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文明又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文明方式。
这种文明的发展进程既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有其现实必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是最近几十年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不可能像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有充足的时间来发展我们的国家。
继蒸汽机发明以来,紧接着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质和量的飞跃,但是他们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各项科学技术都比较成熟。
历史的教训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注定要走一条不同于欧美的跨越式特色发展道路。
由于技术、科学人才、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我们未能以最适当的人、自然、社会协调方式发展,在短短几十年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然而,地球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生存的环境也是不可随意修复的,为了子孙后代,也为了国家、社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量极度贫乏的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十分艰巨和紧迫,而且生态文明建设密切关联子孙后代的福祉,是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征程中一盏
永恒的明灯。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重要治国理念。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其思想贯穿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系之中,是对中国治国理念的实质性提升,必将产生久远的效果。
当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国家执政的准则时,一切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国家政策就会逐步得到纠正,而符合生态文明的政策将不断出台,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
目前,人类正在加快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步伐。
人类只有按照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意识,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法律和制度,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才能使人类文明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更好更快地前进。
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传统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中华的文化理念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中华的历史传统延续着深刻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源泉。
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
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这些无一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我国前进中的种种难题有决定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
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
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
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
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
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广大群众心中。
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道德、环境意识差得惊人。
据《中国青年报》XX年11月13日报道:某省环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却有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增长。
生态道德文化缺失还表现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过度消费、甚至挥霍浪费等方面。
事实说明,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强化生态道德文化教育,“补生态道德文化课”,亟为迫切、重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
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给予好评,但对环境恶化,则反映相当强烈。
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
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亟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
这是应当防止和避免的。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后代子孙和整个社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且立即行动起来,努力把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到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