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奶牛更易发生酮病 [ 。
酮病的发生没 有 影 响 , 如乳腺炎的发生对酮病发生
6] 的可能性没有影响 [ 。
2 酮病的危害
奶牛酮病的危害包括对产奶 量 、 乳 汁成 分 、 繁殖 性能的影响 , 还与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有关 。 酮病奶 牛 可 降 低 产 奶 量 和 乳 汁 质 量 。D u f f i e l d 等报道 , 奶牛产后前两周血 清 B / H B 为14 0 0μ m o l L 时可降低产奶量 1. / , / 8 8k d 20 0 0μ m o l L时可降低 g [ ] 7 产奶量 3. / 对乳汁质量的影响表现为增加 3k d ; g
李小杉等 : 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
1 0 9
延长 。 W a l s h 等 报 道 奶 牛 产 后 1 周 血 清 BHB 高 于 / 10 0 0μ m o l L或 产 后 2 周 血 清 B HB 高 于 / 人工 授 精 后 奶 牛 的 受 孕 率 可 下 降 14 0 0μ m o l L时 , 然而产后前 两 周 均 患 亚 临 床 酮 病 的 奶 牛 人 工 2 0% ; 授精后受孕率降 低 5 产后1周或2周患酮病的 0% ; 奶牛和前 2 周均患酮病的奶牛比健康 奶 牛的空 怀期 ( ) 分别长 1 ; 血清 BH 1 0 8d 6d 和 2 2d B 的浓度和持 ] 1 0 续时间与首次人工授精的受孕率呈负相关 [ 。 D u f f i e l dTF 等报道奶牛产后 1 周血清 B HB 超 过 12 / 0 0μ m o l L 可增加真胃移位和子宫内膜炎的 发病率 , 产后 2 周血清 BHB 超过18 / 0 0μ m o l L才 会
] 7 增加真胃移位的发病率 [ 。
应考虑建立奶牛酮病预测 、 监控和 预防 体系 , 在亚临 床阶段采用简便有效的措施预防临床酮病的发生 。 4. 1 防止奶牛产前过肥或过瘦 产前防止奶牛体脂过度动员 对预防 酮病的发 生 非常重要 。 产前 过 度 肥 胖 , 分娩后严重影响采食量 使机体 的 生 糖 物 质 缺 乏 , 引 起 能 量 负 平 衡, 的恢复 ,
] [5] 1 4 产生大量 酮 体 而 发 病 [ 。G 报道防止奶 u oJ 等 1
牛产前过度肥胖可 有 效 预 防 奶 牛 酮 病 的 发 生 。 在 5 分制体况评分中 4. 0 以上的奶牛比 正常 奶牛更 易发
3] 生酮 病 [ , 分 娩 时 最 佳 体 况 是 3. 产前增加的 2 5 分, 1] 体重量与体脂动员的程度 呈正 相 关 [ 。 由于奶牛 干
约 7 周) 与降低奶牛怀孕晚期 的饲 料摄入 能力 奶期 ( 有限 , 在此期间较难通过饲养管 理显著 改变体况 , 所 以要在上次泌 乳 期 的 早 期 开 始 加 强 饲 养 管 理 , 才能 使奶牛达到最佳的体况 , 对于过瘦 的奶 牛 , 提前干 奶
] 1 期 1 周 ~2 周可 有 效 预 防 酮 病 的 发 生 [ 。超过3个
。 在高产奶牛 群 中 发 病 率 较 高 , 常发生于
[ ] 2
随着对 奶 牛的奶 产量 3 胎 ~5 胎的奶牛 。 近年来 , 酮 病 的 发 病 率 呈 现 逐 年 升 高 的 趋 势。 要求的提 高 , 奶牛酮病不仅 降 低 奶 牛 的 产 奶 量 和 乳 汁 的 质 量 , 还 有效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已 影响奶牛的繁 殖 性 能 , 经成为关键问题 。
7 8] 乳汁脂肪和 尿 素 浓 度 , 降 低 蛋 白 质 和 乳 糖 浓 度[ ,
与国内报道的乳蛋白明显增高 ( 和 2. 6 3% ~4. 0 3% )
9] 。 乳糖变化不完全一致 [
1. 3 营养不足 饲喂不足或 饲 喂 高 填 充 性 的 饲 料 , 导致生糖先 质缺乏 , 酮体生成增加 。
1 1] 。 性[ [2 ] 1 3] 和张志刚等 [ 一致认 为 , 血 清中 S a k h aM 等 1 / B H B 含量 12 0 0μ m o l L 是区分亚临 床 酮病奶 牛 和 健康奶牛的界限浓度 。 广西大学采用 血 清总酮 体在
月干奶期 即 使 奶 牛 只 采 食 玉 米 青 贮 也 容 易 导 致 肥 胖, 因此 , 奶牛适宜的干奶期是 4 。 5d 0d ~7 4. 2 增强奶牛食欲 泌乳前期产 奶 量 不 断 上 升 , 泌乳高峰通常出现 在产后 4 周 ~6 周 , 而 采食 量高 峰 出现 在产后 1 0周 奶 牛 产 后 能 量 负 平 衡 导 致 奶 牛 体 况 下 降, 2 周, ~1 因此 , 尽可能在 围 产 期 增 强 奶 牛 的 食 欲 和 增 加 对 干 物质的摄入量 , 降低能量负平衡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对预防脂肪肝和酮病的发病率非常关键 。 围产期 奶 牛 食 欲 与 血 浆 N E F A 呈 负 相 关。 饲 喂全价日粮的奶牛摄入饲料量明 显比饲 喂精料和 饲 特别是在泌乳前 3 周 , 饲喂全价 日 料分开的奶牛高 , 粮的奶牛摄入饲料量比饲喂精料 和饲料 分开的奶 牛 分别高 2 泌乳4周以后大约是 4% 、 1 7% 和 1 2% , 6% 1 。 饲喂全 价 日 粮 的 奶 牛 代 谢 性 疾 病 和 消 化 性 因 疾病的发病率 低 于 精 料 和 饲 料 分 开 饲 喂 的 奶 牛 , 此, 建议有条件的奶牛场采用全价日粮 。 4. 3 避免劣质饲料 在奶牛干奶 期 应 给 予 优 质 的 纤 维 饲 料 , 促进瘤 或) 丁 酸盐的青 贮 胃的消化能力 。 含有大量乙酸和 ( 饲料可引起奶牛食欲下降 , 酮体含 量增 加 , 严重情 况 下发生奶牛酮 病 。 糟 渣 类 饲 料 含 生 酮 物 质 较 高 , 尤 其是甜菜 ( 粕) 和 糖 蜜 含 生 酮 物 质 很 高, 会增加瘤胃
1. 5 继发因素 能引起食欲减退的疾病将会 降低血 糖浓度和 增 ,N 加血浆游离 脂 肪 酸 ( n o n e s t e r i f i e df a t t c i d s E ya 和 酮 体 浓 度。 如 生 产 瘫 痪、 青 草 搐 搦、 真胃移 F A) 4] 肢蹄 疾 病 、 乳 房 炎[ , 以及胎衣不下和子宫感 位、
[ 1]
1. 4 饲料因素 饲喂含有大量 丁 酸 的 饲 料 会 引 起 血 液 B H B浓 并间 接 通 过 降 低 食 欲 , 增 加 体 脂 的 动 员, 度的增加 , 尤其是在泌乳 早 期 ; 血液和乳汁中的酮体还会通过 饲喂大量生酮 饲 料 而 增 加 , 如甜菜和糖蜜都会增加
1] 瘤胃丁酸盐的浓度 [ 。
3 血酮的测定
检测血液指 标 是 判 定 奶 牛 酮 病 最 准 确 的 方 法 。 血清丙酮 ( , ) 、 a c e t o n e A c BH B、 N E F A 的 含 量是 判定 奶牛酮病的重要指标 。 水杨醛比色法 是 较早应 用于 定量测定血清中总酮体 ( 、 含量 A c B H B 和乙酰乙 酸 ) 的方法 , 广西大 学 一 直 采 用 改 良 的 水 杨 醛 比 色 法 测 定血酮 , 该方法的特点是操作复杂但结果可靠 。 较为先进的方法是用生化分析仪 和 气相色 谱法 测定血清 B 但生化试剂盒昂贵以及气 相 色 H B 含量 , 这两种方法 多用 于 科学研究 。 谱法需要特殊的仪器 , 在人临床检测中有采用微量血酮仪 ( 电化学 法 ) 检测 该 方 法 简 单 易 操 作, 在兽医临床诊 血清 B H B 含量 , 断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 测定血酮时 应 考 虑 饲 料 的 变 化 , 每天饲喂两次 精料的奶牛在采食后 3h~4h 血 酮 水 平 最 高 , 饲喂 全价 日 粮 的 奶 牛 血 酮 浓 度 在 全 天 没 有 显 著 差 异
论文简述了奶牛酮病的主要发病原因 , 及其对产奶量 、 乳汁成分 、 繁殖性能的影响和血酮的测定 摘 要 : 方法 , 以血清 β 羟丁酸 ( , ) / 作为区分健康奶牛和亚临床奶 牛的临界 浓 H d r o x b u t r a t e B HB 12 0 0μ m o lL y y y β 度, 还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奶牛酮病预防措施的最新研究 情 况 , 预 防措施 包括防 止 奶 牛 产 前 过 肥 或 过 瘦 、 增 使用添加剂 、 避免劣质饲料和应激因素等 , 此外 , 有条件的奶牛场还应及时建立酮病监测和预测 强奶牛食欲 、 制度 。 奶牛酮病 ; 危害 ; 预防措施 关键词 :
] 5 染[ 。 然而 , 也有研究发 现任何特定的繁殖疾病对
1 病因
1. 1 产后能量负平衡 奶牛产 犊 后 4 周 ~6 周 出 现 泌 乳 高 峰 , 但其食 欲恢复和采食量 的 高 峰 约 在 产 犊 后 的 8 周 ~1 0周, 能量和葡萄糖 的 来 源 不 能 满 足 泌 乳 消 耗 的 需 要 , 生 奶牛高产势必加剧这 种不 平 衡 , 机 体动 糖物质缺乏 , 员肝糖原 、 体脂肪和体蛋白 , 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 1. 2 产前过度肥胖 干奶期供应 能 量 水 平 过 高 或 干 奶 期 时 间 过 长 , 奶牛产前过度肥胖 , 严重影响产后 采食 量 的恢复 , 使 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 , 引起能量负 平衡 , 产生 大 量酮 体而发病 。 在 5 分 制 体 况 评 分 中 , 产前4分以上的
中图分类号 : S 8 5 6. 5; S 8 5 8. 2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 ) 1 0 0 7 5 0 3 8 2 0 1 0 0 1 0 1 0 8 0 4
奶牛酮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碳水化 合 物及挥 发性 脂肪酸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 能 失调的 代谢 性疾病 。 临床 酮 病 在 欧 美 的 发 病 率 为 2% ~2 0% , 亚临床酮病主 要 发 生 在 产 后 2 周 ~7 周 , 发病率可 达3 4%
动物医学进展 , ( ) : 2 0 1 0, 3 1 1 1 0 8 1 1 1 P r o r e s s i nV e t e r i n a r e d i c i n e g yM
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
李小杉 , 杨丰利 , 杜玉兰 , 何宝祥 , 何山红
( 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广西南宁 5 ) 3 0 0 0 5
[ ] 1
一般情况下 , 奶牛分娩后的日粮中蛋白质水平 应不超过 1 消化能在 1 从产前 4 6% , 2. 9 5 8M J 体重 , 周 ~5 周应 逐 步 增 加 能 量 供 给 , 直至产犊和泌乳高 丙酸的代 谢 峰 。 钴缺乏时导致维生素 B 1 2 合成受阻 , 转化减弱及糖的前体减少 , 增加体 脂动 员程度 , 使酮
1] 丁酸盐的浓度 , 可诱发奶牛酮病 [ 。 []
/ / / 6m d L~1 0m d L 为可疑酮病奶牛 , 1 0m d L~ g g g / 高于2 / 2 0m d L 为亚临床酮病 奶 牛 , 0m d L 为临 g g 床酮病奶牛 。
4 预防措施
奶牛酮病不 仅 严 重 影 响 奶 牛 的 产 奶 量 、 乳汁质 繁殖性能 , 还 会 增 加 其 他 疾 病 的 发 病 率, 有效预 量、 防奶牛酮病已成为关键问题 。 由于需 要 大量的 实验 奶牛才能取得足够的数据证明不同预 防 措施实 施情 况下酮病发病 率 的 差 异 性 , 至今仍没有预防酮病的 确定性措施
大量研究表明 , 酮病奶牛表现延迟 发情 , 卵泡囊 肿增加 , 人工授 精 次 数 增 加 , 受 孕 率 降 低, 空怀时间
收稿日期 : 2 0 0 9 0 8 2 1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 ;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桂科字 0 ) 3 0 6 6 0 1 3 4 8 3 2 0 4 1 作者简介 : 李小杉 ( , 女, 湖北武汉人 , 硕士 , 主要从事奶牛围产期疾病的预防与监测 。 通讯Hale Waihona Puke Baidu者 1 9 8 6- )
酮病的发生没 有 影 响 , 如乳腺炎的发生对酮病发生
6] 的可能性没有影响 [ 。
2 酮病的危害
奶牛酮病的危害包括对产奶 量 、 乳 汁成 分 、 繁殖 性能的影响 , 还与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有关 。 酮病奶 牛 可 降 低 产 奶 量 和 乳 汁 质 量 。D u f f i e l d 等报道 , 奶牛产后前两周血 清 B / H B 为14 0 0μ m o l L 时可降低产奶量 1. / , / 8 8k d 20 0 0μ m o l L时可降低 g [ ] 7 产奶量 3. / 对乳汁质量的影响表现为增加 3k d ; g
李小杉等 : 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
1 0 9
延长 。 W a l s h 等 报 道 奶 牛 产 后 1 周 血 清 BHB 高 于 / 10 0 0μ m o l L或 产 后 2 周 血 清 B HB 高 于 / 人工 授 精 后 奶 牛 的 受 孕 率 可 下 降 14 0 0μ m o l L时 , 然而产后前 两 周 均 患 亚 临 床 酮 病 的 奶 牛 人 工 2 0% ; 授精后受孕率降 低 5 产后1周或2周患酮病的 0% ; 奶牛和前 2 周均患酮病的奶牛比健康 奶 牛的空 怀期 ( ) 分别长 1 ; 血清 BH 1 0 8d 6d 和 2 2d B 的浓度和持 ] 1 0 续时间与首次人工授精的受孕率呈负相关 [ 。 D u f f i e l dTF 等报道奶牛产后 1 周血清 B HB 超 过 12 / 0 0μ m o l L 可增加真胃移位和子宫内膜炎的 发病率 , 产后 2 周血清 BHB 超过18 / 0 0μ m o l L才 会
] 7 增加真胃移位的发病率 [ 。
应考虑建立奶牛酮病预测 、 监控和 预防 体系 , 在亚临 床阶段采用简便有效的措施预防临床酮病的发生 。 4. 1 防止奶牛产前过肥或过瘦 产前防止奶牛体脂过度动员 对预防 酮病的发 生 非常重要 。 产前 过 度 肥 胖 , 分娩后严重影响采食量 使机体 的 生 糖 物 质 缺 乏 , 引 起 能 量 负 平 衡, 的恢复 ,
] [5] 1 4 产生大量 酮 体 而 发 病 [ 。G 报道防止奶 u oJ 等 1
牛产前过度肥胖可 有 效 预 防 奶 牛 酮 病 的 发 生 。 在 5 分制体况评分中 4. 0 以上的奶牛比 正常 奶牛更 易发
3] 生酮 病 [ , 分 娩 时 最 佳 体 况 是 3. 产前增加的 2 5 分, 1] 体重量与体脂动员的程度 呈正 相 关 [ 。 由于奶牛 干
约 7 周) 与降低奶牛怀孕晚期 的饲 料摄入 能力 奶期 ( 有限 , 在此期间较难通过饲养管 理显著 改变体况 , 所 以要在上次泌 乳 期 的 早 期 开 始 加 强 饲 养 管 理 , 才能 使奶牛达到最佳的体况 , 对于过瘦 的奶 牛 , 提前干 奶
] 1 期 1 周 ~2 周可 有 效 预 防 酮 病 的 发 生 [ 。超过3个
。 在高产奶牛 群 中 发 病 率 较 高 , 常发生于
[ ] 2
随着对 奶 牛的奶 产量 3 胎 ~5 胎的奶牛 。 近年来 , 酮 病 的 发 病 率 呈 现 逐 年 升 高 的 趋 势。 要求的提 高 , 奶牛酮病不仅 降 低 奶 牛 的 产 奶 量 和 乳 汁 的 质 量 , 还 有效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已 影响奶牛的繁 殖 性 能 , 经成为关键问题 。
7 8] 乳汁脂肪和 尿 素 浓 度 , 降 低 蛋 白 质 和 乳 糖 浓 度[ ,
与国内报道的乳蛋白明显增高 ( 和 2. 6 3% ~4. 0 3% )
9] 。 乳糖变化不完全一致 [
1. 3 营养不足 饲喂不足或 饲 喂 高 填 充 性 的 饲 料 , 导致生糖先 质缺乏 , 酮体生成增加 。
1 1] 。 性[ [2 ] 1 3] 和张志刚等 [ 一致认 为 , 血 清中 S a k h aM 等 1 / B H B 含量 12 0 0μ m o l L 是区分亚临 床 酮病奶 牛 和 健康奶牛的界限浓度 。 广西大学采用 血 清总酮 体在
月干奶期 即 使 奶 牛 只 采 食 玉 米 青 贮 也 容 易 导 致 肥 胖, 因此 , 奶牛适宜的干奶期是 4 。 5d 0d ~7 4. 2 增强奶牛食欲 泌乳前期产 奶 量 不 断 上 升 , 泌乳高峰通常出现 在产后 4 周 ~6 周 , 而 采食 量高 峰 出现 在产后 1 0周 奶 牛 产 后 能 量 负 平 衡 导 致 奶 牛 体 况 下 降, 2 周, ~1 因此 , 尽可能在 围 产 期 增 强 奶 牛 的 食 欲 和 增 加 对 干 物质的摄入量 , 降低能量负平衡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对预防脂肪肝和酮病的发病率非常关键 。 围产期 奶 牛 食 欲 与 血 浆 N E F A 呈 负 相 关。 饲 喂全价日粮的奶牛摄入饲料量明 显比饲 喂精料和 饲 特别是在泌乳前 3 周 , 饲喂全价 日 料分开的奶牛高 , 粮的奶牛摄入饲料量比饲喂精料 和饲料 分开的奶 牛 分别高 2 泌乳4周以后大约是 4% 、 1 7% 和 1 2% , 6% 1 。 饲喂全 价 日 粮 的 奶 牛 代 谢 性 疾 病 和 消 化 性 因 疾病的发病率 低 于 精 料 和 饲 料 分 开 饲 喂 的 奶 牛 , 此, 建议有条件的奶牛场采用全价日粮 。 4. 3 避免劣质饲料 在奶牛干奶 期 应 给 予 优 质 的 纤 维 饲 料 , 促进瘤 或) 丁 酸盐的青 贮 胃的消化能力 。 含有大量乙酸和 ( 饲料可引起奶牛食欲下降 , 酮体含 量增 加 , 严重情 况 下发生奶牛酮 病 。 糟 渣 类 饲 料 含 生 酮 物 质 较 高 , 尤 其是甜菜 ( 粕) 和 糖 蜜 含 生 酮 物 质 很 高, 会增加瘤胃
1. 5 继发因素 能引起食欲减退的疾病将会 降低血 糖浓度和 增 ,N 加血浆游离 脂 肪 酸 ( n o n e s t e r i f i e df a t t c i d s E ya 和 酮 体 浓 度。 如 生 产 瘫 痪、 青 草 搐 搦、 真胃移 F A) 4] 肢蹄 疾 病 、 乳 房 炎[ , 以及胎衣不下和子宫感 位、
[ 1]
1. 4 饲料因素 饲喂含有大量 丁 酸 的 饲 料 会 引 起 血 液 B H B浓 并间 接 通 过 降 低 食 欲 , 增 加 体 脂 的 动 员, 度的增加 , 尤其是在泌乳 早 期 ; 血液和乳汁中的酮体还会通过 饲喂大量生酮 饲 料 而 增 加 , 如甜菜和糖蜜都会增加
1] 瘤胃丁酸盐的浓度 [ 。
3 血酮的测定
检测血液指 标 是 判 定 奶 牛 酮 病 最 准 确 的 方 法 。 血清丙酮 ( , ) 、 a c e t o n e A c BH B、 N E F A 的 含 量是 判定 奶牛酮病的重要指标 。 水杨醛比色法 是 较早应 用于 定量测定血清中总酮体 ( 、 含量 A c B H B 和乙酰乙 酸 ) 的方法 , 广西大 学 一 直 采 用 改 良 的 水 杨 醛 比 色 法 测 定血酮 , 该方法的特点是操作复杂但结果可靠 。 较为先进的方法是用生化分析仪 和 气相色 谱法 测定血清 B 但生化试剂盒昂贵以及气 相 色 H B 含量 , 这两种方法 多用 于 科学研究 。 谱法需要特殊的仪器 , 在人临床检测中有采用微量血酮仪 ( 电化学 法 ) 检测 该 方 法 简 单 易 操 作, 在兽医临床诊 血清 B H B 含量 , 断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 测定血酮时 应 考 虑 饲 料 的 变 化 , 每天饲喂两次 精料的奶牛在采食后 3h~4h 血 酮 水 平 最 高 , 饲喂 全价 日 粮 的 奶 牛 血 酮 浓 度 在 全 天 没 有 显 著 差 异
论文简述了奶牛酮病的主要发病原因 , 及其对产奶量 、 乳汁成分 、 繁殖性能的影响和血酮的测定 摘 要 : 方法 , 以血清 β 羟丁酸 ( , ) / 作为区分健康奶牛和亚临床奶 牛的临界 浓 H d r o x b u t r a t e B HB 12 0 0μ m o lL y y y β 度, 还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奶牛酮病预防措施的最新研究 情 况 , 预 防措施 包括防 止 奶 牛 产 前 过 肥 或 过 瘦 、 增 使用添加剂 、 避免劣质饲料和应激因素等 , 此外 , 有条件的奶牛场还应及时建立酮病监测和预测 强奶牛食欲 、 制度 。 奶牛酮病 ; 危害 ; 预防措施 关键词 :
] 5 染[ 。 然而 , 也有研究发 现任何特定的繁殖疾病对
1 病因
1. 1 产后能量负平衡 奶牛产 犊 后 4 周 ~6 周 出 现 泌 乳 高 峰 , 但其食 欲恢复和采食量 的 高 峰 约 在 产 犊 后 的 8 周 ~1 0周, 能量和葡萄糖 的 来 源 不 能 满 足 泌 乳 消 耗 的 需 要 , 生 奶牛高产势必加剧这 种不 平 衡 , 机 体动 糖物质缺乏 , 员肝糖原 、 体脂肪和体蛋白 , 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 1. 2 产前过度肥胖 干奶期供应 能 量 水 平 过 高 或 干 奶 期 时 间 过 长 , 奶牛产前过度肥胖 , 严重影响产后 采食 量 的恢复 , 使 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 , 引起能量负 平衡 , 产生 大 量酮 体而发病 。 在 5 分 制 体 况 评 分 中 , 产前4分以上的
中图分类号 : S 8 5 6. 5; S 8 5 8. 2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 ) 1 0 0 7 5 0 3 8 2 0 1 0 0 1 0 1 0 8 0 4
奶牛酮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碳水化 合 物及挥 发性 脂肪酸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 能 失调的 代谢 性疾病 。 临床 酮 病 在 欧 美 的 发 病 率 为 2% ~2 0% , 亚临床酮病主 要 发 生 在 产 后 2 周 ~7 周 , 发病率可 达3 4%
动物医学进展 , ( ) : 2 0 1 0, 3 1 1 1 0 8 1 1 1 P r o r e s s i nV e t e r i n a r e d i c i n e g yM
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
李小杉 , 杨丰利 , 杜玉兰 , 何宝祥 , 何山红
( 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广西南宁 5 ) 3 0 0 0 5
[ ] 1
一般情况下 , 奶牛分娩后的日粮中蛋白质水平 应不超过 1 消化能在 1 从产前 4 6% , 2. 9 5 8M J 体重 , 周 ~5 周应 逐 步 增 加 能 量 供 给 , 直至产犊和泌乳高 丙酸的代 谢 峰 。 钴缺乏时导致维生素 B 1 2 合成受阻 , 转化减弱及糖的前体减少 , 增加体 脂动 员程度 , 使酮
1] 丁酸盐的浓度 , 可诱发奶牛酮病 [ 。 []
/ / / 6m d L~1 0m d L 为可疑酮病奶牛 , 1 0m d L~ g g g / 高于2 / 2 0m d L 为亚临床酮病 奶 牛 , 0m d L 为临 g g 床酮病奶牛 。
4 预防措施
奶牛酮病不 仅 严 重 影 响 奶 牛 的 产 奶 量 、 乳汁质 繁殖性能 , 还 会 增 加 其 他 疾 病 的 发 病 率, 有效预 量、 防奶牛酮病已成为关键问题 。 由于需 要 大量的 实验 奶牛才能取得足够的数据证明不同预 防 措施实 施情 况下酮病发病 率 的 差 异 性 , 至今仍没有预防酮病的 确定性措施
大量研究表明 , 酮病奶牛表现延迟 发情 , 卵泡囊 肿增加 , 人工授 精 次 数 增 加 , 受 孕 率 降 低, 空怀时间
收稿日期 : 2 0 0 9 0 8 2 1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 ;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桂科字 0 ) 3 0 6 6 0 1 3 4 8 3 2 0 4 1 作者简介 : 李小杉 ( , 女, 湖北武汉人 , 硕士 , 主要从事奶牛围产期疾病的预防与监测 。 通讯Hale Waihona Puke Baidu者 1 9 8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