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氏二十一论==
“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原文及解释

“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原文及解释名句: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
摘自:《荀子·解蔽》解释:如果心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要想求全就学得不精,一心二用就会学不明白。
解蔽原文: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
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
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
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
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是以与治虽走,而是己不辍也。
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使者乎?德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
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
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
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
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
桀死于鬲山,纣县于赤旆。
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
成汤监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
文王监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远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口食备味,形居备宫,名受备号,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
夫是之谓至盛。
诗曰:“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
有凤有凰,乐帝之心。
”此不蔽之福也。
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齐是也。
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奚齐蔽于欲国而罪申生;唐鞅戮于宋,奚齐戮于晋。
逐贤相而罪孝兄,身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祸也。
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之也。
鲍叔、宁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
译注《周髀算经》知地者智知天者圣.

译注《周髀算经》知地者智知天者圣.《周髀算经》赵爽(汉)著甄鸾(北周)注《周髀算经》是中国流传⾄今的最早的⼀部数学著作,同时也是⼀部天⽂学著作。
中国古代按所提出的宇宙模式的不同,在天⽂学上曾有三种学说。
“盖天说”是其中之⼀,⽽《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代表。
这派学说主张:天象盖笠,地法覆盆(天空如⽃笠,⼤地象翻扣的盆)。
据考证,现传本《周髀算经》⼤约成书于西汉时期(公元前1世纪)。
南宋时传的刻本(1213)是⽬前传世的最早刻本。
历代许多数学家都曾为此书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李淳风等⼈所作的注。
《周髀算经》还曾传⼊朝鲜和⽇本,在那⾥也有不少翻刻注释本⾏世。
从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来看,书中主要讲述了学习数学的⽅法、⽤勾股定理来计算⾼深远近和⽐较复杂的分数计算等。
周髀算经卷上之⼀昔者周公问于商⾼⽈。
窃闻乎⼤夫善数也。
请问古者包牺⽴周天歷度。
夫天不可阶⽽升。
地不可得尺⼨⽽度。
请问数安从出。
商⾼⽈。
数之法。
出于圆⽅。
圆出于⽅。
⽅出于矩。
矩出于九九⼋⼗⼀。
故折矩。
以為句。
⼴三。
股修四。
径隅五。
既⽅其外。
半之⼀矩。
环⽽共盘。
得成三四五。
两矩共长⼆⼗有五。
是谓积矩。
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
此数之所⽣也。
周公⽈。
⼤哉⾔数。
请问⽤矩之道。
商⾼⽈。
平矩以正绳。
偃矩以望⾼。
覆矩以测深。
卧矩以知远。
环矩以為圆。
合矩以為⽅。
⽅属地。
圆属天。
天圆地⽅。
⽅数為典。
以⽅出圆。
笠以写天。
天青⿊。
地黄⾚。
天数之為笠也。
青⿊為表。
丹黄為⾥。
以象天地之位。
是故。
知地者智。
知天者圣。
智出于句。
句出于矩。
夫矩之于数。
其裁制万物。
惟所為⽿。
周公⽈。
善哉。
周髀算经卷上之⼆昔者。
荣⽅问于陈⼦。
⽈。
今者窃闻夫⼦之道。
知⽇之⾼⼤。
光之所照。
⼀⽇所⾏。
远近之数。
⼈所望见。
四极之穷。
列星之宿。
天地之⼴袤。
夫⼦之道。
皆能知之。
其信有之乎。
陈⼦⽈。
然。
荣⽅⽈。
⽅虽不省。
愿夫⼦幸⽽说之。
今若⽅者。
可教此道耶。
陈⼦⽈。
然。
此皆算术之所及。
⼦之于算。
⾜以知此矣。
若诚累思之。
学习中论第二十一品收获

学习中论第二十一品收获
《中论》是汉末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徐干写的指点人们修身处世、感悟人生的千古奇文,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其中第二十一品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现择取其中10句传世金言,抒写个人感悟如下:
“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告诉我:教育引导别人一定要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就像治理水患一样,一定要根据地势的高低进行疏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河道疏浚,江流畅通。
“身贤者贤也,能进贤者亦贤也”告诉我:“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自身品行贤德的人是贤人,能够不计恩怨,时刻为大局着想,毫无私心杂念地举荐贤人的人也是贤人。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日亹亹,没而后已”告诉我:对待学习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就好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一样,始终沿着自己的轨道勤勉不倦的运转,直到生命的尽头。
“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告诉我:坚持温习,就不会忘记之前所学的东西,经常进行自我勉励,就会激发自身的潜力,努力上进,自己就不会堕落。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告诉我:我们做学问的人不要害怕自己的才能不够,才能不够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进行完善。
而要担心自己的志向不坚定,没有坚定的志向,是什么也做不成的。
“非有独见之明,专任众人之誉,不以己查,不以事考,亦何由获大贤也”告诉我:自身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却受到别人的赞誉,如果这时候还不去加强努力,深入钻研进行提高的话,是不会获得贤者的称号的。
“倦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告诉我:事在人为,要想到达远方的目标,就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只有想法而没有行动是什么也做不成的。
渊海子平全文及译文

渊海子平全文及译文标题:《渊海子平》原文:渊海子平,箕子之孙也。
其母娶自渊海之家,故曰渊海子平。
其父有罪,见杀于齐。
子平耻其父之罪,十有五年而不肯再娶。
及其后娶,则必先问其父之家世善否,然后定夕矣。
或谓其过,子平曰:“我不可复乱娶而招败父之名也。
”子平少时,以器用闻于楚。
文侯闻之,召之,以为卿士。
子平佐文侯之域,家给人足,无求不得。
子平之母先已卒,文侯使祝乐祭其墓,请子平自往。
子平得其所欲,一夕之间,破黄龙之隧,取桂林之贝,得所以献其母于墓前。
文侯闻而大喜,益爵其官。
及文侯世子夭,文侯忧丧甚,每与子平赏赐,至于以璧从子平者三。
自此之后,子平尤益亲幸。
及文侯卒,太子闻子平为人谦让,知音节,尤宜匡辅,遂以为相。
子平辅太子,民以宁,国以治。
一岁之后,太子即位,立为楚王。
子平位至上卿,任国政大事,民风大振,乐业大兴。
其所谕言,皆有可以观于彝器者。
及子平病且死,请召大医治之,子平曰:“子平之疾,大过于医。
医无能为也,勿使劳尔。
”乃饮药而卒。
国人哀之,长号而后已。
译文:渊海子平,是箕子的孙子。
他的母亲嫁入渊海家族,所以被称为渊海子平。
由于他的父亲犯罪,被齐国杀害,子平为此感到羞耻,十五年来不愿再婚。
直到后来再婚,必须要先了解其父亲的家世好坏,然后才能开始婚礼。
有人认为他的行为过分,而子平说:“我不能再娶弄乱我的父亲名声。
”子平年轻时以才干闻名于楚国。
文侯听闻此事,召见他,并让他成为一位大臣。
子平协助文侯治理国家,使家中充足,没有要求不满足的。
子平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文侯让他祭祀她的墓地。
子平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夜之间,他打破了黄龙的水洞,取得了桂林的贝壳,并把它们献给了他母亲的墓前。
文侯听到这件事,非常高兴,增加了他的爵位。
文侯的儿子夭折后,文侯非常伤心,每次与子平赏赐,甚至曾经给他三个美玉璧。
从那时起,子平更加受到文侯的信任和青睐。
文侯去世后,太子知道子平是一个谦逊,让步的人,懂得节操和可任用于政事,于是让他成为了一名宰相。
曲律(明)王骥德-论腔调第十

三台,破子,遍子,颠落,实催,全篇,尾声,赚煞,随煞,隔煞,羯煞,本调煞,三煞,十煞,拐子煞。
唱曲门户:
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撒炼,带烦,瓢叫。
凡唱声病:
散散,焦焦,干干,冽冽,哑哑,嗄嗄,尖尖,低低,雌雌,雄雄,短短,憨憨,浊浊,赸赸,格嗓,囊鼻,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撇口,昂头,咳嗽,添字。
歌之格调:
抑扬顿挫,顶叠垛换,萦纡牵结,敦拖呜咽,推题丸转,摇欠遏透。
歌之节奏:
停声,待拍,偷吹,拽棒,字真,句笃,依腔,贴调。
凡歌一声,声有四节:
起末,过度,揾簪,攧落。
凡歌一句,句有声韵:
一声平,一声背,一声圆,声要圆熟,腔要彻满。
凡一曲中,各有其声:
变声,敦声,杌声,啀声,困声。
三过声:
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有一口气。
涵虚子论唱云:
凡人声音不等:
有川嗓,有堂声,(皆合箫管)有唱得雄的,失之村沙;唱得蕴拭的,失之乜斜;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失之穿凿;唱得打搯的,失之本调;唱得轻巧的,失之闲贱。
又云凡歌节病:
有唱得困的,灰的,涎的,叫的,大的。有乐府,撒钱声,拽锯声,猫叫声,不入耳,不着人,不彻腔,不入调,工夫少,遍数少,步力少,官场少,字样讹,文理差,无丛林,无传授,拗嗓,劣调,落架,漏气。
曲律(明)王骥德-论腔调第十
国学导航-曲律
首页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专题今人新著
论腔调第十
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歈,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在南曲,则但当以吴音为正。古之语唱者曰:“当使声中无字。”谓字则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又曰:“当使字中有声。”谓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歌之也。又曰:“有声多字少。”谓唱一声而高下、抑扬,宛转其音,若包裹数字其间也。“有字多声少。”谓抢带、顿挫得好,字虽多,如一声也。又云:“善歌者,谓之‘内里声’;不善歌者,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韫,谓之‘叫曲’。”元燕南芝庵先生有《唱论》甚详,载《辍耕录》。今采其要。
《孙文垣医案》(全本)

《孙文垣医案》(全本)作者:孙一奎朝代:清年份:公元1522~1619年孙序盖士君子有济世之心者,必托经世之术以运之,遇不遇无论也。
何也?得时而驾,则宇内之休戚利害,隐然共之,视其患若切于身之疾痛痒,不措之安全不止。
此士君子之心,得位以行之者也。
不幸不获遇,泽不及物,而心不得施,有志君子,往往怀其道而隐于医。
故是昔人谓济人利物,无位者不能,惟医以救死扶生为功,故业之者,可以推不忍之心及于物,而于道有益。
有味乎其言之也。
然医岂易言哉?吾闻其宗旨,自《内经》、本草以来,书之藏于有司者,一百七十九家。
非博通巨儒,超悟上哲,专攻其业,何能探讨?洞明其阴阳、寒热、静躁、虚实,消息盈缩之奥,而措之行事。
夫人之待命于医,生死攸系,乃以未谙浅薄者尝试之,其不贼人之命者几希。
医以济人,至于贼人,可不畏耶!此医之所以难言也。
余顷多病,谒告山居,尝叹济物之衷未措于用。
顾思延医以求济其身。
然而医之良者,苦不一遇也。
乃壬申仲秋,吴君柳溪,谈新安海阳有孙君东宿者,医可谓称良矣。
余亟请而相印证之,耳其论乎《素》、《难》之旨,而表里夫张、刘、孙、李、丹溪、伯仁诸家。
其视余疾也,未投药,先谈余之经络、色脉、机能,与受病之自,即勿药而余病爽然若失。
及详察其端方之度,沉着之思,渊渊之阃奥,则杳焉莫竟其涯。
非所谓深于道而隐于医者耶!余因诘之曰∶神农尝百草,先天而命之药,黄帝、岐伯,后天而着之经。
此天以神授,圣以神符,不可及矣。
嗣后若和、扁、华佗、淳于意、仲景、思邈、河间、东垣、朱、滑,莫不HT 弄化机,制人命于掌上,术亦神也。
何今日之事是业者,不能踵其芳躅耶!抑世代之不同也?孙君勃然曰∶古今人非不相及,用心殊尔!宋儒有言,古之仁者为人,今之仕者为己。
不佞亦谓古之医者为人,今之医者为己,道不同而受病一也。
夫士君子之视天下,与吾身血脉相流通,天下病,若之切身,天下安,则惬然而无恨。
虽以道为药石者,其济宏,以医为道术者,其济狭,其心一也。
故古之医也,以救死扶生之心,其业专而用方也慎。
张丘建算经 高文秀

张丘建算经卷上本资料是根据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七百九十七册录入的;在抄录时,由于原书中刘孝孙撰写的细草是用筹算解释其解法的,所以只选其中的一部分抄入。
(一)以九乘二十一五分之三,问得几何。
答曰:一百九十四五分之二。
草曰:置二十一以分母五乘之内子三得一百八,然以九乘之得九百七十二,却以分母五而一,得合所问。
【注】原文没有标点,全文之标点是注释者加上去的。
“置二十一以分母五乘之内子三得一百八”的意思是:21×5+3。
若按照书中的解法是:(21×5+3)×9÷5(二)以二十一、七分之三乘三十七九分之五,问得几何。
答曰:八百四、十二分之十六。
草曰:置二十一以分母七乘之内子三得一百五十,又置三十七以分母九乘之内子五得三百三十八,二位相乘得五万七百为实,以二分母七九相乘,得六十三而一,得八百四余六十三分之四十八,各以三约之,得二十一分之一十六,合前问。
【注】若按照书中的解法是:(21×7+3)=150,(37×9+5)=338,二数相乘150×338=50700为被除数,以二分母7×9=63为除数,得。
(三)以三十七三分之二乘四十九五分之三、七分之四,问得几何。
答曰:一千八百八十九、一百五分之八十三。
草曰:置三十七以分母三乘之内子二得一百一十三。
又置四十九于下别置五分于下右之三在左。
又于五分之下别置七分三分之下。
置四维乘之以右上五乘下左四得二十。
以右下七乘左上三得二十一并之得四十一。
以分母相乘得三十五。
以三十五除四十一得一余六。
以一加上四十九得五十。
又以分母三十五乘之内子六得一千七百五十六。
以乘上位一百一十三得一十九万八千四百二十八为实。
又以分母三母相乘,得一百五为法除实得一千八百八十九余一百五分之八十三。
合所问。
臣淳风等谨按:以前三条虽有设问而无成术可憑,宜云:分母乘全内子令相乘为实,分母相乘为法。
若两有分母,各乘其全内子,令相乘为实,分母相乘为法,实如法而得一。
曲氏二十一论==

曲氏二十一论==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曲氏二十一论易学书籍介绍原来曲炜老师只传弟子不传外人的四柱最上乘精华之论“曲氏二十一论”,由于有人私自盗卖“曲氏二十一论”故曲老师决定公开“二十一论”(售价比盗版者还低很多)后面还有七论未传任何人,故不公开传授!凡是有卖后七论者均是假的!此次公开的14论决不做任何删减,并且曲老师还有新发现也补充到前9论之中,盗卖者并没有。
此《曲氏二十一论》及《断命秘典》的公开,在现代四柱研究史上,必将具有划时代意义!犹如石破天惊!对四柱预测研究必将是一次极大的飞跃曲炜老师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归纳出命理21论,是四柱命理最精华部分。
可以说只要掌握这最关键的21论,便可以顺利进入命学的最高层次,每一论都经过大量实践验证,实际可操作性极高,一语道破天机,且每一论都有大量实际例子配合说明。
1、旺衰论:此论是如何准确、迅速判断命局各五行的旺衰技巧与方法。
掌握此论可在半分钟之内准确地判断出日主的实际旺衰。
此是曲老师的经验总结,可操作性极强,一语透天机2、用神论:此论详细披露了四柱取用秘法,四柱取用由低到高依次为:"五行取用",然后是"阴阳取用",接着是"干支分取",最高层次是"逐字分取"。
只有达到"逐字分取"这个层次才算真正领悟四柱命理的精髓。
此论详细论述各个取用层次,尤其对"干支分取"与"逐字取用"作了详细论述,保证在顷刻间便领悟其中的实质,从而达到四柱预测的最高境界3、作用论:此论详细透彻披露了四柱内部相互作用关系,揭露了四柱内部作用规律的实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论就是打开四柱内部运化规律的一把金钥匙,掌握了它,您的四柱推断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此论向来都是不轻易外传的。
4、生克论:此论披露四柱五行间生克的实质与路线,都体现何种信息之象等等。
淮南子《卷二十一要略》原文及鉴赏

淮南子《卷二十一要略》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淮南子《卷二十一要略》原文及鉴赏【导语】:〔题解〕凡《鸿烈》之书二十篇,略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论其大体,故曰要略。
辩者二十一事

辩者二十一事.txt为什么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总要加上从前?开了一夏的花,终落得粉身碎骨,却还笑着说意义。
辩者二十一事《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中国战国时期名家中一些不知其名的辩士所提出的21个命题。
这些命题是:"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辗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圉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这些辩者为了坚持名家的正名思想并反驳别人对名家的非难,当时曾以这21个命题与惠施提出的"历物十事"相互呼应,互相论证,竟至"终身无穷"的境地。
辩者对其中的每一个命题均提出过具体的论述和较充分的理由,但这些资料没有被保存下来。
这些命题的提出和辩论,对当时名辩思想的发展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这21个命题中有的讨论名实关系,有的讨论正名问题。
讨论名实关系的命题有如下意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反映了事物可以无限分割的辩证观点;"轮不辗地"和"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是对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停与不停、动与不动矛盾性质的一种朴素猜测或表述。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与后期墨家提出的"景,不徒,说在改为"等科学命题相一致。
因为,景(影)并不是物的固有性质,而是物遮光以后出现的现象,如果无光也就无影,如果物的四周光度相等也可以无影,有时物在动,表面上似乎是同一个影也在动,实际上是影的不断生和灭的过程。
因此,当物与光以一种特定的角度移动时,影则可以不动。
由此表明,该命题朴素地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所掌握的光学知识。
此外,"卵有毛"、"马有卵"、"丁子有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辩者对自然界某些物种演变的朴素猜测。
隋书经籍志改版

***********************************************************检索用『隋书』テキストファイル(97年10月10日修正版)***********************************************************典据∶『隋书』(中华书局出版)凡例∶插入したペジ数は右记中华书局版に该当する。
∶なお汉字コドはS-JISを使用したため、S-JIS以外の文字は「=」とした。
∶入力·校正は丌全を期したが、手作业であるため、误记·遗漏の际にはご了承いただきたい。
∶误记等の连络は制作者 胜山 稔 ktsu@tamacc.chuo-u.ac.jpまで。
************************************************************『隋书』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经籍一经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此事,春秋教也.」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後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於是兴焉.p904夫经籍也者,先圣据龙图,握凤纪,南面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以纪言行.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君举必书」,惩劝斯在.考之前载,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是也.下逮殷、周,史官尤备,纪言书事,靡有阙遗,则周礼所称∶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以诏王治;小史掌邦国之志,定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贰之;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民之治令,以赞 宰.此则天子之史,凡有五焉.诸侯亦各有国史,分掌其职.则春秋传,晋赵穿弑灵公,太史董狐书曰「赵盾杀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楚灵王与右尹子革语,左史倚相趋而过.王曰∶「此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然则诸侯史官,亦非一人而已,皆以记言书事,太史总而裁之,以成国家之典.不虚美,不隐恶,故得有所惩劝,遗文可观,则左传称周志,国语有郑书之类是也.暨夫周室道衰,纪纲散乱,国异政,家殊俗,褒贬=实,=紊旧章.孔丘以大圣之才,当倾颓之运,叹凤鸟之不至,惜将坠於斯文,乃述易道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颂.坏礼崩p905乐,咸得其所.自哲人萎而微言绝,七十子散而大义乖,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圣人之至德丧矣,先王之要道亡矣,陵夷=驳,以至于秦.秦政奋=狼之心,=先代之 ,焚诗、书,坑儒士,以刀笔吏为师,制挟书之令.学者逃难,窜伏山林,或失本经,口以传说.汉氏诛除秦、项,未及下车,先命叔孙通草==之仪,救击柱之弊.其後张苍治律历,陵贾撰新语,曹参荐盖公言黄老,惠帝除挟书之律,儒者始以其业行於民间.犹以去圣既远,经籍散逸,简札错乱,传说纰缪,遂使书分为二,诗分为三,论语有齐、鲁之殊,春秋有数家之传.其馀互有=驳,不可胜言.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者也.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司马谈父子,世居太史,探采前代,断自轩皇,逮于孝武,作史记一百三十篇.详其体制,盖史官之旧也.至於孝成,秘藏之书,颇有亡散,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於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 而奏之.向卒後,哀帝使其子=嗣父之业.乃徒温室中书於天禄阁上.=遂总括 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艺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p906曰方技略.大凡三丌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钜儒,负=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於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馀载.两京大乱,扫地皆尽.魏氏代汉,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 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 书,大凡四部合二丌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素.至於作者之意,无所论辩.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东晋之初,渐更鸠聚.著作郎李充,以勖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无所变革.其後中朝遗书,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丌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丌五千七百四卷.俭又别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p907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於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文义浅近,未为典则.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监谢,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丌八千一十卷.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梁初,秘书监任=,躬加部集,又於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丌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不豫焉.梁有秘书监任=、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静寡欲,笃好坟史,博采宋、齐已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为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梁武敦悦诗书,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丌馀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陈天嘉中,又更鸠集,考其篇目,遗阙尚多.其中原则战争相寻,干戈是务,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後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都洛邑,借书於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暨於=朱之乱,散落人间.後齐迁=,颇更p908搜聚,迄於天统、武平,校写不辍.後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後稍加增,方盈丌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 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於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已後,经籍渐备.检其所得,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於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等,於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馀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丌馀卷.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 璃轴,中品绀 璃轴,下品漆轴.於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已来古迹名画,於殿後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一]藏古画.又於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沮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时有残缺.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丌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丌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之.其旧录所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条之下,以备经籍志.虽未能研几探=,穷极幽隐,庶乎弘道设教,可以无遗阙焉.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故列之於此志云.p909归藏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周易二卷魏文侯师卜子夏传,残缺.梁六卷.周易十卷汉魏郡太守京房章句.周易八卷汉曲台长孟喜章句,残缺.梁十卷.又有汉单父长费直注周易四卷,亡.周易九卷後汉大司农郑玄注.梁又有汉南郡太守马融注周易一卷,亡.周易五卷汉荆州牧刘表章句.梁有汉荆州五业从事宋忠注周易十卷,亡.周易十一卷汉司空荀爽注.周易十卷魏卫将军王肃注.周易十卷魏尚书郎王弼注六十四卦六卷,韩康伯注系辞以下三卷,王弼又撰易略例一卷,梁有魏大司农卿董遇注周易十卷,魏散骑常侍荀=注周易十卷,亡.周易十卷吴太常姚信注.周易四卷晋儒林从事黄=注.梁有十卷,今残缺.周易九卷吴侍御史虞翻注.周易十五卷吴郁林太守陵绩注.周易十卷晋散骑常侍干宝注.周易三卷晋骠骑将军王=注,残缺.梁有十卷.周易八卷晋著作郎张=注,残缺.梁有十卷.周易马、郑、二王四家集解十卷.周易荀爽九家注十卷周易杨氏集二王注五卷梁有集马、郑、二王解十卷,亡.周易十卷蜀才注.梁有齐安参军费元注周易九卷,谢氏注周易八卷,尹涛注周易六卷,亡.周易十卷後魏司徒崔浩注.周易十卷梁处士何胤注.梁有临海令伏曼容注周易八卷,[二]侍中朱=集注周易一百卷,又周易集注三十卷,亡.周易七卷姚规注.周易十三卷崔觐注.周易十三卷傅氏注.周易一帙十卷卢氏注.周易系辞二卷晋桓玄注.周易系辞二卷晋西中郎将谢=等注.[三]周易系辞二卷晋太常韩康伯注.周易系辞二卷梁太中大夫宋=注.又有宋东阳太守卞伯玉注系辞二卷,亡.周易系辞二卷荀柔之注.周易集注系辞二卷梁有宋太中大夫徐爰注系辞二卷,亡.周易音一卷东晋太子前率徐=撰.周易音一卷东晋尚书郎李轨弘范撰.周易音一卷范氏撰.周易=注音七卷秘书学士陆德明撰.周易尽神论一卷魏司空锺会撰.梁有周易无互体论三卷,锺会撰,亡.周易象论三卷晋尚书郎栾肇撰.周易卦序论一卷晋司徒右长史杨撰.周易统略五卷晋少府卿邹湛撰.周易论二卷晋冯翊太守阮浑撰.周易论一卷晋荆州刺史宋岱撰.梁有拟周易说八卷,p911范氏撰;周易宗涂四卷,干宝撰;周易问难二卷,王氏撰;周易问答一卷,扬州从事徐伯珍撰;周易难王辅嗣义一卷,晋扬州刺史顾夷等撰;周易杂论十四卷.亡.周易义一卷宋陈令范=撰.周易玄品二卷周易论十卷齐中书郎周=撰.梁有三十卷,亡.周易论四卷范氏撰.周易统例十卷崔觐撰.周易爻义一卷干宝撰.周易乾坤义一卷齐步兵校尉刘=撰.梁又有齐临沂令李玉之、梁释法通等乾坤义各一卷,亡.周易大义二十一卷梁武帝撰.周易几义一卷梁南平王撰.梁有周易疑通五卷,宋中散大夫何=之撰;周易四德例一卷,刘=撰.亡.周易大义一卷梁有周易错八卷,京房撰;周易日月变例六卷,虞翻、陆绩撰;周易卦象数旨六卷,东晋乐安亭侯李=撰;周易爻一卷,马揩撰.亡.周易大义二卷陆德明撰.周易释序义三卷.周易开题义十卷梁蕃撰.周易问二十卷周易义疏十九卷宋明帝集 臣讲.梁又有国子讲易议六卷;宋明帝集 臣讲易义疏二十卷;齐永明国学讲周易讲疏二十六卷;又周易义三卷,沈林撰.亡.周易讲疏三十五卷梁武帝撰.周易讲疏十六卷梁五经博士=仲都撰.周易义疏十四卷梁都官尚书萧子政撰.周易系辞义疏三卷萧子政撰.周易讲疏三十卷陈谘议参军张讥撰.p912周易文句义二十卷梁有拟周易义疏十三卷.周易义疏十六卷陈尚书左仆射周弘正撰.周易私记二十卷周易讲疏十三卷国子祭酒何妥撰.周易系辞义疏二卷刘=撰.周易系辞义疏一卷梁武帝撰.周易系辞义疏二卷萧子政撰.梁有周易乾坤三象、周易新图各一卷;又周易普玄图八卷,薛景和撰;周易大演通统一卷,颜氏撰.[四]周易谱一卷.右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昔=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实为三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後河内女子得之.汉初,传易者有田何,何授丁宽,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雠、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学.又有东郡京房,自云受易於梁国焦延寿,别为京氏学.尝立,後罢.後汉施、孟、梁丘、京氏,凡四家并立,而传者甚众.汉初又有东=费直传易,其本皆古字,号曰古文易.以授琅邪王=,=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兰陵=将永.故有费氏之学,行於人间,而未得立.後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其传,以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魏代王肃、王弼,并为之注.自是费氏大兴,高氏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於西晋.孟氏、京氏,有书无师.梁、陈郑玄、王弼二注,列於国学.齐代唯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今殪绝矣.归藏,汉初已亡,案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贯於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p913古文尚书十三卷汉临淮太守孔安国传.今字尚书十四卷孔安国传.尚书十一卷马融注.尚书九卷郑玄注.尚书十一卷王肃注.尚书十五卷晋祠部郎谢沈撰.集解尚书十一卷李=注.集释尚书十一卷宋给事中姜道盛注.古文尚书舜典一卷晋豫章太守范=注.梁有尚书十卷,范宁注,亡.尚书亡篇序一卷梁五经博士刘叔嗣注.梁有尚书二十一卷,刘叔嗣注;又有尚书新集序一卷.亡.尚书逸篇二卷古文尚书音一卷徐=撰.梁有尚书音五卷,孔安国、郑玄、李轨、徐=等撰.今文尚书音一卷秘书学士顾彪撰.尚书大传三卷郑玄注.大传音二卷顾彪撰.尚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汉光禄大夫刘向注.尚书驳议五卷王肃撰.梁有尚书义问三卷,郑玄、王肃及晋五经博士孔晁撰;尚书释问四卷,魏侍中王粲撰;尚书王氏传问二卷;尚书义二卷,吴太尉范顺p914问,刘毅答.[五]亡.尚书新释二卷李=撰.尚书百问一卷齐太学博士顾欢撰.尚书大义二十卷梁武帝撰.尚书百释三卷梁国子助教巢猗撰.尚书义三卷巢猗撰.尚书义疏十卷梁国子助教费=撰.梁有尚书义疏四卷,晋乐安王友伊说撰,亡.尚书义疏三十卷萧=司徒蔡大宝撰.尚书义注三卷吕文优撰.尚书义疏七卷尚书述义二十卷国子助教刘=撰.尚书疏二十卷顾彪撰.尚书闰义一卷尚书义三卷刘先生撰.尚书释问一卷虞氏撰.尚书文外义一卷顾彪撰.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四十一部,共二百九十六卷.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遭秦灭学,至汉,唯济南伏生口传二十八篇.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伏生作尚书传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张生,张生授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儿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传之,至曾孙欧阳高,谓之尚书欧阳之学.又有夏侯都尉,受业於张生,以授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之学.胜传从子建,别为小夏侯p915之学.故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并立.讫汉东京,相传不绝,而欧阳最盛.初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其末孙惠所藏之书,字皆古文.孔安国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泰誓与河内女子所献不同.又济南伏生所诵,有五篇相合.安国并依古文,开其篇第,以隶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其馀篇简错乱,不可复读,并送之官府.安国又为五十八篇作传,会巫蛊事起,不得奏上,私传其业於都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後汉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注.然其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馀绝无师说.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济南伏生之传,唯刘向父子所著五行传,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东晋,豫章内史梅=,始得安国之传,奏之,时又阙舜典一篇.齐建武中,吴姚方兴,[六]於大桁市得其书,奏上,比马、郑所注,多二十八字,於是始列国学.梁、陈所讲,有孔、郑二家,齐伐唯传郑义.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自馀所存,无复师说.又有尚书逸篇,出於齐、梁之间,考其篇目,似孔壁中书之残缺者,故附尚书之末.韩诗二十二卷汉常山太傅韩婴,薛氏章句.诗翼要十卷汉侯苞传.韩诗外传十卷梁有韩诗谱二卷,诗神泉一卷,汉有道徵士赵晔撰,亡.毛诗二十卷汉河间太傅毛苌传,[七]郑氏笺.梁有毛诗十卷,马融注,亡.毛诗二十卷王肃注.梁有毛诗二十卷,郑玄、王肃合注;毛诗二十卷,谢沈注;毛诗二十卷,晋=州别驾江熙注.亡.集注毛诗二十四卷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注.梁有毛诗序一卷,梁隐居先生陶弘景注,亡.毛诗笺音证十卷後魏太常卿刘芳撰.梁有毛诗音十六卷,徐=等撰;毛诗音二卷,徐=撰;毛诗音隐一卷,干氏撰.亡.毛诗=注音八卷秘书学士鲁世达撰.毛诗谱三卷吴太常卿徐整撰.毛诗谱二卷太叔求及刘=注.谢氏毛诗谱钞一卷梁有毛诗杂议难十卷,汉侍中贾逵撰,亡.毛诗义问十卷魏太子文学刘桢撰.毛诗义驳八卷王肃撰.毛诗奏事一卷王肃撰.有毛诗问难二卷,[八]王肃撰,亡.毛诗驳一卷魏司空王基撰,残缺.梁五卷.又有毛诗答问、驳谱,合八卷;又毛诗释义十卷,谢沈撰;毛诗义四卷,毛诗笺传是非二卷,并魏秘书郎刘=撰;毛诗答杂问七卷,吴侍中韦昭、侍中朱育等撰;毛诗义注四卷.亡.毛诗异同评十卷晋长沙太守孙毓撰.难孙氏毛诗评四卷晋徐州从事陈统撰.梁有毛诗表隐二卷,陈统撰,亡.毛诗拾遗一卷郭璞撰.梁又有毛诗略四卷,亡.毛诗辨异三卷晋给事郎杨撰.梁有毛诗背隐义二卷,宋中散大夫徐广撰;毛诗引辨一卷,宋奉朝请孙畅之撰;毛诗释一卷,宋金紫光禄大夫何偃撰;毛诗检漏义二卷,梁给事郎谢昙济撰;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并梁处士何胤撰.亡.毛诗异义二卷杨撰.梁有毛诗杂义五卷,杨撰;毛诗义疏十卷,谢沈撰;毛诗杂义四卷,晋江州刺史殷仲堪撰;毛诗义疏五卷,张氏撰.亡.毛诗集解 义一卷顾欢等撰.毛诗序义二卷宋通直郎雷次宗撰.梁有毛诗义一卷雷次宗撰;毛诗序注一卷,宋交州刺史阮珍之撰;毛诗序义七卷,孙畅之撰.亡.毛诗集小序一卷刘=注.毛诗序义疏一卷刘=等撰,残缺.梁三卷.梁有毛诗篇次义一卷,刘=撰;毛诗杂义注三卷.亡.毛诗发题序义一卷梁武帝撰.毛诗大义十一卷梁武帝撰.梁有毛诗十五国风义二十卷,梁简文撰.毛诗大义十三卷毛诗草木虫鱼疏二卷乌程令吴郡陆机撰.毛诗义疏二十卷舒援撰.[九]毛诗谊府三卷後魏安丰王元延明撰.毛诗义疏二十八卷萧=散骑常侍沈重撰.毛诗义疏二十卷毛诗义疏二十九卷毛诗义疏十卷毛诗义疏十一卷毛诗义疏二十八卷毛诗述义四十卷国子助教刘=撰毛诗章句义疏四十卷鲁世达撰.毛诗释疑一卷梁有毛诗图三卷,毛诗孔子经图十二卷,毛诗古圣贤图二卷,亡.业诗二十卷宋奉朝请业遵注.右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七十六部,六百八十三卷.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者也.故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上古人淳俗朴,情志未惑.其後君尊於上,臣卑於下,面称为谄,目谏为谤,故诵美讥恶,以讽刺之.初但歌咏而已,後之君子,因被管弦,以存劝戒.夏、殷已上,诗多不存.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刘克笃前烈,太王肇基王 ,文王光昭前绪,武王克平殷乱,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诵美盛德,踵武相继.幽、=板荡,怨刺并兴.其後王泽竭而诗亡,鲁太师摧次而录之.孔子删诗,上采商,下取鲁,凡三百篇.至秦,独以为讽诵,不灭.汉初,有鲁人申公,受诗於浮丘伯,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终于後汉,三家并立.汉初又有赵人毛苌善诗,自云子夏所传,作诂训传,是为「毛诗古学」,而未得立.後汉有九江谢曼卿,善毛诗,又为之训.东海卫敬仲,受学於曼卿.先儒相承,谓之毛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及敬仲又加润益.郑众、贾逵、马融,并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於西晋;韩诗虽存,无传之者.唯毛诗郑笺,至今独立.又有业诗,奉朝请业遵所注,立义多异,世所不行.p919周官礼十二卷马融注.周官礼十二卷郑玄注.周官礼十二卷王肃注.周官礼十二卷伊说注.周官礼十二卷干宝注.梁又有周官宁朔新书八卷,晋燕王师王懋约撰,亡.集注周官礼二十卷崔灵恩注.礼音三卷刘昌宗撰.周官礼异同评十二卷晋司空长史陈劭撰.周官礼驳难四卷孙略撰.梁有周官驳难三卷,孙=问,干宝驳,晋散骑常侍虞喜撰.周官礼义疏四十卷沈重撰.周官礼义疏十九卷周官礼义疏十卷周官礼义疏九卷周官分职四卷周官礼图十四卷梁有郊祀图二卷,亡.仪礼十七卷郑玄注.仪礼十七卷王肃注.梁有李轨、刘昌宗音各一卷,郑玄音二卷,亡.仪礼义疏见二卷仪礼义疏六卷丧服经传一卷马融注.丧服经传一卷郑玄注.丧服经传一卷王肃注.丧服经传一卷晋给事中袁准注.集注丧服经传一卷晋庐陵太守孔伦撰.丧服经传一卷陈铨注.集注丧服经传一卷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撰.略注丧服经传一卷雷次宗注.集注丧服经传二卷宋丞相谘议参军蔡超注.[一]梁又有丧服经传一卷,宋徵士刘道拔注,亡.集解丧服经传二卷齐东平太守田僧绍解.丧服义疏二卷梁步兵校尉、五经博士贺=撰.梁又有丧服经传义疏五卷,齐散骑郎司马宪撰;[一一]丧服经传义疏二卷,齐给事中楼幼瑜撰;丧服经传义疏一卷,刘=撰;丧服经传义疏一卷,齐徵士沈麟士撰.丧服经传义疏一卷[一二]梁尚书左丞何=之撰,亡.丧服传一卷梁通直郎裴子野撰.丧服文句义疏十卷梁国子助教皇侃撰.[一三]丧服义十卷陈国子祭酒谢=撰.丧服义钞三卷梁有丧服经传隐义一卷,亡.丧服要记一卷王肃注.丧服要记一卷蜀丞相蒋=撰.梁有丧服变除图五卷,吴齐王傅射慈撰,亡.丧服要集二卷晋征南将军杜预撰.又有丧服要记二卷,晋侍中刘逵撰,亡.丧服仪一卷晋太保卫=撰.梁有丧服要记六卷,[一四]晋司空贺循撰;丧服要问六卷,刘德明撰;丧服三十一卷,宋员外郎散骑=蔚之撰;丧服要问二卷,张耀撰;丧服难问六卷,崔凯撰;丧服杂记二十卷,伊氏撰;丧服释疑二十卷,刘智撰.[一五]亡.汉荆州刺史刘表新定礼一卷丧服要略一卷晋太学博士环济撰.丧服要略二卷丧服制要一卷徐氏撰.丧服谱一卷郑玄注.丧服谱一卷晋开府仪同三司蔡谟撰.丧服谱一卷贺循撰.丧服变除一卷晋散骑常侍葛洪撰.凶礼一卷晋广陵相孔衍撰.丧服要记十卷贺循撰.梁有丧服要记,宋员外常侍=蔚之注;又丧服世要一卷,=蔚之撰;丧服集议十卷,宋抚军司马费沈撰.。
《中庸》详解:第二十一、二十二集

《中庸》详解:第⼆⼗⼀、⼆⼗⼆集中庸证释:第⼆⼗⼀集天下之达道五,所以⾏之者三。
⽈:君⾂也,⽗⼦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之者,⼀也。
或⽣⽽知之,或学⽽知之,或困⽽知之;及其知之,⼀也。
或安⽽⾏之,或利⽽⾏之,或勉强⽽⾏之;及其成功,⼀也。
⼦⽈:“好学近乎知,⼒⾏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知所以修⾝,则知所以治⼈;知所以治⼈,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归根:修⼈道,达天道。
天下之达道五:达:⾃古⾄今,公认。
五伦:五种⼈际关系。
神权(观天之道执天之⾏)—君权—⼈权。
商汤:予⼩⼦履,帝⾂不蔽,简(明鉴)在帝⼼,朕躬有罪,⽆以万⽅,万⽅有罪,罪在朕躬。
君权:天视⾃我明视,天听⾃我明听。
君⾂:君仁⾂忠,⾝之相临。
⽗⼦:⽗慈⼦孝,⾝之相⽣。
夫妇:夫唱妇随,⾝之相配。
昆弟:兄友弟躬,⾝之相序。
朋友:⾝之相助。
⾂弑君,⼦弑⽗,春秋242年,6皇帝被宰,亡国51。
达(公认):德(显露于外,⼒量,⾏为,促成达道的⼀股⼒量)。
知:智慧去判定,⼼之明睿,进⼊道场,智慧去判定,毅⼒去修持。
仁:本体去发露,⼼之公正。
勇:坚毅的⼒量去推展。
⾃性内照,三毒既⽆,地狱等罪,⼀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
⾏:靠⼀来推展。
⼀:天理⾃性。
⼀:修道⾃性复活。
贯:贯通在六根之中,内⼼修道。
⼀⽽不贯,得⽽不修。
⾃性不活,法法皆死。
经为死语,法为死法。
各个智慧不⼀,悟⼒不⼀,佛缘不⼀。
先得后修,⽴于不坠之地。
朝闻道,⼣死可矣。
可:可超⽣了死。
⽣⽽知之:乘愿降世。
学⽽知之:见贤思齐。
困⽽知之:遇到失败,挫折,提携成全。
⼀:相同,成道归根复命。
安⽽⾏之:率性⽽⾏。
利⽽⾏之:有⽬的,有企图。
⾃性得度。
或:有些⼈。
勉强⽽⾏:⼼不⽢、情不愿、很被动。
好学:学道,学圣⼈之⾔(经典),增进智慧。
⼒⾏:博爱、平等、慈悲、忠恕、⾏仁。
知耻:恐落⼈后,耻不如⼈。
贫:贫莫贫于不求道。
贱:贱莫贱于不知耻。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原文(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卜筮正宗-终结版-大易文化(可编辑)

卜筮正宗-终结版-大易文化卜筮正宗(清)王洪绪撰滴天髓大易文化发展中心//0>.原序自古占卜之说,莫神于《左氏春秋》。
紫阳朱子谓:三代如太卜太筮,职有专官,故其业精而其验神;后世既废其官,而占验之书亦不传,故鲜有神而明之者。
然近代如《黄金策》诸篇,始有以穷夫阴阳之阃奥、造化之机缄,但其间诠解未谛,宗之占验者未能无讹,以至有传书而古人之精义不必与之尽传,苟有多学深思神明其故者,不难自为其书,以与之发微阐幽也。
林屋王山人垂帘于吴郡治之东偏,与余居密迩,有疑则往叩焉,素验不爽,如烛照数计,远近咸颂之为神。
而山人辞其名不受,曰:数有所受也,新安杨广含先生吾师之,所受占验一册,为坊刻群书所未及,比年以来增益删杂,编成卷帙,付之梨枣。
余序之曰:夫圣贤之理不言数,而大易实为卜筮之书;所谓吉凶悔吝可以前知者,以数测而实以理断也。
今山人之书具在,其精搜妙验固为数之独神,而苟非贯彻于阴阳变化五行生克之理,亦何以为数学哉!故是为言数之书,而实为言理之书也。
由是而极深研几,虽古卜筮之神而明之者,亦何以加焉。
时光绪乙巳岁仲夏中浣英蓉主人书 (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六年)卜筮正宗凡例一、卜筮一道,导愚解惑,教人趋吉避凶。
六爻既立,变化斯呈,莫不有至当不易之理。
世人胸无成见,不能推究精微,只以惑世诬民,深可哀也。
是书一宗正理,不敢妄执臆说,贻误后学,因名之曰“正宗”。
二、自鬼谷以来,以钱代蓍,而易之道一变。
其所重者,用神、原神、忌神、仇神、飞神、伏神、进神、退神、反吟、伏吟、及旬空、月破等类,皆为卦内之纲领,不容草草忽过。
余故定为《一十八论》,升堂入室,无出范围,读者幸细参之。
三、古书论飞伏神,有“乾坤来往换”之语, 《易林补遗》更有“爻爻有伏有飞”之说,讹以承讹,习而不察。
余于是书逐卦分别为飞伏定例,庶几学者一目了然,疑团自释矣!四、卜筮之书如《天玄赋》,《易林补遗》,《易隐》,《易冒》,《增删卜易》,诸刻虽各有搜精标异,然其间非执偏见,即自相矛盾,读者不无遗憾。
消痞丸_宣明论卷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消痞丸_宣明论卷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消痞丸_宣明论卷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3)1.1.组成:黄连1两,干葛1两,黄芩半两,大黄半两,黄柏半两,栀子半两,薄荷半两,藿香半两,厚朴半两,茴香(炒)半两,木香1分,辣桂1分,青黛1两(研),牵牛2两。
(3)1.2.功效:积湿热毒,甚者身体面目黄,心胁腹满,呕吐不能饮食,痿弱难以运动,咽嗌不利,肢体焦尪,眩悸膈热,坐卧不宁,心火有余而妄行,上为咳血、衄血,下为大小便血,肠风痔漏,三焦壅滞,热中消渴,传化失常,小儿疳积热。
(3)1.3.来源:《宣明论》卷四。
(3)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3)2.相似度93%:消渴痞丸 (3)2.1.组成:黄连1两,青黛1两,干葛1两,黄芩5钱,大黄5钱,黄柏5钱,山栀5钱,薄荷5钱,藿香5钱,厚朴5钱,茴香5钱,木香2钱半,辣桂2钱半,牵牛2两。
(4)2.2.原方对照:黄连1两,干葛1两,黄芩半两,大黄半两,黄柏半两,栀子半两,薄荷半两,藿香半两,厚朴半两,茴香(炒)半两,木香1分,辣桂1分,青黛1两(研),牵牛2两。
(4)2.3.加:山栀 (4)2.4.减:栀子 (4)2.5.功效:中消,或挟诸血肠风,心胁胀满,呕吐痿弱,湿热积毒。
(4)2.6.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4)3.相似度86%:三黄丸 (4)3.1.组成:春3月:黄芩4两,大黄3两,黄连4两。
夏3月:黄芩6两,大黄1两,黄连7两。
秋3月:黄芩6两,大黄2两,黄连3两。
冬3月:黄芩3两,大黄5两,黄连2两。
(4)3.2.原方对照:黄连1两,干葛1两,黄芩半两,大黄半两,黄柏半两,栀子半两,薄荷半两,藿香半两,厚朴半两,茴香(炒)半两,木香1分,辣桂1分,青黛1两(研),牵牛2两。
(4)3.3.减:干葛、黄柏、栀子、薄荷、藿香、厚朴、茴香、木香、辣桂、青黛、牵牛43.4.功效: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氏二十一论
易学书籍介绍原来曲炜老师只传弟子不传外人的四柱最上乘精华之论“曲氏
二十一论”,由于有人私自盗卖“曲氏二十一论”故曲老师决定公开“二十一论”(售价比盗版者还低很多)后面还有七论未传任何人,故不公开传授!凡是有卖后七论者均是假的!此次公开的14论决不做任何删减,并且曲老师还有新发现也补充到前9论之中,盗卖者并没有。
此《曲氏二十一论》及《断命秘典》的公开,在现代四柱研究史上,必将具有划时代意义!犹如石破天惊!对四柱预测研究必将是一次极大的飞跃曲炜老师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归纳出命理21论,是四柱命理最精华部分。
可以说只要掌握这最关键的21论,便可以顺利进入命学的最高层次,每一论都经过大量实践验证,实际可操作性极高,一语道破天机,且每一论都有大量实际例子配合说明。
1、旺衰论:此论是如何准确、迅速判断命局各五行的旺衰技巧与方法。
掌握此论可在半分钟之内准确地判断出日主的实际旺衰。
此是曲老师的经验总结,可操作性极强,一语透天机
2、用神论:此论详细披露了四柱取用秘法,四柱取用由低到高依次为:"
五行取用",然后是"阴阳取用",接着是"干支分取",最高层次是"逐字分取"。
只有达到"逐字分取"这个层次才算真正领悟四柱命理的精髓。
此论详细论述各个取用层次,尤其对"干支分取"与"逐字取用"作了详细论述,保证在顷刻间便领悟其中的实质,从而达到四柱预测的最高境界
3、作用论:此论详细透彻披露了四柱内部相互作用关系,揭露了四柱内部
作用规律的实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论就是打开四柱内部运化规律的一把金钥匙,掌握了它,您的四柱推断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此论向来都是不轻易外传的。
4、生克论:此论披露四柱五行间生克的实质与路线,都体现何种信息之象等等。
5、刑冲论:此论揭示刑冲的实质,及如何具体运用,在实际中都有何信息之象等。
6、合化论:此论揭示合化的实质,合化都体现什么样的信息之象,合化成功如何?合化不成功如何?如何判断合化成与不成?成与不成都如何具体运用等。
这是断四柱的关键。
7、位置组合论:组合可以说是四柱预测最主要、最关键因素,位置组合、阴阳组合、刑冲组合等等组合形式不同,就决定着四柱内部五行运化路线是绝然不同,自然人生的运行轨迹就有很大区别。
此论专门论述组合形式、组合位置对四柱、人生的具体影响。
8、十神论:十神是揭示个人性情、个人爱好、从事职业、会有何作为,有无官运、有无牢狱之灾、以及身体状况等等一类问题最直观、最重要的参考因素。
此论披露了大量以十神断事的诀窍。
9、六亲论:此论揭露六亲判断真谛,如六亲的关系,对日主的影响力大小,身体状况,有无富贵?哪个先去世?是哪部运哪年去世的等等一类关于六亲之类所有的问题都可据此推断。
下面五论(10-14论)是以光碟形式传授配有课堂笔记文字资料。
10、星宫论:此论是达到铁口直断的最关键诀窍,通过星宫结合,可以判
断出具体发生何事,是人方面的事还是事物方面的事,若是人方面的事,又是哪个六亲的事?掌握星宫论此类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11、格局论:此论专门论述什么情况下论成格,什么情况下不能论成格,以及什么情况下破格,成格的命局如何取用,如何判断吉凶,什么情况下格局发生转换,什么情况下不能发生转换等等一些有关格局问题。
12、岁运论:很多四柱爱好者,都理不清岁运与命局的关系,理不清具体生克顺序,不知道什么情况下论合解冲,什么情况下论冲解合,什么情况下能通关呈连续相生之局,什么情况下不可论连续相生等等。
此类问题在岁运论批露得最明确,可以说掌握此论无论什么格局之命,岁运进入命局之后,生克关系、生克顺序及生克结果一目了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可以说此论的归纳总结,揭开了千百年来岁运与命局关系的结症,使断大运、流年吉凶轻松自如。
13、环境论:环境论揭开了四柱断人生的真谛,您四柱内部组合是何种环境,就相应揭示出四柱本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六亲环境等等,那么您自身的情况、六亲的情况、住宅风水情况等等问题历历在目。
14、四柱风水论:此论披露出四柱断风水绝技,同时还披露运用四柱揭示风水利弊,来进行风水布局调整,使命主发挥出自己最大潜能,从而达到人生最顶峰。
以下七论,不传授任何资料,只是口传心授,只有经过一段时间考核验证后,人品与悟性俱佳,具有著书立说能力,能够成为本门理论的发扬和继承者,曲老师将免费传授。
15、方位论:掌握此论可以判断出日主的车祸、凶灾等来自哪个方向?以及喜事、贵人的方向在哪?还有如何看命主住宅坐向等等,凡是涉及到方向之类
问题都可以用此论来推理。
16、远近论:远近论揭示各六亲与自己心理距离及实际距离的远近,看出命主的配偶远近。
还可以看出官司、破财、得财是远是近,还有贵人、小人的远近等等,凡是牵涉到远近问题都可以此理来推。
17、顺逆论:顺逆论可以看出命主事业守成情况,能否守住基业?如何看出命主在哪部大运自己或祖上基业开始破败等等。
18、明暗论:通过明暗论可以知道身体内部有病还是体外有病,是得祖上明荫还是暗荫?是得明财还是暗财?是明亏还是暗亏?等等凡是牵涉到明暗黑白之类的事情,都可以据此理推断。
19、清浊论:青浊论是判断个人或命主六亲的相貌丑俊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学会此论,看相貌易如反掌。
20、感应论:四柱、大运、流年,揭示人生信息的最根本、最基础、最核心的就是"感应论",通过"感应论"可判断出流年大运发生的事情,对于四柱断流年事象、断来意、断六亲存亡等都至关重要。
不知感应论,就难以断出具体事象来。
21、应期论:此论是命学最难掌握也最关键的一环。
曲老师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出四柱断应期的诀窍,运用起来十分简单,很容易掌握,且准确率极高。
此论缘份不到绝不能轻易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