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关第15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12·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
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
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 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壳不变动,8 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层峦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
打算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
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而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
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
有一天,我终于看到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
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 740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
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
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难以超越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
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人生的绝境?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
火也覆盖在冰雪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少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
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
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 000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
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
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的希腊神话,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哲学寓言,隐含着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
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
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
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
【注】张海迪,当代作家。
1955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
...的两项是()
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B.第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3 000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2.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
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树林)。
”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
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1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2·大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葱花面
第广龙
①我许久都没有吃过葱花面了,但是,只要想起来,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我的鼻尖,伴随着的,还有一丝丝惆怅,一丝丝忧伤。
②想起葱花面,我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
③就像在西北长大的许多人一样,我也爱吃面,但在困苦的岁月里,一碗面,不是想吃就有的。
有粗粮吃,能把肚子填饱,已经是难得的福分。
假如哪天吃面,一家人的重视,如同一个仪式。
④在农村,有的人家,不愿被小看,偶尔吃一回面,要站在自家门前的粪堆上,把面挑得高高的,让别人看:“我吃面呢!”吃面本是家常,却成了稀奇,
以至于有人病倒了,不愿吃药,只是说,有这钱,美美吃一顿面,就好了。
⑤在我们家,葱花面,就是病人、老人吃的。
有个头疼脑热,不算病,不影响说话和走路。
睡在炕上起不来,吃别的,吃不下去,就能吃上葱花面了。
家里人口多,煮饭的锅是大铁锅,水烧开了,下面,下一个人吃的面。
最好是挂面,是那种细细的挂面。
葱花是清油炝的,先切出一撮碎碎的葱花,然后炝油,不在大铁锅里炝,那样费油,是在舀汤的铁勺里炝。
拳头大的铁勺头,倒进去一点油,手端着,从灶火眼里试探进去,悬在火头上,油煎了,倒退出来,迅速把葱花丢进铁勺,哗啦一阵响,还出现一些涌动的泡沫,跟着,葱花就熟了。
面捞出来,添进去专门烧好的酸汤,添进去葱花,这时候,看到的是弯曲在一起的面,是清亮的汤,汤上面,油花点点,还漂着葱花,这时候,葱花面就做好了。
真香啊,就是在大门外,就是过路的人,也能闻到葱花面的香,家乡人形容这香,有一个特别的字:蹿。
说葱花面香,就说,蹿香蹿香的。
⑥我自然也吃过我妈做的葱花面。
躺在炕上,懒懒的,一碗面端来了,只是我一个人的,感到了被重视,被关心。
似乎这也是一种特殊。
如今的独生子女,似乎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我们兄弟姊妹五个,在母亲眼里,都是她的心头肉,但谁病了,得到照顾,似乎也获得了额外的母爱,那种幸福的体验,大大抵消了得病带来的痛苦。
吸溜吸溜吃着面,面条滑溜溜的,吃进嘴里,自己就顺着喉咙滑下去了。
汤热热的,里头的葱花,有那么一片两片,还带着焦黑,这更让香气变得浓烈。
喝一小口,再喝一小口,一定要让舌头感受到烫,感受到烫的刺激,似乎只有这样,葱花面的香,才能传递给身体的各个感官。
这时,我妈会在一旁叮咛,慢慢吃,没人跟你争,吃了,发些汗,身子就轻省了。
⑦过去的人,都是在嘴上挖抓。
吃的诱惑,总是最大的。
有时,即使没有病,我也盼着得一场病,好吃上我妈做的葱花面。
可是,越想得病,病越是不来,这让我很失望。
那时,我多傻啊,就为了一碗葱花面,竟然这样动心思。
⑧现在,我想吃面就吃,各种各样的做法,甚至过去没有吃过的,也会尝试。
有时在外头吃饭,面对一桌子好吃的,我也愿意吃面,先要一碗面吃,吃饱了,吃不动别的了,也不觉得遗憾。
可是,这些年,我没有吃过葱花面,一次也没有。
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我不再想吃了。
吃的东西,也会吃伤人。
有的人不吃肉,就是小时候难得吃一次,有机会放开吃了,就拼命吃,结果以后见了肉,心理上排斥,再也不吃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种吃的,记忆太深,却又容易引起难
受,也不愿意再吃。
我不吃葱花面,就属于后者。
⑨都快七年了,给我做葱花面的母亲,过世都快七年了。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只要想起来葱花面,葱花面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他的鼻尖,这是因为葱花面的香味是他童年最幸福的记忆。
B.第②段中说“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说“明亮”是因有母爱相伴,说“黯淡”是因生活困苦,难得吃到葱花面。
C.作者家乡的人因为爱吃面,所以都很重视吃面,“如同一个仪式”,甚至有些人家偶尔吃一回面,还要炫耀一番。
D.作者详细而具体地描述了葱花面的制作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葱花面的非同寻常的感情。
E.现在,作者虽然还愿意吃面,但因为吃的东西丰富了,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也不想吃了,这些年作者一次也没有吃过葱花面。
6.第②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多处描写了葱花面的香味,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葱花面的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写葱花面,写到了家乡,写到了母亲,写到了自己的童年,你认为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解析】本题针对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行设题。
A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峰可攀”;E项,
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交代。
【答案】AE
2.【解析】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只要给文章划分出段落层次,概括出内容要点,就能做出答案。
文章第一段交代写这部长篇要表现人类的探索精神无限。
第二段写当初创作时梅里雪山让“我”不再困惑,并找到了主人公。
第三段写梅里雪山的地理环境。
第四、五段写十七位攀登者的牺牲。
第六段至结尾是作者对攀登的认识。
【答案】①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帮助作者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
②启发了作者为小说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
③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
④有助于理解小说名字的由来。
(答对其中三点,意思对即可)
3.【解析】本题考查通过题目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对“绝顶”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做出解释;还要知人论世,考虑到作家的特殊身份。
【答案】①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
②人类所追求的精神巅峰;
③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
(意思对即可)
4.【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对某一观点进行探究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对“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进行一番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
题干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通过上文的二者的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出自己的答案即可。
【答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一些先驱和勇士,为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秘密而舍生忘死,他们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那些殉难的登山者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他们的精神不仅感召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时也为后人的前进和攀登提供了阶梯,他们是英雄,是真正的无视名利的英雄,但不是悲剧英雄。
夸父逐日而死不仅不是悲剧,而且是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英雄精神。
5.【解析】A项,“葱花面的香味是他童年最幸福的记忆”不全面,也包
含了作者辛酸的记忆,从结尾部分的“不再想吃”可以看出;C项,原因不正确,应该是生活困苦,难得吃到;E项,现在作者不吃葱花面,是因为害怕想到辛酸的往事,也因母亲的离世。
【答案】BD
6.【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题干提示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概括本段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与中心话题或主题的关系;二是与上下文的关系,本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答时必须阐明怎么“承上”、怎么“启下”。
【答案】①内容上,点明葱花面与家乡、母亲和童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想起葱花面的感受,引出下文对母亲做葱花面、自己吃葱花面等往事的回忆。
7.【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找出描写“葱花面的香”的语句,然后再分析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答案】开头部分写回忆中的葱花面的“浓郁的香味”,引出下文。
第⑤段写“在大门外,就是过路的人,也能闻到葱花面的香”,这是侧面描写(烘托)。
第⑥段写“里头的葱花,有那么一片两片,还带着焦黑,这更让香气变得浓烈”,“葱花面的香,才能传递给身体的各个感官”,这是正面描写。
8.【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判断并作个性化解读,其开放性很强。
作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
【答案】示例一:母亲。
①作者吃的香味浓郁的葱花面就是母亲做的,葱花面和母亲密不可分。
②葱花面里融着母亲浓浓的爱,吃上葱花面,在童年困苦的岁月里是“幸福的体验”。
③文中对母亲的细节描写,如“我妈会在一旁叮咛”,尤其突出母亲的形象,以至于作者想得病,好吃上母亲做的葱花面。
④文章结尾说“给我做葱花面的母亲,过世都快七年了”,表明作者回忆葱花面更主要的是怀念母亲。
示例二:童年。
①葱花面正好代表着作者的“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
②全文主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写到童年生活的困苦,难得吃到葱花面,因而“黯淡”。
③追求并吃上葱花面,是童年的“幸福的体验”,因而“明亮”。
示例三:家乡。
①家乡的人爱吃面。
②一家人都重视吃面,“如同一个仪式”。
③有些人家偶尔吃一回面,还要炫耀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