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功效及应用
中医药材了解常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
中医药材了解常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中医药材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药物资源和独特的治疗理念。
在中医药学中,常用中药是指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具有一定疗效的药物。
这些中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通经络等作用,治疗各种疾病和保健养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并阐述它们的功效与应用。
一、人参人参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滋补药材,被广泛应用于改善体质和提高免疫力。
它具有补气生津、益肾健脾、调养脾肺、补虚强身等功效。
人参可以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肺气不足等症状,并可用于辅助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和癌症化疗后的虚弱状态。
二、黄芪黄芪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补气养血、益肾固表、托毒生肌等功效。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运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型疾病。
黄芪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久病体虚、血虚头晕等症状,并可用于辅助治疗白血病、肝炎和肾炎等疾病。
三、川芎川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通经活络等功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痛经、瘀血性疾病、中风偏瘫等症状。
川芎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对于一些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四、枸杞子枸杞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滋肝肾、明目补益、强壮身体等功效。
它可以用于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枸杞子多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肺虚久咳等症状,并可用于改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的身体状况。
五、当归当归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补血药材,具有活血调经、滋养血液、调理气血等功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失血、月经不调、面黄肌瘦等症状。
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生理周期,改善女性的生殖系统健康,并可用于辅助治疗贫血、血液循环不畅等疾病。
六、白术白术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固表、利湿止泻等功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白术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对于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有一定帮助。
通过了解以上常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学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进行保健养生或辅助治疗。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老鹳草味辛、苦,性平;归肝、肾、脾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毒,止泻痢的功效。
主治风湿痹证,泄泻,痢疾,疮疡。
内服:煎服,9-15g;或熬膏、酒浸服。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忌用。
2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的功效。
主治肠痈肺痈,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
内服:煎服,6-15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者慎用。
《本草汇言》:“久病胃虚牌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3木通味苦,性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具有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的功效。
主要用于热淋涩痛、水肿、口舌生疮、心烦尿赤、经闭乳少、喉痹咽痛、湿热痹痛等。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饮食禁忌:1、忌食油腻生湿之物。
2、忌食酸辣刺激性食物,如烈酒、原醋辣椒、酸味水果李、杏等。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4荠菜味甘、淡,性凉;归肝、脾、膀胱经具有利水消肿,明目,止血的功效。
主治水肿证、肝热目赤,目生翳膜、血热出血、淋证、崩漏等。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120g;或入丸、散。
外用:捣汁点眼。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5臭梧桐味辛、苦、甘,性凉;归肝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平肝的功效。
主治风湿痹证,风疹,湿疮,头痛眩晕。
内服: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
外用:适量。
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
注意事项: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降压作用减弱。
6荷叶味苦,性平。
归肝、脾、胃经主要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散瘀止血的功效。
3~10g。
荷叶炭3~6g。
注意事项:《本草从新》:“升散消耗,虚者禁之。
”7生铁味辛,性凉;归肝、心经具有平肝镇惊的功效。
主治肝郁火盛之怒狂阳厥证所致癫狂,热病痰内服:煎服,30-60g。
或入丸、散剂。
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肝虚及中焦虚寒者慎用。
落壅发狂,头痛;易惊善怒,失眠,疮疡肿毒,关节酸痛或扭伤疼痛等。
400种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4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中药学作用功效
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紫苏、生姜、香糯。
麻黄的功效应用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紫苏叶长于发汗解表;紫苏梗偏于行气安胎生姜为呕家圣药香糯故有“夏月麻黄”2.发散风热药:薄荷蝉蜕菊花菊花的功效: 疏风散热清肝明目平肝阳清热解毒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天花粉熊胆夏枯草天花粉的来源: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恬楼或双边恬楼熊胆的功效应用:清肝明目,息风止痉,用于肝热目赤肿痛。
清热解毒2.清热燥湿药黄芩(上焦)黄连(中焦)黄柏(下焦)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鱼腥草穿心莲金银花的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杀虫利尿板蓝根的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青黛的来源:爵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马蓝的茎叶经加工制得后的干燥粉末或团块品鱼腥草的功效应用:清热解毒清泄肺热利尿通淋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5清虚热药:青蒿三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火麻仁郁李仁甘遂京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千金子四祛风湿药1,祛风湿散寒药威灵仙(软化骨刺)川乌蚕沙蚕沙的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幼虫的干燥粪便2祛风湿清热药; 雷公藤3祛风湿强筋骨药:千年健五.化湿药。
(分类型题)厚朴广藿香豆蔻草果六,利水渗湿药1,利水消肿药:茯苓猪苓薏苡仁2,利尿通淋:车前草石韦3,利胆退黄:茵陈蒿(乙肝疗效药)金钱草垂盆草七.温里药。
(连线题)附子肉桂八.里气药。
陈皮枳实木香香附(里气疏肝调经止痛)九.消食药。
(分类)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来源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砂囊内壁)十.驱虫药。
(分类型题)苦楝皮槟榔南瓜子十一.止血药。
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藕节三七血余炭的来源:为人发制成的炭化物。
三七的功效应用: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止血不留瘀十二。
活血化瘀药。
1,活血止痛药川芎郁金川芎的功效应用是:活血行气川芎能下行血海,为妇科药曲风止痛能上行头目,常与风湿药合用2,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益母草鸡血藤丹参的功效应用活血调经祛於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红花多用则破血,少用则养血3,活血疗伤药自然铜马钱子血竭自然铜的成分:本品主要含二硫化铁,含微量的铜砷等血竭的来源:棕榈科常绿藤本植物麒麟竭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而成十三。
传统医学中的中草药常用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
传统医学中的中草药常用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在传统医学中,中草药一直被广泛使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和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草药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它们的功效和应用。
1. 人参:人参是中草药中的瑰宝之一,被誉为“百草之王”。
它具有补气养血、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人参可以应用于疲劳乏力、体虚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治疗中。
2. 何首乌:何首乌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药材,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滋肝肾、黑发通便的作用。
它可以用于治疗贫血、脱发、便秘等问题。
3. 丹参: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用来调节血液循环和减轻心脏负担。
丹参可以治疗心绞痛、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4. 当归:当归是一种具有补血和调理女性生理周期的中草药。
它可以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痛经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等问题。
5. 苍术:苍术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
它常被应用于脘腹胀痛、消化不良和脾胃虚弱等问题的治疗中。
6. 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补气、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它可以应用于体虚乏力、慢性疲劳综合征、免疫力低下等问题。
7. 金银花:金银花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草药,具有抗病毒和抗菌的功效。
它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8. 苦参:苦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和抗菌作用。
它常被应用于皮肤病、湿疹、痤疮等问题的治疗中。
9. 木瓜:木瓜是一种均衡营养、润肠通便的中草药。
它可以应用于治疗便秘、消化不良以及大肠癌等疾病。
10. 茯苓: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
它可以应用于水肿、尿频、脚气等问题的治疗中。
以上仅为常见的几种中草药以及它们的功效和应用,中草药的使用非常广泛,具体的用药需求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来决定。
传统医学中的中草药凭借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中草药的使用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垂盆草味甘、淡、微酸,性微寒;归心、肝、胆、小肠经。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黄疸,痈肿疮疡,喉痛,蛇伤,烫伤。
内服:煎服,15-30g。
鲜品250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服。
2大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
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吐衄、咯血、崩漏等血热出血证,肠痈、肺痈等火热毒盛的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
外用:捣敷。
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事项:脾胃出血,脾胃虚寒者禁服。
3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
主治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妇人阴痒等。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含漱;研末调敷。
1、中药配伍禁忌:杏仁为使;畏款冬、雌黄、附子、防风、麻仁;恶瓜蒌。
2、饮食禁忌:得盐良,可同用;畏凉水,忌同食。
少食寒凉生冷之物。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孕妇慎服。
4红豆蔻辛,温。
归脾、肺经功能:散寒燥湿,醒脾消食。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3~6g。
注意事项:《本草纲目》: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5山萘温;辛;归胃经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搐鼻。
禁忌: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6沙棘味甘、酸,性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咳嗽痰多,瘀血证。
内服:煎服,3-9g。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7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
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内服:煎服,6-10g。
清热化痰宜生用,清胃止呕宜姜汁炙。
注意事项:寒痰咳嗽、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17 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7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丁香辛、温,脾、胃、肾经1、温中降逆:主治胃寒呕吐呃逆;或中焦虚寒,吐泻食少,每与温中止呕药同用。
2、温肾助阳:适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男子阳痿尿频,女子寒湿带下等。
2~5克畏郁金;热症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八角茴香辛、甘、温。
归肝、肾、脾经。
1、具有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2、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3刀豆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1、具有温中下气,益肾补元的功效。
2、主治虚寒呃逆,肾虚腰痛。
内服:煎汤,9-15g;或烧存性研末。
4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膀胱、胃经1、具有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和胃的功效。
2、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脘腹冷痛,食少吐泻,胁痛,肾虚腰痛,痛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
5小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或捣汁。
外用:捣敷。
6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便溏泄泻,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内热消渴等。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25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
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甘遂。
与海螵蛸、龙骨、牡蛎、瓦楞子等碱性药物合用降低药效。
2、中西药配伍禁忌:(1)慎与维生素C及烟酸、谷氨酸、胃酶合剂等酸性较强的药物联用,可使上述药物分解,药效降低。
(2)慎与降糖药同用。
7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
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的功效。
主治饮食积滞,泻痢腹痛,疝气痛,瘀阻胸腹痛,痛经。
中药-功效及应用
中药-功效及应用第八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①、风寒感冒②、咳嗽气喘③、风水水肿2、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①、风寒感冒②、寒凝血滞诸痛证③、心悸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①、风寒感冒②、脾胃气滞,胸闷呕吐③、鱼蟹中毒4、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①、风寒感冒②、脾胃寒证③、胃寒呕吐④、肺寒咳嗽5、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①、风寒感冒②、水肿脚气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①、外感表证②、麻疹不透,风疹瘙痒③、疮疡初起兼有表证④、吐衄下血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①、外感表证②、风疹瘙痒③、风湿痹痛④、破伤风证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①、风寒感冒②、风寒湿痹9、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①、风寒感冒②、头痛、牙痛,风湿痹痛③、鼻渊④、带下证⑤、疮痈肿毒10、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①、风寒感冒②、头痛、牙痛、风湿痹痛③、鼻渊④、肺寒咳喘11、槀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①、风寒感冒,巅顶头痛②、风寒湿痹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①、风寒感冒②、鼻渊③、风湿痹痛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①、风寒感冒②、鼻塞、鼻渊14、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①、风寒感冒②、阴胜格阳15、鹅不食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①、风寒感冒②、鼻塞不通③、寒痰咳喘④、疮痈肿毒16、胡荽:发表透疹开胃消食①、麻疹不透②、饮食不消,纳食不佳17、柽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①、麻疹不透、风疹瘙痒②、风湿痹痛(二)辛凉解表药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②、风热头痛,目赤多泪③、麻疹不透,风疹瘙痒④、肝郁气滞,胸闷胁痛2、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②、麻疹不透,风疹瘙痒③、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明目透翳息风止痉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②、麻疹不透,风疹瘙痒③、目赤翳障④、急慢惊风,破伤风证4、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②、肺热咳嗽,燥热咳嗽③、肝阳眩晕④、目赤昏花5、菊花: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抑肝阳清肝明目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②、肝阳眩晕,肝风实证③、疮痈肿毒④、目赤昏花6、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①、风热感冒,头昏头痛②、目赤肿痛,耳聋耳鸣7、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①、表证发热,少阳证②、肝郁气滞③、气虚下陷,脏器下垂8、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①、外感表证②、麻疹不透③、齿痛口疮,温毒发斑④、气虚下陷,脏器下垂,崩漏下血9、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①、表证发热,项背强痛②、麻疹不透③、热病口渴,阴虚消渴④、热泻热痢,脾虚泄泻10、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①、外感表证②、热病烦闷11、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①、风热感冒②、麻疹不透③、水肿尿少12、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透翳①、风热目赤,迎风流泪,目赤翳障②、出血证第九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1、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①、温热病气分实热证②、肺热咳喘证③、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④、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2、寒水石:清热泻火①、热病烦渴,癫狂②、口疮,热毒疮肿,丹毒烫伤3、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①、热病烦渴②、肺热燥咳③、骨蒸潮热④、内热消渴⑤、肠燥便秘4、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①、热病烦渴②、胃热呕哕③、肺热咳嗽,肺痈呕脓④、热淋涩痛5、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①、热病烦渴②、肺热燥咳③、内热消渴④、疮疡肿毒6、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生津①、热病烦渴②、口疮尿赤7、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①、热病烦渴②、口疮尿赤,热淋涩痛8、鸭跖草: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①、风热感冒,高热烦渴②、咽喉肿痛,痈疮疔毒③、水肿尿少,热淋涩痛9、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①、热病心烦②、湿热黄疸③、血淋涩痛④、血热吐衄⑤、目赤肿痛⑥、火毒疮疡10、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①、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②、瘰疬,瘿瘤③、乳痈肿痛11、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①、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②、头痛,眩晕③、肠燥便秘12、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①、风热目赤,眼生翳膜②、风热头痛,齿痛13、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①、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②、肝虚目暗,视物昏花14、青葙子:清肝泻火明目退翳①、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②、肝火眩晕(二)清热燥湿药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①、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③、血热吐衄④、痈肿疮毒⑤、胎动不安2、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①、湿热痞满,呕吐吞酸②、黄疸泻痢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④、痈肿疔疮,目赤牙痛⑤、消渴⑥、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解毒疗疮①、湿热带下,热淋涩痛②、黄疸泻痢,黄疸③、湿热脚气,痿证④、骨蒸劳热,盗汗,遗精⑤、疮疡肿毒,湿疹瘙痒4、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①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②、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肋痛口苦③、惊风抽搐5、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①、湿热泻痢,带下阴痒②、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6、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①、湿热泻痢,便血,黄疸②、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③、湿热小便不利7、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①、湿热疮毒,湿疹,疥癣②、湿热黄疸,风湿热痹8、苦豆子:清热燥湿止痛杀虫①、湿热泻痢②、胃脘痛,吞酸③、湿疹,顽癣④、白带过多⑤、疮疥,溃疡9、三棵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①、湿热泻痢,黄疸,湿疹②、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10、马尾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①、湿热泻痢,黄疸②、热病烦燥③、肺热咳嗽④、痈疮肿毒,目赤肿痛(三)清热解毒药1、金银花:清热解毒轻宣透表①、痈肿疔疮②、外感风热,温病初起③、热毒血痢2、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①、痈肿疔毒,瘰疬痰核②、外感风热,温病初起③、热淋涩痛3、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①、外感风热不,温病初起②、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③、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④、痈肿疮毒,蛇虫咬伤4、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①、热入营血,温毒发斑②、喉痹口疮,痄腮丹毒5、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①、外感风热不,温病初起,咽喉肿痛②、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6、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①、温毒发斑,血热吐衄②、咽痛口疮,火毒疮疡③、咳嗽胸痛,痰中带血④、暑热惊痫,惊风抽搐7、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①、风热感冒,温毒发斑②、血热出血③、虫疾8、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退黄①、痈肿疔毒,乳痈内痈②、热淋涩痛,湿热黄疸9、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①、疔疮肿毒,乳痈肠痈②、毒蛇咬伤10、野菊花:清热解毒①、痈疽疔疖,咽喉肿痛②、目赤肿痛,头痛眩晕11、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①、痈肿疔疮,咽喉肿痛,毒蛇咬伤②、惊风抽搐③、跌打损伤12、拳参: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肝息风①、痈肿瘰疬,毒蛇咬伤②、热病神昏,惊痫抽搐③、热泻热痢④、血热出血13、漏芦: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①、乳痈肿痛,瘰疬疮毒②、乳汁不下③、湿痹拘挛14、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①、杨梅毒疮,肢体拘挛②、淋浊带下,湿疹瘙痒③、痈肿疮毒15、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①、肺痈吐脓,肺热咳嗽②,热毒疮痈③、湿热淋证16、金荞麦:清热解毒排脓祛瘀①、肺痈,肺热咳嗽②、瘰疬疮疖,咽喉肿痛17、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①、肠痈腹痛热毒疮疡②、跌打损伤,经闭痛经③、风湿痹痛18、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①、肠痈肺痈,痈肿疮毒②、产后瘀阻腹痛19、射干:清热解毒利咽消痰①、咽喉肿痛②、痰盛咳喘20、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①、咽喉肿痛②、牙龈肿痛21、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①、咽喉肿痛,咳嗽失音②、吐血衄血,外伤出血21、青果:清热解毒利咽生津①、咽喉肿痛,咳嗽烦渴②、鱼蟹中毒22、金果榄:清热解毒利咽止痛①、咽喉肿痛②、痈肿疔毒23、木蝴蝶:清肺利咽疏肝和胃①、喉痹音哑,肺热咳嗽②、肝胃气滞24、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①、热毒血痢②、疮痈肿毒25、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①、热毒血痢②、热毒疮疡③、崩漏,便血26、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①、热毒血痢,冷积久痢②、各种疟疾③、鸡眼赘疣27、地锦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①、热毒血痢②、血热出血③、湿热黄疸④、热毒痈疮,毒蛇咬伤28、委陵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①、热毒血痢②、血热出血29、翻白草:清热解毒止血止痢①、湿热泻痢②、痈肿疮毒③、血热出血④、肺热咳喘30、半枝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①、疮痈肿毒,蛇虫咬伤②、腹胀水肿③、湿疮湿疹31、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①、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②、热淋涩痛32、山慈菇:清热解毒消痈散结①、痈疽疔毒,瘰疬痰核②、癥瘕痞块33、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①、热极生风,惊痫抽搐②、热毒疮痈③、目赤翳障34、千里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①、痈肿疮毒②、目赤肿痛③、湿热泻痢35、白蔹: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生肌敛疮①、疮痈肿毒,瘰疬痰核②、水火烫伤,手足皲裂36、四季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①、水火烫伤,湿疹,疮疡②、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淋,泻痢③外伤出血37、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水①、痈肿疮毒②、暑热烦渴③、药食中毒④、水肿,小便不利(四)清热凉血药1、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①、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②、阴虚内热,骨蒸劳热③、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2、玄参: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泻火解毒①、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②、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③、目赤肿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3、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①、温毒发斑,血热吐衄②、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③、血滞经闭,痛经,跌打损伤④、痈肿疮毒4、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①、温毒发斑,血热吐衄②、目赤肿痛,痈肿疮疡③、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5、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①、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②、疮疡,湿疹,水火烫伤6、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①、温病高热,神昏谵语,惊风,癲狂②、血热妄行斑疹、吐衄③、痈肿疮疡,咽喉肿痛(五)清退虚热药1、青蒿:清退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①、温邪伤阴,夜热早凉②、阴虚发热,劳热骨蒸③、暑热外感,发热口渴④、疟疾寒热2、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①、阴虚发热,产后虚热②、热淋,血淋③、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④阴虚外感3、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①、阴虚发热,盗汗骨蒸②、肺热咳嗽③、血热出血证4、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①、阴虚发热②、疳积发热5、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①、骨蒸潮热②、小儿疳热③、湿热泻痢第十章:泻下药(一)攻下药1、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胆退黄①、积滞便秘②、血热吐衄,目赤咽肿③、热毒疮疡,烧烫伤④、瘀血诸证⑤、湿热痢疾、黄疸、淋证2、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①、积滞便秘②、咽痛,口渴,目赤,痈疮肿痛3、番泻叶:泻下通便①、热结便秘②、腹水肿胀4、芦荟:泻下通便清肝杀虫①、热结便秘②、烦燥抽搐③、小儿疳积(二)润下药1、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补虚①、肠燥便秘2、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①、肠燥便秘②、水肿胀满,脚气浮肿3、松子仁:润肠通便润肺止咳①、肠燥便秘②、肺燥干咳(三)峻下逐水药1、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①、水肿,臌胀,胸胁停饮②、风痰癲痫③、疮痈肿毒2、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①、水肿,臌胀,胸胁停饮②、痈肿疮毒,瘰疬痰核3、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①、胸胁停饮,水肿,臌胀②、咳嗽痰喘③、头疮,白秃,顽癣,痈肿4、商陆:泻下逐水消肿散结①、水肿,臌胀②、疮痈肿毒5、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①、水肿,臌胀②、痰饮咳喘③、虫积腹痛6、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袪痰利咽外用蚀疮①、寒积便秘②、腹水臌胀③、喉痹痰阻④、痈肿脓成未溃、疥癣恶疮7、千金子:逐水消肿破血消癥①、水肿,臌胀②、癥瘕,经闭四、袪风湿药(一)祛风寒湿药1、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①、风寒湿痹②、风寒挾湿表证③、少阴头痛2、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①、风湿痹证②、骨鲠咽喉3、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①、风寒湿痹②、心腹冷痛,寒疝疼痛③、跌打损伤,麻醉止痛4、蕲蛇:祛风通络止痉①、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②、小儿惊风,破伤风③、麻风,疥癣5、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痉①、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②、小儿惊风,破伤风③、麻风,疥癣6、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①、风湿痹证②、脚气水肿③、吐泻转筋7、蚕沙:祛风湿和胃化湿①、风湿痹证②、吐泻转筋③、风疹,湿疹8、伸筋草:祛风湿舒筋活络①、风寒湿痹,肢体麻木②、跌打损伤9、寻骨风:祛风湿通络止痛①、风湿痹证②、跌打损伤10、松节:祛风湿通络止痛①、风寒湿痹②、跌打损伤11、海风藤:祛风湿通络止痛①、风寒湿痹②、跌打损伤12、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①、风湿痹证②、水肿,脚气13、丁公藤:祛风湿消肿止痛①、风湿痹证,半身不遂②、跌打损伤14、昆明山海棠:祛风湿祛瘀通络续筋接骨①、风湿痹证②、跌打损伤,骨折15、雪上一支蒿:祛风湿活血止痛①、诸痛证②、疮疡肿毒,虫蛇咬伤16、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通经①、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②、跌打损伤③、水肿④、经行不畅,经闭⑤、乳少,乳汁不通(二)祛风湿热药1、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①、风湿痹证②、中风不遂③、骨蒸潮热,疳积发热④、湿热黄疸2、防已:袪风湿止痛利水消肿①、风湿痹证②、水肿,小便不利,脚气③、湿疹疮毒3、桑枝:祛风湿利关节①、风湿痹证4、豨莶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①、风湿痹证,中风半身不遂②、风疹,湿疹,疮痈5、臭梧桐:祛风湿通经络平肝①、风湿痹证②、风疹,湿疹③、头痛眩晕6、海桐皮: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①、风湿痹证②、疥癣,湿疹7、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①、风湿热痹②、喉痹,痈肿③、跌扑损伤8、雷公藤: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①、风湿顽痹②、麻风,顽癣,湿疹,疥疮③、疔疮肿毒9、老鹳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毒止泻痢①、风湿痹证②、泄泻,痢疾③、疮疡10、穿山龙:祛风湿活血通络清肺化痰①、风湿痹证②、痰热咳喘11、丝瓜络:祛风活血通络①、风湿痹证②、胸胁胀痛③、乳汁不通,乳痈(三)祛风湿强筋骨药1、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①、风湿痹证②、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③、水肿,脚气2、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①、风湿痹证②、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3、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①、风湿痹证②、腰膝酸软,下支无力③、遗尿,白带过多4、雪莲花:祛风湿补肝阳强筋骨调经止血①、风湿痹证②、阳萎③、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带下5、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止血止咳①、风湿痹证②、月经过多,崩漏,咯血,外伤出血③、久咳劳嗽6、石楠叶:祛风湿通经络益肾气①、风湿痹证②、头风头痛③、风疹瘙痒第十二章:化湿药1、藿香:化湿止呕解暑①、湿阻中焦②、呕吐③、暑湿或湿温初起2、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①、湿阻中焦证②、风湿痹证③、风寒挟湿表证3、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①、湿阻中焦,脘腹胀满②、食积气滞,腹胀便秘③、痰饮咳喘4、砂仁:化湿和中温中止泻安胎①、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②、脾胃虚寒吐泻③、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5、白豆蔻:化湿和中温中止呕①、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②、呕吐6、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①、寒湿中阻证②、寒湿呕吐证7、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①、寒湿中阻证②、疟疾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一)利水消肿药1、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①、水肿②、痰饮③、脾虚泄泻④、心悸,失眠2、猪苓:利水渗湿①、水肿,小便不利,泄泻3、泽泻:利水渗湿泄热①、水肿,小便不利,泄泻②、淋证,遗精4、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①、水肿,小便不利,脚气②、脾虚泄泻③、湿痹拘挛④、肺痈,肠痈5、冬瓜皮:利水消肿清热解暑①、水肿②、暑热证6、玉米须:利水消肿利湿退黄①、水肿②、黄疸7、葫芦:利水消肿①、水肿②、淋证8、香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①、水肿,小便不利②、风湿痹证9、枳椇子:利水消肿解酒毒①、水肿证②、酒醉10、泽漆:利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散结①、水肿证②、咳喘证③、瘰疬,癣疮11、蝼蛄:利水消肿通淋①、水肿证②、淋证12、荠菜:利水消肿明目止血①、水肿②、肝热目赤,目生翳膜③、血热出血证(二)利尿通淋药1、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①、淋证,水肿②、泄泻③、目赤肿痛,目暗昏花,翳障④、痰热咳嗽2、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①、热淋,石淋,尿热涩痛②、暑湿,湿温③、湿疮,湿疹,痱子3、木通: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①、热淋涩痛,水肿②、口舌生疮,心烦尿赤③、经闭乳少4、通草:利尿通淋通气下乳①、淋证,水肿②、产后乳汁不下5、瞿麦:利尿通淋破血调经①、淋证②、闭经6、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①、淋证②、虫证,湿疹,阴痒7、地肤子: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①、淋证②、阴痒带下,风疹,湿疹8、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①、淋证9、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①、淋证②、肺热咳喘③、血热出血10、冬葵子:利尿通淋下乳润肠①、淋证②、乳汁不通,乳房胀痛③、便秘11、灯心草:利尿通淋清心降火①、淋证②、心烦失眠,口舌生疮12、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①、膏淋,白浊②、风湿痹证(三)利湿退黄药1、茵陈:利湿退黄解毒疗疮①、黄疸②、湿疮瘙痒2、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①、湿热黄疸②、石淋,热淋③、痈肿疔疮,毒蛇咬伤3、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①、湿热黄疸,淋浊,带下②、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③、经闭,癥瘕,跌打损伤④、肺热咳嗽4、地耳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①、黄疸②、痈肿③、跌打损伤5、垂盆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①、黄疸②、痈肿疮疡,喉痛,蛇伤,烫伤6、鸡骨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①、黄疸②、乳痈③、胁肋不舒,胃脘胀痛7、珍珠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①、湿热黄疸,泄痢,淋证②、疮疡肿毒,蛇犬咬伤③、目赤肿痛第十四章、温里药1、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①、亡阳证②、阳虚证③、寒痹证2、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①、腹痛,呕吐,泄泻②、亡阳证③、寒饮喘咳3、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①、阳萎,宫冷②、腹痛,寒疝③、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④、虚阳上浮4、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①、寒凝疼痛②、胃寒呕吐③、虚寒泄泻5、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①、寒疝腹腹,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②、中焦虚寒气滞证6、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①、胃寒呕吐、呃逆②、脘腹冷痛③、阳萎,宫冷7、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①、胃寒冷痛②、胃寒呕吐8、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消痰①、胃寒腹痛,呕吐泄泻②、癫痫9、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①、中寒腹痛,寒湿吐泻②、虫积腹痛,湿疹,阴痒10、荜茇:温中散寒下气止痛①、胃寒腹痛,呕吐,呃逆,泄泻11、荜澄茄:温中散寒行气止痛①、胃寒腹痛,呕吐,呃逆②、寒疝腹痛第十五章、理气药1、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①、脾胃气滞证②、呕吐,呃逆③、湿痰,寒痰咳嗽④、胸痹2、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①、肝气郁滞证②、气滞脘腹疼痛③、食积腹痛④、癥瘕积聚,久疟痞块3、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①、胃肠积滞,湿热泻痢②、胸痹,结胸③、气滞胸胁疼痛④、产后腹痛4、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①、脾胃气滞证②、泻痢里急后重③、腹痛胁痛,黄疸,疝气疼痛④、胸痹5、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①、胸腹胀痛②、胃寒呕吐③、虚喘证6、檀香:行气止痛散寒调中①、胸腹寒凝气滞7、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①、肝郁化火诸痛证②、虫积腹痛8、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①、寒凝气滞胸腹诸痛证②、尿频,遗尿9、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①、胸肋、脘腹疼痛②、泻痢腹痛③、疔疮肿毒,皮肤湿疮,毒蛇咬伤10、荔枝核:行气散结散寒止痛①、疝气痛,睾丸肿痛②、胃脘久痛,痛经,产后腹痛11、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①、肝郁气滞胁痛,腹痛②、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③、气滞腹痛12、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①、肝郁胸胁胀痛②、气滞脘腹疼痛③、久咳痰多,胸闷作痛13、香橼: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①、肝郁胸胁胀痛②、气滞脘腹胀疼③、痰饮咳嗽,胸膈不利14、玫瑰花:疏肝解郁活血止痛①、肝胃气痛②、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③、跌打损伤15、绿萼梅:疏肝解郁和中化痰①、肝胃气痛②、梅核气16、娑罗子:疏肝解郁和胃止痛①、胸胁胀痛,脘腹胀痛,妇女经前乳房胀痛17、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①、胸痹心痛②、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18、天仙藤:理气祛湿活血止痛①、胃脘痛,疝气痛,产后腹痛②、妊娠水肿③、风湿痹痛④、癥瘕积聚19、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①、胃肠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②、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20、甘松:行气止痛开郁醒脾①、脘腹闷胀,疼痛②、思虑伤脾,不思饮食③、湿脚气21、九香虫:理气止痛温肾散寒①、胸胁,脘腹胀痛②、阳萎,腰膝冷痛,尿频22、刀豆:降气止呃温肾助阳①、呃逆,呕吐②、肾虚腰痛23、柿蒂:降气止呃①、呃逆第十八章:消食药1、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①、饮食积滞②、泻痢腹痛,疝气痛③、瘀阻胸腹痛,痛经2、神曲:消食和胃①、饮食积滞3、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①、米面薯芋食滞②、断乳,乳房胀痛4、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①、米面薯芋食滞及脾虚食少消化不良5、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①、食积气滞②、咳喘痰多,胸闷食少6、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排石①、饮食积滞,小儿疳积②、肾虚遗精,遗尿③、砂石淋证,胆结石第十七章、驱虫药1、使君子:杀虫消积①、蛔虫病,蛲虫病②、小儿疳积2、苦楝皮:杀虫疗癣①、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②、疥癣,湿疮3、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①、肠道寄生虫病②、食积气滞,泻痢后重③、水肿,脚气肿痛④、疟疾4、南瓜子:杀虫①、绦虫病5、鹤草芽:杀虫①、绦虫病6、雷丸:杀虫消积①、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②、小儿疳积7、鹤虱:杀虫消积①、虫积腹痛②、小儿疳积8、榧子: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①、虫积腹痛②、肠燥便秘③、肺燥咳嗽9、芜荑:杀虫消积①、虫积腹痛②、小儿疳积第十八章、止血药(一)凉血止血药1、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①、血热出血证②、热毒痈肿2、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①、血热出血证②、热毒痈肿3、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①、血热出血证②、烫伤,湿疹,疮疡痈肿4、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①、血热出血证②、目赤,头痛5、侧柏叶:凉血止血祛痰止咳生发乌发①、血热出血证②、肺热咳嗽③、脱发,须发早白6、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①、血热出血证②、水肿,热淋,黄疸③、胃热呕吐、肺热咳喘7、苎麻根: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①、血热出血证②、胎动不安,胎漏下血③、热毒痈肿8、羊蹄:凉血止血解毒杀虫①、血热出血证②、疥癣,疮疡,烫伤③、大便秘结(二)化瘀止血药1、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①、出血证②、跌打损伤,瘀血肿痛2、茜草:化瘀止血通经凉血①、出血证②、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3、蒲黄:化瘀止血利尿①、出血热②、瘀血痛证③、血淋尿血4、花蕊石:化瘀止血①、出血证5、降香:化瘀止血理气止痛①、出血证②、胸胁疼痛,跌损瘀痛③、呕吐腹痛(三)收敛止血药1、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①、出血证②、痈肿疮疡,手足皲裂,水火烫伤2、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①、出血证②、腹泻、痢疾③、疟疾寒热④、脱力劳伤3、紫珠:收敛止血①、出血证。
18种药食同源中药材 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8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具有补脾止泻,消暑化湿,和中解毒的功效。
主治脾虚泄泻,湿浊带下,暑湿吐泻,酒毒伤胃或鱼蟹中毒等。
内服:煎汤,10-15g;或生品捣研水绞汁;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健脾止泻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
阴寒内盛者忌用。
2白扁豆花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肠经消暑化湿和胃:夏伤暑湿,发热泄泻或下痢,以及赤白带下等症内服:煎汤,4.5~12g;或研末。
外用:捣敷。
3龙眼肉味甘,性温;归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
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惊悸怔忡,失眠健忘。
内服:煎服,10-25g;大剂量30-60g。
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4决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肝、大肠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功效。
主治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眩晕,肠燥便秘。
内服:煎汤,6-15g,大量可用至30g;或研末;或泡茶饮。
外用:研末调敷。
脾胃虚寒及便溏者慎服。
5百合味甘,性微寒;归肺、心、胃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
主治阴虚燥咳,劳嗽咳血,阴虚有热之失眠心悸及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证。
内服:煎服,6-12g。
蜜炙可增加润肺作用。
风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忌服。
6肉豆蔻味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涩肠止泻,温中行气的功效。
主治脾胃虚寒,久泻久痢,胃寒胀痛,食少呕吐等。
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
中西药配伍禁忌:不宜与镇静药、麻醉药配伍应用。
1、湿热泻痢及胃热疼痛者忌用。
2、生品含大量油质,性烈易滑肠,故入药一般煨制后用,可增强温中止泻功能。
7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功效。
用于肾阳不足,阳痿宫冷,眩晕目赤,心腹冷痛,寒痹腰痛,寒疝奔豚,寒凝血瘀,经闭痛经,阴疽流注等。
内服:煎汤,2-5g,不宜久煎;研末,0.5-1.5g;或入丸剂。
中草药的功效与用途
中草药的功效与用途中草药是中国传统的天然药物,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今天,我们将会谈到中草药的功效和用途。
中草药的功效中草药的功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防治疾病中草药可以用于防治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发热、便秘、腹泻、关节疼痛、失眠、焦虑等。
例如,枸杞子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促进肝脏健康;中药白芍能够镇静安神、生津止痛;黄芪则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当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抗疲劳和补血。
2. 保健养生中草药可以用于保健养生,增强体质;例如,茯苓、山药、莲子、百合等功效温和,适宜于补益肾气、调节气机,长期食用可延缓衰老、美容养颜。
3. 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中草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如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胃肠动力、改善皮肤状况等。
4. 增强抵抗力中草药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例如,蒲公英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体质,防止各种感染。
5. 减轻副作用中草药有时可以用于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如常用的黄连素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炎等疾病,同时减轻酸性体质和对西药的不良反应。
中草药的用途中草药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例如:1. 煮水稀释后直接喝水是中草药制剂最常用的溶液类型,直接泡水喝也是最简单的用法;只要选对药材,泡茶喝可以达到调节体质的作用。
常见的中草药泡水用法:龙眼肉、枸杞、菊花、茉莉花、金银花、绿茶、红枣等。
2. 药膳烹制中草药可以和食物搭配烹制,制成有营养的药膳,具体用法如下:(1) 百合瘦肉汤:将瘦肉、百合和红枣等中药材放入锅中煮熟,可以滋补肝肾和补益气血。
(2) 地黄煲头:将地黄、枸杞、当归、红枣等中药材放入锅中煲头,可以养血补肾,赋予面部神采和延缓衰老。
(3) 枸杞粥:将糯米和枸杞放入锅中煮粥,可以补肝肾、清热解毒,并可美容养颜。
3. 涂敷外用中草药也可以外用,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疾病、肌肉疼痛等。
例如,珍珠粉和冬阴功可用于美白肌肤、治疗皮肤炎症、痤疮等;黄连、滑石粉、黄柏可以用于治疗湿疹、皮炎、湿毒等。
中药的功效和禁忌
【药性】苦、温。
【功效】消食化滞,理气化湿,发散风寒,兼能健脾,惯用于食滞不化或兼外
感中药风的寒功者效。和禁忌
3/20
3、麦芽 为禾本科植物大麦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
【药性】甘、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应用】1、米面薯芋食滞。
2、断乳、乳房胀痛。 3、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之胁痛、脘服痛。 【使用注意】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当代研究】助消化,抑制催乳素分泌及降血糖作用。
中药的功效和禁忌
19/20
谢谢!
中药的功效和禁忌
20/20
炒麦芽 主治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汗郁积,乳房胀痛,妇女
断乳。
中药的功效和禁忌
4/20
4、谷芽 为禾本科植物稻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
【药性】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应用】米面薯芋食滞及脾虚食少消化不良。
炒谷芽治宿食不化,胀满, 泄泻,不思饮食。
(生用善于和中,炒用善于消食。)
8、隔山消 为萝藦科植物叶牛皮消块根。
【药性】甘、苦,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健胃,理气止痛,催乳。 【应用】1、饮食积滞。
2、脘腹胀痛。 3、乳汁不下或不畅。
【使用注意】过量服用易引发中毒。
中药的功效和禁忌
9/20
9、阿魏 为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或阜康阿魏树脂。
【药性】苦、辛,温。归肝、脾、胃经。 【功效】化癥散痞,消积,杀虫。 【应用】1、癥瘕,痞块。
【药性】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经。 【功效】杀虫消积。 【应用】1、虫积腹痛。
2、小儿疳积。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服后可有头晕、恶心、耳鸣、腹痛等反应,故孕妇
中药功效总结归纳
中药功效总结归纳中药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对人体有益的药物,具有很多独特的功效。
下面将对几种常见的中药功效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药的应用和其中所蕴含的价值。
一、调理身体1. 补气养血:人体血液和气血平衡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药中的黄芪、当归等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作用,能够改善气血不足的症状,缓解疲劳,提高抵抗力。
2. 温阳壮腰膝:对于肾阳虚导致的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中药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例如杞子、菟丝子等能够温补肾阳,增强腰膝的力量,提高性功能。
3. 理气解郁:工作压力大和生活紧张常导致情绪郁结,出现头痛、失眠等症状。
柴胡、枳实等中草药能够理气解郁,舒缓紧张情绪,改善心情。
二、养生保健1. 调养肠胃:中药中的山楂、陈皮等有助于消化,能够改善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等问题。
同时,中药还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胃溃疡、胃炎等疾病的功效。
2. 祛湿利尿:湿气过重容易导致关节疼痛、水肿等问题。
中药中的茯苓、猪苓等能够祛湿利尿,有利于身体废水的排除,改善湿气症状。
3. 护肝利胆:现代生活中摄入过多的油腻食物和药物会对肝脏造成负担,导致肝炎、脂肪肝等疾病。
中药的柴胡、黄莲等能够调理肝胆,保护肝脏,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三、疾病治疗1. 清热解毒:中药中的连翘、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等症状,能够缓解症状、提高免疫力。
2. 止咳化痰:中药中的川贝母、杏仁等对于咳嗽、痰多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能够舒缓喉咙的刺激,减少咳嗽次数。
3. 消肿止痛:中药中的桑叶、秦艽等能够消肿止痛,对于扭伤、关节炎等疾病有辅助疗效,缓解疼痛和肿胀。
总结起来,中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丰富的功效,适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养生保健。
但是在使用中药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此外,中药和西药的结合使用也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可以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功效。
希望通过对中药功效的总结归纳,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价值,正确使用中药,从而提升健康水平。
中草药介绍作用和功效
中草药介绍作用和功效1. 概述中草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促进健康。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草药及其作用和功效。
2. 当归2.1 作用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补血、调经、活血化瘀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经期不调、痛经等问题。
当归还可以改善皮肤质量,使皮肤更加光滑细腻。
2.2 功效•补血养颜:当归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可以提高红细胞的生成,增加血液含氧量,从而改善面色苍白、气色不佳等问题。
•调经止痛:当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抗氧化:当归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延缓细胞老化。
3. 人参3.1 作用人参是一种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草药,被称为“东方神草”。
它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增强免疫力,改善体力和精神状态。
3.2 功效•补气养血:人参被认为是最好的补气药物之一,可以提高气血水平,增加能量和耐力。
•增强免疫力:人参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人参皂苷和多糖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提高心理状态:人参具有抗疲劳、抗压力的作用,可以改善焦虑、失眠等问题。
4. 黄芪4.1 作用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补气”药物。
它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4.2 功效•补气养阳:黄芪具有温阳益气的功效,可以改善体虚、乏力等问题。
•提高免疫力:黄芪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芪苷和黄芪酮等,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抗疲劳:黄芪可以提高身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疲劳感。
5. 枸杞子5.1 作用枸杞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滋补肝肾、明目、抗衰老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视觉健康、增强免疫力。
5.2 功效•明目养眼:枸杞子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可以改善视力模糊、眼睛干涩等问题。
•抗氧化:枸杞子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老化。
•调节免疫功能:枸杞子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中草药的功效 探索非遗中草药的应用
中草药的功效探索非遗中草药的应用中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几千年来,中草药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而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草药的应用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本文将探索非遗中草药的功效,揭示其在医学和文化领域的重要性。
一、中草药的功效中草药是一类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植物,其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治疗疾病:中草药以其独特的药理成分,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比如,人参具有补气养血、益肾健脾的作用;川芎可以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桂枝具有温中散寒的效果等。
这些中草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保健养生:中草药还可以用于保健养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例如,黄芪被广泛应用于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五味子可以提高机体适应能力、延缓衰老等。
这些中草药成为了许多人保持健康的好帮手。
3. 食疗作用:中草药还可以作为食物的调味剂,同时起到食疗的作用。
比如,山楂可以健脾消食、化痰止呕;薄荷可以解毒清热、消食开胃等。
这些草药不仅可以增添菜肴的风味,还有益于身体健康。
二、非遗中草药的应用非遗中草药是指传统中草药的应用技艺,其传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这些非遗中草药代表了传统医学的精髓,并在现代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配方传承:非遗中草药研究了大量的中草药配方,并流传了许多经典的方剂。
这些方剂经过实践验证,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例如,四物汤是治疗妇科疾病的经典方剂,具有补血调经的功效;清肺排毒汤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常用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等。
2. 制药工艺:非遗中草药研究了许多传统的中草药制药工艺,保留了中草药制剂的独特韵味。
通过非遗中草药的制剂工艺,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草药的功效,并增加中草药的稳定性和使用便利性。
3. 辨识技巧:非遗中草药还重视中草药的区别度和质量判断。
通过非遗中草药的辨识技巧,可以准确判断中草药的真伪和质量,并确保中草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药材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
中医药材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瑰宝,源远流长,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草药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多样的功效和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就中医药材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展开阐述。
一、补养调理类草药补养调理类草药主要是指那些具有滋补功能的草药,用于调理身体功能,增强抵抗力。
例如,人参是一种常见的补养草药,具有提神醒脑、健脾开胃的功效。
当人体疲劳、食欲不振时,可以使用人参进行调理。
此外,黄精、枸杞、当归等草药也被广泛应用于补养调理领域。
二、清热解毒类草药清热解毒类草药主要是指那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草药,用于治疗疾病引起的发烧、咽喉肿痛等症状。
例如,金银花是一种常见的清热解毒草药,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的功效。
当身体出现发热、咽喉红肿等症状时,可以使用金银花进行治疗。
此外,连翘、板蓝根等草药也具有类似的作用。
三、祛风活血类草药祛风活血类草药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祛风、活血功效的草药,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血液循环不畅等问题。
例如,川芎是一种常见的祛风活血草药,具有舒筋活血、止痛祛风的功效。
当身体出现风湿疼痛、血液循环不畅时,可以使用川芎进行治疗。
此外,红花、当归等草药也具有类似的作用。
四、化痰止咳类草药化痰止咳类草药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化痰、止咳功效的草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症状。
例如,川贝母是一种常见的化痰止咳草药,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
当咳嗽、痰多等症状出现时,可以使用川贝母进行治疗。
此外,百合、杏仁等草药也具有类似的作用。
五、健脾养胃类草药健脾养胃类草药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健脾、养胃功效的草药,用于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例如,党参是一种常见的健脾养胃草药,具有益气健脾、补脾养胃的功效。
当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出现时,可以使用党参进行治疗。
此外,白术、陈皮等草药也具有类似的作用。
六、止血收敛类草药止血收敛类草药主要是指那些具有止血、收敛功效的草药,用于治疗出血、出血不止等问题。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
本文将列举一些常见的中药名称及其主要作用,帮助读者对中药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黄芪作用:黄芪有益气固表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肌肉无力等症状。
二、阿胶作用:阿胶有滋补血液、调经养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面色无华等问题。
三、枸杞子作用:枸杞子有滋补肝肾、明目的作用,常用于改善肝肾功能、保护视力等问题。
四、当归作用: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
五、丹参作用:丹参有活血化瘀、舒张血管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心绞痛等问题。
六、人参作用:人参有益气养血、提神醒脑的功效,常用于改善体力疲劳、精神萎靡等状况。
七、白芍作用:白芍有活血止痛、养血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痛经、失眠等症状。
八、黄连作用:黄连有清热解毒、止泻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肠胃炎、痢疾等疾病。
九、决明子作用:决明子有明目清热的作用,常用于改善眼睛疲劳、红血丝等问题。
十、薏苡仁作用:薏苡仁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脾胃虚弱等症状。
十一、夏桑菊作用:夏桑菊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流鼻血等病症。
十二、茯苓作用:茯苓有利水渗湿、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失眠等问题。
十三、川芎作用:川芎有活血通络、舒筋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等病症。
十四、熟地黄作用:熟地黄有滋阴补肾、养血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失眠等症状。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名称及其主要作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在使用中药时,建议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并按照医嘱合理使用。
中药虽然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切勿滥用或误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健康损害。
中药功效与应用教学设计案例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中药功效与应 用知识。
强调中药使用的注意事项和安全 性问题。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中药 的应用,培养对中医药文化的兴
趣和认同。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是否主动回答问 题、参与讨论。
注意力集中程度
评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专注度,是否容易分心 。
介绍中药煎煮技巧、服 用剂量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01
中药功效与主治的掌握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以便准 确应用于临床实践。
02
中药配伍原则的理解
强调中药配伍的重要性,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配伍 原则。
03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的掌握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中药煎煮和服用方法,确保药物疗 效的充分发挥。
中药功效与应用教学 设计案例
汇报人:XX 2024-01-29
目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中药基本功效及应用范围
01
掌握中药的基本功效,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气养 血等。
02
了解中药的应用范围,包括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 。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案例中 的中药应用,促进交流与 合作,加深对中药知识的 理解。
案例报告
学生撰写中药应用案例报 告,总结案例中的关键信 息和自己的见解,提高中 药应用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展示
制作精美的中药功效与应 用课件,通过图片、视频 等形式展示中药的形态、 功效和应用场景。
中药功效作用
中药功效作用中药是一种独特的药物形式,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效和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中药的功效和作用。
首先,中药具有调理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中药可以帮助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身体的气血运行,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例如,黄芪、党参等中药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其次,中药有助于消除炎症和缓解疼痛。
中药中有许多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的成分,可以帮助缓解各种炎症反应和疼痛症状。
例如,秦艽、蒲公英可以减轻肌肉疼痛和关节炎引起的疼痛。
第三,中药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血脂,改善心血管健康。
例如,红豆薏苡仁汤可以清热利湿,降血压和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第四,中药还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的功效。
中药中的许多天然植物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老化和机体衰老的进程。
例如,当归、枸杞等植物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延缓衰老过程。
第五,中药还可以促进消化和排泄功能。
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刺激胃肠道蠕动,提高消化功能,调节肠道菌群。
例如,山楂可以促进胃液分泌,改善消化不良和胃痛症状。
最后,中药还具有调节情绪和改善睡眠的作用。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影响神经传递物质的分泌,调节情绪和睡眠。
例如,柴胡、当归可以舒缓神经系统,缓解焦虑和抑郁,改善睡眠质量。
总之,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不仅可以治疗各种疾病,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身体健康。
然而,使用中药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
中药的功效和作用是一个广阔的领域,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以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用于发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热毒所致多种病证3、用于中气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
葛根
甘辛凉,
脾胃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举陷
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3、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4、用于热泄热痢,脾虚久泻
*淡豆豉
甘辛凉,肺胃
解表,除烦
蔓荆子
辛苦微寒;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苦辛,微寒,肝胆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1、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2、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4、用于疟疾
升麻
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
1.用于外感表证,2.胸中烦闷,虚烦不眠。3.护胃和中。
*浮萍
辛寒,肺膀胱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1.外感风热,发热无汗证,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3.水肿,小便不利。
*木贼
甘苦平,肺肝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风热目赤,翳障多泪。2.便血,痔血。
第二章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桑叶
甘苦,寒;
肺肝
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2、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症见咳嗽痰少,鼻咽干燥等3、用于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菊花
辛,甘,苦,微寒,肺肝
发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初起,发热头痛2、用于目疾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4、用于疔疮中毒
1、用于目赤肿痛,目暗不明2、用于头痛眩晕3、用于肠燥便秘
*谷精草
辛肝凉,肝胃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用于目赤翳障。2.用于头痛齿痛。
*密蒙花
甘微寒,肝
1、用于外感表证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风疹搔痒3、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用于吐衄下血
防风
辛甘微温,膀胱肝脾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1、用于外感表证2、用于风寒湿痹证3、用于破伤风
羌活
辛苦温,膀胱肾
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风寒湿痹证
藁本
辛温,膀胱肝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颠顶头痛2、用于风寒湿痹
白芷
辛,温,肺胃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2、用于鼻塞,鼻渊3、用于疮疡肿毒4、用于寒湿带下
细辛
辛温;有小毒,肺肾心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
温肺化饮,通窍
1、用于外感风寒及阳虚外感证2、用于头痛,痹痛,牙痛等痛证3、用于寒饮咳喘
苍耳子
辛苦温;有小毒,(肺)
祛风解表,宣通鼻窍,
芦根
甘,寒
肺胃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利尿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肺热呕吐3、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咳吐脓血4、用于热淋涩痛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肺胃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1、用于热病口渴,内热消渴2、用于肺热咳嗽或燥咳3、用于痈肿疮疡
竹叶
甘、辛、淡,寒。心胃小肠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口舌生疮,尿赤涩痛
淡竹叶
甘淡寒,心胃小肠
清热除烦,利尿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口舌生疮,尿赤淋浊
*莲子心
苦寒,心肾
清心安神,涩精止血
1.用于热病高热神昏,2.用于失眠,遗精。
*熊胆
苦寒,肝胆心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
1.用于惊痫抽搐,2.用于肝热目赤,3.疮痈,痔疮肿痛。
*鸭趾草
甘苦寒,肺胃膀胱
清热泻火,解毒利水
中药功效及应用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麻黄
辛、微苦,温。肺膀胱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用于风寒表实证2.用于咳喘实证3.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
辛、甘,温
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牛蒡子
辛,苦,寒;肺胃
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2、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4、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蝉蜕
甘,寒;
肺肝
发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退翳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咽痛喑哑2、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及风疹瘙痒3、用于惊痫夜啼,破伤风证4、用于风热目赤,目翳,多泪
除湿止痛
1、用于风寒表证及鼻渊2、用于痹证
*葱白
辛温,肺胃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阴盛格阳证。
*胡荽
辛温,肺胃
解表透疹,健胃消食
1.用于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胃寒食滞
*柽柳
辛平,肺胃心
解表透疹,祛风除湿
1.用于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风寒湿痹
辛夷
辛温;肺胃
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1、用于风寒头痛鼻塞2、用于鼻渊头痛
1.热病,2.咽痛,疮疡,毒蛇咬伤,3.水肿,热淋
栀子
苦,寒,心肝肺胃三焦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用于热病烦闷2、用于湿热黄疸3、用于血热出血4、用于热毒疮疡
夏枯草
辛苦寒,肝胆
清肝明目,消肿散结
1、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疼痛2、用于瘰疬瘿瘤
决明子
甘苦咸,微寒。
肝肾大肠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鹅不食草
辛,温;肺肝
祛风散寒,宣通鼻窍,
化痰止咳
1、用于风寒头痛及鼻渊鼻塞2、用于湿疮肿毒3、用于寒痰咳喘证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
辛,凉;
肺肝
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者2、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1、用于外感风寒证2、用于脾胃气滞证3、用于食鱼蟹中毒
生姜
辛,微温,
肺脾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多种呕吐证3、用于风寒咳嗽
香薷
辛,微温,
肺胃脾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用于阴暑证2、用于水肿
荆芥
辛,微温
肺肝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
辛、甘,大寒
肺胃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1、用于气分实热证2、用于肺热咳喘3、用于胃火牙痛4、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知母
苦、甘,寒
肺胃肾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用于气分实热证2、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用于阴虚消渴4、用于骨蒸潮热
*寒水石
咸寒,心胃肾
清热泻火
1.用于热病烦渴,2.用于丹毒,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