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我是范雨素》走红文学,不是装饰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范雨素》走红文学,不是装饰品!

【素材回放】

2017年4月底,一篇名叫《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在网上突然引起众多关注,并在微信端迅速收获“10万+”的阅读量。文章作者范雨素是一位农民工,她在文中记叙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来的经历。有网友评论称:“没有激烈言辞,甚至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作者是自己人生的亲历者,也是周围人人生的记录者。大社

会,小人物,跃然纸上。”

44岁的范雨素是湖北人,目前在北京做家政女

工。她说自己不靠写文章谋生,原本只想挣点儿稿

费。然而《我是范雨素》突然火爆之后,有两家出

版社连夜打电话找她出书,4月25日她为了接待来

访者,不得不专门请了一天假。

来自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的范雨素只读完了初中,然而她在遍读上世纪80年代在村子里能找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后,她“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20岁的范雨素一路北上,来到距家乡千里之外的北京。在饭馆做服务员,但她形容自己“很笨”,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结婚五六年经受了男人的酗酒和家暴,她离开了丈夫,带着两个女儿自己打工过活。

范雨素现在住在东五环外的皮村,那里有众多小型加工厂和打工者租住的平房。初到皮村,范雨素陆陆续续搬了好几个地儿,最后以300元每月的价格租了一户四合院里的8平方米单间。这间朝南的房间有一块大玻璃,阳光可以洒进屋子,“特别幸福,有安全感。”

她和几十位有文学兴趣的打工者组成了文学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写作。“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范雨素说。

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开课,范雨素听了一年。起初,因为小女儿要看管,她在和皮村相邻的尹各庄村找了份在打工子弟学校教书的工作。打工子弟学校工资低,一个月只给1600元。小女儿可以独立上学、回家之后,她就去做育儿嫂,一个月给6000多元,每个星期回来看一次小女儿。

在离乡多年的打工生活里,范雨素和谁交往都是点头之交,有时甚至害怕见生人。后来,她翻了很多心理学书籍给自己治“社交恐惧症”。她担心,一旦恶化,自己就成“抑郁症”了。范雨素说,一路走来吃了很多苦,她的心好像变得很柔软。写小说就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她没有想过很多复杂的事情,比方说买房子,也从来没有想过养老。

【素材解读】

在被范雨素的文章感动之余,也有网友将近年走红的余秀华与范雨素相提并论。作为范雨素的“老师”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张慧瑜博士说:“她们确实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写了人生的苦难、生活的坎坷,而且都比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更能击中人生的痛点,从而在普通读者中引起更大的共鸣。”然而,除了让范雨素当上“网红”,她文字中所传递出来的社会问题,更应该被重视。从农民工子女教育、农村医疗到农村征地补偿、农村官场,这一切不仅仅是范雨素的个体遭遇,亦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都亟待被正视并加以改进。源于生活的艺术反映生活,也该改善生活。

【适用话题】

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我们自己人生再艰辛,也要饱含深情地活出坚强

即便在飞机轰鸣而过的出租房里,也还能找到不同寻常的人、遇到不同寻常的事

范雨素不会是最后一个,多关注她背后整个群体的社会问题,这才有意义

在风雨世界里,有一些不由自主,也有自己的坚持

平淡的文字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某种意义上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梦:自力更生

打工者同样渴望精神食粮,发现范雨素,看见底层存留的诗意

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一个人应该真实地活着敢面对自己内心并且把它展示给别人看的人是真的勇士拿到不好的牌,也只能打下去,不赌气扔牌就很好,不胡乱出牌就很厉害,不输给拿一手好牌的人就真的是赢了

不论何时,心中总是被爱与善萦绕,这是文学和人性本身赋予范雨素的力量。这种力量,也是支撑人类文明的能量之源

【素材锐评】

《我是范雨素》为何被刷屏

正如很多爆款文章一样,《我是范雨素》也引发了多重解读,有人从中看到了文字的清新,有人借此洞见底层生活的粗粝,有人看到了范雨素遭遇背后的社会问题……每个人都试图从中放大最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这或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我是范雨素》的喜爱,这篇草根文章突然爆红,原因或许并不只是与文字有关。

思想和文字,向来被认为是由知识和精英阶层引领,人们早已对“马云语录”和“逻辑思维”之类耳熟能详,一个农村妇女的突然闯入,多少令人觉得有些新奇,就像当年余秀华的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对一根根小神经的疯狂撩拨一样。身份差异和文字风格迥

异形成的冲撞,为习惯了大餐的人们端上了一碟清爽可口的小葱拌豆腐,人们不吝对后者的赞美,也不乏用“小菜”怼“大餐”的醉翁之意,以表达对真实质朴的向往与渴求。

《我是范雨素》用亲历者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底层现实图景。这样的图景难得一见,或者说,再高超的作家也不比“身在此山中”的人更具说服力。但底层面貌的真实呈现并不容易,文化素养、工作强度以及发生通道等等都是巨大的障碍,范雨素的“杀出”,很大程度上是多重偶然因素碰撞出的结果,而一旦现身,其关注度也是惊人的。它让人们得以窥见一个极为庞大却很少走到聚光灯下的人群的血肉和心跳,它让许多人惊觉,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舆论场之外,原来还有那么多并不被关注的真实存在。

真实的稀缺,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折射。比如《人民的名义》火爆荧屏,很大程度上就是大量平时难得一见的细节突破尺度地呈现了,而《我是范雨素》同样因为真实而动人,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特别的方式。

尽管触及了生活诸多现实的面向,但读完《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并不会感受到太多的怨气和纠结,作者只是平静地述说着自己的生活,而偏偏是这样的平静格外打动人心,无声之处,反倒有惊雷之声。

或许大家跟我一样被《我是范雨素》结尾的文字打动:“我在北京的街头,拥抱每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流浪者;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病患者。我用拥抱传递母亲的爱,回报母亲的爱。”“我的大女儿告诉我,她上班的文化公司,每天发一瓶汇源果汁,大女儿没有喝饮料的习惯。每天下班后,双手捧着饮料,送给公司门口、在垃圾桶里拾废品的流浪奶奶。”不论何时,心中总是被爱与善萦绕,这是文学和人性本身赋予范雨素的力量。这种力量,也是支撑人类文明的能量之源。

但无论如何,这种力量不是要教会我们该如何逆来顺受,如何自我调试,如何严格自律去与种种不幸、不公和遭遇和谐共处,而是提醒我们,这个世界还有那么一些人,需要更多的光亮来温暖他们的心灵和生活。

【相关链接】

《我是范雨素》全文

1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我是湖北襄阳人,12岁那年在老家开始做乡村小学的民办老师。如果我不离开老家,一直做下去,就会转成正式教师。

我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来到了北京。我要看看大世界。那年我2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