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发展逻辑
1、萨伊定理 萨伊提出“供给创造需求”,“产品是以产品购买”。一项商品生产出 来并与他人交换,这使生产者具有购买其他商品的需求。 主张打破垄断、减少管制、减少税收,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均衡。
2、拉弗曲线。 提出的命题是: “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并主张政府 必须保持适当的税率,才能保证较好的财政收入。 ”拉弗曲线”意为,政府的税收与税率的关系存在着一个关键转折 点,政府税率高并不等于政府的实际税收就高,因为税率太高的话, 企业就有可能撤资,导致经济活动萧条,政府反而收不到税,只有在 税率达到一个最优值时,实际税收才是最高的。
LOGO
供给侧改革
1
2
一、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
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
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 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加上 制度是 五 个)
16
1、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 据学界测算,在 2011年前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 “刘易斯拐点” 已 经出现,2012年后社会劳动适龄人口规模每年净减少数百万人,以低廉 劳动 “无限供给” 为特征的劳动力转移及劳动适龄人口充裕状况对于中国 经济的贡献和支持,颓势已现,近年在各地不断出现的民工荒、招工难以及 劳动力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就是明证。
4
简言之,中国经济的供给升级客观需要和结构性分化过程,正趋 于明显。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结构性问题,由不平衡向 较平衡状态作调整以及由被动的高代价平衡向积极主动较低代价的 平衡作调整,势在必行,而且变不均衡为均衡的过程,同时也就是 释放潜力、激发活力、合成动力、打造 “升级版” 的过程,客观上 需要特别发挥供给侧管理的结构调整作用,即力求在短板上增加有 效供给。
13
经验还表明:中等收入经济体成员在试图摆脱 “下中等收入陷阱” 和 “上中等收入陷阱” 的过程中,不乏出现 “晋级—退出—再晋级” 的反复。 我国如何顺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潜在威胁,伴随有国内外一系列 矛盾纠结和棘手难题,特别是渐进改革 “路径依赖”之下制度性 “后发 劣势” 的可能掣肘。这是摆在决策层及全体国民面前一道严肃的历史性 考验课题,并对优化供给环境和机制提出了重大要求。
14
3)最大发展中国家弥合二元经济走向 “共富”过程的严峻现实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多民族城乡二元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虽力 求通过首先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走向共同富裕,但 意愿中的 “共富” 进程明显滞后,并由于主要的制度变革尚未到位, 城乡二元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区域差距和居民收入及财富差距有所扩 大,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北上广中心城市景像堪比发达国家,而广大 的中西部一些地区则形似贫穷落后的非洲国家。 如何将城乡、区域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财产差距保持在各方面能够承受 的范围内,已形成一种严峻的挑战,并将深刻地影响、连动发展进程 中的供给环境与机制优化问题。
20
4、杠杆率较高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杠杆率迅速上升。
5、市场机制运行不畅 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经济规模以快速增长为核心,经济 结构以简单复制为重点,经济效果以 GDP增长为目标”。 投资产能过剩、要素供给约束,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
21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内在逻辑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以供给侧为改革突破口,在制 度、机制和技术三个层面推进结构性改革: 在制度层面,构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的现代金融、产业、 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行业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 活力; 在机制层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提升 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 在技术层面,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
在我国进入 “中等收入”阶段后,增长状态合乎规律地由 “高速” 向 “中高速”下调,仍在延伸中的弥合 “二元经济”过程,将继续释放出 巨量需求,但适应和满足需求的供给机制,其动力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变 化: 前期支持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低廉劳动力等比较优势,需要向 “全 要素生产率”转型求得替代物; 原来我国作为低起点发展中经济体的 “后发优势”,正需要从低端产 业向中、高端产业爬升; 近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亦出现变化,居民收入有所增加 而企业利润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 力度而效果不彰,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 “互联网 +”为依托的新经济崭露 生机,东北区域经济危机因素加重而一些原来缺乏基础优势的西部省市则 异军突起。
12
2)“中等收入陷阱”历史性考验阶段的到来 “中等收入陷阱” 作为一种全球统计现象,是真实世界中的 “真问题”, 更是一个在我国 “十三五”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乎现代化 “中国梦”命运的顶级真问题。 基于 1962—2013年全 球 数 据,对成功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体的路径进行研究,可得到相关结论: 成功者跨越 “下中等收入陷阱” 期 间 GDP增 长 率 均 值 则 至 少 为 8.50%,跨 越“上中等收入陷阱”持续时间均值为 15.9年,这期 间GDP增长率均值为 5.08%; 中国前面跨越 “下中等收入陷阱” 持 续 时 间 为 14年,GDP增 长 率 均 值 为9.87%,表现不错,但今后在 “十三五”及中长期将面 临跨越 “上中等收入陷阱” 的严峻考验。
18
4、教育体制扭曲、僵化,科技创新驱动力弱
5、政府 职 能 与 改 革 不 到 位,制 度 供 给 仍 严 重滞后
19
导致结构性问题:
1、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是一个综合性结果,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自然 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技术进步成本等。 2、产品供需错配 一方面是需求刺激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是中国居民在海外购买力日 益旺盛,导致国内产品“滞销。 3、资本边际效率下降 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政策刺激下国内投资的大幅增长,资本 边际产出效率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从 2008年到现在,每新增 1 元GDP需要增加的投资已经显著上升。
23
3、供给革命
里根的施政纲领主张,通过大幅度的减税计划来支持企业发展, 解除对部分行业的竞争管制来激活市场机制,削减社会福利来缩 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来实现自由贸易,被社会 各界认为反映了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2、土地 制 度 僵 化 落 后,自 然 资 源 粗 放、低 效耗用 我国土地及相关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供给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 的问题十分明显。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邻近城市的农村土地 (包括 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等)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城市发展用地,这本是 城市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17
3、金融压抑明显,对实体经济的多样化融资和升级换代支持不足
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 长的质量和数量。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思路, 是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深刻转变的新要求,更是 增强综合国力的新举措。
3
(一)从宏观来看: 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必须注重理性的 “供给管理”
9
总之,如果我们在原来货币政策的 “从紧” 和财政政策 的 “稳 健” 搭 配,转 入 认 识 适 应 和 引 领“新常态”的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扩 张性积极财政政策的搭配之后,坚持有所区别对待地在我国 “三农” 、社会保障、区域协调发展、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生态保护、支持 深化改革等领域,运用结构性对策加大要素投入的力度和促进相关机 制创新改进,便是通过 “供给管理” 加强了这些经济社会中的薄弱 环节,即增加了国民经济中的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发展支撑条件,并适 应了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环境建设客观需要。 这只会改进而不会恶化总供需的平衡状态,只会有利于维护 “又好又快 ”的发展局面而不会助长下一期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而且将会增 强我国在国际竞争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15
(三)从长期增长的要素和结构来看:
我国经济仍面临严重的 “供给约束” 与“供给抑制”,呼唤实质性的 供给端改革创新举措。解除供给抑制、放松供给约束是提高我国经济 潜在增长率、变微观潜力为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 要素问题: 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要素(动力源)主要有五个:劳动力、土地及 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 国际经验表明,各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前,前三项对于经 济增长的贡献容易较多地生成和体现出来,而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 后两项的贡献更大,并且极其关键。 所以,中国新时期的增长动力构建,实为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 国际化、信息化与民主法治化发展过程由五大要素动力源合乎规律的优 化重构而成的混合动力体系。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这几个要素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供给约束 与供给抑制,需要通过全面的制度改革,化解制约,释放经济社会潜力, 提高经济增长活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
引入供给侧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是在双重风险并存。 二是政府可以直接控制供给管理的政策效果。 三是供给侧管理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政策空间。 四是供给侧管理可以直接深入到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供给侧管理的主要政策手段:政府监管,经济结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 政策 供给侧管理及改革需要创造的机制和制度条件 一是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是深化市场化进程,在市场化深入和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规范政府与市场 的关系。 三是全面深化法治化进程。 四是全面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
(二)从国情来看:“十三五”时期的约束条件
1)“半壁压强型”的巨大能源、环境、空间压力约束 “胡焕庸线”: 以黑龙江瑗珲和云南腾冲为两点确定的直线,将中国 领 土 划 分 为 东南和西北二部。 该线倾斜约 45度,以该线为界,当时东南半壁 36%的土地供养 了全国 96%的人口;西北半壁 64%的土地仅供养 4%的人口。
5
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1、经济下行压力首先来自需求疲软,但根本在于供给侧的结构性失衡 既有通货膨胀(特别是成本推动与需求拉上共同作用的通货膨胀)的潜在 压力,又有经济“下行”(特别是内需不足及产能过剩共同作用下的“下 行”)的严峻风险。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结构性失衡。
就投资需求疲软而言,之所以呈现下滑趋势根本在于产业结构升级动力 不足。 就消费需求疲软而言,之所以增长乏力,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结构失 衡。
11
与近年资源、环境矛盾凸显 (如雾霾所代表的环境危机因素) 有 内在因果关联的是: 中国的人口密度、汽车空间密度及能源空间消耗密度等,高度集 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形成 “半壁压强型”的资源、能源耗用及相伴随 的环境压力,再加上前些年 “压缩饼干式” 和粗放式外延型经济发 展阶段中超常规的高峰期密度提升系数,又再加上中国资源禀赋条件 决定的基础能源 “以煤为主” 伴生的异乎寻常的环保压力,势必引 发高压力区和高压力阶段上基础能源禀赋结构叠加而成的中国 “升级 版”可持 续 发 展 所 面 对 的 矛 盾 凸 显,其 所 形 成 的“非常之局 ”,使得以供给管理 “非常之策” 调整结构、优化供给环境、释放 增长空间的任务,越发迫切和不容回避。
6
表象:需求不足。实质:供需错配。
7
2、需求疲软条件下潜在通胀风险的根本控制也取决于供给侧的调整
从成本推动方面看,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要素成本, 包括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价格、环境成本、技术进步的成本等全面 系统性地提升, 我国现阶段的通胀压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自成本推动(有测算接近 50%)
一是利率市场化到现在仍然未能走过 “行百里半九十”的关键性路程。 二是金融市场主体 “大小不均”,主体的国有比重过大而民资外资比重 过低、超级银行占比过大而中小型金融机构占比过小。 三是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主板市场占比过大而创业板、新三板、场外股 权交易市场还严重不足。四是除银行间投融资体系高利差抬高融资成本之 外,设租寻租、 “红顶中介”等,又将创业创新活动的综合融资成本抬 得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