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教师资格证高级物理真题答案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和答案解析

2016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学过程》D.《轮教学过程最优化》【答案】C。
解析强调发现学习人物是布鲁纳,其著作是《教育过程》。
2.如果让六个月婴儿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
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
这说明: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D.遗传素质决定人发展的最终结果【答案】A。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素质教育理论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C.创新教育理论D.生活教育理论【答案】B。
4.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待原有的专为自从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
这种学制属于:A.双轨学制B.单轨学制C.中间型学制D.分支型学制【答案】A。
解析:英国典型学制类型是双轨制。
5.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
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特性?A.生产性B.永恒性C.相对独立性D.工具性【答案】C.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D.初中—年级至高中【答案】B。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
7.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答案】D。
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预测试卷二

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预测试卷二[单选题]1.如图所示为某一皮(江南博哥)带传动装置。
主动轮的半径为r1,从动轮的半径为r2。
已知主动轮做顺时针转动,转速为n,转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动轮做顺时针转动B.从动轮做逆时针转动C.从动轮的转速为D.从动轮的转速为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加长]根据传动装置的特点可知:从动轮应做逆时针转动,故选项B 正确,皮带轮边缘上各点线速度大小相等即:r1·2πn=r2·2πn',所以从动轮的转速为:,选项C.D均不正确。
[单选题]2.在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中,有不计重力的甲.乙两个带电粒子.在纸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方向和轨迹示意图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粒子所带电荷种类不同B.若甲.乙两粒子的动量大小相等,则甲粒子所带电荷量较大C.若甲.乙两粒子所带电荷量及运动的速率均相等,则甲粒子的质量较大D.该磁场方向一定是垂直纸面向里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由图知,两粒子均沿逆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若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两粒子均带正电;若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两粒子均带负电。
故甲.乙两粒子所带电荷种类相同,磁场方向可能垂直纸面[单选题]3.下列关于温度.比热容.热量和内能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和物质的种类有关C.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
水的内能不断增加D.物体的内能增加,则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A项错误。
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压力.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B项错误。
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内能不断增加,C项正确。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故物体内能的增加不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还有可能是外界对其做功,D项错误。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高中物理学科

1、……图 1 所示为某高中物理教科书的一个实验 (5 分) 正确答案:D.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2、……猫突然把桌布从鱼缸下拉出 (5 分)正确答案:B.鱼缸在桌布上和在桌面上的滑动时间相等3、…… P、 Q 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 (5 分)正确答案:B.Q 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4、……电吉他中电拾音器的基本结构 (5 分)正确答案:A.选用了铜制金属弦5、……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初态 (5 分)正确答案:D. ②过程先吸热后放热6、……除中央亮纹的中心位置不变外 (5 分)正确答案:B.对应的衍射角变大7、……关于原子核 (5 分)正确答案:C.衰变成要经过 6 次β衰变与 8 次α衰变8、……空间某静电场的电势 (5 分)正确答案:B.10、…… OACO 为置水平面内光滑闭合金属导轨 ( 1 )指出此道试题检测了学生所学的哪些知识点。
( 4 分) ( 2 )给出正确解题过程。
( 6 分) ( 3 )针对学生解题过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 10 分)正确答案: ( 1)检测学生的知识点,三角函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安培力公式综合应用。
11、……下面为某实习教师在“力的合成”一课上的教学片段。
( 1 )简述平行四边形定则。
( 6 分) ( 2 ) 对教师教学行为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进行评述。
( 12 分) ( 3 ) 设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教学片段或思路。
( 12 分)正确答案: ( 1 )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 2 )该教师虽然能够采用较为生动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是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语言过于严苛,没有把握好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
①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器材对照 PPT 和教材机械式的进行实验,并未考虑学生是否真的明白这个实验的原理和意义,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精选)(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简答题 3. 案例分析题 4. 教学设计题单项选择题1.图1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的一个实验。
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用于学习的物理知识是( )。
A.透镜成像原理及应用B.液体中微粒的运动规律C.微粒碰撞与动量守恒D.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正确答案:D解析:该实验反映的是布朗运动,即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其实质是通过液体表面微粒的无规则运动间接反映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如图2所示,猫突然把桌布从鱼缸下拉出,在此过程中鱼缸向前滑了一段距离但未滑出桌面。
若鱼缸、桌布、桌面两两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等,则在此过程中( )。
A.桌布对鱼缸没有摩擦力B.鱼缸在桌布上和在桌面上的滑动时间相等C.若增大拉力,鱼缸更容易滑出桌面D.若增大拉力,桌布对鱼缸的摩擦力增大正确答案:B解析:桌布与鱼缸之间自相对滑动且接触面不光滑,桌布对鱼缸有滑动摩擦力,A项错误。
由于鱼缸在桌面上和在桌布上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故受到的摩擦力相等,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加速度大小相等;鱼缸在桌面上做减速运动,则由v=at可知,它在桌布上的滑动时间和在桌面上的相等,B项正确。
猫增大拉力时,桌布在桌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增大,则运动时间变短;因此鱼缸加速时间变短,位移变短,鱼缸更不可能滑出桌面,C项错误。
桌布对鱼缸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大小只与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有关,无论拉力如何变化,摩擦力都不变,D项错误。
3.P、Q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运动的v一t图像如图3所示,P的最小速度和Q的最大速度相同。
在0~t2的时间内( )。
A.两辆汽车的平均速度相同B.Q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C.两辆汽车的位移相同D.合力对汽车P做正功正确答案:B解析:v—t图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代表位移。
根据图像可知,两车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同。
所以平均速度也不同,A、C两项错误。
2017 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答案及解析

2017 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
解析:光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当孔、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比差不多或比波长更小,光会发生衍射现象。
题干演示实验为光的衍射。
2.【答案】A。
解析: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为长度(单位为m)、质量(单位为kg)、时间(单位为s)、电流(单位为A)、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物质的量(单位为mol)及光强(单位为cd)。
3.【答案】解析:C1与C2两电容器并联,再与C3串联。
C =C +C , 1=1+1经计12 1 2 C C C 算。
C AB = 3.75μF 。
AB 12 34.【答案】C。
解析:由题目中“其动能完全转换为光子的能量”,可知C正确。
由光学公式以及能量公式 E =eU , c =λf =λν,ε=hν, E =ε ,可推导hc h h eU c c eUλs =eU,p=λ=hc=c,=λ=hc= ,可知A、B、D 均错误。
hs seU eU5.【答案】D。
解析:如果从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此时t=0,弹簧形变最大,E p最大,T时4E p为零,T时,E p达到最大,3T时,开始反向运动回到平衡位置,E p为零,一个周期时,又回到2 4T开始计时的位置,故选项A、B 错误;如果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此时,t=0,E p为零,时,E p4T 达到最大,弹簧开始反向运动,2置,选项C 错误,D 正确。
时E p为零,3T4时,E p达到最大,一个周期结束时,回到平衡位6.【答案】C。
解析:因为质量为m的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上受到的重力为P,则P=mg,则g=P。
m由重力提供万有引力有GMm=R2mg,则GM =PR2m。
依据题意可知,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为2R,1则v == ,T = 2= 4,则动能等于 1 mv 2 = 1 PR 。
重力不为零,等2 4于此时的万有引力,为GMm = 1P 。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

2017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本卷共分为 2 大题 12 小题,作答时间为 120 分钟,总分110 分,66 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1、图1 所示为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用以说明的是()。
A.焦耳定律B.欧姆定律C.电阻定律D.查理定律[答案]A[解析]U 形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容器中温度变化,即能够反映两个容器中热量的不同:两个电阻丝串联,则电流相同;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说明了焦耳定律。
2、A.16 个中子,8 个质子B.8 个中子,16 个质子C.24 个中子,8 个质子D.8 个中子,24 个质子[答案]A[解析]3、某航天器由离地200 km 的轨道变轨升至362 km 的轨道.若变轨前后该航天器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变轨后航天器的()。
A.加速度增大B.周期变小C.线速度变小D.向心力变大[答案]C[解析]4、如图2 所示,粗细均匀的玻璃管A 和B 由一橡皮管连接,一定质量的空气被水银柱封闭在A 管内,初始时两管水银面等高,B 管上方与大气相通。
若固定A 管,将B 管沿竖直方向缓慢下移一小段距离H,A,A 管内的水银面相应变化h,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B.C.D.[答案]B[解析]5、如图3 所示,匝数为2:1 的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电阻为零的轨道、可在轨道上滑行的金属杆PQ 形成闭合电路。
闭合电路内有磁感应强度为1.0 T、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副线圈接l0Ω的电阻,金属杆加长为PQ 长为0.1m、电阻为0.4Ω。
若金属杆在外力作用下以速率v=3.0m/s 沿轨道匀速滑行,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线圈中电流大小I=0.03AB.原线圈两端电动势大小E=0.15VC.副线圈中电流大小I=0.01AD.副线圈电功率大小P=0W[答案]D[解析]6、如图4 所示,长为L 的轻绳一端固定于0 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的小球,将绳水平拉直后释放,让小球从静止开始运动,当运动至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30°。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真题及答案【4】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真题及答案【4】四、教学设计题(2)1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1)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4分) (2)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8分)正确答案:(1)答:可用于分子动理论中的扩散现象的教学。
(2)答:师:同学们请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液体放在一个试管中会发生怎么样的现象呢? 生甲:可能会按照倒入的顺序在试管中分层。
生乙:我认为会混合在一起。
(学生议论纷纷)…… 师:同学们思考非常积极,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那到底会怎么出现怎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具体的实验来一探究竟。
(向学生展示课桌上的实验仪器) 师:我先在桌子前的烧杯中放入半杯清水,老师右手边还有半杯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接下来老师导入其中我们一起来看看会怎么样的现象发生?(教师通过长颈漏斗慢慢地把蓝色硫酸铜溶液注入杯底) 师:同学们看看现在烧杯中的两种液体是怎么分布的? 生:两种液体分层在烧杯中,蓝色硫酸铜溶液沉底分布。
(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 师:好的,同学们我们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有什么变化。
生:蓝色液体与清水渐渐融入一起了(同学们惊讶的说了出来)。
一段时间后…… 师:现在同学们看看液体是如何分布的? 生:整个烧杯的液体都变成了蓝色,但是颜色比之前要淡一些。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确实烧杯中的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了,颜色也变淡了很多。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所学过的知识,你们能解释这种现象么? 生: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师:这位同学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但是为什么两种液体会融合呢? 生: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
师:很好,这位同学对于物体把握的很清楚。
确实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所以两种溶液可以相互融合,相当于稀释了溶液,颜色也与之前比淡了一些。
师:同学们,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现象称为扩散。
师:那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举出生活中其他扩散现象的例子么? 生甲:老家的煤球堆放在墙角,时间长了以后,拿走煤球发现煤会渗入墙体。
2017年-2018年教师资格证物理真题和答案解析

完美 WORD 格式2016 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二——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1. 如图蜘蛛在地面于竖直墙壁间结网,蛛丝 A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夹角为 450,A 到地面的距离为 1m,已知重力加速度 9 取 10m/s2,空气阻力不计,若蜘蛛从竖直墙上距地面 0.8m 的 C点以水平速度υ o。
跳出,要到达蛛丝,水平速度υo。
可以为 () 。
A.1m/sB.1.6m/sC.3.2m/sD.1.5m/s2.在一静电场中,作一闭合曲面 S,若有∮ D·dS=0(式中 D 为电位移矢量),则 S面内必定 ()。
A.自由电荷的代数和为零B.既无自由电荷。
也无束缚电荷C.自由电荷和束缚电荷的代数和为零D.没有自由电荷3.如图,一个三棱镜的截面为等腰直角△ ABC,∠ A 为直角,此截面所在平面内的光线沿平行于 BC边的方向射到 AB边,进入棱镜后直接射到 AC边上,并刚好能发生全反射。
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为 () 。
4.我国“北斗”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由 5 颗静止轨道卫星 ( 同步卫星 )和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 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中有 27 颗是中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轨道高度约为 2.15 ×104km,静止轨道卫星的高度约为 3.60 ×104k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静止轨道卫星的运行周期大于中轨道卫星的运行周期B. 中轨道卫星的线速度大于7.9km/sC.静止轨道卫星的线速度大于中轨道卫星的线速度D.静止轨道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于中轨道卫星的向心加速度5.有一绝热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两部分,左侧是理想气体,右侧是真空。
现将隔板抽掉,让左侧的气体自由膨胀到右侧直到平衡,在此过程中()。
A.气体对外做功,温度不变,内能减小B.气体对外做功,温度不变。
内能不变C.气体不做功。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高级中学)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高级中学)(总分:150.00,做题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8,分数:40.00)1.下图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描述的一个演示实验。
该实验用于学习的物理知识是( )。
A.衍射√B.干涉C.折射D.偏振解析:波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当孔、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比差不多或比波长更小时,波会发生衍射现象。
题干所描述的演示实验为波的衍射。
2.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中,除了长度、质量、时间、热力学温度外,还有( )。
A.电流、发光强度和物质的量√B.电压、电流和发光强度C.力、发光强度和电量D.力、电流和能量解析: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为长度(单位为m)、质量(单位为kg)、时间(单位为s)、电流(单位为A)、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物质的量(单位为mol)及光强(单位为cd)。
A.2.0 μFB.3.75 μF√C.8.33μFD.20.0μF解析:4.一电子由静止经过电势差U加速之后,撞击金属靶发出光子,其动能完全转换为光子的能量。
若发出光子的最短波长为λs,普朗克常量为h,光速为c,元电荷为e,则下列有关此最短波长光子叙述正确的是( )。
A.B.C.√D.解析:由题目中“其动能完全转换为光子的能量”,可知C项正确。
由光学公式以及能量公式E=eU,5.理想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系有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球,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一维简谐运动。
则在一个周期内,弹性势能Ep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是( )。
A.B.C.D.√解析:如果从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此时t=0,弹簧形变最大6.质量为m的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上受到的重力为P,它在到地面的距离等于地球半径R的圆形轨道上运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C.√D.重力为0解析:因为质量为m的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上受到的重力为P,7.如图3所示,轻质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的物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的物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物理面试真题及答案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物理面试真题及答案高中物理《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力》一、考题二、考题解析高中物理《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力》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环节一:安培力概念引入多媒体播放介绍电动机的小短片,引入安培力。
短片内容:动画展示电动机的内部构造,以及实验探究直流电电动机中转子的转动方向受到电流方向的影响。
老师总结:电流方向改变之后,转子转动方向也会改变,这说明电流方向会影响磁场力的方向。
那么,这个力到底怎样产生并且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力——安培力。
环节二:安培力概念探究1.实验探究安培力的产生条件(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了解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2)各组学生分别进行实验,主要过程如下:①U型磁铁平放,磁感线为上下方向,将导体棒水平放到磁场中与磁感线垂直,闭合开关,观察受力情况(受力摆动)。
②U型磁铁平放,磁感线为上下方向,将导体棒倾斜放入磁场中,闭合开关,观察受力情况(受力摆动)。
③U型磁铁倒着放,磁场为水平方向,将导体棒水平放在磁场中,方向与磁感线共向,观察受力情况(不摆动)。
(3)小组代表讲述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现象,得出探究结论:安培力的产生条件是通电导体与磁场不平行。
2.安培力的方向确定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实验的过程中,大家有没有记录安培力的方向呢?列表格归纳出不同情况下力的方向。
教师汇总并展示大家记录的方向,引导学生在其中找到规律。
教师提示学生结合规律,阅读教材,明确安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并尝试向大家讲解。
老师总结左手定则:拇指与四指垂直,磁感线指向手心,四指指向电流方向,拇指为受力方向。
3.安培力大小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论,阅读教材,明确安培力大小计算公式。
学生总结:电流、磁感应强度、导体的有效长度,他们都影响安培力。
在导体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垂直时,他们三个量的乘积,就是安培力的大小。
公式:F安=BIL环节三:安培力概念应用教师介绍地磁场情况,并假设在南北极附近有一根电线,求电线所受地磁场安培力大小。
2017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及详解

2017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斯宾塞D.杜威【答案】C【解析】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代表作是《教育论》,其教育观点有,一是强调教育目的是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的,它明确要求必须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
二是他主张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
2.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特性?()A.顺序性B.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答案】D【解析】人的发展不均衡性是指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而儿童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体现的正是发展的不平衡性。
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藏息相辅”等重要教育思想的文献是()□A.《论语》B.《学记》C.《孟子》D.《大学》【答案】B【解析】《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文中明确提出了“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减息相辅”等重要教育思想。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知识本位论D.能力本位论【答案】A【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定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别,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这说明学制的建立要依据()o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D.民族和文化传统【答案】C【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 。
解析:光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当孔、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比差不多或比波长更小,光会发生衍射现象。
题干演示实验为光的衍射。
2.【答案】A 。
解析: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为长度(单位为m )、质量(单位为kg )、时间(单位为s )、电流(单位为A )、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 )、物质的量(单位为mol )及光强(单位为cd )。
3.【答案】解析:C 1与C 2两电容器并联,再与C 3串联。
1212123111,AB C C C =+=+经计算。
3.75AB C F μ=。
4.【答案】C 。
解析:由题目中“其动能完全转换为光子的能量”,可知C 正确。
由光学公式以及能量公式,,,E eU c f h E λλνενε=====,可推导,,s s s hc h h eU c c eUp hc hc eU c h eU eUλνλλ=======,可知A 、B 、D 均错误。
5.【答案】D 。
解析:如果从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此时t=0,弹簧形变最大,E p 最大,4T时E p 为零,2T 时,E p 达到最大,34T时,开始反向运动回到平衡位置,E p 为零,一个周期时,又回到开始计时的位置,故选项A 、B 错误;如果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此时,t=0,E p 为零,4T时,E p达到最大,弹簧开始反向运动,2T 时E p 为零,34T时,E p 达到最大,一个周期结束时,回到平衡位置,选项C 错误,D 正确。
6.【答案】C 。
解析:因为质量为m 的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上受到的重力为P ,则P=mg ,则P g m=。
由重力提供万有引力有22,GMm PR mg GM R m=则=。
依据题意可知,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为2R ,则24v T ππ====21124mv PR =。
重力不为零,等于此时的万有引力,为21(2)4GMm P R =。
7.【答案】C 。
解析:在木板撤出的瞬间,弹簧的形变没有立即发生变化,所以对于物块1来说受力不变,此时mg F =弹,故10a =;对物块2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在撤去木板瞬间,对物块2的支持力消失,故此时只受到弹簧弹力和自身重力,即Mg F Ma +=弹,所以2m Ma g M+=。
8.【答案】D 。
解析:链条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故机械能守恒,即运动前后始末状态机械能不变。
取AB 为零势能面,初始状态时,对链条进行受力分析,可知:110sin 2mgaE a Lβ=-⨯⋅⋅即21sin 2mga E Lβ=-①;当链条左端滑到B 点时的速度为v ,此时链条的机械能为22sin 122mgL E mv β=-+②,联立①②可得v =二、计算题9.【参考答案】(1)物体贴着轨道内侧运动,在水平面上受两个力的作用,一是环对物体的正压力N ,方向指向环心,另一个是环对物体的滑动摩擦力f ,方向沿环的切向方向。
建立自然坐标系,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法向分量式和切向分量式:法向:2v N ma m R==①切向:dv f N mdtμ=-=②将①代入②有,2v dv R dtμ-=分离变量积分,代人初始条件t=0时000200,,tv v v dvv v dt v R v R v t μμ=-=-=+⎰⎰得(2)路程000000ln()ln(1)tttv v R Rs vdt dt v t t R v t R μμμμμ====++⎰⎰。
三、案例分析题10.【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受力分析与匀速直线运动,电磁感应、欧姆定律、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受力平衡等知识点。
(2)正确解题过程:解:(1)金属杆进入磁场前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加速度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F mg ma μ=-①到达左边界速度:0v at =②电动势E Blv =③联立①②③得:0()FE Blt g mμ=-④(2)金属杆在匀速运动时受力平衡,0F F f --=安⑤f mg μ=⑥F BIl =安⑦/I E R =⑧联立解得220B l t R m=。
(3)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杆的运动情况,在进入磁场前和进入磁场后,杆分别做什么运动?生:进入磁场前匀加速运动,进入磁场后匀速运动:师:非常好。
那么,匀加速的时候,对杆进行受力分析,杆受到了什么力?生:加速运动时,杆受到了拉力F 和摩擦力的作用。
进入磁场后,拉力和摩擦力以及安培力平衡。
师:好,我们分别来分析一下各阶段的受力。
进入磁场前,拉力是固定的F ,摩擦力怎么算呢?生:摩擦力等于动摩擦因数×支持力,支持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摩擦力大小等于mg μ。
金属杆与铁杆有两部分接触,所以总摩擦力应该是2mg μ。
师:摩擦力大小为μ乘以导轨所受的正压力这句话表述的是非常准确的,大家想一想,这里两根导轨对金属杆的正压力是多大呢?是不是都等于金属杆的重力呢?生:哦,我知道了,每根导轨上承担的正压力是金属杆重力的一半,因此,杆所受摩擦力大小为122f mg mg μμ=⋅⋅=,而不是2mg μ⋅。
师:非常好,不能简单地看到几个正压力几个接触点就简单地认为摩擦力就是几倍的mg μ,考虑摩擦力一定要辨别清楚它所受到的正压力。
接下来这个问题能解决了吗?生:能。
11.【参考答案】(1)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生活实例导入、演示实验导入,利用了直观性原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
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过山车,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逐步将生活情境转化为物理模型。
在教师角色方面,李老师体现了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体现了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生活情境中常见的过山车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产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进而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小球什么情况下掉落”,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中。
在课堂气氛方面,李老师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自己意见,发挥学生个性奠定了基础。
(2)师: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小球要通过最高点,速度能否为零?为什么?生:不能,速度为零小球就会掉下来。
师:速度既然不为零,那么在最高点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谁来提供的呢?大家先来做一下受力分析。
生:小球通过最高点,受重力和轨道向内的支持力。
师:如果速度较小的时候呢?这两个力是否会发生变化?生:支持力会减小。
师:那支持力减小为零的时候,谁来提供向心力呢?生:只有重力。
师:支持力会不会继续减小呢?支持力变成负值的话,轨道给小球的力向哪?生:力会向外,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师:因此,轨道给小球的力最小为?生:为零!师:我们能算一下此时,小球的速度是多少吗?生:2,v mg m v R==师:那么这就是恰好能通过最高点的速度,此时只有重力提供向心力;如果小球速度大于这个速度,小球的向心力将由重力和轨道向内的支持力的合力提供,而且速度越大,轨道向内的支持力越大。
四、教学设计题12.【参考答案】师:学习了电容的有关知识后,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生活中常见的电容器。
常见的电容器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电容,一种是可变电容,今天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可变电容器。
请看大屏幕,下图是一个可变电容器。
它由两组铝片组成,固定的一组(下端的这组)叫作定片,可以转动的一组叫作动片(老师演示转动动片)。
师:大家猜想一下,它的工作原理以及它是如何改变电容的?(提示从电容的决定式考虑)生:根据4sC kdεπ=,我猜想可能和正对面积S 有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细致,大家看两组极板间的间距是不是没有发生变化?它是两组间隔相等的极板。
那么影响电容的还有电介质,这个可变电容的电介质是什么呢?生:空气。
师:非常好,是不是没有在极板间添加任何电介质?那么影响电容的因素就只有两极板间的正对面积这一因素了。
转动动片(老师再次演示),两组铝片的正对面积发生了变化,电容随之改变,这就是可变电容的工作原理。
通常我们一般用来表示可变电容器。
下面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把可变电容器的动片旋进去一些,电容器的电容会怎么变?生:变大,正对面积变大了。
师:如果把两极板间的空气换成陶瓷,则电容怎么变化?生:变大,电介质增大。
师:大家都掌握得非常好,如果增大两极板间的电势差,电容如何变化呢?生:不变。
(略有疑惑)师:电容器不变,改变电压,可以改变电容容纳的电荷量,但是电荷本身的电容没有增加。
另外老师需要补充一个知识点,大家观察电容器外壳上标的电压,它是电容器的额定电压,使用时一定要保证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
当电压超过了一定值,大于击穿电压时,电介质被击穿,容易发生危险。
13.【参考答案】(1)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作这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用符号n表示。
(2)教学设计如下:测定玻璃的折射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验证光的折射定律;掌握插针法测折射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操作,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物理实验及物理理论学习的兴趣以及团体协作和共同面对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测定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的折射率。
难点:测定玻璃折射率的方法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实验仪器:玻璃砖、量角器、白纸、铅笔、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个、计算器、木板、图钉、大头针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光以一定的入射角射入一块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后,出射光线的方向会发生平移,你能画出示意图么?生:画出示意图,回忆光的折射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作出光的示意图让学生回顾光的折射基本定律,同时也为接下来在实验中画出实验原理图铺垫。
同时,学生画出示意图的过程中,能迅速进入到课堂状态。
(二)新课内容1.实验方案设计现在给定大家器材:两面平行的玻璃砖一块,大头针四枚,白纸一张,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个,量角器一个。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画出光以一定入射角穿过玻璃砖时的传播路径。
老师引导:想一想,为了测出玻璃的折射率,应该测出哪些物理量?学生根据刚才做图分析,要测得玻璃的折射率,即要求得sinsinir,它就是玻璃砖的折射率。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实验方案设计:第一步:在白纸上画出一条直线'aa,代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再画出一直线段AO代表入射光线;然后画出分界面上O点处的法线NO。
第二步:把长方形玻璃砖放在白纸上,使它的一个长边与'aa对齐。
用直尺或三角板轻靠在玻璃砖的另一长边,按住直尺或三角板不动,将玻璃砖取下,画出直线'bb代表玻璃砖的另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