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制度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福利制度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
姓名:白子学
班级:B10社工
学号:2010021244
摘要:隋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已成为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
随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它更加强化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要求,由此可看出社会福利制度对经济发挥了稳定、调节和促进发展等积极作用,同时,由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内在特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也必须要注意自身的稳定性、系统性、可持续性、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适应性。
关键词:社会福利制度、稳定、调节、促进和经济基础
正文: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福利制度做为一项社会制度,发挥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独特作用;同时,社会福利制度有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同时也受到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科技、地理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起决定性作用还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
一、工业化是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
18世纪中叶,疯狂地殖民地掠夺和罪恶的奴隶贸易使英国积累起雄厚的货币资本,并且殖民地还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也高度重视国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把财富投资社会发展中导致工业革命出现,并且很快发展。
工业革命就是以机器代替人力,
以工厂生产代替手工工厂劳动。
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化进程的突进,生产力大幅度提供高,使社会生产形式演进为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工具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使得劳动生产率得到空前的提高,社会财富大量增加,微微社会成员的保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是生产力的发展也产生了以获得工资为生的工薪阶层,工薪阶层完全以工资为生,一是由于各种原因使收入中止,劳动者就有可能陷入困境。
对他们来说,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没有足够的力量抗拒年老、疾病、突发事件、失业等造成的贫困。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社会保障服务。
具体来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从最初产生到形成体系。
二、市场经济强化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要求
现代工业化的进程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深化的。
市场经济史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的经济,它得以运行的主要机制之一就是竞争机制。
优胜劣带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结果。
在竞争中,有的企业会破产,有的企业会重组,而优势的企业则在不断壮大。
实践证明,纯粹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实现效率,却有利于社会公平,会导致社会成员间的“马太效应”,即“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出现两极化,产生社会不公,导致社会矛盾甚至社会动荡。
显然,单纯依靠市场是不能保证社会公平的,也不能使
“人人有饭吃”。
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机性规律也要求实行社会福利。
市场经济是不稳定,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使经济形态在复苏、繁荣、停滞、萧条甚至是危机状态中交替运行。
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社会生产规模扩大,如果技术条件相对稳定,要吸纳大批劳动力,形成大量的劳动力要求。
在经济处于收缩,停滞、衰退时期,尤其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大量企业会破产,出现劳动力供给过剩,导致大量工人失业,陷入生活困境。
在失业工人失去收入、生活来源断绝时,必须给其生活保障,一方面避免他们流离失所,铤而走险,危及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又可以保存这部分劳动力,以备经济繁荣,劳动需要扩大时,不致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
三、社会福利制度在经济基础的重大作用
(一)稳定作用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有动力机制和稳定机制。
在当代各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市场机制是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首选动力机制,而社会福利机制则担负着首选的稳定机制。
从功能论的观点来看,社会各个成员或组织之间维持着某种最低限度的团结与合作,避免分裂性冲突,为此,必须形成某种制度性结构以加强社会团结,并对可能出现的冲突进行调解。
除法律和宗教的某些部分外,社会福利制度正是通过满足社会的整合性功能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制度,从而促进社会大系统的有序、协调与和谐运行。
布劳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认为,在一个社会或社区中,由人口的成分组成和分布状态所产生的结构性限制和结构性机会对人们的社会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变化迅速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的当代社会,各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各种社会风险明显增多,往往会给社会成员造成群体性的生存危机,如人口老龄化、自然灾害、工业事故与职业病、病残、以及市场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失业现象等,会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丧失收入和失去有效的生活保障。
如果国家不能妥善地解决社会成员遭遇到的这些问题,部分社会成员因陷入生活危机便可能构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社会秩序可能因此而失去控制,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另外,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低收入家庭、残障、老年人口、妇女、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也都是应该关注的对象。
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得出社会福利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的结论。
例如,德国、英国、瑞典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政局的稳定,而这又与这些国家相对健全的福利保障制度是分不开的;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农民起义极其导致的朝代更替,工业化国家因经济衰退导致大批工人失业进而大罢工而带来的社会震荡,一些发展中国家因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尖锐导致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等等,均表明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社会福利制度构成了调节社会成员中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劳动者与退休者、就业者与失业者、健康者与疾患者、幸运者与不幸者、有子女家庭与无家庭负担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杠杆。
国家通过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有效地解除了社会成员在养老、哺幼、医疗、失业、工伤及其他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能够防范和消化社会成员因生存危机而可能出现的对社会和政府的反叛心理和反叛行为,从而有效地缓和乃至消除引起社会震荡与失控的潜在风险,进而维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健康的社会发展。
社会学阶层研究成果表明,没有衣食之忧的中等阶层是社会最稳定的阶层,因此,国家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比重,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而社会福利制度正是实现这一理想社会阶层结构的有效机制和途径。
因此,社会福利制度被誉为“安全网”、“减震器”或“社会稳定器”。
(二)调节作用
社会福利制度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政治和经济领域。
在政治上,社会福利制度既是各个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也是调节各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以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
从某种角度上,是否建立、怎样建立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政党政治、党派斗争和民主竞选的重要议题,也是一个执政党是否重民生、是否得民意的重要标志。
(三)促进发展
在经济上,社会福利制度直接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而有效地调节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历史和现实证明,受“看不见的手”支配的市场机制是有效率的,但市场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而对因激烈竞争而引起的贫富差距却无能为力。
贫富差别即使有个人努力程度、个体能力等主体性原因,但在市场经济中,更多的则可能是市场失灵等弊端或市场本身所固有的风险所引起的。
尊重人权、崇尚公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诉求。
社会福利制度做为一种精致的社会制度设计,带有劫富济贫性质,通过税收或征费或“转移性支付”给予保证,进而对国民财富进行制度性的再分配。
社会福利制度不但以社会公平作为价值目标,同时,它也是有效率的。
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把国民收入的大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中的分配情况作为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志。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法则,他认为,要增加社会福利,就必须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也就是说,政府把富人的一部分货币转移给穷人,将会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
国家通过财政收取税收和转移支付的办法把富人的一部分钱收来用做举办社会福利事业,让低收入者享用,缩小贫富差距,以增大社会福利。
即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帕累托改进的经济意义。
当所有人的收入均等从而使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时,社会经济福利就会达到最大化。
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国家对社会福利领域的干预有助于提高消费倾向、提升有效需求,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
从国际范围考察,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程度与国家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成正相关关系。
因此,
社会福利制度对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
社会福利制度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周期之间的蓄水池;通过基金的运营直接促进着某些产业的发展;调节着资本市场和产业结构的配置。
社会福利制度还对市场体系直接起促进作用,如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起直接调节作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社会福利体系中的教育福利、职业培训、医疗服务和其他社会福利等,保障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劳动力市场的维系,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并对技术市场产生相应的影响。
同时,社会福利制度能树立起互助互济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从宏观来说,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满足着社会的整合性功能需求,与经济、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子系统通过跨越边界的对流式交换关系,使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和稳定发展。
从微观来说,社会福利制度自身就是一个系统。
资金的来源、基金的监管和运作、支付标准的核定、支付方式的确立、法律规章的制定等方面都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衔接和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着社会福利事业的顺利发展。
根据经济学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即决定木桶容量大小的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木板。
总之,在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维护社会弱势群体权利,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社会福利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和人权需求的必然要求。
社会福利事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和谐社会是社会福利事业的制度目标,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唇齿相依的关系。
可编辑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2]李珍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年.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 年10 月.
[4]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研究.人口研究.1997 年.
.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