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与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劳动的创新
劳动条件的 创新
劳动关系的 创新
(二)、劳动的创新
• 1.劳动条件的创新 • 如改进经营方法、制定管理制度、提高劳动 工资、缩短工作日等等,都可以在不同程度 上改善劳动条件;至于信用制度的出现、金 融体系的建立、股份制的推广等等,更是有 效地扩大了资本运行的范围和力度,加快了 技术更新的速度和劳动条件的改善
(二)、劳动的创新
• 2、劳动关系的创新
• 所谓劳动关系,指的是劳动内部两大因素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它的人格化 就是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关系。
(二)、劳动的创新
• 2、劳动关系的创新 • 劳动关系的创新,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 一是从理论上探讨、建立劳动关系的理想模式,寻求 最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的自由发展的劳动关系, 也就是说,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关系,处于一种最 和谐最有成效的状态之下,实现劳动从奴役到自由的 转变; • 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如何创造条件,调 节和改善劳动关系,以加快向理想的劳动关系过渡的 步伐。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指在一定的具体形
二
重
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性
抽象劳动
劳 动 二 重 性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 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 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
(二)、文化的类型
文化类型的复杂性
每种类型均有其 特殊的表现形式
各种类型文 化的相互渗 透
中间类型或 混合类型的 存在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 由于文化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而,必 须充分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建设。早在一百多年前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看到了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对于 整个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第一,必须加强马克思主 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恩格斯十分重视报 刊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他说:“在每一个党、特别是工人党的生活中,第一 张日报的出版总是意味着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 1965年,第590页)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价
值
抽象劳动
劳 动 二 重 性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文化
• (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从未直接对“文化”进 行过论述和界定,但这并不代表二人不重视 文化问题。事实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 作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思想。对文化 范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在马 克思、恩格斯那里也是如此。
(一)、劳动的含义
• 所以,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的是劳动力,而 不是劳动,劳动力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它的交换价值体现为工资,使用价值则体 现为劳动;创造价值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 力;劳动具有两重性,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创 造产品的使用价值,一般的抽象的劳动创造 剩余价值。
(二)、劳动的二重性
劳 动
(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 正是从文化的狭义视角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 观从属于唯物史观,而不是文化史观,因为在马克思 、恩格斯看来,文化史观就是唯心史观。在《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谈到“文化史”时 说:“历来的观念的历史叙述同现实的历史叙述的关 系。特别是所谓的文化史,这所谓的文化史全部是宗 教史和政治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 在《共产党宣言》中,这种使用就更为明显。在对资本主义的 生产关系进行评价时,二人写道:“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 产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 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文化作了 广义的理解,他写道:“在这个文化初期,社会上依靠他人劳 动来生活的那部分人的数量,同直接生产者的数量相比,是微 不足道的„„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 社,2009年,第586页)上述几种语境中的文化,是马克思、恩 格斯所使用的广义上的文化。
(二)、文化的类型
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的主要类型划分为五种,文化的主要类型也应该划分为五种:
原始 公社 文化
农业奴 隶制文 化
农业封 建制文 化
工业资 本主义 文化
工业社 会主义 文化
每一种类型的名称都包括了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政治制度的内容。可以看出,生产力水平在 第二、三类型是接近的,在第四、五类型也是接近的,但经济制度在这几种类型中的区别是比 较明显的。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写道:“共产党一分钟 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 敌对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 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 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66 页) 恩格斯强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 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必须不断增强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团 结。”
(二)、劳动的创新
• 对于劳动创新最有意义的是股份制。因为它是劳动者由无产向 有产转化的重要渠道,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由矛盾对立趋于协 调的重要渠道,从而,也是转变劳动关系、劳动创新的重要渠 道。 •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经指出:股份公司这种企业形式,是 “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过渡点”,“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第496页、第498页)他还认为,在股份公司里,资本 已经具有“与私人资本相对立”的“社会资本的形式”,企业 也已经由私人企业转化为社会企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则已转化 为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管理劳动(同上,第493页、第436页); 单个资本家已经转化为“联合的资本家”或“结合的资本家” (同上,第24卷第260页、第23卷第371页)。股份资本发展的 过程,使我们看到了劳动者由无产向有产转化的路径,这也是 劳动创新的必由之路,创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新关系的必由 之路。
(三)、文化重建
1.文化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 • 二是是吸取其他民族的文明精华
2.文化重建需要自由的社会环境 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 步”这就是说,人类随文化进步而自由,这是就文自 由的意义来说的;另一方面,就自由对文化的意义来 说,文化的进步离不开自由,需要自由。因此,无论 是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还是吸取国外的先进文化, 都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社会条件。 •
劳动与文化
制作人:王小现
Fra Baidu bibliotek 主要内容
•劳动
一
二
•文化
三
劳动创新与文化重建
劳动
• (一)劳动的含义 • 我国古代一般用“劳”或“作”来说明劳动,如《孟子》的“ 劳其筋骨”,《国语》的“劳而不矜其功”,《史记》的“日 出而作”。劳动一词出现比较晚,大概是在西学东渐的高潮里 ,一些留日学者翻译日本著作时引用过来的。古籍里有劳动的 说法,如白居易诗“劳动故人庞阁老”,这里的劳动二字是客 气话,意思是“有劳”、“惊动”,“麻烦您了”,与现在的 “劳动”一词,含义完全不同。1979年版的《辞海》把劳动定 义为“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应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是:“劳动是指人类在生产 财富中所提供的有价值的服务(不是积累和提供资本,也不是 承担经营企业的风险)。” •
(一)、劳动的含义
•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用来 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第921页) •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 ,把劳动同劳动力区别开来, 并在这个理论区别的基础上, 考察了资本的运动全过程,创 立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他指 出:“政治经济学称为劳动价 值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劳动力 的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23卷第589页) • “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的 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第587页)
(三)、马克思、恩科斯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 第二,马克思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必须旗帜鲜明 。在《英国工 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写道:“工人比起资产阶级来,说的 是另一种方言,有不同的思想和观念、不同的习俗和道德原则 、不同的宗教和政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彼此是这 样地不同,好像他们属于不同的种族。在大陆上,至今我们还 只知道这两种人的一种,即资产阶级。但是,恰恰是由无产者 组成的另一种人显然对英国的未来更为重要。”(马克思恩格 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437~438 页)
(一)、劳动的含义
•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提出劳动价值论, 认为一切财富都是劳动的成果,商品的价值是由等量劳动来计 算的。但他们都把劳动者、劳动力和劳动混为一谈。如斯密一 方面肯定产品价值来源于劳动,同时又认为“工资、利润和地 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交换价值的源泉”,(《国民财富的性质 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上卷第46—47页)似 乎工资由劳动产生,利润和地租则是由资本和土地产生的。法 国的政治经济学家让·萨伊由此提出生产三要素论,认为价值 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个生产要素所提供的服务创造出来 的,因此,劳动者得工资、资本家拿利润、地主收地租,是最 合理的分配方式。
三、劳动创新与文化重建
• (一)、劳动与文化的关系 • 人类自从脱离动物界形成社会之后,就有了文化的积 累和劳动的积累,后人的文化和劳动,都是在前人积 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积累才有进步,才有文明。这 个积累过程,是文化和劳动互动的过程。 • 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是劳动的成果,同样,每个时代的 劳动都是在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促进劳动 ,劳动发展文化。文化和劳动,是构成社会大厦的两 根重要的支柱。
(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恩格 斯认为文化泛指由人类创造 出来的一切物质成果和 精神成果
文化的含义
狭义上,马克思和恩格 斯多数情况下将文化理 解为思想、观念、知识 或意识形态等
(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 出:“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 ,向贫穷的、需求不高的人——他不仅没有 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 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 退,恰恰证明对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 真正的占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