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宋代王安石与事功派政治思想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
因死后封为荆国公,又称荆公。庆历二年(1042年)举进士,历任签书 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东刑狱等职。神宗时,为推行改革, 王安石至朝,任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平章事职,主持“熙宁变法”。新法 行9年,在保守派反对下,王安石辞相。神宗死后,新法废止,王安石退 出政治活动,隐居金陵而终。死后得谥号“文”。
宋儒讲“天理”强调两点:
✓ 其一,世界根于一原,万理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人生之理与宇宙万物之理归于同一个理。
✓ 其二,“人伦者,天理也”,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上 升为人伦之根本、世界之根本。
宋儒言理,意在言性。
✓ 程颐:“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 也”。“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 不善”。
第十一章 宋代王安石与事功学派政治思 想
第一节 宋代政治思想概况
第二节 王安石政治思想
第三节 南宋事功学派政治思想
第一节 宋代政治思想概况
一、两宋儒学
又称道学、理学、性理学和新儒学,是继先秦百家、两汉经 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于公元11-12世纪崛起在中国 古代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政治积弊
一般官员多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范仲淹批评官员“劳逸不均”,缺乏 创见与积极性,政治因循。
台谏官放言无忌,与官员常有冲突,仁宗﹑英宗以后更激化为朋党相争。
财政积贫
各州每年将钱粮解送中央,地方财政枯竭;中央亦因官多兵冗,财政出现困难。 广开科举,滥竽充数者甚多,形成“冗官”局面。以厚禄养,政费支出庞大; 军队数量增多,没有完善的退役制度,形成“冗兵”局面,支出无限制增加。
著作现存《临川文集》100卷、《周礼新义》、《周官新义》残卷,及保 存在《道藏·彭耜道德真经集注》中的《老子注》残篇。
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
二、王安石政治思想
(一)变法思想
1、变法的政治背景
强干弱枝
• 杯酒释兵权
• 削弱相权:中书省行使大权,尚书门下两省移到宫外,基本不参与政 事,排除到中央决策之门外。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也就是将中书 省的军权分割;设参知政事,行使部分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中书 省的财政权。
北宋强干弱枝消极方面:
军事积弱:
✓ 武人备受歧视,严重影响士气及战力;军队三年一迁,浪费士兵的精神和金钱; 而不设固定将领统军,造成兵将互不相知。军队数量不断增多,战斗力却没有正 比例增长。
✓ 王夫之:忌天下之强而奖之以弱,则以自弱而丧其天下。
地方贫弱:
削弱地方兵力及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使中央﹑地方失去平衡。地方官员的职权名 不副实,行政混乱。中央设的通判与知州势成水火,有碍行政效率。
➢革除武人专擅
• 一改唐末五代以来,军人专政,兵将骄横之风,利于巩固政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致藩镇割据
• 唐末以来地方坐大局势得以遏止,五代十国国祚短促、篡弒频仍 情况不再出现,北宋得以享国近一百七十年。
➢造成学术发达
• 造成浓厚读书风气,书院讲学盛行,造就不少人才,如苏轼﹑程 颐等。
➢司法审慎
• 减少误判,杜绝五代时期官吏滥杀无辜的情况。
理学:是贯穿两宋的哲学思潮。 • 视“理”为宇宙万物根本,理主万物,理一分殊,强调“性即理也。 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 • 治学主张“即物穷理”的修养。 • 主要代表有北宋周敦颐濂学、张载关学、二程(颢、颐)洛学和南宋 朱熹闽学,构成了宋儒学的主体部分。
心学:是南宋陆九渊所创哲学思潮。 • 它不赞成理学的某些观点,但本质上与理学并无不同。 • 心学视“心”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主张“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心即理也”。认为心理同一,心就是理,理就是心,一旦立心,即可 明理。 • 治学提倡"发明本心",不假外物,直达天理。
• 土地兼并:“势官富姓,占田无数。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 止。”
• 冗官: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 募兵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 更戍法:抽调禁军去守边关。每隔几年轮换各地区边防士兵,使“将 不识兵,兵不识将”
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
二、王安石政治思想
北宋强干弱枝积极方面:
社会矛盾尖锐:
✓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与地主矛盾尖锐,北宋初已爆发多次农民起义。
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
二、王安石政治思想
(一)变法思想
第一节 宋代政治思想概况
二、宋儒学的中心问题
宋儒学的中心问题是性理问题,实质是伦理道德,即把儒学历来倡导 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上升到至高无上的绝对地位,用以 教化百姓、规范行为,为维护社会秩序服务。
✓ 孔孟荀人性论→董仲舒性三品、三纲五常→韩愈、李翱性情论:五 常、七情→张载: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置换五常七情→二程:天理 置换天地之性
这一思潮,集前人思想精华,汇经、玄、佛、老于一体,以 孔孟儒学为主干,经300年雕琢,形成一个内容包罗万象、形 式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以濂学、关学、洛学、闽学 为主流,以周、邵、张、二程、朱、陆等为代表的一代学术 群体。
这一思潮将孔孟之道重铸成博大精深的学说,使其贴近现实、 易于实践,因而自宋起被历代立为正统思想,统领学术,规 范人伦,指导社会,在当时和以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被视为影响中华文明700年的正宗道统之学。
事功之学:是南宋经济发达地区流行的社会思潮。 • 以陈亮永康学派和叶适永嘉学派为代表。 • 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义理之风,提出事业成功才是检验言论的标 准,认为“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性命 道德之谈,若脱离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便全是虚妄之言。
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
一、王安石生平与著作
✓ 朱熹:“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然物之理,都在我此理之 中”
第一节 宋代政治思想概况 三、宋儒学的主要流派
宋仁宗庆历后,宋儒学正式登上思想舞台。北宋先后有王安石新学,周敦 颐濂学,邵雍象数学,张载关学,二程洛学,司马光朔学,苏轼、苏辙蜀 学等;南宋有朱熹闽学,吕祖谦婺学,陆九渊心学,陈亮、叶适事功学等。
因死后封为荆国公,又称荆公。庆历二年(1042年)举进士,历任签书 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东刑狱等职。神宗时,为推行改革, 王安石至朝,任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平章事职,主持“熙宁变法”。新法 行9年,在保守派反对下,王安石辞相。神宗死后,新法废止,王安石退 出政治活动,隐居金陵而终。死后得谥号“文”。
宋儒讲“天理”强调两点:
✓ 其一,世界根于一原,万理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人生之理与宇宙万物之理归于同一个理。
✓ 其二,“人伦者,天理也”,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上 升为人伦之根本、世界之根本。
宋儒言理,意在言性。
✓ 程颐:“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 也”。“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 不善”。
第十一章 宋代王安石与事功学派政治思 想
第一节 宋代政治思想概况
第二节 王安石政治思想
第三节 南宋事功学派政治思想
第一节 宋代政治思想概况
一、两宋儒学
又称道学、理学、性理学和新儒学,是继先秦百家、两汉经 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于公元11-12世纪崛起在中国 古代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政治积弊
一般官员多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范仲淹批评官员“劳逸不均”,缺乏 创见与积极性,政治因循。
台谏官放言无忌,与官员常有冲突,仁宗﹑英宗以后更激化为朋党相争。
财政积贫
各州每年将钱粮解送中央,地方财政枯竭;中央亦因官多兵冗,财政出现困难。 广开科举,滥竽充数者甚多,形成“冗官”局面。以厚禄养,政费支出庞大; 军队数量增多,没有完善的退役制度,形成“冗兵”局面,支出无限制增加。
著作现存《临川文集》100卷、《周礼新义》、《周官新义》残卷,及保 存在《道藏·彭耜道德真经集注》中的《老子注》残篇。
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
二、王安石政治思想
(一)变法思想
1、变法的政治背景
强干弱枝
• 杯酒释兵权
• 削弱相权:中书省行使大权,尚书门下两省移到宫外,基本不参与政 事,排除到中央决策之门外。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也就是将中书 省的军权分割;设参知政事,行使部分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中书 省的财政权。
北宋强干弱枝消极方面:
军事积弱:
✓ 武人备受歧视,严重影响士气及战力;军队三年一迁,浪费士兵的精神和金钱; 而不设固定将领统军,造成兵将互不相知。军队数量不断增多,战斗力却没有正 比例增长。
✓ 王夫之:忌天下之强而奖之以弱,则以自弱而丧其天下。
地方贫弱:
削弱地方兵力及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使中央﹑地方失去平衡。地方官员的职权名 不副实,行政混乱。中央设的通判与知州势成水火,有碍行政效率。
➢革除武人专擅
• 一改唐末五代以来,军人专政,兵将骄横之风,利于巩固政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致藩镇割据
• 唐末以来地方坐大局势得以遏止,五代十国国祚短促、篡弒频仍 情况不再出现,北宋得以享国近一百七十年。
➢造成学术发达
• 造成浓厚读书风气,书院讲学盛行,造就不少人才,如苏轼﹑程 颐等。
➢司法审慎
• 减少误判,杜绝五代时期官吏滥杀无辜的情况。
理学:是贯穿两宋的哲学思潮。 • 视“理”为宇宙万物根本,理主万物,理一分殊,强调“性即理也。 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 • 治学主张“即物穷理”的修养。 • 主要代表有北宋周敦颐濂学、张载关学、二程(颢、颐)洛学和南宋 朱熹闽学,构成了宋儒学的主体部分。
心学:是南宋陆九渊所创哲学思潮。 • 它不赞成理学的某些观点,但本质上与理学并无不同。 • 心学视“心”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主张“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心即理也”。认为心理同一,心就是理,理就是心,一旦立心,即可 明理。 • 治学提倡"发明本心",不假外物,直达天理。
• 土地兼并:“势官富姓,占田无数。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 止。”
• 冗官: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 募兵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 更戍法:抽调禁军去守边关。每隔几年轮换各地区边防士兵,使“将 不识兵,兵不识将”
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
二、王安石政治思想
北宋强干弱枝积极方面:
社会矛盾尖锐:
✓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与地主矛盾尖锐,北宋初已爆发多次农民起义。
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
二、王安石政治思想
(一)变法思想
第一节 宋代政治思想概况
二、宋儒学的中心问题
宋儒学的中心问题是性理问题,实质是伦理道德,即把儒学历来倡导 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上升到至高无上的绝对地位,用以 教化百姓、规范行为,为维护社会秩序服务。
✓ 孔孟荀人性论→董仲舒性三品、三纲五常→韩愈、李翱性情论:五 常、七情→张载: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置换五常七情→二程:天理 置换天地之性
这一思潮,集前人思想精华,汇经、玄、佛、老于一体,以 孔孟儒学为主干,经300年雕琢,形成一个内容包罗万象、形 式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以濂学、关学、洛学、闽学 为主流,以周、邵、张、二程、朱、陆等为代表的一代学术 群体。
这一思潮将孔孟之道重铸成博大精深的学说,使其贴近现实、 易于实践,因而自宋起被历代立为正统思想,统领学术,规 范人伦,指导社会,在当时和以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被视为影响中华文明700年的正宗道统之学。
事功之学:是南宋经济发达地区流行的社会思潮。 • 以陈亮永康学派和叶适永嘉学派为代表。 • 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义理之风,提出事业成功才是检验言论的标 准,认为“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性命 道德之谈,若脱离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便全是虚妄之言。
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
一、王安石生平与著作
✓ 朱熹:“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然物之理,都在我此理之 中”
第一节 宋代政治思想概况 三、宋儒学的主要流派
宋仁宗庆历后,宋儒学正式登上思想舞台。北宋先后有王安石新学,周敦 颐濂学,邵雍象数学,张载关学,二程洛学,司马光朔学,苏轼、苏辙蜀 学等;南宋有朱熹闽学,吕祖谦婺学,陆九渊心学,陈亮、叶适事功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