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条件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市区被长江、汉江分隔为武昌、汉口、汉阳隔水相望的三部分,素有“武汉三镇”之称。 全市土地面积8467.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2143.6平方公里,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1/4。地形上是北高南低,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北部为山地丘陵,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武汉地处中低纬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侯,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达237-271天,降水丰沛,多年平均水量为1140-1265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武汉地区是典型的内陆盆地及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根据长期以来详尽的地震观测资料,武汉地区未有过大震,是难得的具有较稳定地质构造的大城市。 武汉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它位于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区,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达广州、西去西安,均在1200公里左右行程,有水、陆、空交通相连。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中,武汉具有承东启西的特殊区位。 武汉与其周边地区具有更为密切的经济联系,这个范围涉及四个省份的十多个城市。包括煤、铁、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供应基地,以及与之共同构建的汽车、冶金、建材、纺织、石油化工工业走廊.
5教育、文化、卫生 教育。
武汉市有33所高等学校,在校生15万多人。基础教育稳定发展,有普通中学523所,小学203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6%,城区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发展较快。另有科学技术研究机构126所,科技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 文化。1995年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7个,藏书649.8万册。博物馆11个,文物藏品14.8万件。文化馆21个。 卫生。1995年全市有医院224所,卫生技术人员5.9万人,其中医生2.5万人,护士1.9万人,医院床位3.0万张。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基本医疗服务条件有所改善: 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为300.6/10万,比1990年下降了52.3%。计划免疫接种率为95.1%。全市疾病死亡率最高的前四种疾病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
2,城市简史
武汉市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殷商古城----盘龙城,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武汉已形成商业中心,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汉口镇已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是长江中游的一座大都会。十九世纪初,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士在此开办了百多家工厂、洋行。当时,武汉的对外贸易额及工厂总数曾位居全国第二位,商业辐射面达及华东、华北、西北及西南。 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将原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的汉口、武昌及汉阳三地区合并成立了武汉市。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是我国中部水陆空交通邮电的主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文化,给武汉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1986年,武汉市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6人口 1.4.1常住人口:指具有武汉市正式户籍的人口。 人口数及分布。199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万人,人口出生率10.79‰,死亡率6.01‰,自然增长率4.78‰,迁移增长率7.7‰ 。各区县人口数及密度(表1-2)可见,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最小为江夏区仅314,最大为江汉区,达13145,相差42倍,(图1-5)。全市可划分为两大部分:I.原先成立的七个城区,II.其它各区县。前者人口平均密度为4196,是后者450的9倍.
3,行政区划
武汉市下辖江岸、江汉、 石乔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七个城区;汉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东西湖两个郊区;蔡甸、江夏、黄陂、新洲新型城区(分别于近年撤县建区),共十三个区县级单位.
4经济结构
武汉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606.91亿元,较上年增长16.7%,(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在“八五”时期年均增长15.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成绩显著。武汉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国有工业拥有总资产855.3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四位。 工业结构经过调整,轻重工业比例由41.7:58.3(1990年) 变为37.2:62.8(1995年)。钢铁、汽车、机电、高新技术四大工业支柱格局以及服装、食品、化工、建材类产品特色逐渐明晰。非国有工业高速增长,使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比重由81.1:10.9(1990年)变为71.9:20.1(1995年)。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工业经济中仍起着主导和骨干作用。农业生产稳步上升,“菜蓝子”工程建设成就尤为显著。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5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8%,高于第一、二产业增幅。第三产业中的三大主导行业为商贸、运输邮电及金融保险。商品交易市场十分发达,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商贸中心,金融业发展迅速,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加强。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5.6:52.0:32.4(1990年)调整为10.0:48.6:41.4(1995年),向前迈进一大步。 社会劳动者就业情况,从业人员总计398万多人,(表1-1)。1995年与1990年比较,从产业门类看,第三产业从业者明显增大,居第一位。从所有制类型看,私营、个体从业者及其它经济职工增加了十倍多,国有经济职工仍占主体地位。1995年安置待业人员44000人就业。职工年平均工资5327元,其中国有经济职工为5781元,集体经济职工为3534元.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市区被长江、汉江分隔为武昌、汉口、汉阳隔水相望的三部分,素有“武汉三镇”之称。 全市土地面积8467.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2143.6平方公里,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1/4。地形上是北高南低,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北部为山地丘陵,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武汉地处中低纬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侯,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达237-271天,降水丰沛,多年平均水量为1140-1265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武汉地区是典型的内陆盆地及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根据长期以来详尽的地震观测资料,武汉地区未有过大震,是难得的具有较稳定地质构造的大城市。 武汉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它位于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区,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达广州、西去西安,均在1200公里左右行程,有水、陆、空交通相连。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中,武汉具有承东启西的特殊区位。 武汉与其周边地区具有更为密切的经济联系,这个范围涉及四个省份的十多个城市。包括煤、铁、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供应基地,以及与之共同构建的汽车、冶金、建材、纺织、石油化工工业走廊.
5教育、文化、卫生 教育。
武汉市有33所高等学校,在校生15万多人。基础教育稳定发展,有普通中学523所,小学203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6%,城区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发展较快。另有科学技术研究机构126所,科技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 文化。1995年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7个,藏书649.8万册。博物馆11个,文物藏品14.8万件。文化馆21个。 卫生。1995年全市有医院224所,卫生技术人员5.9万人,其中医生2.5万人,护士1.9万人,医院床位3.0万张。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基本医疗服务条件有所改善: 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为300.6/10万,比1990年下降了52.3%。计划免疫接种率为95.1%。全市疾病死亡率最高的前四种疾病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
2,城市简史
武汉市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殷商古城----盘龙城,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武汉已形成商业中心,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汉口镇已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是长江中游的一座大都会。十九世纪初,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士在此开办了百多家工厂、洋行。当时,武汉的对外贸易额及工厂总数曾位居全国第二位,商业辐射面达及华东、华北、西北及西南。 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将原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的汉口、武昌及汉阳三地区合并成立了武汉市。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是我国中部水陆空交通邮电的主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文化,给武汉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1986年,武汉市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6人口 1.4.1常住人口:指具有武汉市正式户籍的人口。 人口数及分布。199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万人,人口出生率10.79‰,死亡率6.01‰,自然增长率4.78‰,迁移增长率7.7‰ 。各区县人口数及密度(表1-2)可见,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最小为江夏区仅314,最大为江汉区,达13145,相差42倍,(图1-5)。全市可划分为两大部分:I.原先成立的七个城区,II.其它各区县。前者人口平均密度为4196,是后者450的9倍.
3,行政区划
武汉市下辖江岸、江汉、 石乔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七个城区;汉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东西湖两个郊区;蔡甸、江夏、黄陂、新洲新型城区(分别于近年撤县建区),共十三个区县级单位.
4经济结构
武汉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606.91亿元,较上年增长16.7%,(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在“八五”时期年均增长15.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成绩显著。武汉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国有工业拥有总资产855.3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四位。 工业结构经过调整,轻重工业比例由41.7:58.3(1990年) 变为37.2:62.8(1995年)。钢铁、汽车、机电、高新技术四大工业支柱格局以及服装、食品、化工、建材类产品特色逐渐明晰。非国有工业高速增长,使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比重由81.1:10.9(1990年)变为71.9:20.1(1995年)。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工业经济中仍起着主导和骨干作用。农业生产稳步上升,“菜蓝子”工程建设成就尤为显著。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5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8%,高于第一、二产业增幅。第三产业中的三大主导行业为商贸、运输邮电及金融保险。商品交易市场十分发达,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商贸中心,金融业发展迅速,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加强。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5.6:52.0:32.4(1990年)调整为10.0:48.6:41.4(1995年),向前迈进一大步。 社会劳动者就业情况,从业人员总计398万多人,(表1-1)。1995年与1990年比较,从产业门类看,第三产业从业者明显增大,居第一位。从所有制类型看,私营、个体从业者及其它经济职工增加了十倍多,国有经济职工仍占主体地位。1995年安置待业人员44000人就业。职工年平均工资5327元,其中国有经济职工为5781元,集体经济职工为353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