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东方礼仪文化综述

东方礼仪文化综述

东方“大礼仪”文化最近有一个问题不断萦绕在我脑海中?中国为何被称为“礼仪之邦”?为什么现在必须要提“礼仪文化”?中国“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到底要发挥哪些方面的作用?如此多的问题,归根结底,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文化本身。

可以借助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当中的论述来看,他认为中国人的“礼仪文化”就是一种最好的社会管理方式,宗教、法律、政治都通过礼仪来开展。

中国古人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和培养这种“礼仪的意识”,“礼仪的思维”方式,满足之乎者也,离开了经典就无法找到为人处世的依据。

这也就是孔子所说“不学礼,无以立”。

不懂得礼仪,没有办法立足。

礼仪就是一个人必备的生存与发展的技能。

在中国古代,礼数不周就是罪过,违反了“礼”,就跟犯法是一样的,要遭受到万人的唾骂。

中国用“礼教”管理庞大的国家,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近代,面对枪炮弹药等现代科技的巨大冲击,这个长期坚守“以人为本”,重视人伦管理的思维方式遭到了巨大的批判。

好像万恶之源就是“礼”,中国古人太迂腐,中国处处讲“礼”的方法落后了,成为阻碍中华民族迈步走入世界强国之列最大的障碍。

一次次强烈的文化涤荡,不断强化的“科学技术至上”的观念,让中国人找到了“物质至上”的人生目标,快速的经济发展,崛起的城市,现代化的产品武装起来的中国似乎还是欠缺很多。

缺信仰?缺人性化?缺民族自信心?其实,我们缺的就是“礼仪”,缺的就是中国人潜意识里面的“礼仪”。

“礼仪之邦”并不只是因为衣着光鲜、待人接物有规矩,更重要的是潜藏在民族意识里面,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不学礼,无以立”,孔圣人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

这个“礼”的学习内涵如此丰富,这个礼是要让每个人从心灵的最深处一直到所有的外在处事方式都能“表里如一”,让每个人因学礼而“达道”,正是“吾道一以贯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八纲目是每个中国人的自我塑造和成长的历程,“懂礼知礼守礼”贯穿其中,“礼乐之和”不仅体现在国家,而且体现在个人,在《中庸》当中提出“致中和”为目标。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及其文化特征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现代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从原始公社开始形成,发展到秦汉时期达到了相对完备的状态。

其中,周代的礼乐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礼仪制度主要体现了三种不同的特点:传统性、等级性和统合性。

传统性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等级性则是指古代礼仪制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其中最高的等级就是皇帝;统合性则是指古代礼仪制度是整个社会和家族成员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认同和依赖的重要纽带。

二、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种类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社会礼仪、宗教礼仪和宫廷礼仪。

其中,社会礼仪主要包括了婚丧嫁娶、宴席招待、朝觐路程等民间礼仪;宗教礼仪主要包括了祭祀、拜访庙宇等宗教仪式;宫廷礼仪则是古代中国专属于皇帝和宫廷官员的礼仪制度。

三、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礼仪制度表现出了多种文化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家族道德、崇尚孝道和强调礼仪法度等。

中国人民从古代就对传统文化就有一种特殊的热爱和尊重,古代的礼仪制度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古代的礼仪制度强调了家族和睦、亲情维系,婚丧嫁娶等民间礼仪不仅体现出对于家族道德的尊重,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

古代中国人民始终崇尚孝道,礼仪制度中也强调了“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等道德准则。

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也强调礼法,认为礼法是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重要保障。

总之,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体制和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

对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中国礼仪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丰富内涵。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礼仪制度、礼仪主张等方面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历史沿革中国礼仪文化始于夏朝,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

到了周朝,礼仪制度更加完善,并且确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

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时代,礼仪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朝时,唐太宗颁布了《开元礼》,明确了官场礼仪规范。

清朝时期,康熙、乾隆皇帝推行了一系列礼仪改革和整顿,进一步加强了礼仪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礼仪制度中国的礼仪制度很多,笔者在此选取几个重要的来介绍。

宴会制度古代宴会通常分为宴、饮、燕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

宴会上,主人必须亲自挑选食材、烹饪食物,而客人则需要遵守规矩,依次入座,不得互相碰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吃饭”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享受。

仪仗制度仪仗制度是中国礼仪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一般表现在迎宾、送客、婚丧嫁娶等场合。

而对于具体的仪仗队的组成以及各个队伍的职责,也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

礼仪服饰在中国历史上,衣料是等级和身份的象征。

在不同朝代,各种颜色、款式、纹样的服饰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比如唐代的长袍、明代的龙袍、清代的袍服等等。

礼仪主张中国礼仪文化主张内敛、谦虚、尊重他人、尊重规矩等,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行礼如仪,心存敬畏”这句话。

在中华文明中,礼仪主张贯穿于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中。

从小到大我们都会践行这些行为,例如礼貌用语、有序排队、不擅闯大门等等,这些都是基于中国礼仪文化的原则。

结语中国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由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现在很多人可能不再遵从传统礼仪规范了。

但是,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尊重规矩,通过对礼仪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提升我们的文化素质,提升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古代礼学礼制文献研究丛稿

古代礼学礼制文献研究丛稿

古代礼学礼制文献研究丛稿一、引言礼制是古代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它贯穿于政治、文化、社会、宗教等各个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礼制对于古代社会的秩序与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现。

礼制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精神追求,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生态与文化内涵。

因此,研究古代礼学礼制文献对于了解古代社会、认识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古代礼学礼制文献的内容1、《周礼》《周礼》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礼制文献之一,这部书是周代官员藏藏家庙的两块青铜器上铭文中班察入。

这部书内容繁多,包括官制、诸侯王道、田荒之法、尊敬与行政、同时还辐射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这部书是中国礼制的早期范本,对于后世中国礼制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礼记》《礼记》是《礼记》及《孝经》的后来补刻集,内容涵盖了古代礼仪、制度、节日等多方面的内容。

该书的作者为儒家学派大师冉伯牛,也是中国古代礼制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3、《仪礼》《仪礼》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礼仪体系的奠基之作,该书主要记载了宫廷礼仪、国家礼仪及各种官式。

这部书对于后来的封建礼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礼记》《礼记》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在古代礼学礼制文献中地位重要,它对于礼乐制度、家族制度、职官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该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5、《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对于古代礼学礼制文献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书主要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给出了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原则与理论。

以上所述的古代礼学礼制文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古代礼学礼制文献的丰富多样性为古代礼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三、古代礼学礼制文献的研究价值1、了解古代社会制度的运作古代礼制是古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它贯穿于政治、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

通过研究古代礼学礼制文献,能够了解古代社会制度的运作方式,为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周礼中国古代的一部礼仪文献包含了周王朝的礼仪制度和组织

周礼中国古代的一部礼仪文献包含了周王朝的礼仪制度和组织

周礼中国古代的一部礼仪文献包含了周王朝的礼仪制度和组织周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礼仪文献,它详细记载了周王朝的礼仪制度和组织。

作为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不仅体现了周代王权的威严和统治理念,也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周礼的背景和重要性周礼是西周君王制定的一部礼仪编制,旨在规范王朝的各类礼仪,确保社会秩序和王权的稳定。

它的编制起源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初,共历经鲁、郑两代历代的发展,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周礼以礼治国的思想为核心,将各种礼仪、礼节和组织架构一一列举,并赋予其合理合法的含义和目的。

周礼的重要性在于,它成为了后世礼仪制度的重要参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秩序、敬畏和尊严的追求,也展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方式和社会结构。

通过周礼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周礼的内容和组织结构周礼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部分,每一部分涵盖了不同方面的礼仪与组织。

1. 天官:天官主要负责祭祀和宗庙礼仪的规范,它以天为中心,强调了天命与人事的关系。

天官的主要职责是祭祀天地神明,以表达对宇宙秩序的敬畏和顺从。

2. 地官:地官负责土地神的祭祀和管理。

地官主要职责是保护土地的安宁与丰收,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3. 春官:春官主要负责春季的祭祀活动,包括祭祀社稷神和祖先。

春官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繁荣和祖宗的尊严,确保人民的福祉和富足。

4. 夏官:夏官主要负责夏季的祭祀活动,包括祭祀太阳神和辅助神明。

夏官注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倡导勤劳和务实的精神。

5. 秋官:秋官主要负责秋季的祭祀活动,包括祭祀五谷和农业神。

秋官的职责是保护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权益,确保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收获。

6. 冬官:冬官主要负责冬季的祭祀活动,包括祭祀诸神。

冬官强调冬天的寒冷和困难,倡导人们相互帮助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三、周礼的影响和价值周礼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礼仪文献,不仅在当时起到了规范社会秩序和传承文化的作用,也对后世的礼仪制度和社会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3篇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3篇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3篇篇一:中国礼文化中国礼文化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其次,国家典制属于礼。

在中国文化中,制订符合道德理性的国家制度称为“制礼作乐”,好的制度被破坏了称为“礼崩乐坏”。

礼是经邦治国的大经大法,无礼则无从措手,成为社会贤达的共识,有关的论述触目皆是,如《左传》引君子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孔颖达疏云:“国家非礼不治,社稷得礼乃安,故礼所以经理国家、安定社稷。

以礼教民则亲戚和睦,以礼守位则泽及子孙。

”子大叔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

”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

”将礼譬之为治国的衡、绳墨、尺寸,乃是规范一切的标准。

治国理念的实现也必须通过礼。

再好的治国理想、理念,只有通过礼仪,才能层层推进,逐步变成现实,这个道理《礼记》上说得非常清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这段话的意思是,道德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没有礼就无法成就。

教育民众,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能完备。

纷争辨讼,没有礼就不能判别是非。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是伦理的基础,没有礼就无法确定。

班朝治军,居官执法,没有礼就没有威严的气象。

祭神敬祖等,没有礼就无法诚敬庄严。

一言以蔽之,没有礼就做不好任何事情。

礼治法治在“交锋”中决出主次自古以来,治国之道就有法治与礼治之争,两者孰优孰劣,在先秦就有论辩。

我们先来看看法家的理论。

战国时期的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是商鞅、申不害、慎到,后期是韩非。

商鞅重法,主张法律公开,严格依法行政,“法不阿贵,一断于法”,不管是卿相、将军,还是庶人,只要不听王命、违反国家禁令者,一律“罪死不赦”,主张“刑九而赏一”,多用刑,慎用赏。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朝和周朝时期。

礼仪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礼仪的定义与起源礼仪,即一种行为规范,用于规范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举止。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当时的人们相信通过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可以获得来自神明和祖先的祝福。

二、宗法制度与礼仪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对家族成员的尊卑和角色的明确来维持秩序。

礼仪在宗法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规定了不同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如男女之间、长幼之间、主仆之间等。

三、封建礼仪与等级秩序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严格,礼仪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封建礼仪体现了君臣之间、贵贱之间的差别,同时也规定了人们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的要求。

正是通过这种礼仪制度,社会得以保持稳定和秩序。

四、儒家思想与礼仪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修养,认为通过遵守礼仪,人们能够达到道德的境界。

礼仪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人们内心道德修养的体现。

五、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中国古代,礼仪不仅存在于宫廷和政治场合,也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无论是参加宴会、祭祀、婚礼还是葬礼等活动,都有特定的礼仪程序和规定。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传递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方式。

六、礼仪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尽管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遵循,但其影响依然深远。

礼仪文化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尊重和谦和,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礼仪文化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总结: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提倡道德修养,对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记礼仪文化原文与解析

礼记礼仪文化原文与解析

礼记礼仪文化原文与解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之一,主要记录了礼制制度和礼仪文化的相关内容。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介绍礼记中一些重要的礼仪文化原文,并进行解析和探讨。

第一章:乐记《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音乐的重要篇章,其中记载了古代音乐的种类、形式、演奏方法等。

这些内容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乐律,四海一家,天地之间无不显著乐音和谐之道。

乐音之间应和谐且有序,如同天地间的和谐互动一般,形成一种美妙的宇宙和谐感。

乐律中的和音以及它们的组合被视为一种美的表达,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舒缓的感受。

第二章:礼记的重要仪式礼记中有关于婚礼、葬礼、宴会等各类仪式的详细记载,这些仪式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礼仪的重视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在婚礼方面,礼记详细描述了婚礼中各个环节的进行方式,例如迎亲、结婚仪式、嫁妆等。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婚礼,更加强调婚姻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葬礼在礼记中也被赋予了极高的礼仪性。

葬礼上的各种仪式,如丧服穿戴、祭奠方式等,反映了尊重逝者和缅怀祖先的仪式性,也展现了古人对生死和家族传承的思考。

宴会在古代中国社交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礼记中对宴会的安排、仪式规定等做了详细描述。

宴会不仅仅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场所,更是展现身份、地位和家族荣誉的象征。

第三章:礼记对道德伦理的影响礼记中记载的礼仪文化对道德伦理观念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礼记中强调了各种社会关系的应对方式、态度和责任,倡导了道德与伦理行为的培养。

父子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礼记中记载了父亲和子女之间的角色和责任,以及相应的礼仪规范。

这种父子关系的尊重和依赖是中国社会道德伦理观的核心。

社会阶层的尊卑关系也是礼记中着重强调的。

礼记将社会成员按照尊卑次序进行分类,并规定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礼仪行为。

文献归纳

文献归纳

“礼仪”问题从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产生。

不同的历史朝代礼仪发展是各有不同的。

礼和礼仪教育是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先秦儒家礼仪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礼仪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成为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与政权建设紧密结合成为礼学和礼仪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特征。

孔子开启了礼仪和礼仪教育研究的先河,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体系。

汉武帝时期专设五经博士官负责经学传授。

在太学传授体系的作用下,礼学得以按照自身的规律演化并日益系统化,最终形成了《周礼》、《仪礼》和《礼记》,为我国礼仪研究的最早成果。

唐朝,伴随我国封建经济不断壮大和社会文化繁荣发展,我国礼仪文化日益发达,礼仪制度日趋完备,唐末杜佑撰写的《通典》中有《礼典》一百卷,堪称仪制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纂修《大唐开元礼》,一步一步把我国的礼学研究和封建礼制推向巅峰。

元明时期,我国礼学研究一度跌入低谷,这一局面到清初的礼学复兴运动中才得以扭转。

明朝嘉靖即位之初,朝廷上发生了一场有关礼仪问题争论,史称“大礼仪之争”由于“大礼仪之争”是围绕祖宗所创立的规章制度展开的,争的是祖宗之法、朝廷大礼,且是历史与现实的争论,所以“大礼仪之争”后人们普遍关注与礼仪相关的典章制度的研究,关注时政问题,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

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礼仪研究趋于昌盛,涌现了一批礼经学的名家、名著,徐乾学及其《读礼通考》、凌廷堪及其《礼经释例》、胡培翚及其《礼仪正义》、黄以周及其《礼书通故》、孙诒让及其《周礼正义》等,对于我国礼仪文化和礼仪教育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我国古代礼学和礼仪教育将家礼和民间礼俗研究作为重要内容北宋司马光撰写《书仪》,南宋朱熹撰写《家礼》,使礼仪与民众更为贴近,更为实用与易于操作。

《乡约》、《乡仪》、《家礼》等蒙学读物广为流传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朱熹是此期儒学的集大成者。

作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一生讲学五十余年。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1. 引言礼仪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璀璨的古国之一,中国有着悠久的礼仪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特点、影响等方面来浅谈中国的礼仪文化。

2. 历史背景中国的礼仪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

周朝的《周礼》是中国古代礼制的基本规范,它规定了各种仪式的形式和细节,成为后来礼仪文化的重要依据。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记》则总结了当时的礼仪习俗,并为后代奠定了礼仪的基本原则。

3. 特点中国礼仪文化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3.1 尊重长辈在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尊重长辈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长辈在家庭和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年轻人应该对长辈恭敬有加。

在家庭聚会或商务场合,年轻人通常会主动向长辈问好,称呼长辈的称谓也非常重要。

3.2 着装规范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对于着装的规范也是非常重视的。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穿着传统的中式服装,比如汉服、旗袍等。

同时,对于服饰的颜色和款式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婚礼中通常会穿红色的服装,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3.3 礼仪之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这是因为中国人非常重视礼仪。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注重形成各种礼仪规则和习惯,比如握手、点头、敬酒等,这些规矩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作用。

通过这些礼仪行为,人们可以表达尊敬、友好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亲友之间的关系。

4. 影响中国的礼仪文化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礼仪文化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人注重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这些价值观和规范都源于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教导人们要尊重他人、注重群体利益和人际关系的维护,这种思维方式贯穿了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会交往。

其次,礼仪文化对中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遵守礼仪规则,人们能够建立起互信和友好的社会关系,减少矛盾和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中礼仪文化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介绍礼仪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入手,逐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并讨论这些文化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

一、礼仪文化概述礼仪文化起源于古代,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种人们所共知的传统美德2,起源于古代,如《周礼》、《周官》等,是为了加强礼法制度的规范。

礼仪文化包括礼貌、习俗、规矩等,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它是一种利用道德准则与习惯的文化现象,影响了社会的形态和道德观念。

二、礼仪文化的特点1.重视人际关系一方面,礼仪文化体现了人类的基本人际关系。

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礼仪文化更加注重互助和维持稳定和和平的社会关系。

在自己的社交圈,礼仪文化推崇的是彼此之间应该发生务实的长远关系,人们通过礼仪的表达方式来建立好的人际关系。

2.重视排场礼仪文化对于维持社会的秩序和团结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社会形象和形式,这就需要很多形式礼仪来固定起来。

人们通过礼仪文化的规范,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形象,保持一种社会的秩序和序列性。

3.注重内涵礼仪文化也讲求内涵的表现,不局限于外在形式。

它坚持人直接表现对待他人的“道和意”,而不是外部形式的表现。

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起源较早,自古已有。

周礼、礼记等古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以“仁”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中,礼仪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在不断完善与发展。

随着历朝历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变化。

在唐代,才子佳人见面要写诗,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方式,而在明清时期,领袖贵族之间的交往则主要以献茶和“掐秧”为主。

四、传统礼仪文化的现状及影响现代社会,传统的礼仪文化受到了不少挑战,许多习以为常的传统礼仪也逐渐失去了它们本来的意义,利用礼仪文化表现社交能力以及追求目的性的新文化的出现,极大地削弱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甚至出现了一些对社会秩序的侵害。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研究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研究一.研究背景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经过礼仪的起源时期、形成时期、变革时期、强化时期、近代礼仪的发展和现代礼仪的发身着古代服饰向孔子致礼。

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礼仪”的含义很广,既表现为一般的行为规范,又涵盖政治法律制度。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几个阶段。

二.研究过程研究过程之孔子1.确定人物--孔子作为儒学的开创者,孔子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他不仅提倡了“克己复礼”的主张,更是以此为终身任务,为恢复周礼四处奔波,即使屡屡碰壁,却不改初衷,“知其不可而为之”。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孔子并不是一味地维护周礼,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原有周礼的基础上深化、发展,并将自己的学说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使礼仪文化成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中国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资料搜集孔子“礼”的发展,春秋中后期,社会环境极其复杂、动荡,政治背景上王室式微,战争频繁,经济文化遭到更严重的破坏,面对种种困局,孔子既为“礼乐崩坏”而痛心疾首,同时也将自己毕生精力和智慧头日到积极探索治理社会的“良方”的伟大事业当中去,进一步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学说。

礼记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及演变过程

礼记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及演变过程

礼记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礼仪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中国的礼仪文化中,《礼记》被誉为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它记录了中国古代礼仪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礼记》对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的影响。

一、《礼记》的起源和意义《礼记》又称《周礼》、《仪礼》,是中国古代经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对奠定礼仪制度和规范的重要著作。

《礼记》由郑玄注解,与《仪礼》、《周礼》等著作合称“五经之礼”。

它的目的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礼节,使人们能够遵守礼仪,维护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

二、《礼记》对礼仪文化的影响1. 强调家庭礼仪的重要性《礼记》强调了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它教导人们要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家庭礼仪观念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规范社会仪式和礼仪仪式《礼记》记载了丰富的社会仪式和礼仪仪式,如登高、祭祀、婚礼、葬礼等。

这些仪式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3. 培养社会道德观念《礼记》以其丰富的注释和论述,培养了中国人的社会道德观念。

例如,它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朋友等关系的行为规范,强调了忠诚、尊重、友善等美德的重要性。

三、中国礼仪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国礼仪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古代,礼仪文化是以封建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以《礼记》为主要参考。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中国的礼仪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 秦汉时期的改革在秦汉时期,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改革礼仪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推行了一系列统一的礼仪制度,标志着中国礼仪文化中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

2. 唐宋时期的繁荣在唐宋时期,中国的礼仪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代的礼仪制度非常严格,并且有着详细的规定和仪式,特别是在朝廷和宫廷中。

这一时期的礼仪制度体现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和国家的稳定。

3. 现代社会的变革随着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礼仪文化也在发生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学号:************专业:07高分子授课教师:***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李凯【摘要】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 礼制是礼的制度化, 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 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

在礼形成的过程中孔子的礼仪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本文讲述了古代礼仪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礼; 起源; 发展; 功能; 儒家The Ancient Manners of ChinaLiKaiAbstract: Manners originated from custom s and habits of primitive society.Manners system is the systematization of manners. Ancient manners include laws and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people’s daily behavior, etiquette and standard of manners.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manners. They are good manners, bad manners, military manners, courtesy clue to the guest and manners of citation. Manners function as civil administration and enlightment by education.Key words:Manners; origin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the Confucianists目录0引言 ------------------------------------------------------------------------------------------ 3 1礼仪的概述 --------------------------------------------------------------------------------- 4 2礼仪的起源 --------------------------------------------------------------------------------- 4 3礼仪的发展 --------------------------------------------------------------------------------- 5 3.1 奴隶社会对礼仪的延续与发展----------------------------------------------------------------------------------- 5 3.2 封建礼仪制度的建立----------------------------------------------------------------------------------------------- 6 3.3 礼仪法的法典化----------------------------------------------------------------------------------------------------- 7 4儒家的礼仪观 ------------------------------------------------------------------------------ 7 4.1 礼是判定社会成员一切言行的道德规范----------------------------------------------------------------------- 9 4.2 礼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法度----------------------------------------------------------------------------------------- 9 4.3 礼是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9 4.4 礼是个人践行的自觉要求--------------------------------------------------------------------------------------- 10 5礼仪的分类及内容 ----------------------------------------------------------------------- 10 5.1 古代政治礼仪------------------------------------------------------------------------------------------------------ 10 5.2 古代生活礼仪------------------------------------------------------------------------------------------------------ 11 6礼仪的功能 -------------------------------------------------------------------------------- 14 6.1 文治功能------------------------------------------------------------------------------------------------------------ 14 6.2 礼的教化功能------------------------------------------------------------------------------------------------------ 15 7古代礼仪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 15 7.1 礼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需要也是由礼的性质决定的------------------------------------------------------ 16 7.2 道德教育的内容决定了加强大学生礼制教育的必要性--------------------------------------------------- 16 7.3 加强高校的古代礼制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17 8结语 ----------------------------------------------------------------------------------------- 17参考文献----------------------------------------------------------------------------------------- 170.引言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

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

礼仪的“仪”字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

总之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进而言之,礼仪其实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1.礼仪的概述在古代,礼主要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含义:(1)礼是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礼记》云:“礼也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理就是天道,不变的法则。

《史记·礼书第一》更加具体地说:“天地位,日月明,四时序,阴阳和,风雨节,群品滋茂,万物宰治,君臣朝廷尊卑贵贱有序,咸谓之礼。

”(2)礼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范“人之所以为人,礼义也。

”(礼记)“鹤鹅能言,不离飞乌。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令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礼记·曲礼—上》)“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位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游L奇己》)(3)礼是国家制度,治国的工具“礼者,政之挽也。

为政之不以礼,政不行矣。

”(《荀子·大略》)“礼,政之舆也。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礼是行政驾驭的疆绳,是国家运行的车轮。

“礼,经国家,定社程,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2.礼仪的起源礼仪起源众说不一,其中礼起源于祀神之说被广为接受。

中国的礼仪习俗形成最早 ,大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后期 ,兴盛于整个新石器时代 ,而文字只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产物。

而且礼仪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 ,礼仪形式一出现就受到神权的保护而迅速扩展 ,几乎充斥在原始人的所有活动中。

礼仪规则的推行不仅靠舆论的力量 ,而且依靠神权的后盾。

因此 ,礼仪在中国出现后很快即走向成熟。

在文字出现以前 ,人们就是靠成熟的礼仪系统来传承文化 , “通过集体的舞蹈、歌唱、祈祷等各种礼仪活动 ,把生产的操作、知识的传递、信仰的感应融汇进去。

人们就是在这种礼仪的活动中 ,一代一代地传递经验、知识、信仰。

文化的积累 ,就是这样一代一代通过礼仪的传承达到的。

3.礼仪的发展奴隶社会统治阶级将原始的宗教仪式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又将奴隶社会的礼制发展成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