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灵感来自生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的灵感来自生活
心理学上对“感受”的定义是这样界定的:感受是因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包含特定的感情体验因素,也可以包含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素,是一种整体综合心理感受,不是密闭的心灵幻影,是对生活的多方位“立体感”与活生生的氛围感。
它侧重于主观内在的情绪活动。
即使“观则同于外”,也会“感则异于内”。
即外在观察人与人之间可以做到相同,但内在的感受却各有差异。
能积极感受生活并善于捕捉独特的感受便是写作灵感之根本。
写作同感受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写作“原是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感通”,深刻说明写作是在发表自己生命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对于学生,尤其小学生感受生活对写作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
一、强烈的感受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丰富的社会给人们提供了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舞台。
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会引起心灵的颤动,是心潮的闸门打开,情绪的洪水奔泻而出,写作的动机与愿望得以被激活。
人们常说的“不吐不快”就是指感受缠身的激情达到一种饱和点,不能再沉默,而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感受同写作欲望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只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哪怕是生活中的细节,如一片飘零的黄叶、一个颓废的身影、一句温馨的叮咛等,在特定的情况下都能让人感动,激发思维,引出写作欲望,点燃灵感的火花,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二、细腻的感受能丰富文章的内容
感受不仅是写作的诱因也是写作的对象和内容。
有了写作的热情,还要言之有物,仍然离不开感受,而且还应是细腻而真切的感受。
人们对于一切事物,感受颇深,并细心分析体会,写起来得心应手,源源不绝。
如鲁迅在一次回家接母亲的旅途中,从家乡人们的生活中,感受到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村生活的困苦,他把这些写入文章,于是便留下了《故乡》这一著作。
由此可见,文章的内容也来源于对生活的感知。
许多作家也是杂取生活中的感受颇深之物或形态合成一个,从而丰富文章人物情节。
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作品偶尔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产生,那是从他所经历的生活中得来的果实,正像母亲的怀胎一样”,这个形象的比喻恰好也是作者从对生活对文学的感受中怀胎得来的。
而现在,有些同学觉得作文无话可说,实际上就是因为经历单纯对生活的感受太少、太浅、不细腻,缺乏实际的内容,所以写作内容来自感受生活,细腻的感受能极大的丰富文章的内容。
三、真确的感受能使文章感人至深
感受生活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肯定、否定等情感活动,什么样的感受,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就把这种情感融于其中了,情感的深度决定于感受的深度。
余光中的《乡愁》抒写从少年到老年的经历,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亲人不能团聚的乡愁。
如没有真情的感受,自然写不出这样深沉的诗人,也难以打动读者。
《庄子·杂篇》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
的确,动人
之情来自真却实在的感受。
而在现在的教学中,不少同学写出来的文章要么平淡无味,要么滥用感情,煽动成份过重,这些都是对生活没有真却的感受造成的。
可见感受生活才能做到情真意却是文章感人至深。
感受对于写作可说是举足轻重,那么怎样培养感受生活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训练敏锐的观察能力
人的感知依赖于感官对外界事物洞察。
要有灵敏的观察力才能丰富观察的内容,全面正确认识观察对象,从而有自己的发现和独特感受,才能不失时机的追踪和摄取具有写作价值的信息。
所以写作首先应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敏锐观察需要长期的锻炼才能获得,法国作家福楼拜深知其理,他让学生莫泊桑学会细致的观察,要求莫泊桑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杂货商、吸烟斗的守门人的姿态和外貌。
又一次他还要求莫泊桑观察50匹马,写出不同的特点。
这是冷静的观察,是观察的基本功训练,也是提高敏锐性观察基础与前提。
当然仅仅是这种冷静的观察还不够,敏锐的观察是指在观察中能迅速的知悉、及时的捕捉新鲜的体念和认识,是指善于视听、善于发现、善于摄取的能力,它是感受的眼睛,它是人有所发现,发现事物的特点和美好,从多发面的(不单只是听发面)觉察中去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
感受更多以主管的情绪为主,所以还应引导学生观察是善于透视,从平淡的事件中洞察期深邃的意义,从偶然事变中发现必然的规律,从细小
事物中的出人生的哲理,要用心去感受体验。
二、增强独特的体悟能力
独特的体悟能力是感受生活能独具特色、眼光独到、思维有所创新。
只有有了独特感受的发生,才有了别具一格的文章出现。
写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及时捕捉特定时间出现的独特的感悟,也在于有意识地培养善于感悟的习惯。
清人徐增在《而庵诗语》中说“作者须思透出一路去,个人各自成家,不肯与人雷同”。
要不与他人雷同就是从新角度出发,去感悟生活。
如写柳有“柳者,留也,古人插柳话别离”。
有“无意插柳柳成荫”,好个无意写出了柳枝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适应力。
有“垂柳轻拂亲吻大地,是对生育养育它的大地的回报”,有“识时务者为俊杰,正因为柳能适应潮流,不被风吹折”,“柳枝轻拂,对风点头哈腰一脸媚态”,“”柳枝随风飘浮,随人谈长短,见风使舵等褒贬不一的语言,他们写的是同一物,但由于各种独特的心理心灵感悟故刻画出不一的形象来。
所以增进独特的体悟能力就会出好的创意。
这方面可结合创新思维,多向、侧向、反向思维训练来增进,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培养丰富的情感趣味
感受能力不仅包括感受的深刻性、独特性而且还包括感受的丰富性。
感受的丰富性取决于情感情趣丰富性,对生活充满情趣,感受才可能丰富,写作中才有是文章丰满生动的土壤,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无情难以引起美感效应。
因此,写作要重视丰富的情感趣味的培养。
情感产生于客观的生活中,但它还要在主观意识中发酵、酝酿,逐渐形成一种“内在生活”的个性特征。
一旦由某些生活偶然产生了某些情感,就不要任其自然,不要让它淡化消失,而是应主观能动的深化、集中、梳理,使之成为一种情趣,增添生活的感受,增加触发点,从而是文章的写作有肥沃的情感土壤。
我们提倡有丰富生活,并从中获得多种的情感,也提倡神话情感,使之走向情深意浓。
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正是由于情感趣味丰富,才写出了大量的作品,同时他们在写作时,情深意浓到不可抑制,如痴如狂,作出之情至善的文章,如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90余部作品各放光彩,而他创作其中《高老头》时几次伤心昏迷,可见丰富而专注的情感趣味的确是写作的必要条件。
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师更不能不能忽视对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