子,本来日子过得已经很不错了,可是虎妞却难产死了,祥子伤心欲绝,没法了,只好把车子卖了来安葬虎妞。

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

他所喜爱的小福子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它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

他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

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

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

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

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

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

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3.谈谈《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尊严观及其现实意义。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和反抗、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罗切斯特自己也成了一个残疾人,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当然也是有爱情的。

这本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

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

人们都疯狂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埋没爱情。

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

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

《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被认为是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4.就你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谈谈它给你的教育和启发。

在《苔丝》中,哈代给我们展示的却是生命的遭遇。

生命存在形式在冥冥之中的不可更改。

苔丝没有玛丝洛娃这种幸运。

苔丝面临的只有自我,只有家庭的无穷无尽的苦难,这种苦难使人性的尊严低下头来。

为了改变这种苦难,苔丝用自我的生命代价,换来了人生的更大屈辱。

苔丝为了缓解这种屈辱,不得不退守到自己最后的港湾——家。

表面看似平静的苔丝,人的内在尊严却并没有半点屈服。

她要让那个毁坏她青春的家伙付出代价。

当然,这是在她碰上真正的爱情之后。

哈代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生命的遭遇。

这种遭遇实际上是人类的遭遇,带有原罪的成分。

哈代还有一种暗示:再也没有什么比生命的遭遇更让生命感动的了,在此,哈代开始设置陷阱。

他想通过这个形象,把人类的内在理念推入这个陷阱之中:苦难原自生命,生命原自爱。

因爱而苦难,这是耶稣的一部分;因爱而毁灭,完全是摩西出埃及的手法。

把心爱的生命亲手毁灭,这不仅仅是一种残酷,而是一种更大的悲悯。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来看待这种生存意志,或者是生命走向。

人类的苦难无时不在,而苦难的前提却常常是沉默。

沉默就是尘土,就是尘埃。

尘土的沉默有谁会在意?当然,与沉默相对的,还有另外一种,这就是爱。

沉默的爱比张扬的爱,更有魅力。

这些文学作品让我们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悲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