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的不同十种境界
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所吸引。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感悟着佛教的智慧,也不断地在心灵上得到了净化。
以下是我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佛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学佛之前,我总是感到人生无意义,迷茫而痛苦。
然而,自从接触佛教后,我逐渐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佛教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解脱,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再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追求心灵的满足。
二、佛教让我学会了宽容与慈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而佛教则教导我们要宽容待人,以慈悲为怀。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心中的怨恨,不再为过去的事情纠结。
我明白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
只有学会宽容,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和谐,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三、佛教让我懂得了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有报。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因果报应的道理。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命运。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善良,多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好的回报。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四、佛教让我学会了自我反省佛教强调自我反省,认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地进步。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佛教让我懂得了感恩佛教认为,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成。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感恩。
我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感谢亲朋好友的陪伴,感谢老师的教诲,感谢一切给予我帮助的人。
感恩让我学会了珍惜,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六、佛教让我懂得了放下佛教教导我们要放下一切执着,包括对物质的执着、对权力的执着、对名利的执着。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
我不再追求物质的享受,不再追求名利地位,而是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放下让我感到轻松,让我的人生更加美好。
佛教的四个境界
境界: 1. 声闻小乘境在佛陀住世时期,能够听闻佛陀所教导的法义,而证得果智,称为佛陀的声闻圣弟子。
后把明悟“四谛”道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断除“见思烦恼”,叫“声闻”声闻指的是罗汉,罗汉有四果,第四果罗汉出离了生死轮回,也就是了了分段生死,开始了变异生死的人,是小乘佛教最高果位、大乘佛教里最低果位的人。
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出离了生死轮回,也就是了了分段生死,),叫做声闻乘。
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四果一.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
华言入流。
又名预流。
即初果也。
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
预入圣道法流。
故名入流。
(三界者。
欲界。
色界。
无色界也。
)二.斯陀含果梵语斯陀含。
华言一来。
即第二果也。
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
断前六品尽。
后三品犹在。
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
故名一来。
(思惑者。
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
心起贪受。
迷惑不了也。
九品得。
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三.阿那含果梵语阿那含。
华言不来。
即第三果也。
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
更不来欲界受生。
故名不来。
四.阿罗汉果梵语阿罗汉。
华言无学。
即第四果也。
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
四智已圆。
已出三界。
已证涅盘。
无法可学。
(四智睹。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也。
梵语涅盘。
华言灭度。
)2 .缘觉中乘境也称辟支佛、独觉。
在无佛住世的时候,独自修行,观“十二因缘”之理,觉悟无常,断烦恼,证真理,从缘得觉,故叫“缘觉”,也称“辟支佛”。
缘觉指的是辟支佛,是属于中乘,比第四果罗汉略高,还没到大乘菩萨。
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
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凡学佛修行的人,都希望能够了脱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生死苦恼,而达到即身成就,超凡入圣的境界。
从凡夫发愿修行,由入道而证果,也要经过许多层次阶段,才能圆满究竟。
在此所谓「道」者,是能通达的意思。
由凡俗而达到涅槃妙境的资粮,渐次修行,有三十七种,谓之「三十七道品」,又谓之「三十七分法」或「三十七菩提分法」。
这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依次解说如后:第一、四念处初学行人,入道之初,修五种观想法,可使妄心停止。
一、不净观:观世间一切之不净,以止自己贪欲之心。
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众生,尽是可怜之相,以止自己瞋恚之心。
三、因缘观: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即六根),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等十二因缘。
乃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相续之苦,以止自己愚痴之心。
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观照分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乃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之十八种境界,以止自己之我见。
五、数息观:修时观计呼吸的次数,以止自己散乱之心。
以上谓之「五停心观」,修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依五停心观,以止行人之散乱心,是为现法乐住,入「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能观见一切事理,四念处是:一、身念处:「观身不净」,时观自己之肉体色身,五脏六腑,皮肉百骸,七窍痰泪,乃至大小便溺,脏污不堪,及至死后,肉烂虫生,尸水臭溢,种种不净之相,遂成白骨骷髅,恐怖等观。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谛观人自出胎,呱呱堕地,触风如利刀刮体,衣毛如刺钻身,及至长大,营谋劳动,生老病死,贪求不得,爱又别离,怨家对头,五阴炽盛,天灾人祸,七情六欲,无不是苦;纵或天之骄子,荣华富贵,最后还是大梦一场,无常空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人都有心,活在世上,有了身体,也即有心,昼时心猿意马,攀缘不息,夜间还要做梦,上天下地,没有一时宁静,时刻变易,永无恒常。
个人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教的智慧,体会到了佛教带给我的安宁与喜悦。
以下是我个人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信仰的力量佛教让我明白了信仰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信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定,勇往直前。
学佛让我明白了,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二、慈悲为怀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宽容和原谅,不再对他人持有偏见。
在与人相处时,我努力做到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这种慈悲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三、放下执着佛教教人放下执着,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对名利的执着。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我开始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在放下执着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四、修行与感悟学佛需要修行,修行需要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佛教的教义,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勤奋修行:佛教教人勤奋修行,通过不断努力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自律,努力克服自己的懒惰和懈怠,使自己不断进步。
2. 珍惜当下:佛教教人珍惜当下,不要过于追求未来的虚幻。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3. 修心养性:佛教教人修心养性,培养自己的慈悲、宽容、谦卑等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努力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4. 看破红尘:佛教教人看破红尘,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
在修行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如梦,一切皆为虚幻。
看破红尘,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五、学佛对生活的启示学佛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什么是佛教“十法界”
什么是佛教“十法界”
问:“什么是佛教十法界?”
答:十法界,又称十界,佛教术语。
十法界包含了四圣和六凡。
其中,四圣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十法界是佛教的生命观。
四圣中的佛和菩萨应该不难理解。
缘觉的意思是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
声闻则是听闻佛之声教,观察四谛之理,而证得阿罗汉果者。
六凡是六道轮回中的六道,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鬼道、畜生道和地狱道。
十法界:
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
二、菩萨法界,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
三、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
四、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
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之乐之境界;
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之境界;
七、阿修罗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
八、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界;
九、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啖杀戮苦之畜类境界也;
十、地狱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
总之感受果报有十种不同,故谓之十法界。
十地品讲解
《十地品》是《华严经》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菩萨修行的十个阶段,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和法云地。
在欢喜地中,菩萨发起自利利他的佛法大愿,生起欢喜心,思维一切善法,从而进入修行之门。
离垢地则是菩萨彻底离开贪欲、杀性等世间污垢,达到清净无染的状态。
发光地菩萨修行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等十法明门,生起十种深心,进入发光地。
焰慧地菩萨通过修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等十法明门,获得智慧之火,烧除一切烦恼障。
难胜地菩萨发起十种平等清净心,成就最上菩萨之位。
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和法云地的修行内容则分别是观察世间差别、观察国土差别、观察业报差别、观察根机差别和观察方便差别等。
总的来说,《十地品》讲解了菩萨修行的十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修行内容和目标,是理解华严思想的重要部分。
菩修行的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菩修行的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修行的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行者得此基本的功力,具足精明之心,始得悟空性。
已然超越了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也成就了四加行心,入菩行之金十地了。
在大乘始教中,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位位;得陀洹道前又要有暖、、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位。
然後才能入菩道金十地之位。
1.十信:有得精明之心行者,是已超越十信位之修,得入十住位。
十信者菩五十二位中,最初十位修之十信心;此十信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
十信:(1)信心:一心定,欲成就道;(2)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3)精心:思菩藏,精勤修善;(4)定心:能系心安住,一切、躁、想分;(5)慧心:菩藏,思量察,知一切法我、人,自性空寂;(6)戒心:受持菩清律,身口意,不犯,有犯悔除;(7)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有;回施生,不己;回求,不著名相;(8)法心:防己心,不起,更修默、念、智、息心、他等五行;(9)心:不惜身,所得能;(10)心:修。
2.十住:有此精明之心行者,也已超越十住位之修,得入十行位。
十住位者指菩修行之五十二位中,第十一至第廿位所修十利他之行。
十心住:(1)初心住:有善根人以真方便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常住八四千般若波蜜,受一切行、一切法,常起信心,不作邪、十重、五逆、八倒,不生,常值佛法,多慧,多求方便,始悟入空,住於空性之位;(2)持地住:常空心,八四千法中其心明,如琉璃精金;以初之妙心,持履地,故之;(3)修行住:心、持地二住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障;(4)生住: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生於佛家法王子;即行佛同,受佛之分,如中身,自求父母,信冥通,入如;(5)方便具足住: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6)正心住:成就第六般若智,故非相貌,且心亦佛智同;(7)不退住:既入於生竟空,心常行空、相、三昧,身心和合,日日增;(8)童真住:自心起,始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相乃一具足;(9)法王子住:自初心住至第四之生住,入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胎;而此法王子住相形具足,於焉出胎;如佛王之教中生解,乃隆佛位;(10)灌住:菩既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之灌;如帝利王子之受灌。
学佛和修行能得到这7种财富
学佛和修行能得到这7种财富时光飞逝,光阴荏苒,每逢年底,都会总结这一年时间里,收获了多少知识和财富,有什么长进、进步。
有些人收获的可能是财富,又或者是知识,亦或是爱情。
但“几家欢喜几家愁”,也总有一些人收获是不尽如人意的,那也是人之常情。
就好比之前我所结识的一些佛学爱好者中,就不乏有人给我反映,说自己学佛修行整整一年了,可在修学的这一年时间里,总感觉自己并没有什么收获可言。
于是,对学佛修行产生了质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够在修学佛法一事上坚持下去。
听到这里我想说的是,学佛不等同于工作赚钱,它的“财富”并不像金钱物资那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或许自己已经在学佛修行中得到了难能可贵的财富,只不过是自己不自知罢了。
那么学佛修行可以得到的“财富”究竟是什么呢?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收获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学佛修行所能带来的利好不外乎这七种,被佛家统称为“七圣财”,每一种都是最真实的福报。
那些认为自己学佛没有收获的朋友不妨看一看,看看自己得到了几种,哪怕只有一种,那这一年努力修学,也绝对称得上物超所值,不枉此行了。
01信财所谓“信财”,是每一位禅修者学佛修行后最先得到的一种财宝,意为信受正法,断绝颠倒梦想。
正如《楞严经》中有云:“信为功德源,滋长明慧善根。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告慰佛弟子,佛门佛法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教导众生明心见性,离苦得乐,了生脱死。
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深信佛法教诲,皈依三宝,净心不疑。
若禅修者能够蒙佛护念,对佛门宗教有了正信正念,就能够善护自身,除灭所有的无明妄想,日后才能在修行过程中坚定不移,为佛缘圆满打下牢固厚实的基础。
因此,“信财”实乃学佛人的第一财富。
02戒财“戒财”是七圣财之二,其作用就是规范人的行为心念,规避罪业的滋生。
作为正信佛教的佛弟子,不论居家修行还是皈依佛门,都应该遵守佛门清规戒律。
因为唯心中铭记佛门戒律,才可以不妄动邪念,避免造作罪业,时时刻刻将佛陀的警告教诲铭记于心,使身心得到约束,获得正确的指引,日后少生是非祸端。
成佛路上果位的划分——关于佛教果位的知识浏览
成佛路上果位的划分——关于佛教果位的知识浏览⼀、佛、菩萨、罗汉的说法是按照⼤⼩乘做的简单划分。
如按⼤乘圆教之义,则把成佛路上的果位分为五⼗⼆个阶位。
从低到⾼分别是: 1、⼗信:也叫“⼗信⼼”,即信⼼、念⼼、精进⼼、慧⼼、定⼼、不退⼼、回向⼼、护法⼼、戒⼼、愿⼼。
2、⼗住:也叫“⼗⼼住”,即发⼼住、治地⼼住、修⾏⼼住、⽣贵⼼住、⽅便⼼住、正⼼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住、灌顶⼼住。
3、⼗⾏:也叫“⼗⾏⼼”,即欢喜⼼⾏、饶益⼼⾏、⽆嗔恨⼼⾏、⽆尽⼼⾏、离痴乱⼼⾏、善现⼼⾏、⽆著⼼⾏、尊重⼼⾏、善法⼼⾏、真实⼼⾏。
4、⼗回向:也叫“⼗回向⼼”,即救护⼀切众⽣离相回向⼼、不坏回向⼼、等⼀切佛回向⼼、⾄⼀切处回向⼼、⽆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切众⽣回向⼼、如相回向⼼、⽆缚解脱回向⼼、法界⽆量回向⼼。
5、⼗地:也叫“⼗地⼼”,即四⽆量⼼、⼗善⼼、明光⼼、焰慧⼼、⼤胜⼼、现前⼼、⽆⽣⼼、不思议⼼、慧光⼼、受位⼼。
6、第五⼗⼀位;称为⼊法界⼼,即为等觉。
7、第五⼗⼆位:称为寂灭⼼,即为妙觉。
即是最⾼圆满的果位——佛。
⼆、补充说明: 1、⼀般说的阿罗汉是⼩乘四个果位中的最⾼果位,其初果须陀洹断惑的程度等同于圆教初信位菩萨,但是神通智慧与圆教初信位菩萨⽆法相⽐。
同理,⼆果斯陀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三信位菩萨,三果阿那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五信位菩萨,四果阿罗汉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七信位菩萨。
辟⽀佛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信位菩萨,权教菩萨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九信位菩萨。
圆教初住以前的⼗信位菩萨没有证得法⾝,也叫“假菩萨”,⼗信位圆满则明⼼见性,⼤彻⼤悟,进⼊圆教初住位,即是法⾝⼤⼠,才是“真菩萨”。
2、在佛教中,最低的果位是⼤乘初信位菩萨,即⼩乘初果,证得此果位,则已⼊圣流,不再是凡夫,虽然未出六道,但永不堕落三恶道,天上寿命终尽,降⽣⼈间,⼈间寿命终尽,上升天上,如此七次往返,即证得阿罗汉果位,出离轮回,永⽆分段⽣死。
参禅悟道的哲理句子: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最新)
参禅受用要分三个境界。
第一步就是破本参。
破本参是破什么?就是你看一念不生之前,参住这个话头,追究这个疑团。
疑团打破了,悬崖撒手,丧身失命,天地广大,无家可归,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立足。
所以禅师说:去年穷不算穷,去年穷是没有立锥之地,今年穷才算穷,今年穷连锥也没有了,去年那个锥还不知道往哪里下,现在连锥都没了。
就是昨天告诉大家的:“念佛是谁问者知”,问的这个人,不但所参的那个一念不生之前的境界犹如虚空幻影,原来看镜子里面有东西,看了半天你才知道,镜子只是一个反光作用,里面啥也没有,不但是所看的没有,能看的也彻底透过了。
放下自在、能所双亡就是达到了打破本参的境界。
所以参禅要悟道,悟到什么?就是所参的这个东西,现在我们用语言讲来实实在在,大家去感受也明明白白,可是你参,再参下去,参到最后,你发现能参所参虚空粉碎,因为虚空还有个概念,这个概念也粉碎了,不但没有立锥之地,而且是这个锥也没有了,放舍根尘,无牵无挂。
悟道的这个人如果过去听过无我的道理,相似地在境界上体会过,已经认准无我的涅槃是生命的真相,而现实的种种五欲六尘纯是幻想的结果,因为世间的价值观念随时在改变,没有一定,真理是不变的,不停地在改变的这些全是客尘烦恼,他懂得这个道理,一旦是参破了,他是如获至宝、欢天喜地,可以庆快平生;如果还没有听过这种法,没有做过思维观察,那一旦看到了能所双亡、无我无人,他内心自然生起极大的悲感,为什么要伤心、痛哭流涕?就是过去无量劫以来,把这个“我”当着宝贝,所有的一切都围绕“我”去展开,而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一切法原本无“我”,过去随时随处紧抓不放的宝贝,好像被摔破了,怎能不伤心呢,这是悟道的破本参的人。
如果大家发过大乘的菩提心,希望在自我解脱的时候,能够回转根尘,回到现实度一切众生,使众生也从种种痛苦颠倒当中解脱出来,那么就需要破重关。
重关怎么破?事实上破重关就是不住涅槃、无话可说。
本来看到涅槃是无相的,大家如果有大菩提心的善根,当你一旦看到了无我,身心的重担卸下来,你接下来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度一切众生,你已经没有各种忧伤痛苦,就很想去为众生分担这种忧伤痛苦。
人涅盘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星云大师《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0-6-20 22:32:52繁體版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今天是这次佛学讲座的最后一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涅槃是我们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希望求得的,一个美好圆满幸福的境界,是人生理想的归宿。
但是一般人由于不了解涅槃的意义,对涅槃生出种种的误解。
例如我们常常看到挽联上写著“得大涅槃”,或者听人家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把涅槃当作是死亡的意思。
如果涅槃是死亡的话,那么我们辛苦学道,求证涅槃,只不过为了追求死亡,岂不是太荒谬可笑了吗?因此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脱境界。
有一些小乘外道把消灭、消失、虚无当作涅槃。
例如六师外道的苦行派说:“身尽福尽,名为涅槃。
”小乘的经量部说:“诸受阴尽,如打火灭,种种风止,名为涅槃。
”毗世论师:“无和合者即离散,离散即涅槃。
”认为五阴幻灭、形骸坏异就是涅槃。
其实把涅槃当做死亡、消灭、消失、虚无都是错鋘的见解,不但不了解涅槃的真谛,也曲解了佛教精深的教义。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证悟宇宙人生真理,成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也就是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而证悟了生命永恒无限的境界。
为什么要追寻涅槃呢?因为人的生命在时间上只不过短短几十年岁,白云苍狗,无非梦境,在空间上也不过是七尺肉身之躯,“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几斛”,面对着这样有限的生命,如果我们能证悟涅槃,就等于突破时空的藩篱,将生命遍布于一切空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充满于一切时间,“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这样的生命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就可以超越死亡和无常的恐惧,在无限辽阔的时空中生生不息了。
所以,在涅槃的境界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物我相应,人我一如,无须嫉妒计较,更没有嗔恨分别的存在。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涅槃就是泯除了人我关系、时空障碍和物量对待的一种无上光明境界,涅槃就是我们大家清净的本性,真实的自我!现在我分成四个重点,从涅槃的释名、种类开始谈起,来和各位说明涅槃以后究竟是怎么样的境界。
学佛人的不同十种境界
学佛人的不同十种境界学佛有不同十种境界,看自己是那种境界的人。
十个境界如下:第一,求佛相助:初步学佛者都是求佛相助者,也是信仰者,他们学佛只是一种信仰,都是为了“有求必应”。
那些人经常进寺,烧香及拜佛。
第二,为人做事:有些人学佛是为了做好人,做好事,不犯错误而学佛。
那些人经常爱看佛教故事,也爱讲佛教的小故事。
第三,请佛祈福:有些人学佛是为了求佛满足自己的心愿如意。
那些人经常搞佛事活动,打鼓敲锣,为活人祈福,为死人超度。
爱说冤情债主,孽障深重等神神秘秘。
第四,学术知识:有些人把佛教当着学术性,学佛就是学佛教的知识。
那些人经常讲佛教历史,宗派的区别和佛教的理论。
第五,改善好人:有些人学佛只是为了自己改善,变成好人。
那些人经常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因果报应。
第六,增加福报:有些人学佛是纯真为了增加自己的福报,财运,运气等。
那些人经常讲佛法的功德,放生,布施,救济,做慈善等,他们只是为功德而学佛。
第七,精神文明:有些人学佛是为了养身及养心,获得精神快乐。
那些人经常讲学佛是世上最大的享受,最究竟的幸福。
他们只是为快乐而学佛。
第八,往生极乐:有些人学佛是为了今世解脱烦恼,来世往生极乐世界。
他们经常讲人生苦,涅槃乐。
他们天天念佛,天天祈祷往生极乐世界。
第九,修炼自心:有些人学佛是为了认识自心,战胜自我。
那些人经常讲反观自心,明心见性等。
他们天天念经,持咒及打坐禅修。
第十,解脱成佛:有些人学佛是为了今世解脱烦恼,来世成就阿罗汉及菩萨,有些人学佛是为了获得般若的大智慧及成就佛。
那些人经常发菩提心,观无常,观无我,观空性等天天证悟真谛。
学佛人怎么对治欲望
学佛人怎么对治欲望?佛经中开示:“欲界众生受制于三大欲望:一个是饮食欲,就是众生对于各种美味的饮食大多会产生贪爱;第二个是睡眠欲,众生会因为耽于睡眠,所以心中多有昏暗,没有办法勤修于道业;第三个是淫欲,一切男女都会互相追求,产生贪染的心,行各种的欲事。
”所以佛陀在为众生开示的时候,都会依著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这个人能够信受了、心地柔软了,就会开始为他开示出离的法要,就是:“欲为大患、不净、染污,是最上的烦恼,是妨碍著三界的出离,所以要离开欲界爱的烦恼。
”佛就这样依著这一个众生修学的心性发展,而次第来为他说。
那什么是欲呢?欲,就是我们的眼睛在面对色尘的时候,这时候产生了眼识,耳根在触声尘的时候,产生了耳识;所以,也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触五尘的时候——这个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在面对色,心里起了欢喜;在听到声音,心里也起了欢喜;在嗅到香味,心里起了欢喜;舌头尝到好味道、身体碰到细软滑嫩的东西,心里起了欢喜。
这样起的一个欢喜,其实它是非常虚幻的,因为它是一个比对值下来的,为什么说是一个比对值呢?那是因为依之于你前面没有这样的声音,依之于你前面没有这样的尘境,而心喜于后来喜欢的这样的色、声、香、味、触而起了乐受;如果那时候又把美好的色、声、香、味、触的乐受拿开了,于是又会起了失落感。
所以,我们就一直在这一个五尘的环境当中,这一个心性不断地去领纳,不断地产生苦受、乐受这样起起伏伏的觉受。
我们说,这样起起伏伏的觉受,它有什么样的过患呢?我们来看,一个普通的人,毎天他为了饮食、他为了生活、他为了伴侣,他可能要去种田,他可能要去为人奴仆,他可能要学习各种的技术,每天不避寒暑、辛苦劳累,而且往往身不由己;这样辛苦赚来的资财,来维持这个虚幻的五阴身。
所以我们会说:这就是欲的过患的开始。
如果说,以一个农夫来讲,他为了维持这一个五阴身,如果今天收成很好,于是他就非常地高兴!很高兴了以后,他赚了很多钱,他如果不去布施,他对这些钱紧紧地守著。
打通中脉、入定、证道,最大的障碍——功德不够
修行人, 修功德是第一重要各种形式的财富、智慧、禅定、证量, 都是功德转化而来你要想修六地菩萨, 首先要具备六地菩萨的功德没有功德成就, 用尽一切努力, 最多是辟支佛你具足六地菩萨的功德, 要打坐去修证到六地但你若没有六地菩萨的功德, 打坐也证不到六地若不打坐, 具足功德也证不到六地, 因为功夫不够在娑婆世界一顿饭时间布施一众生佛法的功德, 在净土要修二十亿百千千亿劫闭关修行千百万劫, 功德也不如利益一个众生功德不够的人,修行必定入魔。
为什么会入魔?——没有功德,就会升起我慢。
没有我慢,永远不会入魔。
一个人丢福报, 第一个特征就是失禅定,失禅定的表现就是空腹高心,即我慢。
我慢升起时,气往上提,心气浮在上面,三丹田空空的定不住,导致思想不定,多心怀疑,搬弄是非。
所谓虚心实腹,谦虚、虚怀若谷的时候,气脉处在最佳状态。
《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
人要做到虚心实腹,依禅定功夫来说,虚心是没有杂念,头脑和心脏部位没有杂念。
实腹是禅定三禅境界的气住脉停,道家所谓的三丹田充满。
----------------------------------------------------------------------------------------一、索达吉堪布: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不能证悟?就是因为福报不够。
在二种资粮中,福德资粮尤为重要。
二、摘自孙伦内观禅修法译文首先,要清楚明白:(一)每个人的业都与其它人的不同,即使是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他们彼此的业,也有相当程度的不同。
(二)业确实是可以透过禅修来改变的。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初学者,或者是一位还未开始修习内观禅的人,那么,当你看到下列某些问题,提到孙伦禅修法充满痛苦时,请千万不要害怕或担心。
其实,导致禅修者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孙伦禅修法,而是禅修者自己本身的恶业。
换言之,有两大类禅修者:第一类是幸运的禅修者,他们拥有某种善业,可走上乐(易)行道。
学佛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佛教便以其深邃的哲理和慈悲的情怀,吸引着无数信众。
我自从接触佛教以来,便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逐渐地,我学会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以下是我学佛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认识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佛教主张“四圣谛”:苦、集、灭、道。
即人生充满苦难,苦难源于无明和欲望,通过修行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
佛教的教义包括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旨在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觉悟人生。
二、学佛的心得1. 慈悲为怀,关爱他人佛教教导我们要以慈悲为怀,关爱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学会了关心身边的人,尽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通过关爱他人,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同时也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2. 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佛教强调修身养性,要求信徒们具备良好的品德。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命运。
因此,我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如诚实守信、勤劳善良、忍辱负重等,使自己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3. 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佛教教导我们要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物质和名利所困扰,导致心灵疲惫。
通过学习佛教,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学会了放下执着,不再为名利所累。
现在,我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时光,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4. 学会感恩,珍惜当下佛教强调感恩,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感恩父母、老师、朋友,以及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
同时,我也明白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不再为过去的遗憾而纠结,也不为未来的未知而担忧。
5. 勇于面对,接受生命的无常佛教告诉我们,生命是无常的,我们要学会接受生命的起伏。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勇敢地去解决问题。
当我遇到挫折时,不再轻易放弃,而是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三、感悟1. 学佛让我更加自信通过学习佛教,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潜力。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缺点,努力去改进。
佛家的人生三境界
佛家的人生三境界佛家有人生三重境界之说,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三偈语颇富禅机,虽晦涩难解,却十分恰当地写出了人生随着阅历、年龄的增长而对事物的看法所发生的变化。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自己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这一说法也体现了人在参禅过程中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人们也常由这两种说法化出人生的三重境界。
即: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一切都是新鲜的,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发生了变化。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易在现实里迷失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
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许多人到了这一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人生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既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也是成竹在胸的体现。
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与反思,我们形成了较为深刻的思想观点,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对世界的认识具有了立体感---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学佛人十大通病
学佛人十大通病作者:徐足之南怀谨的演讲文章《如何转变气质》说,大家学佛修道,都是想证果。
但为什么学的人多,证果的少呢?除了见地、修证之外,主要是行愿不够,不是功夫不到。
南怀谨老师说话的对象,是修行多年的座下听众,所以说出的都是不大好听的老实话。
初学佛人可能还没有到犯通病的时候,因此可以打个预防针。
这篇演讲是从禅的角度探讨的,南怀谨老师说到学佛人很多毛病,他并没有列举一二三四,笔者为了便于读者注意,从南怀谨老师讲话(文章)中概略出十条。
抛砖引玉,也算给读者提供十个话头,随喜参一参。
(1)见地不对。
平常人到庙里花百元钱,供上香蕉,然后烧香,磕头,求丈夫女儿好,升官发财,然后把香蕉带回去,自己慢慢吃。
学佛人误以为没有这种心理,其实是方式不同而已,也想打坐就能成道,虽不求香蕉,却在求腿。
都喜欢打坐的功夫和境界,只要听说那个人有功夫,反正好奇就去追求了,至于道与功夫是什么定义,也搞不清楚,这就是见地不清。
(2)不信因果。
不信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学禅也好,学密也好,学净土也好,根本基础是错误的,等于想在沙滩上建房子,这是不可能的。
学佛人在理论上搞清楚的没有,在事实上求证到的更是没有。
这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
(3)喜欢神通。
佛法道理谈得头头是道,却没有研究心行。
多少人说自己的奇经八脉打通了,三脉七轮打通了。
打通了又怎样呢?又比如神通,神通又怎么样?先知又怎么样?多少个自称有神通的人死于高血压、糖尿病。
真正的修行,最后就是一个路子:行愿。
什么叫行愿?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
(4)好寻明师求法。
我们做功夫、打坐为什么不能进步呢?大家一定以为方法不对,拼命找明师求方法。
不是的。
不要自己骗自己。
为什么不能得定?是因为心行没有转。
学佛的人只高谈理论,对于生命根源没有掌握住,经一万劫也证不到圣人的境界。
(5)不慈悲。
学佛人有一个基本毛病要反省。
因为学佛,先看空这个人世间,所以先求出离,跳出来不管。
因为跳出来不管,慈悲就做不到。
西方极乐世界分四个境界
西方极乐世界分四个境界: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无障碍土四、常寂光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悉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正因。
而由念佛功夫的浅深、断惑的程度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境界,为何土所摄。
四土的差别只是就往生者的根机而论。
在西方净土本身并无此分别。
极乐世界乃是阿弥陀佛依无漏善根所成的唯一清净的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生因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未断见思惑,以一向专念之力,得蒙阿弥陀佛愿力冥加,临命终时,舍娑婆世界同居秽,生极乐世界同居净。
得生净土,即断生死,故名为横出三界。
带业往生的凡夫依念佛功夫的浅深分为三辈九品。
而十方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凡夫,须断尽见思二惑,方得漏尽通,始截生死流,出凡圣同居土而升方便有余土,此名竖出三界,其事甚难。
净宗念佛带业往生净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
如是方便直截,殊胜希有,乃十方世界之所无。
故知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胜于十方佛土,良有以也。
二、方便有余土生因若人念佛功深,以离杂乱之心专念一句名号,或系缘忆念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
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从娑婆凡圣同居秽土,横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
此土以伏断尘沙惑的程度分三辈九品。
三、实报无障碍土生因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
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
诚如莲池大师所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①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言思路绝,不可名状,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得杂乱,是名理一心。
属慧门摄,兼得定故。
念佛若达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土。
四、常寂光土生因法身大士任运进道,四十二品无明,生住异灭四相,悉皆断尽,即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而证究竟无上菩提,究竟无余涅槃,常寂光净土。
赞美学佛精进的句子
赞美学佛精进的句子1. 你看那学佛精进的人啊,就像一盏明灯在黑夜里越燃越亮。
我认识一个师兄,每天早起念经,那股子认真劲儿,仿佛他的生活里就没有别的事儿比这更重要了。
真的,学佛能这么精进的人,就像那破土而出向着阳光拼命生长的春笋,真让人佩服!2. 学佛精进的人简直太了不起啦!他们对待佛法就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就说隔壁的阿婆吧,不论寒冬酷暑,从不间断去寺庙做义工,那虔诚的模样,让我都忍不住感叹,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啊,这得多深的信仰在支撑呀。
3. 哇塞,那些学佛精进的人啊,好似在心灵的花园里精心培育最珍贵的花朵。
我的朋友小李,为了深入理解佛法,到处拜师求学,那种对佛理钻研的劲头,就像探险家在寻找宝藏一样,永不言弃,真的太赞了!4. 学佛精进的人可真是不简单呐!这就好比登山者朝着山顶一步一步坚定地迈进,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陡。
我见过一位学佛的大叔,每天都要诵读大量的佛经,他那专注的神情,就像一个沉浸在艺术创作中的大师,太让人敬仰了。
5. 你不得不佩服那些学佛精进的人啊!他们像一群勤劳的蜜蜂,在佛法的花丛中不知疲倦地采蜜。
我有个同学的妈妈,她把学佛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举一动都透着慈悲和智慧,这精进的态度,就像星星在夜空中持续闪烁着光芒。
6. 那些学佛精进的人就像在大海里航行的舵手,稳稳地握着佛法的舵,朝着觉悟的彼岸前行。
像我遇到的一位居士,他在学佛的道路上不断自我约束,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那股子毅力,比钢铁还硬呢。
7. 学佛精进的人真的如同在黑暗中追逐曙光的飞鸟。
我认识的张大哥,为了传播佛法的善念,走遍大街小巷,他那热情的样子,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能把佛法的温暖带给每一个人,多棒啊!8. 哎呀,学佛精进的人是多么令人惊叹啊!他们像是编织梦想的工匠,用佛法的丝线精心编织着美好的心灵世界。
我看到寺庙里有个年轻的和尚,每天刻苦修行,他那平静的面容下,藏着一颗对佛法炽热的心,像这种精进,世间少有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佛人的不同十种境界
学佛有不同十种境界,看自己是那种境界的人。
十个境界如下:
第一,求佛相助:初步学佛者都是求佛相助者,也是信仰者,他们学佛只是一种信仰,都是为了“有求必应”。
那些人经常进寺,烧香及拜佛。
第二,为人做事:有些人学佛是为了做好人,做好事,不犯错误而学佛。
那些人经常爱看佛教故事,也爱讲佛教的小故事。
第三,请佛祈福:有些人学佛是为了求佛满足自己的心愿如意。
那些人经常搞佛事活动,打鼓敲锣,为活人祈福,为死人超度。
爱说冤情债主,孽障深重等神神秘秘。
第四,学术知识:有些人把佛教当着学术性,学佛就是学佛教的知识。
那些人经常讲佛教历史,宗派的区别和佛教的理论。
第五,改善好人:有些人学佛只是为了自己改善,变成好人。
那些人经常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因果报应。
第六,增加福报:有些人学佛是纯真为了增加自己的福报,财运,运气等。
那些人经常讲佛法的功德,放生,布施,救济,做慈善等,他们只是为功德而学佛。
第七,精神文明:有些人学佛是为了养身及养心,获得精神快乐。
那些人经常讲学佛是世上最大的享受,最究竟的幸福。
他们只是为快乐而学佛。
第八,往生极乐:有些人学佛是为了今世解脱烦恼,来世往生极乐世界。
他们经常讲人生苦,涅槃乐。
他们天天念佛,天天祈祷往生极乐世界。
第九,修炼自心:有些人学佛是为了认识自心,战胜自我。
那些人经常讲反观自心,明心见性等。
他们天天念经,持咒及打坐禅修。
第十,解脱成佛:有些人学佛是为了今世解脱烦恼,来世成就阿罗汉及菩萨,有些人学佛是为了获得般若的大智慧及成就佛。
那些人经常发菩提心,观无常,观无我,观空性等天天证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