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城市防水功能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寿县古城墙防水的功能概述
李超
摘要:寿县古城墙重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八百余年,为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亦是楚都寿春城西北角的一部分。与国内其他城墙相比,由于寿县所处的战略地位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寿县古城在军事防御与抗洪防水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色的道路与水系布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寿县地势低洼,容易受洪涝侵袭。寿县古城成了寿县唯一的确保堤防。现在古城依然发挥着抗洪的重要作用。
图1 寿县道路与水系布局图(资料来源:寿州志[Z](清)光绪.)
1寿县历史概述
1.1 地理位置
寿县(图2)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八公山南麓,属六安市管辖。东临长丰县、淮南市,西隔淠水与霍邱县为邻,南与肥西、六安县毗连,北和凤台、颍上县接壤,面积为 2986 平方公里[1]。
图2 寿县位置图及周围水系
1.2 寿县历史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曾五次为都,屡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战国后期楚国迁都于此。三国是为魏地,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自晋以后到唐、宋,寿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所谓“扬(州)寿(州)皆为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博物馆内更有许多珍贵的收藏。寿县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尤以正阳肘阁、寿州锣鼓等广受欢迎。寿县胜迹宏博,现在的古建筑有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罗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颇墓、宓子墓等;古遗址有古郢都遗址、安丰城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等;其它还有春申坊、时公祠、斗鸡台、吕蒙正寒窑、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载于方志的寿州内八景和外八景等等。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图3 古城文物古迹及城址变迁图
2.古城介绍
中国古代城池防御体系的特点,是功能的多样性。城池体系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具体说来有如下两个特点:1.城池是军事防御与防洪工程的统一体;2.古城的水系是多功能的统一体,是古城的血脉。下面分而述之。当然寿县古城也不例外[2]。
2.1 古城历史介绍
寿县古城墙,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防体系,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古城墙,是全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它位于淮河右岸的寿西湖行洪区和瓦埠湖蓄洪区之间,南接牛尾岗堤,西北接二里坝,寿县地势低洼,容易受洪涝侵袭。寿县古城成了寿县唯一的确保堤防。古城好像一道铁壁铜墙,除防御抗敌外,又是防洪的坚固大堤。现在依然发挥着抗洪的重要作用。寿县城墙防洪加固工程被列为治淮项目。古城基坚墙固,迄今保存完好。城墙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因此,历代对其城垣修筑颇为讲究,屡毁屡建,日益坚固。如清末状元孙家鼐所记:“城堞坚厚,楼橹峥嵘,恃水为险。”据光绪《寿州志》记载,今寿县城墙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明清时曾多次修因,迄今完好。属宋至清古建筑,历经900多年的沧桑后,如今亟待修复。然而寿县古城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现今它仍然发挥着抗洪的重要作用。寿县地势低洼,容易受洪涝侵袭。古城好像一道铁壁铜墙,是防洪的坚固大堤。据史料记载,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今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城有四门,城有东、西、南、北四门,东为“宾阳”、南为“通淝”、西为“定湖”、北为“靖淮”,各按地理位置取其名,有角楼八所,翼然立于城上(现均已倒塌)。四门原都有护门瓮城(现有北门、东门存有瓮城),除南门外,东、北、西3门的瓮城门均与正面城门不在同一中轴线。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有“歪门斜道”之说。这种巧妙设置是不但基于军事防御上的考虑:即敌军突破瓮城后,需改变方向才能攻击城门,守军可乘机关门打狗,
消灭瓮城内之敌。而且还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与城墙有密切关联的“舐犊情深”、“刘仁赡死节守城”、“当面锣对面鼓”、“门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传说,伴随各城流传至今。1958年,寿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4 东门(宾阳)门景色宜人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去处
图5 南门(通淝门)夜景,夜晚也成了大家休闲的广场
图6 南门(通淝门)成为了城里与城外车辆沟通的唯一渠道
2.2 古城结构介绍
2.2.1 古城大致结构布局
城的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高5—8米。1991年大水期间,最多聚集人口达12万人。墙体内以粘土夯筑,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砖。砖石缝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等物粘合,非常牢固,旧有“铁打的寿州城”的称誉。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城墙原为平砖砌筑,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墙垣改用石块垒筑,近年,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
寿县古城瓮城门和城门相互错开对于防洪也是绝妙之笔(图7)。因为一旦瓮城门溃决,汹涌的洪水以超常速度冲击的是对面足够坚固的城墙,由于城门错开,极大地削弱了洪水对二道门的冲击作用。特别是北瓮城门朝西、西瓮城门朝北,避免了来自东把河(河水由东向西流)和寿西湖的洪水对瓮城门的直接冲击。古人思维之精妙,不能不令人赞叹!四门原都有护门瓮城(现有北门、东门存有瓮城),除南门外,东、北、西3门的瓮城门均与正面城门不在同一中轴线。为
便于相互救应和运输粮草弹药,古人沿城墙内侧修有一条环城道路,并配有方便的上城马道。在抗洪救灾时,这条道路可作为专业救灾道路,以利互相救援和运输救灾物资。
图7 瓮城示意图
图8 城门的顶端有门闸
当大水来临,寿县城里的人只要将门闸放下,便可抵御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