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山东省费县师范学校(273400) 孙义栋1
[摘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信息素养已成为现阶段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新时期的小学生理应具备这种素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本文着重探讨了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我们认为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最主要的途径有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活动课、各学科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这四个途径是紧密联系和相互补充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教育部在2000年11月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施行)》,提出了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该文件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它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据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简单地说就是指小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应着重于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现阶段,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最主要的途径有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活动课、各学科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这四个途径是紧密联系和相互补充的。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怎样来组织实施呢?
一、通过信息技术课渗透其它学科的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掌握信息工具和获得信息技术知识最主要、最简捷的途径。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了解关于信息技术的最基本知识,掌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运用信息的基本方法。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让学生在具体
1孙义栋(1967—),男,汉族,讲师,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例如:在进行电子邮件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向老师请教问题,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同时,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应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例如: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可以同字、词、句、作文教学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出与学生正在学习的各学科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有参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信息工具最后解决问题。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对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研究,起码要了解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以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实例进行教学。如:进行电子幻灯片教学时能运用语文教学实例,进行金山画王教学时能运用美术教学实例,进行自办小报教学时能综合各学科教学实例等,这样既可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又能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现实意义。
二、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活动中发展能力
信息技术活动课是以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现有的直接经验和综合能力为基础,按照特定的活动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辅助性课程。它是活动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和发展,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的实践活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新课程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亲历和体验。把信息技术教育同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一起融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由的形式和活泼的氛围。
这里,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活动课看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把信息技术活动课视为服务于其它活动的活动课,即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在信息技术活动课中需大胆尝试,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的信息素养真正成为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符合的。
信息技术活动课强调的是学生在掌握了最基本的信息工具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既然是活动课,它同样也要遵循活动课的规范,即教学过程的规范、教学结构的规范、教学组织形式的规范。当然,这里所指的规范应是大规范,在具体操作上应由活动组织者根据情况把握,只要突出了活动的主题、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可以了。
下面以“制作电子板报”为例,介绍一个五年级信息技术活动课的活动过程。
首先,激发兴趣。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出示自己所办的一份电子板报,并告诉学生,这份制作精美的报纸是老师自己动手办的,而且就是利用计算机完成的,从而激发学生制作电子板报的兴趣和愿望。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办电子板报,具体要求是:
报纸类型——明确所办报纸是知识类、新闻类,还是综合类等,以有针对性的收集信息;
版面设计——版面为8开纸单面,正文为五号字,图片使用合理,尽量做到图文并茂,美观实用;
合作人数——每份报纸由四人合作共同完成,根据个人特长,小组自行分工;
完成时间——为三个星期(每周两课时),其中资料准备为一个星期,版面制作为,一个星期,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为一个星期。
其次,资料准备。在明确了报纸的类型后,学生开始收集与电子板报主题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从报纸、电视、因特网及户外广告等媒介上看到的,也可以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学生上网收集信息时,教师—定要在如何辨别网上真假信息、违法信息等方面给予指导。
第三,排版制作。在资料收集好后,先由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和版面设计,然后根据所学相关知识、按照小组分工开始排版制作。此次活动中,我校学生使用的编排制作软件是功能强大的Word文档。考虑到时间不足,在排版制作阶段,除两节活动课外,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计算机教室都向学生开放。学生制作板报时,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指导,帮助指导着重于技术层面,版面设计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第四,成果展示。电子板报制作完成后,教师把学生“作品”打印出来,以专栏的形式在校内“发行”,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