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同一性的获得与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青少年同一性的获得与形成
郭望娣(齐齐哈尔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09级)
摘要随着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成为少数得到实证研究支持的理论之一,他提出的关于青少年同一性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关青少年成长与发展问题的参考与新的思维方式。

本文在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引鉴马西亚(J.E.Marcia)的四种同一性类型理论,同时结合自身体验简要探讨影响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因素和同一性获得的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同一危机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终身理论与青少年的发展课题
埃里克森额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连续的问题。

人格的发展应该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是连续的,同时又有其各自独特的发展课题。

其八个阶段划分具体如下表: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矛盾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称为“心理.社会的危机”。

但他所指的危机不是一种灾难性的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积极、创造性地解决危机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促进某种良好品质的形成。

同时,每一个阶段与前几个个阶段发展课题的完成或者说“危机”的解决都与下一个阶段的危机解决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个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

在这八个阶段中,埃里克森尤其看重青少年时期。

正是在这一时期,青年才开始出现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即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开始思考有关自己和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的问题。

清楚地认识“我”,“我”是谁,“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我”所处的这个社会和“我”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即要获得自我同一性。

这种同一性形成动因是自我,当青年习得“自我认同”,形
成自己的同一性后,将影响其后来一生中许多重大事件的选择和决定,包括学业、职业和婚姻。

自我同一性对人格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如果青少年在这一阶段不能获得同一性,将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

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的角色,不清楚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爱好、理想等等。

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

伴随着这两者的情形是埃里克森有关同一性获得的两个极端,分别为“同一性混乱”和“同一性过剩(too much of ego identity)”。

后者是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唯一的绝对的正确的方式。

拥有同一性过剩的青少年容易产生理想主义、狂热主义、个人崇拜等不良态度。

前者又叫“同一性缺乏”,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

个体发展到青年期,自我意识大大增强,并进一步思考有关自己过去和将来的问题。

但在对自我认识不足之时,就要面对社会和人生给予的种种困惑和选择。

这一时段的青少年常常问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我要如何处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如何看待这个社会?等等。

一系列的问题使他们的自我、本我和超我失去平衡而陷入冲突中,产生同一性混乱。

同一性混乱中的青少年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个体达不到同一性的确立,则会很容易产生同一性危机,即埃里克森所说:“……在决定价值观与目标前,体验多种选择时所经历的一段暂时的混乱和悲痛的时期”(E.H.Erikson ,1964)。

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等概念不仅对现代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精神病学、教育学、甚至就整个文明的评价来说,都已成为一个中心问题……显示出一扫无遗的跨文化倾向……并已像弗洛伊德所梦想那样变成一种对一切有关人性东西的关注。


二.马西亚四种同一性类型理论
马西亚(James Marcia)扩展了埃里克森的理论。

根据对同一性发展状态的研究,他认为可以根据两种特性——危机或承诺来看待同一性。

在对青少年开展了深度访谈后,他提出了青少年的四种同一性类型。

青少年不一定局限于这四种同一性类型中的一种。

例如,有些青少年就可能在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中摇摆不定,并且也有可能在成年期后出现再次探索同一性的状况。

三.影响同一角色形成的因素
根据埃里克森以及后来的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影响青少年时期同一性发展课题完成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青少年自身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面临来自身心的双重巨大变化。

在感受着自身的发展变化带来震撼之
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大增加,思维水平也上升到一个高度上。

他们不再是也不愿意是父母和周围其他人眼中的小孩,他们有强烈挣脱规范束缚、反抗成人权威的愿望与意识,迫切要求独立和自主。

对于自己,青少年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个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即理想。

如果理想与现实差距太远太多,就容易长期处于消极悲观当中,产生消极的同一性。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青少年从不对自己的发展和未来有过思索,那么他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就会长期处于同一性扩散当中。

对于社会,青少年应该努力寻求到自我与周围集体之间的联系。

小处是班集体、伙伴团体,大处是自己的国家、社会。

他了解自己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差异的同时,可以接受这个社会团体的价值观,按照这个社会的规范去行事,最起码在自我价值观与社会规范之间寻求到一种平衡。

如果青少年无法在自我与社会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无法容忍社会的一些不足,过高地期待社会,采取如犯罪、自杀等方式加以反抗或彻底逃离,那么这样的青少年势必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无法在社会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和角色,这样的青少年必然会长期处于同一性混乱状态中,轻则是不良的人格适应,社交障碍,重则是精神病和犯罪。

2.社会方面
青少年作为个体必然处于宏观的社会环境当中,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必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埃里克森在其著作中就说:“……如果儿童感到环境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在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其生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

的确,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如果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

作为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社会环境不外乎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以及宏观社会与文化。

在家庭方面,一个充满关爱和民主气氛的家庭必然对青少年形成同一性有着良好的帮助。

学校方面,这里主要探讨中国体制背景下的学校对学生同一性的影响。

纵观中国教育体制,应试教育体制可以说是贯彻到底,学校一味重视学生成绩与分数,忽视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道德说教和政治灌输贯穿其中。

学生从早到晚只有疲于各种练习与试题当中,并且在学校中被要求“服从”与“听话”,就是所谓的好学生。

这样的学校中的学生必然在学校中没有归属感。

而在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又是迫切追求着独立于自主的,他们的反抗意识尤其强烈。

这样,学生与老师、学校发生种种激烈冲突便是很有可能的了。

他们逃学、沉溺于网吧、早恋也不足为奇。

同伴群体上,同伴群体差不多属于班级和校园文化中的一个亚文化圈。

青少年如果在学校中找不到归属感,极容易加入到这种圈子当中。

如果同伴群体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对于青少年获得同一性就有着良好的影响。

但如果加入的是不良团体,特别是校园之外的团体,这样的团体极易诱导青少年走上不良发展道路。

宏观社会与文化方面。

一个制度健全的、民主的、法律行之有效的社会环境,对于引导青少年理想奋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成人模型,透明阳光的行事程序,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思想,是激励青少年奋斗于自己理想的力量源泉。

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不良社会现象,如果不能对其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些社会问题与不良社会现象一定程度上就成为青少年形成同一角色的阻力。

所谓“梦想万劫不复,青春泪流满面”,所谓“大学的堕落”和“垮掉的一代”,以及普遍的的“伤感”和“60分万岁”,这些青少年现象的背后影射青少年自身问题的同时,也是社会环境病态的反映。

四.同一性获得途径探讨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的探讨,促进青少年同一性获得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1.青少年自身应当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

积极参与团体活动。

2.学校和家庭应当改进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以使学生得到适宜的锻炼机会。

3.社会方面。

完善社会制度,创造积极的主流文化,民主的气氛和包容的环境。

青少年时期,是埃里克森“心理延缓偿付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可以暂时不用承担社会义务,也正是青少年可以对多种社会角色做探索和尝试的时期。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他们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无论何时,青少年都是人类社会群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参考文献:
1.[美] 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2.郑雪:人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2010年1月第六次印刷
3.[美] 劳拉·E·贝克著;桑标等译:婴儿、儿童和青少年Infonts,Children,and Adolescents,上海人民出版社P768-779
4. 张日昇,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影响因素,《河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一期
5.王美芳:论议民办高中对学生同一性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