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二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二框教
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框法不可违
●从容说课
本框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主要介绍了三层内容:首先,教材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了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尤其不能违反法律;其次,教材通过设计的3个情景并结合填写表格说明了违法的含义及类别;最后,教材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主要介绍了两层内容:犯罪及其基本特征;刑罚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本框落实的课标的具体要求是:“成长中的我”的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什么是犯罪。教学难点:刑事处罚包括哪些内容。教学方法: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能力目标
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教学重点
什么是犯罪。
●教学难点
刑事处罚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方法
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学生收集并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接着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总结概括。
案件一:学生张某恶意拨打110。
案件二:王怀忠案。
案件三:明星刘某长期不缴纳税款。
……
[师]我们知道这些都是违法行为,那么违法的含义是什么?违法行为的类别有哪些?违法行为会受到哪些惩罚?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授的内容。
[讲授新课]
第二框法不可违(板书)
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
1.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
活动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的事例。
·活动过程
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
组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识的误区造成的。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建筑工地拿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
那种认为小偷不抢便不违法的观点是非常狭隘、非常错误的,这也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组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我们要多学法律知识。可能有的同学会问,法律规定的那么多、那么细,我又不是学法律的,我怎么知道它是怎么规定的呢?其实这也不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习、了解法律,做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另外,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分为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且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应该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法律是一个人行为的底线,如若突破便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而道德的违反虽不至于受到法律的处罚,但也要受到人们舆论的谴责,生活中绝大部分行为都是靠道德来作出评价的。一个行为若不符合道德的要求,便是不应该做的,更不要说它不符合法律的要求了。反过来说,你的行为只要是符合道德的要求,你就不需要考虑法律的规定。
……
第二步:教师小结。
[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评价指导
让学生简要阅读教材,思考两个问题,并简要分析即可。
2.违法的含义及类别(板书)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
·活动准备
可让学生依教材中的活动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试着对违法行为及其类别进行说明和概括。
·活动过程
第一步:阅读教材中的3个情景,按教材要求进行思考。
[生1]李某等3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3人“警告”处罚。他们3人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人,未承担公民在治安管理中应该承担的义务,做出了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其行为要受到应有的处罚。他们的行为违反了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该条例属于行政法),故他们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生2]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情景二中的朱某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原主,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受到了相应的处罚。这种违法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生3]情景三中的赵某,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
[师]大家谈的都非常好。现在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人认为,拾到遗失物品不归还是理所当然的,大不了是个道德问题,用不着法院判决。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生]不对,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第二步:完成教材93页中相应的表格,并对比三种违法行为。
[师]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及违反国家宪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多媒体显示)
学生填表。
[师]三类违法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生]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没有触犯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