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与日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盟与日本的关系

发展脉络简述:

时间点,从东盟成立开始1967年至今

一、经济方面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时严重地干预了东南亚,战后曾有一时双方的经济关系处于近乎断绝的状态。其后,随着双方签订并实施了赔偿协定,不断加深了关系。首先签署的是1954年日本与缅甸之间的赔偿协定,最后是1957 年签订的与印尼之间的协定。日本的赔偿是在因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严重干预东南亚而给后者留下深刻影响的形态下进行的。不单是开发资金的提供,对个别项目也提供了资金和技术。这成为了后来的官方发展援助(ODA)的基础。在利用当时的赔偿进行建设的项目当中,例如缅甸的巴尔羌发电站等,现在仍继续进行合作的项目也很多。

两种形式,海外直接投资&贸易&官方发展援助

时间脉络

东盟成立—70年代日本与东盟经济的发展情况

东盟成立后,与日本之间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橡胶项目。作为天然橡胶产地的东南亚很担心日本的合成橡胶的生产增加和出口攻势。在 1973 年 4 月的第六届东盟外长会议上,成员国表示了深切关注,并要求日本改变随意增加合成橡胶产量、并加速其出口的政策”。根据这一情况,1973 年 11 月和 1974 年 3 月召开了“关于合成橡胶的日本东盟会议”。

其结果是,在 1974 年 5 月的第七届东盟外长会议上,“部长们对东盟与日本政府之间就日本的合成橡胶的随意生产及加速出口问题对日本的合成橡胶产业实行抑制

的结果表示满意,甚至评价其没有危及东盟各国的经济”。这一合成橡胶摩擦事件是日本和东盟之间的第一次摩擦。

发生摩擦的原因:20 世纪 70 年代前半期是东南亚各国的反日情绪高涨的时

期。反日运动尤为盛行的是被称为亲日的泰国。在泰国,成为反日运动据点的是泰国学生中心(NSCT)。泰国学生中心于 20 世纪 60 年代成立, 1972 年正式举行抵制日货运动。其反日的理由是保护泰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他们未必以日本为目标,只是日本产品充斥市场和来自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增加使学生们没有选择反美而选择了反日。这种情况在印尼也一样。1967 年,苏哈托就任总统,建立新体制成为了政治口号,但这是伴随印尼共产党的毁灭和军部的兴起而出现的。对政府的批评只允许在一定范围内,但由于经济停滞不前,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这一限制也取消了。到了 1973 年,便发生了反华侨、华人暴动,同年年底,发生了学生在日本大使馆前示威的事态。学生的抗议内容是日本经济的过度扩张。

在这种情况下,田中角荣首相开始遍访东盟各国。1974 年 1月7日抵达菲律宾, 9 日抵达曼谷,接着访问了新加坡、马来西亚,14日抵达雅加达,16日回国。曼谷和雅加达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对日本首相访问运动,菲律宾处于戒严令下,新加坡、马来西亚没有举行大规模的运动。在曼谷,群众聚集在田中首相下榻的爱侣湾凯悦大酒店周围,

出现了混乱局面。雅加达的反对运动因军队的介入甚至出现了死者。在田中首相遍访时发生这些事态的背景显然也有内政问题。在泰国,他侬政权倒台,平民首相讪耶才刚刚上台,而在印尼,认为因苏哈托的对外开放政策而遭受损失的人们瞄准了这一提出异议的机会。但是,对日本来说,太平洋战争时的加害者意识和对反日运动的困惑交集在一起,促使人们回想起战后日本介入东南亚的情况。

1973年成立的东盟日本——橡胶论坛就是东盟国家联合起来与日本交涉的典型例子,体现了东盟国家的整体力量。福田主义发表后,东盟和日本建立了一系列的交流机制。如1977年3月成立的东盟——日本论坛,此后一年或两年举办一次,至1998年已成功举办了16 次,成为东盟——日本的重要交流渠道。主要议题是东盟和日本的合作领域和双方贸易上存在的问题。(无用)

福田主义的出台对日本与东盟关系的影响

在吉隆坡举行的第二届东盟首脑会议后,遍访东盟各国的福田首相于1977年8月18日在最后的访问地马尼拉进行了演讲。其要点被称为福田学说,可以归纳为如下3点:(1)日本要对东南亚的和平和繁荣做出贡献;(2)日本要与东南亚各国之间建立真正朋友般的心心相印的相互信赖关系;(3)日本站在“平等的合作者”的立场上,围绕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协力合作和加强团结的自主努力,与志同道合的其他区域外国家一起进行积极的协作,对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和繁荣做出贡献。

具体措施:福田首相在出席日本东盟首脑会议时提出对东盟工业项目(AIP)实施1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同时承诺扩大贸易、设立稳定初级产品出口收入制度(STABEX)、促进文化合作。日本自福田学说发表之后以各种形式介入了东盟。 1979年发表了在10 年内每年提供100万美元的东盟奖学金计划。1981年承诺向培养人才项目提供1亿美元。1983年中曾根首相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友情计划”,即在5年期间邀请3750名青年前往日本的计划。

实施情况:但是,上述这些承诺实行得并不充分。AIP是东盟经济合作计划的开端,结果可以说化为了泡影。关于贸易的扩大,1981年设立了东盟贸易、投资、旅游中心,现在仍在活动。关于STABEX,1978年9月日本和东盟双方举行了专家会议,但并未达成协议,其后再没有举行过会谈。关于文化合作,1978 年设置了东盟文化基金,日本当初出资50亿日元,现在仍在支援。福田首相还当上了1978年创设的财团法人亚洲留学生协会的名誉会长,试图在教育方面也做出贡献,但 2000年1月发生了文部省和外务省取消该财团法人设立许可的事态。

对福田主义的评价:

东盟成立后的十年间,日本并没有重视发展与这个地区组织的关系。1977年日本首相福田赳夫首次以官方身份公开提出要与东盟积极合作。这是日本重视与东盟组织发展关系的开始,标志着日本对东盟外交政策的正式形成。它是对此前日

本在东南亚各国推行经济外交政策的调整,即从过去单一的经济外交向今后的政治、经济并重的外交政策转变。福田主义的出台,有着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原因,其奠定了日本对东盟政策的基础,也是日本的东南亚外交的分水岭,在日本战后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福田主义”的意义在于,它是日本战后第一次公开表明对东盟的基本外交政策。“福田主义”三原则为:第一,日本坚持和平,决不做军事大国,以此为原则,为东南亚乃至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第二,日本与东南亚各国之间,不仅要在政治、经济方面,而且要在社会、文化等广泛领域,作为真正的朋友,建立心心相印、相互信赖的关系。第三,日本站在“平等合作者”的立场上,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国家一起,对东盟及其成员国强化团结合作的努力,予以积极合作。同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促进与印支国家的关系,为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贡献力量。福田主义的三根支柱是“不做军事大国”、“心心相印”与“对等的合作者” ,这也是当时日本对东盟外交政策的主要体现和基本着眼点。福田主义的出台,标志着日本与东盟国家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是对此前日本在东南亚各国推行经济外交政策的调整,即从过去单一的经济外交向今后的政治、经济并重的外交政策转变;其奠定了日本对东盟外交政策的基础,是日本东南亚外交的分水岭,在日本战后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至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前日本与东盟的经济关系

福田主义发表之后至整个80年代是日本——东盟关系飞速发展的时期。日本同东盟不论是经济关系还是政治关系,乃至文化关系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日本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自然而然形成的与东盟建立在商业利益上的经济关系,而更多的倾听东盟国家的声音,在经济上注重协调。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至中国兴起,在经济上日本是东盟最大的伙伴。就东盟各国的口对象国的构成来看,1978年相当于东盟进口总额362亿美元的21.0%(76 亿美元)是从日本的进口。这种高比率几乎一直保持下来,在东南亚经历了经济衰退的1985年也达到了19.9%,另一方面,就东盟5国在日本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看,日本从东盟各国的进口趋于增加,但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却趋于下降。东盟各国比重下降的部分似乎是由从中国及香港进口的增加而填补了。国内经济出现繁荣景象,进口就趋于增加。

从1986年至1996年,东盟各国的进口有了稳步增加。而日本的进口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迅速增加。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在80年代后半期也有迅速的增加。这些现象的背景是,以广场协议为契机的日元升值使日本形成了泡沫经济,1990年前后泡沫经济崩溃;在东南亚因始于80年代中期的日本企业投资热潮及随之而来的出口增加,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进入90年代后,日本陷入了经济停滞。在1990年前后,日本和东南亚的关系出现了一个变化。亚太经合组织(APEC)于1989年设立,日本和当时的东盟 6 国均作为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